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特尔工作 工作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在特斯拉工作10个月是怎样一番体验
兰启昌,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2014年加入特斯拉,现就职于特斯拉中国传播部门。
曾这样介绍他:"从药学转入新闻,他试图寻找内心热爱;《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他看到新闻业另一面。曾被美好新闻理想鼓动,在《复旦青年》交游同好,也愤怒年轻;曾纠结徘徊,在咨询公司做项目,也想逐利而去。缺少彷徨的日子不算年轻,未经思考的道路不值一试。"
离开新闻业时,他说:“当放下执念,用新知识和勇气更新自我,投入到一无所知的新环境中,就像跳上一艘急速蹿升的火箭,有可能会粉身碎骨,但管他呢,平庸比胆战心惊更为可怕。”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在运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向大家分享他的生活感触、读书札记、时事点评等,以下文章即摘自他的公众号lanqichang6。
在特斯拉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2014年的上半年,整个市场上到处是特斯拉的新闻。正是在那个时间,因为偶然的机缘,有一个可以来特斯拉工作的机会。
说实话,开始时有些许疑虑,因为电动汽车这件事在中国太新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做了许多功课,研究特斯拉在中国将面临的课题,比如里程、充电以及新能源汽车政策。研究结束后,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因为一切问题都有答案,特斯拉在中国,需要的仅仅是时间而已。
更何况,Elon
musk这样的CEO太让人着迷了。我已经过了把谁当偶像的年龄,但如果非要选择成为某个人的粉丝,那么当世之人,没有谁比他更合适。他先后从事互联网、电动汽车、外太空探索、太阳能,每一项都是当时的最前沿领域,每一项都成就非凡。成为一个目光超越当世锁定在蓝色星球之外的极客的同事,想想都让人激动。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让我不断地修正认识。一个企业创造出最先进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最全面的解决方案,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它同时应当不断地向外界展示这一点,告诉人们它所做的努力以及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
创业是一边嚼玻璃,一边凝视死亡的深渊
原以为特斯拉的风格和其他外企类似,但上班第一天就把我的想法改变了。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大房间里工作,桌子连成一排又一排。不论职位高低,办公桌完全相同,没有隔间,没有玻璃。我心想:哇,这就是Startup的样子吧。最近去总部,才知道Elon和其他人一样,也都是一张办公桌,才明白这是沉浸在骨子里的一种精神。
一直到今天,特斯拉依旧是一家创业公司。创业,意味着在成熟的市场中另辟蹊径,挑战人们的观念与钱包,因此难度极大。
创业代表着高强度工作,加班到深夜不过是家常便饭,从去年9月份之后,有大半年时间,我没怎么见过朋友,后来春节聚会时,他们说我老了几岁。
创业意味着不停解决难题,在资源、人力和时间都紧缺的情况下,突破常规和流程限制,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几乎每一天都会有难题出现,但每一次解决难题,都如同升级打怪,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成就感。
创业需要坚强的神经,因为你在做未曾有人成功之事,所以要以极强的勇气和毅力向前迈进。你也会遇到在一个稳定公司不会面临的境况,不断地调适自我,才能保持良好状态。
最重要的是,创业道阻且艰,常常面临波折。特斯拉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去适应市场,也曾面临来自他人的讥笑,自身也在调整从而以更快速度前进。Elon曾经说:“如果事事顺利,说明你创新不足。”没有比这更好的概括了。
big and shoot for the star
特斯拉是一家太独特的公司,因为独特,所以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让他人明白它的追求。它常常做出一些看起来奇怪的举动——特斯拉开放了200多项核心专利,在把专利技术当作护城河的商业世界,这样的行为显得异常天真;特斯拉进入中国后,没有沿袭汽车业常规进行加价,并且向中国消费者赠送了家用充电桩和基础安装服务,这一行为在精明的中国企业看来显得傻里傻气;特斯拉在全球建成了由上千个超级充电桩组成的充电网络,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如果以常规商业思维来评判以上行为,无法得到让人信奉的答案。归根结底,要落到特斯拉的使命之上:推动世界向可持续交通迈进。燃油汽车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会让人类面临能源枯竭的困境,所以特斯拉致力于让人类社会从汽油车时代过渡到电动汽车时代。至于特斯拉卖了多少辆车,赢利几何,和这个目标相比,都是小事。
其他车企担心研究电动车花费过多,ok,特斯拉开放专利,希望更多人加入电动车行业;消费者担心充电是难题,ok,特斯拉提供最完善而且免费的家用充电解决方案;公众担心没法开着电动车进行长途出行,ok,特斯拉凭借一己之力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充电网。
所有的行为,目的都是让更多人认识、接受并且热爱电动汽车,让尾气冒个不停的汽油车早日消失,大街上到处跑着电动汽车,即使有很多电动汽车不是特斯拉品牌,那也没有任何关系。
这一切举动,要让被其他人认可,需要时间,对特斯拉精神理解最深的是特斯拉的车主,每次和他们聊完,我都会更加理解自身所做工作的意义。今年年初,特斯拉在中国面临挑战,每天上百度新闻,各种各样的揣测与推断层出不穷。坦率说,这一切有时会让人沮丧。后来我在朋友圈,看到全国各地的特斯拉车主自发站出来,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支持,甚至有车主说:开过Model
S以后我再也不想碰任何汽油车,就冲这一点,我必须为特斯拉代言!
