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加农民收入5000字护理毕业论文5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
摘 要: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严峻的形势。在加入W凹的新形势下,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转变观念,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民的就业领域,拓宽收入的渠道。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最新公告:
本站所有期刊杂志信息均包含杂志社真实投稿电话,以及投稿邮箱,投稿请点击以上期刊栏目选择相应期刊直接联系杂志社。
农民收入论文3000字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摘 要:进入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给出现相对过剩.但在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的形势下,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却处于缓慢状态.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8%,但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回落,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率进一步回落到3.8%.从目前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进入缓慢阶段.
关键词:三农问题论文
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实现农村稳定,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
1.1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民购买力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1.3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追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2个目的:①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②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2 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 253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6 977元,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这些年医疗、教育、农资的支出增长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很慢。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国50%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如果从局部来看,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警戒线。从城乡差距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从农民的就业选择看,纯农业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3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挫伤了广大农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是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来实现的,农民负担过重会使农户家庭的生产性积累大大减少,导致农民无力进行农业再生产投资,农业发展资金日趋匮乏。最后,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收入预期悲观,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以上都削弱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使农民收入遭受严峻挑战。
3.1农民收入结构方面的因素
当前农民人均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较以前增多了,但无论怎么增加,增加多少,农民收入的构成主要包括2个部分,一是种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获得的农业收入,二是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动报酬收人以及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这一部分收入称为非农业收入。根据国家统计数字显示,当前,农民收入的很重要的增长部分主要靠非农业,而不是种地,这是事实,也预示着今后农民收入增长的发展方向。然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放慢,主要在于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前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企业经营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破产到闭日益增多,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减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作者: 焦敏 王红梅
三农问题论文资源参考: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我们的服务
杂志申请收录邮箱:; 投诉建议邮箱:
国家信息产业备案号码: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81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联系邮箱:
优先推荐期刊
电话:010-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的思考-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入WTO后,增加农民收入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和艰巨。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分析农民收入现状,深入探讨其症结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  1.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达14.30%。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九五”前四年下降8.79%,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  2.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无论从名义收入,还是从实际收入看,都出现了持续减缓趋势。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210元(阜阳市等农业大区仅为2100元),名义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际收入增长近3.7%,均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2]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3年下降,农村总体上已陷于农业减收,只能靠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收的局面,多数纯农户实际已减收。而且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和生活消费支出已连续2年下降。从阜阳市调查来的资料更能说明这一情况。目前,农民收入结构较改革开放之初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粮棉收入下降(只占农民收入的23.4%),瓜菜收入微增(占农民收入的25.3%)。二是劳务输出报酬收入增长较快,务农收入减少。这是因为个体私营经济有所发展,用工量增加,加上外出打工人数迅速增加(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0.4%)所致。三是畜牧业收入稳中有升。虽然畜产品价格近几年下滑,但由于总量增长,畜牧业人均收入仍有所增长(占农民纯收入9%)。四是个体私营经济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当然,也应看到,不同县、乡、村农民收入悬殊较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98年的0.31、1999年的0.32,上升到2000年的0.46,已超出国际上公认的合理范围(0.3-0.4)。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978年为2.56:1;1982年为1.82:1;1994年为2.86:1;1999年为2.56:1。[3]具体来说:(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始终保持一定差距。90年代前期这一差距明显反弹,中期略有缩小,但1998年以后,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仅以1999年为2.56:1为准,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这一差距为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这一差距则为4:1,若将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算进去,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2)生活消费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93倍。20年来,这种局面不仅没有改变,差距还在波动中略有扩大,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7倍。(3)储蓄差距拉大。1998年底,占人口总量仅30%的城镇居民储蓄占到总储蓄的80%,人均储蓄达1132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储蓄1201元的9.4倍,而1985年是6倍。[4]  5.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大。1997年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是2:1.4:1(以西部为1),1999年收入差距比为2:1.3:1,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反而扩大。[5]中低收入农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基本上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测算,1999年全国近80%的中低收入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或一兼户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再者,农村购买力对国民经济的市场贡献仍然较小。中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80%,他们的购买力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宏观经济景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99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只占43.5%,不仅与农村人口80%的比重不相适应,甚至与197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总额52%的水平相比还有所下降。[6]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农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缓慢,仍存在“三大三小”。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以阜阳市为例,据初步匡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为7:3。