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平原农村信用社地区项目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doc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doc
&& 农业区位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农业专业化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衣保中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衣保中,男,1962年6月生,黑龙江省木兰人。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在获理学博士学位(科学技术史)。
衣保中人物简介
£ 现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农业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史、东北亚农业交流史、中国东北区域经济。理学博士兼招收经济学历史学博士生。
衣保中人物生涯
一、 专著和书籍
(一) 学术专著类
1、《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唯一作者,1990年7月出版,37万字。
2、《中国东北农业史》,唯一作者,1993年12月出版,60万字。
3、《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唯一作者,长春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17.3万字。
4、《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合著,1990年7月出版。
5、《东疆史略》,合著,1990年12月出版。
6、《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合著,1993年6月出版。
7、《中国东北通史》,副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8、《苦难与斗争十四年》,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9、《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10、《中国东北区域经济》,合著,2000年9月出版。
11、《东北亚区域经济概论》,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2、《日中地域协力の现状とN G Oの役割—农业问题を中心にして》,合著,日本宫城县护宪平和センタ-1997年印行。
13、《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32万字。
(二) 通俗读物与辞书
1、《同治皇帝轶事》,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明代皇帝秘史》,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3、《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4、《东北文献辞典》,参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5、《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参编,1995年12月出版。
(三) 古籍整理与编辑
1、《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资料汇编,1985年12月出版。
2、《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矿产矿务篇),资料汇编,1985年12月出版。
3、《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林牧渔篇),资料汇编,1986年12月出版。
4、《双城堡屯田纪略》,资料汇编,1990年7月出版。
5、《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资料汇编,1991年8月出版。
6、《东北土地关系史研究》,特约编辑,1990年9月出版。
7、《吉林新志》,校核,1991年6月出版。
8、《美国与中国东北》,特约编辑,1991年12月出版。
9、《东北岁时节俗研究》,特约编辑,1992年11月出版。
10、《东北农谚汇释》,特约编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11、《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审稿,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二、 论 文
1、关于明代军屯制度破坏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松辽学刊》1984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及《经济史》同时全文转载)。
2、试论历史科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生时代》1985年1期。(合作)。
3、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的历史反思,《研究生时代》1985年2期。(合作)。
4、清代乾隆时期的回赎旗地,《松辽学刊》1985年清史专号。
5、试论清代满族士兵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满族研究》1987年4期。
6、清代八项旗租地的租佃关系,《洛阳师专学报》1987年1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及《经济史》同时全文转载)。
7、清代八项旗租地考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丛刊》1987年43辑。
8、清末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近代化,《辽宁师大学报》1988年2期。
9、东北水稻生产发展概况,《博物馆研究》1988年4期。(合作)。
10、清代吉林地区“摊丁入地”述略,《长白学圃》1988年4期。
11、清末东北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与近代农业技术引进,《中国农史》1988年4期。
12、清末东北三省的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专题国际学术会议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9月。(合作)。
13、伪满前期农业商品经济的危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专题国际学术会议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9月。
14、论东北商品粮产地的形成与发展,《平准学刊》1989年 5辑。(合作)。
15、贵在开拓与创新,《学习与探索》1989年 4—5期。
16、关于东北近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吉林师院学报》1989年3期。(合作)。
17、清代设立八项旗租地考略,《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 1期。(合作)。(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989年10 期全文转载)。
18、试论清末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6期(合作)
19、清中叶八项旗租地研究,《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0年10期全文转载)。
20、论清代旗地的私有化,《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2期。(合作)。(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0年10 期全文转载)。
21、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租佃形态,《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
22、清末东北官荒的放垦与开发,《学海拾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合作)。
23、金代屯田制度初探,《北方文物》1990年3期。
24、教育兴农的实践与探索,《高师教育深化改革理论与实践》,吉林师范学院1991年6月出版。
25、清末民国时期牡丹江地区的土地开发,《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3期。
26、“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粮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1期。(合作)。
