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虚拟生活中投入的精力管理是否对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有积极意义?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显示在线聊得越多 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就越少 | 互联网数据中心-199IT |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199IT
199IT高端交流群已有1800+资深用户,3800+份最新的各行业研究报告、欢迎您的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数据随身查添加微信公共帐号: i199it欢迎关注:欢迎关注:你在虚拟生活里投入的精力,也可以是真实的
我的图书馆
你在虚拟生活里投入的精力,也可以是真实的
人们在虚拟生活中投入的精力是否对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有积极意义?
冯丹彤,精神分析师、长程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师
凡是能唤起我们感觉的人际关系,都是真实的,无论是面对面的现实人际,还是借助于网络、社交软件的虚拟人际。因为除了现实逻辑以外,我们还有情感逻辑的制约。也就是说,我们发展和他人的关系,除了理性、现实的考虑,还受到潜在的情感需要的影响。而这些更靠近所谓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并不区分是虚拟的社交,还是现实的社交。它关注的是情感的满足和心理紧张的释放。
“投入精力”是日常用语,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下,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和世界的联结,是靠投注力比多实现的。投注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人、一件物品、一段关系、一种活动、一个理想化的形象等等。只要你对于TA产生了情感上的卷入和需要,那么 TA就是你欲望的客体,TA的各种变化、反应,会给你带来喜怒哀愁等真切的体验。
与人交流中,深层感觉的满足与释放是目的,如何获得满足是手段。 而虚拟与否、现实与否,是意识范围的事情,理性的认知和判断遵守的是现实逻辑。这是自我功能对于深层需要(即本我的需求)在具体环境下寻求满足时,方式上的选择。潜在的幻想和欲望寻求的是满足与释放,而不区分满足需要的客体,属于虚拟或真实。
从这一点上看,虚拟与否对于满足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需要影响不大,虚拟生活和现实人际在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着内心与人联结的需要。
我曾在问答文章《为什么人有时会出现「更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实想法」的情况》说过,“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需要“陌生人”的关系,既可以现实中发展出真实的和匿名、虚拟的人交往的“陌生关系”。也可以在熟人之间有意培养,用陌生心态看待别人、被别人看待的关系,核心在于,我们需要被不断地用新奇的角度看待、看到,而不是被熟悉的评价、默认的成见所覆盖,遮蔽了此时此刻鲜活的体验”。
无论是借助于网络的虚拟社交、论坛发帖,社交软件的点赞、互评,还是同学同事、街坊邻居、驴友伙伴等间的喝酒、聊天,能带给我们新鲜体验的交流,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人是靠与外界交往的体验塑造了自己,也在持续的互动中改变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而不是靠自闭状态下的想象与臆测。即使反思与总结带来顿悟,也需要先有足够丰富的外在刺激、外界不同于己的反馈作为素材和基础。所以,凡是能带来新的体验的人际交流,都属于有积极意义的。
这是因为:
首先,能在工作、学习之余,自己饱尝的辛酸苦辣能在一个适当的场合说道说道,本身就是减轻压力的一个途径。对于缓解社会性孤独,保持和他人的情感联接、获得归属感,也很有帮助。网络论坛、QQ 群等虚拟生活和周末的各种兴趣小组、线下活动,同样可以实现这一点。
其次,人与世界总在相互影响。“世界”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能接触到的、遇到的总是具体的人。我们通过与具体的张三李四交往、接受他们的反馈,从而获得世界的反馈。即使他们不能给出具体建议,但至少让你看到了不同处境、不同情绪下的自己。假如我们的人格力量足够强大,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他们,以至无穷大到“世界”。
这种人际影响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彼此间有充分的回应和互动。这才能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中不断获得“校正”的机会,避免主观臆测、偏离客观现实。而虚拟社交、生活,同样可以提供我们内心某一部分的反馈、某些暂时未能展现的角色。
比如平时言语随和、自卑自怜的人,在网络游戏中化身为英勇无畏的战士,顿时变得剽悍果决、所向披靡。内心压抑的角色平时难以得到展现的机会,但在虚拟的空间里去满足内心的成就欲、攻击欲的需要,是恰当的、有效的、被鼓励和允许的。这让内心攻击与释放的幻想、需要得到满足,减轻了心理的负担。这种在虚拟环境下的角色尝试,无形中,可以增加他在现实中的自信、价值感。
泛化一些看,虚拟与否的问题不只是网络时代有。从古到今,对于虚拟世界会给现实生活以怎样影响的争论一直存在。比如从交流的途径来看,作者和读者之间是不是虚拟关系呢?读者和作品里的形象,算不算虚拟关系呢?
