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抑郁症有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心衰出汗是病情加重吗了,我应不应该告诉家人,真的难以启齿,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

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我曾多次想用死来解脱自己和家人_网易新闻
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我曾多次想用死来解脱自己和家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女子产后患抑郁症,摔死出生才11天的婴儿;
德国失事航班副驾驶曾因严重抑郁就诊……
在这个抑郁高发的春天,让我们听听—
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白:
我曾多次想用死来解脱自己和家人
眼下,她在市七医院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望康复
小编想对所有患抑郁症的朋友说:
只要心存希望和爱,你们一定可以走出来
通讯员 徐康 本报记者 何丽娜
抑郁症,在最近这段时间,几乎成了悲剧的代名词。
上周一,温州一个出生才11天的女婴被摔死,凶手是她患有产后抑郁的母亲;一天之后的3月24日,德国之翼航班失事,事后调查发现患有抑郁症的副驾驶故意降低飞行高度撞山……
杭州市七医院刚过去的3月份门诊,接诊抑郁症患者1184人,比2月份的886人增加了近300人。“据最近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浙江省抑郁症患病率为8%,并且还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情感障碍科主任谭忠林博士说。
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表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约为总人口5%。浙江省2004年曾以省内1万多名15岁以上的人为样本,调查结论是浙江省抑郁月患病率为5%。
春天,正是一年中抑郁症高发的时候。大多数人知道这个疾病,只是因为某些个别事件,但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却时时刻刻被疾病折磨。究竟抑郁症对当事人有多大影响?给家属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这两天,本报记者走近一位抑郁症患者和她的家庭,听她们倾诉抑郁症如何改变了一个人和一个家。
乖巧女孩为何变得任性自私
“小芳,学校的文学社在纳新,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试一下?晚上报告厅有十佳歌手比赛,跟我们一起去听听吧?”室友们的提议正好都是小芳所好,她梳理着又粗又黑的马尾辫连连点头答应……
此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宝贝,醒醒,醒醒……”小芳很不情愿地睁开眼睛,是妈妈来了,而刚才约好要一起去文学社的室友们突然都不见了,同样穿着条纹病服的病友冲着她微笑。原来美丽的大学校园、亲切的室友都只是一场美梦而已。
小芳(化名),今年20岁,因患抑郁症目前正在杭州市七医院接受治疗。
“我刚才去问过医生了,他说你的病正在慢慢好起来,再继续配合治疗,应该很快就能出院。”妈妈在小芳床头坐下。小芳没有搭理,在为美梦被强行打断的事生着气。
20岁,这本该是一个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的年纪,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们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各式活动中,如果没有得抑郁症,梦中的一切都应该是小芳现在的生活轨迹。
然而,生活没有如果。17岁那年,小芳读高一时,抑郁症悄悄找上门。她先是失眠,连续好几个晚上睡不着,白天学习大受影响,成绩直线下滑,这对于一向优秀的小芳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耻辱。然而,她越想改变这一切,问题反而变得越严重,最后,她终于崩溃了。上医院检查,诊断为抑郁症。从此,这个家庭的生活就被噩梦笼罩。
休学的一年多时间里,小芳接受住院治疗。出院后,她以为自己的病已经彻底好了,就向学校申请复学。“我拿着出院证明和申请去学校办手续,经办的老师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还让我们写保证书,万一我以后在学校发生了意外学校不予负责。”小芳说,她当时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个优异的成绩证明给他们看。
可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抑郁症只是在药物作用下暂时潜伏着而已,一等她疲劳、着急的时候,就立马出来控制她。“我这个女儿从小就很省心,小学一年级时就一个人上学和放学,没想到高中了反倒得接送,经常是去了学校没两天就打电话来说头晕了、头痛了,我就得赶紧去接回来。”小芳妈妈叹了口气。
一次次的尝试都残酷地告诉他们,小芳已经不再适合学校里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因为这会刺激她的毛病发作和加重。
在小芳生病期间,姐姐结婚了,很快还有了宝宝,全家人都对小宝宝疼爱有加,尤其是妈妈得花很多时间照顾。可是,小芳不高兴了。“谁都不能抢走妈妈的爱,就算是可爱的小外甥也不可以。”想着想着,她就开始了报复行动。
“当家里只有我跟小外甥两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欺负他,不给他吃的,打他屁股,故意把他弄哭。”小芳说着,双手在裤腿上用力摩擦。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当初的举止是那么可笑那么可恨,可在当时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她曾多次想用死
来解脱自己和家人
小芳性格的转变还只是抑郁症的一小部分影响而已,全家人最担惊受怕的就是,她随时可能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傻事。
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曾告诉我:“对于一些抑郁症患者来说,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面对一个新的选择,就是选择‘死亡’还是‘活着’,自杀是他们脑海中时常萦绕着的一个念头。”
患上抑郁症的近三年时间里,小芳自杀过三次,她说这是解脱自己和家人最好的方式,一了百了。
第一次自杀,发生在她辍学在家后不久,她每天把自己闷在家里,与手机和电脑为伴。一天,手机上跳出一条短信,说她在某综艺节目中中奖了,奖金有95000元,让她先汇税款过去。她相信了,想想家里給她看病花了10多万,这笔奖金正好可以补上,于是就把妈妈为她存的15000元全打给了骗子。
15000元,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小芳妈妈一天打两份工,一个月的总收入也就2000多元,骗子一下子骗走她半年的工资,痛心的妈妈忍不住埋怨了她几句。小芳既自责又伤心,悄悄走进房间,把自己关在里面。她注意到了床头柜上的几瓶药,其中一瓶是刚配来不久的安眠药,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只要我把这些都吃了,一切就都结束了,妈妈再也不用为我担心了。”小芳只记得自己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睡去,等几天后醒来,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
“经历过第一次自杀后,我的性格就变得更加畸形,全家人必须以我为中心,要是有人不顺着我就会发脾气。”小芳说。
第二次自杀,就因为她挑食不肯好好吃饭,妈妈和姐姐说了她几句,她一气之下就跑去跳了江,所幸有好心人将她救起。
出院以后,小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整天昏昏沉沉,双腿没有力气,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其他时间都不离开被窝,她又想到了用死亡来结束一切。“我想过跳楼,但当我爬上楼顶的时候,想到万一又没死成,变成半身不遂的话,反倒成为妈妈更大的负担,结果就把腿给收回来了。”小芳说。
她还想过割腕、喝洗发水、吞重金属……最后选择了喝老鼠药。“我就买了两瓶老鼠药,把老鼠药倒进可乐里一口气喝光。”小芳以为自己这次可以成功了,没想到妈妈半路折回来又把她给救了。
“自从她生了这个病后,我们全家人都生活得小心翼翼,什么事情都得依着她,跟她说话也得特别小心,她一不高兴就会胡思乱想。我现在是出去工作一有空就要回家看看,就怕她做傻事。”小芳妈妈说着,开始抽泣起来,“这个病真的太折磨人!”
