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公社账号怎么怎样才能成为兴趣达人登上达人榜?有什么要求或者条件吗?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年总目录_伤城文章网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年总目录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总目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5 年第 1 期 1 2 3 发刊词 马寅初 4-5 列宁主义战无不胜的力量 萨坡什尼克夫,汤侠声 6-17 批判胡适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是反理性的盲目行动的主观唯心论哲学 金岳霖,汪子嵩,张世英,黄森 18-35 4 5 6 7 批判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底 实用主义观点和方法 冯友兰,朱伯 36-56 辟胡适的所谓“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 王瑶 58-71 苏联科学家对于阿拉伯语言文学的伟大贡献 马坚 95 胡适的独立评论的剖析--批判从“九一八”到“七七”期间胡适的反动政治主张张俊彦,黄美复,余崇健,赵淡元 96-113 8 9 试论殷代的“奚” “妾” “■”的社会身分 王承x 114-121 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齐思和 122-14110 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 侯仁之 142-168 11 论汉语语法的历史继承性 高名凯 170-186 12 评许涤新着广义政治经济学第三卷 张友仁 188-1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5 年第 2 期 1 2 胡适文学语言观点批判 魏建功 38-53 美帝国主义在华盛顿会议中宰割中国的阴谋(附带驳斥胡适的“华盛顿会议挽救了中国”的谰言) 陈芳芝 54-80 3 论十八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 --兼论红楼梦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翦伯赞 82-127 4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 王力 128-150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6 年第 1 期 1 2 3 4 5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 毛泽东 6-8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对科学工作的意义 Γ .Μ .萨坡什尼可夫,汤侠声 10-30 批判唯心哲学关于逻辑与语言的思想--对罗素的批判之一 金岳霖 32-43 批判梁漱溟所谓“周孔教化” 冯友兰 44-50 批判胡适实用主义唯心史观--中国历史科学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和斗争 荣天琳 52-75 6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新发现的大同云岗石窟寺历史材料的 初步整理 宿白 76-89+146-150 7 8 9 论文学中的正面形象 B.A.卡普斯钦,张秋华 90-109 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 吴兴华 110-131 从文学语言的概念论汉语的雅言、文言、古文等问题 周祖谟 132-14010 苏联、罗马尼亚和波兰语言学家来我校座谈并作学术性报告 左田 142-145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6 年第 2 期 1 作为一门科学的列宁主义政治战略与策略的研究对象和活动范围 彼?尼?巴特里凯也夫,杨彦君 4-17 2 3 4 5 6 7 过去哲学史工作底自我批判 冯友兰 18-31 批判冯友兰先生过去的哲学思想 汪子嵩 32-49 数理逻辑里的真值函项是复合命题的逻辑抽象 王宪钧 50-60 批判杜威的“实验逻辑” 吴允曾 62-70 辽史兵卫志“御帐亲军” “大首领部族军”两事目考源辨误 邝又铭 72-83 从上古汉语几组同义词的考察试探在词汇方面古今分合现象的规律 杨伯峻84-106 8 批判梁漱溟的合作“理论” 赵靖 108-115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6 年第 3 期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作用 黄森,王庆淑 4-19 2 3 4 5 6 7 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初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的萌芽 许大龄 20-51 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农民运动 周一良 52-78
年南非英属德兰斯瓦尔招用华工事件的真相 张芝联 80-99 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诗 杜秉正 100-115 批判拉斯基改良主义的国家学说 龚祥瑞 116-140 我国过渡时期社会的法与道德的关系 沈宗灵 142-161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6 年第 4 期 1 2 论贾宝玉典型形象 吴组缃 6-37 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批判吕荧的美是观念之说的反动性和危害性 蔡仪 38-55 3 4 5 6 7 8 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 李赋宁 56-71 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王力,魏建功,周祖谟,梁东汉 72-85 隋唐东都城的建筑及其形制 阎文儒 86-105+146 均田制的产生及其实质--北魏社会研究评论 王治来 106-139 洛阳金村出土方壶之校量 朱德熙 140-143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一、二卷 ( 年)分类总目 144-145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7 年第 1 期 1 2 34 3 4 5 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高名凯,姚殿芳,殷德厚 36-69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季羡林 70-75 以 “葡萄” 一词为例论古代汉语的借词问题 亚努士? 赫迈莱夫斯基, 高名凯 76-86 康德的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读“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的一些理解 洪谦 6-21 发展过程是否具有重复性?--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个根本问题 黄森 22- 6 7 8 9埃及学的诞生与成长 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林幼琪 88-96+122-125 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是不是封建制度的特征? 黄子通 98-108 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第六届大会 王铁崖 110-111 记巴黎青年汉学家会议 翦伯赞 111-11410 介绍第九届国际青年汉学家年会上的论文 张芝联 114-117 11 参加两次国际会议的观感 冯友兰 117-120 12 参加印度释迦牟尼逝世二千五百周年纪念的经过和发言 冯友兰 120-121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7 年第 2 期 1 2 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历史问题讲座”第一讲 范文澜 3-12 论西汉时代(公元前三到一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北京大学“历史问题讲座”第二讲 Л .И .杜曼,张广达,潘润涵,王九鼎,刘克福,孙元珍 13-29 3 4 5 6 7 8 晋南北朝时期无神论者反对佛教中灵魂不死信仰的斗争 朱伯昆 31-62 现代汉语补足语里的轻音现象所反映出来的语法和语义问题 林焘 63-76 论魏晋志怪小说的传播和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关系 范宁 77-90 评“红楼梦是市民文学”说 刘世德,邓绍基 91-113 略论清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的过程及其成就 商鸿逵 115-132 中国古代的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看中国古代的生产、 文化水平和阶级生活林乃 133-146 9 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中国哲学史座谈会 卢育三 147-15010 访苏小记 冯定 150-152 11 北京大学举办“历史问题讲座” 袁良义 153-154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7 年第 3 期 1 2 3 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寅初 7-39 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樊弘 41-48 社会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问题 赵靖 49-57 4 