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父亲角色缺失用什么词来表述

家庭教育父亲不能缺失(二)爸爸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家庭教育父亲不能缺失(二)
爸爸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看到这个题目“爸爸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时,不知道天下所有的爸爸们的答案是什么?就用这个问题来开启今天的话题吧。&&&
在《家庭教育父亲不能缺失(一)孩子性别异化与父亲角色缺失相互关系》一文中我们探讨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的一个方面,我们今天谈一谈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这其中,如果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的话,会直接影响家庭的夫妻关系,而夫妻关系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核心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爸爸缺失家庭角色,家庭可能就是爱的沙漠
我们总是把没有爱的地方比喻成沙漠,沙漠干燥、环境恶劣、没有生机、不适合生存...对于孩子来讲,如果家长没有真正地爱的话,孩子就生活在“沙漠型”家庭环境中,我给家长们上课的时候,总开玩笑的说:“沙漠里能长出苍天的大树吗?长不出来!沙漠里一般会长出什么?长出仙人掌”,是啊,看看我们现在周围有多少
“仙人掌型”的孩子,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孩子,摸不得、抱不得、和他沟通交流还时不时的扎你一下,搞的你很头疼甚至很痛苦。为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沙漠型”家庭环境造就了“仙人掌型”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讲,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两种关系,第一种关系是父母之爱,当一个父亲缺失家庭教育角色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会缺少父爱,孩子得到的父母之爱就会有残缺,还好,当父爱缺失的时候,孩子还有母爱,对于孩子来讲,父爱不够母爱充分,孩子除去性别异化等问题外,也能健康成长!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父爱不够的时候,会导致母爱不充分!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当父爱不够,母爱不充分的时候,孩子会怎样?我们接着说
第二种关系是夫妻之爱,这是家庭环境和氛围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当代家长们最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很多的成人就开始不再关注夫妻关系恩爱和谐的经营,要么夫妻双方都把心思放到了孩子身上,要么就是一方放在了事业上,一方放在了孩子身上,从而忽略了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一旦一对夫妻出现问题,老人的赡养会出问题、孩子的教育会出问题、家庭的气氛会出问题、家庭的收入会出问题,夫妻问题的出现会产生一连串的关系反应,用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来解释,当家庭关系的平衡出现问题的时候,家庭中能量最小的就会成为问题的集中体现者,家庭中谁是能量最小的成员呢?当然是孩子。所以孩子成为夫妻关系出现问题的核心受害者。“问题孩子”基本上都出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基本上都源于问题夫妻。
因此,我的理论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需要家长改变,就是“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当我们成人都重视夫妻关系的建设和经营时,大家去设想一下,一个夫妻真正恩爱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这里我用了一个词“真正恩爱”,为什么这么说,很多夫妻关系是外人看起来恩爱,表面看起来恩爱,而不是真正地恩爱,是否真正地恩爱,你要问问自己内心,丈夫是否从内心感受到了妻子的尊重,妻子是否从内心中感受到了丈夫的珍惜。现在很多看似恩爱的夫妻的状态是“就这样了”的“搭帮过日子的状态”,不能称之为“亲密关系”。
真正恩爱的夫妻,是丈夫有责任,妻子有智慧,符合这个基本条件的夫妻,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从而营造出良好地家庭氛围,不让家庭成为爱的沙漠,而这样的家庭关系,男孩会学到爸爸的责任,女孩会学到妈妈的智慧,孩子能够在良好地家庭氛围内茁壮成长。
&&&这里就要说一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缺失的问题,家庭氛围的营造着是“女人”,我常常说一句话“女人高兴了,全家都高兴,女人不高兴,没人敢高兴”,当女人高兴了,孩子们就每天高兴,孩子每天都高兴快乐能不健康成长吗?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是个抱怨、唠叨、不开心的妈妈,那孩子怎么能够健康成长呢?
表面上看家庭气氛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女人造成,但如果我们深究其中的原因时,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女人为什么不高兴?”我们暂且抛开女人自身问题不去探究,因为今天探讨的父亲角色缺失的问题,女人是感性的,她们不怕累不怕苦,就怕不被理解,不被重视,对于女人来说,丈夫对她的态度和重视程度直接造成她的心理状态,这其中有两种类型都对孩子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其一,丈夫不重视夫妻关系经营,不重视妻子的内心感受,妻子就会产生很多的抱怨和不满,这种抱怨和不满发泄出来会造成夫妻关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出现就直接会导致孩子的问题;其二,丈夫不重视夫妻关系的经营,不重视妻子的内心感受,妻子就会远离丈夫,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才是自己未来的依靠,这样的妈妈会对孩子“高要求、总包办”,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能独立而且很有压力,使得孩子出现问题,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女人又会把责任推给丈夫,认为丈夫不负责任,没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从而再次造成夫妻关系问题。
&&&&因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造成夫妻关系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是孩子出问题的根源性因素之一,这里要指出,在中国家庭的伦常关系中,也就是我们说的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是五伦的核心,只有夫妻关系正常了,其他伦常关系才能得以真正地正常,因此《中庸》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作为男人,如果你想成为真正地君子,那就要看你的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美满,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美满的话,你可能连君子都称不上。
&&&&揭开今天开场问题的谜底:爸爸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好好的爱他妈!作为男人的责任,我们要为家庭赚钱,作为丈夫的责任,我们就要逗女人开心,作为爸爸的责任,我们就要宽严有度的对待孩子。对于普天下的男人,我想说:其实女人要的很少很少,她们就要你从心底里重视她,一段时间有几句好听的话,一段时间有个小礼物,平时的时候说说她的辛苦,让她感觉到你是最在意她和重视她就足够了。丈夫只要做到这些,妻子就开心了,妻子开心了,家庭环境好了,家庭环境好了,孩子就健康成长了!
郑委老师注:因为是谈男人的问题,所以没有涉及到女人的问题,但是,女人如果不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不能真正做到爱自己,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男人,那男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因此这篇文章是给男人看的,决不能成为女人要求男人的工具”,昨天吴Q在我博客上的留言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作妈妈的去要求老公时,往往适得其反;
当我们去用心尊重关心老公,鼓励老公时,也许才是我们女人该做的。刚一结婚女人大权在握,男人努力也得不到鼓励,除了争吵之外只能逃避。各自责!”“作为妈妈,妻子,我们不能去要求爸爸,因为爸爸的责任大多是我们偷走的。一结婚,女人大权在握,丈夫除了争吵只有躲避,说了也是错,做了也是错,得不到鼓励,只能慢慢缺位。爸爸妈妈各自责吧!”