抑郁症患者回归社会
这个难题如何破解
过完春节,原本一直在老家就诊的小芳,被家人送到杭州市七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妈妈每个周末坐长途车来看她。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小芳每天吃饭、睡觉都很有规律,手机不玩了,人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医生说,如果没什么特殊情况,再观察两个星期小芳就能出院了。
“我感觉她现在的状况是要比以前好多了,她说以后为了我会好好活着。”说到这里,小芳妈妈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轻松。
不过,很快她又变得满面愁容。小芳妈妈说,她觉得小芳这病越闲下来越容易胡乱想,所以在辍学之后,她曾鼓励女儿出去工作。
小芳去饰品店应聘售货员,老板告诉她一个发箍的最低价是10元,当顾客询价的时候,她就老老实实以10元的价格卖了,可老板却卖了25元。可想而知,老板当场就让她回家了。之后的多次应聘经历,都以类似结局收场。
她做过最长的一份工作,是在家附近的一家小饭店做收银员,最后做了不到半年时间,老板也把她给回掉了。
“我现在53岁,还能出去赚点钱照顾她。可我一天天老去,总有一天会做不动的,如果这个病还不好,她以后该怎么办呢?”母亲总是会帮孩子考虑得很远。
采访结束,我的思绪仍然沉浸在这对母女的痛苦生活中,脑子里浮现出美国艺评家安德鲁·所罗门在他的著作《走出忧郁》中写到的几句话:
“忧郁症并不仅仅等同于一大堆痛苦,但太多的痛苦沉积在内心中,忧郁症就容易发作。”
“要重建自我,需要爱、洞察力、努力,还有最重要的—时间,那是治愈一切顽疾的良药。”
“在忧郁中成长的人,可以从痛苦经验中培养精神世界的深度,这就是潘多拉盒子底下那带着翅膀的东西”……
这是位忧郁症患者在历经数次崩溃并努力探索解决之道后的深刻体会,特别送给小芳及跟她一样患抑郁症的人,请把疾病当作你生命中一次特殊的历练;请相信,只要心存希望和爱,你们一定可以走出来。
作者:何丽娜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七分之一:战胜抑郁症[图]--电视聚焦―上海频道-东方网
保护视力色:
七分之一:战胜抑郁症[图]
  今年6月初,《1/7》栏目播出了一期有关抑郁症的节目。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关注,不断有观众来电来信,诉说自己类似的痛苦,甚至有观众表示,他们对生活已失去信心,非常迫切
地希望能够有人帮助他们找到治疗办法,尽快走出抑郁症的阴影。那么,患了抑郁症后到底该如何面对?今天的《1/7》再次带您走近抑郁症这个特殊的群体,那些曾经同抑郁症搏斗了几十年的患者和心理医生的做法,也许会对经历相同的人有所帮助。    这是有关抑郁症的节目播出后,记者接到众多观众来电来信中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名叫沈心潜的观众在信中说,自己是一个有着20多年病史、目前已经康复的抑郁症患者,她要用自己的痛苦经历和战胜抑郁症的心得体会,帮助更多的人。日上午,记者根据信中留下的地址,找到了沈心潜女士。    采访:(訾力超)你在信中提到你自己有20多年的抑郁症病史?  (沈心潜)是的。  (訾力超)你今年有多大年纪?  (沈心潜)我今年58岁。  (訾力超)那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一直在和这个疾病进行抗争?  (沈心潜)对。    沈心潜是上海某中学退休教师。她曾经是一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采访:(沈心潜)我觉得是生不如死,生不如死。    说到抑郁症,沈心潜就忍不住伤心落泪。她告诉记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抑郁症给她带来的痛苦,曾经让她无数次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采访:(沈心潜)我就是想通过我现身说法,我终于走出来了。让大家知道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正确地对待,它是能够看好的,能够走出自己的阴影的。    沈心潜的故事还要从1981年说起。那时,才30岁出头的沈心潜刚刚生下小女儿。然而,本该其乐融融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得了一种怪病。    采访:(沈心潜)失眠,经常睡不着,什么都来了,吃不下,肠胃不好,胃口不好,什么毛病都来了,人瘦得不得了,憔悴得不得了。多数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说不出原因的,就难过了,又痛苦了。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感一天比一天强烈。再后来,沈心潜竟然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采访:(沈心潜)这个阴影就笼罩着我。我一直想死,一直想死。当我想死的时候,突然听见了刚刚生出的女儿她的哭声,为了孩子我不能死,但是有的时候我太痛苦了。有好几次我不行了,我活不下去了。但是我从来没跟我的丈夫,跟我家人,孩子还小,说起过。我照样每天上班。    很长一段时间里,沈心潜独自忍受痛苦,克制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大半年后,因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未获通过,让一向要强的她深受刺激。    采访:(沈心潜)当时我就一门心思钻在里面。(觉得)领导对我不公平,我就一直在这样想,我这个人活着没意思。我的工作,我的成绩,我的成就,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我就觉得非常痛苦,非常痛苦。    为人师表几十年,沈心潜把荣誉看得很重。她觉得没评上高级职称就意味着自己的教学工作遭到了否定。精神负担导致病情加重,出现了更为难堪的症状。    采访:(沈心潜)比如说有的时候两个同事讲话,或者和要好朋友,她(同事)跟我说最近身体很不好,我碰到倒霉的事情,甚至家里什么人死了以后,她跟我讲,我完全应该表现出一种同情而且是我内心非常同情她的,那个时候应该是这种表情。我理智是完全清楚的,但是有的时候我就突然会跟她说说话,我同情的表情突然会变成一种我想笑的表情。而且控制不住脸部有一种喜悦的表情。  (訾力超)那这种表情是你完全无法控制的吗?  (沈心潜)它控制不住了。我控制不住,这个时候我就非常痛苦,非常痛苦。而且后来在跟人交谈,上课的时候甚至也会这种不合常(理)的表情跳出来,经常这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这个人完了。    沈心潜觉得周围充满了讥笑和嘲讽,她几乎彻底崩溃了。    