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歌诀从那里找?

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备战已经开始,为了方便考生进行全面备考,小编特别对房估考生如何进行报考、备考提出了建议,并对重点预习知识、考试大纲与笔记画重点。房地产估价师职业前景可是大好,做好考试准备,事半功倍。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断舍离君的个人展示页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方式,减法生活,自在人生。服饰美育与你的生活、事业、家庭、情感、幸福都有关。
88位订阅读者
联系我们&nbsp:&nbspsohump@关于我们&nbsp-&nbsp运营规范&nbsp-&nbsp服务协议&nbsp-&nbsp侵权投诉&nbsp-&nbsp反馈建议【各位同学问】看病地址,文字版,药性赋,出书,痛经,药材服法,鼻炎
我的图书馆
【各位同学问】看病地址,文字版,药性赋,出书,痛经,药材服法,鼻炎
1、麻烦告知&有个姐姐想要从厦门上那里看病你好&想请问中医普及学堂跟别人看病吗?如果有的话&地址在什么地方呢?2、看老师讲课视频,我感觉还是文章生动易懂。曾老师:这套圆运动功法非常好。想请教一下:这套功法什么时候做好?跪求《药性赋选讲》温平篇!晚辈叩首!请问老师,药性赋温平篇什么时候出版啊?&3、今年还出书吗?老师,比如药性赋其他部分,比如汤头歌诀等等。4、老师,这些资料什么时候能出书呀,好期待呀,在微信里看不全,也看得有些乱,有本这样的书多好,随时学习随时翻阅,好期望有本早晚课和答同学问的全部资料的书系统的学习,谢谢老师,从中获益匪浅,感恩5、老师,我在当当上只找到药性赋的寒性药和热性药,后面的不写了么,写的多好啊,感觉学到好多东西。答:好,这几个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学堂是大家学习的地方,而书院是大家读书的地方,所以不对外公开看病,至于视频和圆运动功法,所谓的人生无处不锻炼,任何时,任何地,都可以运动锻炼。在于你如何掌握这个火候,天气晴朗,心态舒畅,你可以加强运动,如果晚上,天气阴沉,你可以把运动的量稍微放缓一点,年轻人可以适当把运动量加强些,老年人可以适当把运动量放缓。而身体强壮的时候,可以把运动强度调大些,病弱的时候,可以把运动强度调缓,圆运动功法就象吃饭睡觉走路一样,就是简单的动动手脚,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现在许多人都想看《药性赋》白话选讲的温性药,接下来龙山书院在听打,请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才能快,宁可慢,不要战,我们要放长线,放眼一辈子来学中医,所以不在于学多少,而在于我们能不能把以前的知识学透,学细。还有答疑解惑,十万个为什么,大家都很喜欢,大家都期待它能疏理收集成书籍,还需要等待缘份,我们现在要把传统文化里的精髓和中医打通,所以这一两年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扎根期。传统文化是土壤,中医是传统文化土壤上面的一朵奇葩,若想要枝繁叶茂,必须要根深蒂固,所以秦伯未老先生非常感慨他的学医生涯,他说我刚开始学医,不懂为什么老师要我把《古文观止》一篇篇地背出来。后来被完后才感受到读古医籍一点都不费力,记忆力大增,原来医学的功夫在于外,如果如是浸淫于医技的熏修,就凿开一条运河而已,如果能够从古文化入手,然后再学习各家医学典籍,就象在酝酿大海啊。所以有个成语叫大器晚成,凡是着急的成就都小,急功近利就叫做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凡是心平气和的,按《小儿语》里叫做意念深沉,言辞安定,艰大独当,声色不动啊,这样如如不动的定律和胸怀,每天一点点你做个十年八年的,就会走得很远了,所以学习中医和传统文化不是比谁走得快,而是比谁走得远。不是比谁更聪明,还是比谁更宁静。宁静才能致远啊。&6、请问下老师,醋龟板和沙参能否同吃?谢谢7、老师您好!三七磨成粉生服,是止血还是活血,有的说是煮熟的才是活血请问您小便黄是什么样的脉象,痛经是什么样的脉象8、老师您好!