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狨究竟黄金的动物是什么生肖动物

简介/金色狨猴
  金色狨猴又称金色狮面小绢猴,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猴子之一,同时也是最濒危的猴子之一。
  生活在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区的金色狨猴只有大约1000只,生活在内保护区或圈养条件下的金色狨猴数量更是只有490只。
  由于砍伐和发展农业,估计已有98%的金色狨猴雨林栖息地遭到破坏。身长最大也不过13.2英寸(约合335毫米),完全发育成熟后的体重也不过25盎司(约合700克)。
基本介绍/金色狨猴
  金色狨猴,据估计,生活在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区的金色狨猴只有大约1000只,生活内保护区或圈养条件下的金色狨猴数量更是只有490只。由于砍伐和发展农业,估计已有98%的金色狨猴雨林栖息地遭到破坏。
  厚厚的金毛让金色狨猴的体型看上去比实际情况更大。事实上,这种生活在新大陆的猴子身长最大也不过13.2英寸(约合335毫米),完全发育成熟后的体重也不过25盎司(约合700克)。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01:19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金狨究竟是什么动物
金狨究竟是什么动物
&&&&词典中对“狨”的解释众说纷纭
&&&&历史新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作《次韵宋谌率娜盏轿鞒亍酚小敖疳跸德硐罕撸槐却航纤敝洌渲小敖疳酢笔侵负挝铮恐谒捣诅 
&&&&■《辞海》和《辞源》对“狨”的解释不同
&&&& 《辞海》释“狨”为:①低等猴类(体小;尾长,无缠绕性;头两侧有长的毛丛……),是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狨科的“绢毛猴”,并例举出普通狨(Callithrixjacchus体长21厘米,尾长29厘米)和倭狨(Ce-buellapygmaea体长仅15厘米,尾长12厘米,是最小的猿猴类);②狨尾做成的鞍鞯。
&&&&《辞源》却这样解释“狨”:“猿属,大小类猿,长尾,尾作金色,俗称金线狨、金丝猴。或说即猱,语变作狨。”这样诠释尽管与现代动物分类(我国现存灵长目仅有懒猴科、猴科与长臂猿科三个科)仍有一定距离,但比较接近实际。尤其《辞海》在黄庭坚诗句后又引任渊注“国朝禁从皆跨狨鞍”,并以此说明“狨尾做成的鞍鞯”,这对领悟“金狨”至为关键。
&&&&■我国的低等猴类仅有已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云南和广西的蜂猴、间蜂猴和倭蜂猴,这三种猴的尾极短,隐藏在毛丛中,不易看见,用这样的“狨尾”做鞍鞯是不可能的
&&&&在动物分类中,“猿”的尾退化是区别于“猴”的一个显著特征,而“狨”具有长尾,显然它只能是“猴”。我国的低等猴类仅有已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云南和广西的蜂猴(Nycticebuscoucang成体长26-38厘米)、间蜂猴(Nycticebusinter-medius成体长24-26厘米)、倭蜂猴(Nycticebuspygmaeus成体长21-23厘米)三种,这显然与长尾的“绢毛猴”风马牛不相及;况且三种懒猴的尾极短(1-2厘米),隐藏在毛丛中,不易看见,用这样的“狨尾”做鞍鞯也是不可能的。而黄庭坚诗中的“金狨”不仅反映毛色金黄,而且是可编织的长毛,宋代文武三品以上(“禁从”乃皇家侍卫)才许用“狨座”,这些都说明鞍鞯的原材料是应当取自金丝猴,“狨”是指“金丝猴”。
&&&&古文献中早有将金丝猴称为“狨”的相关诠释:唐代陈藏器《本草学字》:“狨生山南山谷中,似猴而大,毛长,黄赤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狨毛柔长如绒,可以藉,可以缉,故谓之狨。……或云生于西戎,故从戎也。”“西戎”是指古代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一带的戎族,后逐渐东移,这种情况与川金丝猴的西北分布区相符合。明代曹学纾)《蜀中广记》有:“狨,……大小正类猿,惟毛为异,体被金毳,脊毛最长,色如金黄,长七尺,能人行,发长过面,欲有所视,摇头以手披之。”这些不正是金丝猴形态的生动描述?进而反映出其裘皮等可用以制作名贵的“金狨”鞍鞯与“狨皮暖座”等。
&&&&■“金丝猴”得名于川金丝猴毛色金黄的特点,实际上其他种类金丝猴毛色并非如此