采访:(沈心潜)办公室里两个老师笑或者什么,我进去他(们)不说话了,我就一直在想,不正常了,他们肯定是说我。他们肯定是背后在说我。很小很小的事情我就想着无限的扩大,想得严重的不得了。是我痛在心里,我难过在心里,我无法当着人家的面去叫。我这个痛苦无法跟人家去说。我说不出的痛,说不出的苦,最后想到一点,最后的解脱的办法就是死。  (訾力超)你觉得死真的是一种解脱?  (沈心潜)是的,我当时看到随便什么东西,能够致死的东西我就想实行。比如说我削水果的时候,突然一阵痛苦就袭上心头,我就想,我这个小刀往哪里切进去,去切右手还是切左手。    夜景画面过渡    在当时,沈心潜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得了抑郁症。    采访:(沈心潜)80年代初,这个社会上根本没有这种说法的。人家不会理解我,我家人也不会理解,你为什么这么作。  (訾力超)压力大到你无法承受了?  (沈心潜)对你抑郁症发病的时候所有的里里外外,所有的工作上的,生活说的,什么事情,不痛快的,不愉快的事情都集中起来,让我觉得那么多的不愉快,把你紧紧的笼罩着,让你透不过气来,我活着就看到的,外面看到的,所有都是不痛快,那我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值得庆幸的是,沈心潜多次自杀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成功。一直到1986年,沈心潜才第一次听说了抑郁症这个名词。于是,她开始求助专业医生,接受心理治疗。    片花:求医的过程是否一帆风顺?  XXX  自杀的念头为何挥之不去?  XXX  抑郁症究竟该如何治疗?    那么,抑郁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导致自杀的严重后果?事实上,在观众给记者的来电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问到这个问题,而在现实中,最后导致悲剧的案例屡见不鲜:从作家三毛到歌手张国荣,再到象牙塔里频频出现的一幕幕悲剧,抑郁症的阴影就在许多人的身边。    采访:(吴文源)在重症抑郁症中间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吴文源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著名的心理疾病专家,业内公认的权威。    采访:(訾力超)为什么得了抑郁症的人往往会想到自杀?在医学上能够找到依据吗?  (吴文源)跟我们神经递质有关,人的情绪的兴奋或者抑郁,是跟神经细胞之间的递质,这些含量比较低时候,人的情绪是处于一种低沉的状态,如果这些含量比较高,人的情绪就会从低沉向兴奋的状态转移。但是正常的状态我们人是处于一种平衡,他间隙之间是平衡的,所以人处于抑郁的时候就是这些神经细胞间隙的递质是降低的。    神经递质是人体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化学物质。医学研究证明,它的含量高低直接影响人类情绪。当神经递质含量低到一定程度,人就容易抑郁,甚至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但是,神经递质的含量为什么会时高时低?人类为什么会得抑郁症?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作出解释。    采访:(吴文源)但是我们抑郁症还是能够治的。  (訾力超)能不能根治?  (吴文源)能够。    吴文源说,尽管抑郁症发病的机制至今还显得很神秘,但是对抑郁症的治疗却一点也不神秘。    采访:(吴文源)我们用要一些药,抗抑郁的药,就是提高这些细胞之间的神经递质的含量,那么这样把人的情绪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中间。  (訾力超)从开始治疗到治愈,中间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吴文源)大概要两年。第一次发的要两年,当然我们还得看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情况,如果他是第一次发,我们希望他三个月急性治疗期,完全以后四到九个月是巩固期,完了以后再有一年左右的维持期。这个我们称为全程大概两年左右。那有的人他可能年龄比较偏大,第一次发,或者他已经有两次三次了,尤其是最近三年里面,如果他有两次以上发作,而且每次发作他有一点致命了,就是说有一点很严重的自杀行为,但是没有成功,这些人更需要长期治疗。    就是因为对抑郁症缺乏了解,对自己的病情难以启齿,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沈心潜错过了最佳时机,因此治疗就花了将近20年。    采访:(沈心潜)第一次吃药,吃了整整10年。  (訾力超)这种作用很明显吗?  (沈心潜)生理上反应厉害,头晕的不得了,爬也爬不起来,难受,嘴巴干啊,是吧。一个月以后生理的症状减少了,吃饭胃口什么调节好了,基本上正常了,没有看病之前好象一些痛苦的不愉快的事情好象经常在脑子里面,占据你的大脑,你大脑里面想的都是不痛快的事情,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到晚一直盘踞在里面,很难过的,解脱不出来。  (訾力超)那吃了药以后就不会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沈心潜)吃了药以后好象麻木一样,好象不痛了,也不去多想这种事情,这种事情淡化了。  (訾力超)情绪上有没有再次比较明显的波动?  (沈心潜)基本上比较正常的。    沈心潜的心情日益好转,她又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了。1996年,自认为康复的沈心潜停止用药,但上天又一次开起了玩笑,她的抑郁症复发了。    采访:(沈心潜)第二次发作的时候一下子就突然好像是犯罪强迫症,好象我又犯了错误,坐公共汽车,突然汽车上有人叫,我的皮夹子丢了,有人偷了,我紧张得不得了,我脸都变了,我觉得人家怀疑我。就到这个程度,我清清白白,很善良一个人,我怎么活到这个份上?  (訾力超)复发之后自杀的念头还会有吗?  (沈心潜)当然有,我觉得我怎么又是这样,不理直气壮,我这个不能理直气壮的活着。那么我活着干什么?我还不如死了,就这样。    采访:(吴文源)她心里不平衡以后,有时候就会自责,自罪,那么这种自责、自罪就会导致于很绝望,完了以后会走向消极。    其实在临床治疗上,抑郁症的复发并不少见。心理专家强调,根治抑郁症,一定要坚持全程治疗。患者减少用药和停止用药,必须听从专业医生的意见。    采访:(訾力超)(抑郁症)复发能够预防吗?  (吴文源)可以预防的,那么也就是说,我觉得,一般第一个就是你要坚持服药是一个预防的,第二个就是说我们生活中间不能压力太重的时间持续太长,第三个就是你如果碰到一种烦恼或者什么呢,建议多跟别人交往、沟通。    沈心潜第二次住院治疗,她的症状逐渐又消失了。