一直在默默关注任之堂!受益匪浅!我是一名乡镇卫生院中西医医师,来此工作半年多,在基层医生们为了迎合病人治病取效快捷而形成了激素滥用之乱象,普通感冒,为了缓解症状必加地塞米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三大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从婴孩到八九十岁老人,感冒,鼻炎,咽喉,牙龈肿痛,气管炎,风湿腰腿痛,皮炎,必配激素,从病人的反馈来看,确是疗效快捷,而不用激素,普通感冒只要超过三天病人没好,就认为此医师水平不行,何故这里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十之八九?且中药疗效甚微?皆是激素掩盖了症状,痰浊深伏,久而久之必成此肺胀,患者愚痴,医师良知何在?我不敢同流合污,却见他人门庭若市,而我门可罗雀。有些病重的慢阻肺,肺心病的愿服中药调理,这些“激素患者”观其舌苔厚腻垢浊而干,可化痰清浊之药用上似乎仍不及激素能迅速缓解症状。为此,我很纠结,为博患者口碑,用激素?坚持原则,又如何生存自处?在此请教老师,这样的激素体质该怎样用药&答:好,这几个问题有涉及用药,有涉及脉证,有涉及时代病,激素体质的,我们先来看醋制的龟板和鳖甲,它有什么作用,软坚散结啊。所以身体有些包块集聚的疾病,可以用到这些软结散解之药,用醋去炮制,醋能够软化血管和坚结,所以如果杯子里有垢,清洗时放点醋下去,垢很容易下来。所以脾气大的人适当地吃些醋有好处,现在好多人都脾气大刚强难服啊。比如失眠睡不好觉,睡前吃一点点酸的东西,酸收啊,酸收则神安。而沙参呢,沙参能养气郁,南方人说话多、出汗多,讲话多叫言多耗气,出汗多叫汗多伤阴啊,所以气阴两虚常用沙参来补益。故在南方煲汤清补凉补里头我们常会用到沙参配玉竹,而三七呢,活血不留淤啊,小剂量用能让气血微循环加快,而大剂量用能破血逐淤,消那淤血肿块,所以在于剂量之大小。&&&三七是伤科圣药,上次有个病人头皮长期流水不愈,我们一看舌底淤紫发暗,不管他长疮还是什么,直接治他的淤血,三七和丹参打成粉内服,服用不到一个星期,几年的头皮流水的现象就好了。&&&可见中医治病不看病,而是看他的气机,血不利则为水,血脉周流出现障碍,局部就会有积水、积液。所以中医治疗这些疮肿结块都会用到活血之品,而且久病慢病,叶天士讲久病入络。&&&久病多淤啊,故在一些慢性心脏病,还有心脏多痰浊的,我们常用二陈汤配合点三七丹参,痰淤病滞效果不错。至于尿黄,痛经,它脉象上有哪些特点?&&&一般尿黄热的,他的心脉比较亢盛,偏数,黄为热火之色,所以尿黄热心烦舌尖又红的,导赤散一下去,黄赤的尿一变清,人睡觉就变好了。&&而痛经呢,有寒痛的,脉一般迟紧,还有一些因实挡道阻滞的,脉象一般偏大而痛的,所以这时用药思路都不同,要看人。有时虚痛的,虚则补之啊,有时实痛的,实则泄之啊,所以都要因人而治。至于激素体质,这是时代大问题,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你不用激素,你天天也在激素氛围里头,为什么?你吃得鸡鸭鱼肉哪样不是激素催大的?&&&所以有个朋友这样讲,我们不是激素催大了鸡鸭,而是鸡鸭催大了人啊,所以现在好多人外强中干啊,好多人身体一拗就断,我在大学就看到中西医班的同学,走路被凳子一绊,腿骨就骨折了。&&看起来很奇怪,其实你明白现在的食物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一点也不奇怪,我们看在养鸡场去看,本来一只鸡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养成的,现在呢?45天,两个月不到,那只鸡一辈子都活在哪里,活在A4纸那么大的环境里。&&&一天到晚都在吃东西,而且这个鸡抓出来放在地上,不怎么会走的,把鸡往空中抛啊,一部小心鸡很容易骨折。以前很少听说鸡会得脑溢血死掉的,结果在养鸡场里头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鸡拼命的啄食,空间又小,激素用量那么大,那个鸡会在吃食过程中得脑溢血死掉。&&&所以食物都是速生速长,速生者必速死啊,在古代经典上讲:物暴生者必暴亡啊。因此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自己不能心平气和,那么你吃什么都没用啊,古人讲王道无近功,又讲霸道不久长。