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传热时,增强传热过程中哪一侧的空气传热系数数最有效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改病句大全有答案 爱情没有答案 传热系数 传热学 传热学第五版答案 传热比赛ppt 传热学第四版答案 数值传热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传热-(有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化工原理试题库(上册)答案
热阻增加,则温差(
D不确定 16. 下列各种情况下对流传热系数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①空气流速为30m/s时的α ②水的流速为1.5m/s时的α
③蒸气滴状冷凝时的α ④水沸腾时的α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17. 揭示了物体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 A.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B.克希霍夫定律 C.折射定律
D.普朗克定律 18. 计算下列四种“数”时,其数值大小与单位制选择有关的是(
)。 A、普兰德准数; B、传热单元数NTU; C、离心分离因数K;
D、过滤常数K 19. 有两台同样的管壳式换热器,拟作气体冷却器用。在气、液流量及进口温度一定时,为使气体温度降到最低应采用的流程为(
)。 A、气体走管外,气体并联逆流操作; B、气体走管内,气体并联逆流操作; C、气体走管内,气体串联逆流操作; D、气体走管外,气体串联逆流操作。 20. 同一物体在同一温度下的反射率与吸收率的关系是(
)。 A. 反射率大于吸收率
B. 反射率小于吸收率 C. 反射率等于吸收率
D. 不确定 21. 若换热器两侧对流传热系数αi>αo 时,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
)。 A.αo
C.αi +αo
22. 多层平壁的定态热传导中,通过各层的传热速率、通过各层的热通量(
)。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不同 23. 某灰体的黑度为0.6,该灰体的吸收率为(
C. 0.4 24. 牛顿冷却定律是描述(
)的基本定律。 A.热传导
B.对流传热
C.热辐射 25. 以下换热器属于列管换热器的是(
)。 A.螺旋板式换热器
B.蛇管式换热器
C.U型管式换热器 26. 传热实验时,在套管换热器中用饱和水蒸气冷凝来加热空气(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为强化传热决定加装翅片,翅片应装在(
)侧更为有效。
D、内管内 27. 黑度为0.8,表面温度为27℃的物体其辐射能力是(
D、3306.7 28. 列管式换热器根据结构不同主要有(
)。 A、套管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 B、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 C、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 D、热管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9. 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滞流流动,若管长及流体的物性不变,而管径增为原来的2倍,则流速为原来的(
)倍,流动阻力为原来的(
D、1/16 30. 传热过程中,当两侧对流传热系数αi<αO时,要提高总传热系数K,关键是提高(
A、提高αO
B、提高αi
C、减小αO
D、减小αi 31. 黑度为0.8,表面温度为127℃的物体其吸收率是(
D、0.2 32. 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强制湍流传热,若管长及流体的物性不变,而管径变为原来的1/2,则流速为原来的(
A )倍,对流传热系数为原来的(
D、2二、填空题 1. 热量的传递是由于________引起的。 2. 由傅立叶定律知,热传导速率与温度梯度成________比。 3. 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故常用于绝热,保温。 4. 热传导的传热距离愈远,则导热热阻愈________。 5. 圆筒壁的热传导中,通过各层的热传导速率________,热通量________。(填相同、不同) 6. 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 7. 对流传热系数反映了对流传热的快慢,其值愈大,对流传热愈________。 8. 强化对流传热过程可采用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 辐射传热中,在能量传递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________。 10. 同一温度下,灰体和黑体相比,________的辐射能力大。 11. 物体的吸收率愈大,其辐射能力愈________。 12. 同一温度下,物体的吸收率在数值上等于该物体的________。 13. 热传导存在于________中。 14. 对流传热是指________的传热过程。 15. 沿等温面方向,温度梯度的大小为________。 16. 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均不变时,并流推动力比逆流推动力________。 17. 提高传热系数的重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管式换热器安装折流档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提高换热器传热速率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9. 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________的四次方成正比。 20. 傅立叶定律是描述________的基本定律。 21. 自然对流的对流传热系数比强制对流的________。 22. 金属固体、非金属固体、液体和气体四种物质,________的导热系数最大,________的导热系数最小。 23. 定态多层平壁热传导中,各层平壁的温度差与其导热热阻成________比。 24.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