相关阅读:
《家庭教育父亲不能缺失(一)》
《夫妻关系也需要学习》
《夫妻关系孩子才会好》
《看似妈妈的错,实为爸爸的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您现在的位置:&&>>&&>>&&>>&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资料(二)正文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资料(二)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资料(二)
作者/编辑:文摘
  []对家庭教育中角色的几点思考左瑞红: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及当今日益激烈的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亲淡出幼儿家庭教育,使幼儿教育几乎处于女性文化中,这种家庭教育文化的单一性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父亲角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身体、、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父亲角色定位应该有新的内涵,同时,也要求父亲迅速实现角色定位,从观念到稳中求进。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 角色定位&一、幼儿家庭教育及父亲角色的内涵&(一)幼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和青少年在家庭里接受到的和其他年长者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对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出生到十六、七岁的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六、七岁前(幼儿期)儿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这里,我把幼儿家庭教育定义为0-6、7岁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来自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端,的各种教育将成为其子女一生的基石,具有早期性、针对性、社会性等特点,它起着抚育、培养、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幼儿家庭教育这种独立的教育形态中,教育者包括儿童的父母和其他长辈,但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由父母双亲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占据很大的比例,其他长辈对儿童的影响逐渐弱化甚至是消失,父母的教育状态和教育行为越来越成为家庭这一中最主要的教育因素。但在实际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任务大多落在了的肩上,使现代幼儿家庭教育几乎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中,甚至很多研究者也忽视了家庭教育方程式的另一半――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影响。(二)父亲角色“角色”一词借用了戏剧的,社会学中所讲的“角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指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或要求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那么,父亲角色就是有子女的男性在其特定的家庭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父亲角色的内涵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对于父亲角色的建构也是会不同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点:①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共同抚养孩子成长。②承担父职分工担当的,包括对孩子经济的、生理的、社会的照顾与抚养。③发展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必要的教养,做孩子成长的引导者、支持者、者。④发挥男性性别优势,为孩子提供性别角色示范。⑤理解并实践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二、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一)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地位父亲角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富有家庭教育传统的历来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和朱柏庐的《治家》以及鲁迅的《我们怎样做父亲》堪称父亲角色研究的典范。但是,20世纪50年代起,这方面的研究就被研究者们所舍弃,人们似乎忽略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跨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人文等素质,而某些素质的培养亟需父亲对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投入和参与。1.父亲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元素完整的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其中两种家庭关系中有父亲的角色,一旦父亲角色缺失,孩子的家庭关系就只剩下母子关系,这极不利于孩子对健全家庭关系的认知。2.父亲角色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母亲一人承担,或是母亲独自“把持”教育孩子的位置,对孩子都是不利的。从心理学论述的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差别来看,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是相互补充的,都有的一面和缺憾的一面。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和发展的关键期,若希望后代能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和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全面而和谐的参与,而非母亲一人承担。更何况,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包括父亲的形象、语言、动作,父亲的思维过程、情绪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特点,父亲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处世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母亲无法代替的。3.父亲角色可以弥补教育男性文化的缺失之所以强调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我国托幼机构中很少有男性,这就减少了幼儿与男性接触的机会。这对男孩的损失尤其重大,因为他完全没有可模仿的榜样,不知道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使女孩的损失是长大成人以后在男性面前手足无措、紧张羞涩。如果再深一步的话,问题就更严重了,有极少数男孩因很少接触父亲,性格中多数是女性性格,甚至发生角色混乱,长大后的恋与会遇到困扰和障碍。因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二)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孩子体格的健壮。从幼儿期到少年期,孩子在体格发育速度方面,父亲的影响巨大。父亲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等给孩子以强烈的身体刺激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据统计,孩子在父亲的带领下进行这样的运动占70%,而母亲只占4%。2.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父亲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孩子在家里和父亲在一起的机会越多,越长,孩子的智力越发达。父亲带孩子从事范围广阔的多样化的活动,促进他们更广阔的和社会,这时,孩子开始在实际操作中模仿父亲,这是一种“仿效行为”。如果孩子希望像父亲,就会仿效父亲的行为、思考方式、使用语汇和追求的目标。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认知技能、成就意识和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在实际活动(尤其是游戏)中的交往与孩子的智商呈正相关。父亲多喜欢和孩子玩运动性、技能性、智能性较强的、异想天开的游戏,经常富有戏剧性的,忽强忽弱,而这样的游戏能满足孩子对新异刺激的好奇,激发孩子活动的积极情绪,从而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开拓,开发孩子的智力。3.促进孩子情感的发展。父子的交往和游戏引起孩子兴奋,诱发孩子的兴趣,游戏的多样化导致孩子极大的满足和。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他们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和孩子一起做各种游戏,他们极有耐心的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们和自己的孩子想好朋友般一起尽情嬉戏,常常是孩子最受欢迎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冒险、体能,并强化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培养孩子活泼、勇敢、自信等多种心理品质。4.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会有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真诚相待。一般来说,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比那些一星期内与父亲交往不到6小时的男孩人际关系更融洽、从事活动更富有男子汉气概。5.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与父亲的教养是分不开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他的典范,男孩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气概”;对女孩来讲,父亲是第一个引导女儿认识男人社会的男人,女孩也从父亲那里学习与异性交往的。儿女在与双亲的交往中学习集阳刚与阴柔两种美于一身、学习怎样与异性交往,可为将来的一生奠定基础。6.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完善。父亲角色决非母亲角色所能替代,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心、自信心影响儿童,他们热情宽厚、勇于冒险、勇于以及不惧困难等特征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与学习,这与孩子在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的诸如关心、同情心、温和、善良等品质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形成孩子较为完善的性格特征。综上所述,父亲角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淡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忽视。&三、父亲淡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一)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的来到幼儿园的家长学习班,70%的学员是孩子的母亲;在儿童医院的病房里,哄孩子不苦闹、陪孩子打吊瓶的绝大多数还是孩子的母亲;在接送幼儿的家长队伍里,父亲的身影也是寥寥无几。难怪常听到母亲们“、家庭、孩子让我们在超负荷运转”……的抱怨。显而易见,父亲淡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现象已非常严重。一些父亲根本就不参与家庭教育,即使有少数父亲能参与家庭教育,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角色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耐性不够,忽冷忽热大部分男性做父亲后在养育孩子方面明显不如母亲有耐性,嫌孩子脏,讨厌孩子爱哭,高兴时哄得孩子欢天喜地,心烦时骂得孩子摸不着头脑,生气时打得孩子哭哭啼啼,孩子有了错就表现出灰心丧气的表情,毫无忌惮的给予劈头盖脸的,对孩子抱有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往往是用“一边玩去”、“你知道什么”等话语把孩子支开。2.借口多多,推卸责任很多父亲这样认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父亲的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应该说,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一个都不能少,谁也代替不了谁。有些国家十分盛行父亲“陪产假”,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出世时就能享受到父亲的照料和养护。父亲能为男孩子树立一个母亲之外的大人的形象,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仅有母亲的养育是不够的,父亲的参与影响孩子的交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尤其对女孩具有更大的影响效果。3. 