27、东北农业发展史概要,《长白学圃》1991年7期。
28、长白丛书研究系列发展规划,《长白学圃》1991年7期。
29、清末东北旗地的发展及满族地主的兴起,《满族研究》1992年 1期。
30、近代延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东疆研究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合作)。
31、日本的“环日本海”战略及其对“东满”经济区的经营,《东疆研究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32、服务桑样 继往开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3期。
33、论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及南朝鲜的地位,译文,《东北亚经济圈研究译文集》,1992年12月出版。
34、学习陶行知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生活教育之花 富民强国之果—陶行知诞辰百周年学术论文选》,1992年10月出版。(合作)。
35、开发乡邦文献 弘扬地方文化,《吉林日报》日。
36、中国东北史研究动态,《长白学圃》1992年8期。(合作)。
37、试论甲午战前东北资本主义的产生,《长白学圃》1992年8期。
38、试论民国时期东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北方文物》1992年3期。
39、清代八项旗租地的形成、破坏与丈放,《史学集刊》1993年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11期全文转载)。
40、民初的吉林垦殖分会及其筹边活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4期。
41、试论清末东北资本主义的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3期。
42、弘扬区域文化的大型丛刊,《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3期。
43、长白文献与长白文化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2期。(合作)。
44、东北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暨吉林省古籍工作会议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5期。
45、民国时期八项旗租地的丈放,《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2期。
46、试论明代辽东军屯的破坏与民田的发展,《明史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47、中国农业经济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综述,《吉林农业经济》1993年6期。
48、论长白文化,《长白学圃》1993年9期。(合作)。
49、东北农业近代化问题论纲,《长白学圃》1993年9期。
50、极富特色的吉林乡邦文献,《文史知识》1994年6期。(合作)。
51、论清代东北旗地的公产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2期。
52、试论甘肃省的土地改革运动,《史学集刊》1994年增刊。(合作)。
53、论长白山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6期。(合作)。
5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国农史》1994年1期。
55、发掘乡邦文化遗产的大型丛刊,《人民日报》日。
56、东北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北方文物》1994年1期。
57、中国农业经济史讨论会述要,《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
58、冬季教育与城乡互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版,1994年2期。(合作)。
59、让历史与现实对话,《长白论丛》1994年6期。
60、层差、融合与变异,《社会科学探索》1994年6期。
61、清朝前期东北旗地的私有化,《北方民族》1994年2期。
62、试论东北垦荒政策的演变,《长白学圃》1994年10期。
63、探讨东北历史文化理论 协同发掘乡邦文化遗产,《长白学圃》1994年10期。
64、黄兴创办中国垦殖协会及其对吉林边疆开发的作用,《近代史研究》1994年增刊。
65、试论“九一八”事变前延边各族人民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边疆的斗争,《近代中华民族维
护祖国统一斗争业绩论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合作)。
66、渤海国的农牧业初探,《农业考古》1995年1期。
67、清代吉林地区“滩丁入地”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6期。(合作)。
68、春秋时期晋国县制的形成及特点,《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
69、清代吉林档案文献及其文化价值,《长白学刊》1996年5期。(合作)。
70、日本移民与伪满洲国的殖民地农业,《东北亚论坛》1996年4期。
71、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东满”的移民侵略,《东北亚论坛》1996年增刊。(合作)。
72、日伪时期“满蒙开拓团”的水利设施及其性质,《东北亚论坛》1996年增刊。(合作)。
73、清代东北的作物种类与分布,《古今农业》1996年4期。
74、中国东北农业史视角上的日本移民,《战后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本“满
蒙开拓团调查研究会”1996年11月印行。
75、论东北农业近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1期。(合作)。(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7年2期收目)。
76、20世纪30-40年代的“日本海航路”,《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4期。(合作)。
77、日本移民侵略与东北殖民地土地占有关系,《北方文物》1997年4期。(合作)。
78、东北解放区新民主义农业经济构成初探,《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2期。(合作)。(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7年3期收目)。
79、长白文化的内涵与特色,《长白学刊》1997年6期。(合作)。
80、论民国时期东北民族资本的三种形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7年11 期全文转载)。
81、试论东北解放区的农业改良,《中国农史》1997年4期。(合作)。(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2期收目)。
82、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与新民主义土地关系的建立,《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3期。(合作)。
83、东北农业的特色及其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东北亚论坛》1998年1期。
84、论中国东北近代社会的演变,《长白学刊》1998年4期。
85、商埠开辟与近代东北城市对外贸易的发展,《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合作)。
86、应加强封建土地经营管理方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87、论清前期东北垦荒政策的演变,《长白学刊》1999年6期。(合作)。
88、我国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东北亚论坛》1999年4期。
89、东北区域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东北亚论坛》1999年1期。
90、试论近代哈尔滨与海参崴的互动发展,《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91、弛禁放荒与东北地区资本主义的产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8 期全文转载。同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5期收入)。
92、中西交融与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演变,《中国农史》2000年2期。(合作)。
93、近代东北地区林业开发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5期收入)。
94、面向21世纪的东北经济,《长白学刊》2000年4期。