。 25. 蒸汽冷凝的方式有
,工业上采用
。 26. 能全部吸收辐射能的物体称为
,能全部反射辐射能的物体称为
。黑体与灰体相比,发射能力最大的是
,吸收能力最大的是
。 27. 某灰体的吸收率为0.8,其黑度为
;某灰体的反射率为0.3,其黑度为
。 28. 写出三种常用的间壁式换热器的名称
。根据热补偿不同,列管换热器可分为
等。 29. 大容积(器)饱和沸腾曲线а~△t可分为
几个阶段,工业生产上,一般控制在
阶段。 30. 在钢、水、软木之间,导热效果最佳的是
,保温效果最佳的是
。 31. 根据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黑体的绝对温度增加一倍,其辐射能增加
倍。 32.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的表达式为
。 33. 对流传热中,当在________情况下,进行的是恒温传热,在________情况下,进行的是变温传热。
27 0.8`1..8 34.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物性常数有________。 35. 应用准数关联式计算对流传热系数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6. 冷凝传热中,膜状冷凝的传热效果要比滴状冷凝的________。(填好、差) 37. 能被物体吸收而转变为热能的电磁波的波长在________之间,统称热射线。 38. 在间壁式换热器中,总传热过程由下列步骤所组成:首先是热流体和管外壁间的__________传热,将热量传给管外壁面;然后,热量由管的外壁面以________方式传给管的内壁面;最后,热量由管的内壁面和冷流体间进行_______ 传热。 39. 对于套管式换热器,要提高传热系数,应提高给热系数较__(大,小)一侧的α;而换热器内管管壁的温度则接近于给热系数较___(大,小)一侧的流体。 40. 流体湍动程度越强,对流传热系数就
。 41. 对流体无相变化的强制对流传热过程(不考虑自然对流影响时),Nu准数与
有关。 42.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呈强制湍流时,当物性及操作条件一定时,对流传热系数与
成正比,与
成反比。 43. 对多层平壁稳定热传导过程,若某层热阻大,则
也大。 44. 多数固体材料可视为灰体,特点是(1)
。 45. 对多层圆筒壁稳定热传导过程,若某层
大,则温度差也大。 46. 通过因次分析,影响强制对流传热过程的准数有3个,其中反映对流传热强弱程度的准数是
,而反映流体流动湍动程度的准数是
。 47. 流体在弯管内作强制对流传热时,同样条件下,对流传热系数较直管内的要
。 48.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时,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中规定Re>
时为湍流。 49. 某灰体在20℃时,其黑度为ε=0.8,则其辐射能力的大小为_________
,其吸收率为___________ 。 50. 根据热补偿方法的不同,列管换热器的基本型式有三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1. 温度为30℃的黑体的辐射能为_______________W/m2,黑度为0.3的同温度灰体的辐射能为_________________W/m2。 52. 间壁两侧流体的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系数接近热阻
的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壁温接近热阻
的一侧流体的温度。 53. 在稳态传热中,凡热阻大处其温差也___________。 54. 增加列管换热器
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换热器管程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要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速率,应提高
大的一侧流体的
。 55. 辐射传热过程中,物体的黑度越大,其辐射能力
。 56. 间壁两侧流体的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系数接近热阻
的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壁温接近热阻
的一侧流体的温度。 57. 辐射传热过程中,物体的黑度越大,其辐射能力
。 58. 稳定热传导计算公式中b?S项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λ为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 59. 设置隔热挡板是____________辐射散热的有效方法。挡板材料的黑度愈低,辐射散热量____________。 60. 热传导中传热速率大小用__________定律描述,而对流传热中用_____________定律描述。对流传热只能发生在________中。 61. 对流传热计算公式中1?S_________________。 项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为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是
