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亚裔由美国人歧视亚裔原因扮演者

你现在的位置:&&&&&&究竟怎样你才满意? ——浅谈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变迁【变形金刚】
究竟怎样你才满意? ——浅谈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变迁【变形金刚】
***其实本文和这部电影没有太大关系,只是由这部影片引发的一点点思考,借此地发表一下而已,爱咋咋地。
说起美国,大家脑子里常常蹦出诸如“平等”啊,“自由”啊,“民主”啊之类高大上的词儿。近几年白宫网站开放了个什么请愿功能,简直快被全世界的怨民们当做青天大老爷的办事处了,似乎只有美国才能主持天下正义。其实啊,很多事儿,就好像徐才厚喊反腐,你听听就得了。美国的人权现状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拿种族问题举例,黑人平权运动也就发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当年那些种族歧视的人,现在还有一大批人仍然健在,只是他们迫于现在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不敢跳出来说出真实想法而已。过去几个月里,在美国就有两起搞得全国轰动的名人批斗事件,一个是电视名人,拥有自己的连锁饭店和烹饪节目的红人Paula Deen,一个是NBA洛杉矶快船队的老板Donald Sterling,都因为曾经发表过歧视黑人的言论,被拖到全国新闻媒体面前进行了一场批斗大会。在美国,种族歧视这根红线岂止不能触碰,甚至最好五米之内都不要近身。
等下,我说“种族歧视”是红线吗?错了,准确地说只有针对黑人的歧视,在美国才是绝对的禁忌。但是针对其他族裔,比如亚裔、拉丁裔、印度裔等,可就没那么严格了,偶尔开开玩笑无伤大雅。而其中,亚裔的环境更是糟糕(中国人尤甚),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美国人现在简直拿中国人当日本鬼子看待。你别一听说美国人叫我们东方巨龙就心里美滋滋的,在西方文明里“龙”一直是与魔鬼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人实际是在说我们是邪恶的化身呢。
如果你比较一下美国与欧洲的电影,就会发现美国的文化其实是非常保守的,甚至包括对性的态度,美国人也远没有欧洲人那么开放。而好莱坞,其实是美国最固执、最未开化的地区。你没听错,就是好莱坞,这个不断向全世界输出价值取向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人权问题十分严重的地方。不信你数一数,电影圈里有名的女导演有几位?每年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有多少?在好莱坞电影圈(电视圈情况稍好一些),男性沙文主义就是不能说的秘密。再回到种族问题,好莱坞最热衷的电影大片,以超级英雄电影为例,有几个主角是有色人种?除了威尔史密斯(《黑衣人》系列)和哈利百瑞(《猫女》)等少数几位黑人演员,剩下的超级英雄们一水儿是白人。然而为了避免惹上种族歧视的官司,这些电影中,却往往不忘给英雄搭档一位皮肤带色的助手,钢铁侠的好友是黑人,蝙蝠侠里拉来摩根弗里曼(老牌黑人明星)当配角,你以为这都是随机事件吗?你难道认为这些演员都是根据演技选出来的?
然而在有色人种里,黑人在好莱坞还算是混得越来越好的,拉丁裔也因为地缘上的优势打入了美国主流文化圈,印度裔面孔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大小屏幕上,甚至出现了以印度裔为主演的当红电视节目(《明迪烦事多》)。据笔者观察,在今日好莱坞最不受待见的,当属华裔演员,而华裔男又要比华裔女惨上加惨。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中国人角色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电影中了,然而却没有华裔演员。这怎么回事儿?没有华人演员那怎么演?答案很简单,让白人把脸涂成黄色饰演华人。这种最低级的种族歧视行为,在当时却不算什么。时至今日,把脸涂成黑色饰演黑人是绝对的禁忌,然而把脸涂成黄色依然是好莱坞常用的化妆术之一,前几年的电影《云图》中就用到了这样的化妆技巧。早期电影中的华人角色大多是为了讽刺嘲笑华人而创作的,正是这些形象进一步形成了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形象。其中针对亚裔最著名的两个刻板印象,一个是傅满洲——邪恶、聪明、老谋深算的罪犯,另一个就是蝴蝶夫人——神秘、富于东方魅力、专供白人玩弄的爱情对象。这两个印象深深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甚至延续至所谓种族平等的今天,你以为那些白人富翁为什么那么喜欢找个东方小老婆?