5 6 7 8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张岱年 59-70 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问题 钱学熙 71-91 毛泽东同志和文艺批评 王燎荧 93-101 我校本年度“五四”科学讨论会(人文科学)简况 公缪 103-104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1957 年科学讨论会上关于“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的讨论情况 朱天俊 104-10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8 年第 1 期 1 关于嵬疚懊髑迳缁峋眯翁难芯俊币皇樗吹男蜓--北京大学“历史问题讲座”第七讲 刘大年 3-15 2 16 3 4 5 6 7 8 9 略论欧洲资产阶级文学里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 冯至 17-27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一种重新估价的尝试 朱光潜 29-4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西方逻辑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何兆清 43-56 “孙子”十三篇校笺举要 杨炳安 57-73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研室一年来的科学活动 74 关于阿 Q 性格 蔡健 75-87 试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牟 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韦U同志来校作“关于文字改革的问题”的报告 和年甲寅 89-110 10 记两次法律工作者的国际会议 陈守一 111-112 11 新闻学专业开设“文学艺术讲座” 张步洲 112-11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8 年第 2 期 1 2 3 略谈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性质及其斗争形式 冯定 3-18 略论中国哲学史讨论会中的修正主义倾向 黄森,张恩慈 19-26 克罗齐美学的批判 朱光潜 27-45 4 5 6 7 8 9北京大学举办“历史问题讲座” (七讲) 仲夫 46 切韵韵目四声不一贯的解释--附论韵书音类相从问题 魏建功 47-70 “老乞大谚解” “朴通事谚解”书后 朱德熙 71-77 我校教师积极响应科委第五次扩大会议的号召 丁宜 78 韩愈的“古文”理论和实践 季镇淮 79-87 我校校史(初稿)将出版 公缪 8810 盛唐气象 林庚 89-99 11 对六十周年校庆的献礼 杜方 100 12 “费加罗的婚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吴达元 101-12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8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9 略谈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性质及其斗争形式 冯定 3-18 略论中国哲学史讨论会中的修正主义倾向 黄森,张恩慈 19-26 克罗齐美学的批判 朱光潜 27-45 北京大学举办“历史问题讲座” (七讲) 仲夫 46 切韵韵目四声不一贯的解释--附论韵书音类相从问题 魏建功 47-70 “老乞大谚解” “朴通事谚解”书后 朱德熙 71-77 我校教师积极响应科委第五次扩大会议的号召 丁宜 78 韩愈的“古文”理论和实践 季镇淮 79-87 我校校史(初稿)将出版 公缪 8810 盛唐气象 林庚 89-99 11 对六十周年校庆的献礼 杜方 100 12 “费加罗的婚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吴达元 101-12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9 年第 1 期 1 党的干部下放锻炼政策的伟大胜利 -- 北京大学第一批下放干部工作总结报告3-19 2 3 4 5 6 7 8 9从长辛店铁路工厂的生产跃进谈主观能动性的两个问题 张恩慈 21-27 黄村人民公社王立庄新民歌调查报告 29-37 北大师生集会庆贺杜波伊斯博士寿辰 38 农民思想中无神论思想的成长--王立庄无神论问题的调查研究 39-44 关于推理的结论性质的问题 李世繁 45-52 两汉时期的雇佣劳动 翦伯赞 53-60 日本文学家当前的责任 高仓辉,刘振瀛 61-70 再谈平衡论和团团转 马寅初 71-8810 两个请求转载的理由 马寅初 89-90 11 哲学系在农村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 任继愈 91-94 12 哲学系师生在长辛店铁路工厂进行边工边读的基本情况 沈德灿 94-95 13 红在矿山,专在矿山--记中文系一、二年级同学在煤矿边工边读 黄侯兴,高国 平 96-97 14 历史系同学边工边读在石景山钢铁厂 97-98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9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 关于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问题论纲 3-12 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 13-24 杰出的诗人王维 25-44 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翦伯赞 45-54 汉语实词的分类 王力 55-69 邵荃麟同志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经之 70+122 批判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71-96 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 王宪钧 97-104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问题 程i颐 105-11210 汉语拼音教育和汉字改革运动 周有光 113-121 11 纪念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果戈理诞生一百五十周年 彭克巽 123-130 12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冯至,陈祚敏,罗业森 131-151 13 历史系师生热烈展开对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 152+174 14 五四运动后四十年来中国关于亚非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 季羡林,刘振瀛153-17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9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8 和平共处原则的伟大生命力 程鹏,魏敏 3-3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护领海主权的正义斗争 赵理海 37-46 五四时期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邓艾民 47-62 批判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分析和证实方法 伍思玄 63-75 “五四”运动与白话文问题 高名凯,徐通锵 77-92 柔石的创作 93-108 民主德国在文艺科学领域中反修正主义的斗争 汉司?马乃特 109-124 关于现代蒙古诸语言、方言的分类问题 希?罗布桑旺丹 125-13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9 年第 4 期 1 2 3 4 5 北京大学十年来的巨大成就和当前的任务 陆平 3-10 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任继愈 11-18 先秦道家哲学主要名词通释 冯友兰 19-42 明代北京的经济生活 许大龄 43-65 《中国文学史》修改中的几点认识 冯钟芸,费振刚,谢冕,张炯,张少康,孙静 67-74 6 7 不稳定的美国经济 洪君彦 75-94 我国十年来的图书馆事业 95-109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59 年第 5 期 1 2 3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 马群 3-11 论马寅初“团团转综合平衡论”的反动实质 石世奇,马如璋 13-28 剖马寅初就农业“八字宪法”所作的“小型的团团转的综合性平衡论” 张胜宏29-38 4 5 6 马寅初先生用他的“团团转”冒充辩证法 柯木火,夏剑豸,陈村富 39-48 马寅初的“圆圈”的演化 张恩慈 49-55 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 马寅初 57-967 “黄村人民公社调查报告”摘要 97-113 8 公共食堂好得很--南口人民公社阳坊管理区公共食堂调查 徐淑娟,王茂湘,晓松 115-118 9 试论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 牟国相,郭丙于,钱杰腾,赵遐秋,陈良明,詹龙标,郭成韬,李思明 119-130 10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五卷(1959 年)分类总目 131-13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0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在毛泽东旗帜下为加速建设共产主义新北大而斗争 陆平 3-17 关于两种世界观问题 冯定 19-27 略论科学研究工作中群众和专家的作用--驳斥 “专家至上” 的谬论 钟哲明 29-36 黄村调查工作的几点经验 王庆淑 