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和现代之间,农业怎样华丽转身

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华丽转身
蒲城县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是陕西省的农业大县,其设施农业的发展位于陕西省各县区前列。设施农业种植区域涉及16镇200多个行政村,种植种类涉及瓜、菜、果、菌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现有瓜菜生产专业村60多个。该县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政策扶持力度大。蒲城县在2003年就成立了设施农业服务局,主管设施农业的发展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多年来该县积极实施设施蔬菜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中央、省、市农业重点项目,共争取国家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县财政每年还列支80万元作为设施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产业技术革新和市场开拓。
园区示范带动能力强。蒲城县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整合项目资金优先支持园区水、电、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农技力量在园区内优先运用先进技术,加快新模式推广和应用,提升示范带动能力。
科技服务体系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完善先进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县有中心镇有站,村有基地户示范”的科技服务网络,为产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绿色农业推广力度大。采取政府引导和长效监管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引导农民增施农家肥、推广生物药,积极申报注册无公害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获得“三品”认证的,县财政对每个单品分别给予1万、3万和5万元奖补资金。
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高。蒲城县现登记注册合作社926个,荣获省市县示范社称号的有83个。通过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生产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效规避“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对接。
农村经纪人发挥作用大。除了合作社充当中介外,还有一特殊人群叫西瓜经纪人。他们主要在瓜商与瓜农之间做“代办”,经纪人按照与瓜商签订的合同,指导瓜农按规划种植,每一个瓜棚都针对不同的市场。全县通过近千人经纪人队伍使蒲城西瓜销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来,福州市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规模逐渐增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福清绿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清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受思想观念、地理环境、种植品种等影响,福州市设施农业生产还存在规模和总量小、资金投入不足、机械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困难、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经营分散,效益偏低等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福州可以找出适宜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发展类型,通过政府重视,财政支持,引导推广先进的设施农业新技术,拓展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构建销售网络,提高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形成一种良性发展态势,从而形成适合福州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清科观察:游走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农业怎样华丽转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清科观察:游走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农业怎样华丽转身
&&农业作为传统行业,其总体规模的增长已经较为缓慢,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偏低,且易受天气、病虫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干扰。但是近年来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新农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生的活力,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农业产业,将经过怎样的华丽转身从而“羽化成蝶”?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Please check the URL or contact the webmaster.云南宣威: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_农业区域经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云南宣威: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开栏的话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新实践,近日本报派出报道组随农业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组”分别对各地示范区建设进行了深入采访。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专栏,对各地的做法经验给予报道,希望能对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顺利推进有所裨益。
  宣威是云南省第一批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宣威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规划、强化政策配套、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机制创新、强化体系建设等措施加强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探索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促进了现代种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合作水平、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提升了对耕地培育的能力。”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常明对宣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给予了高度评价。
  “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题中之义。宣威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立体气候明显,一直以来以玉米、马铃薯、生猪等传统产业为主。宣威确立了“以继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做强做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形成优势主导产业为目标”的产业培育思路。玉米、马铃薯、生猪三大产业实现了“传统”到“优势主导”的华丽转身。据宣威市农业局局长张绍波介绍,2010年,宣威玉米产量3.66亿公斤,占云南的5%;马铃薯产量92万吨,占云南的13%;肉类总产36.7万吨,占云南的12.1%。玉米、马铃薯和生猪产量均位居云南县(市)级第一。
  保护耕地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前提,中低产田改造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宣威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整合烟草、国土、农业、水利和发改等部门项目资金6.55亿元,改造了中低产田20万亩。据宣威市中低产田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宣威共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5万亩,占示范区建设耕地总面积15%,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后,新增耕地800亩。同时,经过改造的耕地旱能浇涝能排,粮食每亩产量可增加100公斤,蔬菜亩增效1500元。王常明感慨地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整合了多个部门的资金来为农业服务,有没有示范区大不一样”。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现代种业是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良种良法结合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这是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对现代种业的深刻认识。宣威将良种研发、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技术转化有机结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宣威已建成年产600万公斤的玉米良种研发中心,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16个,深受滇黔川桂湘渝6省(市)180个县(市)农民青睐,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累计增产粮食达9亿公斤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建成年生产能力500万粒的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培育出“宣薯1号至5号”5个优良品种。累计繁育推广脱毒微型薯3500万粒、优良种薯110余万吨,推广种植55万亩,增产鲜薯16.5万吨。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展示区。宣威在示范区建设中,总结推广玉米“五配套五统一”、马铃薯“高垄双行、大薯作种、整薯播种”等粮食抗旱集成高产栽培技术,整建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间套种等科技增粮措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2010年,示范区粮食总产6.25亿公斤,比2009年增4.14%。