95、中国东北区域经济论,日本《岛根县立国际短期大学纪要》,2000年3月,第7号。
96、论民初日本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贸关系,《日本学论坛》2000年4期。(合作)
97、论东北地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98、中国东北地方の农业近代化について,《环日本海研究》,日本环日本海研究会2000年10月出版,第6号。
99、论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东北亚论坛》2001年1期。
100、论民国时期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论探讨》2001年2期。
10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距问题,《吉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02、东北区域经济研究的现状与课题,日本《环日本海研究年报》2001年第8号。
103、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东北亚论坛》2001年4期。
104、论伪满时期的殖民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4期。
105、东北地区工业化的特点及其环境代价,《税务与经济》2001年6期。
106、论区域形象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世纪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107、论清末东北经济区的形成,《长白学刊》2001年5期。
108、论清末东北地区的水田开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期。
109、朝鲜移民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技术,《中国农史》2002年1期。
110、论近代哈尔滨与海参崴的互动发展,《北方文物》2002年1期。
111、试论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大量迁入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亚论坛》2002年2期。
112、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长白学刊》2002年3期。
113、超越边疆意识,塑造新形象,《吉林日报》日,8版。
114、清代以来东北草原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代价,《中国农史》2003年4期。
115、20世纪东北区域土地开发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2003年4月出版。
116、发展吉林要超越边疆意识,《新长征》2003年8期。
117、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5期。
118、论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区域开发,《人口学刊》2003年4期。
119、近代以来东北平原黑土开发的生态环境代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5期。
120、区域开发新论,《东北亚论坛》2003年5期。
121、论区域形象与长白文化,《今古大观》2003年3期。
122、日本环境政策变化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东方畜牧周刊》月,第102、103、104、105期连载。
123、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古今农业》2004年2期。
124、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东北亚论坛》2004年3期
125、清末以来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其环境代价,《中国农史》2004年3期
126、入世后我国对日本食品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4期。
三、 获奖情况
1、1990年在获得“院青年科研积极分子”称号
2、1991年在获院“七五”科研成果综合奖。
3、1992年在被评为院学科带头人。
4、1992年9月,“东北农业史”课获得吉林师院教学优秀成果奖。
5、1993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6、1998年,《中国东北农业史》获得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经济学三等奖。
7、1998年,获国家一级学会年有奖征文三等奖。
8、1998年,被长春市委组织部列入“长春市跨世纪科学技术干部梯队”。
9、1998年,被吉林大学评为“吉林大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10、1999年5月获得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优秀新人”奖。
四、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2、吉林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东北近代农村经济社会综合研究”,项目负责人。
3、吉林省教委重点项目:“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史研究”,项目负责人。
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主要参加人。
5、国家教委项目:“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主要参加人。
6、国家教育部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项目:“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向与对策的研究”,主要参加人。
7、日本国际学术交流基金项目:“日本移民对中日两国农业影响的研究”,主要参加人。
8、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项目:“满蒙开拓团的综合研究”,主要参加人。
9、日本项目:“日本与清末中国近代西方农学引进”,课题负责人。
10、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招标课题:清末东北边疆的朝鲜族移民与间岛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
11、吉林大学精品研究课题:可持续区域开发理论研究,课题负责人。
五、关于衣保中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
1、评《中国东北农业史》,《历史研究》1996年4期。
2、《中国东北农业史》--填补空白的区域农史著作,《中国农史》1994年3期。
3、区域农业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东北农业史》,《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1期。
4、评《中国东北农业史》,《史学集刊》1995年3期。
5、自成体系颇有新意的拓荒之作--评介《中国东北农业史》,《北方文物》1996年1期。
6、衣保中著《中国东北农业史》,NEWS LETTER 1996年第8号,日本,近现代东北亚地域史研究会1996年10月出版。
7、关于“农业近代化”的共鸣,《北方文物》1992年3期。
8、一部特色鲜明的地区经济史专著—评《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2期。
9、一部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著作—评《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3期。
10、农业现代化之史鉴—读《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农业考古》1993年3期。
11、书评:衣保中《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NEWS LETTER 1994年第5号,日本,近现代东北亚地域史研究会1994年3月出版。
12、省社科“八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东疆史略》出版,《社科信息报》日第二版。
六、国际交流(出国讲学与合作研究)
1、日—4月5日,应邀赴日本、、等地讲学。
2、日—17日,应邀赴日本东京、长野等地参加日本战败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大会演讲。
3、—17日,应邀赴日本讲学。
4、—25日,应邀赴日本饭田市参加日本移民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大会报告。
5、日,受日本广岛大学邀请,在广岛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作了题为《论中国东北近代社会演变》的学术报告。