很多电影学者认为史上第一位华裔美国影星是出生于1905年的黄柳霜,她也是第一位留名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华裔影星。然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逐渐厌倦了一次又一次出演美国人刻板印象中被称作“龙夫人”的恶妇形象。对她打击最大的一次事件,发生在1935年,好莱坞制片厂宁可找一位白人演员出演根据赛珍珠名作《大地》改编的同名电影,也不愿意将中国女孩阿兰的角色交给黄柳霜,终于她一气之下出走欧洲,并在那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就是早期好莱坞华人影星的生存状态:不仅要忍受社会上普遍的歧视,甚至需要从白人演员中争取那些本应该属于华人的角色,而这些角色还往往是对华人的误读。黄柳霜在上海旅行时,中国记者曾经非难她,说她出演的那些角色加深了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然而笔者认为,多亏了这些华人面孔的出现,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才或多或少改变了美国人的态度。由华人饰演华人难道不比白人来刻意挖苦华人好得多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华人影星的成就可说是乏善可陈,涂黄脸的白人倒是一直堂而皇之的存在着。直至李小龙的出现,结结实实地给华人在好莱坞乃至全美国争了脸。他不仅打破了传统西方印象中柔弱的东方人形象,而且使香港风格的武打电影以及武术在西方一下子流行了起来。可以说时至今日,美国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仍然是李小龙展示的样子。当年李安的《卧虎藏龙》上映后,很多美国人大呼真是大开眼界,原来人还可以说飞起来就飞起来啊!在国内路人皆知的轻功,美国人却没见识过,他们认识的武功只有李小龙那一种。然而李小龙引起的武打风潮是一把双刃剑,他同时固化了华裔演员的发展道路。李小龙的后继者们,从成龙、李连杰,到杨紫琼,刘玉玲,武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华裔演员在好莱坞唯一的生存之道。
然而所有这些华人演员们,即使作为电影主角,仍然有一道看不见的墙难以突破,那就是,他们仍然饰演的是明显为中国人刻画的人物角色。很多人可能要问,一个华人不演华人那演什么?然而,假如美国真是种族平等的国家,就应该对所有的种族一视同仁,那么就应该在屏幕上看到完全不受种族背景约束的人物角色。比如一个华裔美国演员曾经感慨,为什么我不能演连环杀人犯?难道中国人就不会有连环杀人犯吗?不是,而是美国人刻板印象中,连环杀人犯都是白人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好莱坞是一个虚伪且唯利是图的地方。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下什么才是所谓的“好莱坞电影”。总的说来,美国电影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大制片厂出品的票房大片,比如《变形金刚1234》这才是真正所谓“大片“;一类是小成本艺术片,这些影片多数是独立制作。简单来讲,大片的目的就是赚钱,所以票房大片不仅要迎合社会的审美品位和平均智商,还要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前平权运动”时代,好莱坞肆无忌惮的讽刺少数族裔,塑造并加强刻板印象;在“后平权时代”,好莱坞夹起尾巴,宣扬普世价值。票房大片对于推动社会风尚,从来也没有起过多大作用。你以为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越来越多加入中国元素?那仅仅是由于中国的票房市场太诱人而已。
但是另一方面,艺术电影的作用应该是站在舆论导向的风口浪尖,一方面反思,一方面推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看看美国的艺术电影市场,关于华人的影片少之又少。除了少数几位华裔导演,如王颖(《喜福会》)、李安(《推手》)曾经拍过描写在美华人生存状态的几部电影,即使是当今活跃在好莱坞的华裔影人,也很少有人涉足这一话题。这就是好莱坞对待华裔的态度:一方面商业大片依然延续着对华人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肤浅的添加一些他们眼中的中国元素,借以取悦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没有电影人在拍关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电影,美国人的观念就得不到改变。
然而反观美国影人及艺术家们对待黑人种族问题的态度,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猜猜谁来吃晚餐》《为黛西小姐开车》到近几年的《撞车》《相助》《为奴十二年》,如果你留心一下近年来奥斯卡榜单,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一部关于黑人种族问题的电影上榜。美国的白人祖宗们对黑人犯下的那些丑事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被甩在美国大众的脸上,才导致了现在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种族问题总是如履薄冰。电影里的黑人形象当然也是越来越高大了,不信你留心看看,美国大片很少安排黑人作为幕后黑手,也是害怕踩了种族歧视的地雷。