刚多柔少,宽严失度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雄壮、威武、勇敢、进取,但一般缺乏对孩子抚慰、拥抱、呵护的柔性,很多的父亲认为,男人嘛,就该说一不二,把对孩子的柔情等同于“女子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对父亲“敬而远之”,这种远离只代表沟通的失败,没有任何教养的魅力。其实一个能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会因为其刚柔并济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慧。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父母的、受教育的平和教育,还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据统计,无论是严格的,还是宽松的家教,都能找到的案例,但成功人士在受教育的年代里无一例外的希望有一个宽松环境。宽与严的度可以用于孩子的融洽关系来把握。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争,虽令不从”,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听你的?4.目标不一,教育失衡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却说孩子还小呢,应该多他(她);孩子犯了,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刻改正。两人经常为这些事情发生冲突,搞得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前后的教育也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打骂孩子。(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的原因纵观目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的种种表实现,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还存在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偏颇,致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变得淡薄、肤浅。导致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的原因很多,诸如“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等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压力等,但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父亲对自己角色和儿童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责任和地位。新世纪前后,教育改革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全面展开,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行动。这一切为父亲角色的重塑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希望。&四、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认定&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父亲在家里应当是有权威的人,他的威信越高,孩子对自己要求越严……孩子需要父亲,父亲应当是善良的、愉快的人,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忘记自己是大人,像淘气的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孩子长大了,父亲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导师,即严格又正直,言行一致,成为孩子的榜样。”鲁迅在《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中提到“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今天,当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思考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他们的真知灼见依然有难得的可鉴之处。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应该只是家庭经济方面的供应者,还应该是妻子和子女在上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角色定位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孩子开心的玩伴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耍中可以获得有益于身心的体验和。母亲大多和幼儿的时间多,常给儿童讲以及讲解玩具的用法以教给孩子知识、启发孩子的智力。而父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助益通常是通过游戏来发挥作用的,如果父亲擅长游戏,那将对孩子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力、性格等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带孩子到地上跌打爬滚、翻跟头、放,可以锻炼孩子强健的体魄;,带孩子到丛绿荫间散步,教给孩子各种花、树的名称和习性,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视野;,陪孩子到公园观秋菊、赏秋景、咏秋诗,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与孩子一起堆人、打雪仗,同严寒作斗争,可以锤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在玩中,父子(女)之间其乐融融的和谐真情会像甘露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在玩中,孩子眼中的父亲不再是威严的长辈,使父亲有机会和孩子亲密,这样就更易于觉察孩子多变而细微的心理需求,易于与孩子避免沟通的隔阂。同时,父亲的坚毅、果断都会在玩中注入孩子的心田,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二)发现和释放孩子潜能的“伯乐”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从孩子出生时,哲学家的智慧、美学家的视角、科学家的思维都开始悄无声息的酝酿,但这些往往由于母亲过于细腻,对孩子娇纵溺爱,常使孩子某方面的创造潜能甚至是超常潜能受到压抑,而父亲的学识和粗线条的风格则是孩子释放孩子潜能的沃土。事实,父亲的才干不仅表现于学识、智慧、技能和力量而且包括为孩子创造的宽松自由、严而有格的环境使孩子拥有自主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唤起孩子探索的兴趣,促进孩子潜能的发展和转化。(三)妻子教育子女的合作者母子是无可替代的,父子亲情亦然。只有充分利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优势,才能把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要达到教育目的,父亲无论是“领衔主演”还是“配角”,都应与妻子配合默契。妻子管束孩子时不护短,经常主动承担义务,不抱怨,不推卸,这样才能让妻子腾出时间教育孩子,也留给妻子一份熏陶孩子的好心情,父亲的“高大”形象也能在默默无私的奉献中得到体现。相反,尽管夫妻都爱孩子,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但不讲求合作,在技巧和方法上你唱你的南腔,我唱我的北调,这无疑会使孩子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甚至会形成孩子执拗而怯懦的双面性格。而一句商量的话语,一个削好的苹果,不仅能让孩子到的深沉与博大,也是和谐家庭关系的润滑剂,并给孩子身心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榜样和环境。(四)孩子良好品行的“”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虽不尽然,但作为一家之主,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尤其爱模仿他心目中的权威,以身作则、充满智慧的父亲会很让孩子佩服并成为孩子模仿的“偶像”。一旦父亲成为孩子的“偶像”就会时刻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作为父亲,要时时处处为孩子做表率,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善良友好的处世心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智力环境和环境,教会孩子如何“为人”。这样,孩子在积极暗示和榜样的诱导下,才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五)永不止步的学习者孩子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幼儿身心的迅速发展需要家庭教育提供充足的空间,包括要求父亲角色不断充实,迅速实现角色定位。“终身学习”不仅是人们适应社会的金钥匙,同样也是父亲角色不断完善的金钥匙。因为,任何一位父亲都不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而是基于潜能的开发,在自主学习新知识、积极参与育儿实践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而且这一自主的动态学习应该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持续发展推波助澜。&五、如何实现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定位&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幼儿家庭教育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以人为本”!那么,怎样实现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定位、怎样发挥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良好影响力是我们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成功扮演新教育理念下的父亲角色,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树立正确的家教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幼年子女重要性的认识要想从更本上转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转变意识是先导,父亲门应做时代,冲破教育观念以及文化历史传统中的误区,视教育儿童为己任,明确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父亲必备的人文素养,积极发挥父亲的教育作用。(二)增强亲子互动,促进父亲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非常强调家庭互动环境的营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家庭中父子之间也应保持愉快的非正式高频交往: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关心的,一个鼓励的………饱蘸情感趣味的理性直观,缩短了父子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满意度,增强了父子间的凝聚力,提高了父亲教育的可接受性。通过交互作用,促进父亲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三)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父亲的品质、言行、个性、兴趣、生活方式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儿童起到示范作用,这些示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儿童对于这些信息的接收是十分敏感的,父亲应多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来影响、感化、带动子女。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二王”书法家父子、“三苏”文学家父子是言传身教的结果,已成为耳熟能详的佳话。(四)优化家教氛围,提高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首先,家庭成员应保持健康和谐的亲密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么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而这种温暖大多来自父母的情感。父亲的、热情、诙谐、睿智是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的催化剂,健康的婚姻状态为儿童提供了最佳的自我发展空间。其次,父亲与子女共同建构、平等的教育氛围。“父慈子严”是父子间交流的良好模式。父亲不妨将角色定位于孩子的知心朋友,改变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将儿童视作“大写的人”、一个能独立体进行交流,容许儿童解释、申辩、反驳,甚至勇于向子女承认错误,父亲如能怀着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立场理解儿童的心灵欲求,建立亲密、宽松、平等的教育氛围,具有较强亲和力的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古今,成功的父亲角色没有固定的模式,正如“教必有方,教无定法”,不同类型的家庭中的父亲角色行为也可谓“行必有方,行无定法”。以上几点建议,还需要父亲结合各自的家庭、儿童及个人实际灵活把握并赋以鲜活的个性,使良好的父亲角色卓有实效的推进幼儿家庭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在孩子的世界里,母亲是一部伟大的书,父亲则应是宽阔的海,具有广纳百川的豪情,具有放牧苍穹、启迪天涯的气概。对幼儿家庭教育来说,仅有母亲的参与是不够的,父亲的海才使他们永远枕着挥洒的波涛,以硕大的包容之心和超强的阳刚之气去展开人生的航程。愿父亲们热情的伸出的双手与妻子共同托起明天的。&参考文献:[1]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师范出版社,1995年版。