6、日,被邀请参加环日本海学会第5次全国研究大会(日本福井县),并作了题为《论中国东北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学术报告。
7、日,被邀请参加环日本海国际学术交流协会1999年度研讨会,作了题为《朝鲜移民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学术报告。
8、日受邀请参加日本国际交流研讨会。
9、日,受邀请参加了东亚社会变迁与国际环境研讨会,作了题为《吉林垦殖协会的创办及其主要活动》的学术报告。
10、日—28日,受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邀请,参加了该所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
11、日,受邀请在日本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作了题为《朝鲜移民与东北水田开发》的学术报告。
12、1999年4月—2000年3月,在日本岛根县立国际短期大学任客员研究员。
13、2004年5月,受韩国农业振兴厅和农史学会邀请,在汉城和水原参加了有关“大米的历史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了“朝鲜移民与中国东北地区水田开发”的报告。
14、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日本任客员教授。
15、日,受邀请参加了该校研究课题的学术研究会。
16、日,在农学部做了“东北地区农业的特色及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的学术报告。
衣保中教授我的图书馆
1 名称来源
狭义概念中的东北地区东北,在是与、属于意义相近的地理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推翻之后,“东北”开始被用来取代满清发祥地原有的名称“满洲”。
与中国东北相同或相近的地理概念还有“东三省”()和“东四省”(东北四省)。
1.1 名称演变
东北和辽东、关东、关外、满洲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具体所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建有辽东郡、辽西郡,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东南部,秦代长城东起点即为辽东。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修建山海关,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
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满洲既是族称,也是地理概念,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满洲称谓。
东北一词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在中国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四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
从历史学角度看,东北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大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辽东是东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广阔的东北地区。历史上的辽东一度包括汉四郡(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区)。狭义的东北指代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或说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东部) 。
&strong&&/strong&东北地区
1.2 东北渊源
相传远古时期,舜帝曾经册封天下十二座名山[2],医巫闾山就是其中地理位置最北端的一座。历史上,医巫闾山以北都叫做东北。但这只是模糊的地理方向上的概念,和今天意义上的东北还相差很远。《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后舜帝又析为“十二州”已把东北南部的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肃慎故国是东北地区的最早起源,肃慎为商周时北方部族,在《国语》、《左传》、《山海经》、《史记》、《大戴礼记》等书中多有记载,称其为东北夷、东夷。《左传》昭公九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原道训》又记载说舜时曾“纳肃慎”,《国语·鲁语》说周武王克商时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尚书·周书序》说周成王伐东夷,“肃慎来贺”。可知从虞、夏、商、周以来,肃慎一直与中原保持密切的关系。自周秦以后,靺鞨、勿吉、挹娄、女真各族均为为肃慎后裔,而其活动地区则远在辽水、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流域,最远至远东滨海地带。
辽代统一北方,人们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变化,就是将东北方向看作是一个大区域。这从辽代的军政建制得到了充分地反应。据《辽史·兵卫志》载,分“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各统所辖诸民族军政。其《百官志》又有“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的说法。显然,在辽代已把地理方位——东北,引用为建制名称,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金代继承了辽代的习惯用法,仍以东北路设官职和机构。实际上,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皆以东北名之。比起建制虽属完备而名称各异的唐代,的确是一个进步。这它表明,辽金人已把同处一个地理方位的东北向之地视为一个整体,第一次把表示地理方位东北引为机构建制名称。这不仅仅是个名称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的地理观念的飞跃。
内蒙古东四盟市
内蒙古东四盟市属东北地区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远在民国时期由于人口的迁徙,东三省有很多人口到内蒙古谋生和定居,于是这个地区的民俗、方言、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内蒙古“东北”的民俗逐步形成。民国时内蒙古东部的盟市很多都划分为省级单位、今呼伦贝尔市(民国时期属黑龙江省管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些省、城市在民国时和东三省统称东北。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民国时期的各个省、城市均划合并为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单位,历史的沧桑抹不去内蒙古东四盟市人心中的东北!内蒙古东部的五个盟市无论是语言(方言)、文化、习俗都与东三省的一致,即有蒙古风情又有东北民俗!这形成了特殊的东蒙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内蒙古东部人对外地人称自己是东北人也是很有道理的。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本社
1616年,后金(后改为清)在现在的辽宁省中部建立。
1644年,清军入。明朝灭亡。
1858年,爱珲条约。成为界河。
1894年,开始。
1898年,日本租借。
1904年,开始。
1905年,日俄签订停战条约。
1906年,成立“满铁”。改称为南满铁路。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成立,清朝灭亡。
1928年,事件。
1931年,柳条湖事件。发生。
1932年,建国。
1934年,即位满洲国皇帝。
1937年,卢沟桥事件。
1945年,日本战败。满洲国崩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东北地区劳动、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华种族肃慎族系创造东北早期文明——新开流文化。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的尧舜时代,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当时东北地区为幽州境内,夏商周时期,劳动、生息在东北地区的有肃慎、东胡、华夏等民族。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辽宁是燕国的辽东郡和辽西郡。
周代对东北地区的开发
