马克思的唯物论唯物论,运动和静止,如何区分是不是诡辩论?

与相关新闻
北京自考一年中重要日程安排
注册、报考、缴费时间(含笔试、非笔试课程)
  04月考试:当年3月1日至9日
  05月考试:当年3月20日至25日
  10月考试:当年9月1日至9日
  11月考试:当年9月20日至25日
 详情→:点击查看:
新生领取准考证及查询考试通知单
  参见当期报考简章
  北京自考时间(注:05月、11月考试仅限中英合作商务管理、金融管理两专业考试)
  04月考试:15、16、22、23日
  10月考试:14、15、21、22日
  05月考试:13、14日
  11月考试:18、19日
 详情→:
  北京自考费用
  笔试课报考费:30元/门
  实践课报考费:参见当期报考简章
  非笔试课报考费:参见当期报考简章
  自考教材费:350-500元/每专业
  考籍业务办理收费标准:30-50元
 详情→:
成绩发布时间
  04月考试:06月08日开始
  05月考试:09月01日开始
  10月考试:12月08日开始
  11月考试:次年03月01日开始
 详情→:
  成绩复核申请时间
  04月考试:06月08日至12日
  05月考试:09月01日至05日
  10月考试:12月08日至12日
  11月考试:次年03月01日至05日详情→:
  各专业实践考核课报考
  上半年:前一年12月中旬
  下半年:当年 06 月中旬
  其它各期请注意市自考办通知
 详情→:
  毕业申报时间
  上半年:06月8日至12日
  下半年:12月8日至12日
  详情→:
  论文申报时间
  上半年:06月8日至14日
  下半年:12月8日至14日
  详情→:
  学位申报时间
  上半年:3月17日至23日
  下半年:9月17日至23日
  详情→:
  注:以上所有自考业务,考生均须登陆办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考试时间
  (北京自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 替代课)
  上半年:3月下旬
  下半年:9月下旬
 详情→:点击进入:
北京自考考籍办理规定(接考、转考、免考)详情→:详情→:详情→:关于免考公共课程,特别的:详情→:
考籍办理(考生接待日)时间
  周二、周四,北京教育考试院一层考生服务大厅
  详情→:
北京教育考试院地址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乘16、425、508、635、751、运通109路公交车志新桥北下车,北行200米路西)
办公时间(节、假日除外)上午8:30—11:30 下午13:30—16:30(至少在当天工作结束前30分钟到场办理)购买教材及资料
  任何时候均可登录在线订购自考教材及辅导资料
  北京自考咨询电话
  837416
北京自考系列专题
<旗下网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课程性质]专业理论课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原文的研读,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学养基础,坚定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复式立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读”、“析”、“议”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学时]& 90学时
[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三篇文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时]& 8学时
&&/B&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
(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的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的问题;
(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的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
(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的重点),解决学风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
三、所选原著的要点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明白我们应该像列宁那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科学思想体系来把握(即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一个科学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来把握。
(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本文的重点在于,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
&&/B&背景链接&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写作背景
马克思():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市。波恩大学(1837)—柏林大学()
恩格斯():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年,莱茵省被割让给法国。经济突飞猛进,政治自由。1815年通过谈判回归后,普鲁士科以重税,并在政治上严加控制。莱茵省成为欧洲矛盾焦点。
&马克思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位法国流亡者资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于 1883 年 3 月 14 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3 月 17
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日,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东北角略宽敞的地方,墓用花岗石修建,呈方柱,高8英尺,碑顶安放4英尺高的马克思铜铸头像。墓碑正面上刻着金光闪闪的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镌有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写作背景:
这是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883年)30周年而写的一篇重要文章。发表于1913年3月布尔什维克的合法理论月刊、社会政治和文学杂志《启蒙》1913年第3期(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专号)上。在我国,1938年汉口中国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了中文版,本文编入《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9卷、中文第二版第23卷、《列宁选集》中文版第2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帝国主义各国为争夺殖民地正在狂热地准备战争,战争的危险日益加剧;世界历史又进入新的革命风暴时期,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土耳其、中国等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斗,战胜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机会主义思潮,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加紧在工人运动中培植他们的代理人,让这些资产阶级走狗在工人运动内部反对马克思主义。自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以最嚣张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正”,疯狂地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妄图解除工人阶级思想武装,并为帝国主义战争辩护。他们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宣扬阶级合作,取消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已经成为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最主要危险。在俄国国内,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反革命势力在思想战线上也大举进攻。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相呼应,恶毒攻击布尔什维克党,猖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进攻。他们声称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妄图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党引入歧途,使革命群众离开革命。为了彻底粉碎国内外阶级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猖狂进攻,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为了向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列宁在这个时期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本文就是这一系列重要文献中的一篇。
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背景介绍: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有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而且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敌我形势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者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的一切根据地的周围,进行连续的“扫荡”战争。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致使我党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增进党的团结,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以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在
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
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过去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伪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毛泽东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大论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对今天的理论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B&内容精析&
&一、什么是原著
(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
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
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
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
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
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
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
(一)“入手的”问题
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
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若不能准确定位,则势必是拔高或贬低这篇原著的观点。
3、整体的逻辑结构、中心思想
对文本的整体逻辑结构、中心思想
(二)基本功的问题
读原著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尤其是两个方面的基础非常重要。
1、史学的功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他们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涉及的史事、人物对于今天的青年人都很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史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他们生活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所涉及史事、人物的基本概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原著所提问题、提问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关于问题的基本观点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是非常必须的。
2、文化(文字)功底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它是直接从西方文化发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妨碍我们忠实把握原著的一道坎。要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避免望文生义。例如“存在”、“同情”在中西文化中,它们的具体的含义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三、“学什么”的问题