[2]祝士媛、唐淑,幼儿教育百科辞典,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3]李伟民、吴宗宪、张少波、张强,男性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4]马以念、苗雪红,性别因素与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研究p48,2002年第2期。[5]鲁迅,鲁迅全集?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父教缺失对孩子影响深远 昨天是父亲节,在父爱的同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话题,也引起社会关注。心理专家指出,社会传统赋予男女角色的差异、“高成就激励”的社会环境,导致一些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养,这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深远,需要警惕。  许多父亲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世界杯开始以来,11岁的小江就对很有意见。爸爸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锁定央视5套,或者干脆与朋友相约酒吧看球;半夜12点时赶紧睡一觉,等待闹钟叫醒自己,以便看2点半的球赛。非常生气,怪他平时见不到人、回家后还影响家人,球迷的情绪容易激动,于是爸爸妈妈吵架。  现在正是小江复习功课、准备考试的关键时期,听到爸爸在电视机前压低嗓子的叫声,他心痒痒地希望能跟爸爸一起看球,可是爸爸挥挥手要他“好好学习、好好休息”,不懂的地方“问妈妈、或者打电话问”。小江很不满:平时爸爸都不管自己,家长会也都是妈妈去开,却有时间看世界杯。  深圳市康宁医院副院长、亚洲家庭研究联盟副主席胡赤怡告诉记者,在孩子的生活照顾和情感发展方面,父亲普遍缺位,而世界杯使这个问题更为凸显。  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洪也注意到心理门诊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国内一项也显示: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忙”不应成为推脱教育责任的借口  为什么父亲疏于教养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忙。”环顾不难发现,大多数父亲确实很忙,忙工作、忙8小时以外的应酬、忙赚更多的钱。但真的忙到一点参与教养的时间都没有吗?专家认为,“忙”其实是一个借口。  杨洪分析,这与社会传统有关:“大多数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态度粗暴、缺少耐心,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传统性别角色的差异,让人们认为女人更懂得照顾孩子,而男人就该在外打拼干事业,因此父亲们多以忙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胡赤怡认为,“忙”确实是父亲们的现状,而背后有更深的社会背景。“目前社会处于‘高成就激励’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取得‘高成就’就是‘好’的,因此人人都特别追求成功,这在深圳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当然,这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在增加;但坏处之一,就是导致父亲们普遍从家庭中缺失,因为人人都有很大的成功,他们会认为与家庭在一起是浪费时间、会妨碍成功。”  父亲的缺失导致“第三性”  管教孩子时父亲让出阵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会吗?专家们都说不见得,甚至后果严重。“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一旦父亲缺位,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不恰当的‘严母慈父’格局,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甚至心灵扭曲。”杨洪告诉记者。  有位女快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在一起生活,而她并不是双性恋者。杨洪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在于她在家庭中没有建立起性别认同感,因此难以建立身份认同、并适应社会。  事实上,“严母慈父”很多时候是“严母缺父”,而父亲的缺失让孩子缺少了性别的,胡赤怡认为,这也是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所谓“第三性”的一大原因。世界由男女两个性别组成,所谓“第三性”是对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一种“戏说”。“男孩子如果没有了父亲的榜样,在女性的环境下长大,容易胆小、不够勇敢、缺乏担当、娘娘腔,举手投足、衣着装扮都带有浓厚的女性色彩。要知道,母亲养育的是‘男孩’,父亲培养的才是‘男人’。另外,父亲教育的缺失也会影响女孩的成长,因为正常的家庭结构里需要一个男性化的人,慢慢地,女孩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  胡赤怡指出,父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父亲的缺失,导致婚姻关系、夫妻关系没有一个模板,孩子不知道心目中的父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只是拼命地工作、赚钱,这对孩子将来婚姻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他/她会不知道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妻子/丈夫,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妻子。”意识到责任才有行动  有位父亲很伤心地对杨洪说:“孩子上了,一年多没叫我爸爸,只有在要钱时才叫,我有时想讨好他,主动跟他说放学后陪他打球,儿子说累了不去,可是吃饭的时候,他却拿着拍子说下去打球,真是故意跟我过不去,我工作这样辛苦、对他是这样地爱……”这份伤心表明,父亲必须花时间与家庭共处、共同参与教养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胡赤怡指出,现代社会里,“父亲”不再单纯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只有意识到这责任,才会有相应的行动。“其实工作未必是父亲缺失的罪魁祸首,很多母亲也很忙,孩子却愿意向她们倾诉心事,而很多父亲很忙,却有时间看世界杯,如果他们把孩子都当成世界杯去看,‘父亲’可能就不缺失了。”他建议,父亲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养,不如就从眼下开始:“世界杯是个契机,父亲不要单独看球,不妨跟孩子一道看一场球赛,这时你会发现,跟孩子的交流容易多了,孩子会跟自己更亲密。”  心理专家支招父亲教育  忙碌的父亲们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养、参与到孩子的情感发展中?胡赤怡提醒父亲们,作为男人确实需要放松,但不要像二三十年前的日本人那样下班后就与一帮同事去酒馆喝酒发泄或解愁、几乎大醉了才回家。不妨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或者允许的话带上家人一起参与。而最简单可行、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家人每周有一次运动,既锻炼和放松了自己,又有了家庭、相互交流、促进感情的好机会,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示范和榜样。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可能会缺乏来自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杨洪认为,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而应宁缺毋滥,否则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再则,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只能一定来自父亲,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而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男性榜样和学习机会。要知道,父亲教育并不是说教,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父亲教育缺失对教育孩子的影响&在当前绝大部分中国家庭中皆为母亲在扮演家庭教育的主角,或者说在唱着育儿的独角戏,而很多父亲教育却成演变成为辅助角色,甚至不少家庭中还出现父亲教育缺失的现象。 &&& 父亲教育缺失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或者受性格与脾气的影响,尽管参与了,但是不讲究方法,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在很多家庭里,最终还是让家庭教育的责任落在了妻子的肩上。而大部分孩子父亲则认为教育孩子想当然就应该是女人的事儿,甚至有时看到孩子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时,便去指责和埋怨妻子教育不得力,再看看妈妈们无疑不一个个满腹委屈,有时矛盾加剧还会发生争吵。&&& 案例一:&&& 朵朵,女孩儿,,爸爸在某行政工作,妈妈在一家做工作。朵朵妈妈现在最头痛的事:害怕老师给自己打电话,批评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加强监督,导致孩子听课困难,作业完成质量差,孩子上课还爱交头接耳,注意力不专注。有时老师毫不客气地会把朵朵妈妈叫到去当面谈(说是谈,实则就是批评家长)。有时朵朵妈妈实在不愿意面对老师,便让朵朵爸爸去,可是朵朵爸爸却以自己工作忙抽不身为理由经常拒绝。在家里,朵朵妈妈有时实以难以解决女儿的教育问题时,便求助于老公,可是朵朵爸爸却不是找理由要有应酬出去,就是自己在电脑前玩自己的游戏,仿佛这孩子不是他的似的。看到这种情况,朵朵妈妈有时便心生哀怨:我真的错了男人了吗?难道他就一点责任感没有?&&& 案例二:&&& 小琦,男孩儿,初一,爸爸长年出差在外地,妈妈在家里照顾儿子的生活,以及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最近,小琦学习成绩一下处于下滑状态,小琦妈妈非常焦急,自己已经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同时在母子沟通上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不管小琦妈妈苦口婆心地如何劝导孩子你应该少去关注电脑游戏,适当增加一些学习的时间。可是这一切皆不管用。小琦放学回家后,总是先跑到电脑前痛快地游戏一阵子,每次总是在妈妈的催促下才不情愿离开电脑前去吃饭。可是小琦吃完饭业时全然没有了玩游戏的那种劲头,总是心不在焉,不是东张西望,便是磨磨蹭蹭,作业总是拖的很晚才结束。面对这种情况,小琦妈妈非常无奈,她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让孩子把心情用在学习上。&&& 案例三:&&& 兵兵,男孩儿,小学,父亲是医生,母亲在一家行政单位工作。兵兵父亲没有什么业余,除了工作之外,偶尔会有一些应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对孩子学习关注的比较多。兵兵爸爸性格非常暴躁,每次看到儿子写作业中有错误便会大发雷霆,有时如果儿子有顶嘴现象便会挥起巴掌。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兵兵妈妈发现儿子不再那么听话了,心情好时还可以照着做,可如果心情不好时,干脆作业也不写了。看到父子关系一天不如一天,兵兵妈妈试图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可是兵兵的爸爸总是横加指责,埋怨妻子对孩子总是纵容,嫌妻子对孩子太过于迁就。&&& 类似例子有很多,不再去一一列举。我想通过上面的例子,让家长们看看,父亲的表现到底如何。看后再去反思一下,在你的家庭里,父亲教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很多现实的家庭教育问题,如果父亲教育缺失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其一:父亲教育缺失,会导致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威信降低。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通过动态的平衡,通过优势互补使各自在教育中的不足得到弥补。但是如果父亲不参与教育,或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必然会使孩子感受不到良好的父爱关怀。当孩子学习吸纳不到父亲身上良好的品质时,便会把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看的不那么重要。如果一个缺点很多的父亲,可能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屑,甚至瞧不起。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把父亲的话当做可有可无的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会更加依赖于母亲,如果母亲在观念上,在教育的能力上存在不足时,那么很难把孩子的教育搞好。&&&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验,人生目标,学习目标,做事的毅力等方面皆有很大的不足,这些都离不开父亲的正面教育、引导和激励。让孩子清楚自己当前最紧要做的事是什么?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从现在开始,你将着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以为将来社会上立足做充足的准备等。有很多为什么,都需要父亲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去培养孩子。如果父亲做不到,做不好,那么无疑会让孩子在一种缺失状态中成长,必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二:父亲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出现困难。我们都清楚,孩子的好习惯养成,与家长的自身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生活中是否有好习惯,学习上是否有好习惯,都会让孩子看在眼中,记在心上。