“写作者”是作家本人的一个角色,但不是全部的自己。读者通过文章读到的,只能是作家部分的心理想象和感受、以及想表达出的思考。像纳博科夫这样有自传、有记者的采访和照片、有别人为他写的传记、有家人写的家族故事的作家,我们对作家本人生平的了解、对这个活生生的人的认识还能多一些。而像美国当代作家托马斯·品钦、中国唐代的张若虚等等,这些生活情况不为人所知的作家,读者只能和他的作品发展关系,却依然带来丰富的体验,不能否认这种虚拟关系带来的真切体验,也不能说这是消极影响。
而读者和虚拟形象的关系,更复杂一些。如我所见闻过的:2009 年 10 月,周汝昌先生从事红学 60 周年在北京有个活动,我作为祖传三代的红学爱好者去凑了个热闹。周老先生对于曹雪芹成长背景的介绍、对于贾宝玉的心态的描绘,更像是在回忆、追味和几个至交老友交往的故事。当他谈到对曹氏家族的某一个假设得到佐证、觉得对贾宝玉某一心态获得领悟时的欢喜、雀跃之情,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年近九旬、眼瞽耳聋的老者。事后,我又在周先生的《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读到,他和四哥周祜昌合力抄写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戌本《石头记》的旧事、以及在从事红学研究过程中,和结识的大批学者交往、争论的轶事。以这种角度看,虚拟的文学人物贾宝玉和早已故去、神交已久的曹雪芹带给周先生的内心体验、精神交往,是足够丰富的,也带来了友善可亲、经得起时光侵蚀的现实人际。
说句题外话,这种以文会友、聚讼纷纭的交流,在周先生这一代学者身上并不少见。如废名和熊十力先生因争论佛理而争吵,乃至动手打架,但之后打完了吵,吵完了打,再打再吵,没完没了。
拓展一下讲,当下方兴未艾的心理咨询行业里,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否是虚拟关系?咨询师算不算来访者的陌生人?某个层面说,是的!咨询师和咨客之间所有的互动只局限于咨询室内的 50 分钟。但是这种只在特定环境下存在的“虚拟关系”,又是真实的,来访者在其间体验到被另一个人的接纳与理解、陪伴度过最无助的时刻、克服极度的孤独感后,内心会开始自愈。甚至可以说,咨询师这个陌生人,只是提供了一个中立的、自在的、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一个受伤后需要情感宣泄的、渴望探索自我的人,有这样一个似真实似虚幻的过渡性空间来面对自己,心会开启自我整合的“程序”。来访者因此更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注定孤独前行的旅程。
继续延伸,现在心理咨询除了面对面的咨询以外,还有视频咨询和电话咨询。视频咨询是面对面这种“虚拟关系”的升级版——虚拟网络下的虚拟关系。我本人在最初从业时,对于视频咨询有较保留的态度,觉得有网速不稳定、两人所待的环境有差异等等问题。最关键是少了充分的感觉刺激(接触过严重抑郁、重度心理障碍的人,闻到过他们身上因疏于自我照顾的异味儿,可能对此更有体验)。直到我有个来访者,开展一段时间的咨询后,因为公司派遣到国外工作,TA 向我提出通过网络做视频咨询,我才接受了这种形式。每次咨询时,TA 和我有 14 个小时的时差。不仅室内环境不一样了,连“当天”的日期、早上和晚上的感觉也变了,但是咨询的体验、感觉依然流通于我们的内心。咨询中,进入了深层的感受和联结时,外界这些干扰变小了、几近于消失。因为人在情感交流时,推动我们交流的是深层情感的涌动、潜意识的流淌和演变,而不只是靠理性的言语和逻辑来维持。
说完了积极影响,捎带着说一下消极影响。沉沦于网络虚拟世界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可否认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现实人际退缩和隔离、父母和孩子围绕网络展开激战(15 年 2 月,江苏出现了一个极端惨剧,高三少年因断不了网瘾自剁左手)、以及和网友见面导致种种危难事件等等。
但是,我想之所以会有负面影响,核心在于当事人现实检验能力的不足。人和外界的人打交道的意义,在于真实的人际交往中,不断校正着自己对于自己、对别人、世界的认识。如果缺乏基于现实逻辑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从于情感的需要,而依赖于网络虚拟生活,那么网络的虚拟空间就成了回避现实问题的港湾。
有个笑话,说是有个员工,是《红楼梦》的书迷,近几个月工作时间精神萎靡、效率低下。经理看他状态不好,警告他,再这样下去,就要被辞退了。书迷说道,“不干?不干了好,反正自从林黛玉死了,我也觉得活得没意思了”。这就是出于情感的强烈需要,而漠视了现实的逻辑和要求,导致的不良影响。
更极端的例子,是陈凯歌先生的代表作《霸王别姬》中,张国荣饰演的陈蝶衣。蝶衣有过多与幻想中的人物、故事的联结,与唯美、刚烈的虞姬形象认同太深的问题。这种极度的情感需要支配着他的生活,而有意无意中压倒和放弃了现实逻辑。当他过多地从情感逻辑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现实环境的要求,在复杂的环境下,他的现实检验能力不足使得他适应能力很差,让他与时代、眼前的人际总是格格不入。他不断地需要师哥段小楼、需要那爷、需要关师傅、需要袁四爷、需要日军高官青木、需要菊仙等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来帮衬、照顾自己的生活。而无法自己在内心做出调整、在现实层面做出有效、得体的问题解决。在和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师哥、舞台上的爱人,发生了复杂而纠缠的矛盾时,他无力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中来。这个悲剧角色有很多时代、社会、家庭的原因,但回到自身,是现实检验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发展、在区分外界刺激和维持内心丰富的体验之间,有一些偏执、僵硬的偏差,而缺乏弹性。所以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在蝶衣的徒弟借着政治势力刁难、打压老师傅后,在蝶衣房间外急得跳脚,感叹一句“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又嘶喊一声,“蝶衣,你可真是不成魔不成活啊!?可那是戏!”