美国电影都不乐意宣传中国文化,但是这事儿你能怪人家美国人吗?你让人在自己的国家,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你当美国人都是白求恩啊?关键问题是,我们自己的电影实在是不给力,毫无国际影响力啊!印度有他们的宝莱坞,依然以全球第二的产量生产着独具印度风味的电影。日本历来是电影大国,尤其是艺术电影,提起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名,恐怕没有好莱坞电影人不知道的。韩国电影发展迅猛,不仅发展了自己的电影产业,而且制作水准已经和国际接轨,甚至韩国的电影近年来还频频被好莱坞翻拍(如《老男孩》)。但看看中国电影业,近几年都火了哪些电影呢?在国内叫好又叫座的《泰囧》,就是一部照搬好莱坞类型片的二流制作,笔者看来连《小兵张嘎》都不如;吸引无数脑残的《小时代》听说是一部毫无水准的幻灯片风格的劣质电影,北美总票房才两万美元......中国的电影人们,似乎早已失掉了文化风骨,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唯利是图的风气席卷中国社会,国民欣赏品味低下,国内艺术电影也没有生存空间。种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中国电影持续输出文化垃圾,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始终无法提升。
一部《变形金刚4》再次引出了国人的无数吐槽,其实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究竟期待从美国的电影里看到什么形象的中国人呢?如果你是种族平等的簇拥,你希望看到的,应该是一个仅剩下亚裔脸孔却完全陌生的美国人形象。可这真是国人想看到的吗?其实说白了,中国人一方面期望美国人高看自己一眼,在电影里把自己美图秀秀一下,一方面却瞧不起自己的民族。毫不夸张的说,90%的中国人都是种族歧视者。虽说官话说中国有56个民族大团结云云,其实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同民族间不具备区分度,中国人并不适应类似美国那样多民族混居的状态。看看近期由恐怖事件引发的的愈演愈烈的种族矛盾,不难看出,种族平等的观念从来就没有深入到国人的意识当中。在美的第一代移民,大部分也不具备种族平等的观念。几乎每一个刚到美国的华人都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们所谓的主流社会,特别指代美国白人社会,中国人看不起除了白人外的其他有色人种,也瞧不起除了中国人以外的其他亚裔。你对一个种族的歧视,背后隐藏着你在另一个种族面前的自卑。这才是很多国人渴望融入美国所谓主流白人社会的原因。国内崇洋媚外的丑态已经大大方方拿上了台面,甚至网站模特,都注明外国人优先,在一个几乎单民族的地区,你请个洋人当模特是闹哪样?大家都在吐槽《变形金刚4》里面大篇幅的植入广告,可商家又不傻,正是因为中国人对洋文化的迷信,才导致了他们为了在好莱坞大片中短短几秒的镜头一掷千金啊!有趣的是,相反的情况正发生在美国,美国的广告业——不同于电影——近几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亚裔面孔,原因很简单,商家们希望利用这些熟悉的亚裔面孔吸引越来越有钱的华人消费。
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轻,更深层的原因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轻自贱。近年来赴美留学工作的新移民多数是理工科出身,本身的文化素养已经比较薄弱,他们的后代,又往往会成为“香蕉人”:外面是黄皮肤,但是中国的文化已经丢失殆尽了。然而反观别的少数族裔,我很少见到不会说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即使是第二第三代移民;美国黑人有自己的文化偏好,比如爵士乐等等,甚至所用的英语都是一种叫做“非裔美式英语”的变种,有不同于美语的语法和发音。中国移民,却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完全丢失了文化本源,连中国人自己都疏远了自己的文化,你又指望谁来宣传?
国内对自己文明的蔑视在电影圈尤为严重。中国电影人似乎总是痴迷于通过国际电影节来打响自己的名声,痴迷于国际奖项,这背后同样反映的是对自己文化的轻视。赵丽蓉老太太说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统、纯正的民族文化才对外国人有吸引力。李安的成功,是因为他的电影中带来了东方视角以及东方传统文化耐人寻味的韵味,这恰恰是好莱坞需要的。《卧虎藏龙》的成功引来了国内电影人的争相模仿,之后几年古装戏接连不断,说白了,这只能说是没有文化骨气的表现,东施效颦,不得其法。
言而总之:你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好莱坞怎样刻画中国人呢?《变形金刚4》里李冰冰到底有没有台词,你咋那么在意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个拥有深远、厚重如醇香古酒般文化的古老国度,要不断地摒弃自身的文化传统呢?如果中国的电影可以发展起来,中国的电影可以更好看,更有深度,可以让全世界痴迷,那么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自然而然就会改变。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
--------------------楼主管理员给此话题奖励了1分!
