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变回来啊,科郎看着实在不得劲

坑底躺平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坑底躺平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1cae2c52_99a5424',userId:,blogListLength:30};转一些好的喜欢的影评的进度-21天训练营助您成为最棒的自己!()
最新22条进度
&十年之后难免沦为朋友》――《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适合女性看的电影,若是男性和恋人一起看的话就不太合适。约莫男生在看的时候都免不了会心虚,这心虚中或者也包含了两点。一是怕看着看着,女友冷不丁转过头来问,我们以后会不会也像他们这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二是会暗暗有“若是也有两个美女为我这么疯狂该多好”这样邪恶的念头冒出。      故事非常简单,女主角去看望她的前男友,不料此行却是要去参加前男友和另一个女人的婚礼,并且仓皇得知她还要当伴娘,女主角发现自己还是爱着前男友,便开始动起了要夺回他的念头,但最终前男友还是选择了他的未婚妻,女主角最后则仍当了伴娘祝福他们。      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了,但在如今看来依旧毫不逊色。爱情轻喜剧,其间也不乏许多笑料,但把我看得又哭又笑又感动又感叹的,因为它相当真实,正因如此才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有一种女人看似很洒脱很强势,永远是一副I don′t care的模样,喜怒不形于色,叫人捉摸不透她的心思,通常被认为会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类型,但其实她一点也洒脱,她不习惯在公众场合与伴侣亲昵,她不敢去干那些她认为丢脸的事,她甚至不敢对所爱之人大大方方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她所有的洒脱只是来自于她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自我保护。这类女人,就如女主角。      有一种女人外表温柔纤弱,小鸟依人,乖顺听话,甚至是透着一股傻里傻气的可爱,但她敢于表达自己,哭和笑全都表现在脸上,她敢于为了所爱之人做出哪怕是使自己丢脸的事,譬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扯开五音不全的嗓子唱歌,甚至对一见钟情的对象也敢于果断地说出我爱你。这类女人,就如男主角的未婚妻。      很显然,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她们之间唯一的相同之处,是她们爱着同一个男人。俩人在影片中有两段很精彩的搏弈,其中一段是她们在电梯内轮番细数着男主角的各种骇人的缺点,而说完之后,她们都很明白一点,那就是“我爱他”,只是一个是小心翼翼藏在心里,一个则是大声说了出来。      男主角会邀请女主角前来参加他的婚礼,想必他认为他们之间是好朋友,既是好朋友,便无须顾虑太多。但他忘了最重要的一点,男女之间没有所谓的纯友谊,尤其是分手后的男女更不可能冠冕堂皇的说什么就当彼此是最好的朋友。原因有两点,一,如果分手是因为觉得对方有令自己无法容忍的地方,那么自然是对他没有好感了,那便更不可能再当朋友了;二,如果分手并不是因为憎恶对方,只是感觉有些厌倦了或其他缘由,那么分手后再做朋友,也极有可能再会被对方吸引从而导致双方关系不会真的像朋友那般单纯。当然,影片中也巧妙地安插了一个女主角的异性朋友,但他是个同性恋者,这似乎也是进一步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情况就属于上述第二种。不知该说男主角是太高估她了还是太低估她了,他误解了她的洒脱,女人终究是感性的,叫前女友来参加自己的婚礼在我看来本身是个不够明智的决定。我要说的是,我安全能够理解女主角后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以及行为举止。很多“卫道士”都会批判女主角,认为她很自私很可耻,妄图当第三者去破坏别人的感情,估计会这么说的人要么就是情感太简单了要么就是经历过某些事情因而痛恨第三者这种角色。      但这部影片比较不一样的是,女主角与其说是想要充当第三者,不如说她更想要做到的只是冲破自身的一种枷锁。因为她总习惯把感情隐藏得很深,她因此也缺失了许多其他女人能够拥有的幸福。对她而言,前男友突如其来的婚礼无疑是敲响了她内心的警钟,迫使她不得不重新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她有爱,她和其他众多女人一样有着热烈而丰富的爱,她一再错过爱情是因为她从未真正释放自己。俗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显然女主角是爆发了,一个素来封闭着自己内心的人一时间突然觉醒,这种爆发可想而知是要轰轰烈烈的。      电影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男女主角在游轮上,男主角说,这是我们最后的独处时光。他对她袒露心扉,说他记得以前他每次在公众场合抱她她都会推开,他知道她不喜欢这样,而他同样抱未婚妻,她就会乖乖让他抱着,想抱多久就抱多久。她说,我已经改变了。他说,未婚妻对她说过爱就一定要及时说出来,否则就错过了。这时,游轮开到了一座桥下,光线变暗,女主角看着男主角的脸,她是有话要说,那三个字眼看着就要从她嘴里冲口而出,她有这个机会,可以向他袒露心声。游轮很快驶过了大桥,女主角抬头,又是一片明晃晃的光亮。那短短的一刻,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那三个字她还是没有及时地说出来。紧接着就是一个面部特写镜头,从她的脸上看得出她无法掩藏的失落与无奈,只有她自己明白刚才那一刻意味着什么。看到这里,我不禁落下热泪。      这样一个浪漫的环境和氛围是一个表白的好机会,假设她在当时那样做了,或许结果会有转机,但是没有假设,这就是现实。错过了这个机会,接下来她便只能用其他更愚蠢的办法来挽回他。尽管是蠢办法,但若她坚持到底,还是可以成功的。可她还是错过了,她被良心所牵制。最后她终于向他表白,在他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几个小时,而他却转过身去忙着追赶他的未婚妻,他追她,她追他,而没有人在身后追她,很显然,结果一目了然。但其实无论如何男主角最终都是会选择未婚妻的,因为很显然他很清楚谁才是真正适合自己。无疑,女主角迷人的外表,聪敏的头脑,极具魅力的个性,的确会吸引到众多男性,或许他们会选择与她恋爱,但若提到结婚,男人更愿意选择的则是未婚妻这类的女人,她们会让男人觉得更有安全感,总而言之她们更适合当妻子。      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局是圆满的,女主角虽然没有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她也并没有输,因为她终于挣脱束缚认知到自己的内心。她已经能够放下了,具备放下的关键就是她至少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情,她争取过了,痛快爱过了也傻过了,即便没有赢得他,但她至少避免了一个巨大的遗憾。她对她爱的人说出我爱你,然后吻他,然后离开,并给予祝福,其实,她需要做的也就是这样。这才是她,她本就是个聪慧的女子,陷入盲目的爱情怪圈只会使她变成可怜兮兮的“细菌”,而经历过这场风波之后的她将变得更为完满,摆脱这个怪圈,她又能重新做回女王般潇洒的她,甚至比从前更好。卸下伪装的保护色,使内心真正的强大,含泪微笑祝福所爱之人,此刻的女人,绽放着让人无不为之动容的深刻的美丽。            另外顺便提一下电影的原声音乐,真的很棒,每首歌曲都和电影很应景。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首插曲《I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yself》,虽然这歌在电影中是安排给了未婚妻的一段戏份,但我觉得这歌从歌词看来其实更像是女主角的心情写照,很感人。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更在后来被车库摇滚乐队The White Stripes重新演绎了一个完全不同风格的翻唱版本,收录于2003年的专辑《Elephant》中,而现在网络上多为流传的也是这个版本。      Nicky Holland ― I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yself      I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yself   Don′t know just what to do with myself   I′m so used to doing everything with you   Planning everything for two   And now that we′re through      I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y time   I′m so lonesome for you it′s a crime   Going to a movie only makes me sad   Parties make me feel as bad   When I′m not with you   I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Like a summer rose   It needs the sun and rain   I need your sweet love to ease   all the pain   I just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yself [x2]   Baby if your new love ever turns you down   Come on back I will be around   Just waiting for you   I don′t know what else to do      Like a summer rose   It needs the sun and rain   I need your sweet love to ease   all the pain   I don′t know just what to do with myself [x2]   Baby if your new love ever turns you down   Come on back I will be around   Just waiting for you   I′m still so crazy for you      No No No No   I don′t know what else to do [x3]   I′m still so crazy for you   No No No No      
17:37:15& &
<FONT color=#6-04-09 19:10:20   来自:
的评论 &&   林夕在接受访问时说,他跟焦虑症搏斗五年。   看见这一句,眼圈已发红。      他在五六年前,曾听自己写的歌哭。那一首是《出埃及记》。   歌词里写:我想知/如何令雪地花开/如何赤足走过/茫茫深海/超乎奇迹以外/我想知/如何叫记忆删改/如何以两手将水深海阔/缓缓推开/让这路途内记住/如何被爱。   他说想起感情的艰难,就像出埃及过红海,但结果过不到。   这一句词,我看见很多人转引过。   从BBS签名档,到BLOG签名档。      人人在歌词里找自己的共鸣。   情感的难捱,又或者是幻灭,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此处上演,彼处亦出现。   而深情总是易碎,似风中摇摆的玻璃灯笼。   愈沉溺于它的美好,愈禁不住无情的敲打。   若最终是逃不脱一地碎片,你会不会仍提着它赤足行走?      他用歌词提问:听歌剧/看出戏/有时/翻翻传记/水晶灯下说天气/爱情/这么样美不美?   他用歌词回答:谁给我全世界/我都会怀疑/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   千篇一律的甜美生活里,有个忧伤的灵魂,把野草烧成灰,再一点点吹起来给你看。   触目惊心的通透,无计相回避。   而飕飕的凉意,已如万箭穿心。      有人讲林夕是神,这个神已老已显出疲态。   可是有什么关系,这个苍老的神,写过很多很滥的词,也写过很多很对的词。   几乎是不合时宜的文艺着,也常常拿奖到手软。   1986年,凭《吸烟的女人》拿到创作奖。到现在,也有20年了。   对于时光的流逝,内心敏感的人,从来也不会忽视。   他为《半生缘》写词:别来还无恙/那年少轻狂/却让岁月背叛/流转的时光/照一脸苍凉/再也来不及遗忘。      没有一个人,没有一段情,敌得过时间。   生命的意义,也许只在于,全心全意地享受过程。   也许就是,爱上一个街边的摊档,用一杯甘蔗汁的时间。   如他所写:过眼云烟里兜兜且转转/从顽石凿取每滴甜。   人世一如既往的苍白。幸运的是,有个神降临此间,可以陪我们走上一段。      林夕写的词据说超过2000首,可惜他的专栏文字没有这么铺张。   写东西是耗费心力的事,就算真的有天才存在。   最喜欢他写的《4月1日之后》,因着主题是纪念张国荣的缘故,也因里面关于意义的疑问。   他写:我忽然很内疚,写下了那么多勾引听众眼泪的歌词,究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有时候我们需要看见黑暗里的心,那些突然的自我透明而忧伤。   有时候我们爱上那些彼岸的灵魂,花火般放肆燃烧,只为瞬间的灿烂。   但真正爱护你的人,不会忍心看见你悲伤。   就算那悲伤,可以在尘埃里开出美丽的花。      所以林夕,谁介意晚节会不保,笑一笑就看不到苍老。   能否颠倒众生,又有什么重要。   4月1日之后,只愿你珍重。 14:10:31& &