&&&&其实,人们早就对金丝猴有所认识,除了称之为“狨”外,并根据它们的形态、生态等特点及地区、时间差异采用不同的称谓,但是某些称谓又存在一定局限性。从春秋时期的《诗经》至今,我们就见古文献中将金丝猴称为“{”、“V”、“果然”、“猱”、“猢”、“宗彝”、“金线狨”、“丝狨”、“狨子”、“金绵狨”、“倒鼻猴”、“狮子鼻”、“长尾子”等不同名称。黔金丝猴又称为“白肩猴”、“白肩仰鼻猴”(背部两肩之间有一椭圆白色斑块)、“牛尾猴”。当地人根据滇金丝猴的毛色又称其为“花猴”、“青猴”、“雪猴”,行动迅速而称“飞猴”。还有少数民族对滇金丝猴的不同称谓,例如:藏语称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族语称为“摆药”。
&&&&“金丝猴”学名最早源于米勒?爱德华(MilneEdwards)。他根据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所收藏法国神父大卫(David)于1870年获自四川省宝兴县附近的川金丝猴标本的毛色特征订名为Semnopithecusroxel-lana(金丝猴),但他在1872年又废弃了Semnopithecus属名,另立为Rhinopithe-cus(仰鼻猴属);1871年法国人桑利和彼尔特在云南省德钦县组织当地猎人捕获到7只年龄性别不同的金丝猴,将它们的头骨和皮张运抵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79年米勒?爱德华定名为Rhinopithecusbieti(即滇金丝猴),我国动物学家直到1962年才又获得该种金丝猴毛皮标本;1902年英国人布列里从猎人手中购得一张只知取自贵州北部山区的灰色金丝猴皮,存入英国自然博物馆,1903年托马斯(Thomas)等将它定名为Rhinopithecusbrelichi(即黔金丝猴),直到1967年才在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活捉到实物标本。“金丝猴”得名于川金丝猴毛色金黄的特点,实际上其他种类金丝猴毛色并非如此;而“Rhino”取自希腊文“Rhis”,意即“鼻”,表示仰鼻这一特征,“Rhinopithe-cus”译为“仰鼻猴”更确切,只因为近数十年大家已习惯金丝猴这一称谓,也就不再作此改变了。
&&&&■现存川金丝猴野生种数量有只,黔金丝猴800~1200只,滇金丝猴只
&&&&现存的金丝猴有四种,分布在中国的有三种: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roxellana),或称金丝猴;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r.brelichi),又称灰金丝猴;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亦称黑金丝猴。还有一种分布在越南,称越南金丝猴(Rhinopithecusavunculus)或称东京仰鼻猴(在北部低海拔热带雨林中,野生数量130~350只)。目前,除川金丝猴被列为“渐危种”外,其余三种均被列为“濒危种”。中国特有的三种金丝猴均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的头部呈圆形,颜面蓝色,眼圈周围白色,吻部肿胀且突出,鼻孔裸露并上仰,耳短;体背毛较长,可达30~50厘米;四肢粗壮,后肢较长;指、趾皆5个,端部有甲;尾长与其身体等长或更长;成年猴的两上嘴角有明显瘤状突起,没有颊囊。各不同类群金丝猴不仅形态、毛色、生活习性等有所差异,分布区也不重叠,分别为:
&&&&1.川金丝猴。它们身披细密光亮如丝的金黄色长毛;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的岷山、邛崃山、大小凉山山脉,陕西省的秦岭山脉以及湖北省的神农架等地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中,属树栖动物;它们在冬、春季主要采食松萝和部分树皮、嫩枝芽,夏、秋季则采食树叶和果实,偶尔也吃昆虫和鸟蛋。现存川金丝猴野生种数量有只。
&&&&2.黔金丝猴。它们的体背毛并不长,主要是灰色,尾巴是仰鼻猴属中最长的;仅分布在贵州省梵净山一带海拔米的阔叶林中,属于树栖型动物;它们主要采食树叶、树皮、嫩枝、芽和果实。现存黔金丝猴野生种数量有800~1200只。
&&&&3.滇金丝猴。它们的毛呈黑色,体背毛长约20厘米,毛色随年龄增长而加深变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的横断山脉中段的云岭山脉,海拔米的高山暗针叶林中,虽是树栖动物,但也经常到地面活动;主要采食松萝、杉树嫩叶、松针等。是当今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现存滇金丝猴野生种数量有只。
