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 语义 同步语音语义方面谈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并举例

导读: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答:1、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语言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⑴自然语言系统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①语言符号是由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才能进入语言系统,称为语言符号,就不能成为语言符号,②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也是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都取决于社会团体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1、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直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⑴自然语言系统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①语言符号是由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某个人最初或者临时用某种语音代表某种语义,如果得到了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可,并且加以效仿,才能进入语言系统,称为语言符号。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不能成为语言符号。②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也是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哪些符号能与哪些符号组合,不能与哪些符号组合,能够以什么方式组合,不能以什么方式组合,都取决于社会团体使用语言的惯例。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同认可,任何人或少数人都无法制定或改变语言的组合规则。⑵语言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无论是语音的变化,还是语义、语法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且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的集体意志,任何个人意志都不能决定语言的发展变化。⑶一种语言如果不再为社会交际所需要,不再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就会消亡。如古拉丁语的消亡,中国满语的趋近消亡,就是典型例子。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取决于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些副语言都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因为⑴语言是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是第一性的,而文字等依附性副语言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第二性的。⑵与体态语等独立性副语言相比,语言的表达功能最强,体态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表达功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表意也不如语言明确。⑶语言的使用范围最广,而副语言一般使用范围有限。电报代码等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即使是文字、体态语等使用范围较广的副语言,也不如语言适用范围那么宽广。例如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没有文字,很多人不会使用文字,可是除了婴儿和少数残疾人之外,一般人都会使用语言。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 答:1、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⑴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如多义词、同音词;不同的语音形式又可以代表相同的语义内容,如同义词。不同的语言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代表相同的语义内容,如汉语的“马”[ma]和英语的horse都可以指马;也可以用相同的语音形式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如汉语的“爱”和英语的“I”。⑵语言符号的稳固性。虽然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但语音和语义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不可随意改变。因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如果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随意改变,人们的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语言也就起不到交际工具的作用。⑶语言符号的渐变性。语言符号具有稳固性特征,但并不是说语言符号完全不能发生变化。因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而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语言符号完全不变,就不能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符号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如古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音和义发展到现代汉语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语言符号的变化一般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而不能采取突变的方式,否则就会破坏语言符号的稳固性,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⑷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因为人的发音器官只能依次发出一串音素、音节或词语。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而不能有空间上的上下相叠的关系。 三、语言的系统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由于一种语言系统中的语言符号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语言符号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该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取决于该符号与其他相关符号之间的关系。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脂肪多少的词有三个:“肥、胖、瘦”,其中“肥”一般表示动物脂肪多,“胖”一般表示人脂肪多,“瘦”表示人或动物脂肪少。而粤方言中只有“肥”和“瘦”两个词,没有“胖”这样的词,因此粤方言中的“肥”既可以指动物脂肪多,也可以指人脂肪多,与普通话中的“肥”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又如英语的mutton一词来源于法语的mouton ,但是法语的mouton既指羊肉,又指羊,而英语的mutton只指羊肉,不指羊,因为英语有sheep一词指羊。法语没有sheep这种专门指羊的词,所以法语的mouton一词和英语的mutton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2、由于语言具有系统性,一个语言符号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相关语言符号的变化。例如,在古代汉语中,“行”是走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但后来汉语中出现了“跑”这个词,取代了古汉语“走”的意思,而“走”便取代了古汉语“行”的意义,而古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行”在现代汉语中就不在单独成词了。 四、语言的民族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民族性。