  以多元化生产经营单位为建设主体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宣威热水镇成功引入云南宏斌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香港龙华蔬菜公司、呈贡清禾粒蔬菜公司等3家龙头企业,企业投资3000万元建起田间喷灌管网、塑料大棚、冷库及育苗工厂等基础设施。采取企业组织蔬菜生产和销售,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农民在企业打工的运作方式,形成了“政府、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在热水镇陡沟现代农业蔬菜标准园里,工人们正在往几辆拉菜的大货车上装菜,一片繁忙景象。在冷库车间,正在拣菜的吴大姐介绍说,她在园里工作近一年了,每个月工资1200元,像她这样在园内打工的有1400多人。张绍波介绍,宣威已经建成了热水镇供港蔬菜园、格宜魔芋、来宾金银花、东山大药、得禄百合等25个产业园。
  聚合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增强产业的带动能力,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最终目的。宣威充分利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工具,优化投资环境,在用地、税收、用电等环节出台了优惠政策,吸引各种资金向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块“洼地”汇集。&&
  张绍波介绍,宣威共培育扶持重点龙头企业54个(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1个,云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个);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宣威火腿”,中国名牌“宣威土豆”和“宣泰牌”宣威火腿,省、市级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23个。2010年,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21.74亿元,同比增5%,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实现收入16.46亿元,同比增7%,产值占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的25%。
  宣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高了农业工作者的士气,增加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农业工作的动力和压力,输入了农业发展资金,探索了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詹慧龙形象地概括为:“提了气、增了压、输了血、探了路、得了益。”(尹忠民)农业现代化的“金州探路” 一个穷困乡村华丽转身
种植结构调整、三产深度融合、城镇化稳步推进,一个穷困乡村因此华丽转身。且看——
农业现代化的“金州探路”
夏至过后,东辽金州天高云淡,绿意更浓。
沿着伊辽高速公路行至金州乡出口,放眼望去,一旁的金州现代农业园冷链物流功能区已经破土动工;对面几百米处的鴜鹭湖旅游度假区接待中心钢结构焊花飞溅,不日将投入使用;远处3000多亩梯田花海正在阳光雨露滋润下,酝酿着最美丽的绽放……一幅大美金州的生态画卷向人们徐徐展开。
金洲思变,变出不一样的“金州”
“这几年,吉林金洲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总在‘变着法儿’地吸引着外人的眼球。”对于隔三差五就来这块新闻“富矿”采访的记者来说,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名不见经传的穷困乡村,到集多种业态于一身的宜居乡村,几年来,金州乡的变化有目共睹。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生态产业园区……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以商招商”,短短四年间,吉林省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出丰硕果实。
感受身边变化,村民最有发言权。
潘秀和住在金州乡小街,以前一家人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土地流转给公司省心省力,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老房子推倒建楼房,金州乡也变成了旅游景区,这几年家乡变化太大了,俺们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正在移民新区二区建设现场干活的潘秀和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很是自豪地说。
种植结构调整调来收益“两重天”
过去,金州乡是东辽县出了名的“穷乡”。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重复着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产品的种植,“靠天吃饭”“只求温饱”成了思维定式。
2011年,金洲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入驻金州乡后,先后流转土地3万余亩,不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突出生态农业、景观农业、高效农业特点,规划出制种园区、有机杂粮园区、原料园区、中药材园区和旅游园区。
别具一格的园区释放发展活力的同时,也鼓起了农民们的腰包。
6月25日,在福善村3组千亩花海间,胡殿龙正组织30多名“工人”为花苗除草,丽日蓝天下,一幅现代农耕图跃然于眼前。
家住德智村4组的胡殿龙今年49岁,是土生土长的金州人,十里八村的劳动能手。如今把自家耕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地得到1100元,他带着周边农民到公司打工,成了“工头”,每月还能挣6000元工资。
说起现在的生活,胡殿龙的笑容始终洋溢在脸上:“咱们金州乡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土地流转之后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干,我们两口子赚双份‘工资’。以前供两个孩子上学挺吃力,现在一点儿也不愁了!”
近几年,随着金洲公司对种植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金州乡已减少玉米种植2万亩,每年减少玉米产量1500万公斤,大大缓解因库存爆满而出现的卖粮难题。与此同时,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让更多农民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企业耕地种植,带动了新一轮农民创业热潮。
农业产业化推进推出三产融合“好戏”
“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所在。
吉林金洲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先行先试,倡导“全流域、全链条、全餐桌”和“生态、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金州农业产业化不断完善,三产融合有序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突出‘三产两链七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组建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新型农产品销售平台,形成产销‘一条龙’发展模式,受益的不仅是当地百姓,还有生态环境。”对于吉林金洲未来发展,董事长王力辉思路清晰。
兴建四季采摘园、实现绿色食材“私人订制”直配餐桌、新建现代化日光温室、打造鴜鹭湖梯田花海、建设冷链物流功能区……金州农业产业化步步为营,亮点频出。
如何实现“三产”融合?
金洲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让利于生产端农民,使农业生产和市场相匹配,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价值,这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难怪金州乡党委书记王耀东一提起金洲公司,就会竖起大拇指,按他的说法:吉林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于金州乡的发展“功不可没”。
加快城镇化步伐布活“一盘好棋”
“我们搞城镇化,不是‘造城’,而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新的生活。”王力辉对新型城镇化认识深刻。
作为全省22个新型城镇化试点乡镇之一,金州乡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计划3年至5年,实现示范镇的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全面转变。
一张蓝图绘就,倾心付诸行动。
2014年,金洲公司委托省规划设计院完成《金州新型城镇化概念性规划》。2015年7月,移民新区一期开工,建设住宅楼14栋,468户居民今年底将搬进新居。今年6月,移民新区二期同步推进,计划安置650户、2210人。
“如今,我们已将鴜鹭湖流域74平方公里打造成生态区,加大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治理力度,从生态、生产和生活上来体现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金州变成生态特色镇。”说这番话时,王力辉语气坚定。
未来几年,随着金州休闲区、福善产城区、四新安置区的相继建设,金州生态特色镇的路子将会越走越宽。
如何让百姓不仅上得了楼、更住得起楼?
以省级贫困村双福村为例,金洲公司处处为村民着想,不仅划出耕地500亩作为村里的扶贫基地,还投入资金扶持贫困户开展油用牡丹种植,实现了务工有收入、销售有分红。
“带着村里发展项目,为百姓脱贫致富支招,公司把村民积极性全都调动起来了,我们争取年底就摘掉这顶扣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子’,做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现代农民’。”看着双福村的变化,党支部书记魏永才感慨万千。 (记者 隋二龙 苗玲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企业酝酿华丽转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