国内电影在飞速发展,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好莱坞大片找到中国人来出演
--------------------
相当赞成楼主的评价,顶
--------------------唤风化笔掌心中,气度壮如虹。举头云墨,逐风挥洒,侠气列长空。
铮铮情柔豪肠血,皤鬓诉兴荣。往事悠悠,簪缨黛语,碎胆亦英雄。
说得有道理呀~仍是希望中国文化可以在世界上更好的扩散出去。
--------------------
如果中国的电影可以发展起来,中国的电影可以更好看,更有深度,可以让全世界痴迷,那么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自然而然就会改变。这一句说得太有道理了!
--------------------
不得不说 我还是挺喜欢冰冰童鞋的精彩表现的
--------------------
华人在国际上的表现将会越来越好滴
--------------------
冰冰很好啊
--------------------
真希望中国的电影人可以看看楼主的这篇文。国人太缺乏对自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Take it easy...
时至今日,把脸涂成黑色饰演黑人是绝对的禁忌
热带惊雷的小萝卜头。。。
--------------------
好像也没感觉成龙李连杰在美国混得多惨。而且楼主给太多人戴帽子了。
--------------------
美国最固执最没开化的地方怎么也不可能算到影视界吧,人家经常出品反战电影、揭美国政府老底,自嘲的电影也多的是,对比一下中国拍过多少部反战电影?
另外作者阅片量太少了吧,好莱坞用亚裔做主角的片子有的,有正剧有喜剧,例如 《上海之吻》、《21玩过界》等。
还有一个最融入美国生活的亚裔片子 《猪头逛大街 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主角就是2个亚裔,目前已经拍到第三部了。给亚裔演员机会少是事实。但也不至于混不下去。
--------------------人家选择看什么电影关你什么事
说到了根本源头去了啊
--------------------与众人乐难乐,皆不如独乐乐,活在自己的世界比融入别人的天地要好。
这位五乔兄,言之有理!
我们的民族应该叫UFO族.
浮于表面,没了根本.
--------------------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5717名成员18892个主题
可用积分:25分推荐到广播
60467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酵母菌大王??)
(请你吃奥利奥)
(梳子有妖)
第三方登录:好莱坞抗战片《龙种》走红 凯瑟琳?赫本演中国农妇-清镇新闻网―清镇新闻门户网站
好莱坞抗战片《龙种》走红 凯瑟琳?赫本演中国农妇
曝光&&来源:人民网&
好莱坞抗战片《龙种》走红 凯瑟琳?赫本演中国农妇
图说:美国电影《龙种》海报
  影片中的中国农民几乎都由外国人饰演,而凯瑟琳?赫本(右一)饰演女主角小玉。
  就在一大波为纪念抗战70周年的影片“袭来”之际,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好莱坞早在1944年就拍过一部名为《龙种》的抗战影片,片中的主演是高鼻梁大眼睛的外国人,其中女主角竟是奥斯卡影后凯瑟琳?赫本。片中,中国农民讲起充满革命斗争腔的英语对白,还唱起了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值得一提的是,《龙种》还获得了1945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提名。
  近日,影片内容被上传至微博后迅速引发网友围观。由于影片场景还原度极高,老外演中国农民很神似,不少网友看后都不禁感慨说:“本以为是恶搞的电影,结果看完觉得完全秒杀抗日雷剧。”
  演员赞:老外演农民以假乱真
  《龙种》开头,谭家老头和两个儿子戴着草帽,挽起裤腿在田间插秧,如果不是满嘴英文台词,乍一看真不觉得是老外在演中国人。但当谭家老头抬起头时,深邃的眼神一下子暴露了他的洋人身份,他身旁的两个儿子由于没有特写镜头,不仔细看也不觉得是外国人。谭家老太则是典型的老外,但妆容和中国农村妇女非常贴近,她穿着麻布衣服,发髻挽在脑后,边和老头说话边把手里一条布巾搭在脖子上。
  事实上,影片除了个别群众演员和孩子是亚裔,其余演员都是老美,剧组在化妆上更是下了大工夫,演员们都将头发染黑,特意化妆成“小眼睛”,演农民的像农民,演地主的像地主。此外,扮演女主角小玉的赫本也化成了“丹凤眼”,留起了“江姐头”,她穿着黑裤罩衣,举手投足间都很有味道。小玉告诉丈夫自己要当妈妈的场景处理得也很唯美,两人靠在大树旁互诉衷肠,憧憬着未来的小生命,并深情相拥。
  场景真:梯田、池塘、农房很中国
  《龙种》制作也很精致,各种农村生活细节,各种独特道具都一应俱全。比如美国人演的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好莱坞女星坐在织布机前织布,地主抽着旱烟枪,桌子上点着油灯,农民吃饭用传统的碗筷,妇女用棒槌在河边洗衣服……影片场景也被逼真地还原了。片头跳过后,一望无际的农村梯田出现在观众眼前,梯田远处是高高的山谷。农民牵着水牛走在乡间,一间间农房屋顶铺着砖瓦,农房院子里停着犁地车,还有家养小鸡,池塘里的鸭子在戏水。