比如,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中塞音和塞擦音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而英语没有,但英语语音系统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而汉语普通话没有;汉语中的“伯伯、叔叔、姑父、姨夫”等,英语只用uncle一个词表示;汉语在语法上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德语、俄语等语言却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五、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主要区别在于:⑴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系统中的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东西,它们潜存于人们的头脑中或者记录在词典和语法书里。言语则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人们说话就是根据具体的交际需要,将抽象的语汇材料按照抽象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表现为具体的话语。⑵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系统属于全社会,言语则是属于个人的。因为言语是个人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和个人意志对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的选择。虽然这种个人选择要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但是,语言系统只对个人的选择的可能性有制约,具体的选择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人。⑶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在人们进行言语交际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头脑中如果没有某种现成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进行言语交际。言语则是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临时构成的。⑷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虽然很多,但毕竟是有限的,语法规则更是有限的,而言语则是无限的。⑸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语言系统的元素都是相对稳定的,其中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都非常稳定,几十年都看不出明显的变化,语汇系统虽然不如语音和语法那么稳定,但与言语相比,仍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言语的形式和意义都是随时变化的。2、语言和言语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语言来自于言语,依存于言语。语言系统是从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个人头脑中所掌握的语言系统,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或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也是来自对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观察和概括。因此,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就像没有具体的苹果、梨、香蕉等等,就没有抽象的水果一样。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语言系统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一句。因为语言系统是一套社会惯例,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必须符合这种社会惯例。违反这种社会惯例,说出来的话就有可能不成话。如“我看电影”、“我吃苹果”都成话,而“电影看我”、“我吃梦想”就都不成话。 六、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答:1、区别:⑴口语体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书面语体用词文雅,句子较长,结构严谨。⑵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人类的口语历史比书面语的历史长得多。世界上有很多语言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另一方面,书面又是口语的发展和提高。与口语相比,书面语语汇更丰富,语法更严密,书面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扩展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原因: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因为这两种语言形式的载体不同,形成了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不同的表达风格。 七、什么是副语言和人工语言?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1、语言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交际工具,例如文字、体态等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称为“语言”,为了跟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成为副语言或准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的说是副语言)。 2、二者关系:人工语言是副语言中的一种。 八、语言层级的特点。 答:1、从语言的上层到语言的下层有一个质的变化。下层语言符号都是只有形式没有意义的,都只是语言符号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符号。上层语言单位都是既有形式又有意义的,都是语言符号和符号的组合。2、从下一级语言单位到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有量的扩充。人类语言的音位数目都是很少的,例如汉语普通话只有32个音位,英语有44个音位。由这些有限的音位可以构成几百上千个音节,再构成几千上万个语素,再构成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词,到了句子这一级,数量就是无限的了。3、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是由下一级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下一级语言单位都是上一级语言单位的构成成分。如音位是音节的构成成分,音节是语素(形式)的构成成分,语素是词的构成成分,词又是句子的构成成分。这种构成关系类似于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九、句子应该算是语言单位还是言语单位?为什么? 答:1、句子应该算是言语单位。因为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2、因为⑴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在人们进行言语交际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言语则是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临时构成的。这是区分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的主要标准,因此句子属于言语单位。⑵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虽然很多,但毕竟是有限的,语法规则更是有限的,而言语则是无限的,这也是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的主要区别,所以句子属于言语单位。 十、举例说明汉语语音、语义、语法、语汇四个子系统的特点。 答:1、语音系统。语音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音位之间的对立和音节内部的组合两个方面。⑴一种语言的音位之间往往构成系统的对立。如汉语普通话辅音系统中就有送气和不送气的系统对立。如/ p /―/ p ‘/、/ t /―/ t ‘/、/ k /―/ k’ /、/? /―/ ?’ /、/ ? /―/ ?’ /,但没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英语辅音系统中有清音和浊音的系统对立如/ p /―/ b /、/ t /―/ d /、/ k /―/ g /、/ f /―/ v /、/ ? /―/ ? /、/ ? /―/ ? /,但没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汉语普通话有调位的系统对立,没有时位的对立,英语则更好相反。⑵语音的系统性还体现在音位组合规则上。不同语言的音节构成规则是不同的。如汉语普通话的21个辅音音位中,19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有一个/ ? /只能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一个/ n /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和结尾。汉语有丰富的复元音,但没有复辅音。