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栀子花黄化病病的治疗

槟榔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 16:26:21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  槟榔全身都是宝,其果、种子、皮、花均可入药。除药用外,还可用于制作保健饮料、营养食(药)品,果皮可用于提取单宁。近年来,槟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病害种类日渐增多,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现将槟榔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1 炭疽病
  1.1 症状此病是槟榔主要病害之一。感病叶片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圆斑,继而变褐色。随着病害发展,病斑形状、大小和颜色变化较大,常呈圆形、椭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长0.3~20 cm;后期病部呈灰褐色或深褐色,具云纹状,其上密布小黑粒(病菌分生孢子盘)。重病叶变褐枯死,破碎。芽受害时表现退绿、卷曲,而后出现不规则形红褐色斑块,病组织破裂,幼芽腐烂或枯萎。花穗发病时,首先在雄花的小花轴上表现黄化,而后很快从顶部向下蔓延至整个花轴,引起花穗变黑褐色回枯,雌花脱落。绿果感病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墨绿色病斑;成熟果感病后出现近圆形、褐色、凹陷病斑,而后扩展至全果引起果实腐烂。在高湿条件下,上述各发病部位产生朱红色黏液状孢子堆。
  1.2 病原 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Spauld.et Sehrenk。
  1.3 防治 ① 加强槟榔园管理。施用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苗圃阴棚高度要适当提高,以利通风透光,降低苗圃湿度。不要用病叶作阴棚,以减少侵染来源。② 搞好田园卫生。对槟榔园中的病死叶片和落地的花枝、果实要清除干净,集中烧毁。
  ③ 在发病初期,用l 波尔多液喷雾保护。也可喷洒5O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l 500倍液、25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 绿乳铜乳油600倍液、7O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8O%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 黄化病
  2.1 症状发病初期,树冠下层2~ 3片叶叶尖黄化,黄化部分与绿色部分界线明显,在叶脉部位有清晰的绿色带。在病害发生早期,干旱季节来I临之前,症状不明显;干旱季节,症状不会加重。病株果实脱落严重。病害严重时,叶变短、硬、尖,且皱缩,侧根减少。在夏季,叶尖干枯坏死,严重的造成树冠倒伏。大部分感病植株表现黄化症状后5~7年便枯顶死亡。
  2、2 病原 病原尚有争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ML0(植原体,亦称类菌原体)是本病的病原。
  2.3 防治 ① 不要在病害流行区附近建立新的槟榔园。② 加强管理。改善排水系统,适量增施氮、磷、钾肥和石灰,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 砍除病死株。④ 消灭媒介昆虫(刺吸式口器昆虫)。在槟榔易感病园花果期喷洒2O 叶蝉散乳油600~800倍液或喹硫磷乳油,连喷2~3次,每隔7天一次;若开花期成虫盛发,可采用康福多1支(20 m1)加水5~ 8kg喷雾;抽叶期每隔1O天喷一次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敌杀死等1 500~2 000倍液。每年秋末冬初,喷施除草剂,清园灭荒。⑤ 可试用盐酸四环素2~4 g溶于1 000 ml水中,实施树干注射。
  3 生理性黄叶病
  3、1 症状此病主要在结果树中发生为害。发病的槟榔园各植株同时出现黄叶,没有明显的中心病株。植株从最下层老叶开始黄化,然后有次序地向上发展,使叶片黄化脱落。叶片黄化过程先为桔黄色,后呈灰褐色坏死大斑,病健交界处不分明,有时最下层老叶完全黄枯脱落,但上层叶片仍完全健绿。病株花序变小,提早枯萎;雌花少而多败育,即使结果也必然脱落。