&&&&今天,川金丝猴仅分布于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的部分地点,黔金丝猴仅栖息于贵州省的梵净山一带,滇金丝猴仅残存于云南和西藏的少数地点。然而,历史上金丝猴的分布大大超出现有地区: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迄今已在浙江(金华)、福建(明溪、将乐)、河南(新安)、湖北(郧县、郧西)、湖南(慈利)、广东(封开、罗定)、广西(柳江、大新、都安)、重庆(万县)、四川(炉霍)、贵州(桐梓)、陕西(蓝田)等地发现金丝猴的化石,证明金丝猴曾在这些地区栖息。考证古文献记载,更表明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大片地区都有金丝猴的身影。主要是由于金丝猴自身特性的限制、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间接与直接危害)的影响造成金丝猴古今分布的巨大变迁。
&&&&■1999年版《辞海》对“狨”进行过修订,但其诠释依然不妥
&&&&人们对于灵长类中各物种的认识有一定过程,就是在现代亦曾有失误或混淆。例如:发现于陕西蓝田更新世的金丝猴化石,最初被鉴定为“硕猕猴”(Macacarobus-tus,Young,1934),后又被认为是“伟猴”(Megamacacalantiansis,HuandQi,1978),再经过深入研究确认为是蓝田金丝猴(Rhinopithecuslantianensis,HuandQi,1978)。金丝猴化石的发现和正确鉴定,对于研究分析金丝猴起源、历史时期与现代的分布变迁等,意义重大,否则可能产生误导作用。又如:古脊椎动物工作者对广东省罗定县黑长臂猿化石的确认,也参考了化石发现之前历史动物地理工作者已然考证的结果。动物的现代分布固然应当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历史时期的物种认定与分布状况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有关情况,难度也更大。尽管1999年版《辞海》对“狨”进行过修订,但其诠释依然不妥。(文榕生)
&&&&《北京青年报》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狨猴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狨猴(Marmosets),下属物种统称。科包括和。已知的包括狮狨、皇柽柳猴、顶柽柳猴、侏狨、黑白柽柳猴、普通狨猴等有3属35种。科动物体小尾长,尾部具有缠绕性,头圆、无、鼻孔侧向。与其它高等不同,只有大脚趾具指甲,其余各趾和指均为爪子。狨猴因其生理特性与人类极其相似,被广泛饲养应用于生命科学诸多领域。[1]
狨猴形态特征
是体小尾长,尾部具有缠绕性,头圆、无颊囊、鼻孔侧向。
狨猴属大多体长约19~25cm,尾长约27~35cm,体型比松鼠略大,头、脸的模样似哈巴狗或狮子头、头圆,耳大,丝绒状体被毛,尾长、末端具长毛;雌性体重220~350g之间,雄性约260~450g之间;仅大脚趾具扁甲,其余各指、趾均为爪状的尖爪,趾可以握合;胸部有1对乳头;后肢比前肢长;牙齿32枚;齿式为异齿型,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颊齿通常为丘型齿和低冠齿,臼齿呈四方形并有4个较低的锥状突起,适于咀嚼;嗅觉敏锐、听、视觉次之;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有盲肠;.脸部的皮肤在阳光下会改变、也不稳定 。
狨猴生活习性
狨猴是杂食性动物。森林中的、树胶、昆虫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有时候它们也会偷食鸟蛋,捕食小型的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2]
狨猴休息一般在笼底或栖木上,四肢爬行或后肢站立,但是没有看到站立行走,他们在移动位置时,一般是跳跃、“飞行”式等迅速灵巧的行为,在爬行或移位时靠尾巴保持平衡,但是没有看到把尾巴卷在栖木上悬挂着身子的情景;没有看到猕猴“挠头”的情景,但是发现它有时啃咬膝关节的情景;当发现有陌生人时它会耳旁的白毛竖立,把脸不断地摇晃,甚至发出呲牙咧嘴地发现高频率尖叫以表示、的状态;在人类没有明显表现出攻击或捕捉的情况下很少看到会有主动攻击的行为发生,反之则会发起攻击;抓取食物时,它们会用单“手”接住/抓住食物塞进嘴里去,如果是流质食物,它们会用舌头直接舔舐;普通狨会使用瞪眼、眯眼、张口、发声和嗅觉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传递警报;它们以尿液或身体特殊的辨别对方和领土范围 ,如果过度则是不好的现象;狨猴啃咬木头做标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持久的啃咬木头表示一种烦躁的体现,可能饲养管理没有同步其需求;在处理群体间相互关系时,它们通过相互清理对方被毛或皮肤、两者“熊抱”或舔舐对方而紧紧地依靠对方都是一种良好的行为。