综上所述,我觉得人注定要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本质上,也就是自我关系、人我关系,还有潜藏着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在这些关系联结中,我们寻求着内心或潜藏很深、或已经充分意识到的需要、渴望、幻想的满足。外界提供了足够多的条件,或虚拟或现实、或网上或线下,我们可以足够自由地去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能根据外界不同方式提供的反馈,在内心做出调整,使得主观的理解、认识,尽可能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在此路不通时,及时做自我的调整,而不是抱怨现实不符合心中地图的描述。
推荐阅读:
1、《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 周汝昌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心理动力心理学入门》 A.Lemma-Wright 著 心理出版社
3、《人我之间——客体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N.Gregory Hamilton 著 心灵工坊
4、《超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历史》 Stephen A.Mitchell 著 心灵工坊
5、《为什么人有时会出现「更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实想法」的情况》 冯丹彤 答 知乎圆桌
馆藏&36398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_百度54-第3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_百度54-3
人际关系到底有着怎么样的联系?研究者希望能通过本;(3)观点:虚拟人际关系有害于现实人际关系认为虚;①虚拟人际关系本身是脆弱的虚拟人际关系毕竟是隔着;Sproull等人的认为,网上的社会交往、人际关;关系是不一样的,它不如后者来得稳定;特征来看拍,虽然互联网上不管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人际;第一章绪论;③虚拟人际关系侵占发展现实人际关系的时间与精力K;page11
人际关系到底有着怎么样的联系?研究者希望能通过    本文的研究探得一二。    (3)观点:虚拟人际关系有害于现实人际关系 认为虚拟人际关系有害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学者,他们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方 面:虚拟人际关系本身是脆弱的;虚拟人际交往有害于心理健康;虚拟人际交往    侵占发展现实人际关系的时间和空间。    ①虚拟人际关系本身是脆弱的 虚拟人际关系毕竟是隔着电脑的,尤其是对于互不认识的陌生网友来说,要 发展一段可靠的虚拟人际关系比较困难,众多学者都表示不看好这种脆弱的人际    关系。    Sproull等人的认为,网上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传统的社会交往、人际    关系是不一样的,它不如后者来得稳定。 Stoll51觉得网络人际关系是浅薄的(shallow)、虚幻的(illusory)、剥削 的(exploitative)、敌对的(hostile)。而Kraut等人”虽然肯定了互联网上可 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同时也指出这种人际关系大多数是脆弱的。    从亲密关系建立的角度看52,人们对互联网上交往同伴的典型感觉是不如网 下建立的人际关系的同伴亲密,许多网络人际关系建立导致的是信息的支持,而    非情感的支持、有形的帮助或者友谊;从网络人际关系具备的高效率和低稳定性    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问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    特征来看拍,虽然互联网上不管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人际关系的建立都在瞬间完 成,但它同样很容易中断,网络交往群体较为松散。 综上所述,单纯依靠网络进行的虚拟人际关系是比较“不靠谱"的,但依靠 SNS从现实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另一种虚拟人际关系的脆弱与否,还需要重新考量。 ②虚拟人际交往有害于心理健康 维舟从网络特性本身出发,担忧虚拟人际交往让人变得更孤单。他撰文写道: “现代人在办公室里,有时甚至面对面也更愿意使用MSN聊天而非直接谈话。网 络媒体的一些特性(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接近的人,而将其他人过滤掉),甚 至加剧了社会的分离;这形成了一种新的危机,即越来越多的人只和自己相同兴 趣的人来往,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拒绝这个小小的孤岛状共同体之外的社会 声音。"秘 而在Paula“、Minerd砧、Morahan-Martin“、Sanders30、Marilyn弱等人的研 究中也都指出,虚拟交往减少了个体的现实交往,会使个体变得孤独,给现实生 活、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观点与传统社会对网络成瘾产生负面影响的 担忧57是一致的。 网络成瘾的人群以青少年学生群体居多。一项对广州200名本科生进行的网 络交往情况问卷调查6显示,很多人已经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性,他们的具体表现 是:一旦上了网就下不了;离开网络回归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会感到不适应, 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上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上网时间长了以 后,下网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事实上,人们对虚拟交往的诟病最大原因是来自于网络成瘾,而网络成瘾对 心理健康以及现实人际关系的损害是很大的。