  3.2 病原对于本病病原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黄叶病是由缺镁引起;多数学者却认为是缺钾所致。从有关资料分析来看,缺钾引起黄叶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成龄树每年早春萌发新叶和花序迅速发育成长,消耗了大量钾肥,每生产100 kg坚果,至少要消耗氧化钾3 kg;槟榔园水土流失,也带走一些钾肥,使土壤中有效钾含量低,如果没有及时增施肥料,就会使土壤中钾的含量越来越少,导致植株严重缺钾而产生黄叶。据取样分析,病株叶片钾素明显贫乏,只有正常健叶的17.6 ,说明缺钾可能是本病发生的原因。
  3.3 防治 ① 加强管理,对黄叶严重的槟榔园。每株可试施尿素55 g、过磷酸钙150 g、硫酸钾210 g(或氯化钾180 g);同时,加施硫酸镁5~l0 g。②对酸性过强的土壤,适当施入一些石灰,中和土壤酸度。③ 对坡地要修建保水保肥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4 果腐病
  4.1 症状降水多的地区常发生此病。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未成熟果实腐烂和大量脱落。早期在受侵染的槟榔果实表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果实。果实腐烂并从萼片处脱落。脱落的果实表面长有绒毛状的白色菌丝体。病害后期,果柄和花穗轴亦被侵染。在流行后期发生的侵染,导致果实干枯而不脱落。
  4.2 病原 病原菌为蜜色疫霉Phytophthora meodii。
  4.3 防治 在季雨开始前,用聚乙烯(200标号)果袋套果保护果穗可有效防止果腐病。同时,在大的西南季风雨开始之前,预防性地喷一次1:1:100波尔多液,并于40~45天后喷第二次。如果持续下雨,40~45天再喷第三次。注意须使硫酸铜和石灰完全反应,以免引起铜害。
  除了保护性的喷药防治外,通过采用田间清洁卫生措施,收集和烧毁落果,除去感病的果穗、树顶和地上的植物残体,清除交替的寄主以减少病菌侵染源,亦是很重要的。
  5 茎基腐病
  5.1 症状 最初外层叶片变黄下垂,以后逐渐扩散。干旱情况下,树冠呈暗黄色,叶片干枯,脱落。只剩下光秃树干。病菌自茎基部向上扩展,在茎干上1.5 m 以内出现褐色、腐烂病斑.并流出褐色汁液;根系受害变脆,褐色,干枯,终至整株死亡。病树茎基部产生白色近圆形子实体,以后变为淡红褐色。
  5.2 病原 病原菌为灵芝菌Ganoderna lucidumKarm.。
  5.3 防治 ① 开垦时彻底清除和烧毁感病树桩、根系以及槟榔园周围的野生寄主,定植前用克菌丹对土壤进行消毒。② 加强槟榔园卫生管理,改进排水系统,使种植园排水良好。③ 定期检查病情,发现病株,及时处理。病害早期,用0.2 克菌丹淋灌病株有一定防治效果,对死株或无救病株要连根挖除,以杜绝后患。④ 避免在槟榔园附近种植易感病的树种,如凤凰木、铁刀木、水黄皮等。
  6 芽腐病
  6.1 症状病害初期,幼嫩叶片与心叶被害,由黄色变为褐色,干枯。到病害后期,心叶腐烂,外层轮生叶受害后变黄,逐渐脱落。
  6.2 病原 病原菌为蜜色疫霉Phythophthorameadii 病原菌可在嫩芽或槟榔其他部位保持较长时间和随风传播。
  6.3 防治 防治该病的最佳时机是在雨季尤其是在台风季节病害开始传播时进行。① 将病株挖除并焚毁,以免传染到其他植株。② 从茎干的一边纵向将芽的受害部分切除,用4O 多菌灵800倍液喷布发病部位;3天后用1.5 霜疫灵喷布病部;再隔4天,用波尔多浆涂封切除病芽部位。③ 用1:1:100波尔多液喷射叶片及叶丛以下部位。此外,还可利用铜制剂等进行防治。④ 清除该病原菌引起的腐烂果实。
  7 细菌性条斑病
  l 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槟榔叶片,也能为害叶柄和叶鞘。叶片初期症状为暗绿色至淡褐色、水浸状的椭圆形小斑点或形成1~4 lTtm宽、5~ 10 mm 长的短条斑,病斑周围黄晕明显,病斑穿透叶片两面。
  在适宜条件下,病斑沿叶脉间扩展。其宽度可达1 cm或更宽,长度可达10 cm 以上,甚至等于整张小叶的长度。在一张小叶上可出现许多条斑,并密集排列成栅栏状,或汇合成不规则形的大块病斑,一张复叶的所有小叶都可被侵染。病斑后期深褐色。在较长时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渗出淡黄色、黏胶状液滴(菌脓),重病株病叶破裂,变褐枯死。叶柄病斑棕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无黄晕,病斑渗透至叶柄2~5 mm处,其维管束变褐色。叶鞘病斑褐色至深褐色,无黄晕,微凸起,单个病斑近圆形,后期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块。病斑穿透叶鞘两面,并深达里层的第二三片叶鞘。发病严重时,叶鞘病斑累累,造成整个复叶枯死。切取病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切口处有大量细菌溢脓从薄壁组织涌出。