狨猴的视力非常敏锐,并且和人类一样同时靠两只眼睛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从而能在丛林中跳跃翻飞、来去自如。不过,狨猴对色彩的识别没有我们厉害,所有的雄性狨猴都是红绿色盲。有趣的是,雌性狨猴中只有一部分是红绿色盲,另一部分和我们一样有正常的色彩视觉。[2]
狨猴的叫声非常丰富,和鸟类的叫声类似。它们有些叫声的频率甚至超出了人耳的识别范围。它们的听力也进化得很出色。在森林中,狨猴的个体小而活动范围大,再加上有树叶遮挡,因此声音交流几乎是狨猴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方式。[2]
狨猴的嗅觉也很灵敏,不但可以靠嗅觉找寻食物并判断食物有没有成熟,还可以预警潜在的入侵者和天敌。更重要的是,狨猴还会利用气味做标记和交流,例如用尿液划定自己的领地,或给其他狨猴留下可识别身份的气味信息。[2]
狨猴主要品种
狨猴科有3属35种之多,是产于中南美洲的小型低等猿类。
(Saguinus imperator),又名、帝髭獠狨、长须狨、帝王獠狨或皇帝塔马林猴,它被称为“皇”是因它像德国的。这个名字原先只是一个笑话,后来成为了正式的学名。
普通棉耳绒猴,成年体长最多只有20厘米,体重300~500克。[2]
黄头狨又名黄冠狨,是巴西特有的一种狨属。狨是南美洲出产的小型长尾猴。它像松鼠一样,是树栖动物,行动相当敏捷。喜欢白天成小群活动。除了大脚趾以外,其余的趾上都有爪,利于在树上跳跃。不像其余的美洲灵长类动物,它们缺少第三对磨牙。从17世纪初开始,狨就被当作宠物来饲养。主要的食物是昆虫,也吃一些水果。狨的犬牙较短,身长一般为15~25厘米,不包括25~40厘米长的尾巴。它的皮毛较密,像丝一样细和光滑。
侏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猴子,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一种外貌及行为似的小猴,由于它体小尾长,停息在极为细小的植物枝干上,而且行动敏捷,常在树林间穿东奔西,蹿跳自如,因此当地叫它“松鼠猴”、“鸟猴”等等。经动物学家研究,确定它的科学名字为侏狨或倭狨。
狨猴繁殖方式
狨猴妊娠期为146(140~150)天,性成熟为14个月,有月经,为16天。交配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在笼内人工繁殖,每胎1~3仔,双胎率约为80%。[4]
狨猴的家庭也与人类的家庭组成很相像。在野外,一个狨猴家庭有 3~15个成员,分别是一只雄狨猴、一只狨猴妈妈以及它俩的孩子。大约 1岁半的狨猴就可以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
狨猴家庭成员有明确的分工。雄狨猴承担着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重任,同时还要负责出去寻找食物。妈妈负责生育和哺乳,但带幼猴的任务仍然主要由雄狨猴负责。幼猴的哥哥姐姐们也会参与照顾幼猴,尤其是家庭中的长子,一方面可以帮父母分担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以后出去新组家庭积累经验。新生的狨猴会紧紧地趴在父母或哥哥姐姐的背上;出生后第 3~5个星期,幼猴的各项运动技能开始发育,就可以独自活动了,出生后第8周,幼猴的运动技能已经基本发育成熟。[2]
狨猴人工饲养
1、种用狨猴的选择
挑选毛色有光泽、活泼好动、尾根没有脱毛、生殖力强、母性好的健康猴合适的组合在一起。
2、狨猴的配种要求
狨猴3~4月龄达到性成熟,5月龄达到体成熟。性成熟与体成熟与狨猴的性别、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体没有达到成熟配种容易引起早产、流产和难产,对狨猴的身体也会造成某些不可逆的损坏,影响狨猴的繁殖利用。一般达到5月龄,雌性260g以上、雄性300g以上,曾经有难产、产后后遗症的不宜再次配种,否则再次产仔风险率高。
3、配对时间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全年的狨猴都可以配种,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春夏是繁殖高峰,秋冬是繁殖低谷期。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把握好狨猴的发情规律,可以提高繁殖率。雌猴的发情周期28天左右,在发情周期内随时可以配种,最好在排卵期配种,雌猴发情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通常在清晨和上午。