<FONT color=#8-12-24 17:35:18   来自:
(北京) 的评论 &&   《海角7号》成功触碰到了台湾民众的G点,《叶问》则成功触碰到了大陆民众的G点。      以上两部电影都应当被当做华语商业片的经典模板被供奉起来,并且值得学习制片管理的同学们一再的推敲研究。而对于那些膜拜着艺术片圣谕的影视狂热分子们,他们将继续承受着更加艰险的现实考验并在一次次的物欲大潮冲击中对心中的理想说ByeBye:收起那些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精英嘴脸吧,格式塔、精神分析、罗伯特?麦茨、J?J?墨菲、安哲罗普洛斯、通通滚蛋吧,再也没有一个时代比现今更加紧迫地需求一个信条:研究观众――这是你能通往成功的最靠谱途径!      然后我们看看自己还能在眩晕的狂欢中遗留下什么?算了,也许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眩晕以及狂欢本身,重要的是我们的手中真正掌握了多少话语权,这份话语权的来临并不是来自我们汹涌澎湃的激情以及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壮举而是来自实在的财富和权势,这是道地的定理,能经受千锤百炼的定理,丝毫不在乎我们能以何种方式说服自己。      毕竟,我们都是现实中的翻译官,而不是叶问,我们几乎没得选择。      当《叶问》中的叶问打败了观众们的假想敌之时,他已经彻头彻尾地成为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完美符号。大众的民族情绪被挑拨,难以抑制的激情在胸中蔓延。我们起立鼓掌,我们振臂高呼,我们痛快地沉浸在对一个完美意象的YY之中,仿佛我们自己的身体正在融进民族英雄的伟大人格,尽管实际上,这不过是场错觉。      而香港演员林家栋饰演的翻译官则在眩晕的狂欢中被隐去了,这是一个无比丰满的实在,足以在电影史上留下他的踪迹。      “翻译官”――我们已经对这个角色习惯到了麻木的程度,从《地道战》到《鬼子来了》,这历来是一个集万千丑恶与一身的令人忿恨的影像符号。而在抗战史上人数更为众多且更应令人忿恨的人群――“日伪军”则被放置为一个尴尬的存在。那帮1?5倍于侵华日军兵力的真正“走狗”曾在历史上无情地杀戮同胞并用自己的身躯铸造起膏药旗师团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抗战军民引以为荣的战绩无不充斥着百万日伪军的尸骨,而真正被击毙在“支那”土地上的“皇军”数量却不过区区二十余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警醒的事实?而在影视作品中,“翻译官们”却替代了这些人成为了被口诛笔伐的对象。在山大柏的自传《我是日军翻译官》中,他细致地描绘了游走于时代狭缝中的小人物的无奈和心酸,让读者对“翻译官”这个形象有了更加清晰饱满的认识,无论叶伟信同志有没有看过这本书,或许他早已经在漫长的影视误读中积聚了强烈的平反欲求,所以才塑造出“李钊”这么个不一样的翻译官出来,从而为《叶问》平添了更多的蕴涵和力度。      回顾整部影片,“李钊”可以说是除“叶问”以外着笔墨最多的人物,实际上也被林家栋塑造地更为饱满出色。这个人物很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编剧原理,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做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并且人格转变的轨迹清晰可见。影片刚开始,李钊以佛山警官的身份出场,言谈举止之间将这个小人物的市侩和刁钻表现得淋漓尽致,日军占领佛山后,他又迫于生计充当起了翻译官,叶伟信巧妙地布置过一个细节:就是当李钊为避日军耳目而将叶问一家收留在自己家中之时,我们通过摄影机镜头看到了他家里老弱妇孺的窘迫景象。做为一个不会功夫又贪生怕死的凡夫俗子,只有凭一口流利外语安身立命的本事,不选择当翻译官那简直是情理不容!为日军招募人肉沙袋一方面是迫于淫威一方面也切实考虑到了那一袋“白米”对乡亲们的重要,尽管如此,武痴林的死还是令他感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应有的反应,从此以后他行为的动机开始悄悄地发生转变,而众人的唾骂和归咎则成全了他发自心底的一声怒吼:      我只是个翻译,我不是个走狗!      如果说在这一刻,这声怒吼还带有李钊掩饰不住的自责和怯懦的色彩,在其后对“叶师父”一家的救助则成为了他问心无愧的明证。一方面是日本人的胁迫和窘迫的生存危机一方面是民族自尊心的叩问和对“叶问”一家安危的责任,李钊如履薄冰地在二者的夹缝间游走,由此产生的戏剧张力远远地超越了男猪脚本人,也因而产生了本片最绝妙的两段台词:      一段是三浦将军在问叶问的尊姓大名时,叶问回答:      我是一名中国人!      李钊则将叶问的这句话翻译成:      他叫叶问!      另一段是三浦邀请叶问做自己军中的武术教练时,叶问厉声拒绝并向其发出了挑战。      李钊急中生智,将其翻译为:      叶先生会认真考虑该邀请并希望能同您切磋武艺。      李钊的这两句翻译令所有在大时代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们会心会意,这些人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向,也没有英雄人物的耀眼光辉,但是心灵深处自有他们不为人知的人性魅力在闪烁。而影片结尾,也正是这样一位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挽救了我们高大全的叶大师的身家性命,同时也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人物的自我救赎。      叶问无疑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永远都难以企及的,因为他是一个完美意象。与之相比,李钊的人性魅力更加切实可靠也更加真挚可贵。可惜的是,就算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今天看来也不是处处可见的。更多的人做了“翻译官”做过的事却从未想过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达成自我救赎,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无法鼓起勇气去认真履行。傻B总有傻B们去拥戴,阳春白雪也会有人去唾弃,这是银幕之外更加复杂纠结的实在。      但无论如何,能做个不为走狗的翻译终归是一件高贵的事情。      至少,我坚信如此! 13:02:25& &
<FONT color=#8-11-23 21:03:49   来自:
(杭州) 的评论 &&   周二,电影半价,花十块钱,闲人来支持国产文艺片――《我们俩》。   尽管售票处的滚动字幕不停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东京电影节获奖作品,但还是老样子,放映厅里空荡荡的。每次去看这种国产小成本的电影,现场都是这样,看电影的人比演员还少,幸好这次电影主要人物只有老太太和小马两个,而我们有三个人在看,真是无语---||||||||。和大片争播放大厅、争票房,国产文艺片是没市场的,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院线不愿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嘛,总是重利的。还是希望中国早日有自己的文艺院线,或者等我有钱了,开条文艺院线出来,天天给大伙儿播这些真正能触及人性的东西。   言归正传,电影从一片风雪中开始,一个女生奋力地踩着一辆男式脚踏车,孤独地穿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有点像《沙罗双树》的开头,不过没有完全使用长镜头。她的脸冻地通红,穿件军大衣,在一扇破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电影内容没有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学生房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都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琐碎小事:房客偷了房东的电啊、房东不让房客用电话啊、房东威胁房客要把房子租给其他人啊……。但是,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的马俪文去年凭借《我们俩》击败了陆川,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当名单宣布的时候,我看到马俪文的脸上写满了惊讶,是啊,得到金鸡奖评委的认可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事实上,更让导演惊讶的还是在这个三八节的档期,电影竟然在全国的163家电影院上映了,所以请相信女人的奇迹!   又扯远了,再扯回到电影上来,老太太和小马其实特别像,都是特别固执的人,两个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放松,所以开始的时候,她们之间矛盾不断,房租、电话费、电费、供暖……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个外孙,都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平时只有个看上去比她年纪还要大的保姆照顾她。老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住在这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直到小马的出现,打破了她常规的生活,一方面老人希望有人和她说话,喜欢热闹,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固执的,她不希望别人打乱了她的生活。老太太就这样矛盾地和自己的小房客对峙着。小马是个大学生,而且显然是学文艺的,她的身上本来就没有束缚,规则尽可打破,老太太守了一辈子的规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打破的。同时,她也是固执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做到底,就这样两个年纪差了60多岁得人,整天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吵来吵去,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打破四合院往日的死寂。   渐渐地,天气热起来了,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像天气一样升温了,老太太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小马的房间。之后还是那些琐事,小马给老太太修房顶、帮她改变屋子的陈设、给她的墙上贴美女画像、帮她拍摄关于一天的短篇……老太太甚至想撮合自己的外孙和小马(^o^老太太实在太可爱了)。女导演的电影总是会有些精巧的细节,我看到小马的身上总是跃动着一些红色,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车钥匙挂件、红色的海报,还有就是她的屋子地面墙面完全都是红色的,甚至她还会穿着红色的戏服回家;而老太太的身上就只有一些沉闷的色彩,灰白的墙面、灰白的床单、灰白的沙发、灰白的衣服……小马是活跃的,她从来都是用跑的,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老太太的行动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一天的生活就是等着吃、等着睡,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夏去秋来,小马和男友找到了新房子,决定不再租老太太的房子。老太太的院子又回复了死寂,没人和她说话,她舍不得小马,这个给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孩,是小马在她晚年最孤单的时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色彩。老太太很快就病倒了,说不出话,但她什么都知道,小马回来看她的时候,她拉着她的手,不愿小马离开。外孙结婚以后,老人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山上去住,小马去看过她一次,但很快就成了最后一次。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在小马悲伤地蹲在街边结束了。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是我的眼圈红红的,这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感情,她不需要华丽的画面、高超的电脑特技、全明星阵容,却能够温暖你的内心,这才是电影的本真,不要让那些附加的东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还有就是,走出影院的时候,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他们其实很需要你!   