28 三、判断题 1. 流体在弯管内作强制对流传热时,同样条件下,对流传热系数较直管内的要小。
) 2. 许多设备的外壁温度常高于环境温度,此时热量将以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自壁面向环境传递而引起热量散失。
3. 多层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过程,通过各层的传热速率、热通量都相同。
) 4. 螺旋板式换热器属于板翅式换热器的一种型式。
5. 任何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吸收率的比值为恒定值,等于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能力。
6. 多层平壁的稳态热传导过程,通过各层的传热速率相同、而通过各层的热通量不同。(
四、计算题 1. 有一逆流操作的热交换器,用15℃的水冷却过热氨蒸汽,氨气温度为 95℃,流率为 200kg/h,氨气在热交换器中冷却。冷凝液在饱和温度(30℃)下派出。在冷却冷凝过程中,热交换器各界面上氨气与水的温度差最小处不允许小于 5℃。求冷却水用量及水最终出口温度?已知 90℃,0氨气的焓分别为 KJ/kg,30℃液氨的焓为 323KJ/kg,水平均比热为 4183J/kg℃。 2. 一套管换热器用 133℃的饱和水蒸汽将管内的氯苯从 33℃加热到 73℃,氯苯流量为 5500Kg/h。现因某种原因,氯苯流量减少到 3300Kg/h,但其进出口温度维持不变,试问此时饱和蒸汽温度应为多少才能满足要求?此时饱和水蒸汽冷凝量为原工况的百分之几?(设两种工况下的蒸汽冷凝热阻,管壁热阻,垢层热阻及热损失均可略,且氯苯在管内作湍流流动,忽略两工况下蒸汽汽化潜热的变化) 3. 某厂现有两台单壳程单管程的列管式空气加热器,每台传热面积为A0=20m2 (管外面积),均由128根 Ф25×2.5mm的钢管组成。壳程为 170℃的饱和水蒸汽冷凝(冷凝潜热为r=2054KJ/kg),凝液不过冷。空气走管程,其入口温度t1 =30℃ ,流量为4500kg/h
假定空气的物性参数不随温度、压力变化,可视为常数,分别为CP=1.005KJ/Kg.K, ρ=1.06Kg/m3 ,μ=20.1×10-3cp ,λ=0.029w/m.k。热损失可略,管内湍流时空气的对流给热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Nu=0.02Re ; 4. 若两台换热器并联使用,通过两台换热器的空气流量均等,试求空气的出口温度t2(℃)及水蒸汽的总冷凝量 m1(kg/h); 若两台改为串联使用,试求此时空气的出口温度t2(℃)及水蒸汽的总冷凝量 m1(kg/h);试比较并联及串联时传热效率的大小,并求两情况下总传热能力的比值 Q串/ Q并。 5. 有一带夹套的反应釜,釜内盛有某反应液。反应液的初始温度为 20℃。釜内液体由于剧烈地搅拌可认为温度均一。反应液需加热到 80℃进行反应。若夹套内通以 120℃的蒸汽加热,已知前 10分钟反应液的温升为 60℃,则反应液由初始温度加热至反应温度需要多少时间?若夹套内通以进口温度为 120℃的热流体加热,前 10 分钟反应釜的温升同样为60℃,则反应液由初始温度加热到反应温度需多少时间?(热流体无相变)(非稳态传热) 6. 某单程列管式换热器,其换热管为?25?2 mm的不锈钢管,管长为3m,管数为32根。在该换热器中,用25℃的水将壳程的110℃的某有机蒸汽冷凝成同温度的液体,该有机蒸汽的冷凝传热系数为8.2?103 2W/(m?℃)。水的流量为15000 kg/h,平均比热容为4.18 kJ/(kg?℃);管壁与水的对流传热系数为1000W/(m2?℃);不锈钢的导热系数为17 W/(m?℃)。试求: 总传热系数Ko;水的出口温度。 7. 有一加热器,为了减少热损失,在加热器壁的绝热材料。的外面包一层导热系数为0。16W/m℃,厚度为300mm的绝热材料。已测得绝热层外缘温度为此30℃,距加热器外壁250处为75℃,试求加热器外壁面温度为若干?(300℃) 8. 工厂用φ170 ×5mm的无缝钢管输水蒸气。为了减少沿途的损失,在管外包两层绝热材料:第一层为厚30mm的矿渣棉,其导热系数为0.065 W/m℃;第二层为厚30mm的石棉灰,其导热系数为0.21 W/m℃。管内壁温度为300℃;保温层外面温度为40℃。管道长50m.。试求该管道的散热量。(1.42×104W) 9. 为100mm的蒸汽管,外包两层厚度皆为15mm的保温材料,外面一层的导热系数位0.15 W/m℃,里面一层的导热系数为0.5 W/m℃,已知蒸汽管外表面温度为150℃,保温层外表面温度为50℃。求每米管长 29 0.8的热损失为多少?两保温层交界处的温度为多少?(329 W/m,122.5℃) 10. 一套管式换热器,外管尺寸为φ38×2.5mm,内管为25×2.5mm的钢管,冷水在管内以0.3m/s的流速流动。水进口温度20℃,出口40℃,试求管壁对水的对流传热系数。(1640 W/m℃) 11. 石油厂常用渣油废热以加热原油。若渣油初温为300℃,终温为200℃;原油初温为25℃,终温为175℃。试分别求两流体作并流流动及逆流流动时的平均温度差,并讨论计算结果。(104℃,150℃) 12. 200Kg/h的硝基苯由355K冷却至300K,冷却水初温为15℃,终温为30℃,求冷却水用量。又如将冷却的流量加到3.5m3/s,求冷却水的终温。(26℃) 13. 热器中采用120.85kPa(绝压)的饱和水蒸气加热苯,苯的流量为4500kg/h,从20加热到60。若设备的热损失估计为所需加热量的7%,试求热负荷及蒸汽用量(设蒸汽凝液在饱和温度时排除)。(131.24kg/h) 14. 某管壳式换热器中,用水逆流冷却某石油馏分,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为233.6。该馏分的流量为1500kg/h,平均比热为3.35KJ/kg. ℃,要求将它从90℃冷却到40℃。冷却水的初温为15℃,出口温度为55℃。试求:所需传热面积和冷却水用量。(10m,1500kg/h) 15. 在管长为1m的冷却器中,用水冷却热油。已知两流体并流流动,油由420K冷却到370K,冷却水由285K加热到310K。欲用加长冷却器管子的办法,使油出口温度降至350K。若在两种情况下,油、水的流率、物性常数、进口温度均不变;冷却器除管长外,其它尺寸也不变;忽略热损失。试求管长。(1.66m) 16. 10.现测定套管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数据如下:甲苯在内管中流动,质量流量为5000 Kg/h,进口温度为80℃,出口温度为50℃;水在环隙中流动,进口温度为15℃,出口为30℃。逆流流动。冷却面积为2.5m2。问所测得的总传热系数为若干?(745 W/m2℃ 17. 在一套管式换热器中,内管为φ180 ×10mm的钢管,内管中热水被冷却热水流量为300 Kg/h,进口温度为,出口为60℃。环隙中冷却水进口温度为50℃,总传热系数 2000 W/m℃。