4、配对方式
狨猴属于单雄交配系动物,可以采取一雄一雌或一雄多雌的繁殖方式。
5、妊娠检查
妊娠检查时间:合笼配种后对狨猴每30天检查一次。
6、妊娠、哺乳期狨猴的饲养管理
狨猴的妊娠期是142天左右,每胎的间隔期是158天,仔狨猴一般出生后的3周内都在母亲的背部,吸吮乳汁;到第4周时才被迫的在时而在地面活动,也可以给于少量的流质食物;第8周断奶,开始采食固体食物。
7、仔狨猴的培育
笼内空间狭小、饲喂制度不科学,噪声、人为的频繁出入等等都可能对狨猴“母子”和谐建立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幼崽死亡率的上升。
日常饲养管理中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对出后5天内的幼崽给于全天候的专人悉心照顾。
母猴分娩后饲养员应当及时检查哺乳、体温、精神、性别等基本情况,详细记录新生狨猴的数量、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
幼崽的哺乳方式,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幼崽哺乳的方式可分为自主哺乳、人工辅助哺乳和全人工哺乳3种方式。
狨猴的幼崽一般出生后的2周内在“父亲”的帮助子啊全天候的趴在母亲背上,仅以吸允乳汁保持生长,在第2周后,如果条件允许,父母亲开始轮流“背”着幼崽,从第3周开始,在父母亲背上的时间慢慢减少,开始在单笼内玩耍。在第3个月断奶,第5个月进入青春期,第14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第15个月体成熟可以进入繁殖年龄段。
在此期间,除了注意合理过渡外,还应根据幼崽需要,增加营养水平,促进幼崽的生长发育,但要特别注意营养的均衡。
狨猴分布地域
狨猴大多生长在南美洲亚马孙河上游森林中  也有部分倭狨分布在巴西西部、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亚马孙河上游。
狨猴保护级别
狨猴属于CITES公约附录II的动物,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与的影响,有灭绝的危险。濒危的等级逐步增大。
狨猴致危因素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灭绝的危险。濒危的等级逐步增大。
栖息环境的缩小、恶化和人为的捕猎是本种致危的主要因素。由于此种猴类进化至此仍然带有原始的面貌及生活特征,所以极为稀缺。狨猴在整个猴类家族中,在全世界范围中仅仅只有十几种,然而皇狨猴的数量也为数不多,而且现在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打开了狨猴的交易大门,所以极为容易构成猎手们的捕捉对象。
狨猴物种价值
狨猴的优势是个体小、繁殖快、饲养空间小。并且,狨猴在某些方面与人类更相像,例如狨猴的家庭结构和人类更接近,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狨猴具有更丰富的声音交流,比猕猴更适用于研究人类语言。[2]
普通狨猴具有体型小、经济性好繁殖率高的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优点,近年来已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多项研究。[5]
普通棉耳狨猴(Cotton-eared Marmoset, Callithrix Jacchus)由于其生理特性与人类极其相似,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诸多研究领域。[1]
狨猴主要用于生殖生理、孕避药物研究和和寄生虫病的研究。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在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培育出了转基因普通狨猴,并确认转入的基因在第二代普通狨猴体内也能表达。这是科学家首次培育出第二代还能继承转入基因的转基因灵长类动物。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昌平科普网[引用日期]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引用日期]
陈良.普通狨猴实验化的饲养管理技术初步研究[R].广州:广州市灵长类行业工程中心,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