工程师思维
最开始来特斯拉时,心里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疑团:为什么会议室的名字这么奇怪?毕晟、鲁班、墨子······后来才知道,特斯拉在全球所有地区的办公室都以当地的著名科学家命名。这一切的缘由,是因为这是一家信奉工程师思维的公司。
工程师思维,信奉技术的力量,所以造出了Model
S这款被美国权威汽车媒体Motor
Trend评为历史最伟大汽车的革命性产品;工程师思维,信奉逻辑与理性,不喜欢过多的宣传与包装,所以特斯拉在全球都不投放广告,所有的发布会视频都非常简单;工程师思维,坚信产品至上,所以把最多的资源和人力投放到产品研发之中,尽管这会让公司的财务报表看起来并不那么亮丽。
但中国其实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消费者习惯借由情感驱动决策、公众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大易被舆论左右、营销之术千变万化。所以特斯拉在中国也经历了适应过程,正如Elon参加完博鳌论坛后回到美国,发了一条Twitter,说关于中国市场,他也正在学习。
同样是因为工程师思维,一旦认识到需要改变,速度便奇快无比。从2015年起,特斯拉发布了各项本土化举措,和媒体、公众做了几十场体验日活动,以至于后来,许多非汽车行业的朋友都说:今年你们的动静整得挺大。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不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只要未曾忘掉初心,未曾失去心气,都可浩浩荡荡,回马再战。
这10个月来,与一家刚进入中国的企业一起,经历了风风光光、跌宕起伏与再度前进,每一天的密度都极大,常常觉得已经过了几年。见证一个行业发生巨变,参与创新事物的传播扩散,这段旅程即使风大雨急,但却如此激动人心。
正因为内心曾一次次越过山丘,所以最近读到Wait
But Why(写了那篇流传甚广的人工智能文章的媒体)写特斯拉的文章,心有戚戚:
我们的现代世界之所以这么先进,并不是因为我们飘流在不可避免的进步河流之上,而是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的非凡时刻,有人或公司做出了令人惊叹不已的创举。
然而,那些改变世界的时刻并不能平稳地滑翔到这个世界来:这些向着未来的跨越式进步必须奋力冲破茂密的树冠,然后通过抗争让自己留在那里。“过去”总是喜欢无所事事地盘桓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它不喜欢未来在这里崭露头角,因为这会暴露“过去”的本质——过去就是过去。因此,新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出现时,经常会遇到阻力,现有的树冠会竭尽所能打压潜在的颠覆者,不给它生长、蔓延的势头。守旧者知道,一旦颠覆者站稳脚跟并开始迅速传播它的思想,整个游戏就会发生变化,一旦打破平衡,人们就不再会去尝试打压颠覆者,相反,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效仿。
特斯拉此刻正在做的,正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伟大的表述总是相似的,正如纳博科夫在自传中说道:“尽管透过迷雾看不见太多东西,不知怎得总会有哪些看着正确方向的极乐感觉。”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10个月以及接下来与特斯拉一起的日子,最贴切的莫过于里尔克那句诗了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958被浏览214488分享邀请回答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特尔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