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之后,“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韩、魏、楚后,再遣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秦军回师攻代,代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高句丽和渤海国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人(东北古代汉人一支与现代韩国人无关,人口几全部姓高);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南部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现在的辽西地区,公元337年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前燕亦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租税,非工商人口归农等等。使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和新罗(今天朝鲜、韩国祖先)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人口绝大部被唐朝政府内迁中原融回中土,余众融入渤海国的人民里。
唐武后圣历元年(698年),肃慎后裔粟末靺鞨(满洲先祖)首领大祚荣以本部为主,结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之间建立地方政权渤海国(亦称震国)。后来鼎盛时,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近500万,胜兵数十万人,史称“海东盛国”。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王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辽东半岛。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同年灭北宋。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辽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明朝前期东北方向疆域图明代对东北的管辖
1368年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现在的辽阳地区,在当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帅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70]。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喀喇沁、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建州女真大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大多集结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经常袭掠朝鲜境内,明成祖即位后为了扼制其向北发展,骚掠朝鲜,于永乐元年十一月诏设建洲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并遣千户王可仁等至朝鲜招抚女真。
永乐二年置奴儿干卫、七年四月又置奴儿干指挥使司,先后置卫所一百八十四,凡来降者均加官,授印绶,赐耕地。1406年(永乐四年)猛哥帖木耳“入朝鲜庆源界抄掠”,游牧于半岛北部女真人传统聚居地区,迫于朝鲜蚕食女真故地,明永乐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领袖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州女真。同时迁来的,还有部分毛怜卫的居民。猛哥帖木儿所统斡朵里部人世与胡里改部为婚,两部关系密切。所以当因在“事变”中参与“寇庆源府(朝鲜地名)”,畏朝鲜卷土来攻,亦于1411年(永乐九年)率部众迁到凤州地面。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故元鲸海千户所速哥帖木儿、木达哈千户所完者帖木儿、牙兰千户所皂化自女直来归”开始,明政府对这些民族除了一些被留在辽东,编入辽东都司所属卫所之外,大部分安置在北京或南京。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卫地方官员忽刺冬奴等人来朝,奏称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明廷接受了这个建议,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内地官员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80]。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派遣太监亦失哈、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该地“开设奴儿干都司”[81],专管卫所事务。奴儿干都司管辖地区,“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82]。根据《明实录》记载统计,从永乐初到嘉靖时,前后在上述地区共设立三百七十个卫,二十个所[83]。今天,明代设置的卫所早已废圮,但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员在奴儿干都司治所,修建永宁寺时刻的石碑《永宁寺记》,以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修永宁寺时又刻的《重建永宁寺记》石碑,详细记载了奴儿干都司和卫所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我国东北疆域的历史见证。另外还有《昭勇将军崔源墓志》记载,“宣德元年同太监亦信下奴儿干等处招谕,……正统元年,奉敕抚安忽(刺)温野人”[84],以及《明威将军宋国忠墓志铭》记载,宋国忠的高祖宋卜花,曾在明初奉命招谕奴儿干的事迹[85]。这两块墓志反映的事实和永宁寺两块石碑记载是完全一致的,有力说明明代在奴儿干设官建置,这里是我国疆域的一部分。
“卫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86],“看守地方”[87]。“卫所”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88]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89]、《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90]、《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91]、《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92]、《塔山左卫之印》[93],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来往更为频繁。因此,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明朝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辽东志》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115]。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116]。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117],担负“造船运粮”[118]和运送军队[119]的任务。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区的联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尔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清朝对东北的统治
16世纪末,女真再次勃兴强大。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大举入关,统一全国。“白山黑水”是满洲族发祥地。满族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清朝极盛时期,号称“大清帝国”“天朝上国”,疆域之盛,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此时东北号称满洲本部,清初是东北历史上疆域最大时期。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东北地区疆域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蒙古独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大致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沈阳、辽阳、锦州、长春、吉林、宁安、辽源、哈尔滨等经济中心。
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东三省”狭义概念通常指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三省区域,就是通称所说的“东三省”或者“东北三省”。