37-42 新型的国际关系与新型的国际法 邵津 43-59 批判弗洛伊德的思想 唐钺 117-124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0 年第 2 期 1 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习《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 3-20 2 3 认清美帝国主义的本性--学习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21-36 读列宁论托尔斯泰 37-42 4 5 6 7 8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开展古籍整理工作 63-81 康德主义与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 施和颐 83-94 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编写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讲义) 的几点体会 95-100 《中国小说史稿》绪论 101-108 黄村人民公社调查报告 (选载) 北京大学哲学系下放黄村人民公社师生 109-121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0 年第 4 期 1 2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经验的基本总结--为《毛泽东选集》笫四卷的出版而作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伟大胜利--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几点初步体会 冯定13-22 3 4 5 6 7 8 9 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论 王梦魁 23-34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日本 刘振瀛,卞立强,庞春兰,潘金生 57-70 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 张寄谦,杨济安,林华国,黄思骏 71-82 汉语史研究的批判 83-90福绥境人民公社调查报告 北京大学经济系城市人民公社调查组, 周振华 91-108 高尔基论资产阶级文学遗产 109-126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六卷(1960 年)分类总目 127-128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1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三面红旗是我们时代中最新最美的事物 齐志红 3-10 培根-英国唯物主义的始祖--纪念弗兰西斯?培根诞生四百周年 陆成一 11-27 中文系举行《汉语发展史》 (初稿)讨论会 作 28 美元危机 洪君彦 29-40 论蒙古语的复合句 罗布桑旺丹 41-64 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几次学术讨论 卢育三 65-67 关于张载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争论 北哲 67-70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1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 任继愈 3-20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0 韩非《解老》 、 《喻老》篇新释 冯友兰 21-24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 张传玺 25-33 历史系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34 关于高本汉的《切韵》构拟学说 何观荫 35-46 亚理斯多德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 47-62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赫拉克利特诞生 2500 周年 伍思玄 63-73 9 中文系部分师生讨论普通语言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7410 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讨论《长生殿》 赵齐平 75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1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秘密会社、宗教和农民战争 邵循正 3-9 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讨论古典文学的共鸣问题 同德 10+9 雨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张传玺 11-20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 徐通锵 20+44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冯友兰 21-28 关于贾谊《新书》版本的初步调查 28 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从政途径 陈贻{ 29-38 8 9 《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 严家炎 39-44 谈《创业史》的艺术方法 张钟 45-5010 论《复活》 51-6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1 年第 4 期 1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刘少奇 3-10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赵震江,王勇飞 11-22 3 4 5 6 7 8 9 三论庄子 冯友兰 23-28 关于石达开的评价问题 陈庆华 29-34 中国文学史教研室讨论山水诗问题 竞 34 古典文学的共鸣问题 文争鸣 35-43 心理专业讨论人的心理的社会性与自然性问题 王苏 44+43 论《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赵齐平 45-52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 朱德熙,卢甲文,马真 53-6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1 年第 6 期 1 2 3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农民的关系问题 邵循正 3-9 中国哲学会和北京市哲学会在我校讨论关于孔子的评价问题 长江 10+9 正确处理意识领域内的几对矛盾 --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体会 卞力11-18 4 5 6 7 8 9 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开设“中国文化史专题讲座” 鲁 18 读恩格斯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李志远 19-27 北京市哲学会举行学术报告会--冯友兰做关于孔子思想的报告 庄n 28 试论相声的语言 汪景寿 29-40 为何古典作品至今还有艺术魅力 胡经之 41-56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唐宗秀 57-6310 哲学系心理教研室讨论“心理学方法”一课的要求和内容 王苏 64 11 评介《陶渊明诗文汇评》 袁行霈 65-66 12 我校历史系教师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参观访问 张传玺 67 13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七卷(1961 年)分类总目 68-70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2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 9 论中国工人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最后阶段 荣天琳 3-19 聂崇岐先生来校做关于中国古代官制问题的学术报告 吴忠烈 20+19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 21-29 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做关于古代埃及和西亚奴隶制问题的学术报告 马克尧 30 论语言系统中的词位 高名凯 31-44 冯桂芬的经济思想 赵靖 45-51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部分教员参加康熙评价问题的讨论 李原 52+51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开端--读恩格斯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李志远 53-60 民主革命时期赵树理作品的艺术特色 徐琪 61-6410 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讨论语言学有无阶级性问题 宇炎 65-6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2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德国启蒙运动中的美学思想--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等 朱光潜 3-18 安藤昌益-十八世纪日本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者 朱谦之 19-27 形而上学在历史上有进步作用吗? 