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教育游戏心理治疗师报名条件怎么报名

为本教育-沙盘游戏教育让孩子重获新生
您当前位置:
  为本教育是一家集心理咨询、儿童素质培训、EAP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机构,旗下教育产品众多,比如《爱与成长》系列微课、《阳光育人计划》、《普蕾成长计划》、《畅玩天智开启》、《儿童综合素质评估》...每款教育产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款为本教育的拳头项目——沙盘游戏,体验过的孩子都说好。
  沙盘游戏,又称箱庭疗法 ,让游戏者从玩具架上挑选模具,在装有细沙的盘内按自我意愿摆放模具,游戏老师根据游戏者的作品进行“心象”分析,从而进行引导或治疗的过程。
  通过沙盘游戏治疗或教育“问题儿童”效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学龄儿童(6~12岁)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往往比较有限,这也是很多父母觉得“小儿难养”的缘故,孩子的天性是玩,如果有一款游戏,能够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东西,形成可贵的品质,你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尝试呢?
  沙盘游戏就是基于让孩子在玩耍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项目,采用小班教学,人满即开课。它的原理就是利用几乎所有小孩喜欢沙的特点,让孩子将日常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想法通过道具描绘出来,一方面释放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开拓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此外,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自信、合作、共赢、分享等特质慢慢地被灌输到孩子的心中,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均有莫大的益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沙盘游戏的画面吧:  
1.png (373.09 KB, 下载次数: 0)
17:35 上传
  一位四岁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摆弄玩具  
2.png (322.85 KB, 下载次数: 0)
17:36 上传
  母女齐上阵,构建“美好家园”  
3.png (345.54 KB, 下载次数: 0)
17:36 上传
  已经完成的沙盘作品  为本教育的沙盘游戏班自开班办学以来,受到了广大家长老师的一致好评,据他们介绍说,接受沙盘教育后,孩子不只是学习,各方面都在变好。有图有真相:  
4.png (65.16 KB, 下载次数: 0)
17:36 上传
  当你觉得小孩难管时,当你觉得孩子总是三心二意时,当你觉得小孩脾气暴躁,难以沟通时,不妨寻求专业的儿童教育机构,为本教育,愿为你分忧。
  联系方式:咨询热线:(吴老师)
  Wx:Weiben113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五大游戏治疗法五大游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五大游戏治疗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欢迎来到求学快递网!
所有课程分类
玉林师范学院函授本科弘睿教育成人培训学校报名入口处
上传时间: 10:18:51
开课日期:
上课时间:白天班
授课学校:
上课地点:德保函授站
求学价:¥100
已有8人浏览报名
特色服务:
咨询电话:
您的姓名:
您的手机:
想学什么:
高起专(2.5年):应用英语、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物业管理、农村行政与经济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会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图书档案管理、法律事务、刑事执行、汉语、文秘、初等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体育教育。专升本(2.5年):英语、越南语、美术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档案学、法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治安学、小学教育、体育教育。
已有0人浏览报名
开课日期:
已有0人浏览报名
开课日期:
已有0人浏览报名
开课日期:
已有0人浏览报名
开课日期:
已有0人浏览报名
开课日期:
已有2人浏览报名
开课日期:
免责声明:
本站为免费网络服务提供商,为注册用户提供免费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网站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行发布并由用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本站不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修改及审核,不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涉及侵权或者信息违法的请你及时与本站联系进行删除以保障你的合法权益。
查询学校路线
选择出行方式: 公交
选择出发地:查询