1、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学习原著,当然首先要为了掌握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前提。
2、基本方法
马克思经典作品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得出基本结论的前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并进而学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天,学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原文导读]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本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把握。
(一)马克思逝世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影响(&1-&2)
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及逝世时的简况
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第二自然段指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不同角度: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二)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5)
1、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马克思的其它理论贡献
“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叙说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丧子、亡妻、嫉妒、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三)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6—&7)
1、马克思重视科学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作用
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
2、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的品质: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四)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8—&9)
1、人们对马克思及马克思的逝世态度不同:
&#9312;无产阶级尊敬、爱戴、悼念马克思。
&#9313;无产阶级的敌人忌恨、诬蔑、诽谤马克思。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喻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一)文章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这个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论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因此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的仇视和憎恨。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僵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那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优秀成果,是科学上的最新成就。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构成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文章简明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 在哲学方面,(&1.1—&6)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1.1—&3)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又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4—&1.5)
列宁认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运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说明,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在于研究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及其物质活动。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证明了社会关系的制度取决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性。
列宁还指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证明,人们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法律的和政治的制度、组织和机构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政治形式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1.6)
列宁特别指出恩格斯在1886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年撰写的《反杜林论》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恩格斯在这两部著作中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作用,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经典概括,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标准,论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列宁认为恩格斯的这两部著作是觉悟工人必读的书。
列宁最后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在经济学方面(&2.1—&2.10)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直接地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的。要变革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首先就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而研究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就必须研究它依赖建立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代表作《资本论》就是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其直接理论来源的关系(&2.2)
马克思利用了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成就。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他们不能阐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马克思在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专门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观点(&2.3—&2.8)
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从分析资产阶级为经济细胞——商品出发,阐明了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关系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发现了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揭示了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劳动在它的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样马克思就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继唯物史观之后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承担者资产阶级,通过剥夺小生产者把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造成大资本家同盟的垄断地位。这样,生产成为社会生产,产品不再是个别人的产品,而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但是,共同劳动的产品却为私人即资本家所占有。资本主义制度使工人愈来愈依赖资本,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同时创造了联合劳动的伟大力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作的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验根源。他根据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激烈竞争、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等的科学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在社会主义学说方面(&3.1—&3.8)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根本局限(&3.1~&3.2)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学说。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大发展,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这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产生的冲突开始形成时,就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继农奴制度之后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一种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批判,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详细的设想,并通过宣传、示范和实验把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尽管他们的著作中包含有许多关于资本主义矛盾和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特征的正确思想,但是他们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创造新社会的力量。他们否定阶级斗争,宣扬和平改造社会的道路。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3.3—&3.6)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和根本区别,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样,他们就揭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明确指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列宁归结说:“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的,树立新的;“我们的学习”,这里主要是指我们党内的、革命队伍内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学风,而不是方法、条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是学习的根本性问题。
(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二)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大事(&1)
通过对党成立 20
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回顾,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必须进行改造。
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2.1—&2.10)
从反面来分析 20
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缺点: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性及其给革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面列举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的具体表现)
3、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3.1—&3.6)
将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
&&/B&理论动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
&&/B&思考与练习&
1、学习马克思原著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2、学好马克思原著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积累?
