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别让手机冷落了亲情没了亲情

版权所有  
网站群: |放下手机,还亲情一个关注
□本报记者/金晓玲 刘家伟 王卢莎
“今天咱立个规矩,吃饭期间谁也不准动手机! ”大年初二,家住海城市耿庄镇的李欢一大家子来到奶奶家吃饭时,孙女李欢刚一落座就发出这样的提议。
饭前先用手机拍照上传朋友圈,吃饭过程中不断低头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年轻人一有时间,就低头发微博、聊微信,却对身边的亲人视而不见。难怪有网友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个桌上,你却在玩手机。
而今年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主动放下手机,重拾亲情,珍惜与父母家人相处的时光。
面对亲情自觉放下手机
春节回家,在大连一软件公司上班的“网络达人”李欢不仅自己放下手机,还和同样在外地工作的表弟、表妹交流了体会,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在家庭聚会中,李欢的一大家人中,五六位年轻人自觉地“交出”手机,并提出如果谁动手机,就“罚”谁演节目。
李欢说:“算了一下,由于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七八天,那么今后20年中,我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也就几个月,仔细一想心里挺难过。”因此,回来前她就决定这次一定要好好陪陪父母。年三十到家后,除了给朋友和同事发拜年短信,她就再也不去碰手机,就连微信群里发起的抢红包游戏,她也没有参与。
“以前,总觉得一刻都离不开手机,但这几天不用手机,也没错过什么。”李欢说,放下手机,陪妈妈包饺子聊天,她回忆了许多童年的趣事;放下手机,从家里的影集中,她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历程;放下手机,和父母一起看春晚,说说笑笑,她看到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笑容。
陪伴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吴女士是沈阳一家科技公司的副总,由于工作忙,虽然在一个城市生活,但平时和父母聚在一起坐下来聊聊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吴女士说,“总是忙啊忙的,一回头才发现,原来老爸老妈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 ”
今年过年,吴女士特意和丈夫安排好,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二一连3天都在娘家,而且还决定撂下手机,安心地陪老人说说话,一起陪他们做想做的事。 “陪伴才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对于这句话,吴女士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其实这也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平时哪怕有一点时间也要低着头看微信、看新闻,并不是习惯难改,而是心理依赖、根本不想改。 ”吴女士告诉记者,这也算是次成功的试验,放下手机,整个人都很轻松。
“我和老妈一起择菜,老爸和丈夫分工和面、拌馅,大家在一起包饺子。一边干活,一边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说些平时都想不起来说的闲事,那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真好。 ”吴女士说,妈妈喜欢弹琴唱歌,爸爸喜欢游泳,他们的老伙伴们其实她一个都不认识,老爸老妈却像讲共同的朋友一样讲着他们的趣事,“我就跟着听、跟着笑,适当的时候搭个话,这种陪伴和交流比送什么礼物都珍贵。 ”
欢声笑语中度过才有年味
在丹东福瑞德大酒店工作的张爽去年10月生下宝宝当了妈妈。到今年春节,儿子快4个月大了,因为有了孩子,张爽才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多深多重。
回忆这3个多月来的点点滴滴,张爽深有感触:“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现在还得继续帮我照顾我的孩子。 ”自己当了妈妈,才开始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因为怕年三十的鞭炮声吓到儿子,张爽整宿地把儿子抱在怀里,直到手臂酸麻。看着熟睡的儿子,她甩着酸疼的胳膊说:“现在,不但我想着多陪妈妈唠唠嗑,而且看到老公回家时捧着手机玩,也会提醒他多陪公公婆婆说说话。其实父母不需要儿女太多的付出,只要简单的陪伴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幸福。 ”
放下手机,陪父母聊聊天,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过大年,才真正有年的味道。
“网络达人”李欢陪母亲聊天。
□本报记者/刘家伟 摄
放下手机跟父母一起包饺子唠家常。
□本报记者/王荣琦 摄
放下手机,还亲情一个关注放下手机,还亲情一个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孩子难戒手机瘾,丢了玩伴和亲情_新浪新闻
&&&&&&正文
孩子难戒手机瘾,丢了玩伴和亲情
孩子难戒手机瘾,丢了玩伴和亲情
  又到儿童节了,以往的儿童节礼物大多是玩具、衣服、旅游,如今,儿童专属手机却成为很多孩子的最爱,而青少年“手机控”也屡见不鲜。
  一些家长对此忧心忡忡。不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担心孩子被封闭在信息孤岛;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担心孩子迷失在信息海洋。如何让孩子用好手机而不被手机所控,正考验着成人的智慧。