如果我们只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或者其中一个人做不到,都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氛围。而父亲教育缺失,就会让这种习惯氛围被打破,比如父亲在家中不能与孩子生活作息时间,或者在孩子学习时自己却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者看电视,都会让孩子在学习中的注意力被转移,被分散。&&& 不可否认的是,父亲的榜样作用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亲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形像,给孩子规则的内容,自己都坚持做好,同时带动孩子妈妈一起来做好,那无疑会给孩子在自觉遵守习惯内容方面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在行动力上得到强化。但反观父亲习惯不好的家庭里,只要父亲懒散,颓废,爱找借口推脱责任,消极逃避,就很难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这就是父亲的负面榜样作用影响。&&&&其三:父亲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责任感缺乏。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对家里的事不参与,哪怕是一些细小的,甚至是整理自己的卧室,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一个孩子责任感的建立,最初是从自我服务,做一些简单的小事开始的。如果父亲在这方面,缺乏关注,自己不去做,不带领孩子去做,时间长了,孩子便会认为做家务只是妈妈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比如有些孩子父亲回到家里,不帮助孩子妈妈,不打扫家里卫生,相反却指挥着孩子妈妈做这做那,很容易让孩子效仿,让孩子妈妈成了保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责任感贯穿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家庭责任,学习责任、社会责任、集体荣誉、个人荣誉等诸多方面。如果孩子不能从家庭责任方面从父亲身上得到积极的影响,那么必然就会在学习方面的责任也受到影响。比如孩子学习时有时会认为是给老师学习,给爸爸和妈妈学习,全然不清楚学习是为了自己。比如,在家庭责任分工方面,如果父亲不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孩子就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直接的后果便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如,孝顺老人方面,如果父亲不给孩子做出一个良好的形像示范,孩子不可能去关心老人,照顾老人,甚至为父母分忧。其四:父亲教育缺失,会让孩子自信心培养受到影响。做为男性,从对事物的判断,目光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力方面无疑会有优于女性的一面。这些优势会为孩子在做事,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等方面提供良好的自信支持。但如果父亲不能把优势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不踏踏实实地在教育孩子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落实,那么孩子在父亲身上将会得不到这些有益的品质。同时父亲教育缺失,也会让孩子妈妈在自信心方面得不到最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教育孩子过程中夫妻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去相互理解、支持、鼓励和配合,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当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妈妈给予肯定、鼓励和支持后,很容易去面对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自信心是孩子能力不断提高的源动力。&&& 比如,孩子在学习方面,如果父亲不及时关注和发现孩子的问题,就问题去做合理的解决,给孩子指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法,同时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力争下一次做的更好,那么孩子不可能自己去解决问题,或者在自信心上得到加强。比如,孩子在劳动教育方面,有时孩子妈妈分担家庭事务比较多,很容易把好习惯被家庭琐事打破,那么这时就需要父亲及时来分担一下家务,引导孩子也参与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全家人都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这就避免了有人忙碌不堪,有人闲的无事可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也乐得个轻松,也不愿意做事而只光顾着玩耍了。在父亲的带动和影响下,孩子参与劳动的信心便会逐步增强,孩子愿意参与家务,这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付出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而最后形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五:父亲教育缺失,会让孩子在感恩教育上受到影响。父亲虽然为男性,但是在感恩教育上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亲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记在心上,为心灵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孝顺老人方面产生分歧,原因是对爱的付出有偏有向,经常是对自己的父母给予的多一些,对爱人的父母给予的相对要少一些。甚至要求爱人对自己的父母好一些。这些都会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谈中,从父母的做法中受到影响,时间长了很容易让孩子厚此薄彼,在待人处事上产生偏见,甚至偏激地看待人看事。&&& 感恩教育不仅从孝顺双方的老人方面给孩子以影响,还能从父母对待他人的观点和做法中得到影响。比如一位父亲如果自己经常帮助他人,或者经常带着孩子去帮助他人,会让孩子很容易从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善良的品质,让孩子知道:帮助他人是一种,宽容他人也是一种美德,他人更是一种美德。长期的影响,会让孩子在心胸方面,在价值观方面得到积极的促进和影响。当孩子从内心深处懂得施爱时,那么无疑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私,更加愿意付出自己的爱。&&& 其六:父亲教育缺失,会降低孩子战胜的勇气。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对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孩子的心理更为脆弱,更容易受诸如批评、嘲笑、非议、被人欺负、成绩不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只愿意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只愿意享受别人的给予不愿意吃苦付出,只愿意做简单的事不愿意挑战困难。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父亲不能及时发现并激励孩子,会让孩子陷入困境。可以说,父亲的积极干预,给予孩子以激励和引导,会让孩子正视困难,提高孩子轻松应对挫折的能力。&&& 可是在很多家庭中,父亲在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挫折现象往往容易忽略,甚至不去关注,总认为孩子遇到的那点事儿,几乎不值得一提。要知道,很多小问题的长期积累便会成为大患,很多问题很突出的孩子便就是在得不到家长的帮助和鼓励,最后逐渐让自信心消失,最后导致做什么事都患得患失,不敢放开思想,不敢去尝试,害怕再受到伤害或者失败。尽管孩子的母亲会干预,但是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大打折扣。&&& 其七:父亲教育缺失,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便已经接触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是,儿童人际关系很简单,辐射范围较小,很容易被家长忽略掉。如何构建良好的儿童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从容地与、伙伴和大人们交往能力。纵观一些不合群、胆怯、不能在公众场合下表现自我的孩子,都与父亲培养孩子人际交往和表现自我的能力缺失有关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都是以一种胆怯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如何给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并在此基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适应陌生环境,接纳陌生人的能力,是父亲必须要考虑并做好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对于来访的陌生人和小伙伴,父亲可以积极主动地把对于孩子来说的陌生人给孩子,并邀请对方来和自己的孩子做好朋友,一旦对方付出热情和行动,孩子就有了被他人接纳的感觉,心理上便会放松警惕。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沟通和娱乐所带来的快乐。比如在幼儿园和小学里,父亲可以搭起人际互动的桥梁,让两个不熟悉的小伙伴相互介绍,握手或者拥抱来彼此熟悉,并且共同游戏,也会让孩子很快有了新的玩伴儿,随着孩子认识的小伙伴的增多,会让孩子享受快乐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其八:父亲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习惯的养成不利。一个孩子能否被人接纳和喜爱,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看这个孩子是否能落落大方,有礼貌地问候别人。而这一切皆不可能让孩子自己学会,必须要依赖于家长的引导和示范。当孩子在家里主动帮助大人时,我们必须要对孩子说“谢谢”,然后告诉孩子及时回应说“不客气”,或者说“应该的”、“没关系”。而很多父亲恰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有的甚至忽略了自身礼仪的养成。试想,一个缺乏礼仪习惯的父亲,又怎么能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呢?当孩子连最起码的“谢谢”或者“请帮助我一下好吗?”都不会说,又怎么能礼貌地寻求他人的帮助呢?&&& 所以,做为父亲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培养一个具有良好形像的孩子,必须要从自做起,并且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细节,不能随便就放过每一次锻炼孩子讲究礼仪习惯的机会。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以良好的形像举止出现在他人面前,得体地应用礼貌用语,就会让孩子受到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孩子长时间的培养,定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人见人爱懂礼貌的人。&&&& 以上通过八个方面分析,列举了父亲教育缺失对孩子教育的部分影响因素。虽然并不全面,我想足可以引起我们家长的警醒和重视了。如果你是一位理性的父亲,一位合格的父亲,你应该主动承担起你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尽好父亲所应该尽的义务,从而解放母亲教育的沉重负担。当然,你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你的思路,通过和分析,进一步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 最后送给父亲们一句话: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父亲为何不可缺少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究竟是方法重要还是理念重要?这些问题凝结着杨洪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思考。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杨洪认为,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吗?杨洪认为,不见得,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父亲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杨洪认为,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单身母亲觉得孩子缺少父爱,容易对孩子过多地投入或者补偿,但这是一种过度的关注,如果母亲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单亲家庭的不足之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看到单亲家庭也会带给孩子一些好处,如孩子更容易树立责任感、更自立、更懂得关心别人,这是双亲家庭没有的条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发现它的优势,把危机变成一种‘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杨洪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再如,父亲胆大,有利于维护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所以显得安全。