  此外,片中还有许多带着时代气息的台词,诸如“不裹小脚的女人就像散开的羊群”、“打得越多,老婆就越服帖”。有趣的是,片中演员还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一众老外用英文唱着“Arise……Arise……”网友typeaname就大赞说:“这是我看过讲那段历史最好的片子了,听义勇军进行曲从来没有这么振奋过。”
  故事正:展现中国农民英勇抗日
  《龙种》由美国米高梅公司投拍,改编自赛珍珠同名小说。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乡下住着一户谭姓人家,谭凌老两口还有一个女儿三个儿子,凯瑟琳?赫本饰演的小玉是谭家二儿子的媳妇。日本发生侵华战争后,本来宁静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破败的家园,年轻而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据悉,这部电影在当时是一部好莱坞大制作,制作成本是赫本通常出演的好莱坞电影的3倍,该片同时给了米高梅机会向美国加入同盟军打击法西斯之举表达敬意。而且当时的中国正处抗日战争阶段,好莱坞视角拍抗战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英勇抗日之举。
  不过,美国人扮演中国农民还是令人大跌眼镜。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表示,对于影片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当年的好莱坞很少亚裔演员饰演华人,而且这部影片虽有赛珍珠小说打底,但故事基本与中国无关。“剧情中关于土地、家庭、长幼、女性的话题,大体也是美国小农场主的思维模式。影片在二战期间问世,无非是为说服美国农民参战。”
  相关链接:好莱坞抗战神片真不少
  《大地》:在《龙种》之前,赛珍珠的小说已于1937年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讲述的同样是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故事,同样由好莱坞影星出演,反响不俗。
  《六福客栈》:英格丽?褒曼饰演的英国女佣来华传教,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将近百名中国孤儿带回西安,完成了一次壮举,导演马克?罗布森凭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更多精彩: /chuyou/-.aspx
作者:admin
好莱坞抗战片《龙种》走红 凯瑟琳?赫本演中国农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 清镇日报社主办 清镇新闻网版权影视“巨无霸”好莱坞 面对转型冲击波
驻美国记者 管克江
美国编剧协会2月12日投票决定,停止已经持续100天的罢工。据美联社报道,这次罢工对洛杉矶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32亿美元,而且冲掉了享誉世界的“金球奖”颁奖仪式,并使大批影视节目制作陷入停顿,许多电视节目被迫取消……
纷争折射技术浪潮
影视节目制作方式、传播形式和盈利结构空前变化
美国编剧协会罢工的主要原因是,编剧方和美国电影电视制片商联盟在DVD和互联网节目下载的分成上分歧太大。究其根本可以看出,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好莱坞影视娱乐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影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发生飞跃。不再使用传统的背景放映合成方式,而且从《大白鲨》开始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使用的电子动物,现在也不流行。当前,电脑动画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电影《金刚》的拍摄中,女主角和猩猩“金刚”的互动,其实是先在绿背景下拍摄女主角,然后通过计算机合成的。电脑动画应用的后果是真人表演的成分减少,工程技术人员“幕后”工作的成分增多,这对传统编剧和演员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其次,影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发生巨变。1999年的低预算惊悚片《女巫布莱尔》,由于制片人通过在互联网上透露该片的恐怖并非虚构而引发激烈辩论,吸引了大量观众,使该片的全球毛收入蹿升至2.48亿美元。互联网站、博客、在线评论以及诸如上的讨论等已经成为人们为新片制造“喧嚣”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对电影娱乐的欣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Redback
Networks公司去年对1000多名美国人的调查显示,53%的人愿意把现有的有线或卫星电视改成互联网宽带电视;88%的人认为未来5年后视频电话将成为现实。
最后,影视节目的盈利结构也出现转型。电影票房一度是制片商的收入主要来源,如今却风光不再。根据咨询机构“全球媒体情报”对几大影视娱乐集团的统计,2006年美国生产的电影在全球首次播映票房,加上付费电视和录像带的总销售额为237亿美元,比2004年下跌了4.6%,但同期成本却暴涨了13.2%,为256亿美元。