张德荣 28+56 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作用 何兆清 29-38 略论郭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汤一介 39-44 论康熙的历史地位--对刘大年同志《论康熙》一文的商榷 袁良义 45-55 关于李商隐 陈贻{ 57-65 王重民教授做关于中国地方志的报告 向仍旦 6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2 年第 3 期 1 改造文学队伍、 改造文学艺术的历史性纲领--纪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兼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队伍的形成问题 严家炎 3-14 2 3 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 方欲晓 15-22 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 冯钟芸 23-34 4 5 6崇高的人格 伟大的诗篇 袁行霈 35-46 九一八事变时期美日帝国主义的勾结 陈芳芝 47-59 王朝闻同志来我校哲学系作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想像问题的学术报告 闵开德,甘霖 60 7 8 9 1933 年以前美国政府反农业危机措施的演变 厉以宁 61-74 安藤昌益与《自然真营道》 黄心川 75-81 王亚南同志来我校经济系作关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报告 金以辉 82+81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2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 周一良 3-17 哲学系邀请校外专家座谈关于《形式逻辑》教科书的意见 18 再论孔子 冯友兰 19-38 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 封建社会的“圣人” 任继愈 39-54 哥仑布前一千年中国僧人发现美洲考 朱谦之 55-62 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 罗荣渠 63-78 九一八事变时期美日帝国主义的勾结(续完) 陈芳芝 79-91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2 年第 5 期 1 2 3 4 贾谊思想初探 阴法鲁,陈铁民 3-14 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 (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任继愈 15-21 法律系部分师生讨论“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性质和作用” 张凯亭,赵震江 22+21 王夫之论主观和客观 --关于十七世纪中国唯物主义者王夫之反对唯心主义斗争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朱伯 23-33 5 6 7 再论社会生产发展的比例规律 江诗永 35-50 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常卓超 51-56 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伍六及 57-62 8试论小林多喜二创作的主要特征 卞立强 63-7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2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论美国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经济根源 刘方Вぷ苹 3-16 中文系不断提高“文学概论”课教学质量 华 16 论中国资本原始积累 肖灼基 17-35 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规律问题 吴竞存 36 英国经验主义派的美学思想--休谟和博克 朱光潜 37-47 吴则虞为哲学系开设选修课《论衡》 哲 48 宗白华开设“中国美学史专题” 哲 48 朱德熙开设“古文字学” 进明 48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思想 朱德生 49-66 清朝末年的汉字改革和汉语拼音运动 --纪念“切音字”运动七十周年( 1892-1962) 赵遐秋,曾庆瑞 67-82 11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八卷(1962 年)分类总目 83-85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3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 9 席勒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 3-16 公理系统的内在局限性及其意义 吴允曾 17-22 谭嗣同的经济思想 赵靖 23-29 鲁迅对中国新诗运动的贡献 孙玉石 31-40 论王夫之的历史进化思想 袁良义 41-49 史树青讲“从《风俗通义》看汉代的礼俗” 向仍旦 50 嘉靖中浙江福建地区反对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 陈智超 51-63 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国王赏赐土地的问题 马克 65-72 法国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的早期发展 (社会小组-“疯人派” 运动--巴贝夫密谋)潘润涵 73-82+64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3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 凯恩斯主义的终结 樊弘 3-11 邓广铭教授在史学会上提出《唐宋庄园制度质疑》的论文 李原 12 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张友仁 13-26 略论货币的本质--与蒋学模同志商榷 江诗永 27-33 邓广铭教授在史学会上论述《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 李原 34+3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 李志远 35-44 贾谊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 45-48 周一良教授论日本近代史分期 林承节 48+26 王充命定论思想分析 孔繁 49-5010 从“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问题说到汉语的词类问题 高名凯,计永佑 51-68 11 词义和概念 薄鸣 69-78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3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8 9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张友仁 4-20 资产阶级经济计量学的虚伪性 胡代光 21-33 董仲舒哲学的性质及其社会作用 杂牙 34-40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评价 汤一介,庄n 41-52 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任继愈 53-61 英国平等派的第一个革命纲领与新模范军 齐文颖 62-68 如何评价明清之间天主教士翻译的书籍 向仍旦 69 岑嘉州系年商榷 陈铁民 70-78 论威た票刺氐摹镀锫硐缧屑恰 王佐良 79-9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3 年第 4 期 1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赵齐平 3-25 2 3 4 5 6 7任继愈教授讲“中国古代佛教与道教”的有关问题 向仍旦 26 《社戏》的艺术技巧 向雷 27-35 林志纯副教授应邀来我校历史系讲授希腊史 魏(木巳)文 36+58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 37-57 论居延汉简八事 陈直 59-73 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 张仁忠 75-8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3 年第 5 期 1 2 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 汤用彤 3-20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形而上学》一书释义之一 汪子嵩 21-39 3 4 5 试论魏源的经济思想 石世奇 41-54 美国“新政”时期的反农业危机措施 厉以宁 55-74 论高适和岑参的诗-《高岑诗选》 前言 孙钦善, 武青山, 陈铁民, 何双生 75-87+4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3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9 列宁如何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 黄森 3-8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和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孔繁 9-12+20 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 任继愈 13-19 北京话的连读音变 林焘 21-30 