3、如何正确处理好原著文本的显在意义与潜在意义间的关系?
4、马克思是如何将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的?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科学体系?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
7、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枢纽?
第二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释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掌握《提纲》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2、难点:马克思关于环境、宗教、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观点;掌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历史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环境、宗教、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及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基本观点;领会“新唯物主义”到底“新”在何处;自觉地学会运用实践观点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
[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究启发式原则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
[教学方式] 整体逻辑梳理与个别难句、重点段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网络、多媒体教学与讲授法、复合教学法结合。
[学时] 8学时
&&/B&学习指导&
一、应知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掌握《提纲》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1、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
2、关注实践本体论、生活本体论的讨论与进展
&&/B&背景链接&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原文写在年的笔记中。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出版时,将《提纲》的个别地方作了修改,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标题,作为其著作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者所加的。
(二)写作背景
1、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真实反映自身利益的新的世界观,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时支配和影响着工人阶级政治斗争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如,当时代表着唯物主义哲学最高成就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不仅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它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撇开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抽象谈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幸福与道德。费尔巴哈用一种美文学的风格抽象谈人“爱”。这种人本主义在工人中迅速传播,不仅不能指导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而且它反而会消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斗争意志。阻碍无产阶级运动。
因此,要创立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新世界观(哲学)就必须首先批判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要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哲学的错误,把支配和影响当时工人阶级政治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从工人运动中驱逐出去。
马克思、恩格斯决定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制定他们自己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纲》就是为此而写的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
2、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
(1)思想转折点:“两个过渡”
1844年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政治)的过渡。思想发展上,正处于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前期。
&& (2)创立新世界观的前提条件
独立地创立新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已战胜唯心主义,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完成的。而对旧唯物主义的彻底改造,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的根本局限性,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的理论上的“阿基米德点”—实践。
1845年春,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决定着手制定新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必须首先具有全新的“实践”观。《前提》就是马克思对实践范畴、实践观的首次系统表述。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基本思想。
&&/B&内容精析&
一、中心思想
《提纲》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限,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二、历史地位
(一)理论意义
《提高》是马克思对以前信仰的总清算,是对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要观点的鲜明、扼要的最初表述。
1、《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它为进一步系统地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就此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正因如此,恩格斯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就是它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如何立足于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提纲》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二)实践意义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及改革开发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识、去把握。《提纲》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标准。只要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来。
三、逻辑结构
《提纲》全文不到1500字,虽然篇幅短小,但就其思想的精神和深度,表述的清晰和准确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
[相当于总论]&&&&&
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结构&& 第二部分(3~9条):
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
[相当于分论]&&&&
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
[相当于结论]&&&&&&
学的根本特点。
[原文导读]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部分包括一、二条,是整个《提纲》的总纲。在这两条里,马克思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各条的内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1)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对象
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思想客体”或叫“精神客体”即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坚决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和人”,即为“感性客体”。但是,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变革,即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2)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虽然也讲过实践观点,可是,他对实践活动“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即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营牟利的利己主义活动。而且,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认为实践是不屑一顾的。
因此,马克思在第一条的结尾时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局限性的要害所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二条)
(1)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第二条里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思维具有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所谓“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术语,说明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借此也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2)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义的
马克思总结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尖锐地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3)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
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实践范畴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把实践看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作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因此,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第三至第九条)
这一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九条。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第三至第六条)
(1)法国唯物主义在环境和教育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在第三条中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里所说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以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他们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那么,另一种环境和教育又是由谁来改变的,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他们不能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反二者统一起来,从而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就是说,这种学说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对环境的能动改造作用,教育者本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获得的,归根到底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是天生的先知先觉者,另一部分只能是接受天才人物教育的无知的群氓。于是,这种学说从唯物主义前提出发,因不能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终还是陷入唯心史观。
(2)马克思在环境和教育上的观点
针对法国唯物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既改造了环境又改造了人自身。人的活动与环境、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3)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圣贤史观
马克思把批判旧唯物主义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因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旧唯物主义。罗伯特·欧文继承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赞同爱尔维修“个别天才人物”身上,必然陷入唯心史观。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至第九条)
在第四至第七条里,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由于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最突出地反映在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中,所以,马克思从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开始。
(1)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第四条)