13:49:40&& &
<FONT color=#8-07-03 17:48:14   来自:
(北京) 的评论 &&   巴尔的摩的国家水族馆中,我在看小丑鱼,发现Pixar做的角色和真鱼好像,这时候过来一群美国人,其中无论小孩子还是大人都指着小丑鱼大叫“Nemo”。我笑了,没错,在我心中,小丑鱼也叫Nemo。      日,一部名叫《Wall?E》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在IMDB上,它的评分一度超过9.3分,在投票超过一万人后,它的评分是9.1分,成为电影史上影迷心中排名第9位的电影;在烂番茄网站上,它的好评率是罕见的96%,那些发表差评的人被“围攻”和质问“你们到底有没有去看这部电影”;在全美35家权威媒体的影评中,《Wall?E》被其中17家媒体给予100分的满分,平均分93;在票房方面,《Wall?E》击败了同一天上映的安吉丽娜朱莉的新片《Wanted》,仅仅一个周末就斩获6300万票房。      观众好评如潮,媒体顶礼膜拜,票房直线上升,《Wall?E》被很多报道称为“天神下凡”。      但是就在《Wall?E》北美上映的前一天,让影迷们心碎的消息传来,这个小机器人被排除在2008年中国引进电影的名单外,原因是“这部片子的受众比较窄。名额有限,所以只能引进一些相对大众的片子。”      看似理由很充分,但是我们就“小小地认真一下”,来看看今年中国引进或者已经确定引进的电影受众有多“宽”:2007年就在美国上映了的《Butterfly on a Wheel》(它甚至在IMDB上连剧照都没有一幅)的评级是R;满嘴“Asshole”的《全民超人Hancock》的评级是PG-13;《神奇绿巨人》的评级是PG-13。R级意味着只适合成年人或有成人陪伴的青少年,PG-13则是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那么所谓“受众窄”的《Wall?E》评级是什么呢?G级――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要说到受众,至少按照美国人的分级方法,《Wall?E》是最广泛的类型。      当然了,你也许会说:“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嘛!所以用分级制度来确定受众是不对的!在中国《色戒》这种三级片才受众最广!”好吧好吧,那么假装我们是广电总急,假装现在《Wall?E》还没有在北美上映,我们就从“口碑前景”和“票房前景”来看看《Wall?E》到底应不应该被引进。      说到口碑的话,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中恐怕没有谁比《Wall?E》的出品方Pixar更硬。Pixar工作室,自从1995年他们的《玩具总动员》为电影史掀开3D动画的崭新一页后,就一直维持着惊人的影片质量,,Pixar一共制作了9部动画长片,其中有5部进入了IMDB TOP250成为永恒的经典,而Pixar电影的票房成绩也从来不落人后,很少低于2亿美元,就算是发表第一部作品的1995年,也有1.92亿美元入账。Pixar工作室凭借优秀的影片质量,已经从一个迪士尼旗下的小公司,成长为能和迪士尼讨价还价的真正巨头,观众们早已经熟悉Pixar的“精致的人设”和“完美的细节”,当然,更重要的是Pixar电影的“成人童话”般的丰满剧情,不断让动画电影攀上更高层次,自Pixar之后,进入电影院看动画电影的不再只是孩子和带着孩子的家长,成年人已经成为Pixar电影的主要观影群体。      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从理智的角度来讲,我实在找不出任何中国不引进《Wall?E》的理由。      我曾经在中国的电影院中看过《玩具总动员》,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我曾经在中国的电影院中看过《海底总动员》,那部电影感动了我们全家;我曾经在美国的电影院中看过《小鼠大厨》,我亲眼看到观众们在电影结束后起立鼓掌;我还想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Wall?E》,可以吗?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为何把《Wall?E》拒之门外?”,其实我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当然原因也有可能已经众所周知了,比如管引进那帮人脑残什么的―― 我写这篇文章纯粹为了发泄一下“怨念”,因为无论如何我都想不通这个小小的纯真的机器人是如何在电影引进的铡刀前倒下的,我想不通这部被评价为“Not only the best animation movie ever, but also the best movie in recent years. ”的电影是如何被剔除出引进名单的。好在今天我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平静”――《Wall?E》上映以来的几天,在豆瓣上,各位影迷们关注着《Wall?E》在北美票房取得的节节胜利,同时由于国内不能引进而带来的沮丧也在渐渐发酵。大家都在调侃广电总急和中影,其中有一种说法我认为特别靠谱,看到这说法后我心情豁然开朗,我突然明白了不是广电总急不爱电影不懂电影,是我们不知道人家的日子有多艰难,我们真的应该多了解这些官员的心声,不能一天到晚就想着俯卧撑!这句让我茅塞顿开的网友评论就是:“广电总急那帮2B的副业都是卖盗版碟的吧!”      人就是这么顿悟的,oh yeah~~!         我还没看呢,评价就先5星吧      --------------------------------------------   日 23点23分   我发现这篇文章的推荐度是100% 170/170          真的很感谢大家          其实这篇文儿真的配不上这样的推荐度          通过这个100%的推荐,大家表达的是对于现行电影引进制度的不满和对Pixar影片的喜爱          但还是要,从个人角度上,谢谢大家 22:21:11& &
[电影众论]失望,于我已是常态――废话《梅兰芳》,怀念《无极》                作者:无聊生 提交日期: 16:09:00 访问:5626 回复:127                  当失望成为常态时,希望已然一种原罪。我不是被陈凯歌打败的,而是败给了自己白日梦,实属罪有应得。               《梅兰芳》是一部什么样的戏,这两天我一直试图整明白,却始终未得要领。按我的一点粗浅的见解,传统叙事作品根据其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由近及远可大致分为四个类型:历史,如《史记》;演义,如《三国》;小说,如《水浒》;魔幻,如《西游》,抛去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不说,演义是以史实为基础,加以作者的生发而成;小说则基本纯是作者的编造,或杂以些许历史背景,但并无关紧要。从这个角度看,《梅》剧正介于二者之间,说是小说,它以真实的人物并冠以真实的姓名为主线,俨然一部传记片;说是演义,他偏无一人、一事是以历史真实为主体,好比关公战秦琼,世上怕没这么个“演义”法。然而对此,我是毫无意见的,因为视听艺术囿于载体的特殊和历史的局限,实在无法做到完全的真实,而增删与改编本就是一种创作,更该是此类影视剧最大的看点,非此还要编剧和导演干什么?我所不能接受的是它改得既不真且不美,换句话说,就是尸奸了历史,又毁容了艺术。               就为那区区几亿票房,窃以为很不值。               发表具体看法之前先声明两点。其一,我对京剧是外行,所以决不敢多谈,如果无意中说错了什么,敬请方家指正;其二,本篇无意对《梅》剧的具体情节作真实性上的考据,因此对于所涉及的史实非必要不愿赘言,想听八卦,请自觉跟贴,另购门票。               《梅兰芳》的“原著”挂的是梅兰芳之子,已故翻译家梅绍武的名。小梅先生生前写过不少关于父亲的文字,虽未曾拜读,但我想其出发点应该不是为了遍故事,所以《梅》剧中的戏说成分当与他老人家无干,而是出自严歌苓等大师的手笔,以及陈导那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是这老几位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他们对梅兰芳一生高屋建瓴的把握和灵光频现的处理之下,诞生了影片的情节脉络和人物形象。单取开头为例来谈,为了第一时间抓住观众那副浮躁不安的小心肝,影片一开场就是高潮“斗戏”,且必须是颠峰对决:十三燕和梅兰芳,一老一新两位伶王之间的PK。可是战斗还没打响,我们就被告知胜负早已确定:“畹华,这是你的时代!”听到了么,是时代让梅兰芳赢。敢情二位斗的压根不是戏,不是艺术,而是时代的选择。这是一场新旧力量之间的搏杀,是守旧势力的灭亡,是社会进化的胜利,梅兰芳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趁势而上,所以他赢得兵不血刃。这就是主创们公式化的“改良观”。于是乎,荧幕上斗的是戏,但戏本身实际却成了细枝末节――首先,梅要改《汾河湾》,他要让柳迎春打破封建的藩篱,听从时代的召唤“站起来”。然而,须知为这一“站”,付出了双重的代价:一,颠倒了事实的黑白,因为现实中实际是谭鑫培(加了道白)先改的戏,为的不过是戏弄梅兰芳这个后生;二,体现了艺术上的白痴,《汾河湾》表现的是落魄夫妻相见时难以言传的沧桑、凄切、无奈和互怜,这一站把一折深刻、复杂、立体的戏,改成了肤浅、简单、假模假式的“垃圾片”,这也能引来一片叫好声?这不仅是侮辱了二位“角儿”,简直就是侮辱那个时代观众的审美能力嘛~“打擂台”就更搞笑了,第一合,燕老板胜,第二合开演之前,戏曲活动家“邱如白”跑去北大拉来广大革命学生,一招制敌妙杀燕十三于无形……,第三合,胜负已定,赌棍们专是奔砸十三燕场子去的……这哪里是梅兰芳打败了燕十三,新戏优于旧戏,分明是革命青年之于流氓赌徒的胜利,早知斗戏是这么个游戏规则,费二爷和马三爷早该花钱去门头沟雇上2000个矿工过来,1500捧燕十三的场,500倒梅兰芳的好,基于学生打不过民工的原理,十三燕必胜,还用得着赔上两栋四合院跟御赐黄马褂吗?               我们的确希望看到影片对梅兰芳改良京剧大书特书,但决不是导演心目中庸俗化的“改良”。略通戏曲历史的人都知道,梅对京剧的改良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严肃的艺术创新,绝非简单粗暴的“破四旧”,比如,在人物刻画上,吸取昆曲等剧种的表情和身段,服装扮相上,精研传统绘画和雕塑,并采用古装的头面和服饰元素等等。