试求: (1)冷却水用
(2)并流流动时的平均温度差及所需的管子长度;
(3)逆流流动时的平均温度差及所需的管子长度。
(3011.5Kg/h;2.32m;3.0m) 18. 在一传热外表面积为300m2的单程列管式换热器中,300℃的某种气体流过壳方并被加热到430℃,另一种560℃的气体作为加热介质,两气体逆流流动,流量均为1×104Kg/h,平均比热均为1.05 KJ/kg.℃,求总传热系数。假设换热器的热损失为壳方气体传热量的10%。(11.3W/m2℃) 19. 某列管换热器由φ25×2.5mm的钢管组成。热空气流经管程,冷却水在管间与空气呈逆流流动。已知22管内侧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为50 W/m?℃,管外水侧的对流传热系数为1000 W/m?℃,钢的导热系数为45 W/m? ℃。试求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K。若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忽略不计,为提高总传热系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提高不同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即:(1)将管内侧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提高一倍;(2)将 管外水侧的对流传热系数提高一倍。分别计算K值。(37.2W/m2?℃,74W/m2?℃,39W/m2?℃) 20. 在一单壳程、四管程换热器中,用水冷却热油。冷水在管内流动,进口温度为15℃,出口温度为32℃。热油在壳方流动,进口温度为120℃,出口温度为40℃。热油的流量为1.25kg/s,平均比热为1.9KJ/kg.。若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为470 W/m2?℃,试求换热器的传热面积。(9.1 m2) 21. 质量流量为7000kg/h的常压空气,要求将其温度由20 ℃加热到85 ℃,选用108 ℃的饱和蒸汽作加热介质。若水蒸气的冷凝传热系数为1.0×104W/m2?K。定性温度下空气的物性参数:Cp=1.0kJ/kg? ℃, μ=1.98×10cP , λ=2.85×10W/m?℃,普兰特准数为0.7。(1)总传热系数。(2) 核算此换热器能否完成此换热任务(已知该换热器为单管程、单壳程、管数为200根,管子规格为φ25×2.5mm,管长为2m,管壁及污垢热阻可忽略)(89.04,能) 22. 有一套管式换热器,内管为φ54×2mm,外管为φ116×4mm的列管,内管中苯被加热,其流速为0.643m/s,苯的进口温度为50℃,出口温度为80℃,外管中为120℃的饱和水蒸气冷凝,冷凝对流传热系数为1.0×104W/m2.K,管壁热阻及污垢热阻均可忽略不计,试求:套管的有效长度。(K值的计算以内管的3外壁为基准;苯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Cp=1.86KJ/kg.℃
ρ=880kg/m
λ=0.134w/m.℃
μ=0.39cP)(14.3m)
30 -2-2 2.22
联系客服:cand57</由?;答:1、因为换热器冷热流体间的温差沿程是不断变化;14、(3分)肋片加在表面换热系数大的一侧与加在;15、(3分)用热水散热器来采暖(管内热水加热加;答:由于热水在管内流动,管侧表面换热系数hi?c;0.8热系数的增长率小于速度增长率,即不能显著地;
由? 答:1、因为换热器冷热流体间的温差沿程是不断变化的,当利用传热方程计算整个传热面上的热流量时,必须使用整个传热面上的平均温差。2、对数平均温差不是严格精确的平均温差,是建立在4个假设的基础上的:(1)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及比热容在整个换热面上是常量;(2)传热系数在整个换热面上不变;(3)换热器无散热损失;(4)换热面中沿管子轴向的导热量忽略不计。 14、(3分)肋片加在表面换热系数大的一侧与加在表面换热系数小的一侧哪一种强化传热的效果好?试解释其主要原因? 答:肋片加在表面换热系数小的一侧强化换热的效果好,因为表面换热系数小的一侧在整个传热过程中热阻占主要部分,加肋片后可以增加换热面积,显著地减小该侧的表面热阻,从而使传热系数增大,增强换热;而表面换热系数大的一侧在传热过程中表面热阻本来就小,加肋片后对整个传热过程热阻的改变很小,所以不能有效地强化换热。 15、(3分)用热水散热器来采暖(管内热水加热加热管外空气),如果不改变热水温度,只增加热水流速,能不能显著增加散热量?为什么? 答:由于热水在管内流动,管侧表面换热系数hi?ciui,所以当热水流速增加时,换0.8热系数的增长率小于速度增长率,即不能显著地增加散热量。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行业资料、高等教育、传热试题答案4等内容。 