温馨提示:用户评价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机构人气度:2
信用档案:
站内注册:
课程总数:共79个
主营业务:
咨询老师:黄老师
new新闻资讯
new求学资讯
top培训头条
go猜你喜欢
罐罐面的的配方 在哪里可以学罐罐面
桂林米粉在哪里可以学 重庆做桂林米粉的人多吗
过桥米线的做法 在哪里可以学过桥米线
中医疼痛技术培训,疼痛专科,正骨培训,针灸培训,华人一手专业培训班
人气度:3109
学习中医针灸推拿正骨来北京中推协会
人气度:2528
hot您的足迹
微信扫描二维码,马上联系商家
1、微信扫描二维码
2、关注“求学快递网”公众号
3、点击给商家留言
您的姓名:
您的手机:
想学什么:
消费者保障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反馈类型:
问题描述:
您的联系方式:
客服电话:020-【六月刊】一位儿童游戏治疗师的故事——记一个人和一个小组的成长
杨庆,1968年出生于上海,现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兼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儿童心理咨询师。2007年在杭州,她首次参加“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培训,并从此找到了一种针对儿童的心理工作方式,也由此开启了认识孩子内心宇宙的大门。此后的五六年间,杨庆认真践行,成立了游戏室和学习小组,组织工作坊,引介海外专家讲学,并一直从事个案治疗,写文章做反思。这一切,源于她对孩子及游戏治疗的钟爱。她说:“儿童才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
—————————————————————
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2007年,听说杭州将有儿童游戏治疗培训的时候,我还是刚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新手。虽然长期在大学教儿童心理学,但做儿童个案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工作方式。
于是,带着隐隐的期待,我去了杭州。在那里,我见到了我的第一个游戏治疗老师:马来西亚的黄晋亮先生,他曾在美国北德州大学跟随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领军人物Landreth教授学习。
初次的感受除了惊奇,还有欣喜。培训采用的是工作坊的形式,透过现场的老师与儿童、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操作与对话而学习,丰富而活跃。那两天的培训,让我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师会使用一间游戏室,让儿童自发地游戏,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
其实,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游戏一直都是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师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的手段,因为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它可以用来帮助儿童表达,也可以用来帮助治疗师和儿童建立关系。直至上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Axline将之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结合,发展成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它相信个人有追求成长的动力和自我指导的能力,它相信,当儿童的情感被表达、了解和接纳后,儿童就可以接纳自己、自在地处理情感。
第一次培训结束后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大衣、雨伞和龙井茶叶统统被忘在杭州了,简直就是为游戏治疗而“神魂颠倒”!
玩着游戏就玩好了?听起来似乎非常神奇。
顺着生命的河流
一年后,我再次去杭州参加黄晋亮老师的进阶培训,带着接触过的各种治疗方法,也带着工作中的困惑。这一次,我听到了国内游戏治疗先行者做的案例报告,参与了学员们相互之间关于“游戏治疗是否有效”的激烈讨论,也亲眼目睹了患病儿童家长在对游戏治疗的信任与怀疑之间的来回挣扎。
比如,最多的质疑是——治疗师似乎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允许、接纳儿童游戏,儿童就可以因此自愈吗?我思考,继而发现“质疑”背后的儿童观,是一种把儿童看成被动的个体,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需要将一些东西“交给”儿童。
不仅在培训现场,放眼四顾,太多人所以为的“教育”、“治疗”,都过于注重“教”和“治”,也就是不断地告诉儿童“应该怎样”——这只是成长的一方面;太少人看到成长的另外一面,即儿童是以自己的方式、节奏、方向成长的——因而忽略了“育”和“愈”的作用。
和“教”、“治”的“断然”和“明确”相比,“育”和“愈”有一种“等待”和“不确定”的意味:不是“拉着孩子向前”,而是“陪伴孩子上路”;不是“走上正确的路”,而是“走走看,是否合适”。有点像东方哲学里老庄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顺着生命的河流,沿着生命力开展的方向去守护、推动和引导,更接近于“道”的本质。
这些模糊的领悟足以使我决定,朝向人本主义的方向、同时也是自己和大多数人阻力最大的方向去努力。
我确定,它就是我要寻找的道路。
培训结束向老师告别时,室外刚下过夏天的阵雨,黄老师笑说:“下雨喽,有水洼可踩喽。”我被打动,欢欣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儿童工作者内心永远的童心,我仿佛看到,一个广大而神秘的儿童世界正因此而洞开。