语言、言语与阶级 石安石 31-48 论《白毛女》中的喜儿 方欲晓 49-57 高适年谱 孙钦善 59-68+58 一个有关牡丹亭传奇的话本 姜志雄 69-70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九卷(1963 年)分类总目 71-7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4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点 王瑶 3-22 试论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 黄侯兴 23-36 杜甫绝句的特点 冯钟芸 37-54 关于天地会的起源问题 蔡少卿 55-6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冯友兰先生的“普遍性形式”说 革锋 67-70 战国时期农业辩证法思想 卞树人 71-72 包世臣的经济思想 赵靖 73-84 中文系举行关于梁生宝形象的学术讨论会 孙静 85-8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4 年第 2 期 1 2 3 4 5 论“治统”与“道统” 汤一介,庄n,金春峰 3-18+40 读列宁论辩证法十六要素 黄森 19-24 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段宝林 25-39 刘白羽近年来的散文特写 严子其 41-52 怎样评价梁生宝形象--对严家炎同志《关于梁生宝形象》一文提出的几点商榷意见 张钟 53-62+79 6 论《四库全书总目》 王重民 63-78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4 年第 3 期 1 2 3 4 +72 5 6 《诗经》乐章中的“乱” 阴法鲁 67-7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批判 齐思和 73-83 美国边疆学派“安全活塞”理论批判 厉以宁 3-34 庞德的社会学法学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政策的产物 王林 35-46+50 关于我国农村人民公社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 王茂湘 47-49 论《沧浪诗话》--兼谈严羽和王士G在文艺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 张少康 51-66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4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哲学战Q上的新论战--关于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的讨论报道 3-7 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热烈讨论《北国江南》 8 京剧艺术的新生--谈京剧现代戏的继承与创造 胡双宝 9-19 历史系教师讨论对李秀成的评价 20+63 谈梁生宝形象艺术塑造的两个问题 方明 21-28 公孙龙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指物论》 《坚白论》的分析批判 李世繁 29-38 试论殷墟文化分期 邹衡 39-60+64-68 哲学系教师举行“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讨论会 肖 61-6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64 年第 5 期 1 2 3 关于词的起源问题 阴法鲁 35-42+93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 王力 43-64 试论殷墟文化分期(续完) 邹衡 65-9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3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 毛主席语录 2-3 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批判“让步政策论” 张仁忠 36-55 西欧“共同市场”的发展及其与苏美两霸的矛盾和斗争 56-98 《智取威虎山》的语言艺术 钟文郁 100-108 关于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周先慎 114-119 《西游记》评介 顾岱租 120-127 劈山开路的人 窦益山 128-133 山村女教师 卢永U 134-135+13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3 年第 4 期 1 毛主席语录 2-3 2 3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郑群 6-9 我们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学习十大文件的一点体会 王永银,周慧珠,韩雪艳,王七月 10-15 4 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学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一点体会 黄笃华,蔡福兴,胥勋贵 24-26 5 6 7 8 9 读柳宗元的《封建论》 周一良 49-53 《封建论》译注 54-63 批判孔子的反动唯心史观 齐思和 95-99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大观园”里的阶级斗争 薛农 100-105 日益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危机 贝世经,尹士楚 106-11210 风雪万里栽铁花--回忆鲁迅先生片断 曹靖华 113-115 11 谈谈《三国演义》 ( 《中国小说史稿》选登) 116-129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4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8 9 谈商鞅变法 施钧,金戈 6-11 韩非--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巩政 12-16+30 读《盐铁论》--西汉中期儒法两家的一场大论战 梁效 17-23 王安石--北宋时期杰出的法家 邓广铭 24-30 法家代表人物介绍 31-46《商君书?更法》译注 47-49 韩非《五蠹》 (节选)译注 50-55 《盐铁论》 (节选)译注 56-6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注 61-6210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的斗争简介 华石 63-73 11 驳孔丘反对人殉说 柏青 74-78 12 批陈伯达的“录译诗” 丁文 78 13 喜看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的丰硕成果 79-82 14 开门办学的一种好形式--北大文科各系举办工农兵学习班 闻柯 83-86 15 批林批孔,彻底改革《古代汉语》教材 87-90 16 评《现代汉语词典》 (重印本) 虞斌 91-94 17 这样的分析、批判对吗?--评《哲学史上的先验论》对孟子的介绍 新建 95-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4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9 坚持古为今用,研究儒法斗争 柏青 4-12 赵高篡权与秦朝的灭亡 13-19 论贾谊 梁效 20-24 王充和他的《向孔》 、 《刺孟》 孙钦善 25-30 论三国时期的法家路线 31-38+55 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梁效 39-44 谈谈对武则天的几点看法 45-47+59论爱国主义者王安石--兼论历史上儒法之间卖国与爱国两条路线的斗争 48-55 古代伟大的无神论者--西门豹 梁效 56-5910 儒法斗争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刘仙洲 60-63 11 批《三字经》 哲军 64-69 12 《三字经》批注 翟仲,史群 70-79 13 深入批林批孔,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 80-82 14 学习解放军,搞好教育革命 薛钧 83-85+88 15 批判教育领域里的反动谚语和格言(四则) 86-88 16 封建末世的历史画卷--谈《红楼梦》 柏青 89-97+19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5 年第 1 期 1 2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5-13 政府工作报告 周恩来 19-26 4 4 26 5 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闻公报 27-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30-31 7 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32-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33-34 评孔老二吹捧的子产--兼论春秋末期儒法斗争的阶级阵线 梁效 49-53+6810 一场围歼孔孟之道的人民战争--首钢工人批判《三字经》等坏书纪实 54-59 11 从元曲《高祖还乡》说起 黎文 60-62 12 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反孔斗争 63-68 13 大学教育要为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认真学习朝阳农学院的新鲜经验 秦怀文 69-77 14 战后最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78-85 15 美苏两霸高喊“能源危机”目的何在 86-90 16 苏修叛徒集团统治下劳动人民重陷苦难 苏静之 91-95 17 “卢布纪律” 哲军 96 18 “上智下愚”的苏修版 马彦文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5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资产阶级法权和林彪修正主义路线 梁效 4-8+37 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 9-14 发扬无产阶级革命传统 破除资产阶级法权观念 洪城 15-19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巩固工人阶级在教育阵地的领导权 20-27 谈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制度 常戈 28-32 正确认识和对待按劳分配 蒲经 33-37 试论太平天国团结与分裂的斗争 安杰 38-42+64 8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学习革命样板戏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经验 闻军43-48 9 谁是今日苏联企业的主人?