Kraut及其同事幅研究了互联网使 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会导致心理幸福感的降 低。而另一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髓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会显著影响大学生 心理幸福感和社会疏离感。 虚拟人际关系损害现实人际关系的论断,很大程度上是从网络成瘾出发的。 因此在研究SNS网站对现实人际关系影响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有些人过分沉迷 于SNS网站而完全抛开了现实人际关系发展的事实。凡事都有个度,本文其中一 个研究重点,也是寻找出SNS网站与现实人际关系之间适合的平衡点。    12    第一章绪论    ③虚拟人际关系侵占发展现实人际关系的时间与精力 Kraut等人15在1998年通过调查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进行交往将会导致社 会卷入(包括与家人交流机会、社交圈和社会支持)的减少,正常的人际关系被 建立在脆弱纽带基础上的网上朋友关系所代替,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长期的人际page 11    关系被切断。    而2007年在Holtgren32关于网络对校园社区影响的深度访谈中,几乎所有 答卷人都认为要花费太多时间是网络对校园的最消极影响,其中最受伤的副产品    是减少了面对面关系的发展,即现实人际关系。    Sanders等人∞也认为,网络交往是单个人的活动,它必然转移与别人面对 面交往的时间,从而导致“社会疏离一(social isolation)射的。另外,网络交 往会弱化现实人际交往能力7∞,导致信任危机61惦,还有网络成瘾带来的种种副 作用孔,都会危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矗    其实网络并不是第一个遭到这方面指责的事物,电视、电子游戏等导致人际    关系疏远的论调也一直不乏市场。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无论是网络、 电视、电子游戏或是其他事物,投放太多时间精力必定意味着发展现实人际关系    的时间精力减少。但如果通过SNS网站能使虚拟人际关系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积    极推动作用,那么在这方面的投入就不算坏事。    。_    (4)观点:虚拟人际关系有利于现实人际关系 事实上有很多学者是赞同虚拟人际关系有利于现实人际关系这个观点的,他 们提出了与反对者针锋相对的一些分论点:虚拟人际交往是现实生活有益的补 充、虚拟交往对心理健康无副作用、良好虚拟人际关系有助于现实人际关系发展。 ①虚拟人际交往是现实生活有益的补充 Peris等人62认为网络人际关系是健康的,是对于面对面人际关系有益的补    充。Jul ie47的调查显示有77%的人并不认为虚拟关系会给他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带    来麻烦。Wallace∞坚持互联网上虚拟的朋友和现实面对面的朋友是一样亲切、熟 悉的。Katelyn档的研究报告称88%的人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间没有变化。而    Gustav064的调查结果甚至表明,网络交友使得青少年与家人在一起花的时间更多 了。    Mckenna等人酷的研究结论则是:上网不是远离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际关    13    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问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    系,个人使用互联网不仅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而且也在一个相对没有威胁的环 境下建立新的亲密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它更快、更强、更深、更久。Kandell∞ 的研究结果也认为,网络可以帮助获得和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研究者认为,对于将现实人际关系搬到网络的SNS网站来说,该论点完全成 立,这里的虚拟人际关系源自于现实,但又可以利用网络便捷、高效、强大的数 据库进行拓展,以便现实人际关系网得到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②虚拟交往对心理健康无副作用 网络使用一直被诟病为不利于心理健康,但Morgan等人13将网络使用按目 的进行了细分,发现只有以非交往为目的的互联网使用(如购物、游戏)才会降 低心理健康水平,而以交往为目的的互联网使用(如E-mail、聊天)实际上提 高了心理健康水平。这个研究结果与Weiserl6所强调的“网络交往动机对网络交 往心理健康效应具有调节作用,不同的交往动机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健康结果"的 观点相符。 除了互联网的使用动机,用户本身也会影响到虚拟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 之间的关系。Spears等人49的研究表示,相比互联网使用,用户本身的性格内 外向等中介因素对社交生活的影响力更大。更有学者论断,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是完全取决于交往个人主体的7。 