  1“手机是保姆和玩伴”
  “手机是他的保姆和玩伴。”熟练滑动解锁屏幕,下载并打开游戏应用……2岁的小男孩提提,如今已是手机游戏的“资深玩家”。“他现在不喜欢和小伙伴玩,一玩手机就是半个钟头,如果不给他玩,他就哭闹不止。”提提姥姥无奈地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手机控”。2014年4月初,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少年宫联合国内十五城市发布了《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儿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机(97.8%):44.5%的儿童拥有自己的手机;84.8%的孩子明确表示自己拥有QQ;90.1%的孩子接触过网络游戏,其中42%的孩子每月均为网游付费。
  随着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随时享受到科技红利。然而,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加甄别地下载含有不良内容的小说、图片,被不法分子和不健康软件诱惑,生活“脱轨”的案例时有发生。
  小学教师郝利说,班上40人,近一半孩子配有手机。很多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偷偷用手机玩游戏。“有的孩子用手机浏览到色情、暴力等‘刺激’内容时,还会截屏保存,私下里传阅分享。”
  被戏称为“约炮圣器”的“摇一摇”和“陌陌”等手机APP,近年来使用者也有低龄趋势。中学生小健(化名)坦言,自己曾用手机软件“勾搭过妹子”。“现在很多学校旁边,都有日租房和按小时收费的小旅店,不少同学都带妹子去过。”
  “我们班有70名同学,其中有65名同学都在用智能手机。他们主要在课间用、中午用、放学后用。但有些同学上课时也在用,尤其是非主科或对该科目不感兴趣时。”陈老师是重庆渝北区某小学的六年级班主任,她最近一直因无法阻止学生上课玩手机而烦恼。
  陈老师说,为了不影响正常上课,一些班级要求学生上课时将手机放到讲台上,但是很多同学并不遵守,老师也不可能对其搜身。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玩手机,一般情况下会把手机收了,然后让学生家长来取。但家长领回后立即又给了学生。如此往复,学生对上课违规玩手机越来越不在乎。
  不仅城里存在手机“入侵”课堂的问题,农村中小学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重庆秀山县宋农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学校共有3个年级4个班,共计192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留守儿童。
  宋农中学的张老师透露,该校初三学生九成以上都在使用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为了不影响学习,学校规定“学生周日返校时将手机交给班主任,周五回家时再拿回去”。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把手机交上来。
  不少家长煞费苦心。重庆郑女士说:“我先是给他掐断了手机上网功能,结果孩子自己打电话给营业厅开通了上网功能。后来,我干脆给他换了手机号码,现在必须用我的身份证才能开通网络。”
  2“为什么你可以玩,我不可以”
  “手机浏览网页、下载应用和书籍时,缺乏相应的‘守门人’,导致很多涉黄、暴力的内容都会被孩子看到。”中学教师王桂香指出,青少年好奇心强,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和教唆容易“跑偏”。
  担心孩子的视力、手机辐射、骨骼发育、迷恋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一系列的担心使原本出于好意的手机,成为很多父母和老师的梦魇。
  《媒介与儿童――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指出,“移动终端+移动网络+APP=更容易沉迷网络”,而“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让当代儿童成了不同于电视一代、电脑一代的“苹果世代”。
  “爸爸为什么你可以玩手机,我不可以?”33岁的“奶爸”刘伟说,有一次他玩手机游戏时,7岁儿子的发问令他面红耳赤。“很多时候家长只顾着指责和约束孩子,却忘记自己以身作则。”
  “聚会时掏出手机刷屏或玩游戏,几乎成为大人们的固定动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都是‘手机控’,孩子怎能不跟着学?”刘伟担忧地说。
  “别因指尖的精彩,错过身边的亲情”,很多人曾被这句话所触动,但行动却无动于衷。刘伟无奈地表示,自己曾倡导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可很多朋友直言“做不到”,更有人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家长没必要控制自己”。
  3“戒手机”还是要疏堵结合
  过度使用手机首先对青少年健康有害。沈阳盛京医院眼科副主任夏丽坤表示,进行电子娱乐时,画面明暗的变化会加剧瞳孔的急剧放大、收缩,增加疲劳度,而显示屏的短波蓝光也会加大眼底刺激,造成眼部持续疲劳。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教师谢鸥指出,孩子长时间和机器相处,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对合作、竞争意识以及表达、抗压能力等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他们沉迷手机表达想法,获得认同假象,却离现实中的亲子交流越来越远。”