 2012.9传热试题3 2012.9传热试题答案3 2012.9传热试题4 2012.9传热试题答案4...其中的一部分热量用 于导线的升温, 其热量为: 一部分热量通过绝热层的导热传到...  2012.9传热试题答案2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计算题 1 、某平板节点...9.52 0.4 ? ? 5241W / ?m 2 ? K ? 0.016 (4 分) 对此情形, R...  2012.9传热试题答案4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计算题 1、一块无限太平板...79.9 。 C 由于为薄壁管且导热热阻不计则,水侧表面热阻为 其中 A 为传热...  2012.9传热试题答案3 隐藏&& 一、计算题 1、如图所示,一个二维稳态导热物体,...d N u?9 . 4 7W? / 2m? ? K 比例: 9.47 / 40 ? 23.68% 。(...  2012.9传热试题4 隐藏&& 一、计算题 1、一块无限太平板,单侧表面积为,初温为,一侧表面受温度为,表面传热系 数为的气流冷却,另一侧受到恒定热流密度的加热,...  2012.9传热试题1 隐藏&& 一、计算题 1、一根直径为1mm的铜导线,每米的电阻...4.174kJ ( 。水侧表面传热系数为 580W/(m2 ? K) ,油 侧表面传热系数为...  过滤和传热1 3页 免费 2012.9传热试题答案2 暂无评价 6页 免费 高等传热第二...化工原理过滤和传热试题答案一、填空题: 填空题: 1、 2、 3、 4、 5、 6...  2012.9传热试题2 隐藏&& 一、计算题 1 、某平板节点划分如图所示,各网格边长...4.174kJ ( 。水侧表面传热系数为 580W/(m2 ? K) ,油 侧表面传热系数为...脉动流/电场强化传热过程中多参数性能最优化研究--《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脉动流/电场强化传热过程中多参数性能最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脉动流强化传热思想和电场强化传热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的技术研究思想,这种混合强化传热思路新颖,有望开辟强化传热的新领域,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节约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手段,对以水为工质的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过程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脉动频率、电场电压、流量等参数下换热管内的流场、速度场、传热、流阻及综合性能,并已得到一些有益结论。
通过数值模拟发现,脉动流和电场混合作用时,换热管入口段速度场分布出现块状紊流区域和波浪型振荡现象,脉动流/电场混合作用能够产生耦合,并对换热管内的流场产生复合作用。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发现,脉动流单独作用对传热的强化效果不明显;电场单独作用对传热的强化效果显著;脉动流/电场混合作用时,强化传热系数随脉动频率和电压的增大而增加,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小流量、高频率、高电压工况时有最大强化传热系数1.24,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产生积极的复合强化效果,混合作用中电场对强化传热的影响更大。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发现,脉动流单独作用时管内阻力系数的增长程度会变大;电场单独作用时不会对管内阻力损耗产生影响;脉动流/电场混合作用时,增强阻力系数分别随脉动频率和流量的增大而增加,随电压值的增大近似趋于不变,在大流量、高频率工况时有最大增强阻力系数1.91,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技术不会产生复合作用而增大管内阻力损耗,换热管内阻力损耗的增加主要来自脉动流的作用,而电场对此影响较小。
通过实验发现,脉动流单独作用时在低流量、低频率工况时有最大性能评价因子1.05;电场单独作用时在低流量、高电压工况时有最大性能评价因子1.18;脉动流/电场混合作用时,性能评价因子随脉动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在小流量、低频率、高电压工况时有最大性能评价因子1.24,此时换热管内的综合性能最好。
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技术在小流量、高频率和高电压的工况下强化传热效果较好,在大流量、高频率工况下增强管内阻力损耗效果更明显,在小流量、低频率、高电压工况下的综合性能最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K124【目录】:
摘要5-7Abstract7-12第1章 绪论12-22 1.1 课题背景12 1.2 强化传热技术概述12-14
1.2.1 强化传热概念12-14
1.2.2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14 1.3 脉动流强化对流换热技术研究现状14-17
1.3.1 国外研究现状15-17
1.3.2 国内研究现状17 1.4 电场强化对流换热技术研究现状17-20
1.4.1 国外研究现状18-19
1.4.2 国内研究现状19-20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0-22第2章 脉动流强化传热与电场强化传热的基础理论22-30 2.1 脉动流强化传热的基础理论22-23 2.2 电场强化传热的基础理论23-25 2.3 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25-30
2.3.1 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换热器结构特点25-26
2.3.2 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换热器性能评价参数26-29