但是,有了复发的教训,沈心潜再也不敢大意。此后,她一直坚持服药直到彻底康复。而就在第二次治疗期间,沈心潜还找到了两个舒缓内心压力的好办法:阅读和写作。她以抑郁症为题材,写下了中篇小说"原罪",发表在1999年第6期黄河文学上。    采访:(沈心潜)我说不出来,我能写我就写,我只能写。  (訾力超)写完这些作品以后,你觉得自己已经跨过这个槛了吗?  (沈心潜)我觉得是很大的帮助。我觉得突然觉得我浑身轻松,好像这个枷锁脱掉了一样,脱落了一样,我觉得我心里自由了。    对于广大抑郁症患者来说,心情的释放也许是他们最大的梦想。然而在现实中,抑郁症的就医率偏偏低得惊人。    采访:(吴文源)大概只有11%是在治疗,这11%的治疗还不是一定适合的治疗。    那么,为什么还有将近九成的抑郁症患者,至今还没有寻求专业的医治呢?。    采访:(吴文源)这些人就有两个原因,一个认为我不知道,病人不知道自己是心理疾病,还有一个知道我是抑郁症,很难为情,羞耻感,就不愿意去看。    采访:(毛家亮)(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应该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对它的偏见、恐惧和无知。    毛家亮,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抑郁症专家。他告诉记者,自从1/7在6月初播出了关注抑郁症的节目后,前来心理门诊求助的患者之多,远远超出想象。作为医生,他都对抑郁症患者在城市里这么庞大的人群感到吃惊。然而,因为对抑郁症有误解,许多原本完全可以康复的患者错失了就医的机会。镜头前的这位夏女士就差点被耽误了治疗。    采访:(夏女士)在电视里看到毛医生讲这种病是抑郁症,那么后来我就到这里来看病了。  (訾力超)你原来了解抑郁症吗?  (夏女士)不了解。  (訾力超)那你当时是什么症状?  (夏女士)以前没精神,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一天到晚就是没精神。  (訾力超)当时毛医生确诊是抑郁症吗?  (夏女士)嗯,他就讲我这种病看得好的。    到目前为止,夏女士仅仅治疗了一个多月,但她的症状已经大大好转。    采访:(夏女士)自己感到现在有精神了。我心里也比较高兴了。  (訾力超)觉得自己恢复了多少?  (夏女士)现在恢复到80%有了。    然而,在一开始的时候,夏女士对药物治疗还是心存疑虑的。    采访:(夏女士)开始有点不太接受。  (訾力超)为什么呢?  (夏女士)一天只吃一粒。我想这一天这一粒能够治得好这个病?我有点不太相信。  采访:(沈心潜)不看病,不吃药,这个病是不会好的。面对事实,正视自己这个毛病,去看病,去吃药,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够慢慢地解脱。  (訾力超)你现在能够确定自己的抑郁症真的彻底地好了吗?  (沈心潜)是的。我觉得我没病了,我完全是个健康的人了    如今,退休在家的沈心潜正忙着写她的第二篇小说。在小说里,沈心潜以自己为原型,写下了这20年来与抑郁症病魔作战的全过程。她给自己的小说取了个名字,叫"活着就是智慧"。    采访:(沈心潜)最重要的你首先了解这是抑郁症,你知道那是抑郁症,你了解它就不可怕了,因为有病可以看,不是说得了绝症,这个绝对不是绝症。得了抑郁症不可怕,可怕是你走不出来,你不肯迈出这一步,你去看病,你去吃药,不要去想死,想活着。你活着就是最大的智慧。  
选稿:王秉杰 来源:smg-七分之一
上海新娘抢购苏州婚纱
大火"逼迫"永乐谢客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理】《我战胜了抑郁症》——九个抑郁症患者真实感人的自愈故事
《我战胜了抑郁症》
作者:格雷姆·考恩
作者格雷姆·考恩(Graeme Cowan)
并非心理学专家,而是一位资深的抑郁症患者,曾经4次自杀未遂,他的治愈是一场异常艰难的重生之旅,成功后,他写出了这本《我战胜了抑郁症》,书中收录了美国前众议员肯尼迪、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9位国际知名的公众人物走出抑郁症的真实故事。
关于抑郁症的话题,或早或晚都会和你的生活发生关系。有可能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也有可能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身上。
这个话题全中国最著名的那位抑郁症患者,就是崔永元老师。那段时间他经常会头发蓬乱,然后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一问就是昨天晚上又没有睡觉,他经常能够连续一个星期晚上都不睡觉。崔永元到处呼吁说应该关心抑郁症患者。我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需要整天呼吁关心抑郁症患者,我觉得要有病的话就去看病,吃药是最简单的。然后在经过了这么多年在社会上的工作,包括身边有朋友得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之后。我才知道关心抑郁症患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个远远要比仅仅吃药重要的多。
这个书的作者,叫格雷姆·考恩,他为什么有资格写这本书呢?因为他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曾经自杀过4次。有一次已经割腕,然后在浴缸里流着血,后来被家里人救活了。在4次自杀之后,他逐渐的走出了抑郁症。所以他写这本书,能够更加恳切地站在抑郁症患者的角度来跟这个社会沟通和交流。
以前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认知,包括我本人也曾经跟别人说过:重度抑郁症是难以痊愈的。我讲这个话,是听一些医生告诉我的。这个作者在书里面说,这种话对抑郁症患者是特别不负责任的。因为当你说重度抑郁症是无法治愈的时候,那其实是告诉他们没有希望了。而事实上,医生们喜欢说这个话,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角度的考量,他们有自己利益的诉求。所以医生们最常说的是:吃药最有效,住院最有效,电击疗法最有效。
但是本书作者格雷姆考恩会觉得这些疗法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远远不够。所以他采访了4064名抑郁症患者,然后从里面筛选出了他认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九个人,这些人都是严重到自杀、严重到出现幻觉、严重到精神分裂,但是最后他们依然走了出抑郁症,过上健康阳光生活的人。
所以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定不要对抑郁症患者放手,不要觉得说没希望了。他们是完全有希望的,因为那9个人这么严重都能够走得出来,对吗?