--从苏修的几部文学作品看苏联企业中的新资产阶级 齐冰 49-53 10 封建家族的兴衰--谈《红楼梦》的主线 柏青 54-64 11 社会发展简史(上) 65-78 12 巴黎公社冲击资产阶级法权的尝试 79-83 13 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主义的斗争--国际共运两条路线斗争历史资料之三 郑群84-92 14 是“无私援助” ,还是控制掠夺?--评苏修对印度波卡罗钢厂的“援建” 韩宗
93-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5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9 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与反动的孔学 柏青 4-9 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思想根源 梁效 10-15 抓革命,促生产,增强无产阶级专政的物质基础 景大力 16-21 从“建筑师”与“推小车者”说起--读《反杜林论》札记 秦立 22-24 论小生产 25-29 俯首甘为孺子牛--学习鲁迅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梁效 30-35 《管子》的时代和思想 36-43 “杖策窥园曰数巡”--谈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两首诗 闻众 44-45 秧 文杉 46-53+3510 社会发展简史(中) 54-78 11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国际共运两条路线斗争历史资料之四 郑群 79-87 12 石油武器在反霸斗争中的伟大作用 郑雅非 88-95 13 “卢布决定一切”意味着什么? 郭平 96-97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5 年第 5 期 1 2 3 4 5 6 7 8 9 鲁迅对《水浒》的评论 4 开展对《水浒》的评论 5-6 重视对《水浒》的评论 7-8 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评《水浒》 9-13 《水浒》的要害是投降 闻军 14-19+6 投降主义路线的赞歌--批判《水浒》对农民起义的歪曲 20-24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读《流氓的变迁》 梁效 25-28 评金圣叹腰斩《水浒》 柏青 29-33 从宋江的“忠义”看投降主义哲学 哲军 34-3710 从“聚义厅”到“忠义堂” 佟一新 38-39 11 一面投降主义的白旗--评宋江的“替天行道” 史众山 40-41 12 评宋江的“反诗” 文毅 42-44 13 从“菊花会”看投降派 秦立 45-47+63 14 宋江的所谓“悲惨结局” 安杰 48-49 15 屏晁盖是为了鼓吹投降主义 虞斌 50-51 16 谈宋江同高俅的斗争 钟献文 52-53 17 评卢俊义上梁山 梁小章 54-56 18 评《水浒》研究中的阶级调和论 梁效 57-63 19 《水浒》中投降派宋江言行录 闻众 64-76 20 用对立统一观点认识货币交换 77-8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5 年第 6 期 1 2 3 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 4-11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不容否定--谈教育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秦华 12-17+21 折衷主义必须批判 高路 18-21 4 5 6 7 8 9开门办学就是好 北京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七三级师生 22-23 决不许吃人的旧教育复活 张贵媛 23-25 今昔对比 一目了然 秦俭 25-26 事实胜于雄辩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七四级师生 26-27 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8-42 为把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而斗争 43-5310 坚持治黄与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方向,走开门办科研的道路 54-55 11 评林彪的投降主义 梁效 56-61 12 重视反对投降派的斗争--学习毛主席关于评论《水浒》指示的体会 闻军 62-68 13 是革命宣言,还是反动说教--评《水浒》中的一篇“言语” 祝小章 69-73 14 诗歌民族化群众化的正确道路--论新诗必须在批判地继承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 础上发展 柏青 74-78+88 15 理想之歌 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二级创作班工农兵学员 79-88 16 封建社会必然没落--谈《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柏青 89-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8 年第 1 期 1 论梁效 3-82 “四人帮” 的反马克思主义代表作--评张春桥的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郭 罗基 9-17+99 3 4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不容歪曲 刘方域 18-27 剥掉罗思鼎 “史学权威” 的画皮--驳斥 《论北宋时期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斗争》的胡说八道 邓广铭,李培浩 28-35 5 6 7 8 揭批“四人帮”利用原北大学报篡党夺权的罪行 本刊编辑部 36-39 美术杂志第一期 庚言 46 随感录 庚言 46-47 介绍鲁迅五四时期的四篇佚文--关于《美术杂志第一期》和《随感录》三则 孙玉石 48-53 9鲁迅思想“完成”说质疑 袁良骏 54-6310 论形象思维 刘? 64-74 11 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 方浴晓 75-84 12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 俞伟超,高明 85-99 13 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大学的革命战斗历程 肖超然 100-11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8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周恩来同志 林代昭 3-11 批判“四人帮”的主观唯心主义 许启贤,马绍孟 12-21 杜林哲学体系剖析 施德福,赵常林,余其铨 22-30+39 列宁论车尔尼雪夫斯基 魏玲 31-39 巴尔扎克和他的《高老头》 、 《欧也妮?葛朗台》 孙凤城,孙坤荣 40-46 论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 张传玺 47-57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古代社会的几点体会 马克 58-68 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 宋士彦 69+98 战国货币考(十二篇) 裘锡圭 70-8410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 俞伟超,高明 85-98 11 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制度创新”理论批判 厉以宁 99-112 12 我校纪念建校八十周年举行“五四”科学讨论会 蔡次明 113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8 年第 3 期 1 2 3 4 5 郭沫若同志给翦伯赞同志的信和诗 5-16+25+3-4 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 翦伯赞 17-25 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 26-35 翦伯赞同志和《中国史纲要》 邓广铭,陈庆华,张寄谦,张传玺 36-41 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笔记 冯定,赵常林 42-49 6 7 8 9权威与真理 石仲泉 50-57+84 深入揭批“四人帮”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肖蔚云 58-64 法制与民主 赵震江,姜阳 65-71 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现代化 周勤英 