&&&周王朝为什么八百年?行人道。秦为什么二世而亡?不到15年,因为行霸道。所以霸道看似见效快,遗祸无穷。王道看似见效慢,保养终生。&&&所以未来的医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药物上的跟疾病博弈,更重视的是人跟心性、饮食,运动,工作,学习,家庭各方面联合起来和疾病打一场长久之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入传统文化里面熏修的道理所在。要把这里面的家庭之道,幸福人生,幸福家庭,幸福企业这些课程的内容融到答疑解惑来,使我们答疑解惑能够升华,能够真正解决大家心中,身体,家庭的疑惑啊。&9、老师好,我有鼻炎7年了,我这几天跟着你们说的每天走路2小时,但走到身体刚发热鼻就开始又干又痛,怎么办,还有出了大量的汗需要吃点什么药补回来吗?汗出的太多会不会更虚呀?盼望老师回答,谢谢10、你好,请问鼻窦炎怎么治?谢谢11、鼻窦炎加咽喉炎有木有根治的办法?12、我从高三起就有鼻炎,到现在大四了,没有好。一到冬天或者干燥还有下雨的时候,特别容易发作,鼻塞、头晕、缺氧。答:这个鼻炎如何保养和治疗呢?在治疗上中医讲这个鼻属于肺管,肺开窍于鼻,所以肺活量不够好的人,这个鼻是瘪的,我们山里的义工小萱鼻炎十几年,老是好不了,读一遍《小儿语》或者《弟子规》下来,反复的打喷嚏。要用好多的纸巾,身体不好怎么能读书呢,《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啊。男子汉或者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应该要有体魄。中医里讲肺主魄,肝藏魂,心藏神,脾就主意,肾就主志,所以年轻人肾精亏耗厉害的,他立不起志。如果脾胃不好的,缺乏运动的人,他的意志力不坚强,来自部队的小凯来到明理学习非常精进,是为什么呢?他有钢铁的意志,是个钢铁的兵,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吃了不运动的大亏啊。而且没有军训,没有去当兵。有两种地方改变人最快,一个就是部队,一个就是寺庙和传统文化的道场。这些地方能让人意志坚定,身体强壮,所以第一个要提高肺活量。结果小萱通过跑山,现在的鼻炎好了有七八成了,刚开始小萱的胸廓没有发育起来,现在慢慢的拉开了。包括吃饭,伏案久了,大家都要拉开胸部,时间久了胸部会瘪下去,我们都懂开车骑车,开车前都要检查轮胎有没有气,如果轮胎是瘪的,我们就算是拼命的开,或者踩自行车,也没有用啊。所以年轻人就怕胸肌没有出来,特别是男人,所以你平时做做俯卧撑,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做慢一点,再做仰卧起坐,一定要坚持。不用多,每天把半个小时交给身体就可以了。现在有的人说他学了100种功法,可是他的身体还是不好,因为没有一样功法他能坚持做下去的。这是第一条,要把肺活量打开来,这点很重要。第二条,就是要早睡,早睡好重要,许多鼻炎病人把原来的23点睡觉改为21点去睡觉,一个星期能让鼻炎少发作一半。得不到早睡了的人,鼻炎越来越厉害,鼻炎其实就是身体透支的信号,包括鼻不闻香臭,鼻子堵塞,身体透支最容易,恢复的是休息,而不是吃高营养,所以晚上不早睡,白天身体没有抵抗力,而且脾气会很差。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郁闷是为什么,就是晚上熬夜,把身体的气血熬干了,就象煎鱼干一样,爆火性子,一点就爆了,所以晚上早睡的话,脾气会慢慢变小,这个经络管道它会慢慢变大。还有第三条也很重要,年轻人不能手淫,手淫和房劳过度,夫妻生活频繁,这个是很伤人的。警察局里和军队里的警犬只要交配一次过后,嗅觉就降低20%至30%,连续交配两三次直接淘汰,这只警犬已经没有侦破案件的能力了。所以许多人夫妻生活频繁过度,年轻人手淫过度,根本闻不到饭香的,因为肾津一亏,其它如鼻部的精华直接塌陷下去了,逃到骨头去保护身体,所以这种人根本没有抵抗力的,一阵风吹来就“哈欠”不断的,因为肾精亏耗了。熬夜也是在亏肾精。年轻人手淫要不得的,到以后会风湿骨头痛,哪里都痛的,就是骨头里的油肾透支被掏空掉了。以上几点你做到以后,再适当地吃点健脾胃的药,鼻子就能好。健脾胃可以在家里煲一些汤,如黄芪啊,沙参啊,玉竹这些,或者买一些六君子丸吃,让脾胃助消化,或者保和丸,大山楂丸,服用过后脾胃消化食物的能力加强。