  “家长和孩子应站在同一战壕,以身作则地树立正向榜样,教会孩子科学合理使用手机,不被其所‘控’。家长帮助孩子‘戒手机’时应注意疏堵结合,以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谢鸥说。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指出,过早使用成人款手机,不仅辐射影响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上也无法承受和消化成人信息内容。“智能手机过多的画面和图片,会影响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超乎其年龄接受能力的不良内容和信息,不仅对其心理调控不利,也是对儿童权益的某种侵犯。”
  “除了家长的正向引导,研发商也应予以投入。”张宝义建议,应制定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手机类型,并链入正面干净、适合青少年的网络环境,同时制定青少年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并对违规生产和销售的商家予以监管和处罚。
  据新华社  (原标题:孩子难戒手机瘾,丢了玩伴和亲情)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手机让大家疏远了亲情【高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7,791贴子:
手机让大家疏远了亲情收藏
过年都把手机关了吧消停过年,过完年咱们再话微友情谊好吗!有老人的好好尽孝、老人没了可以陪老伴陪孩子,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过一年少一年,珍惜你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一切,才是最棒的!不是偏激是手机叫大家疏远了亲情!!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策略游戏选大皇帝,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嗯,关掉手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别让手机刷淡了亲情- 中国日报网
> 消费旅游
别让手机刷淡了亲情
&&来源:&&作者:宋广玉
[提要]&&家住长春市朝阳区的闫丽给记者打来电话,希望能帮她找位心理医生,因为10岁的儿子欣欣有“网瘾”,要离家出走。显然,要避免孩子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产生依赖,父母首先应该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至少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抱着手机不放。
   作者:宋广玉
  家住长春市朝阳区的闫丽给记者打来电话,希望能帮她找位心理医生,因为10岁的儿子欣欣有“网瘾”,要离家出走。可欣欣说:“爸妈才有网瘾,是手机网瘾。”原来欣欣觉得爸爸妈妈在家只爱玩手机,两部手机让家里变得冷冰冰的。放假了,他用电脑玩玩小游戏,可是妈妈却把电脑搬走了。(2月16日新文化报)
  研究显示,手机等电子产品,不仅对孩子的视力伤害很大,还会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阻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主动探索生活,让他们成为潜在的“宅男”、“宅女”。正是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潜在的危害,让不少家长严格控制孩子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孩子已经对手机电子产品产生依赖症,有的甚至发展“网瘾”,让家长很是头疼。
  然而,欣欣的例子却告诉我们,一些孩子依赖电子产品,根子却在父母身上。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来说,他们不但会对父母的行为有样学样,还会对父母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报道中的欣欣,就觉得父母的两部手机让家里冷冰冰的,没人陪玩的他只能靠电脑游戏打发时间。
  显然,要避免孩子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产生依赖,父母首先应该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至少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抱着手机不放。“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须知,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在家庭团聚时忙着刷手机,都会让亲情变淡。媒体曾报道,青岛有一老人在家庭聚会上被抱着手机、ipad的孙子孙女们冷落,一怒之下摔盘子离席。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在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里,平常因为工作忙没有空陪孩子的父母,这时候更应该放下手机,好好陪陪孩子,让孩子觉得家庭是温暖的,不是冷冰冰的。千万别让手机刷淡了亲情,让孩子不得不从电子产品中寻找安慰。
  同样,对大老远坐着飞机、挤着火车、骑着摩托回家,甚至宁愿辞职也要回家过年的人们来说,也不能让手机刷淡了亲情。要知道,很多人每年能够陪父母的日子其实也就春节这几天。当空气中飘着年夜饭的香气,我们能抬起头来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多说些贴心话,才是一家人共享亲情、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刻。(宋广玉)
编辑:小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让手机冷落了亲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