我们总是希望伸手将他人或自己从悬崖边上拉回来,就像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写的那样——Back from the
Brink(自悬崖边归来)。
何谓抑郁症
那么让我们来正视抑郁症这件事,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定义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是抑郁的状态。有抑郁状态不代表着有抑郁症,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会毫无任何理由的变得情绪低落,只有在这种心境状态非常严重持续两周或者更久,影响到了我们在家庭以及工作中的正常功能的时候,抑郁症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这里边有一些迹象,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
迹象包括:
自我评价或者自我价值感下降。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觉得自己特别糟糕。
睡眠模式改变。例如失眠,或者睡眠断断续续。更严重的是早醒,四五点钟眼睛一睁就睡不着觉了,这是比失眠更严重的状况。
食欲或者体重的改变。突然之间食欲增强,或者食欲突然没有。体重发生大幅的波动。
情绪控制能力降低。易激怒或者产生罪恶感,或者容易陷入悲观、愤怒、焦虑之中。
一天之内情绪变化多端。例如早上起来的时候心境最恶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有所好转。
体验愉悦感能力的下降。无法欣赏和享受眼前的快乐。对于将来没有任何期盼,对于各种业余爱好,以及能带来快乐的事物,都失去兴趣。
崔永元曾经说过:“得抑郁症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在一条黑色的隧道里面走路。”这种感觉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描述过,就觉得人生就是一条黑色的隧道,根本看不到前面有什么东西。
对痛苦的承受能力降低。对生理疼痛和心理痛苦的忍耐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甚至可能因此患上新的疾病。抑郁症会降低身体的免疫能力。
性冲动的减少或者消失。
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衰退。有的时候会让人达到误以为是痴呆的程度。我们要区分老年人的抑郁症和老年人的痴呆,两种状况是不一样的。
生活动力减少。感觉一切都毫无意义,没有值得去做的事情。
活力水平下降。
抑郁症的类型
抑郁症从学术角度分了几个不同的类型:
忧郁型的抑郁症
忧郁型抑郁的基本特征是精神运动紊乱,患者思维活动减慢,通常有缓慢或不安的身体活动。这种抑郁症是生物性的,身体产生的生物递质的改变,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和过去相比有了大幅的变化。它普遍变现出的是单相,就是抑郁,就只是不高兴,情绪低沉。
此类型抑郁症自愈率很低,采用抗抑郁药物等物理性治疗手段效果较好。
非忧郁型的抑郁症
该类病因常为社会心理因素,通常与个人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有关,有时亦与个体人格有关。它是由某一些突然的事件引发的,比如说离婚,亲属的离世,孩子叛逆,经济压力特别大,等等。它是最为常见的抑郁症,但较难精确诊断。
此型抑郁症的自愈率较其他几种更高,当病因相关事件逐步解决,抑郁症状就会倾向于减轻,它对精神疗法、抗抑郁药物及心理咨询等疗法均有反应。
精神病性抑郁症
此类抑郁症最为少见,其抑郁心境较其他类型更为严重,比忧郁型抑郁的精神运动更为紊乱,同时表现出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妄想,在罕见情况下还会出现幻觉)以及强烈的自罪感。这一类的人会出现妄想和幻觉,书里的案例是这个人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会飞的人,就经常想从窗里面飞出去。
此型病患的自愈率很低,对物理性疗法反应最好(如抗抑郁药物和精神抑制药物),而精神疗法效果不佳。
非典型性抑郁症
指通常表现出与非忧郁型抑郁的一般特点截然不同症状的一型,它的症状和其他的抑郁症正好相反,比如别的抑郁症会睡不着觉,而他就会使劲睡觉,一天到晚的睡觉,怎么也睡不醒,但是心情也不好。
不过与非忧郁型抑郁一样,患者通常会因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而振作起来。
将抑郁症与躁郁症拆分开来,通过发作时的症状分为单相抑郁及双相障碍。
发作时只会经历抑郁发作。
发作时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研究人员发现双相障碍大多为忧郁型抑郁及精神病性抑郁。而双相障碍最严重的形式就是躁郁症,在专业术语中则称为双相Ⅰ型障碍,他们会体会到真正的躁狂;而双相Ⅱ型障碍则是一种轻躁狂状态,一般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功能。
抑郁症的病因
遗传基因对于忧郁型抑郁、精神病性抑郁及双相障碍易感人群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生物性因素
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功能受到了破坏时会引发抑郁症,即原发性抑郁。
大脑老化时影响心境状态的神经递质水平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部分老年人在老年痴呆症状出现的初期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有时不为人察觉的高血压和轻微的中风也可能会导致抑郁症。
忧郁型抑郁症的患者中,男女数量相当;而非忧郁型抑郁症的患者中,女性数量更多,这与女性更习惯于将压力内化,致以增高了患抑郁症的风险有关。
压力是抑郁症的成因之一,大多数患非忧郁型抑郁症的患者,都会经历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它通常对一个人的自尊、自信造成打击或损害。而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自尊、自信与亲密关系及工作息息相关。婚姻破裂或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是引发抑郁症的普遍原因。
根据黒犬机构的研究,存在以下显著人格特点的人群,是易患非忧郁型抑郁的高危人群:
高度焦虑(可表现为内在忧心忡忡或外在的易激怒)
羞怯(表现为社交回避、内向保守,或两者兼而有之)
自我批判或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
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法
治疗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物理治疗手段与心理疗法,通常来讲,具有生物性本质的忧郁型抑郁及精神病性抑郁更需要物理治疗,而心理疗法往往是治疗非忧郁型抑郁的首选。这两方面的治疗方法在书中有较为详细的简介,同时在本文的第三大部分,作者通过4,064名抑郁症患者对这些疗法的评估进行了统计与罗列,故此处不再赘述。
战胜抑郁症的人们
帕特里克·肯尼迪
Kennedy,美国前众议员)
抑郁症类型:双相Ⅱ型障碍及成瘾
病情概述:
帕特里克出生于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父亲由于发生在两位著名兄长身上的谋杀案(即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被刺事件)而一直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的母亲则深受严重抑郁症的折磨,还一直被她家族中世代延续的酗酒恶习所困扰。