再加上运动过后,营养一上到鼻子来,鼻子就象开花,花朵开了,所以如向日葵,它本来是要开的,可是我们在花梗下面用刀子切一道口,让液体流出来,花就立马萎缩了,所以年轻人不能纵欲,要少熬夜,这是保命之举,所以不纵欲又少熬夜的人大脑越来越灵光,所以那些大科学家,大文学家,有大成就之人,他们都是很懂得修身,懂得节制欲望的。欲望可以有,但不可以泛滥。好关于鼻炎调理的,答疑解惑就讲回答到这里,感恩大家的提问!& & & & & & & & &义工:余春英听打整理龙山书院微信公众平台:ls-shuyuan龙山书院编辑部&群号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学中医从什么书读起?名医熊继柏的经验值得学习
学中医从什么书读起?名医熊继柏的经验值得学习
笑谈斐讯不见不散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十三岁当学徒,当到十六岁当医生。当学徒的时候,什么事我都干过,给老师提尿壶,那是常事;打洗脸水、倒洗脚水,那也是常事;在药铺里下梭板,打扫卫生,扫厕所,这些事我都搞。这个学徒派读书和我们现在科班派读书有区别。这就是我要讲的核心,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记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坚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中医应该研究熊继柏现象。”他说应该研究一下我的现象。他说你为什么会讲课,为什么会看病,为什么会写书,他说我们值得研究一下这个现象。确实是学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么研究我的现象,也没有谁研究过我的现象。但是我琢磨,因为我在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了20多年,我对农村的情况特别了解,我在城市又当了30多年医生,我对城市医疗也很了解,但更重要的是我在高等学府教了30多年书,退休后几乎跑遍全国,全国许多大的中医院校我都去过,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给全国的名医班讲课,所以我对上面的情况很了解,我对基层的情况很了解,像我这样的人确实不多,所以我就琢磨中医的教育问题,我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第一本书——《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我四个早上把它背完,一个早晨背一个药性,寒、热、温、平,就四个早上背完了,白天我就玩,没事干。背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当时背了,但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四大药性赋我还能背,要我写我还能写下来。《药性歌括四百味》我就写不下来了,连接不起来了。这就是第二本书。第三本书——《医学三字经》。要说明的是,我读的书都是抄来的,不是原版的。第一,没有书买;第二,买不起。都是抄师傅的,抄了有错别字,师傅给你改正,改过来后再教一遍,让你去读,就这样的。《四大药性赋》师傅没讲,《药性歌括四百味》也没讲,《医学三字经》讲了,讲得似懂非懂。“医之始,本岐黄”,岐伯和黄帝,就这么讲,那时我哪知道岐伯、黄帝是谁啊?“灵枢作,素问详”,灵枢是什么,素问又是什么,那时全不知道。“难经出,更洋洋”,“难经”是什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那时《医学三字经》全背。现在如果谁要我抄,我可以一个晚上给抄出来,不仅不要书本,而且绝对没错。这是第三本书。第四本书是《脉诀》,包括《王叔和脉诀》和《濒湖脉诀》两本脉诀,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诊断学。这是第四本书。第五本书是《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讲的是诊断学。