换言之,拍电影对制片商来说是赔钱的买卖,主要原因是大明星、导演和制片人拿走了大部分“蛋糕”。像威尔?史密斯、汤姆?汉克斯和卡麦隆?迪亚兹等出演一部电影,薪金都在1500万美元甚至2500万美元以上。有名一些的导演也都需要几百万美元工资。为此,制片商必须尽量延长“电影生产线”来赢利,比如销售DVD或制作系列产品。2004年主要制片公司在美国国内的影院销售额是95亿美元,DVD销售和出租的收入却达到了210亿美元,DVD销售成为保证电影盈利的重要途径。
美国编剧协会同美国电影电视制片商联盟互有让步,日前达成了临时协议,编剧作家有望据此参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利润分成。
美国编剧协会将在2月25日举行会员大会,对该协议进行投票表决。美国编剧协会(西部)主席维隆说,编剧协会同制片商联盟的谈判进展给了他们在数码时代的立足点。(图:美国洛杉矶好莱坞山上的“好莱坞”大字招牌闻名于世。该标志立于1923年,每个字母高15米,宽9米。)
价值符号颇受争议
70%的美国人反对伊战,但反伊战影片无人喝彩
在某种意义上,美国电影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未必反映真正的美国,但确是被大众传媒广泛传播、被外界普遍接受的一种形象。华纳兄弟中的老大哈里?华纳曾于1939年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作出这番表述:“我们的首要问题是生产娱乐产品。没有一个制片商能忽略这点。但在这之上有一个更现实的责任,就是教育、激发和宣扬自由政府、自由言论、宗教容忍和最大多数人最可能的幸福。”
在许多人眼里,好莱坞影片宣扬着一种美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比如,《野战排》这类战争题材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角斗士》这类历史题材表现历史正义的观念,《彗星撞地球》这类科幻题材表现人类对外来压力的反抗,《美国丽人》这类言情题材表现中产阶级的爱情观,等等。
但是,好莱坞资深亚裔电影人张宇基先生认为,美国电影表达的价值观是矛盾的。他指出,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富有的已订婚女子遇到一个贫穷的男子,被他的幽默和潇洒吸引,决定放弃原有婚姻――但我们不该坚持自己的承诺吗?还是电影给了贫穷者、失落者一个幻想?他认为,虽然《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广受欢迎,但给青少年(包括成年人)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价值信号。去年秋季美国上映了几部反映美军在伊拉克暴行的影片,但票房惨淡,影院不得不提前下线。美国70%的民众反对伊拉克战争,但反伊战影片却面对无人喝彩的尴尬,这和越战之后的《猎鹿人》、《野战排》等受到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华尔街日报》分析说,这是因为美国人期待战争片反映战场的复杂情感和英雄主义,不爱看到国人被描述成不道德的帝国主义者。(图:由于影视制作公司与编剧协会之间的劳资谈判宣告破裂,数千名好莱坞影视编剧自当地时间2007年11月5日起开始罢工。左图为当月13日,参加大罢工的好莱坞影视编剧和演员行进在加利福尼亚州环球影视城附近。)
好莱坞岂止是美国
全球生产要素流动令好莱坞产业空心化
&美国电影文化符号在全球化进程中充满纷争。自从1994年美国电影的海外收入首次超出国内后,海外市场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电影协会的统计显示,2006年美国电影业票房总收入为258.2亿美元,其中约2/3来自海外市场,而且海外电影市场增幅大大超过国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电影学教授托马斯?多尔蒂据此评论说,那些被外国批评人士视为最糟糕特征的白痴怪杰、愚蠢情节和大爆炸等,其实恰恰是好莱坞迎合全球市场的结果,而非为取悦国内观众。简单并可预料的故事情节、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很少需要用字幕的单字对白,成为好莱坞影片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然而,世界许多国家和个人对此抱有警惕。美国左翼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说:“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在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概念,倡导保护艺术和艺术家不受文化商业化之害,法国政府每年拨款4亿美元支持国内电影。加拿大则直接颁布法令限制电影发行领域的外国投资。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148票赞成、2票反对(美国和以色列所投)和4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纽约时报》称公约目的就是“对抗文化全球化下的霸权主义影响”。