再如汉语普通话的/ k /、/ k’ /、/ x /后面不能跟[ i ]、[ y ],而/ ? /、/ ?’ /、/ ? /后面只能跟[ i ]、[ y ]。英语的多数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末尾。英语既有复元音,也有复辅音。2、语义系统。语义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义项的聚合关系和句义的组合规则两方面。⑴一种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词语)的意义是十分复杂的,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系统的联系。词语的义项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聚合成纵横交错的语义网络。这种语义网络就是语义场。处于语义网络中的词语的义项之间存在着纵横两种聚合关系。纵聚合关系包括上下义关系和总分关系,横聚合关系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类义关系。如“丈夫”和“妻子”就构成一个语义场,二者构成横向类义关系。它们和“配偶”又构成纵向上下一关系。⑵义项和义项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就构成句子的意义。作为句义构成成分之间的义项与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语义关系。如“小王骂小李”这个句子的语义结构就是“施事-行为-受事”。小王是行为“骂”的施事,“小李”是“骂”的受事。3、语汇系统。一种语言的语汇系统中的词语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系统联系的。语汇系统中的词语有各种聚合关系。语汇系统中的词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词语在语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出不同类别,如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传承语汇和非传承语汇等。正因为语汇系统中包含了各种不同地位、作用的词语,才构成了语汇的丰富性,使语汇系统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际需要。4、语法系统。语法系统就是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系统。⑴语言符号的规则和系统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由较小的语言片段组合成较大的语言片段以后,较小的语言片段之间就发生了结构关系。例如“买”和“西瓜”是两个词,组合成短语“买西瓜”。“买”和“西瓜”之间就构成动宾结构关系。词语构成某种结构关系是有规则的,这种规则就是结构规则。哪些词语能跟哪些词语组合,不能跟哪些词语组合,组合起来能够构成什么结构关系,不能构成什么结构关系,这些都是结构规则。可是两个词语能否构成某种结构关系,是由词语的功能决定的,例如“大”和“西瓜”组成“大西瓜”,就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只能构成偏正关系。这是因为,“大”和“买”的功能不同。因此,语法规则包括词语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⑵另一方面,词语的结构和功能,都包括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例如“大西瓜”是偏正关系,可是“西瓜大”则是主谓关系,就是因为语序的不同。“买西瓜”是动宾关系,可是“买的西瓜”却是偏正关系,就是有无虚词“的”的区别。语序、虚词等等就是语法形式,而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等,都属于语法意义。 十一、举例说明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答:1、语音的组合关系: 语音的聚合关系:如b、p、m、f、d、t、n、l…….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 2、语义的组合关系“如小王打破了杯子。”打破时动作,小王是施事,杯子是受事。施事―动作―受事就是语义上的组合关系。 语义的聚合关系:语义场中的上下义词。 3、语法的组合关系: 语法的聚合关系:如小王打碎了杯子、小猫打翻了花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从语句的结构层面来说,这里有三个结构单位的位置,每个位置上有一个结构单位,彼此前后相继组成一个句子,这是汉语语法上的一条组合规则,一般称之为“主―谓―宾”,每个位置上的结构单位都可以用别的单位来替换,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句子,在同一位置上能相互进行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例如将句首主语位置和第三个宾语位置上的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名词,将第二个位于谓语位置上的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动词。 十二、语言类型的词法分类和句法分类各有哪几种?它们有什么特点? 答:1、语言的词法分类一般分为四种:⑴词根语,又称孤立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汉语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词根语,例如“我看书“中的”“我”之所以是主要,是因为它在动词前面,“书”之所以是宾语,是因为它在动词后面,词序是汉语的一种主要语法手段。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一个名词性词语无论是作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词形都不发生变化,一个动词性词语无论是作句子的谓语或其他成分,词形也不发生变化。⑵屈折语。屈折语的特点是通过各种曲折方式表示语法意义。屈折语可以分为内部屈折和外部屈折两种。①内部屈折是通过此词的语音交替(改变部分词的语音)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的foot(脚,单数),feet (脚,复数),sing(唱,原形),sang(唱,过去时)。②外部屈折是通过附加各种词缀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的book(单数,书)在后面加上后缀-s,就表示复数意义books(复数,书)。③屈折语的一个构形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如英语的-s在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在动词后面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时,如works(工作,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同样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词里也可以用不同的词缀来表示。屈折语的词根和构形词缀结合得很紧,如果去掉构形词缀,词根一般就不能成词了。⑶粘着语。粘着语又称胶着语。其特点是通过附加多种词缀来表示语法意义。和屈折语一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但二者又有不同:一是粘着语没有内部屈折;二是粘着语的一个词缀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只用一个词缀表示,要表示多个不同的语法意义就附加上多个不同的词缀;三是粘着语的词缀一般自成音节,而且词根和词缀以及词缀和词缀之间结合不紧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⑷编插语。由叫多式综合语或复综语。其特点是以动词词根为中心,在词根的前后可以附加上各种词缀,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汇意义。编插语的词根和词缀都不能独立,而词根语的词根很多都可以独立成词。编插语的词缀既可以表示语法意义也可以表示语汇意义,而粘着语的词缀只能表示语法意义。2、还可以根据形态是否丰富分为三类:综合语、分析语、综合―分析语。综合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德语。分析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综合―分析语是介于综合语和分析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既有综合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形态变化,又有分析语的特点,词序和虚词的作用也比较重要,如英语。3、从句发角度给语言分类:⑴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式是按照“主语―动词―宾语”的顺序排列。⑵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式是按照“主语―宾语―动词”的顺序排列的。⑶VSO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式是按照“动词―主语―宾语”顺序排列的。 十三、为什么说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基础。 答:语言虽然有很多功能,但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基础,其他功能都是由社会功能派生出来的。