现在总结归类就是中药学、三字经、诊断学。之后开始学方剂。首先是《局方》。《汤头歌诀》读完了,读陈修园的《时方歌括》,这两本书的方剂歌括我全能背,比如藿香正气汤:“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半茯苓大腹草,厚朴桔梗引枣姜。”这是《金鉴》的。“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感伤岚障并能驱。”这是《时方歌括》的。这两本方剂书我都能背。读完方剂后开始读内科学的书。内科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时方妙用》。“中风……风者,主外来之邪风而言也。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像这样的话都要背,这就是接触内科学。接触内科学以后,老师就开始跳跃式地教我了,这是我的第一个老师,胡岱峰老师,他是清朝秀才,古文功底好得不得了,他的古文真是学究式的。他说我能读书,不能跟大家一起读,要开小灶,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一个班。让我开小灶就是学习《伤寒论》,读的是《伤寒论新注》。开始是读原文,老师的标准就是背。背的同时也讲,比如给我讲猪肤汤,我问过一个问题,我问老师:猪肤是不是就是猪皮,老师回答说是,我说:“那是不是随便哪里的皮都可以?”“哎呀,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呢?”老师说:“你怎么问这样的话,你问得出奇呀。”他感到奇怪。又比如“五苓散,白饮和服”,我问“白饮”是什么,老师说:“白饮就是米汤啊。”就问这些东西,都是当时读书的灵感,所以永远都记得。就这样《伤寒论》我背下来了,背下来后就觉得这书读得差不多了,这样的书都能背下来,而且是搞不懂的书。我为什么现在始终念念不忘我这个老师,就是因为我这个老师引我入正门。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我对经典不可能读得这么好。《伤寒论》读完了,接着就是《金匮要略》,又是要求背。我一年内把这两本书背完,半年背一本,其中《金匮要略》好背,就是《伤寒论》不好背,尤其是太阳篇,把人背得晕头转向。这两本书读完后,赶上1958年开始“大跃进”,我就当医生去了。我当时就读了这么多书开始去当医生。那时刚开始当医生看不好病,当然也可能偶尔看好一两个,但总是不满意。人家老医生看了几十年,病人天天找他看,因为看得好啊。我就问那个老医生:“你怎么看得好病,我怎么就看不好呢?”我问他读些什么书,是不是书比我读得多些。他问我都读些什么书,我说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他说:“谁读那样的书啊,那书有什么用,那书没用。那书是讲理论的,不是看病的。”我说:“你怎么知道啰?”他说:&我们都不读,你看我们哪个读,一个都不读。”这就是说当地的医生没一个读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但他们就能看得好病。于是我就问他读些什么书,他告诉我只读过《医宗金鉴》,我又问他《医宗金鉴》怎么读,他说就读《杂病心法要诀》。好,我就找到《医宗金鉴》,把它借来。我一看,《杂病心法要诀》基本出自《金匮》,但它在《金匮》方基础上加了一些时方,就成了一些常用方了。另外一位医生又告诉我,《医宗金鉴》里面值钱的是它的妇科学和幼科学。我在读《医宗金鉴》时又发现一个问题,《伤寒心法要诀》把庞大复杂的《伤寒论》原文精化精简了。于是我把《伤寒心法要诀》认真读了,比内科《杂病心法要诀》读得要熟得多。这样,我就花力气读了《伤寒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所以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经常用《伤寒》方、《金匮》方,用得很熟,妇科、儿科基本上用《医宗金鉴》的方,这是自学的。读完了这些书我才真正开始当医生。在农村当医生,你要应付各方面的病人,尤其是当你出名以后,比如我那时每天要看将近一百个病人。那时候很多怪病就开始遇到了,师傅不在身边,我没处去请教,农村那些老医生我跟他们讲《伤寒论》和《金匮》他们不懂,所以我只能自己解决。