俄亥俄州西储大学的威廉?马林教授对美国化和全球化做了更深入探讨。他指出,虽然美国文化产业的触角伸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但当地文化仍然具有弹性,对如何接受和改造美国文化作出反应。他指出,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化是全球生产要素流动的结果。好莱坞不是美国的,而是全球的。华纳兄弟集团副总裁理查德?福克斯说:“好莱坞的制片商如今只是分发商、银行和知识产权的拥有人,它们把创意和制造活动外包给了其他人。”
从现实情况看,好莱坞电影的生产过程相当国际化。200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无间道行者》的情节取自香港影片,《通天塔》的导演是墨西哥人,演员来自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和日本。为降低制作成本和加速进入海外,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倾向于在海外拍摄。《杀死比尔》第一部中的许多片段,包括高潮部分女主角与几十名杀手在一家东京餐馆中搏斗的场面,都是在北京的一个摄影棚中完成的。《黑客帝国》、《波恩的身份》、《特洛伊》等大片全部都在美国以外拍摄。对此,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里斯蒂娜?克莱不无忧虑地提出了“好莱坞产业空心化”问题。
好莱坞大片“大举入侵”海外的同时,海外电影也进入好莱坞,自20世纪90年代米拉麦克斯成功发行《哭泣的游戏》和《邮差》后,美国各大制片厂纷纷组建各自的“特殊影片部”,用以发现、发行独立制片及外国片。例如,索尼经典发行了张艺谋的浪漫武侠片《十面埋伏》、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西班牙悬疑片《回归》。20世纪福克斯旗下的福克斯探照灯推出了《我爱贝克汉姆》与《丑闻纪事》等英国电影。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蒂莫西?科里根说,当代电影既造就了上述发展趋势,也被这一趋势所成就,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片子采取合作生产方式,有不同外国公司参与,而每项投资都有可能拓宽在世界及美国的发行范围。不过这种国际化如果不是纯美国式,那么至少是多少包容了美国品味的“国际化”。(图: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环球影视城门前,人们都要在这个标志性造型前留影。这里呈现着美国影视产业创造附加消费产品的景象。
本图片和压题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管克江摄)
大片推动产业升级
五大媒体集团争抢大片爆炸性增长利润
从好莱坞上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电影产业的中心开始,制片商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电影制作的标准化。制片商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分类,如动作探险片、喜剧片、灾难片、黑帮片、恐怖片、科幻片、战争片、剧情片、系列片,等等。同一种类电影的生产方式相同,但形式各异,从而最大限度地“创造”观众、吸引观众。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分化组合,美国影视娱乐业形成了五大媒体集团争霸的局面,它们发行制作的电影占了总数的75%。这五大集团是:时代华纳集团、沃特?迪士尼集团、通用电气控制的全国广播公司/环球影视集团、新闻集团、维尔康姆集团。这些媒体集团以影视节目为中心,形成了垂直型垄断和水平型垄断。垂直型垄断是指媒体集团控制了从电影的生产、分发和播映渠道,水平型垄断指媒体集团形成了电影、DVD、电视、报纸、出版、主题乐园、系列产品等整条产业链。如新闻集团控制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制片厂、福克斯新闻网、《华尔街日报》、哈珀?考林斯出版集团等。时代华纳集团麾下有华纳兄弟电影制片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HBO付费电视频道、华纳音乐、《时代》周刊等。电影成为美国庞大的文化产业“帝国”中的一环,和其他娱乐产品紧密相扣,互相助力,如同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形成连锁产品。
沃特?迪士尼集团更加典型,它旗下有美国广播公司、迪士尼电视频道、米拉麦克斯电影制片厂、皮克斯动画制片厂、迪士尼主题乐园、迪士尼系列产品商店等。政治评论家尼尔?加布勒在1995年沃特?迪士尼收购美国广播公司时就敏锐地指出,好莱坞影视娱乐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通过把电影、广播电视、书籍整合在一起,制片商掌握了权力”。迪士尼公司前总裁埃斯纳也说过,“迪士尼商店推广消费产品,消费产品推广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推广电视节目。以电视节目推广迪士尼公司……这是一以贯之的思维”。