2.3.3 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换热器研究进展29-30第3章 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30-52 3.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生成30-32
3.1.1 几何模型的建立30
3.1.2 网格的生成30-32 3.2 物理模型的假设及控制方程32-35
3.2.1 模型相关假设32
3.2.2 模型控制方程32-35 3.3 FLUENT 数值求解设置35-37
3.3.1 设置计算模型35
3.3.2 设置边界条件35-37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37-48
3.4.1 换热管速度场分布云图37-40
3.4.2 传热系数分析40-43
3.4.3 强化传热系数分析43-45
3.4.4 阻力系数分析45-48
3.4.5 增强阻力系数分析48 3.5 本章小结48-52第4章 脉动流/电场混合强化传热过程的实验研究52-68 4.1 实验系统介绍52-56
4.1.1 间壁式逆流套管换热管52-53
4.1.2 热水循环系统53-54
4.1.3 冷水循环系统54
4.1.4 电场发生系统54-55
4.1.5 数据采集系统55-56 4.2 实验步骤56-57 4.3 实验结果分析57-65
4.3.1 强化传热系数分析57-59
4.3.2 增强阻力系数分析59-61
4.3.3 性能评价因子61-64
4.3.4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64-65
4.3.5 误差因素分析65 4.4 本章小结65-68第5章 结论与展望68-72 5.1 研究结论68-70 5.2 研究展望70-72参考文献72-78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78-80致谢80-82项目资助8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瑞阳,施伯红,郁鸿凌,陈之航;[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俞接成,李志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俞接成,李志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何雅玲,杨卫卫,赵春凤,陶文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黄?,董超,李瑞阳,郁鸿凌,施伯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李瑞阳,陈赉宝,陈之航,袁益超;[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杨侠;毛志慧;吴艳阳;张涛;;[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1年11期
俞接成,李志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郑军,曾丹苓,王萍,高虹;[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杨侠;张捷;吴艳阳;张涛;;[J];热能动力工程;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瑞阳,施伯红,郁鸿凌,陈之航;[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黄?,郁鸿凌,李瑞阳,王发刚,刘永启,董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谢公南;王秋旺;曾敏;罗来勤;;[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王福生;仇性启;王晓琦;;[J];工业加热;2007年03期
郑友取;李国能;胡桂林;张治国;;[J];动力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郑友取;李国能;胡桂林;泮国荣;;[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贾秋红;韩明;邓斌;柯坚;;[J];重庆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王松平,罗伟平,陈清林,华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王松平;陈清林;华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董超,黄?,李瑞阳;[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红雨;保宗悌;陆晓;;[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郑国良;刘伟;;[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屈晓航;田茂诚;冷学礼;;[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李国能;郑友取;胡桂林;;[A];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及新能源技术——2012动力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再忠;[D];清华大学;2001年
孟继安;[D];清华大学;2003年
程新广;[D];清华大学;2004年
成庆林;[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陈彦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俞接成;[D];清华大学;2005年
程新广;[D];清华大学;2004年