我看病没人带,都是自己闯出来的,所以我的经验都是实践中反复摸爬滚打出来的。跟我上门诊的这些学生得到我的经验好像很容易,其实我是吃过大苦的,所以我现在用起来,学生们一下就学到了,好像非常简单,其实我是经过几十年磨炼得来的,其中既有正面的,更有反面的,它是不断地升华、总结出来的东西,它不光是书本上的东西。对于一个方,我怎么加,怎么减,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某个病一来,我立刻能想到用什么方,这些经验是我几十年积累的东西。病人一来诊察之后,我的方就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快呢?因为我搞了几十年啊,我看了几十万人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又读了一些书,比如《傅青主女科》,我读得很熟,《傅青主女科》里面的方我经常用,当然是有选择地用。治妇科病我基本上就是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傅青主女科》的方,治儿科病我基本上就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的方。曾经有一本幼科专著叫《幼科铁镜》,我读过,我个人觉得不怎么样。还有一本书是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这本书过于复杂,把妇科复杂化了。我经常说我们中医学本来就够复杂的了,我们现在有不少的中医,甚至于号称中医学家,他把中医学人为地复杂化。难道还嫌它复杂不够吗?把它人为地搞复杂了,我们的后人还怎么来学啊!一看到就怕它,一看到就住后退缩,进一步退三步,他还怎么学?这人为的复杂给后人带来的弊病,只能给中医学术带来摧残作用。我的第一位老师教我通读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到1961年,我又拜第二位老师了,他是陈文和老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他是在国内学中医,然后到日本去深造。陈老师发现我读书读得好,但有明显的缺陷,第一,没学过温病学;第二,没读《内经》。温病学和《内经》讲些什么东西,我确实都不知道。我后来见到我第一位老师胡老师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教我读《内经》?他说:“你那么小,读什么《内经》,那是你读的啊?到时候你自然就可以读。”我问他要到什么时候?“当几年医生以后,到20多岁30岁时再读吧”,这是胡老师跟我讲的,他叫我到二三十岁再读《内经》。在陈老师那里,他就教我读《内经知要》,其实我原来真正的《内经》功底就是《内经知要》,温病功底就是《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拿到手以后,我的感觉就不一样,这都是我原先不知道的。所以我就在《温病条辨》上下了功夫。我对《温病条辨》是读得很熟的。我们学校的温病教研室主任谢凤英教授,她的温病学水平是很不错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我对温病也很熟,她说:“你怎么对《温病条辨》那么熟啊?”我开玩笑说:“难道就只允许你一个人熟啊!”现在我就可以告诉大家了,我治病用的方来自哪些地方。开始不是讲了两本方剂学吗,这是基础,然后是《伤寒》方,《金匮》方,《医宗金鉴》方,程钟龄的方,傅青主的方,然后就是温病方,就这么多方,就来自这些地方。当然,以后还有一些杂家的方,比如张景岳的方,喻嘉言的方,李中梓的方,还有《审视瑶函》的方,那是个别现象,包括《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方,那都是个别的方,不是全面的,上面讲到的那些方才是全面的方。跟陈老师重点就读了《温病条辨》和《内经知要》,陈老师告诉我一个重要的道理:要想当一个好医生,必须大量读方剂。他有个手抄本,有2000多首方,当时他要我抄下来,我那时因为记性好得很,全记得,就没抄。那时又没有复印机,否则的话就复印下来了,真可惜啊!自从跟陈老师学了温病学后,回去当医生就大不一样了。