梅氏的改良,是化俗为雅,化浊为清,是对京剧艺术境界上的提升,而主创们偏把梅老板从一名艺术家塑改造为俨然一位“革命家”,这简直是提前抢了小将们的饭碗啊。               紧接着是燕十三的死,老人家当然不能白死,他是为保住伶人的尊严而死,死得重于泰山,他的革命遗志就是要梅兰芳提高艺人们的地位。现今老爱说旧社会戏子没地位,仿佛是公知常识。(非仅艺人,在主流话语中,旧社会各阶层都活得猪狗不如,商人没地位,知识分子没地位,妇女没地位,工人阶级没地位,农民更没地位,大家伙儿就那么屈辱地活过几千年,眼泪巴巴等着新中国来拯救……)其实,中国传统社会并无某种严格意义上的“贱民”阶层,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混得好,你就有地位,混得烂,就是宋徽宗也有靖康之耻的一天,说是读书最高,孔乙己还不落得贩夫走卒们的笑料?实际上,伶人们恰恰是那个时代最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群体,唱到老佛爷赏黄马褂、袁世凯给叫好的份儿上,你敢说他没地位?当年的名伶们哪个不是锦衣玉食,豪宅名车,出入王公贵胄之家,结交社会名流为友,这叫没地位吗?倒是翻身得解放以后,大都送去扫了厕所,每天一顿批斗打骂,地位可算是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当然咯,如果不作这么“公式化”的处理,他就不是陈凯歌了。如果能有点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五代们也不会集体堕落至斯。或如陈丹青所言,他们从来就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也就谈不上什么堕落了。               至于以后的情节,我就更无语了。这种低级趣味的故事,整个就一知音版梅兰芳。邱如白把一心想做“凡人”的梅兰芳禁锢在“纸枷锁”中,阴谋拆散了自由恋爱的梅孟,最后不惜背弃当初结拜时的“伯夷叔齐”精神,要他听日本人的话复出。可怜的青年梅兰芳试图反抗,但他的抗争却最终归于失败(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引嘛)……最搞笑的是他拼命维护的梅兰芳的“孤独”,主创们实在太油菜花了,还以为梅兰芳是尼采呢。自古以来戏曲名角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感情上,最不可能的就是“孤独”,“梅党”带给梅的,从来就是“热闹”,因为中国戏曲所不能或却的恰是“热闹”。事实上,从福芝芳到孟小冬,都是在梅党们的安排下走进梅的生活的。主创们自鸣得意地把一个关于现代歌星的三流创意移植到梅兰芳的身上,真是无知而无畏。梅兰芳虽然以扮演异性闻名,但他毕竟不是快男超女,不是李宇春。               对于《梅》的情节就不再继续讨论了,已经嫌说得太多。这样乌七八糟的情节处理拼凑起来,结构上之颠倒混乱、不合逻辑当然可想而知。               最后讲讲人物和演员,公平地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算得中规中矩。但是,人们常说,好演员可以救本子,可惜这次没人救得了严和陈。黎明就不说了,让他演梅兰芳,就好像让李毅去代替亨利,非不为也,实不能也。黎明只淹出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女气”,却丝毫看不到梅兰芳的神气、秀气、英气,更不用说“伶界大王”那含而不露的“霸气”,除了演员个人生理机能的缺陷以外,剧本的角色也让人难以有效把握,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魂。               章子仪演孟,除了频频出现在梳妆台前“对镜贴花黄”的特写,实在没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全似一邻家女孩。冬皇是何许人,去古哥上百度一下呗。对了,二人对戏那段,小冬很cute地笑了场之后,可能把一心全想汉子了,别说身段是零,眼神根本不在点儿上。戏曲演员的精气神全在一双眼睛,到国际巨星子仪章这儿仿佛成了高度近视,我幸亏不是堂会上的来宾,否则要如坐针毡不忍卒看了。本人对伶界的八卦稍有涉猎,大学前也一直生长在文艺团体,又碰巧认识不少当年科班出身的戏曲演员,只能说,凭我的一点经验,黎明、章子仪和陈红从举手投足到生活做派都不像是行里人的范儿,演得倒是满头大汗,让人看来却还是本色演出。               这些本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算不上是陈导的错,但对“邱如白”的改造就过了分了。行文至此不得不多说两句,齐如山是谁,那是中国戏曲理论界的泰斗级人物(后去台湾故在大陆少为人知),理论家兼实践家。没有齐先生,就没有梅兰芳,就没有梅派艺术。非仅如此,前些年读过他的书,晓得齐先生学问淹博,在民俗、历史、国学、音乐、美术、西学等领域都有着精深造诣,且一生笔耕不辍,著书颇丰。到了电影里,他却成了京剧白痴,凭着一句“兄弟我在欧洲考察过戏剧”就敢来给梅兰芳、谭鑫培改戏,你他马算哪根毛啊!兄弟我还学过第七套广播体操呢,这么说也该去北体大给门慧芬指导指导太极?导演非要这么处理,咱也没办法,先天不足后天补吧。但人家的G点压根不在戏曲艺术上,而在折腾上,那叫一个上天入地(这就是陈理解的电影艺术)。戏痴可以,但“戏痴”不是二逼,更不是阴谋家,你非要把一代国粹大师塑造成躁郁症患者,没看到他在艺术上和梅兰芳有啥实际的交流切磋,净看他歇斯底里扮猪吃虎耍阴谋诡计了。据说,为了照顾梅氏后人的感情,电影对史实做了这样那样的改动和删减,那么齐氏后人的感情就不用照顾一下,就可以随便妖魔化了?就因为人家不在大陆,人招你惹你了,别说是用了化名就可以不负法律责任。               说了这么多坏话,说句好话,在我看来,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就是对梅兰芳后半生的腰斩,也算给自己和大家都留了些面子。从《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是聪明的,这位美籍友人一向通宵中国的事故,不像国内的姜文、贾樟柯之类那么哪义务。               牢骚发完了,下面的话纯属梦呓,愿听的稍留,不愿听的该忙啥忙啥吧。               某种程度上我是理解凯歌的,《梅兰芳》对得起片商的信任,观众的口袋,更对得起祖国的期望。他深知片商图的是挣钱,领导图的是放心,观众最好办,就图的是不用动脑子!而这方面的觉悟,第五代们是一向不缺滴。反之,如果按我的意思拍,拍不拍得出来,给不给放另说,放了也准得赔钱。最近不才混迹于首都的文化人之中逛了趟地坛书市,一逛不要紧,才发现自己久不学习落后到了何等程度,铺天盖地全是“图说”,别说《图说曾国藩》够雷人,还有《图说四书》等等,就差没找到《图说科学社会主义了》,这类书翻开以后,全都是不知从哪百度来的精美图片,边上几行附图说明字大如斗,我看照此下去,汉字这种糟粕完全可以废除,大家都看图说话多省事。当浮躁从普遍的社会心态上升为一种时尚,一种真理,你还真就没处讨说法了。比如在论坛上吧,你要对一个问题思考探讨得稍微深入点,立马被人明里暗里地问候傻B。就拿拙文来说,一看贼拉长的,先有4/5的人直接点关闭了,剩下的人里劳驾k上两眼,保准有一大半心说,还有这种人呢,认得什么真啊,闲得蛋疼呢吧,就一事儿妈。笔者在这些人眼里的形象立即被打入另类,成为不受待见的呆子。当美廉美购物卡、身体霜团购成为大众娱乐和精神生活的主题,认真思考和智慧的乐趣就自动沦为一种公认的耻辱。当魏晨、历娜和晋江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文化本身就成了大妈们裆下的京巴,此时再谈文化,便有正龙拍虎之嫌了。               这会儿指定又有些人不乐意了,你以为就你丫牛B呢?我们比你看《梅兰芳》还早呢!我还给儿子报了XX班儿呢!可是,如果带着浮躁的心态亲吻文化,那得到的服务比在洗头房里也强不哪儿去。王小波说过,他最怕大陆的文化热了,热一回,就糟践一回,都快糟践没了,求求它别再热了吧!我不禁怀念《无极》,雷并快乐着,多么无耻而淳朴的情怀啊!               甲申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正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凋零,而其大毁灭又以近60年为最迅速和彻底。如今,中国拿的出手的人才和玩意儿业已自毁殆尽,我只能说,这在近代以来的外国是没有的情形,在中国更是前无古人,此诚“三千年未见之变局也”。王国维说: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此时,在王先生沉湖八十一年之后,作为一名所谓的炎黄子孙,我再次感受着巨大的耻辱。               所以,对于凯歌,我是没有鄙视,更没有恨的。非仅凯歌,我对这荧幕、舞台、书刊上的种种,都早无怨言,一切惟疲惫而已。我想,既连王国维、梁巨川自沉时,也并不恨着革命党或洋人吧;陈布雷服毒也并非因为恨着朱毛;储安平、舒庆春之自决于人民,更未必恨着红卫兵们……他们只是累了,倦了,但求不再受辱,也便罢了(路巧切)。与以上几位先贤相比,我只是一名碌碌鼠辈,就冲着早上一笼灌汤包(虽然要想再吃到10年前的味道已是很难了),我也会有滋有味地活下去。嗯,主要是,还等着看叶大师的《红楼梦》呢~:)      
13:42:03& &
理发师陶德
<FONT color=#8-02-05 19:36:00   来自:
专门写给那些看到我给这部片子五颗星而说“切”的文艺小青年们。还有。这片子我就一问题。我们能不能不吃出手指头,吃出人眼睛行不行?      &Sweeney Todd&是第二部把我看疯了的电影。而这个“看疯了”,和Burton/Depp黄金组合无关,和这部电影金球奖获奖无关。   两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都是一个人看的。第一次看完感觉有好多的话要说。心情是无比激动的。而今天在心情平复些的时候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也把第一次看没有明白或者有所疑问的地方认真仔细的看了一遍。   往往我过分期待的片子都无法让我给出高分的评价。&Sweeney Todd&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片子。从看预告片就喜欢上,再到坐在影院中央感受与预告片不同的惊喜和震撼。让我看了两次之后,仍旧相当肯定的给予五颗星的评价。      1. 外国友人们除了”cool”还能评价出点别的么?      &理发师陶德&是第一部让我进电影院前被查ID的片子。R16的原因是因为含有offence language. 大部分人看到R16都会情不自禁的把色情,暴力联系到一起。起初我也认为这部片子可能会很血腥很恐怖。还发短信给朋友说我没带防身武器就去看R16的ST了。看完之后才觉得整部电影都没让我有多么胆战心惊的感觉。心情从头到尾都相当的平静。   对于观影人群我个人是有点抱怨的。看了两次。80%看这部电影的人都40岁以上。而且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和我一样是自己一个人去看的。可能对于音乐剧来说,年纪大的人会有一些偏好。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英文可以拿来形容”好”的词语太少。走出影院周围就是一片”cool”的赞叹声。除了cool,大概在外国人的眼里,一时半会儿想不出点别的形容词了。估计再下去也只能是”amazing” ”awesome”了。还好我们用中文的表达更容易也更丰盛。但至少从国外影院出来的感觉是外国人给予这部片子的评价普遍较高。      2. Trailer的制作很巧。看到实片后感觉无比惊艳。      最初我是因为这部片子的trailer而喜欢上这部片子的。Trailer的制作真的很巧。在剧情上是以顺序进行的(与影片插叙的方法不同)。从过去到现在。但是trailer把不同情节的画面放置在一起,却产生了表达影片更明确的效果。比如trailer上播映的那段法官turpin判案的片段。在trailer上是放置在Benjamin Barker被俘以后。并且trailer上的说明让只看了trailer的人认为那段判案是针对Benjamin Barker的。但事实上影片中这个判案与他无关。但这样放在trailer中却能将影片中省略的对Barker的流放补全。再者就是法官Turpin偷看Johanna的那个镜头。Trailer却将这个偷看Joanna的镜头连接了Todd手拿剃刀的镜头。让人误以为Turpin是在偷看Todd的。虽然与电影不同并产生歧义。但要比电影之中的复仇套路更为刺激。因为Trailer的安排很巧。让在看电影之前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在看完电影之后完全改变了。我在看陶德之中就对偶尔出现的trailer镜头被巧妙的再编排而发出感叹。   我觉得如果你看了trailer再看这部电影的话。真的会给你很多惊喜。      3. 剧情毫无悬念,但不能阻止小青年的YY和对原声音乐的喜爱!      这部片子的剧情几乎毫无悬念!你可以说剧情是这部片子最失败的地方。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剧情本来不是这部影片的亮点和卖点。   从片头那段血腥的开始我就意识到这部片子一定是以插叙而不是Trailer的顺序形式开始的。对于Todd的妻子,她沦为乞丐后第一次出现我就看出来她就是Lucy了。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她在疯后第一个边走路边要饭的那个姿势是和她被拽去参加那个化妆舞会的走路姿势很相像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的音乐真的很不错。尤其是在电影院内的效果。只有一个赞字!我回家后下来原声音乐,会发现depp唱歌时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词与词之间的连接等等。但是在影院的音响效果下,这些都被遮盖了。Depp毕竟不是专业唱歌的,但我觉得他在这部电影里唱的很好。我们也不是什么专业也不是多么高雅到透顶的人士。感情到位了。那就Perfect match了。Depp唱歌的感情融合很好。听了他唱感觉很舒服。   这部片子的音乐因为来自百老汇。肯定在质量上有了保证。不同的唱段间虽然调子不同,但是却又让你感觉不突兀,就算把两段不同的唱段一起播放,你也不会发现他们有多么的不搭调。      4. Mrs Lovett是最清醒又最不清醒的女人。      Mrs Lovett这个角色被Helena塑造的太可人了。看到报纸上说这个角色Helena已经梦想了30年。30年前的Helena就已经想要出演这样一个角色了。Mrs Lovett爱Todd爱的盲目。但是我觉得她说得很多话都是金玉良言。比如Todd第一次杀人之后同样打算杀Toby灭口时,Mrs Lovett阻止了他。并以她的馅饼店需要帮手为由救了Toby的性命。毕竟Mrs Lovett没必要带有任何复仇的心情去看待这个世界。她可以站在Todd的角度为他着想并打点一切。但是就如她之后的那段美好生活的想象一样。总想着复仇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同样她也不希望Mr Todd一样过着带有仇恨的生活。   之后Mrs Lovett问Todd他是否还记得Lucy的样子的时候,那段话我觉得也说得很对。她说也许Lucy早已经不是他记忆之中的样子。也许并没有那么得好。一句话就点明了Todd复仇之路的软肋。   在最后的时刻,Mrs Lovett还是选择保护自己的爱人。把洞悉一切的Toby反锁住。Mrs Lovett也同样爱Toby这个聪明的孩子。否则她也不会在反锁Toby后流泪。但在做选择的时刻她还是选择了这可恨又可怜的小Todd。以至于在被推入火炉之前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做着美好的梦。   Mrs Lovett作为一个杀人狂的帮凶。其实也并不那么可恶。说到底,她不过是一个爱过了头的可怜女人。Helena演绎得这个女人。并不漂亮,但是很独特很有味道。      5. Burton’s黑色幽默?   整部电影有若干个让观众笑场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哈里波特里面2人斯内普Alan和小矮星出场的镜头。当时电影院我后座的一排学生就开始哈哈大笑。当时我还不明白他们在笑什么。后来一听见Alan说话的声音,一下子就意识到是斯内普(原谅我没看过Alan其他的片子)!他们哈里波特2人出现在这么一部片子里。确实难以不让人联想……   当然上面那条不能算是黑色幽默,只是大家YY出来的幽默罢了。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部片应该就是Todd主显节那部分(就是他杀了意大利理发师后自己YY的那部分)。无论是Depp的表演还是唱歌都很喜欢。看他说那句I want you bleeders的时候,觉得超帅。之后他自己幻想这部分过去,他在他的小阁楼上双手拿剃刀完全不理会Mrs Lovett的问话那部分,觉得Todd实在是太可爱了。当时大部分人也都笑了。   剩下的还有Mrs Lovett幻想未来美好生活那部分,几乎每个场景都活泼明亮。也让大家心情都轻松了。条纹衫,婚礼场面上的Todd先生不太像个杀人狂,倒是有点像个耍酷的小孩。      6. 杀人如同杀鸡。不过分夸张仇恨和血腥让这部片子更有价值。   很多朋友都问我这部片子是否很血腥。我觉得虽然有血腥镜头。但是真正的血腥味并不浓。所有被杀者都呆若木鸡,一幅视死如归的姿态。没有挣扎,没有恐惧。一切都从一而就。在我第一遍看ST时,觉得Todd没有什么感情。杀人,复仇似乎都像是在执行一道命令。那时觉得他是否真的爱他的妻子,是否心中真的含有如此之多的仇恨?看第二遍时,觉得Todd其实是个好男人。听到有关他妻子女儿的事情时,都会有些淡淡的哀伤。这种爱隐藏在心里虽然波澜不惊,但着实感人。而他在杀人时表情虽然有些狰狞,但是也并不是习惯性的杀人镜头那样。把恨,把杀人的快感宣泄的到处都是。所以说Todd有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夸张。我想这也是Burton想要的效果。整个剧情就在浅淡的感情线上慢慢开展,把最强烈的波澜隐藏在表面的宁静之下。只有当你仔细回想画面的时候,才会被深深撼动。      7. 关于众人对结局的看法以及其他揣测的个人意见。      我看到有人说Todd最后要杀了他女儿才完美。说放过他的女儿不符合常理。确实,不过我们可以用Todd杀完Turpin所唱的那首歌歌词来解释。他唱my friend, rest forever.对于他来说,整个复仇已经结束,他的剃刀确实可以永远的休息了。在影片之后他杀Mrs Lovett的时候也没有再用剃刀。所以他没有用剃刀杀他的女儿,在这点上来看。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误杀他的妻子。有人说Todd是杀人杀红了眼,已经丧失了他最初复仇的目的。有的人说是他罪有应得。从当时的剧情来看。Todd本身是想要听疯了的Lucy把话说完的,但Turpin在这个时候已经上楼。Todd急于复仇,他肯定不能再穿插把Lucy送出门或者赶走这类的事情了。Todd已经错过一次机会,无论如何这一次不能有任何闪失。他也不能让Lucy成为一个目击证人,尽管她已经是个疯子。所以在情急之下杀了她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况且Todd已经坚信Lucy已死。眼前的又肯定不是他的女儿。他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Toby最后杀Todd这部分确实很诡异。作为片中这么聪明的Toby,在英国当时的环境下,他就算是当自卫当为民除害也很难保持自己的清白吧?他倒是可以全身而退。但作为如此聪明的Toby, 在自己可以先逃离的基础下,去找警察律师才是他该干的事。影片里的Toby太聪明了。所以让这个结局有些不明不白的。一个12,13岁的小男孩,杀人也能如此老练?   关于对Anthony和Johanna之后情节的无交待。我觉得倒让这部片子与众不同了。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惯例,最后肯定是要演他们的后续的。但&Sweeney Todd&几乎是在影片高潮之后就戛然而止。让人的思绪还是无法从Todd与其妻子血流满地的状态回过神来。不过这种没有尾声的电影其实更好。给了每一个观影者更大的空间想象和讨论。      其实作为女性。还是希望这部片子能有Happy Ending的。Todd在最后复仇计划成型之后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是希望在杀死Turpin之后,与女儿相认的。让女儿就这样与Anthony远走高飞我想Todd先生肯定不会答应。反正仇人以死,他们三人一起生活然后happy forever就好了。(如果Todd发现他老婆没死再相认更好。)   当然。以上一段只是个人花痴。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结局。我也就不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电影本身最后一幕画面的时候了。也许,我也就没那个瘾去电影院再看一遍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能力。请去电影院看完这部片子。   如果你未满16岁(虽然网络可以随意下载。但是作为建议的R16分级。我个人还是不鼓励16岁以下的青少年去看的)。请至少听听这部片子的原声音乐。{Joanna, My friend还有there is no place like London都是不错的音乐作品。}   如果你很喜欢。请购买这部片子的正版DVD. (原来这个评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公益广告?)      而。如果你从一而终看完了我写的这篇评论。请让我谢谢你。你在我心里是前面没有”装X”作形容词的文艺青年了。