更多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互联网交往不仅不危害现实人际关系,它更是有 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比如Hamburge等人17通过对聊天室的40名被试“真我一    (real    me)的表达与性格内外向以及情绪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性格内page 12    向的人或者情绪不稳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交往表达真我,这使他们免于遭受严 重的心理疾病。又比如Katelyn等人48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专门调查中,报告说 25%的建立虚拟关系的人表示沮丧减轻,73%的人表示无影响,只有2%的人表示 沮丧情绪增加;从孤独感方面来说,47%的人表示孤独感减轻,47%认为无影响, 只有6%表示孤独感增强。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虚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是康复 作用而不是损害作用。而Shaw等人67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这些调查研究都 表明了使用互联网可以减轻个体的孤独感、社会焦虑,扩大交往主体的社交网络, 对现实生活、心理健康有正面影响。 事实上,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利用网络变得开朗外向,有的人因为    14    第一章绪论    网络更加沉闷厌世,不能简单地将网络使用与社交孤独划等号,要知道使用者本 身的心态和使用的方法更加重要。研究者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寻找到一 些将虚拟人际关系有效转化为现实人际关系,甚至推动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出    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③良好虚拟人际关系有助于现实人际关系发展 Walther和Burgoon25早在1992年就断言网络传播有利于发展积极的人际关 系。Lin等人拶对台湾初中生所做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现实人际关系对于虚 拟人际关系有积极影响。2008年的一项对“校内网"的大学生用户所开展的调 查20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活跃的人在“校内网一上也比较活跃,该调查的 结论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和“校内网一上的关系是有着较直接的对应关系    的。    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虚拟人际交往或者现实人际 交往,其实质都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于网民来说,无非是换了一个环境进行 人际交往而已,交往的对象并没有改变。所以正像Kraut髓认为的那样,拥有更    多社交技巧的人(即外向者)比拥有较少社交技巧的人(即内向者)能更好地利    用互联网来认识新朋友,并进行有益的社会交往,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们的交往就 是如此进行的。另外,Sorin∞认为“网络交往能提高现实交往能力’’的观点,研    究者也表示赞同,因为“熟能生巧"一词在哪里都是讲得通的。    (5)信任机制的建立 虚拟交往的最典型缺陷被认为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困难70。有调查71显示,网络 人际交往的信任度很低,近一半的大学生对网友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的原因被 归纳为以下几点:虚拟交往缺乏身体线索和非言语线索;虚拟交往的匿名性;虚 拟交往缺乏人际信任等交往所依赖的规则;虚拟交往具有“一次博弈’’的特征, 没有充足的交往时间也就难以建立真诚、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具有“近而    远之’’“朋友遍天下,相知有几人"“天涯若比邻、比邻若天涯"的矛盾性质埔。 而说到虚拟人际关系不被信任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Berger和Calabrese    早在1975年就提出的“非确定性降低’’学说(Uncertainty Reduce)720该学说认 为,如果交流者不能降低交流对象的非确定性,那么个人关系的发展将会受到阻 碍或很难获得。虚拟人际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双方身份的匿名性。    15    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问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    建立一种信任机制,正是实名制SNS网站的发展前景所在,也是将现实人际 关系引入网络的最大好处。不过实名并不等于透明,舞台上会出现戈夫曼的“拟 剧理论"①,网络中自然也会产生对个人形象的内容控制200虚拟形象并不会完 全等同于真实形象,到底大学生对虚拟形象下的真实度控制有多少,这也是一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互联网和大学生群体间关系的研究的确很多,但多半 纠page 13结于互联网交往的匿名性上,以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很少有研究是涉及 到实名SNS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鉴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校内网"这 样的实名制SNS站点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一大趋势,究竟这一新鲜事物对大学生 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是利是弊,如何才能利用好实名SNS为大学生校园 生活以及现实生活人际交往服务,目前这方面研究不多,因此本文选题还是比较 有价值的。