当时我们那里乙脑、流脑流行,我治好几个危重病例,在石门县西北地区的医名就打开了,所以我出名是在1963年以后,是因为治乙脑、流脑。上面所谈的就是学徒读书。分析学徒读书的特点是:第一,读的是原著,没有水分,至少没有现在的书这么多水分。我不是读的现在的书,我读的是原著,这是第一。现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是人为的错误,人为的复杂。第二,我读中医书,并且读得比较熟。恐怕大部分人虽然读是读过,但没有读得这么深,读得这么熟,尤其是现在科班出身的,尽管对某一门很熟,比如讲《金匮》的对《金匮》很熟,讲《伤寒》的对《伤寒》熟,但是讲《金匮》的不熟悉《伤寒》,讲《伤寒》的不熟悉《金匮》,他还不一定做到了纯熟,因为他没有背书本,仅仅局限于教材的一点点,教材以外的不注意去读。当然全部中医学徒都像我熊某人一样读书是不可能的。第一,不可能人人都有很好的记忆力,有很好的悟性;第二即使有这个记忆力,下不了这个决心,不能像我这样不要命地去读书,去搞临床实践。因为我有一个环境所迫,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我学医时吃什么?吃红薯。我睡什么?一床棉絮,既没有被套,也没有床单。那个时候都是两个同学一起睡,一个出盖被,一个出垫被,但是谁都不愿意和我睡,为什么呢?因为我一没盖的,二没垫的,一床破棉絮,并且还有几个洞,我就一床棉絮一裹,就是这么睡觉,哪像现在的年青人生活这么幸福。我当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后来当医生的时候我连煤油灯都点不起,经常在月光下看书。所以我经常讲,一个人要成功,要两点,第一,要聪明;第二,要勤奋。用我们的土话讲就是发狠,不要命地去干。你说现在的聪明人多不多?像现在的硕士、博士,哪一个不聪明啊?但是你能下这个狠功夫吗?这一点很难。有人问我:“您到底读了多少书啊?”我给大家交个底,其实并没有读很多书,只是我读得比较熟,读得比较细,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临床经验比较老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中医学徒学医的特点。在这里我还要提到一点,过去我们的中医老师有门户之见,有派别。比如我的两位老师,第一位老师是典型的温热派,他熟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也很熟悉《内经》,但他不懂温病;而我的第二位老师是清凉派,他恰恰注重温病。因此,现在回头反思他们的临床功夫,我第二位老师治疗常见病擅长,第一位老师治疗怪病功夫厉害。我很幸运恰好得到了这两位老师的指点,如果我只跟了第一位老师而没有跟第二位老师,那我的临床水平肯定没有现在高。这就是学徒的偏颇,所以我说学医者的老师绝不能糊涂。另外,我们古代老师带徒较保守,但我不保守。我在课堂上或临证带学生什么都讲,如果学生用心就记住了,如果学生不用心或未入门就可能—晃而过,不能体会。跟我的学生都知道我从不保守,只要我有空,问我的问题我都答复。我记得初当医生时,在我们山区遇到了一个病人,他的脑袋肿大,脖子也肿得和脑袋一般粗,又红又肿,又痒又痛,又发烧。我当时只有十六七岁,有人请出诊看病我很高兴,看了这个病人之后很自信地判断是“大头瘟”,于是很有把握地开了个“普济消毒饮”。哪晓得病人吃了三付药,一点都没好,于是我又给他改了个“防风通圣散”,心想这个病人又痒又痛又发烧,不是风火吗?防风通圣散既消风又泻火,应该会好。结果又没好,我就傻眼了,顿时方寸大乱,跑了三十里山路去找我的老师。我老师当时八九十岁了,正在家里抽一个大烟斗,我进门后很恭敬地叫师傅,老师见了我就说:“你来了,是不是看病看不好啊?”我说:“是的。”于是把情况告诉了老师,然后问:“您看怎么办呢?”师傅慢条斯理地给了我三个字:“翻书去。”我这来回六十里山路算是白跑了,但是“翻书去”这三个字有好处啊。回去后我一通宵都在翻书,还要思考,这样得来的知识比老师讲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所以,我后来基本上不再去问老师了,因为问他也就是这三个字,不骂人就算不错了。现在,有时候我也会跟我的学生开玩笑说:“翻书去。”当然,旧时的老师带徒弟也是很严格的。有一次我治疗一个寒实结胸证的病人,用“三物白散”,开了“巴豆霜”一钱,碾粉后冲服。