因为语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如果没有社会交际的功能,就不可能有其他功能。 十四、文化的性质与类型。 答:1、我们把文化看作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并拥有的所有事物现象。具体的说文化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超自然性和超个人性。⑴所谓超自然性,就是说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认为创造的。野生的动物植物、天然的山川河流等等,都不是文化现象。但是经过人们养殖栽种的动植物,经过人们改造的山川河流,就都属于文化现象。⑵所谓超个人性,就是说文化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2、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类型。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智能文化石人们拥有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制度文化是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风俗习惯等等。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等。 十五、语言的文化功能。 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语言具有文化镜像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会通过语言记录下来,语言就成为反映文化面貌的一面镜子。1、语言对文化的反映首先表现在言语作品的内容上。2、其次语言系统本身也记录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面貌。3、通过语言还可以揭示没有被言语作品记录下来文化。4、语言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十六、语言的认知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首先,语言在信息输入的环节中起主要作用。因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语言,在一般人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语言获得的知识比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多得多,几乎所有的历史知识和其他非亲历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语言输入的。即使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外语学习、党团工作、教程攻略、人文社科、经管营销、专业文献、行业论文、文档下载、考试资料以及语言学概论问答题等内容。本文共6页
相关内容搜索试析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与俄语同义词研究-俄语-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试析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与俄语同义词研究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鲍珊珊
试析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与俄语同义词研究
引言  同义词历来是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的。然而,同义词不仅是词语之间简单的意义,其本质还是以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基础的语义聚合关系,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普遍认可。而纵观国内俄语同义词的研究,不难发现,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角度研究同义词的成果还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旨在另辟蹊径,将俄语同义词纳入结构主义学的框架下,丰富同义词研究的理论方法。  一、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理论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概念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首次提出。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而&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语言的核心就是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999)。他首先将该理论用于词汇研究,从两个方面概括了词汇单位之间的关系:1)在语言系统内部,有着某种共同点的词在人们的记忆中产生联想,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聚合体一词群;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2) 词与词在言语中构成线性关系,结合成各种组合体。这一基本论述后来成词汇一语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理论。  二、同义词与聚合关系  同义词研究首先要区分语言同义词(языковые синонимы)和言语同义词(речевые синонимы),后者又叫语境同义词(ситуативные синонимы или контекстные синонимы),常常作为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也不例外。语言同义词可从两个方面来界定: 一是词汇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 即脱离语境的词汇的概念意义要相近;二是属于同一词类。(郭聿楷,何英玉,2002: 74-75)  聚合关系反映到词汇层面,一般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词汇聚合体。单从意义方面来看,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而同义词通常只在词汇意义上具有共同性且&共性应大于个性&(王德孝,)。那么只要开掘聚合体内部的&对立&,即词本身的&个性&,同义词问题就迎刃而解。  根据常规分类,可以将这种&对立&划分为语义范畴、感情评价色彩、语体语域色彩和搭配(我们认为,搭配与组合关系联系更加紧密,在此暂不作详细阐释)。例如,yмереть(死)& скончаться(逝世)& подохнуть(断气)都有&失去生命&的意思,该同义聚合体的&对立&表现在修辞色彩的差异上。就感情评价色彩而言,умереть是中性词;скончаться表尊敬,含有褒义;而 подохнуть则带有贬义色彩。语体语域色彩方面,yмереть是通用语体词,适用于任何语体,使用范围较广;скончаться是书面语体词,具有庄严高雅的色彩;подохнуть是谈话语体词中的俗语词,带有粗俗色彩。把握好三个词在修辞色彩上的差异,使用过程中就不会混淆。  三、同义词和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指出现在言语中, 建立在线性基础上, 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横向关系。与语义聚合体相比,组合关系&更多地取决于在言语中的具体运用&,体现为词在其不同意义上的搭配;而且&词与词的组合是严谨的,不是任意的&(Кожина, ;倪波、顾柏林,),要受语法规则、语义特征、言语习惯、情感色彩和语言等因素的制约,这直接关系到词的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例如:играть 一 представлять & исполнять都有&塑造形象&的意义,谈及在戏剧作品中重塑形象时,исполнять和играть可互换使用;而涉及到歌剧、舞蹈、芭蕾舞剧的角色,只能用исполнять;在一些搭配中,исполнять和играть仍可互换:играть главную роль = исполнять главную роль,играть Чайковского = исполнять Чайковского。可见,词汇搭配是组合关系理论在言语中最直接。  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选词然后连词成句的过程。选词过程中,运用组合关系理论,将词的搭配能力、搭配范围考虑在内,才能实现准确生动的表达;否则就会因词害意甚至词不达意,进而影响交际进行。  王春秀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同义词在组合搭配上的差异通常是通过语义搭配、词汇搭配和词法-句法搭配这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并且根据搭配的相同程度不同,划分为&完全相同的搭配&、&包含搭配(включение сочетаемости& )&、&交叉搭配(пересечение сочетаемости)&和&完全不同的全异搭配(полное несовпадение сочетаемости)&(王春秀,2012: 102)。这是少有的将俄语同义词与组合关系联系起来的研究。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法结构 语义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