  7.2 病原 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槟榔致病变种,学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recae(Rao et Mohan)Dye。该菌也能为害甘蔗和椰子。
  7.3 防治 ① 培育或选用无病健壮种苗。② 加强槟榔园管理,消灭荒芜,排除积水,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死株及其残体。③ 发病初期喷射1:1:100波尔多液,每两周喷一次。每两周喷射链霉素或四环素500 mg/L一次,连喷5次。
  8 茎泻血病
  8.1 症状茎基部初期出现褐色凹陷小病斑,继而病斑扩大,形成裂缝,流出暗褐色液体,随着病情发展,纤维层解体,导致病部形成深度不等的空洞。病害后期,病树冠较小,产量低。为害树干常见有小蠹虫。
  8.2 病原 病原菌为奇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paradoxa(de Seynes)V.Hohne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
  8.3 防治 ① 改善排水系统。② 把裂开的茎干内部被害组织清除,然后涂上热的煤焦油或波尔多浆。③ 用杀虫剂防治小蠹虫。
  9 藻斑病
  9.1 症状叶片病斑近圆形,直径0.3~0.5 cm,深褐色,稍突起,其上有黄褐色毛毡状物。
  9.2 病原 病原菌为Cephaleuros virescensKunze,是一种弱寄生绿藻。
  9.3 防治 ① 加强田园管理,清除杂草,使之通风透光。② 喷射1:1:100波尔多液。
  10 煤烟病
  1O.1 症状 叶片、果枝和果实上产生许多黑色粉霉斑,并呈辐射状扩展,最后被害部几乎满布煤烟状霉层。
  1O.2 病原 病原菌为山茶小煤炱Meliola camelliae(Catt.)Sace.,属子囊菌亚门,小煤炱属。
  1O.3 防治 ① 防病先灭虫(蚧类、粉虱、蚜虫等),可用4O 氧乐果1 500倍液喷雾。② 发病初期喷射1:1:100波尔多液。
  ll 根颈腐烂病
  11.1 症状病菌从小苗根部侵入,可见根颈处组织呈水浸状,褐色腐烂,并向茎部发展,使叶片枯萎下垂,乃至整株死亡。
  11.2 病原 病原菌为Phytophthora sp,,属鞭毛菌亚门,疫霉菌属。
  11.3 防治① 搞好田园排水系统,防止根颈周围积水。② 挖除病死树,并用1%硫酸铜溶液淋浇病穴,防止病害扩展。
  I2 叶斑病
  12.1 症状病斑多出现在叶尖和叶缘,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灰褐色大斑块,边缘有暗褐色坏死线,但病斑不星轮纹状,无黄色晕圈.病部中央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盘)。
  12.2 病原 病原菌为Pestalotia palmarumCooke,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
  12.3 防治 ① 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清除病残组织,避免土壤过湿。② 发病期及时喷布1:1:100波尔多液、75 百菌清800倍液、7O 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O 多菌灵600倍液等。
  13 褐根病
  13.1 症状发病初期,植株外层叶片退绿黄化,并逐渐向里层叶片发展,树干千缩,呈灰褐色,随后叶片脱落,整株死亡。病根表面粘泥沙,偶见铁锈色至褐色菌膜,木质部轻、干、硬、脆,具褐色网纹,后期呈蜂窝状结构,并有白色菌丝夹杂在其中。病树1~2年死亡。
  13.2 痛原 病原菌为茶褐根腐病(或有害层孔菌)Phellinus nO~iUS(Corner)G.H.Gunn.,属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多孔菌科。
  13,3 防治 ① 开垦建园时彻底清除或毒杀林地中的感病树桩、树根,槟榔园周围的野生寄主也要清除。② 加强管理,消灭荒芜,增施肥料,增强槟榔对病害的抗性。③ 定期检查病情,发现病株,及时处理;对死株或无救病株要连根挖除,以杜绝后患。④对褐根病株,可试用0.5 十三吗啉水剂淋灌病树周围土壤,杀死病菌。
  l4 黑纹根腐病
  14.1 症状病菌多从根颈部的受伤处侵入,植株发病后,叶片退绿变黄。病根表面不粘泥沙,无菌丝菌膜,但在根皮与木质部之间有灰白色菌丝层;病根干腐,木质部剖面有波浪状黑线纹,偶见黑纹闭合成小圆圈。发病后期,根颈病部产生子实体。子实体扁平,紧贴病部,似膏药状,开始白色,然后渐变灰绿色,质地柔软,最后变为黑色、炭质,变脆。
  14.2 病原 病原菌为Ustulina deusta (Hoffro.etFr.)Lind.,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
  l4.3 防治 防治方法同槟榔褐根病。
好农资网微信扫一扫,天下农资尽在&掌&握
&&关键词:&&&
????????????????