陈春天;[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黄善波;[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陈群;[D];清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广山;[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刘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汪威;[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张捷;[D];武汉工程大学;2011年
林纬;[D];武汉工程大学;2011年
张双利;[D];湖南大学;2011年
王建财;[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张亚;[D];重庆大学;2003年
张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韩玉臻;[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川林,廖振方,张凤华;[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Z1期
李瑞阳,施伯红,郁鸿凌,陈之航;[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刘振华,王经,陈玉明;[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6期
俞接成,李志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董超,黄?,李瑞阳;[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李瑞阳,陈赉宝,陈之航,袁益超;[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王发刚,李瑞阳,郁鸿凌,刘永启,柳玉英,林宗虎;[J];化工学报;2003年09期
王发刚,李瑞阳,郁鸿凌,刘永启,柳玉英;[J];化工学报;2005年11期
过增元;[J];科学通报;2000年19期
高虹,曾丹苓;[J];热能动力工程;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杰文,吴守一;[J];农业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严宗毅;;[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2年04期
王兴才;[J];航空计测技术;1994年04期
乔爱科,伍时桂,刘有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谢俊祥;;[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1期
赵宗艾,姜涛,鲁淑群,王淑娥;[J];化工机械;1998年05期
蔡亦钢,刘小平,段小中,盛敬超;[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董峰,徐苓安,杨克家,李砚青,俞京,周国志;[J];煤气与热力;1998年01期
吴峰;王秋旺;王令;王刚;黄军;黄彦平;;[J];核动力工程;2007年01期
孙东宁,吴望一;[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永源;张东兴;韩铁;;[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郝敬尧;钱民全;;[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柳兆荣;滕忠照;;[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0年
金基铎;梁峰;张宇飞;杨晓东;;[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韩铁;;[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金基铎;梁峰;张宇飞;杨晓东;;[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杜健航;包芸;;[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刘心悦;刘宾;丁祖荣;;[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刘广山;高璞珍;;[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远文;[D];四川大学;2002年
贾宝菊;[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建明;[D];四川大学;2007年
陈小平;[D];苏州大学;2009年
胡小霞;[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郭兴玲;[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刘金龙;[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马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张川;[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孟海涛;[D];山东大学;2012年
张应迁;[D];四川大学;2005年
熊卉;[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热系数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