18:29:26& &
Heads Will Roll――适度尖叫      么么观影手记13   《断头谷》   1999年出品   蒂姆波顿   ★★★★☆      Heads Will Roll.      其实哪有那么可怕,至少吓不到现在的我。我已经接受csi的魔鬼训练一年多,满地翻滚的头颅和喷溅的血液,吓不倒我。      倒是被强尼戴普的可爱击倒了,那时候的他还身形消瘦,面颊上有两片阴影,头发乌黑精致,眼神明亮而执着。但是当他是Mr.Wanka的时候,虽然妆容一样细腻,但很明显你知道他那张脸上扑了多少粉,虽然头发一丝不苟,眼睛一样睁得滚圆,但很明显你知道那是他用了多少精神强撑着表演给我们看。是的,他老了,当他开始有胡子,当他开始有皱纹。可是我是在他的脸出现颓势的时候认识的他,人们都怀念他青春不再的脸,人们也都举杯为他成熟的小胡子和抬头纹庆祝。可是当今天看到他从前的脸,我才知道人们举杯后的怀念大于庆祝。      他是一个值得怀念的人。因为除了电影,他几乎不走到追光里来。      我所知道的,都是电影里的他。在那里,他可以木讷,也可以疯狂,他可以流浪,也可以守住信仰。      在这里,他适度的胆小,适度的自闭,适度的勇敢,适度的慌乱,然后很适度的把案子破了,顺便适度的把美人带回家。      适度,没错,不仅是他的表演,还有整个电影。一切的一切都很适度。所以你不能说这是一部多么多么骇人的电影只因为它有几个滚动的头颅,同样也不能说这是一部多么多么成功的电影只因为它是强尼戴普和蒂姆波顿一起鼓敲出来的东西。所以只是适度。肯定是部好作品没错,不过是beyond excellent and full of prestigious.            不过我确确实实是一路看下来了,中间没有按stop也没有关掉(这种情况对我来说基本适用于所有电影= =),然后一直跟着思路在想为什么要杀这个人为什么要杀那个人(这个才是重点。。。)。所以在imdb上我给了9分的评分,别看我在这里大叫它的平庸(适度就是平庸)。所以有的时候猫的胡话是不可信的,尤其是一只正在发烧的猫。      顺便一说,我发烧了。还坚持看电影做笔记,我真是一只好猫。      最后贴一张海报,那个女人的脸,好象小孩子,乍看还以为是《夜访吸血鬼》的续集,强尼的脸也那么不真实,片中的他可没有这样自信,所以这不是一张好海报,还是文章开头那张海报好。   
20:25:02& &
<FONT color=#7-10-02 22:17:39   来自:
(西宁) 的评论 &&   【文\袁柒】       抄了《天下无贼》的开头的当开头,同样性质的课堂之内掺杂了两个黄段子。从通俗到庸俗直至恶俗。最后的镜头正如你所知的那样,走了韩剧或是琼瑶的风格,每一个一点创意没有的爱情片导演都会这么干。小齐和冰冰心灵交汇之下深情的一吻。正当你还期待着点后续的行为艺术的时候,丫给打了字幕,然后是大片的白光和字幕。        这一吻,吻的很莫明其妙,确实让人感觉到,导演是掐着时间喊咔的,片子从电影的第三分钟起就开始狗尾续貂了,所以冰冰作为一个合约情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吻小齐一下,然后丫给打上字幕,咱们就这么结束算了。好歹不会莫明其妙到最后一刻在看你们欲行房事而点到为止,小齐那个五年的女朋友来看了一眼,还没说超出十句台词就坐飞机跑了,导演的意思是让我们在这里明白小齐的女朋友是为了成人之美,为真正相爱的人腾出位置,才强忍着悲伤挥手而去,所以这个时候依然有大片的白光和音乐用以烘托这种气氛,但我相信每一个在电影院里坐在位置上的观众知道丫要么是个婊子,要么是个神经病。要么就是编剧在内力不足的情况下弱智的产物,这个人物被放进电影完全是在恶心电影,如果是放在爱情电影里,那说明五十多岁的导演正在初恋中,还不懂爱情。        当然我们依然要相信每一部电影都是有价值,比如小齐的歌和范冰冰的胸,小齐的歌据我所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电影当中小齐突然抱出一把吉他以MTV的形式在这部电影上墨迹了五分多钟的时候,我相信此时一定是几人欢喜几人愁,然而范冰冰的胸我估计就没有什么人提什么反对意见了,那绝对是一对不错的胸,尽管是拼命挤出来的,但并不妨碍它当之无愧的成为一对好胸。        自从郭敬明和花儿乐队的粉丝把剽窃定义为借鉴之后,我们的这部片子的导演也正大光明的借鉴了很多,例如片子中很多肤浅的戏仿和冷幽默。有点冯小刚早期的风格,只不过把京腔换成了广东普通话。霍元甲后代和黄飞鸿的后代那化不开的武林之争,几乎让后半段成了武打片。拿肾病广告说事儿,是借鉴了春节晚会上的小品。对《夜宴》和《黄金甲》的讽刺,显然是为了讨好大部分网民和愤青,我知道现在的大片拍的是次了点,但也不能一见阔佬倒了霉就非要每人都上去踩一脚。何况网民和愤青也不靠谱。我一向不相信那些一说大片导演就拍砖,一见AV女优就说要打到东京去强奸妇女的人,是影院的消费者。          以前没在豆瓣上发过帖子,但各位大师的帖子我也是有新片上市的时候就都来看看。我知道这里面的看完这部片子的牛人对这样的片子不屑评论,而更愿意树树中指。但我也是为了那些还没看的人,推荐这部片子为盗版碟级。当然如果你为了把冰冰的胸看的更清楚一点也可以卖正版看,我本人在影院看完了片子,花了60两银子。所以今天必须拍一砖。当你们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即将踏进影院的一刻,要知道我们可以看好人拍的片子,比如贾樟柯、博格曼什么的,那里面据说有爱和人性,需要想一想才知道,也可以看恶人拍的片子,比如《电锯惊魂》《杀死比尔》,那里面的导演可能都是变态,但是它们营造气氛、悬念、情色和爆破打斗场面的能力却很牛。但我们就是要防着那些烂人,它们的片子说不上好坏,讲人性力不从心,讲故事虎头蛇尾,讲爱情云山雾绕,讲意义东拼西凑。不专业的人在专业的职位上一直做不专业的事儿,是所有牛人最痛心和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19:50:36& &
岸上的金鱼公主
<FONT color=#8-08-04 00:45:18   来自:
(成都) 的评论 &&    为了好吃的火腿,为了5岁的男朋友宗介,波妞勇敢的冲向人间,   观看影片时我脑子里一直都有一个巨大的不祥的阴影笼罩,担心“美人鱼最后会为爱情而牺牲...”这都怪安徒生给我们造成的童年阴影,而让主人公不得善终的事情宫崎骏先生也不是没有干过,会不会又是“再见萤火虫”那样掏干我们的眼泪呢,看着波妞笑得大大的嘴,圆鼓鼓的眼睛,心里不停打鼓,宫崎骏先生,您不会对这么可爱的美人鱼下黑手吧?      这回美人鱼故事里的王子,是一5岁大还在上幼稚园的男孩宗介,   影片里有个描述小王子家蛮感人的镜头:宗介爸爸要出航,不能回家只能隔着大海相望   宗介老妈(山口智子配音)用信号灯不停的打“バカバカバカ(傻瓜....)”   而宗介一脸严肃的给爸爸发信号“一路平安”.....   王子宗介一家3口人不很富裕(全家只有一辆小破车,好穷的王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连衣柜都买不起,用的超市廉价衣架),却是那么温馨而幸福的令人想哭   宗介和波妞最后穿越隧道时,波妞的老爸(一直以为他是大反派)告诉小王子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开波妞的手哦”   我们中国人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成语   其实这句话还有个上半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用20年返璞归真的宫崎骏   1988─龙猫   2008─悬崖上的金鱼姬   “邻家的TOTORO”,我们小时候每个小朋友都会唱“我最爱的豆豆,豆豆”,   两个傻乎乎但粉可爱的小姐妹晃着大脑袋,笑着大大的嘴,那只有点傻不隆冬的   一幅没睡醒样子的胖胖的毛茸茸的龙猫。   20年过去了,我们又等来了5岁的小宗介和他可爱的美人鱼公主波妞      到底什么是真正好的作品?   当1997年宫崎骏宣布“幽灵公主“作为封笔之作,我确实把它当作一部“遗作”   “含泪看完”而多年后“千与千寻的神隐”对反复食言的宫崎骏也确实不愧是   他创作生涯的新高度,   而到了“哈尔的移动城堡”原本得监督因为遭到所有吉卜力工作室创作人员的非议,   慌忙中请来宫崎骏先生来当救火队员,可正是这部席卷欧美票房的“动画巨片”   远远偏离了宫崎骏的原有风格,当然它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英国氛围的舶来品   从此动画制作似乎脱离“动画”本身的原意,而在越来越魔幻的路上渐渐远离   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郎那部饱受非议的“地海战记”不可谓不深受其毒害,   据说让他老爸看到一半就匆匆逃出来抽烟,看不下去了,         关于怎么讲述自己的童年?   “悬崖上的金鱼姬”一共17万张纯手工绘图,大家可以留意电影里所有的   背景画面都是水彩画风格的,这种制作动画方式早在20年前就被摈弃了,   “波妞”这只美人鱼似乎太落伍,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磅礴的故事,没有深刻的启示   而这恰恰是宫崎骏动画魅力所在,帮你找回那些曾经拥有的最美丽,最纯真的东西。   我们现代人好像都有太多的新创意想去表达,却没有人愿意静静的回忆过去   周遭眼花缭乱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然而我们都成了没有过去的80后,   是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讲述的童年,还是我们忘记了怎么去回忆过去?         