“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体验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杨洪以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显然,父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杨洪认为,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而且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 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初探蒲江中学学校& 曹丽霞&&& 2011年8月获成都市二等奖&[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一些具体表现,并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子女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个性品质、社会交往能力、学习成绩等。并且,针对此现象,本文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此来引导父亲们,让他们真正有效的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进而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关键词] 父亲缺位;家庭教育;建议一、引言现今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一向比较听话,为何现在变得如此逆反?他/她究竟怎么啦?的确,许多孩子从出生到小学毕业都表现得特别乖巧。可是上了中学以后,个别孩子表现出沉迷于网络游戏、与老师对着干、厌学、自卑、打架、离家出走、早恋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平稳度过这一时期,但也有家长发现,一向听话的孩子会像所说的一样,突然会变得无法控制,甚至有的还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些都让父母们措手不及,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却不见成效,有得家庭中亲子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张。针对上述情况,对我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孩子反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心,尤其是父亲在整个过程中,更是很少关注自己的成长。虽然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们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和父亲在教育问题上的缺失有很直接的关系。就像古语说的“养不教,父之过”一样。本文着重从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入手,谈谈“父亲缺位”对子女的影响及个人的一些建议。二、“父亲缺位”的含义及主要表现(一)、“父亲缺位”的含义及原因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增强、工作压力增大。由于经济压力等诸多原因,在家庭中,父亲们总是忙于工作和社会竞争。加之“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父亲外出务工,甚至个别孩子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以及率持续上升等原因,结果是父亲们逐渐远离对子女的教育,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产生了子女教育中的“父亲缺位”现象。“父亲缺位”指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很少参与子女的教育或没有参与子女的教育,从而导致孩子很少得到父爱甚至得不到父爱的状况。(二)、“父亲缺位”现象的主要表现在生活中,“父亲缺位”现象主要表现为:正常家庭的“父亲缺位”;单亲家庭的“父亲缺位”及“儿童”家庭的“父亲缺位”。如果说后两种缺位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正常家庭的孩子有父亲,但是父亲的教育功能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就不得不引人深思。目前,我国的“父亲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如下:1、“父亲缺位”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教育的时间投入方面不管是在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中,都存在孩子与父母见面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时间见面的现象。在我的身边,正常家庭中父亲与子女交往的时间明显少于母亲与子女交往的时间。相关资料表明:80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只有20的父亲承认与孩子交往,但时间并不多。对我校初一至三个年级近21个班级(每个年级7个班)做抽样调查:在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谁是你的主要教育者?有68.5的同学选择母亲;有16.5的同学选择、奶奶;只有15的同学选择父亲。可见,目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要地位,而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有的甚至是“缺位”。那么,在单亲等特殊家庭中,情况将不容乐观。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离异、丧偶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有成千上万的单亲或是假单亲家庭。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美国,父母离异的孩子中,有42的孩子已有一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每周有5的孩子不能与父亲见面。俄罗斯有学者在年对离异家庭做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3的父亲经常和孩子见面,有50的父亲偶尔与孩子见面,而母亲认为父亲从不和孩子见面的百分比是35。综上所述,目前多数家庭中父亲在子女的教育中投入的时间不足,并且,我国的社会现状又决定了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跟随母亲生活。可见,单亲家庭“父亲缺位”情况比完整家庭严重得多。2、“父亲缺位”现象表现在父亲对子女教育的空间方面在此,将空间分为地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目前,我国广大地区的父亲,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奔波。这种社会现实,导致父亲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子女的教育。只能将子女的教育责任放给在家庭的母亲、长辈或者亲戚。这种现象在“留守子女”身上表现突出。地理空间的距离导致的“父亲缺位”的确有些无可奈何。如果说这种因地理空间的距离造成的“父爱缺失”比较无奈,那么,因“心理距离”造成的“父爱缺失”更应该引起关注。许多父亲每天都在子女身边,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接触,但是大部分父亲每日忙于奔波,为子女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却很少与子女进行交流、去了解子女内心的想法和心理需求。有个别的父亲,家庭责任感较为淡薄,每天只顾自己在外面的应酬娱乐等;有的父亲对子女的情感冷漠,时间久了,这样家庭中的子女也会向父亲关闭心门,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大。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父亲在身边,但是在真正意义上父亲是缺失的。这种心理距离导致的“父亲缺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不仅阻碍亲子沟通,更严重的会发展到亲子冲突、逆反、厌学等。由于得不到父亲这位异性的关爱,子女在个人情感上会出现早恋甚至走极端的现象,总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3、“父亲缺位”还表现在学校教育这一块许多师范的毕业生中,大多数男同学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缺乏挑战性,太过于清贫,诸多因素导致目前我国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小学女教师占该段教师总人数的80,幼儿园女教师的比例为95甚至更高。在我校的初一至初三56个班级中,为男性的仅有15个班级。在我们这个县城的4所幼儿园中竟然没有一位男教师。可见孩子在学校所接受的大部分是“母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严重的“父亲缺位”现象。孩子若能在学校教育这一块得到“父性教育”的补偿未尝不是一件。三、“父亲缺位”现象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父亲缺位”现象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取向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在此,将对此现象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做简单阐述。(一)、“父亲缺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起着关键作用。父亲在鼓励子女性别角色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作用形成的。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发展出自己的性别角色行为。对于女孩而言,父亲是她们中的第一个异性,他们从父亲身上获得相关异性品质的参照,他们对父亲的依赖性往往更强,并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研究显示,如果男孩在很小的时候缺少父爱,会使他们在性别角色的发展中倾向于一些女性的表现。如:比较喜欢一些非竞赛性的、较安静的活动(看电视、看书、听歌等)。当然,女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同样也受父亲的影响。如果女孩很小就失去父亲,在青春期的时候。她们在与男孩交往时,会表现为羞怯、焦虑、更容易发生早恋现象等。对他们以后的恋爱、婚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在“父亲缺位”的情况下,母亲更多的承担着既是母亲又是父亲的角色,这就使得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男孩女性化”是“父亲缺位”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二)、“父亲缺位”不利于孩子积极个性品质的养成不同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在教育子女时,由于性别的原因,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会有所不同。母亲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细心、温柔等性格去教育、影响孩子。她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倾向于和孩子进行安静的和没什么冒险的活动。我们并非是在否认母亲教育的重要性。母亲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会表现出胆小、内向、孤僻、自卑等特点。而父亲通常具有大胆、勇敢、坚强、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父亲参与子女的教育将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因为子女在与父亲交往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去模仿自己的父亲,同时,父亲也会要求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养成这些个性品质。相关资料显示,孩子在早年失去父亲,将不利于个性的发展。这样的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性格较内向,比较容易自卑等。(三)、“父亲缺位”将影响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在上面已经谈到在“父亲缺位”现象严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性格较为内向、胆小、孤僻等,这种性格将决定他们不能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生活中的大多数女性表现为猜疑、敏感等性格,而父亲却表现为特有的胆大、坚强、敢于并善于与朋友交往等性格特征。如果孩子从小与父亲交往较多,这样孩子能从父亲身上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四)、“父亲缺位”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可能个别人会认为,孩子的成绩优异与否完全在于孩子本身,怎么会与父亲有关?研究表明,男性的思维较敏捷,女性与之比较起来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的数理能力,识别方位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及动手能力等都较强,孩子与父亲交往,可以从那里学到更多知识,并逐渐形成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意识及爱思考的习惯。当父亲参与孩子的学习时,孩子将学得更轻松,思维更敏捷,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在子女的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四、对目前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一些建议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父亲缺位”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关专家的大量研究也证明了“父亲在位”有很多优势。