72-78+4110 用经济办法管理社会主义经济 王永治,王茂根 79-84 11 《李自成》初探 严家炎 85-94 12 词义和释义中的阶级性问题 石安石 95-100 13 打着“左翼反对派”旗号的极右派 --十年内战时期的托陈取消派简析 沙健孙101-108 14 也算纪念 沈雁冰 109-110 15 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组召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会 16 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王晓秋 111-113 11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9 年第 1 期 1 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驳 “四人帮” 反对引进技术的种种谬论 朱培兴,弓孟谦,陈德华 3-9+16 2 学习列宁关于引进技术、设备和利用外资的思想 --读书札记 张胜宏,王茂根10-16 3 4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 洪君彦 17-23 试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杨春洗,杨敦先 24-295 人民的心碑--论《天安门诗抄》 谢冕 30-35 6 小说创作的新开拓--评刘心武的短篇小说近作 张钟 36-417 《李自成》初探(续) 严家炎 42-54 8 9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形象思维问题 张少康 55-64 日本帝国主义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的两手政策 丁则勤 65-8310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 俞伟超,高明 84-97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9 年第 2 期 1 2 3 4 纪念“五四”话北大--我与北大 许德珩 3-22 李大钊同志对封建旧道德的批判 魏常海 23-26 鲁迅与《新青年》 孙玉石 27-3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纪念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七十周年 黄股 39-47 5 6 7 8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看待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石仲泉 48-54 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消费行为理论述评 厉以宁 55-71 唐太宗 汪] 72-95 学术动态 师 96-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9 年第 3 期 1 2 3 4 5 北京大学与“五四”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肖超然 3-12 五四运动前后的蔡元培 张寄谦 13-21 五四后期的陈独秀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沙健孙 22-33 我校学术委员会成立 肖 33 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黄股轮旧校乓硇牵苡裎模王秀花 34-45 6 7 8 9 孙中山关于在经济发展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 赵靖 46-53 刘宰和赈饥--申论南宋儒家的阶级性限制社团发展 刘子健 54-62 试论老舍解放后的戏剧创作 汪景寿 63-71+81 陶渊明的世界观及其归隐 冯钟芸 72-8110 摄提与孟陬 林庚 82-86 11 一九○三年京师大学堂学生的拒俄运动 王晓秋 87-89 12 怎样理解列宁关于垄断和自由竞争的一些论述? 肖德周 90-92 13 黄遵宪行年辨 赵慎修 93-94 14 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 张传玺 95-96+94 15 我校文科举行“五四”科学讨论会 蔡次明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9 年第 4 期 1 2 3 解放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问题 李德彬 3-10+28 一部社会主义的刑事诉讼法典 王国枢 11-15 华章颂伟人 史诗树丰碑--赞马雅可夫斯基长诗《列宁》中的革命领袖形象 岳凤麟 16-28 4 5 6 7 8 语言与形象 金开诚 29-36 也谈形象思维 董学文 37-41 刘宰和赈饥(续)--申论南宋儒家的阶级性限制社团发展 刘子健 42-56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 57-95 关于悲剧问题的一次科学讨论会 吴同瑞 96-97+5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9 年第 5 期 1 面向实际,解放思想,加强团结,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从错批马寅初先生的教训谈起 申灼言 3-9 2 3 4 5 6 7 8 9 控制人口是一项战略任务--兼评对马寅初先生 “新人口论” 的批判 田雪原 10-17 我国选举法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萧蔚云 18-24 论计划和价格在计划经济中的关系 刘方 25-31 真的屈原 闻一多 32 人民的世纪 闻一多 32-33 致闻家驷 闻一多 34 致游国恩 闻一多 35 风范长存--纪念闻一多师八十诞辰 彭兰 36-4310 诗人闻一多--纪念烈士八十生辰 赵宝煦 44-47 11 论闻一多的新诗 刘? 48-58 12 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为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作 费振刚 59-67+97 13 试评《桃花扇》中的侯方域 董润生,周兆新 68-70+83 14 碎叶城今地考 张广达 71-83 15 关于“明抄本《立斋闲录》 ”和“明刻本《宫闺秘典》 ”--为新版《鲁迅全集》的 注释提供一些资料 张荣起 84-96 16 我校经济系编辑的《经济科学》季刊出版 经通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79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9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肖超然,沙健孙,梁柱 3-16 我校师生隆重集会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肖 16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初探 张纯元,胡健颖,王茂湘,傅立元,胡绍琼 17-25+67 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问题 向青 26-39 论社会真理的阶级性 陈志尚 40-49 阶级性不是真理的规定性 谢龙,王士舫,冯增铨,赵建文 50-57 唐甄的政治思想 陈哲夫 58-67 典型的共性及其它 闵开德,吴同瑞 68-77 日本舆水优教授在中文系举行报告会介绍日本汉语教学情况 进明 7710 西藏仓洋嘉错情歌的思想和艺术 段宝林 78-86 11 洪堡评传 侯仁之 87-94 12 我校图书馆举办李大钊同志革命一生事迹展览 肖 95 13 略论杜诗的用事--读杜臆札 吴小如 96-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 年第 1 期 1 2 3 4 5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肖超然,沙健孙,梁柱 3-16 我校师生隆重集会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肖 16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初探 张纯元,胡健颖,王茂湘,傅立元,胡绍琼 17-25+67 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问题 向青 26-39 论社会真理的阶级性 陈志尚 40-49 6 7 8 9阶级性不是真理的规定性 谢龙,王士舫,冯增铨,赵建文 50-57 唐甄的政治思想 陈哲夫 58-67 典型的共性及其它 闵开德,吴同瑞 68-77 日本舆水优教授在中文系举行报告会介绍日本汉语教学情况 进明 7710 西藏仓洋嘉错情歌的思想和艺术 段宝林 78-86 11 洪堡评传 侯仁之 87-94 12 我校图书馆举办李大钊同志革命一生事迹展览 肖 95 13 略论杜诗的用事--读杜臆札 吴小如 96-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 学习刘少奇同志关于党内斗争的论述 沈继英 傅茂贞 2-8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梁柱 9-16国际法当今的动向 王铁崖 17-27 国际法院的北海大陆架案判决与大陆架划界原则 邵津 28-37 怎样理解“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李琮 38-44 试论城市大集体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李庆瑞 奚桂珍 45-48+54 解放后我国棉花价格与棉花生产 李德彬 49-54略论近代小说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侯忠义 55-63 关于德永直的文学创作 张光佩 64-7210 “皇权主义”与俄国农民战争 良骏 绍云 73-85 11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和属吏图探讨 夏超雄 86-94 12 关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提法 