19:48:14& &
这个影评写的很到位哈~~~
非常之喜欢的电影,今天下午看的~~有时间还要再看一次。绝对是盛宴级的~~~
======================
<FONT color=#6-12-23 16:50:09   来自:
(广州) 的评论 &&
我带一副大眼镜   我有一个小肚子   我爸爸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却一事无成,颦临破产的危机中年男   我妈妈是一个整天烟不离手,对婚姻和生活逐渐变得麻木不仁的绝望主妇   我爷爷是一个沉迷毒品和黄色杂志,满口脏话的粗俗老头子   我哥哥是一个对尼采比对我还亲热,为当空军九个月不跟我打招呼的顽固派   我舅舅是一个失恋兼失业,自杀又未遂的同性恋   而我,端坐在电视机前,一遍遍观摩美国小姐比赛的得奖片段,定格,回放,定格,回放,乐此不疲。我梦想有一天我也能后冠加身,在舞台上享受万千宠爱,把我的嘴巴张大到让人吃惊的夸张程度,然后发出让我自己也吃惊的高分贝尖叫。所以,我参加了阳光小美女竞选活动,那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适合我这种七岁小女孩参加的选美活动。   你说,我会成功吗?       《Little Miss Sunshine》――这只从圣丹斯飞出的凤凰,它的前身叫麻雀。电影里的角色跌跌撞撞,滑稽惹笑地开着那辆破旧不堪的巴士驶向未知的前方;电影外的人们为投资四方奔走,磨破嘴皮,为拍片焦头烂额,为票房忧心忡忡。也许,正是这种执着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戏剧里的丑小鸭向现实中的白天鹅蜕变的童话。      第一步:跳不过       当sheryl在医院抱着她自杀未遂的哥哥说“真高兴你还在”的时候,他哥哥Frank回答“我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这样想”――绵软无力的一句话,轻巧如此,绝望如斯。    非主流的性向,我爱的人不爱我,失业,不被承认的才华,Frank有了构成自杀的所有要件。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只是,他又一次失败了。    有些失败值得感谢,因为它让你有了一次重新面对和审视生活的机会。    不然,Frank怎能在那个凉风习习的午后,面朝大海,领悟出苦难其实是人生美好时光洗礼的真谛?    也许,那只不过是Frank的自我宽慰,但下面的那句“如果你一觉睡到十八岁,就会发觉,你错过了那么多的苦难,比如说,高中生活是你最好的苦难时光”却正正击中我们的软肋。是的,我们睡不到十八岁,我们跳不过,从八个月到八岁十八岁八十岁,只能一步步向前走,陷阱泥泞跳不过,坑坑洼洼跳不过,路有多长,就走多远。    只是,我们曾经千方百计要逃离的苦难时光,什么时候成为了让我们甘之如饴却求之不得的过去?曾几何时,我们厌烦爸妈的束缚,我们害怕书山题海的压迫,多年后我们却怀缅那种被爸妈宠着温暖着的感觉,那个吵闹嬉笑的课堂何时变成了面壁枯坐的冷清办公室?    我们时常活在回忆中,是因为对于苦难,我们跳不过去,对于生活,我们跳不回去。      第二步:爷爷,爷爷       粗鄙如此的爷爷,竟然会有一个乖巧天真如此的小孙女――真怀疑小姑娘Oliver的DNA排序是不是出现了错误。   事实胜于雄辩,你看看他   对于女人:你还年轻,我给你个建议,上一群女人,记住,不是一个,是一群   对于毒品:年轻人不要吸,除非你疯了,那东西会要你的命。而老年人,除非你疯了才不吸。    当Oliver摘掉大耳机,问爷爷到底在说什么时,爷爷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政治”,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难道政治会比性和毒品纯洁?   我们可以在这粗鄙的表面挖掘深刻的哲理,对于女人的理论,那是人生得意需尽欢,及时行乐,对于毒品,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但这一切,对爷爷来说,都是废话,他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就那么简单。    爷爷是如此特立独行,以致不需要主流价值观的美化和同。他的死,也只不过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不奇怪,在短暂的悲伤过后,我们看到的竟然是滑稽的调笑。    爷爷的尸体像舢板一样被人从窗户抛出去,那个色迷迷的交警竟然会对近在咫尺的尸体视而不见。    这个粗俗,嗜毒,色情的爷爷,最后竟然成为了把一家人拧在一起的精神纽带,这种调笑,是对爷爷精神不死的欣喜吗?    你看,Oliver如此认真而坚毅地跳着爷爷教的脱衣舞。      第三步: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尼采       Dwayne有雄心壮志,梦想翱翔天际,迷恋尼采,对一切都看不上眼,包括自己的家人。我不知道不说话跟当空军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许,连Dwayne都不知道为什么。    又或者,Dwayne相信这种坚持一定会取得成功,九个月的的沉默,三角肌二头肌腹肌胸肌大腿肌一块都不能少,然后,他就能驾驶着F16高飞俯冲,蓝天白云,自由自在,脱离这烦嚣俗世的束缚。   然而,生活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他是色盲,失去了当空军的资格。    得知此等“噩耗”后Dwayne开始了一连串以F开头的咒骂,然后接受妹妹Oliver的无声慰籍,到最后重新振作说出了“去他妈的空军吧,如果我想飞,我会自己想办法飞的”。    多么俗套的转折,像极了肥皂剧中的主人公,然而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撼动了,我们被撼动不仅是因为Dwayne从欲望中清醒,而且是,他真正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温暖的亲情,心与心的交流,不高尚却幸福着的生活态度。    而所有这些看似简单而肤浅的东西,又有多少人迷失其中?      第五步:赢家和输家       有一本畅销书叫《富爸爸,穷爸爸》,大概是教男人怎样脱离穷爸爸的行列,向富爸爸靠拢。从书名你就可以轻易地界定出赢家和输家,不废吹灰之力。    温暖的臂膊,慈祥的笑脸,不厌其烦的辅导,舔犊的情深都敌不过这贫富的界线。如果按这种标准,那我们只能遗憾地宣布Richard是输家,因为他没能成名,没能抓住大把大把的钞票,所以他的理论不算什么,他一直坚持的理念不算什么,他努力不懈的实践不算什么,他在明知失败依然驾驶一部小摩托去自讨没趣的不放弃当然更不算什么。    对于那些只眼望制高点却对攀山路上的脚印和血汗视而不见的人,这一切,真的不算什么。    对于迈向同一终点的人生,赢家和输家又算什么?         第六步:不亮的亮点       把她往人堆里一扔,你绝对找不出来。她不自杀,她不是同性恋,她不会九个月禁用声带,她不是色情狂,当然,她更不会在三更夜半往自己的静脉注射海洛因,她普通得只能用普通这个形容词来带过。她有时也心烦意燥,对生活也麻木厌倦,但她从不放弃对家人的关怀呵护。虽然对于他们来说,那感觉更像是多管闲事喋喋不休。有时她会策动儿女完成他们自己的梦想,有时她会与丈夫的步调不一致,惊醒他的发财美梦。上老下少,一日三餐全力包办,琐事杂务一己承担。岁月不经,年华老去,她两鬓的霜雪,你看不到;她眉额的沟壑,你看不到;她双手的厚茧,你看不到。因为,你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怀中那个白嫩趣致的宝宝身上……    她名字的发音简单又直接――mama。      第八步:阳光丑小鸭      Oliver,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是的,你失败了,而且被永远禁止踏足加州的选美舞台。   Oliver,请你不要用虽然我输了但我才是真正的阳光小美女这样的精神胜利法。   Oliver,你输了,因为你不是出水芙蓉,你不是亭亭玉立,你没有美丽的服装,你没有炫目的技巧,你不懂的机灵的答辩,你不懂献媚的笑脸。   Oliver,你带一副大眼镜,你有一个小肚子,你永远也不可能出落成尼科尔&#8226;基德曼,卡梅伦.迪亚兹,娜塔莉&#8226;波特曼这些美人儿中的任何一个,你只是一只丑小鸭。   Oliver,但我嫉妒你,你有那么温暖的家庭,你有那么纯洁的心灵,你过得那样的幸福快乐。   Oliver,终于有一天,你会明白,你的美,并不需要接受旁人的分数界定。      第九步:巴士阿叔自述       我有压力,未解决,但我不爆粗,因为我知道那没什么用。我也绝不谋求跟别人握手碰头来换取一点人格尊严,因为我知道那也没什么用。   我老了,也很苦恼,有时候我走不动了,要人推,有时候我的哮喘病发作,会引来交警爷爷的盘问――尽管他们并不一定比我老,但我觉得,在公路上,他们就是爷爷。    你问我驶向何方,我说不知道;你问我难道你没有人生目标,我说不知道;你继续逼问没有目标的人生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我急了,脱口而出我的人生目标在行走中,而你的人生目标在观望中。你茫然,我继续向前蹒跚。    如果你问我我人生中最美的是哪一步,我一定给你那个能把全世界俗死的答案:下一步,如果有的话。             感谢《Little Miss Sunshine》,在我对人五人六的朝九晚五和人模狗样的三点一线感到厌倦和乏味的时候,跟我打了个照面。    《Little Miss Sunshine》没有对我耳提面命,没有让我醍醐灌顶,更没有用深刻的哲理打通我的任督二脉,让我对生活的灵感如泉水般喷涌。甚至于它自己,也在前途未卜地行进中。我感谢它,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那么多没有被贴上成功标签的人们,那样艰难而美好地生活着,一如众生,一如世人――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下去?    第四步和第七步是什么?我已经记不起来了,生活太杂乱,而我太无章。我只是奇怪,为什么一定要是九步?我们的人生为什么要在别人预设的轨道中运行?