“东三省”广义概念指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即“东四盟”,包括现在的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
就原来行政区划划分之东北地区,为继承清朝之“东三省”(即奉天省——辽宁省、、),或国民政府之东北九省之划分。
“东四省”,指1930年代,被并入满洲国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旧热河省。
东北全境人口为1.217827亿(2008年数据,含内蒙东部),其中东三省人口为1.087321亿,内蒙古东部人口为1305.06万。
北方明珠--大连辽 宁:4315万
吉 林:2734.21万
黑龙江:3824万
赤峰市:460万
通辽市:309.46万
兴安盟:165万
呼伦贝尔市:270万
【汉族姓氏】
马、殷、刘、张、王、李、赵、周、吴、郑、矫、肇、金、罗、 佟 德、洪、依、沈、杨、海、关、白、汪、鲍 徐、舒、万、宋、那、南、姚、董、何、郝、丛、葆、范、苏、陶、龙、郭、白、叶、谢、陈、辛、门、曾、益、常、千、梁、阎、倪、韩、孟、恒、秀、黄、鄂、朱、葛、卢、胡(依兰旧名“三姓”,就是葛卢胡三个姓氏)、林、耿、申、熊、乔、尹、尚、夏、哈、曹、曲、皇、于、时、项、代、蔡、卜、梅、钱、冮、魏、敖、安、聂、贾、仲、袁、邰、信、巴、邢、杜、艾、孙、龚、单、石、罗、费、奚、毛、冯、俞 、包、顾、穆、吕、程、祥、荣、广、章、闻、任、塔、丁、邓、房、产、彦、兆、谭、祁、贺、礼、英、公、崔、年、翁、业、商、车、韵、窦、庄、果、边、史、廉、邱、查、佘、宛、姜、冠、沈、尤、解、兰、苍、钟、满、井、刑、孔、汤、柳、向、詹、霍、许、蒋、武、温、鞠、庞、阿、岳、官、毋、双、党、潘、兴、里、巴、衡、明、秦、西、樊、邬、侯、供、苑、敦、邹、鲍、柏、戚、喜、老、管
【满洲老姓(包括契丹)】
完颜、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赫舍里、耶律、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
沈阳市: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 东陵区 于洪区 浑南新区 新民市 辽中县
大连市:西岗区中山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长海县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
抚顺市:顺城区新抚区东洲区望花区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本溪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东港市凤城市
锦州市:太和区古塔区凌河区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义县
营口市:站前区西市区鲅鱼圈区老边区盖州市大石桥市
阜新市:海州区新邱区太平区清河门区细河区彰武县
辽阳市:白塔区文圣区宏伟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灯塔市辽阳县
盘锦市:兴隆台区双台子区大洼县盘山县
铁岭市:银州区清河区调兵山市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
朝阳市:双塔区龙城区北票市凌源市朝阳县
葫芦岛市:龙港区连山区南票区兴城市绥中县
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净月区 区 经开区 高新区 长东北先导区 南部新区 北部新区 西部新区 双阳区九台市农安县
吉林市: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高新 经济开发区 蛟河市舒兰市磐石市永吉县
四平市:铁西区铁东区公主岭市双辽市
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东辽县
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
白山市:八道江区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松原市:宁江区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
白城市:洮北区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安图县
哈尔滨市:松北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平房区香坊区呼兰区阿城区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依兰县方正县宾县木兰县通河县
牡丹江市: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绥芬河市海林市宁安市穆棱市东宁县林口县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建华区铁锋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碾子山区梅里斯区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
大庆市: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
鸡西市: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城子河区麻山区虎林市密山市鸡东县
佳木斯: 前进区 东风区 向阳区 郊区 同江市 富锦市 桦南县 桦川县 汤原县 抚远县
鹤岗市:兴山区向阳区工农区南山区兴安区东山区萝北县绥滨县
双鸭山市: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宝山区集贤县友谊县宝清县饶河县
伊春市:伊春区 南岔 友好 西林区 翠峦区 新青区 美溪区 金山屯 五营 乌马河 汤旺河 带岭区 乌伊岭 红星区 上甘岭 铁力市 嘉荫县
七台河市:桃山区新兴区茄子河区勃利县
黑河市: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
绥化市:北林区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明水县绥棱县
:呼玛县塔河县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
内蒙古东部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满洲里市 扎兰屯市 牙克石市 根河市 额尔古纳市 阿荣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 鄂温克自治旗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 陈巴尔虎旗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阿尔山市 科右前旗 扎赉特旗 科右中旗 突泉县
通辽市: 科尔沁区 开发区 霍林郭勒市 科左中旗 科左后旗
奈曼旗 扎鲁特旗
赤峰市: 红山区 元宝山区 松山区
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 喀喇沁旗 敖汉旗 林西县 宁城县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在三十年代开始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东北亚最先进的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紧邻苏联的关系,许多重工业建设项目也都被安排在东北,因此东北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且以重工业为主。但是现在东北资源匮乏,于是开始采用新兴业,如旅游业等 。
东北的为春麦、、马铃薯、、、,其农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区域差异,北部盛产大豆、甜菜、等,中部则盛产高粱、小米、、花生等,南部则盛产温带水果、玉米、棉花等,“寒暖农分异,干湿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说明了当地的农作物分布现象。大连地区盛产苹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区盛产、、、及各种鱼类。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其他地理大区的情况不同,东北三省的居民对“东北”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认同感,即首先认同“”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地区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以及居民以来自河北、山东两地的移民为主体有关。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融合了、蒙古、、、、锡伯及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东北的文化吸收了大量满洲文化的成分,并在一些词汇和生活方式上受日本、朝鲜及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词汇方面,如“噶斯”(日文“”的音译,即煤气)、咧巴(俄语Хлеб的音译,即面包)、笆篱子(俄语Пале的音译,原意为“栅栏”,转意为“”),饮食方面如对俄式食物和的喜好,均可反映出外来文化的影响。