然而,近几年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定购价,农民种粮的收入出现了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大都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5%、39%和6%,即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  2.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放慢甚至下降。农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三部分构成。从这三项收入变化看,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虽然有所减缓,但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而经营性收入增长却持续放慢甚至下降。究其原因,(1)主要农产品产量供给相对过剩。(2)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受农产品产量供给相对过剩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近几年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据调查,目前小麦、玉米市场价格分别比1999年同期下降0.34元和0.12元。粮食收购价格1997年比上年同期下降9.8%,1998年下降3.3%;棉花收购价格虽赶不上粮食价格降幅大,但也有所下降。(3)劳动成本较高,家庭经营费用增加。2000年比1999年柴油、农膜等商品价格均有所上涨,由于农业机械的增加和冬暖式大棚的发展,柴油、农膜使用量增加,农民为此每年人均多开销近百元。再加上化肥、农药及一些意外开支,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4)税费负担较重。尽管部分地区实行的税费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民税费负担仍然较重,尤其是乡镇机构人员超编,靠对农民征收的各种费用支撑工资及活动费用很难以减下来。  3.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致使经营分散,形不成规模,且集约化经营程度低。(1)一家一户分散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耕地2亩左右(东中部多数地区还不到2亩),户均耕地仅7亩左右。这就决定农业生产经营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播种、管理、收获各个环节有的仍处于原始状态。(2)农业生产仍然没走上良性循环。生产单位规模不经济、农业投入能力差、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水平低的状况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农民资本扩张和膨胀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农业生产一直没走上自我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  4.农业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率低,农民整体素质低。尽管近几年实行了优质品种的更新换代,但优质品种更新率低,推广面积小。且商品率低,形不成规模,产品附加值低,多为初级产品,很难使价格上去。此外,我国农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多数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小富即安;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平均受教</p&&
【责编:网学网&
【】【】【】【】【】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网学网 提供大量原创论文 参考论文 论文资料 源代码 管理及投稿 E_mail:
郑重声明: 本网站论文均来自互联网,由本站会员上传或下载,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完后24小时之内删除,任何人不得大幅抄录、在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商业之用。如涉及版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一般理论,农业推广硕士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一般理论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本文字数:6332字
&&&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一般理论【第4部分】【第5部分】【第6部分】【第7部分】
  第二章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一般理论
  2.1 农民收入的概念
  2.1.1 农民的定义
  农民的概念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至今为止学术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国外,关于农民的概念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是 peasant,另一种是 farmer.一般在发达国家人们把农民称为 farmer,这一称谓是相对于 Merchant(商人)、Asian(工匠)、Fisher(渔民)等来说的,人们把农民(Farmer)看作是一种职业,这种划分并没有权力和等级的概念,他们同属于西方所谓的公民(Citizen),拥有平等的权利。而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民经常被称为 peasant,这一称谓不仅是一种职业象征,更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生存状况乃至身份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歧视性。
  在我国,最早出现农民这一说法的是《春秋谷梁传》,其书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工民,有农民。&而其后,范宁在其做的注里面,将农民定义为&播殖耕稼者。&而对于其职业的涵义,有两种比较权威的定义,《辞海》[21]的定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1.2 农民收入的内涵
  关于农民收入的内涵,我们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衡量,一个是农民的总收入,另一个就是农民纯收入。农民总收入是指农民在一年(一般以一年作为衡量)内的所有实物性收入和现金性收入的总和。农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所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一般来说,农民纯收入可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而得到,纯收入=总收入-家庭费用支出-赠送亲友-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纯收入按来源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工资性纯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民总收入反映的是农民整一年度的所有收入的来源,体现的是量的水平,而纯收入则反映的是农民一年的真实收入水平,体现的是质的概念,因而对于研究农民收入来说,纯收入才是研究的重点。
  工资性纯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指的是农民受雇于企事业单位,通过自己提供的劳动而获得的报酬,因为这种报酬通常是以工资的形式发放,因而被称为工资性收入,工资性纯收入则是工资性收入扣除自己工作时的所有开销而取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指的是政府给农民的各种补助、生活救济、抚恤、社会团体的捐赠,以及亲友的馈赠等等。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利息、租金、以及集体企业所获得的分红等。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纯收入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所获得的各种经营性收入的总和,这不仅包括农民从事农、林、牧、副、鱼等第一产业所获得的经营性收入,同时还包括农民从事建筑业、餐饮也、服务业等二三产业所获得的各种经营性收入。
  2.1.3 农民收入增长的评价指标
  关于农民收入增长的评价指标,一般用三个指标进行衡量,一个是农民总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三是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增长幅度。一般来说我们所计算的农民收入增长都是以总收入的增长幅度来进行衡量的,因为农民的支出可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某一年度比较多,而另一年度又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用纯收入来计算就不尽合理。但如果为了长期的一个范围内反映农民收入的变化状况,我们则倾向于使用农民纯收入并结合物价水平来衡量其收入增长水平。因为在长期来看不存在极端的支出,而且纯收入剔除了家庭开支,更能反映真实收入水平。本文采用的就是纯收入增长来衡量增长水平的计算方法。
  2.2 理论依据
  2.2.1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论
  经典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当消费增加时就能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当消费萎缩时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马克思[22,23]
  还认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因为如果一种产品如果没有需求,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而就没有人愿意购买,因而资金就无法获得周转,最终生产者也无法继续生产。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就应该刺激消费。而我国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有将近 70%的人口是农村人口,一半以上的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口锐减,投资受挫,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的形势下,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农民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迫切所需。而增加农民消费的前提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促进农民增收,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快农民增收的幅度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2.2.2 城乡均衡发展论
  城市和乡村作为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地域,同属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其均衡发展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城镇和乡村如保持同步的经济增长速度,则经济能够持续的保持增长,相反,如果某一部分发展较快,而另一部分发展较慢的话,整个国民经济就可能会畸形发展,最终不利于真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长期形成了发展不均衡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的扩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9118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仅 6194 元。
  城乡之间的绝对差距为 12942 元,城乡收入比达到了 3.08:1,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当前城乡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瓶颈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而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就在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增加农民收入也是迫切之举。