好莱坞大片是商业电影的“重中之重”。上世纪70年代美国税法改革,电影投资可以不必缴税,制片厂因而加大了对电影制作的投入,以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等导演为首,制作了一批高成本大制作电影,如《教父》、《大白鲨》、《星球大战》等,票房收入呈爆炸性增长。1975年《大白鲨》首轮播映的票房收入即达到2.6亿美元,《星球大战》将3.07亿美元收至囊中。巨大的市场潜力刺激制片商围绕大片“做文章”,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也随之开始,大银幕、立体声和舒适的座位成为电影院标准配置,电影、电视、录像带和系列产品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每年好莱坞出产四五百部电影,但真正带来巨额收入的只有少数二三十部排名靠前的大片。2004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5000万的影片共19部,总票房为18.207亿美元,占总票房的19%,其中票房收入过亿的影片3部,占总票房的9%;而其他发行的464部影片的平均票房仅为1660万美元。
大片也成为美国影视输出的主要形式,并创造了巨额利润。据统计,《皇家赌场》与《达?芬奇密码》之类的国际票房大片能使影片收入额高涨70%以上。
纽约大学媒体学教授马克?米勒在《透过电影》一书中指出,好莱坞电影具有两个特征――价值传播和利润追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时又相互抵触。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好莱坞电影的经验和问题不再只是美国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的问题。美国编剧协会的罢工,其实也是上述问题的表现。(图:好莱坞编剧罢工得到美国电影演员协会声援,原定日举行的第六十五届金球奖颁奖典礼被瘦身成新闻发布会。
左图为1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贝弗利山庄的贝弗利?希尔顿酒店,工人们在往常举行金球奖颁奖仪式的演出厅内搬运椅子。新华社/法新)
好莱坞的“政治经济学”
作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好莱坞娱乐产业每年的利润是300亿美元。在洛杉矶地区,娱乐产业就业人数达25万多人,位居贸易、旅游业之后列第三。2006年,电影业共支付了约25亿美元的薪酬,占洛杉矶文化创意产业薪酬的60%。在某种意义上,好莱坞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其一举一动,牵动美国整个文化创意产业。
自2007年11月5日起,美国编剧为剧本在数字传媒中的利益划分问题而举行了集体罢工,持续3个多月,导致“金球奖”典仪停办,“奥斯卡”奖典仪筹办受困。有人甚至估计,这一罢工的经济损失是每天8000万美元。当前,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尚有剧本可供应至2008年初,电视剧则已经出现“笔荒”。
好莱坞是个经济体,其中必然存在各种利益博弈,各种讨价还价的行为。编剧也是一个职业利益的主体,而且有“美国编剧协会”的代表组织,具有集体谈判能力。该协会有1.2万名成员,人均年收入20万美元,远高于洛杉矶地区人均年收入5.26万美元,以及美国人均年收入2.5万美元的水平。但是,“人心苦不知足”,在美国,没人会嫌钱多。美国的编剧将自己的收入和演员、导演和影视公司的主管相比,觉得“亏了”。据编剧协会称,编剧收入的增加率不及整个娱乐业利润增加率的一半。于是,在美国编剧协会与制片人协会签订3年合约的谈判破裂之后,编剧们罢工了,也让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走向“停摆”。
美国编剧的罢工反映了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新特点。例如,好莱坞影视产品的年利润,已有2/3来自DVD,网络下载的收益也现端倪。这说明,好莱坞的产业链条大大拉长了,收益格局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但是,好莱坞内部的利益分配格局还是3年前的谈判结果,未能反映世道的变化。编剧们要求在新收益中分一杯羹,但老板们肉痛,更怕演员工会等也会仿效,出现连锁反应。于是,两家谈崩了,出现了谁也不落好的罢工。
在美国,劳资双方的谈判能力往往受市场供求关系制约。编剧协会的长项是有成名“大腕”编剧,其“软肋”是尚有若干“编外”编剧在美国社会游荡,这些人很容易被制片人“收编”,你不干有人干,从而影响编剧协会的谈判能力。一般来说,这类利益博弈最终会以双方妥协收场。美国人比较现实和理性,不会干“鱼死网破”的“赌气壮举”。
好莱坞编剧上一次罢工是在1988年,持续22周,损失近5亿美元。这一次罢工的损失则更多。美国演员协会2000年搞了一次针对广告业的大罢工,持续约3个月。美国文化产业的全国性“大运动”约七八年、十来年一次,“小运动”则更频繁一些。这个周期大约呼应了美国社会行业中要求改变利益分配格局的意向形成时段。
(责任编辑:杨牧)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人民日报网络中心或反映。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裔美国人娃娃的广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