发源于东北的乡土娱乐有、、、。其中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的记述中就有描绘。
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设施、教育普及率和升学率在中国属于上等水平。其中辽宁省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中国为最高省份。主要科学研究机构分布于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其中以光学机械、冶金和军工产业的研究水平最为发达。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还融合了满洲、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锡伯及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东北方言在一些词汇上受满州、日本、朝鲜及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词汇方面,如“噶斯”(日语ガス音译,即煤气)、咧巴(俄语Хлеб音译,即面包)、笆篱子(俄语Пале的音译,原为栅栏,转意为监狱)、旮旯(满语。即角落)、妈了个巴子(汉语。粗话),饮食方面如对俄式食物和朝鲜食物的喜好,均可反映出外来文化的影响。
发源于东北农村的乡土娱乐有二人转、秧歌、吉剧、踩高跷。其中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渤海国的记述中就有描绘。东北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是代表东北地区的一首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辽宁的“东北二人转”等22个项目入选。沈阳入选的有东北大鼓、谭振山民间故事以及沈阳评剧。
12 Ⅰ—12 满族说部 吉林省
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 辽宁省大洼县
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 辽宁省新民市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70 Ⅱ—39 辽宁鼓乐 辽宁省、辽阳市
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 辽宁省鞍山市
105 Ⅲ—2 秧歌 (抚顺地秧歌) 辽宁省抚顺市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辽宁省本溪市
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72 Ⅳ—28 京剧 辽宁省
195 Ⅳ—51 评剧 辽宁省沈阳市
235 Ⅳ—91 皮影戏 辽宁省瓦房店市 辽宁省凌源市
236 Ⅳ—92 木偶戏 辽宁省锦州市
242 Ⅴ—6 东北大鼓 辽宁省沈阳市 黑龙江省
271 Ⅴ—35 东北二人转 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 吉林省全省各地 黑龙江省海伦市
276 Ⅴ—40 乌力格尔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 科尔沁右翼中旗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277 Ⅴ—41 达斡尔族乌钦 黑龙江省
278 Ⅴ—42 赫哲族伊玛堪 黑龙江省
279 Ⅴ—43 鄂伦春族摩苏昆 黑龙江省
296 Ⅵ—14 朝鲜族跳板、秋千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97 Ⅵ—15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315 Ⅶ—16 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辽宁省锦州市
328 Ⅶ—29 岫岩玉雕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433 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 黑龙江省
435 Ⅷ—85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黑龙江省
461 Ⅸ—13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黑龙江省
分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方官话三个
东北官话:1吉辽片:蛟宁小片、通溪小片、延吉小片。 2长哈小片:肇阜小片、哈小片、长小片、锦小片。 3黑松小片:嫩克小片、佳富小片、站话小片。
胶辽官话:盖桓片、登连片、虎林方言、二屯方言。
北方官话:太平屯方言。
8 地理位置
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区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东北区总面积为124.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1995年全区总人口为1153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5%;土地和人口的规模相当于世界上一个较大的国家。近代我国行政区划变动最频繁的是东北地区,但是,作为大地区概念的“东北”则相当稳固,由来已久。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和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和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区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松辽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
受、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大于等于10℃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北部则仅有10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则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自东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沈阳:共和国长子,中国重工业之都,东北最大城市,中国建成区第三大城市,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力的国际城市之一。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商业,军事中心
哈尔滨:北国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有众多欧式风格建筑,旅游业发达。动力、航天航空、亚麻纺织、制糖、制药等工业发达。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总人口居第二位,东北地区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
长春:北国春城,东北天然地理中心。汽车城、电影城、光学之都、农业之都、大学城、森林城、塞外春城。工、农、科技产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连:东北之窗,东北最大港口经济城市,东北经济最发达城市。外贸发达,城市迷人,旅游业发达。“服装之城”“足球之城”“北方香港”
牡丹江:中国雪城。东北亚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最大的内陆贸易口岸城市,中外陆海联运的重要结点城市,是东北地区最具有投资潜力的城市,享有众多美誉。 各类产业发达,风景迷人。
鞍山:共和国钢都
大庆: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
齐齐哈尔:鹤城
佳木斯:东方第一城
吉林市:北国江城,雾凇之都
锦州:文化名城
其他地级市
黑 :鹤岗、伊春、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绥化、黑河、加格达奇
吉 :四平、通化、白城、白山、辽源、松原、延吉
辽:抚顺、铁岭、葫芦岛、阜新、朝阳、盘锦、辽阳、本溪、营口
蒙:呼伦贝尔、乌兰浩特、通辽、赤峰、满洲里
重要县级市有绥芬河、海林、宁安、海城、兴城、梅河口、珲春、五常、霍林河等
东北第一商业街——沈阳中街
东北最具有异国风情的商业街——哈尔滨
东北现代都市潮流和时尚的领军者——大连天津街
东北曾经的亚洲第一大街——长春人民大街(1996年前称斯大林大街)