  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以小农为基础的国家,再加之建国以来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非常脆弱,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要实现两大目标,第一个就是农场品供应持续增加,第二个就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如果仅仅增加农民收入而不增加农产品的供应,那就很可能导致农产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无法满足人民消费和工业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还没完全解决温饱的国家来说,很多人很可能就会挨饿,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同时,如果仅仅增加农产品供应而不增加农民收入就有可能导致&谷贱伤农&的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注意二者的平衡,既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要增加农场品的供应,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农民收入增长的现实依据
  2.3.1 解决&三农&的关键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我国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农业基础依然还比较薄弱,农村的发展依然比较落后,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在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
  农民的收入增长了,城乡差距自然也缩小了,农村也就更加繁荣和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然会得到大大的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干劲也就更足了,农民对于农村的再投入也就更加的多了,所有农村的一系列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2.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我党的一项历时使命,更是一项惠及全体农民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2012 年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的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快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是全党和全各族人民的光荣使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这一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同时,这几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富裕,生活宽裕才能达到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村容才会整洁,最终达到管理民主。而管理民主了又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在于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增加农民收入
  2004 年 9 月 19 日,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四次会议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五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其中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的和谐。我们国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很大,近年来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关键所在。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社会能够长治久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城乡差距缩小了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
  2.4 农民收入增长的意义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重点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解决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农民自身生活水平和农业发展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农民收入是否增长,生活是否宽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有效内需,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体归纳来说增加农民收入有以下几个重大意义。
  2.4.1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和增加农产品供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任何时刻,粮食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动摇。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全国有近十四亿人口,民以食为天,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吃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业的基础仍然很薄弱,粮食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粮食问题仍然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任何时期,都必须保障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而粮食和农产品的种植必须依赖于农民的劳作。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他们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农产品和粮食的供给。相反,如果农民收入长期不增长,或增长缓慢,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粮食供给的增加和农产品的供应。
  2.4.2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城乡一体化,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平衡发展,实现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城乡一体化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收入的一体化。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国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87 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 2.57:1,到 2011 年,城乡收入比达到了 3.08: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1 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9118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6194 元。),进一步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严重的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必然之举。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城乡差距才能缩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3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所谓的&三驾马车&拉动,即:出口、投资、消费。但自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陷入停滞状态,而投资的拉动作用亦不明显,现阶段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消费的潜力已越来越小,而广大的农村市场广阔、农民众多、潜力无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深挖农民的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前提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消费潜力巨大,而实际消费能力却很低,因此,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消费,进一步扩大内需,使经济走上长盛不衰的良性发展道路。
  2.4.4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全国各级政府都加大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力度,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食物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也就是新农村的主体--农民,只有真正的调动全体农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去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只有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和礼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在于物质上要使农民宽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也是物质基础,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2.4.5 增加农民收入也是维系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其执政地位能否牢固保障都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我党的历史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最主要的是我党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尤其是最广大的贫苦农民的拥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已由革命党转化成了执政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取决于党群联系是否牢固。我党历来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将近 70%,能否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不仅是一个关乎我党执政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农民、以及农民收入的内涵。简要介绍了农民总收入,详细的介绍了农民纯收入,及其四个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同时还从理论上和现实中论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论。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城乡统筹发展论。现实依据是:一解决&三农&的关键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分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重大意义:
  一、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和增加农产品供给。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四、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五、增加农民收入也是维系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