帕特里克体内也被母亲家族的成瘾性遗传影响,且他们所处的时代人们总倾向于不谈论自己的病情。加上家庭中的政治背景原因,他在很小时就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可能给家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不向别人吐露心事。
康复之路:
当他19岁时,他认识了一位正直而总是有滋有味地“活在当下”的老绅士:弗兰克·狄保罗,而后者将他当做亲孙子一般对待。弗兰克的努力、正直与热情洋溢的品质以及对他的关心、倾听深深地触动了帕特里克。这些都成为帕特里克战胜抑郁症的重要支持。他在与暴露疾病的羞耻感对抗后,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每天参加“十二步骤”互助小组;后来认识了妻子艾米,并生了两个孩子,家庭的亲密关系给帕特里克带来的踏实感指引着他实实在在地活在当下。而后他又结合适度的运动与饮食控制并规律的睡眠,使自己的精神健康一直维持在良好的状态,并在内科医生的帮助下,一点点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不过,他强调,也没有必要决定永远不再服药,在必要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特丽莎·戈达德
Goddard,电视脱口秀主持人)
抑郁症类型:精神病性抑郁并出现躁狂症状(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特丽莎在严重时会忍不住做出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这导致了她在第一次婚姻最后的自杀行为,而她的妹妹琳达也因精神分裂症而自杀身亡,这说明在她的家族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物性致病基因。特丽莎曾因肤色受到同学与老师的歧视,而她的父亲时不时施加暴力,并在她的母亲过世后透露他并不是特丽莎的亲身父亲,这一切导致特丽萨莎直接奔溃。
康复之路:
尽管特丽莎的父亲有一定的暴力倾向,但她父母的认真工作、为孩子努力付出的态度使得她培养了较好的职业操守。而她的聪明才智也使得她在学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虽然特丽莎的第二任丈夫的出轨直接诱导了她病发,但始终没有影响她的职业道路。
在她的妹妹在自杀之后,特丽莎决定为精神健康运动积极行动起来,并在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全国精神健康社区咨询集团的主席,而且因工作之故,结缘第三任丈夫彼得,他给她带来一段浪漫而稳定的踏实感情,他们一起研究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为推动精神健康运动而努力,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撑使得特丽莎在往后的日子里也顺利经受住了精神健康的考验。
阿拉斯泰尔·坎贝尔
(Alastair
Campbell,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首席顾问)
抑郁症类型:精神病性抑郁并出现躁狂症状(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坎贝尔的成长过程总体上算一帆风顺,然而就在他就读剑桥大学期间,开始在一家酒馆打工,并踏上了长达数年的酗酒之路。
而当他毕业后进入新闻行业,没完没了的工作,喝酒文化盛行,睡眠也很糟糕,每天工作到很晚,然后径直去上班。直到他被派驻苏格兰跟踪报道反对党工党领袖尼尔·金诺克期间,他经历了一次彻底的精神崩溃,思维不受控制、出现严重的幻听,他不得不被暂停工作并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坎贝尔下决心戒了酒,并投入自己一直热衷的政治。并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托尼·布莱尔的助手,在此期间,他的病症也时有发作,他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一次他正在汉密尔顿市政大楼的前厅,突然开始把口袋里的东西全掏出来扔在地上,然后又去清空自己的背包,他到了警察局就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到处乱跑乱敲,在墙壁上四处摸索,并乱涂乱画……
康复之路:
这次奔溃让坎贝尔不得不离开了在政府的工作,并在朋友的推荐下去看了医生。就医期间,他吃了好几种抗抑郁药,并在慢慢康复的过程中逐步减少服药量,有意识地进行健身、保持忙碌,常去探索一些自己不懂的领域,现在他是一个演说家,也是媒体评论员,生活得很充实。而且他开始参加精神健康运动,帮助同样受困扰的人们,并改变更多人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洛拉·因曼
Inman,从抑郁症患者到精神健康运动倡导者)
抑郁症类型:重度抑郁症(忧郁型抑郁、严重的产后抑郁、发生过激越性抑郁)及双相Ⅱ型障碍
病情概述:
洛拉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跟着狂热宗教信徒的母亲一起长大,后来母亲再婚。洛拉的母亲认为人不会生病,以至于洛拉在17岁结婚的时候第一次去看医生,发现肚子里长了一个17斤重的卵巢囊肿,而其母亲仍然反对手术。
洛拉认为她从未在这个家庭里得到过爱,于是她为了摆脱母亲的掌控而选择在17岁时就结婚,但她的第一段婚姻却充满了虐待,她在21岁离了婚;而在第二段婚姻中,洛拉生下了儿子林达,并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这时她才第一次被诊断出抑郁症。由于丈夫淡漠的家庭观念,洛拉再次离婚,而后的日子里,抑郁症也一直折磨着她。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她在抑郁状态下往往也能坚持工作。
她描写了抑郁症来临时的感受:“生活本来就像一只在海面平静行驶的航船,一切都顺利极了,然后,突然有一片乌云停留在我头上。就是那么猝不及防,第二天我就会在一种对未来的可怕预感中醒来,惶惶不安,孤独绝望且充满恐惧。”
康复之路:
在被诊断为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后,她就开始服用药物并对自己的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儿子林达成为洛拉的精神支柱,而且尽管她不赞同母亲那样极端的信仰模式,她仍然感受到自己对上帝的忠诚与信仰给了她坚持生活的勇气。洛拉积极寻求治疗,她尝试了包括电休克疗法在内的29种不同治疗方法,但一些错误的治疗还使得她出现了轻度躁狂症状。
洛拉总结说“对于一个患者来说,遇到一位能够让她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医生——即使事实并非如此——这比什么都重要。”在她逐渐康复后,她又参加了一些互助小组,这让她受益匪浅。洛拉后来又有了已经持续18年的第四次婚姻,丈夫对她非常支持,为她的抑郁症也付出了许多努力。这也令洛拉认为让抑郁症患者的配偶或亲人了解这种疾病,对于病人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支持。
鲍勃·布尔斯汀
Boorstin,谷歌公共政策主管)
抑郁症类型:躁郁症(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布尔斯汀出生优渥,但他的父亲在他9岁时突然死亡,打那时起,他就将自己定位为“家庭顶梁柱”,为了保护母亲,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的青春期叛逆,而且自童年就出现的完美主义倾向令他累积了许多压力。
在他供职《》期间,一项采写一篇“挑战者号”爆炸事件中遇难的宇航员家属的任务,出现于他已深处抑郁状态之时,那位宇航员的故去正如他那突然过世的父亲一般,当他勉强交稿后,就突然病发了。其后与女友的分手导致他第一次躁狂症发作,被送到精神病医院,确诊为躁郁症,而后开始了积极的治疗。
康复之路:
布尔斯汀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温暖、随和豁达而愿意努力付出爱的继父,这使他拥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家庭后盾。他在接受治疗时,一直对周围人坦承他的病情,并赋予家人及助理联系他心理医生的权利——这也是他推荐给所有人的方法。
此外,正确计量地使用正确药物、参加互助小组的交流、适度休息与度假、保持锻炼身体是他抗抑郁的有效方法。而且他还有一个秘诀:努力监测自己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当他意识到抑郁或躁狂将要发作时,就能产生警觉。
克利夫·里奇
(Clifford
Ricci,曾排名美国第一的网球选手)
抑郁症类型:忧郁型抑郁及双相Ⅱ型障碍
病情概述:
克利夫的外祖父曾患有抑郁症,而且使用酗酒的方式进行自我治疗,他的母亲也有一点类似。在他12岁时就立志成为排名第一的网球选手,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在他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一次次唤醒他的焦虑。而他一直奉行的“永不言败”的运动员精神一次次帮助他扛过了抑郁发作,但他的自我克服(强大的意志力、饮酒及服用安定)也阻碍了他及时寻求帮助。
康复之路:
出生于网球世家的克利夫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他的父亲担任他的教练,与他一直保持值得信赖的交流与沟通。克利夫的妻子米奇在他病症最为严重,也是最脆弱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他,这些至亲家人为克利夫病情的好转与稳定提供了温床。
克利夫作为一位顶尖运动员的强大意志力与他一直秉持的“永不言败”的精神为他战胜抑郁症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母亲的建议下,戒除了酒精与烟草,并最终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找到了非常适合自己的药物,开启了心理治疗,保持阅读与记日记的习惯,坚持把感恩当做武器来与抑郁抗衡。他也通过演讲分享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经验与体会,而人们的反馈也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恢复、治愈自己。
詹妮弗·莫耶
(Jennifer Hentz
Moyer,走出产后精神病及抑郁症的楷模)
抑郁症类型:产后抑郁症及产后精神病(双相障碍产后发病)
病情概述:
詹妮弗4岁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独自将她抚养长大。她在21岁与迈克结婚,在他们儿子出生前,詹妮弗有过一次流产,她有强烈的负罪感。当再次怀孕生下儿子后,她对于独自照顾孩子的无助将她压垮,但仅被诊断为产后抑郁。当她儿子在她儿子4岁时,她又再次发作,她换了医生,开始自学,最终她才明确她的确切病症应为双相障碍产后发作。
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在怀孕期间,女性虽然挺着大肚子走来走去很累,但因为体内激素水平很高,所以还是呈现很愉快很亢奋的状态。可女性在生产完的那一刻,体内的激素水平是断崖式的下降。这种激素水平断崖式下降如果发生在男人身上,男人一般都受不了,直接就去自杀了。&
康复之路:
詹妮弗的康复之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来自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她的母亲一直努力照顾着孩子们,而詹妮弗的两个哥哥与五个姐姐一直保护着她。她离家出走的父亲,也在她9岁时取得联系,并每年见面一次。她的丈夫也给她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这对于她战胜抑郁症意义重大。
同时坚定的信仰也帮助她变得强大,她认为这一切的发生,也许是上帝令她领悟助人的能力往往来自于磨难,她因自己的疾病而变得更为善解人意且具备了帮助他人的能力。
格雷格·蒙哥马利
Montgomery,美国前国家橄榄球联盟球员)
抑郁症类型:躁郁症(双相Ⅰ型障碍)
病情概述:
格雷格从小爱好各类体育运动,好胜异常,但不幸因背部受伤只能参加不需要身体接触的项目。从大学毕业到职业赛场上,他开始感到压力,为自己的表现而焦虑,刚开始他的纾解的方式是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努力克服过去。但其后为了缓解赛季带来的压力与身体上开始出现的疼痛,格雷格开始服用止痛药、通宵达旦地参加派对、几乎不睡觉,但这使得他出现了躁狂症状,表现严重。
自此他才开始求助并就医,被精神病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但在治疗期间因为身体受伤,他被球队开除了。此后,当他的双相障碍发作时,他就用酒精及毒品麻醉自己,这也直接导致他进入了康复中心。
康复之路:
格雷格在康复中心得到了真正有益的帮助,他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了,并找到很多自己应该努力去做的事。他完全戒了酒精和毒品,同时认真地参加了“十二步骤”项目。家人也非常支持他的行动,他的父亲甚至也同期戒了酒。格雷格同时也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担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踢球手教练。
另一方面,格雷格也与一位朋友一起从事抵押业务,并从中感觉到工作的乐趣。病情稍稳定后,格雷格开始主动研究自己服用的药物,他开始注意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并保证每天锻炼身体。与此同时,他还用大量时间进行祈祷和冥想、学习正念、阅读书籍,从中了解了许多与他有相似经历的人,并意识到帮助其他同样深受抑郁症及双相障碍困扰的人能给他带来满足感。
格雷姆·考恩
([澳] Graeme
Cowan,本书的作者)
抑郁症类型:重度忧郁型抑郁症
病情概述:
格雷姆·考恩所罹患属于重度忧郁型抑郁症,在与病魔斗争的5年中,他失去了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所担任的联合常务董事的职位、经历了被社会孤立的伤痛、结束了一段长达20年的婚姻,那时他不得不回到父母身边居住,无法与自己的孩子定期联系,他陷入了绝望。
他尝试了23种不同的药物治疗、忍受了20多次电休克疗法并尝试了经颅磁疗法,同时也采用了一些心理疗法使得症状有所减缓。但最严重的抑郁症爆发了,他担心自己的智力将永久地丧失了,活力降到了最低点,彻头彻尾地自卑,而这一切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
康复之路:
在这阶段,格雷姆已近乎无法自理,他的父母收留了他,给予他无条件爱与帮助,这是他能熬过最痛苦时段的重要原因。
格雷姆一直坚持不断地在寻求康复手段,在最严重的抑郁爆发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康复之路——他想要聆听那些曾同样经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们是如何在一片黑暗中走出来的。在团体项目中他与其他心境障碍者互动,这令他的感觉开始好转。
后来他开始了一段亲密关系,并逐渐恢复信心,保持运动与健康饮食,并找回了自己多年的朋友,再次进入职场并找到成就感。当他的情况越来越好,他发现曾经历的苦难,也能赋予人生更深刻的意义——帮助他人,并为精神健康运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此他列出一张康复原因代码表格,供其他患者参考:
我的目标:
激励那些遭遇挫折的人重燃斗志、奋力向前
亲近大自然
我的热情所在:
和所爱的人在一起
欣赏音乐、摄影、电影;外出旅行;烹调亚洲食品
诚实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感恩之情,给他人带去希望
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