患者拿处方到医院药房去买药,药房捡药的老先生有七八十岁,经验非常丰富。他拿到处方后直接扣下了处方,送到我师傅那里,然后打发病家把我叫到师傅那儿去。我知道是因为巴豆霜的缘故,到了师傅那里,他明知故问说:“巴豆霜是你开的?”我说:“是的。”他说:“巴豆吃了会怎样啊?”我说:“书上说,不利,进热粥,利过不止,进冷粥。”他说:“要是吃了拉血怎么办?”我听了就傻眼了,因为张仲景没讲吃了会拉血呀!师傅就责问了我一句:“你有多大能耐?敢开巴豆霜?”我当时还壮着胆子辩白了一句:“师傅,我是看您经常开。”我很后悔说这个话。后来我再也没有开过巴豆霜了。所以,我当医生一辈子都很谨慎,没有出过医疗事故,砒霜、斑蝥、马钱子这些有毒的药物我都不用,老师对徒弟严格是有好处的。在我学药的时候,有位七十多岁的姓郑的老师让我受益匪浅。我做学徒要一大早起床,把门打开,把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下班后要把药屉一个个整理好、关紧,称药的秤、压纸的木方、冲臼、研钵都要整整齐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碾槽要收拾干净竖起来。切药的时候,老师规定切一种药就尝一种药,切当归就尝当归,切苦参就尝苦参,切黄连就尝黄连。当时我不理解,觉得味道太难忍受了。现在我理解了,这样做才能知道哪个药是什么味道,什么药麻口,什么药封喉,现在有哪个医生知道呢?而我却知道。因此,我非常感谢这位老师。但这位老师很保守,问他什么也不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医从古代传到现在,有多少好东西由于保守已经失传了!一方面是保守,一方面是有话讲不出来,再就是忘记了。比如,有的东西你不问我,我就没讲,因为每天门诊量这么大,看完病人就精疲力尽了。由此我就联想到叶天士为什么写书不多,他的书都是他讲,学生记录而成的,不是他不会写,而是没时间写。我现在深有体会,过去一天看一百号病人,没时间也没能力写,现在有能力了但没时间写。这也是现在中医界的一大紧要问题,真的要组织抢救、整理老中医的经验,要组织一些懂专业、有水平、有能力的人来整理和写作。关于学徒方面我就讲这么多。我已在中医大学教学30多年,我认为学院派的优势在于:第一,学科系统全面,有系统的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等等,分科很细,而我们学徒无所谓分科;第二,管理规范,只读书,不像我们学徒要做各种杂事,包括打扫卫生、上山采药,等等。但学院派也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不专,学专业不专,心思不专。因为现在的大学生要全面培养,要与世界接轨,做综合性人才,这当然没错。但由此也产生了问题,比如很多学生都把大量精力倾注在学外语上,就不能集中精力学中医,他们在专业上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受影响。第二,脱离或者说缺乏临床实践。学中医脱离临床实践是最大的问题,中医必须进行临床实践。我记得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老院长金寿山教授讲过一句话:“脱离实践讲理论,那是空洞的理论,耍的是花腔,好看不顶用。”这话讲到点子上了。有些人说理论头头是道,著作一本接一本,但连个感冒都看不好,这是什么中医呢?这就是学院派的两大毛病,包括现在的硕士、博士,有的人务实、舍得下功夫,专业可以学得不错;若稍微一飘,就只剩下外语好,其他都不好。因此,我们很多高学历的人缺的恰恰是专业水平,是临床能力,这也是中医人才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上就是我关于学徒派与学院派的比较。点击“了解更多”,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笑谈斐讯不见不散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一直在这里等你,不离不弃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性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