&?&?&?&?&?&?
&?&?&?&?&?&?
&?&?&?&?&?&?
&?&?&?&?&?&?
&?&?&?&?&?&?
招商合作:&&客户服务:
招商热线:&&电话:1&&农资营销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编号:
本站所有页面设计、数据、版权均归好农资招商网所有,任何抄袭、仿造、镜像均属侵权行为,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好农资招商网由郑州中原区须水法律服务所做为法律顾问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您现在的位置:>>
槟榔黄化病的鉴别与防控方法
槟榔黄化病的鉴别与防控方法
  槟榔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病害,目前我国仅在海南省发生。
  一、病害症状鉴别
  田间观察槟榔黄化病表现有黄化型和束顶型两种症状。
  黄化型症状: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倒数第2-4张羽状叶片外缘1/4开始出现黄化,抽生的花穗较正常植株短小,无法正常展开,结果量大大减少,常常提前脱落,减产70~80%,少量存留的果实品质下降,无法食用。感病植株叶片黄化症状逐年加重,干旱季节黄化症状更为突出,整株叶片无法正常舒展,常伴有真菌引起的叶斑及梢枯;解剖可见病叶叶鞘基部刚形成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严重时呈暗黑色,基部有浅褐色夹心;感病后期病株根茎部坏死腐烂,感病植株常在顶部叶片变黄一年后枯死,大部分感病株开始表现黄化症状后5~7年枯顶死亡。
  束顶型症状:病株树冠顶部叶片明显缩小,呈束顶状,节间缩短,花穗枯萎不能结果,病叶叶鞘基部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大部分感病株表现症状后5年枯顶死亡。
  二、病原及传播途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证实植原体是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槟榔黄化病在槟榔园内的蔓延发展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槟榔黄化病的田间传播与剌吸式昆虫有关,人为引种带毒种苗是长距离传染的主要途径。
  三、病害特点
  植原体病害是一种系统侵染病害,具有专性寄生、系统侵染的特点,其病原菌分布于寄主植物的组织器官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不仅取决于药物自身的特性和作用方式,而且受制于药物在寄主体内的吸收、分布、运转及代谢状况。迄今所报道对槟榔黄化病的药物及施药方式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会复发。对于棕榈科植原体病害的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砍伐早期发病病株和杀灭刺吸式害虫通过消灭侵染源和降低接种率可显著减缓此类病害的传播速度,使发病区的其他棕榈科作物多年不感病。
  四、防控方法
  鉴于槟榔黄化病的发生特点及槟榔作物的特性,槟榔黄化病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对这种病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措施。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正确认识槟榔黄化病危害的严重性,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早发现早处理,尽快砍伐处理感病植株,切实控制病源的扩散、蔓延。
  1、加强槟榔园的水肥管理。增施草木灰等农家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在槟榔抽生新叶期间,喷施内吸性杀虫剂保护,降低黄化病的传播机率。
  3、规范槟榔采种育苗管理,加强种子种苗的检疫,严禁从槟榔黄化病区调运槟榔种子种苗。
  4、加强田间巡查,对槟榔园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的黄化病株,应及时砍伐病株带绿叶部位并烧毁。
  5、对于槟榔黄化病发生历史较长、病害严重的地区和种植园,在砍伐烧毁园内的槟榔植株后,先种植一些短期作物或林木,两年后重新引种健康的槟榔种苗。
陵水触屏版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36%降黄龙WP防治槟榔黄化病试验初报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36%降黄龙WP防治槟榔黄化病试验初报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
上传日期: 16:53:5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36%降黄龙WP防治槟榔黄化病试验初报
关注微信公众号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ac2d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化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