我的优势以及我是如何利用这些优势的:
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真实的自我
能看到在不同的信息与不同的人之间存在的联系
始终保持好奇心并不断地学习
战胜抑郁症的有效疗法
及康复计划架构
作者对大量抑郁症康复者进行采访,请他们评定每一种疗法对自己的疗效,最终得出了如下调查表格。包含了每一种疗法被评定为“非常有效”和“中等有效”的百分比。在完成调查的4,064人中,其中79.5%来自美国,70.4%是女性。
抑郁症疗法的治疗效果表格,请点击本文文字参考详情。
非常有效或中等有效
(给予患者安慰和支持的)精神科医生在询问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后针对其实际情况制订的具体治疗方案(2,265)
(给予患者安慰和支持的)心理学家在询问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后针对其实际情况制订的具体治疗方案(2,095)
互助小组和(或)朋辈支持(1,616)
严格的锻炼——每周4~6天,相当于每天跑步30分钟的运动量(1,309)
其他心理疗法——包括治疗师帮助患者探索并解决与过往经历和(或)人格类型有关的问题(1,727)
有意义的工作——有偿的或志愿的(2,109)
中等强度的锻炼——每周4~6天,相当于每天散步30分钟的运动量(2,129)
心理咨询——与探索未解决的主题无关,而是咨询师利用教导方式与求助者共同探索如何应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实用性方法(2,096)
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2,533)
一整晚高质量的睡眠(2,617)
认知行为疗法(CBT)——主要关注如何改变负性的思维模式,通常会包括结构性的家庭作业(1,642)
ECT——电休克疗法或电击疗法(230)
减少酒精或其他非处方药的摄入量(1,682)
精神信仰/宗教信仰(2,099)
正念认知疗法(MBCT)——通过简单的呼吸冥想和瑜伽伸展练习帮助参与者更好地觉察当下,或者基于认知疗法进行一些能够显示想法与感受之间的联系的训练(1,170)
人际关系治疗(IPT)——重点关注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冲突解决方案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1,162)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近期出现的以正念为基础的疗法,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哲学结合在一起(364)
兴趣爱好,例如园艺、宠物或音乐等(2,406)
按摩(1,301)
瑜伽/冥想(1,320)
能够放弃不现实的目标(1,860)
服用喹硫平(品牌名称为思瑞康)(897)
放松练习(2,160)
保持营养充足——饮食中水果、蔬菜、瘦蛋白含量高,饱和脂肪、加工糖含量低(2,047)
服用阿立哌唑(品牌名称为安立复)(695)
服用文拉法辛(品牌名称为郁复伸)(1,171)
服用度洛西汀(品牌名称为新百达)(681)
服用安非拉酮(品牌名称为威博隽、悦亭)(1,319)
定期写感恩日记,记录让自己感恩的事情(1,036)
针灸(417)
服用奥氮平(品牌名称为再普乐)(474)
服用氟西汀(品牌名称为百解忧)(1,255)
服用立哌立酮(品牌名称为维思通)(539)
服用强内心百乐明(品牌名称为Parnate)(89)
从表格里4,064人的抑郁症治疗效果中,格雷姆总结出五大主题:
情感支持或同情
养生之道:锻炼、营养、冥想、药物治疗、休闲娱乐和睡眠
有意义的工作
结合这些数据的支持与自身经历,格雷姆得出了一个康复计划:
①&&制订有效的康复计划——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CARE方案,即:
(compassion):寻找同情与情感支持
(accessing):接触精神健康领域的优秀专家
(revitalizing):寻找带来新生的工作
(exercising):日常锻炼
②&&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评估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测评当下状态的方法用来不时地了解自己的状况,追踪自己进步的状态。
③ 建立一个情感支持系统——值得信任的医生;亲人(例如配偶、伴侣、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互助小组成员;同事和员工帮助计划成员,这些人能帮助你在最黑暗的阶段顺利过关。
④ 寻求正确的诊疗——一定要寻找到精神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务求确诊。作者建议在就医时,最好由一位亲友陪同,作为你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并且可以帮助你做一些辅助的记录与补充。
很多医生建议最好的治疗是吃药,作者分析这是因为医疗机构在要赚钱,他们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倾向于推荐药物和医院的治疗了,所以做出了很多这方面的科研论文,而大部分医生是根据这些论文来学习的。他们也知道鼓励病人多聊天、多锻炼有效,但是他们不强调,因为这无法带来收益。
服用处方药被证明肯定是有效的方法,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开药,不要自己乱吃药。要能够区分抑郁和焦虑的区别,因为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很像,如果判断错用错药则是完全相反的效果。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区别:抑郁症的人想死,焦虑症的人怕死。
⑤ 寻找一份给你带来新生的工作——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钱工作,因为会很快丧失动力并且觉得痛苦和委屈。要做自己觉得对社会有帮助,有贡献,有意义的工作。为人生找到方向和目标。
关于自杀干预,如果有一个人要跳楼自杀,很多人会劝说:“想想你的家人,他们都在看着你。”嘭!他就跳下去了。因为越是和他说家里人的期望,他负罪感就越强。心理专家的建议是,要告诉他自杀的后果,跳下去摔得四分五裂很难看的,而且可能死不了。让他想到糟糕的结局,难看的状况。当他后面考虑或者寻求别的死法的过程中,可能就为这一小段的时间找到了一个意义,他就可能活下去。
放松和冥想——简单的可以通过保持正念自己冥想,高级的可以参加冥想班,参加正念训练的课,我们在精神问题上花点钱是应该的。
参见【心灵】《正念的奇迹》——一本可以熄灭所有痛苦的书
⑦ 保持充足的营养——多吃牛油果、坚果、浆果、鱼,给我们带来充足的营养。
参见【饮食】《谷物大脑》——我们吃的谷物有可能损害大脑?
⑧&远离酒精和毒品——这是饮鸩止渴的方法,它会让你需求的阈值变得越来越高。而且用这种方法来满足自己,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
⑨ 日常锻炼——研究显示20分钟轻快的散步或与之运动量相当的锻炼,会使得心境得到显著改善。
开始行动——以一周为单位做好计划,设立适度可行的进步目标,并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而庆祝,与此同时也为自己安排一些娱乐活动。
无论你此时已与抑郁症交战,或此生与它绝缘,现在我们终于对抑郁症有所了解,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种需要治疗,并且可以治愈的疾病,我们无需讳疾忌医,也无需谈虎变色!
而且我们也知道了除了药物之外,亲人的关爱尤为重要,倘使力所能及,我们何不给抑郁症症患者多一个的微笑呢?
愿我们都能迎来充满爱与阳光、快乐与幸福的人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情加重 日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