&#9312;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他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所谓“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宗教把现实的世界分为神的世界和世俗世界,并认为人间世界是由神、上帝创造的。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的这种错误观点。他认为“世界被二重化”的原因,只能从人类自身去寻找。世界上根本没有神和上帝,然后又把上帝推崇为支配自己的神,而向它顶礼膜拜,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是要打倒上帝。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里,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从而揭穿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所以马克思说:“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这就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9313;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错误
马克思接着指出:“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所谓“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是说费尔巴哈没有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并且把宗教变迁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本质。
&#9314;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正确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的“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是说宗教是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在矛盾去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这时已经开始深入社会经济领域探索社会自身的矛盾了,已经开始把阶级矛盾和人们的经济关系联系起来了,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本根源的思想。在此之后,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指出:“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这就是说,要消灭宗教就必须消除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即必须通过革命实践来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和自然压迫,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宗教才能逐步消亡。这说明,马克思把宗教问题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放在社会革命性的变革中,科学地指出了解决宗教的途径;把解决宗教问题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了。
(2)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第五条)
第五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是在于不懂得实践。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这是说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哲学要研究自然、人类本身。但是,他所说的感性,只是感官对自然界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而不把感性理解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正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理解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观点(第六条)
第六条,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问:人的本质是什么?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从“你”和“我”这些单个人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认为这种共同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感情,这些是人们生来所固有的,是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东西。
&#931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9313;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由于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在批判宗教时,就不能对造成人将自身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的本质的这一现实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即“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两个错误: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这里是说,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地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实际上,人都是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宗教感情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2)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这里的“类”,是指与人的社会关系无关的把许多个人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一个“类”的共同性,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感情,
费尔巴哈正是以这种抽象的人,即把人的社会性、客观物质属性抽掉了的所谓人的本质作为他的宗教观、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的。由于他把这种抽象的人作为他构造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所以他的宗教观、历史观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4)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七条)
第七条,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宗教不是人的自然的、永恒的本质,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感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它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
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抽象的人”、抽象的“理性、意志、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人都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中生产和生活、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对于费尔巴哈的错误,恩格斯在《路德维布&&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第三章中,作了极为中肯和尖锐的分析批判。
3、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八至第九条)
马克思在第八条至第九条里,提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
第八条,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指出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第八条中与前面相呼应,马克思从理论上正面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思是说,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诸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人们应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
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精神。马克思发现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意义,从而创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为此,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解决”。这就是说,不仅正确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且任何错误的、荒谬的理论,甚至像宗教这样的社会意识,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对这些“神秘东西”也不能用意识本身去说明,只有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才能找到它们的根源,才能科学地说明其本质。
(2)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九条)
第九条,马克思以第八条的论断作铺垫,进一步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由于直观唯物主义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不懂得实践地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脱离生产实践所必然结成的社会关系去观察人的本质,因而他们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也就是说,它们至多也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观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只能说明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而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因此,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社会的本质,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揭示新旧两种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第十至第十一条)
这一部分包括第十至第十一条。马克思对前面讲的新旧两种唯物主义一系列的原则区别的阶级基础进行了归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第十条)
第十条,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所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指共产主义社会。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面向未来,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
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是整个《提纲》的结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所讲的“哲学家们”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由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加上其阶级局限性,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即或者通过抽象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辩护;或者用某些进步的理论去批判被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而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凋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9312;毛泽东也指出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B&理论动态&
对理论界的几种错误看法的简析
1、国内理论界始终有一种观点: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自主的哲学,就在于马克思首次将实践范畴引入哲学。正是从实践的视角去阐释社会历史,才有唯物史观的创立。
认为马克思首次将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观点是有悖于哲学史常识的。在马克思之前就有许多哲学家讲“实践”。例如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将“实践”作为很重要的范畴;黑格尔也将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克思并非是哲学史上首先将实践引入哲学的人。真实的情形是:马克思是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对实践作唯物辨证阐释的人。马克思将实践界定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之前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康德看实践仅仅理解为个人的道德践履;黑格尔则将实践阐释为“理性的一种劳作”;费尔巴哈将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的卑污的(经商)活动”,理解为吃吃喝喝。
真是由于马克思对实践范畴作为唯物而又辨证的新解,将它界定为人的有目的的改造客观实在的物质活动,并用这种全新的“实践”去审视人类社会,才创造了唯物史观。
2、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
国内外哲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这种观点认为:唯物辨证主义是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它是当代唯物主义原则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知性抽象(或运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对立,其手法是用“实践本体”取代“物质本体”。
&&/B&思考与练习&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
4、结合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谈谈实践标准在我国当代的发展。
5、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新实践观的?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把握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2、难点: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的论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文中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学会运用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学时] 5学时
