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华美科技做耳朵再造那个好 技术怎么样啊?

走进整形外科医院:一个小时,再造一只耳朵--上海频道--人民网
走进整形外科医院:一个小时,再造一只耳朵
本报记者 胡雅婷 人民网记者 赵敬菡
&&&&来源:&&&&&
原标题:整形医院医生:还没结婚,就会哄娃
“孩子睡吧,醒来就有新耳朵啦”(发现身边?走近白大褂⑨)
看更多内容
  扫描二维码
小铃铛(化名)今年6岁,她想要一只耳朵。小姑娘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医院,她患有小耳畸形,一生下来就没有右耳。
“手术整个过程是3到4个小时,需要全麻。我们会从她的身体取1到3根肋软骨,然后用软骨和自身皮肤给她再造一个耳朵。”研究生三年级的医学生韩景健详细地向小铃铛的妈妈解释明天的手术安排。
整形医院患者中,孩子占了很大的比例。韩景健天天面对小患者们,早已练就了与孩子沟通、安抚的本领,“到时候你睡一觉,醒来就有新耳朵了。”整形医院患者中,孩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还没有结婚的年轻医生对哄孩子都很有一套。
手术是排在明早第一台,整形七科的主任蒋海越是小铃铛的主刀大夫。“我们采用的是扩张法耳郭再造,这是我国独创的疗法。”他说,“从1989年到现在,我们共治疗了1.5万多例患者,每年要给1000多名像小铃铛一样的患者再造耳朵。”
“今天晚上12点以后就不要喝水吃东西了。”已经是晚上7点半,韩景健最后叮嘱着小铃铛和妈妈。
回家女儿都睡了,只能做周末爸爸
晚上8点半,手术室还是灯火通明。
“今天吃的什么呀?有没有听妈妈的话?”手术室楼梯拐角处,还没来得及换下手术服的甘承正拿着手机,和女儿视频。
甘承是烧伤整形美容治疗中心的主治医师,刚刚做完一台手术。“今天我还算早的。”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周末爸爸”,“工作日每天手术都满满的,总是赶不上9点前回家哄女儿睡觉。”
除了甘承,麻醉医生孙玉蕾也没下班。这个住在北京南五环的医生,每天上下班往返60公里。“我都掌握经验啦,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6点多开车,路上就不怎么堵。”孙玉蕾第二天负责小铃铛的麻醉,“估计下班早不了,四五台手术排着呢。这样晚高峰就错过去了,也好。”
孙玉蕾的丈夫也是医生,在北京另一家医院工作,早出晚归的两口子有时忙起来,一个人回家另一个都睡了,“如果碰上上夜班,时间完全错开了,几天都见不上。最愧疚的是孩子,学习全靠他自己。”
暑假是医院最忙的时候,不少孩子想赶在9月上学前把手术做了。“很多孩子6岁来做手术,为的就是上小学后和正常孩子一样,不被同学笑话。”蒋海越介绍,平时每个月他们科室做与耳部相关的整形手术大概五六十台,现在一个月得有三百五六十台。
“我们这都是这样,小患者多,自己的孩子没空管,别人的孩子要治好。”护士长马红彤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手术单,一张张单子拼接在一起,“拉开看看,怎么也有3米。”
手术台上一小时,台下苦练二十年
第二天8点45分,小铃铛躺在了手术台上。孙玉蕾医生对小铃铛进行麻醉。小铃铛瞪大了眼睛,看着孙玉蕾,有点紧张。
“阿姨我可以哭两声吗?”
“你这么勇敢,不会哭的。你马上就可以睡觉啦。”
“那我就真的睡懒觉啦,我会做梦吗?”
“会的,你会做个好梦的。睡吧。”孙玉蕾一边轻声哄着,一边盯着生命监护仪上的数据。
9点整,手术正式开始。
半个小时后,一根白色的肋软骨被取出,蒋海越医生随后走进了手术室,拿起肋软骨,开始了雕刻。
手术室里,只有生命监护仪发出的滴滴声。白色的肋软骨在蒋海越手里异常听话,锋利的手术刀一点点切割、磨平,再将软骨弯曲、雕刻,用钛丝固定成耳朵的形状。
此时的蒋海越像一个手艺人,静坐一旁,双目紧紧地盯着软骨,一点一点打磨出一只耳朵的轮廓。一个小时不到,雕刻完毕,与真耳大小形状完全一致。于晓波将这只人造耳朵缝合在小铃铛右耳的位置。雕耳朵,蒋海越已雕了20多年。
院长祁佐良说,能够严格完成一系列培训教育和锻炼,最终成为整形医生的人,至少要经过10来年的培养和学习。“我们满足患者、求美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修复他们的缺陷,让他们获得美丽和自信,算是另一种‘扶伤’吧。”他说。
(赵雨彤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日 23 版)
(责编:严远、韩庆)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华美家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