其他——沈阳太原街、沈阳长江街,沈阳西塔街,沈阳五爱街,沈阳三好街,哈尔滨果戈里大街、长春重庆路、长春长江路、大连青泥洼街、大连西安路、牡丹江太平路等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50%左右。大庆油田是目前开采中的最大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都在扩大之中,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产销地结合不理想。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东北区的资源对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煤矿、石油、金刚石、金矿、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淡水及类。
2009年5月在辽宁本溪发现特大型铁矿,使辽宁省跃居成为全国铁矿第一大省。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区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大于等于10℃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北部则仅有10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则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自东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50%左右。大庆油田是目前中国的最大油田,辽河油田为中国第四大油田,此外还有吉林油田,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产销地结合不理想。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东北区的资源对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东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需进行区域性调水,才能根本保证本区发展的需要。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东北区除矿产与工业外,其土地、热量、水分、海洋、植物资源等条件,对建成为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渔业基地、特产基地提供了可能。
东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需进行区域性调水,才能根本保证本区发展的需要。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东北区除矿产与工业外,其土地、热量、水分、海洋、植物资源等条件,对建成为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渔业基地、特产基地提供了可能。
公元前4000年,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
公元前2130年,早期肃慎王国定都喜都
两周时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东北和中原开始交流
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
公元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都合龙城(扶余王城,即长春)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
668年,唐朝吞并高句丽,唐朝领有东北全境
698年,满族先祖靺鞨人大祚荣建立渤海国
713年,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成为唐朝版图内的羁縻州
926年,辽国吞并渤海国。
907年~1125年,辽朝。东京道、上京道,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
1115年~1234年,金朝。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管辖东北地区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辽东设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后更名为辽东都司),管辖东北地区南部
1388年,朱元璋准备在元双城总管府地区立铁岭卫,后在朝鲜抗拒下放弃
1403年,将咸兴以北、公崄镇(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以南历代属于中国的领土划归李氏朝鲜
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地区北部,至1435年废
1416年~1449年,在明朝默许下,李氏朝鲜疯狂驱赶剿杀女真,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李朝开疆拓土空前绝后,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
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部众三十人起兵,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自立为汗,建元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
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在松山被俘,在锦州投降。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崩溃
1644年,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1644年清军入关后为保护清朝皇室“龙兴之地”,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柳条边,禁止汉人进入东北。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造成东北边疆空虚,为后来沙俄入侵、大片领土丧失埋下祸根。
年,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中国对外东北的主权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沙俄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获得采纳。闯关东移民潮开始。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
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后制造旅顺大屠杀,短短4天就杀害了中国居民两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
1898年,沙俄强租旅大,为期25年
1900年,沙俄血洗海兰泡,被屠杀的中国人达五六千人;同时制造惨案,被枪杀、烧杀、淹毙的中国居民达2000多人。从此沙俄永久霸占中国领土江东六十四屯
1900年,沙俄出兵侵占东北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战后日俄共同瓜分东北
1906年,日本成立“满铁”
九一八事变,日军突袭北大营1909年,《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1911年,中俄《》,沙俄割占中国1400平方公里领土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归顺中华民国政府。
1929年,中东路事件,苏联占领黑瞎子岛。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
1932年,日本扶持傀儡政权“”,改长春为“新京”。
1934年,溥仪即位伪满洲国皇帝。
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歼灭关东军,日本战败,伪满州国崩溃,东北光复。
1946年,四平保卫战。
我军与入侵珍宝岛的苏军据理力争1948年,东北野战军围困国民党据守的长春五个月,长春成为“白骨之城”,史称“困长春”。
1948年,辽沈战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年,苏联将旅顺海军基地归还中国。
1964年,《中朝边界条约》,长白山主峰及天池一半被划归朝鲜
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
1991年,《中苏国界东段协定》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平分黑瞎子岛
东北振兴战略形成过程:
·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赴东北三省就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行调研
· 2003年3月 ,《》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思路
· 日 ,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 日 ,中共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原县农村书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