&&/B&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
&&/B&背景链接&
19世纪中叶,欧洲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从理论上进行新概括,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随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再次掀起高潮。马克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紧张地投入了曾经一度中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20多本政治经济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版写的序言。
&&/B&内容精析&
一、科学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
《序言》篇幅虽短,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在《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又是指导他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这篇《序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概括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作了系统的、经典的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这篇序言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在《序言》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社会实践也是最革命的结论。由于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应用于历史现状的分析,使“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才“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基本观点却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党的一切文献”,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的基础”。&#9312;
(二)现实意义
《序言》对于指导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改革和调整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哲学基础。
二、中心思想
《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逻辑结构
《序言》一共7个自然段,第1、2段是马克思叙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次序和方法,说明《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3段是讲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和目的,说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动机。
第4段是重点段,马克思在说明他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5、6、7段是简要地说明了他和恩格斯共同研究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原文导读]
(一)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段~第二段)
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内容结构。这是马克思的写作计划,但是能否按这一计划进行系统的整理,还要看情况而定。事实上马克思后来的确改变了他的这一写作计划,而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资本论》体系。
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讲明了为什么把原已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而换上了这篇《序言》。原因是,马克思经过仔细的思考,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
(二)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第三段~第四段)
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第三段)
最初的动因:马克思担任《菜菌损》主编期间,“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第二个动因: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法兰西思潮”,即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莱茵报》上也有所反映,为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就必须研究经济活动及其理论问题;
直接动因:《莱茵报》被查封以后,马克思在愤怒的同时又表示出一种“机遇”的快意,即“非常乐意利用”这一机会,“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经济理论问题。
2、马克思叙述他的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并且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四段)
我们讲这部分内容先放下,后面再精读。
3、马克思叙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第五段~第六段)
1844年2月恩格斯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后,马克思给予高度评价,并同恩格斯不断地通信交换意见。在1845年春俩人决定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本书清算了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达到了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后来,俩人又合写《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发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雇佣劳动和资本》、《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但是,由于1848年一1849年普鲁士反动政府对马克思的迫害,中断了他的经济研究工作,直到1850年才在伦敦重新开始这一研究工作,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制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说明,只有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完成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革命变革,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又丰富和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以,它又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二卷588页)。
第三部分,全文总结(第七段)
马克思最后指出,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管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他多年进行科学探讨的结果。并引用但丁的诗句来说明在科学的道路上是不能犹豫的,只有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原文精读]
我们仅就第4段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辟论述作些阐释
一、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1、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首先指出,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长期研究得出来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考察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时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特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历史阶段上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第三,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接着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概述了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这些生产关系和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总和;第二,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第四,由此,经济基础直接规定了社会的性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形态的般结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动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第一,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使社会历史理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三、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根源,阐明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接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高度地概括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
1、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内容,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于是这就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矛盾。
3、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发展处于量变阶段,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而变成它的桎梏时,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冲突。冲突的结果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这时社会发展就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通过社会革命,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物质根源。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落后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整个社会制度就发生全面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上层建筑必然为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四、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1、把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区别开来
马克思指出:“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就是说,在考察社会变革时,首先必须时刻要把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革与精神生活条件的变革,把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区别开来。否则,就不能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决社会矛盾。
2、区分目的是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根源
把社会生活区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其目的在于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探索、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根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也只有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这种方法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3、根据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符合实际的革命或建设的任务
马克思又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的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就是说,我们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根据一定生产力和一定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符合实际的革命或建设的任务。既不能思想保守,停滞不前,也不能随意超越社会历史自身发展所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在我们过去的实践中是有深刻教训的。
五、概述了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形式,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阐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几种社会形态进行了理论上的高度概括,也指出:“大体说来,亚西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些概括是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为依据的。
马克思特别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制也必须社会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共产主义制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物质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的掘墓人——革命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满怀信心地说:“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将以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告终。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B&思考与练习&
&1、《序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特的科学意义是什么?