如: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的一项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更聪明,善于交际,学习成绩好。因此,我们应注重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一)、对于社会,应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加强父亲参与子女的教育,首先应转变人们陈旧的诸如“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特别是在农村父亲们由于忙于生计,参与子女教育的时间较少,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目前,我国许多市县街道服务中心都比较重视家庭教育相关科普知识的宣传,如“亲子教育”等,但对父亲进行的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仍然比较薄弱。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将相应的工作提前做,如社区服务中心等部门可将家庭教育知识向年轻夫妇作宣传,尤其是将准备当父亲的这类人群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总之,加大宣传,为亲子教育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从而转变社会上广大群众的传统观念,尤其是转变父亲们的观念,这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二)、提高父亲的角色意识,加强学习,给孩子有质量的父亲教育作为父亲本人,应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己不仅是家庭的供养着,同时也是家庭的教育者。彻底改变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观念,并有意识的查阅相关的亲子教育的等,加强学习,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子女。当父亲意识到自己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后,父亲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子女进行交流、沟通。目前,社会竞争和压力大等现实问题使父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缩短,从而使得父亲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管理”孩子。如果家长能注重子女教育的效率,将能或多或少地弥补这一缺陷。比如:①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陪孩子。在不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律和不影响自己正常工作的情形下,父亲应尽可能多的陪孩子,将更多的空闲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同时应注意使亲子交流的质和量得到保证。②学会表达父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一般都是给予子女默默的深沉的爱,有时子女并未体会到,反而觉得父亲过于严肃 ,甚至害怕与父亲进行交流。因此,作为父亲还应该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父爱,让子女感受到父亲的关注和爱的存在。(三)、家庭成员应提高家庭责任感,从而减少单亲家庭的数量目前,我国离婚率在不断攀升,许多单亲家庭的子女都随母亲生活。这样的环境让孩子缺少父爱,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尽管这是个社会问题,但是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应该增强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婚姻,尽量减少婚姻对子女的伤害。不要因父母的情感原因让子女缺少父爱,这些都应引起每个家庭的重视。(四)、孩子自身也应转变观念作为“父亲缺位”现象背后的孩子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父亲缺位”对自己的影响,这类孩子应面对现实,主动去寻求帮助,将内心的困惑及时与老师、长辈沟通,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五)、教育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目前,许多中小学及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甚至出现整个幼儿园没有男教师及整个班级的教师搭配中出现全为女教师这一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应从根源入手,如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更多的者去追求教师这一职业,作为学校在引进人才时也应注意协调男女教师比例。在班级教师搭配时应结合实际,进行教师比例的合理搭配。&& 如何在孩子家庭教育中建立父权父亲既是天赋的身份,也是一个终生的事业,这也是许多父亲把子女当成自己的最大荣耀。如果一个父亲只忙于所谓的事业,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可能最终满盘皆输。所以父亲教育孩子,也是每一位父亲的责任。父亲既然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必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失的角色。1、通过管理,让孩子明白父亲的地位及在家庭中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是让孩子学习社会角色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尊敬权威、明白等级,并在家族小社会中初步接触社会,为孩子的自然学习、建立规则、品德培养、快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家庭中充分体现父亲的社会角色  一个好的父亲,其社会角色清晰,孩子以后会比较容易融入社会。同时,孩子也会具备社会道德、伦理正常的人格特征。在这方面,绝大多数的父亲都可以正确做到。因为只要你有正当的职业,是一个守法的人,在孩子眼里,你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比较头痛的是下面几种父亲:从事当今法律或道德不允许职业的、犯人(无论是何理由)、游手好闲的人、长期吸毒的人,这些人的社会角色在孩子眼中是不清晰的,且父亲的角色易被社会舆论唾弃。  在这些家庭成长的孩子,从小“照存”的都是对社会的偏见,非常容易造成自己的社会角色缺失,长大后,反社会意识倾向较高,不易融入社会。针对这样情况,如果家庭中没有其他长辈男性,母亲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某种程度上,她要行使父亲的权利,虽然不完美,但可以多少保证孩子有其社会角色。在家庭中建立一个正确的家庭等级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家庭无论是否住在一起,都是由祖辈、父辈、子辈组成,形成一个天然的阶级。从社会伦理上看,要求辈分大的人处于权力的上层。这样看,父亲是处于一个家庭的中间。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家庭如果有清晰的等级概念,其家庭就非常稳定。这是保证孩子安全生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明确,并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不仅容易对孩子建立权威意识,成大后还容易与自己生活的上级、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通过了解家庭结构,完成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并通过体验来学习的。所以,伦理中的价位,必须要让孩子有所敬畏。另外,在孩子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之前,不主张父亲与孩子交朋友。  当一个孩子降临以后,从社会、伦理上看,各人的辈分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孩子角度看,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人。但是,孩子出生后,隔代亲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父亲自然是家庭中老大,你有正确的家庭位置,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家庭的第一等级,这对影响孩子教育较小。  困难的是,如果和祖辈住在一起,或经常见面,溺爱孩子的祖辈会发生辈分倒置,原来的祖、父、子的直线关系,变成了祖、父、子、祖的循环关系。这样的结果,将导致父亲在家庭中的等级位置不清,孩子可以通过控制祖辈,达到控制父辈的效果。最终会变成孩子站在最高,这不仅影响父亲的权威,把他最重要的人变成他的奴仆,也使孩子变成一个家庭的中心,成为实际上“辈分”最高的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父亲在生活中,可以按照伦理尊重祖辈,但在孩子教育方面,一定要建立正确的家庭地位,拿到管理孩子的权利。这个权利将保障你说的话,对孩子而言是最终的决定,也是保障以后孩子能听从指示的重要前提。为了孩子的未来,需要和老人进行协商,绝不能妥协。  顺便提一下,家里的好东西,一定不要单独给孩子,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共享。按照等级概念,孩子是应该较后得到的。这样做,是避免孩子站在所有人之上,他只是家庭成员,没有什么特出性。如果这个时候,再和敬老结合起来,对孩子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竖立父亲的权威和行使父亲的权利 如今的家庭,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亲不是比母亲还宠爱孩子,就是由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再加上对妻子的宠爱,导致在家庭中几乎没有权威,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可有可无”地位上。而孩子在4~7岁已逐渐形成了权威的意识,没有权威将无法获得教育,长大后无法对权力产生认知。  一个有权威的父亲,一定是有明确的家庭地位,说话有力量。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以后能识别权威,自动追随。父亲有权威,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劣势,孩子自然会有学习、超越的欲望。一个有权威的父亲,可以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而一个没有权威的父亲,遇到孩子逆反时,则会束手无策,并使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按照常规,父亲天生是有权威的。许多时候,却又是家人把父亲的权威给破坏掉。当父亲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孩子会求助祖辈或母亲,而这个时候,由于他们的溺爱,往往使父亲的决定被否决。当权威从父亲身上消失,孩子就会变成一匹脱缰野马,以后任何坏习惯都难以得到纠正,这对孩子的教养极其不利。所以,当父亲管教孩子的时候,其他家人即便有分歧,也一定要配合,不要商量,更不要贬低父亲的权威。  另外顺便说一些打孩子的问题,孩子不是不能打,但打是有艺术的,打的好就可以帮助建立权威。从生理学上讲,孩子对痛苦的体验最深,也最深刻,所以通过特出情况下的挨打,对管教孩子极有帮助。但打孩子需要有前提的,以前没有规则,犯多大的错误也不能打,有了规则后,只有经常遗忘性破坏规则才可以打。打了,就一定要打痛,要让他记住。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孩子会故意犯错误来吸引你的注意,一定要注意甄别。借助自己的父系家族使孩子有“根”的感觉  孩子对社会认知的起点,是对家庭环境的识别。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而这个社会,由于对家族晚辈的疼爱和保护,也是对孩子危害最小的社会。目前的中国社会,信仰缺失,对各种行为的判断,都转换为金钱标准,人们也失去对家族或宗族的依赖。  当一个孩子只生活在一个小家中,不可避免的自我中心感强,较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长大后,做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面对没有信仰的困境,孩子要和父亲的家族有归属感,这是孩子的根所在。孩子有“根”,自然有所依托,心中有惦记、责任,以后融入社会也没有障碍。这帮助孩子在获得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家族的利益。让如山父爱挺起家庭教育的脊梁?&&& ――男性在现行家庭教育中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原创: 杨章珊& 孙向京& 欧铁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家庭需要和谐的家庭教育。但是,目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不和谐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又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配合上的失调,更典型的还表现为家庭教育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最近,我们对100名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作了一项专门调查,调查结果的统计表明,这些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以母亲为主的占60%,以父亲为主的占18%,父母相配合的只占22%。和这些父亲交流家庭情况时,有的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理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和孩子沟通;有的说,男人应酬多、交际广、爱活动,在家里“呆”不住;有的干脆说女人的天职是“相夫教子”,教育子女应该是母亲的责任。在相当一部分男性那里,他们忘记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淡漠了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职,从而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中父爱的缺失。