最珍贵的初心
2009年,考虑停当后,我向我工作的中心提出建议:做一间游戏室吧。
中心的全称是“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由政府开设、向全市的儿童和家庭提供免费的心理援助。它有一百多个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我也是其中之一。它的服务对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因此,相对于常规的谈话疗法来说,游戏治疗更适合这部分来访者。
中心非常支持,找房间、拨经费、购器材,很快建成了一间约十五平米左右的游戏治疗室。我环顾游戏室的布置:小桌、小椅、玩具、沙盘、画架,心里充满快乐。游戏室做成了,我的第一个愿景实现了,第二、第三个愿景就又冒了出来:我要成立小组,还要办工作坊。
虽然目前、暂时只有我一个人,我还是上路了。
两年里,我做了近十个儿童个案。缺少同侪讨论和导师督导,我就努力读书,中文、英文,台版、港版,我把能够找到的重要的书都找来,像狗啃骨头一样细细地啃好多遍。
然而,即使有书的帮助,这个过程依然充满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恰恰在于“我”自己。
和一般人所以为的不同,治疗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治疗师的真诚、关注、共情,在于治疗师和儿童之间能否建立一种信任和安全的关系。治疗师真诚地、全神贯注地陪伴来访者,反映儿童的想法和感受,而不随便加以评判和建议。治疗师的存在就像儿童的另一个自我,一个能够了解、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自我”。这个新的“自我”使得儿童学会一种全新的对待自己的方式,而因此痊愈。
所以,我需要改造,成为“治疗性的存在”:我放大我的耳朵,专注地听取儿童所说的话、感受语言背后的情绪;我放弃“引导”和“教育”的成人姿态,等待和跟随儿童自发的游戏;我抛开那些太小的框框和规矩,接受“沙子是可以撒在地上的”、“玩具是会被玩坏的”……
这不容易。往往,内心的“好孩子”、“严师”和“慈母”的角色会跳出来,要我像以往一样去评价、教导和控制。幸好孩子们愿意教我,尤其是其中一个前后做了三年的孩子,她教我在混沌中学习忍耐、在矛盾中学习开放、在困顿中学习信任。(此事后来写成反思,以“第三十一次游戏治疗”为题发表于《教育家》2013年最后一期。)
从读书到读孩子,我慢慢明白:儿童才是我最好的老师。
这是最珍贵的初心。
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一直在为成立小组做准备。
实际上,在这两年中,已经有儿童咨询师逐渐加入到游戏治疗中来,他们迫切希望提高专业水平。另外,我也在中心先后做了三次游戏治疗讲座,有更多的咨询师产生了深入学习的愿望。
于是,2011年春节前夕,时机成熟。中心的游戏治疗学习小组正式宣告成立。与此同时,我在豆瓣上也成立了“儿童中心游戏小组”,这样可让线上小组和线下小组互为补充、同时发展。豆瓣小组成立于2010年的最后一天,当时唯一的组员是我:silverthorn。现在三年过去了,组员超过两百人,小组成为同道者们聚集的部落。
就这样,一群人凭着对儿童的热爱、对游戏治疗的兴趣和对彼此的信任结伴,儿童中心游戏治疗成为了这群人共同的事业——我的第二个愿景实现了。
小组以工作和学习为目的。
我们把中心12岁以下的儿童咨询基本承担下来,通过游戏治疗来工作。同样认真地,我们基本上每月一次定期聚会,在一起读书、练习技术、讨论案例、改进工作流程,小组活动的模式渐渐固定下来。
我们“发明”了一种角色扮演的督导方法:被督导的治疗师扮演案例中的孩子,做督导的治疗师与之一起,把在游戏室里发生的事情“演出来”。这和一般使用语言的督导不同,它体现了游戏治疗的特点:放下思考、注重当下。角色扮演的体悟往往带来顿悟,这些顿悟总是关注过程的:理解孩子的“无声的笑”,明白“积木被推倒”的含义,体会“把沙子倒在手心”的感受……
小组成员渐渐形成共同特点:对儿童的理解与接纳。我们一点一点地,在与儿童的内心世界接近。
有一次,一个外组的咨询师看到游戏室满地是沙,惊奇地问:“你们不阻止吗?”我们的游戏治疗师回答:“把沙子撒在地上的孩子是在表达呀,他这样做总有他的道理。”
其实,在游戏治疗师看来,孩子画画、玩泥、撒沙,都是在“谈论”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人愿意接受、能够理解,而不是“这样不对”、“应该那样”地去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就会变小,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好。这种改变的机制近乎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意识化”。
又有外组的咨询师问:即使儿童在游戏室有所好转,但由于儿童的很多问题都和家庭有关,儿童一旦回到外面的世界,是否又会“旧病复发”?游戏治疗是否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呢?
我们从一个个案例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一旦儿童被治疗师以不同于其他成人的方式来理解和接纳,孩子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这种不同的反应又会导致其进一步的改变;一旦孩子经历了自身的改变,无论这种改变有多么小,那他的环境状况就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即他对于别人的刺激值已经被改变,别人的反应也因此而不同,于是,孩子就可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而且带动周围的环境一起转变。
这样的对话让我感觉到,是实施高规格游戏治疗培训的时候了,它应该既针对小组成员的专业提高,注重技术性操作的训练,同时又面向中心全体咨询师,普及人本主义的基本儿童观。
我写信邀请黄晋亮老师,可他似乎没有时间。
四下寻找,还有别的专家吗?