在具体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现实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状态和人际关系活动,前者可以利用UCLA量 表的孤独指数来测量个体的人际关系好坏,后者可以通过每周与朋友在现实生活 的聚会频率等具体数字来反应。 2.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关系应该包含学业人际关系、地域人际关系、情趣人 际关系及宿舍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在评价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时可以考虑对这 四方面分别展开,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二方面重点研究。 3.本文研究的虚拟人际关系是通过SNS网站产生的,它可能与现实人际关 系挂钩,也可能脱离,因此需要通过调查明确大学生虚拟人际关系的交往对象情 况和交往质量。 4.鉴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结果,发展虚拟人际关系的投入情况可能对现 实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影响,所以需要调查大学生对SNS网站的使用习惯,包括上 网时长、好友数、登录频率等。 5.有研究显示,性别、年龄(年级)、性格、地域、文理学科等都对现实人    ①E.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提出:社会是一个由多重剧幕组成的大舞台,而人们在    社会舞台上的角色行为与他们“表演”的区域一社会情境有关。    16    第一章绪论    际关系有影响,所以在对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时,不能忽视这些方面的影响。 6.学生在“校内网一等实名制SNS网站展开的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满    意度有着较直接的对应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SNS网站上展现的虚拟形象    等同于真实形象。这两者间的差距有多大,是一个既关系到互联网隐私安全,也 关系到虚拟人际关系的信任机制建立的问题。    17    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问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    第二章SNS与“校内网力    第1节SNS的概念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它将现实中的社会    圈子搬到网络上3,是一种“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 际关系网络,力求回归现实中”21的人际传播,其核心内涵在于“从传统的‘人 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朋¨。它是博客、论坛、相册等各种网络服务 的综合体,只用一个帐号,将各种服务进行整合,成为一艘大而全的航空母舰。 用户既可以在SNS中表达自我,又可以进行社交活动,其强大的网络互动功能增 加了用户间的交流机会与频率。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Six Degrees of    Mi Igram在1967年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    Separation)①,预言道:“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    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很少有机会按照理论进行实际操 作,结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但在SNS网站中,实现“六度分割理论"、扩大自 己的交际圈完全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可以不断地从朋友SNS主页中发掘出更 多的朋友,并通过各种网络服务与这些新朋友打得火热,将现实友谊与虚拟友谊 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数据73表明,目前全世界有大约一亿人圆在MySpace、Facebook、 Friendster等SNS网站上建立了个人页面,与朋友分享信息,公布了多种多样 的个人信息。而微软的两名研究员通过对MSN即时通讯软件传递的简讯进行比 对,发现平均通过6.6个人就能与世界MSN所有用户中的任一人产生关联,同时 有高达87%的用户在7次内就可以产生关联74。因此,在SNS为主导的网络世界 中,“六度理论”的预言已经成为实现。page 14    ①六度分割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 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 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 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空间的概 念由此而来。摘自维基百科(http:llzh.wildpcdiaorg)。 ②这个数据来自于英语世界,中国的“校内网”等非英语SNS网站并没有包括在内.    18    第二章SNS与。校内网”    第2节校园实名SNS    类似“校内网"这样的SNS网站,采取实名制,且通过IP地址、校园邮箱 (公司邮箱)等手段限定注册用户群,与普通网站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实名SNS 网站的用户,由于获得了相对的安全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真实自我。