2、马克思在《序言》中,是如何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辨证方法,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3、《序言》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原理?
4、《序言》中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5、学习《序言》有何现实意义?
&&&&&&&&&&&
&&&&&&&&&&&&&&&&&&&&&&&&&&&&&
第四讲&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揭示所运用的方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理解《费尔巴哈论》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难点:理解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剖析运用的是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领会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分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提高自觉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方法去分析、研究社会问题。
[学时] 12学时
&&/B&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领会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学会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方法去分析、研究社会问题。重点关注:
1、我国体制改革中的理论讨论与实践。
2、“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讨论与实践。
&&/B&背景链接&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文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五期上。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恩格斯全面地阐述了关于《终结》的写作背景及意义。
(二)写作的原因
恩格斯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写作的原因。
1、历史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的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界限,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个愿望最初是他们在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季共同写作的《德意志识形态》一书中,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来实现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曾请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商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尤·迈耶尔和鲁·雷佩尔出版。但由于第二卷直接批判了他们的观点,所以他们就拒绝承印了。后来又遭到警察的阻挠,最终未能如愿。40多年过去了,由于实际斗争和其它理论研究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
2、现实原因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一方面,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蓬勃的发展,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反抗。当时,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在“新”哲学的美名下大肆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一时间,“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以及其它折衷主义、庸俗进化论和唯意志论在欧洲各国流传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在“回到康德去”的口号下,给康德哲学穿上科学的外衣,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声称唯物主义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拼凑,从根本上抹杀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界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科学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一步推动蓬勃发展的国际工人运动,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伟大意义,已成为一项很迫切的任务了。
3、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在书中,施达克驳斥了许多学者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但由于阶级条件的限制,他并未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认为费尔巴哈是个唯心主义者,这说眀施达克不懂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客观上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问题。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著文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了。
&&/B&内容精析&
一、地位历史
《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恩格斯在本书中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在1895年逝世前的一部成熟的著作,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哲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以及当时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普列汉诺夫于1892年为这本书的俄译本写的序言和注释本中指出:这本书“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9312;恩格斯在他的通信中多次谈到这本书。恩格斯在1890年给德国大学生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我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9313;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也指出:“在思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是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9314;由此可见,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终结》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这本书,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鲜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心思想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三、逻辑结构
本书共分四章和一个结语。
1、第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我们学习这一章,重点是把握辩证法的发展观。
2、第二章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学习这一章,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分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3、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者,即下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上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4、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在分析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以后,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家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原文导读]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1—&1.6)
第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我们学习这一章,重点是把握辩证法的发展观。
1、黑格尔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1—&1.2)
(1)时代背景(&1.1)
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把人们带回到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时代。这是“德国准备1848年革命的时期”。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有人会问,为什么黑格尔哲学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这就要从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的阶级实质中去理解。
黑格尔从事哲学活动是在19世纪头30年。他的《精神现象学》1801年出版,是黑格尔哲学的导。他的《哲学全书》1817年出版,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1818年,普鲁士王国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教授,1829年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校长。他于1831年逝世。19世纪的德国,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大工业、封建割据,四分五裂,整个国家分为30多个封建小邦。这种分裂不统一的状况,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虽然已经诞生,但仍然是由封建贵族掌握国家权力。
(2)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2)
这时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 低级诡辩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