我只顾向前张望,却不知道脚下的路已到了转折的时候。
生活的中断与转化
2011年的6月,小组活动才5次,我对大家说:“离开一小会儿,幕间休息”。以为是做小手术,但没想到检出大病,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月。就像一只滴答滴答走得飞快的闹钟“啪”地被摔在地上一样,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中断了。
手术、化疗、检查、不适……
沮丧、恐惧、自责、绝望……
漫长、陌生、反复的打击……
当我终于学会把疾病带来的痛苦作为功课接受下来的同时,我终于得到了礼物——那些放下事务、面对内心的时光:宁静,内省,关注当下,安详喜悦。
于是,我的“治疗手记”系列就在病中诞生了。
第一篇动笔时,离我出院还不到一个月,写的就是那个跨了三年的个案。因病而中断的治疗仿佛在内心又以回顾和反思的形式向前开展,阻滞导致的焦虑、中断带来的内疚都随之纾解,病中完整而不受打扰的时间滋养了延续的思考,切磋琢磨、形成文字。随即,是第二篇、第三篇……写作带来的满足,是生命继续延续的证明。
病中我也看了更多的书,清目、醒脑。我的经验、想法在阅读中与别人的经验、想法碰撞、糅合、生成、发展,新的愿景如焰火般噼里啪啦地升空:我要写一本绘本,用故事和图画向家长和孩子介绍游戏治疗;我要做家庭游戏治疗,把游戏室里的自由与设限、保护与表达,延伸到儿童的家庭中,使之成为家庭生活的有机部分;我要做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教育,把治疗性的理念和方法,内化为教师的信念、策略,演绎出具有治疗性的教育性环境,以满足更多儿童的发展性需要。
就这样,看书、收集资料、与同侪们讨论、动笔、修改……
转眼到了2012年夏天,大病初愈的我精神抖擞,要去青岛参加游戏治疗培训,主持是香港的潘伟智博士,他是否是我在2011年就想要寻找的专家呢?
培训一共两天,也是理论、操作、讨论,和大多数工作坊一样,但这个老师非常特别。
他有“皇家血统”——美国北德州大学、儿童中心游戏治疗中心的创建者Landreth教授的嫡系弟子、心理咨询博士;他非常敬业,两天的课程,甚至下课休息的时间,他都是倾尽全力、有问必答;他有童心和“趣怪”魔力,现场的每个孩子都喜欢和他痴缠;他有情怀,热爱孩子、体恤家长、愿意帮助家庭成长。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专家呀。
于是半年后,2013年的3月,在中心的支持下,我终于成功地把潘博士邀请到苏州,为全体咨询师做两天的工作坊——至此,我最初的三个愿景全部实现了。
这次培训令咨询师们获得崭新的体验,他们写道:“‘这就是高铁!’潘博士拿着纸巾盒,用天真而笃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一时间,耳旁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窗外的雨滴声。这是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启发。”“潘博士自身是一个自由的展现,一切都那么自然流畅,感受不到一丝刻意。无论何时,他都展现着独特的自己。他提醒我:不要因为职业而失去自我。”
&2013年小组督导现场,潘伟智博士(左一)和杨庆
小组的每个人都欢欣于自己的收获。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和这样一个游戏治疗的“灵魂级”人物相遇,相遇的本身就是一种治疗、一种改变。
2013年底,潘老师决定留在苏州工作,他觉得这里有一群热爱游戏治疗的人,这里有他需要的大舞台。目前,我作为他的学生、助手和同事,与他一起工作。
我们建立了新的工作团体,讨论新的治疗模式,规划新的工作流程。与自闭症儿童工作,和与其他的一般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不同,需要更多的参与、模仿、反馈,更多的接纳、耐心、尊重。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又是一次重新出发。
从接触儿童游戏治疗到现在,快八年了,回首过去,我现在的心情是:慢下来一些、退回去一点,愿意以日拱一卒的精神,在兔子遍地的世界里,做一只乌龟;向儿童学习,把全部的心灵注入当下时刻,未来就让它自然地开展。而天地开阔、地平线遥远,不要让任何人为的路标阻挡视线。
文章来源:《教育家》2014年6月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心理治疗师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