另一 方面,正是由于传播双方倾向于表达真实自我,优质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容易建立    和发展起来。 而青少年是这些SNS网站的最大拥护者。根据2007年1月Pew    Charitable    Trust的一次调查75,55%的12到17岁美国青少年拥有各种SNS网站的帐号,而 且其中48%的用户每天至少登录一次。被调查的91%的青少年使用SNS网站与经    常见面的朋友保持联络,82%的人用这些网站与不常见面的朋友保持联络。    使用校园SNS的交往,是基于网络的类人际交往,其信息传播具有明确指向 性,且透明、真实筋。限定于校园范围的SNS,提供了立体化、多元化的人际交 往平台,满足了大学生远程互动需求,将“网络人际传播现实化,虚拟生活现实    化’’伪。同时也减少了网友诈骗几率,降低了交友成本,改变了“网络是虚拟的” 这一旧有观念,使得互联网内容、服务更加多元化22。    有人探讨了校园SNS能广受青睐的原因,分析如下33: (1)采取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保证了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获得了大学生    的信任;    (2)完全针对在校大学生,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的集体心理需求(热 衷交友、展示自我);    (3)提供的互动方式,是对当代大学生日常交往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拓    展交际面,延长交往时间); (4)满足人类固有的窥探欲望。 除了上述4个理由之外,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也是校    园SNS火爆的原因。互联网刚刚进入日常生活不久的时候,尼葛洛庞蒂就在他的 《数字化生存》77中谈到了网络被大学生普遍接受的现象,他认为这是因为互联 网的固有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同样道理,通过SNS发展与    现实人际关系相结合的虚拟人际关系,也很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此类网站会    19    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    流行开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3节Facebook和“校内网一    --一Facebook    Facebook是校园SNS网站的鼻祖,也是美国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站点。在Youth Trends的市场调查中,美国有69%的青少年(17到25岁)将Facebook列为最 喜欢访问的站点,这一结果将Google、CNN、New 等各类网站远远地甩在了后面78。 Facebook是哈佛辍学学生Mark Zuckerberg于2004年2月创立的,它通过 校园邮箱完成实名注册申请,主要用于注册网友联系同班、同校校友。美国80-90% 的大学生都拥有Facebook页面,且大多数人每天都登录79。根据Facebook前员 工Brown∞的描述,2006级大学生刚入校时,就有90%的人注册了Facebpage 15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校内网”为例_百度54等内容。 
 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间人... 71页 2财富值 SNS...校内网陌生人的关注度, 比较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二. 以校内网为例,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  ――以校内网为例》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而 SNS 网站作为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通过...商家无法干预, 即使没有信用保障体制,同学们也可以...  媒介人际传播探讨――以校内网为例 校园 SNS 媒介...完全向现实回归,对 人们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的影响也是...对于大学生来说,首要的社会属性就是其所在 的学校...  SNS(社交网站)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_社会学_...SNS(社交网络)盛行于大学生间,当代大学生普遍了解、...(原校内网现已更名为人人网) 网络人际关系发源于...  浅析SNS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 3页 免费如...本文以校内网为例,试探讨分析校园 SNS 媒介人际传播...完全向现实回归,对人们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的影响也是...  SNS 作为一种透 过人际网络而形成的互联网服务,从社交行为看,SNS 服务是靠着...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间... 202人阅读 41页 5下载券
以校内网为例解读部分...  SNS 社交类网站用户研究――以校内网为例北京大学...的影响; 是技术的优势为人们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人际...“了解同学最新动态” 、 “寻找以前同学”“认识...  浅析SNS 大学生用户代表特征及其舆论影响 ――以“人气之星”为研究对象赵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校内网”“人气之星”为主要研究对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入精力 日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