调查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往往正是这些家庭教育中父爱缺失的家庭,其小孩更容易形成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有的甚至直接发展为“问题少年”。俗话说,父爱如山,似水,二者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而从现行家庭教育的状况来看,我们认为,尤其应充分发挥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让如山的父爱挺起家庭教育的脊梁。??&&&&&?&&一、现行家庭教育中男性角色缺失的状况堪忧?& 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易成功、成才(载日《Michigan Chinese American News》)。这项调查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阶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重视男性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子女的培养教育,使子女更能适应今后的竞争与发展。?& 21世纪的今天,经济竞争如此激烈,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呼唤男性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适应今后的发展。但是,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及严重后果是:?& 1、缺爱。现在家庭教育普遍是“爸爸隐形”,母亲、奶奶、外婆或阿姨成为管理孩子生活细节的主力。孩子缺乏父爱,直接影响到性格,影响到健康成长。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婚变型”家庭增多,因缺乏父母完整教育的孩子,在外界因素的诱惑下,容易走向轻生和犯罪的道路,最终酿成家庭悲剧。?& 2、溺爱。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要什么买什么,穿戴都是名牌。零花钱给的也不少,孩子从小就比吃比穿。稍有不如意,就撒骄耍横,嘴巴一翘,跑出去上网,甚至被网上色情引诱,夜不归宿。“溺爱型”家庭容易使孩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专横霸道,一旦欲望达不到,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高压。父母望子成龙,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使孩子加班加点,断其一切文娱活动,这是一种“高压”,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旷课、逃学。“高压型”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狠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 家庭教育光靠女性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缺位导致5+2=0,对不少孩子而言,五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的两天中受外界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 一个成功的父亲,当孩子在学习中出现滑坡或生活上有什么过失的时候,切忌粗暴压制,指责谩骂,而应耐心疏导,帮助孩子教训,给予鼓励,让孩子增强自信,赢在“终点线”上。?& 总之,男性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动、积极作用,变“缺爱”为关爱、“溺爱”为真爱、“高压”为疏导,夫妻形成家庭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营造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孩子成长、成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二、 积极探索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我们在倡导充分发挥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怎样定位,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认真分析并充分发挥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和优势。?& 一要发挥好男性在爱好上的特点和优势,做孩子的朋友?& 我们认为父亲更应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主动与妻子一道,带领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亲情文化。?& 男性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免疫力更强。这样,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容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男性爱好运动,会经常带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如爬山、打球、野营、骑郊游,去图书馆走走,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又增长了孩子的知识,增强了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单纯在家里练钢琴、补强多了。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日报道:别让孩子成为“户内儿童”,常常待在户内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一系列少儿健康问题。《三十二个兴趣班让十一岁少年成“白头翁》(祥见附录)的教训。犹应吸取。把孩子当成孩子,还给孩子一个、欢乐的,才是真爱。?& 男性一般爱下象棋、军棋、围棋等,虽是业余活动,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发挥好男性在个性上的特点和优势,当孩子的向导。?& 有的学者提出,素质教育应从教育母亲开始,诚然,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细致,性格温柔去影响教育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孩子很多的关爱与呵护,“润物细无声”,功不可没。然而缺乏男性教育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做事不果敢,优柔寡断,缺乏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刚毅、果断、自信、豪爽、大气、粗犷、独立。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就显示了男性教育具有女性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男性喜欢冒险,因此父亲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会适当鼓励。如果孩子从台阶往下跳,母亲往往会劝阻,而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会伸出大姆指,对孩子说:真棒!“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小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至关重要。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和孩子一起往往会搞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父亲却常常不以为然,甚至会和孩子一起拆玩具,装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母亲往往不是这样,生怕孩子把玩具拆坏了,还不了原。?& 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会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亲往往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处理与解决问题,“练习照顾自己”。有时孩子摔倒了,父亲常说一句话是:真勇敢,没有哭,站起来,往前走,从而使孩子充满了自信心。?&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积极探究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正确定位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将男性与女性教育和谐融合,共同承担责任,优势互补,将会更加彰显家庭教育的实效,家庭教育将会更加和谐,更加完美。?&& 三、充分发挥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推崇男女平等,在社会事务、政治经济活动、家庭建设等诸多方面倡导男女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俄国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未来的历史,因而也就是缔造世界的历史。”我国著名的人士宋庆龄女士说:“教育下一代是我们全民族的责任,首先作家长的要负起这个责任来”。这些论述都表明一个明确的观点,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家庭的自身职责,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家庭和子女未来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每位家长、每位家庭成员都应履行好这份天职,承担起这份责任。?& 家庭,源于责任,责任的同义语就是付出。为了显现男性教育的优势、特点,发挥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来体现:①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时刻注重自身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家庭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减少打牌声、吵骂声,减少烟酒味,杜绝家庭暴力,多些读书声,多些家庭文化熏陶与高尚情趣。②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小着重品行教育,培养孩子独立、,善待自己,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小学阶段,要多花点精力,持之以恒,习惯培养好了,以后孩子和父母都轻松。③积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培养孩子大气、宽容的胸怀,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与竞争意识,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等。④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领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运动或公益劳动,使孩子身体健壮有力,反应敏捷,动作协调,聪明乐观,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有利于孩子良好品德和思维素质的全面提高。?& 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块土地需要,需要露,需要和谐的气候与环境,父母的体贴、关心、教育、培养,正是为这块土地的耕耘提供条件的山和水,父亲是山,母亲是水,山水相融,雨露滋润,在这块神奇土地上,定会收获丰硕的和谐家庭之果。(市委关工委家教科研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第二、附录:?& 一、三十二个兴趣班让十一岁少年成“白头翁”?& 满头白发,一双空洞无神的眼睛,身体瘦弱,背微驼。这样的文字一般是用来老人的。谁能相信,这是三湘某某小学小毛(化名)真实面容的写照!不到12岁,本是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年龄,他却“白了少年头”,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头”!?& 小毛1995年出生,父母都在县城做生意,他家周围的邻居都是做小生意的,他们和小毛家一样,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于是小毛的母亲将生意交给丈夫一人打理,做了全职太太,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培育孩子上。除了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外,就是督促孩子的学习。从小毛6岁进小学开始,望子成龙的小毛母亲就送他去书法、口琴培训班学习。就这样,到了,小毛更是每天晚上都要参加三个培训班的学习。就这样,短短五年,他先后参加过书法、绘画、舞蹈、小提琴、钢琴、写作、、奥林匹克数学培训班达32个之多!?& 学校要开八九门课程,再加上每晚两到三个培训班,此外还有一大堆作业,小毛每天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时,母亲就像报时的公鸡一样,不差一分地准时把小毛从床上拉起来。睡眼惺忪的小毛一边洗脸一边听录音机的英语播音,之后匆匆进厕所。正在准备早餐的母亲,会要求儿子趁这工夫背几个单词!吃完早饭,出门上学。小毛也必须一路走一路背诵英语单词。中午回家吃完饭,则要将上午的作业做完。下午放完学,母亲则守在校门口,一手接过儿子的书包,一手递过保温饭盒。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小毛吃着饭,下了车,母子俩匆匆赶往下一个战场――奥数班。上完这课,母亲又拉着他急匆匆赶“英语强化班”。等到上完第三个班――“辅导”班,他们回到家已是22时了。小毛好困啊,母亲忙给他泡营养麦片,他不能睡,一大堆作业还没有做。作业也像山一样重啊!有下午在学校里没有做完的,也有晚上三个培训班老师布置的。等做完所有作业,已是深夜零点左右。精疲力竭的小毛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庭教育的缺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