18:50:18&& &
心动,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
标题:【Z】刹那心动--最让我感动的一篇关于《心动》的文章
  文:疏远       记得那个镜头:寒风凛冽的东京街头,昏暗的街角巷口,鞋底扣击地面发出安谧的沙沙声,男女主角互相调侃,暧昧不清的气息暗暗浮动。        她说:真没想到会和你一起在东京……笑容干净依旧年少的懵懂与晕眩却早已从眼睛里消退殆尽。        他深沉依旧,穿长及膝盖的黑色呢子大衣,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生活的艰辛与多年的思念早已将他磨练得沉着忧郁,骄傲与自尊底下的一点点世故与妥协。他用眼角偷偷看她,她脸上无奈时候都掩饰不了的明媚,让他的心都颤抖。仿佛年少时第一次看到她笨拙又冲动的样子,撞在琴行的大幅玻璃墙面上。他抱着吉他回过头看她,她低头尴尬地皱着眉头使劲揉额角,他脸上淡淡的包容的笑。        那天是阴天,浩君脸上的微笑就像铺在阳光下的蜜糖。终于有个女子,让他眼睛里的忧郁找到个借口躲起来。从此年少轻狂的生命里再没有台风与阴天。真是个造物主的奇迹,互相吸引的两个人的平方再平方的快乐。        这是浩君第一次见到小柔,谁都不晓得就是这样的邂逅让彼此缱绻地思恋了半生。            他是日式料理店里那壶冰冻的清酒,冰冷而热烈,她一杯一杯地喝,她说:浩君,我真的……从来都没有喝过冰冻过的清酒。        她就像桌子中央的小火锅,一点一点让人从嘴唇一直温暖到心头,他忽然抬头盯着她的眼睛,你嫁了没。            异国的巷口,她说:去哪里?冬日清冷的月光洒下来,她单薄依旧。        他悠悠叹气,去哪里……        她说:好冷。轻轻搓手,然后掬起来放在嘴边呵气,眼睛在黑暗里晶亮晶亮,微侧过身体。        一如多年前的圣诞,台北的捷运车站,浩君坐在隔离栏杆上,小柔说,好冷。他拉开外套让她躲进去,她缩着脖子靠在浩君胸口,头顶的头发毛毛的,然后轻轻伸手勾住他的腰。她说,浩君,我们就这样一直站到天亮好不好。浩君不说一句话,摸她的头,列车开过的轰轰声把气息都淹没。        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有多么爱她多么喜欢她多么想要竭尽所能地给予她所有能给的幸福,他从来都没说过,他不承认自己喜欢小柔。但他当了心爱的吉他只是想要有更多的钱和她在一起。        他们依偎在酒店的床上,一直到天亮。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和别人一起看天亮,不知道结婚是不是就是每天这样子。        那年,她17岁,还在一间女校念书。他19岁,没有考上大学,会弹很好听的吉他。        小柔的妈妈斥责他,你考不上大学,以后怎么养小柔!他倔强地低着头却说不出一句话。        自那以后,他们各奔东西,杳无音信。曾经的无力反抗,曾经的撕心裂肺,统统都被时间的尘埃湮没无踪。        小孩子其实是斗不过大人的。多年后小柔的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她不说话,她写信告诉浩君第二天就要飞去米兰。            浩君低头看自己敞开的大衣,然后侧过身子,拉开衣服裹住小柔裹住她冰冷的双手,她脸上洒落的意外,他漆黑明亮的眼睛里,全是她美好的影子,她撞在玻璃墙面上的笨拙;她第一次跟他说话就吐得满身都是,她躲在厕所里哭,任谁叫都不肯出来;她家门前巷子里的拥抱她头发上清新的洗发香波的味道;他们拥抱在一起看到太阳升起来……不更世事地想两个相爱的人的幸福或许就是这样子的吧。        从来都没有人知道,其实想起这些的时候,他的心里全是温暖的泪水,他只是不说而已,他从来都不想勉强她,不管自己需要承受多少。她是他深爱的女子,他只想让她温暖并且快乐。他想要她一直笨拙下去,一直迷糊下去,她想要让她依赖在他身边,让他可以为她挡风遮雨,无视生活的艰辛。            再次见面的时候小柔剪短了头发,她每天国内国外地飞。他长发依然,他们在酒吧里,相对无言。他说,你再忙总也有时间嫁给我吧。他拿出一枚戒指随意地扔进杯里,说,若是答应就把它喝了,若是不答应,就不要喝。她愣住,他把酒杯推过去。她没有碰,只是继续说话。告别的时候,她把手伸进杯中拿出戒指套在左手无名指上,为什么要逼我回答,我偏不。        谁都不知道他似是而非的求婚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谁都不知道她收放自如的回答是要经历多少生活的历练才会拥有。他仿佛看到她年轻时候任性而惹人恋爱的样子。他最终选择再次离开,或许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料到自己一次次的失去就在于他无论如何都舍不得勉强她。        他真的想要去好好去心疼她。            时间在对方的眼睛里流转飞逝……那一刻所有的东西从心底里席卷一空,仿佛微风吹走轻轻的尘埃。        二十年后,她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成为一个有才华的导演,成熟而随和,别人都叫她Cheryl。他说他们最好的朋友患脑癌过世了,她坐飞机去参加好朋友的葬礼。她是她高中时代最好的朋友了,但是她爱她就像浩君爱她一样,曾经年少的她不知该如何面对,最终彼此倔强地失去了联络。        离开日本的前一天,她去PUB看他表演,她终于学会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出响亮的哨声。那是她17岁时候的梦想啊,她曾经无数次偷偷练习想在浩君表演的时候一边吹一边大声喊:浩君浩君――你好帅啊!但是从来都没有吹出声来。现在的她终于可以做到,他侧过头一如二十年前淡淡的包容地笑,笑她那么大了还像个孩子一样,那么幼稚那么任性。        其实谁不是孩子呢,在相爱的人心里对方永远都是个少不更世的孩子,躲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背后温善的日本女子忽然凑过头来,说,他弹得很好吧。她爽朗地笑,A great guy。年轻女子的幸福溢于言表,我们再过三个星期就结婚了。她的脸上一闪而过的失落与讶异终被职业式的微笑替代,她用手搂住她,Congratulations!他的SOLO在昏暗的房间里荡漾开去,十指翻飞间,颤动的音符覆盖住她脸上最原始的表情。她终究是没有流下一滴眼泪,骨子里的自尊与任性终于让他们彻底错过了,她不想让他看到她的失落一如他不愿让她知道他曾经多么想要给予她一生的幸福。        两人所共同拥有的岁月在一瞬间重重地坠落在地,谁都抗拒不了。            机场门口他们互相拥抱,他递给她一个木质盒子,她不动声色地说结婚礼物我会寄给你。他脸上的意外与怅然,她忽然笑着摸他的头,都那么大的人了,该剪头发了。他默契而礼貌地笑,多年的导游工作早已把他磨练成了一个得体沉稳的男子。然后她扭头进入检票口,他在另一头深深鞠躬。十米不到的距离却让他们有如相隔两个世界,再不会找到一个空间产生交集。        飞机上,她打开盒子看,厚厚一叠照片,每一张都是变换的云层与天空。小卡片上写,我把所有想你的日子都送给你。她颤抖着把照片一张一张排在身边的椅子上:78年早上8:30;78年中午;78年下午4:30……92年,非常冷。她看到自己年轻时黑白的证件照,属于他们热恋时候的回忆,晃动的双层巴士上,浩君执意要看,她推开他,说,好丑。他保存至今。        翻过最后一张照片,92年,非常冷,泪水终于湿了眼眶。            她曾经在他怀里对他说过,这是第一次和别人一起看到天亮,她憧憬着结婚是不是就是这样子。她以为他会笑她幼稚,他以为他笑过了什么都不会留下。但是他什么都记得,她说过的话,他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的笨拙,他从来都不曾忘记过。        大片大片的云朵在天空急速流动,这真是一个时间的奇迹,它的消磨终于让我们统统都败下阵来。                            
22:31:55&& &
我想我是不够坚强的人,因为在看《跳出我天地》的时候,很多次忍不住痛哭起来,尤其是看到比利的爸爸在矿地踟蹰着走路时,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
这样一部电影,直指心灵。
============
击打进了我的心
<FONT color=#8-01-03 17:10:48   来自:
的评论 &&   看完了我拿出一张《比利 艾略特》(又叫《跳出我天地》)来看,   多年前在张献民老师的课上看过片段。   顺势又看了《阳光小美女》。   这两个电影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个孩子想实现一个梦想,得到家人的帮助,又都有一个同性恋,   而且电影都是一个讨巧的设置:“小男孩跳芭蕾”“小胖女孩想当选美冠军”……   但是电影的质地完全不同。      比利是一个生产在煤矿区的小男孩。   他有一个敏感智慧的母亲,但是已经死了,只留下一架钢琴和不多的首饰,   他还有一个年迈时而清醒时而像小动物一样害怕的奶奶,她总是说她曾可以成为一个专业舞蹈演员,   他有一个矿工爸爸,他暴躁而易怒,他笨拙又生硬,他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感情,   他有一个矿工哥哥,他同样暴躁,他要把自己年轻的血性爆发出来,形式是罢工。      电影有几层冲突:   一个是这个正在罢工的布满了警察和疲惫无奈的矿工的环境,与芭蕾的冲突,   一个是家庭,这样一个和艺术毫无关系生存问题严峻的家庭,与芭蕾的冲突,   一个是比利自己,他内心“男孩跳芭蕾”和“同性恋”的冲突。   当然还有更具体的,比利和他的爸爸,爸爸和哥哥,   比利有时也会把他幼小年龄感受到的沉重发泄在他无辜的芭蕾女老师身上……      电影中的人物不多,但是我最喜欢那个芭蕾女老师。   这是一个毫无姿色的中年妇女,酷爱吸烟,肥胖,有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但是波澜不惊,她的眼睛里有一种珍贵的感情,很温柔。   她是比利的第二个母亲。   她有一个失业酗酒的丈夫,她们分床睡,所以,在她极其早熟的小女儿嘴巴里,   “她没有性,所以跳舞,代替了性。”   我最最喜欢最后比利考上了舞蹈学院,来跟她道别,   她在门边,简单的,甚至是冷漠的说:   “你不会想我的,你很快就不会想我的。你有大好前程,好好干吧。”   然后就转身进去,继续喊她的拍子:“一哒二哒,三哒四哒……”   比利真的走了,她一个人在空荡昏暗的排练厅(其实是半个拳击室)徘徊,   那个中年女人的背影真的是很动人的,心酸的动人。   我因为导演给这个女人这短短的一个镜头而深爱他。      我还很喜欢比利的小朋友,那个同性恋小男孩的描写。   非常简单的几笔。   老师说,其实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比利的舞团是同性恋性质的,(没有一个女性),   比利的挣扎,还有一层:就是喜欢女孩还是喜欢男孩的挣扎。   电影结尾,他亲吻了那个小男孩。   小男孩站在矿工的屋顶上,半山上,大喊:“DANCE BOy!”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棒的安排是“罢工”这条线,一直贯彻到最后。   其实拿掉“罢工”,故事完全可以成立,但是没有了光彩。   罢工给电影一种暴力的面貌,严酷,沉重,血腥,   在这种时刻,芭蕾显得特别珍贵,温柔,奢侈。   我也特别喜欢故事最后,比利考上了,爸爸兴奋的冲进拳击室,大喊:“他做到了!”   满屋子沉痛的工人,告诉他:“罢工失败了,工会解散了,我们明天必须去工作。”   比利升入另外一个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郎入场劲爆英文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