杨淑娟 黄见秋 95-96+8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 年第 3 期 1 2 3 锋锐的《寸铁》光辉永在--读新发现的鲁迅四篇佚文 孙玉石 方锡德 2-11 当代文学问题纵论--《当代文学概观》前言 张钟 12-19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乐黛云 20-33 4 5 6 7 8 9感受 联想 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袁行霈34-40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马振明 41-44+19 从四川省企业扩权试点实践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 张胜宏 45-50+61 试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史经验 王晓秋 51-61 马林在华活动纪要 姚维斗 丁则勤 62-68 唐诗词语札记 蒋绍愚 69-8610 译音对勘与汉语的音韵研究-“五四” 时期汉语音韵研究方法的转折 徐通锵 叶 蜚声 87-95 11 我校文科、外语各系开设选修课 陈劲松 96 12 北大高等教育研究会成立 闻笛 9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 年第 4 期 1 2 让共产主义道德深入人心是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冯定 3-9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光辉体现--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施德福,金可溪10-16 3 4 5 6 7 8 9 评 1964 年对冯定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批判 黄股轮旧 17-23 反对霸权主义与维护世界和平 魏世华 24-30 二十世纪英国经济政策主导思想的演变 罗志如,厉以宁 31-46 两次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如何掠夺非洲 陆庭恩 47-56 赵乃抟编纂的《披沙录》将陆续出版 乔征胜 56 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 孙静 57-67 叶紫的《日记》手稿 刘? 68-7310 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辨伪 邓小南 74-77+30 11 关于肖红的《马伯乐》下部 沈昆朋 78-80 12 萨尔浒战役双方兵力考实 李广廉,李世愉 81-83+86 13 四岳考 左言东,戴山青 84-86 14 读萨特的《厌恶》一书 杜小真 87-93 15 陈独秀着、译、书信系年目录() 林茂生,杨淑娟 94-96 16 文科各系(所)举行五四科学讨论会 吴同瑞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 年第 5 期 1 2 3 4 5 6 7 8 9 论早期的乌托邦主义与无产阶级先驱的历史关系 许征帆 3-16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几个问题的考释 谷春帆 17-21 必须充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王永治,王永江 22-27+54 技术引进对印度工业发展的影响 巫宁耕 28-39 歌颂自由的伟大诗人--论普希金的自由诗 徐稚芳 40-47 从《范进中举》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周先慎 48-54 先秦复音词初探 马真 55-64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 赵和平,邓文宽 65-82 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的任职时间考辨 王世儒 83-8510 说“真有是事”--读脂批随札 陈熙中 86-87 11 陈独秀着、译、书信系年目录(续一) () 林茂生,杨淑娟 88-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0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 祝总斌 3-16 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 张传玺 17-32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续) 赵和平,邓文宽 33-38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厉以宁 39-53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几个问题的考释(续) 谷春帆 54-60 列宁关于发动人民群众管理监督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黄宗良,毛承颖,周卫平 61-69 7 8 9 我校编辑出版的《国外文学》即将公开发行 闻燕 69 论“一二一”运动 沙健孙 70-81 中国美学史方法论略谈 胡经之 82-90 10 北大出版社将出版《国外法学》双月刊 舒 90 11 《高丽史》中关于斡都里的记载 史志宏 91-92 12 《明宫史》的编者 马里千 93 13 《明宫史》校辑者吕毖的生平 张荣起 94-95+93 1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 年分类目录 96-97+9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1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 9 必须从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张友仁 3-13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琮 14-20 论马克思经济异化理论的形成及其特点 商德文 21-30+20 论哲学基本问题 陈志尚 31-38 我国南方几何形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有关问题 李伯谦 39-57 如何评价李秀成--略论李秀成的乞降问题 田珏 58-64 北京大学出版社创办《大学生》丛刊 舒迅 6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度小资产阶级秘密革命组织的活动 林承节 65-76 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 马真 77-8510 三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和今后的任务 张树华 86-94 11 实录不实的一个例证 王天有 95-96+85 12 一九八○年我校文科科研进展情况 吴同瑞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1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周恩来论党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 沙健孙 3-14 周恩来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沈继英 15-23+14 个人利益与大公无私 魏英敏 24-30 列宁论哲学上的中间派--不可知论 莫立波 31-38+86 恩格斯晚年论反对沙俄霸权主义 张汉清 39-47 邱浚--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卓越代表人物 赵靖 48-54+61 7 8 9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现阶段的实现特点 辛守良,杨娴 55-61 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悲剧审美特征之一 董学文 62-69+75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先秦--汉) 袁行霈,侯忠义 70-7510 晋代史学浅论 葛兆光 76-86 11 张太雷年谱(一八九八年--一九二七年) 丁则勤,王树棣,王毓钟 87-95 12 《四书评》并未嘲笑孔子 叶朗 96-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1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8 9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贡献 肖超然 3-13 《新人口论》新在什么地方?--为庆贺马寅初先生百岁生辰而作 张纯元 14-22 《呐喊》 《彷徨》结构艺术初探 陈建功,徐启华 23-29 在论争中结束和没有结束的论争 黄修己 30-40 北大比较文学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闻笛 40 西欧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马克尧 41-48+22 中古时期中国和阿拉伯的往来--兼论中国和阿曼的关系 张俊彦 49-64 论苏维埃俄国的租让政策 谢有实 65-75 略论南非城镇黑人问题 夏吉生 76-83+9210 葛洪道教思想研究 许抗生 84-92 11 自由?必然?法制 金志广,张希坡 93-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1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 王瑶 3-11 “刀光火色”辨 文心 11 不能忘却的历史经验--论《呐喊》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唐沅 12-19 论《野草》的语言美--《 〈野草〉研究》之一章 孙玉石 20-31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 () 舒迅 31 鲁迅与北京大学 梁柱 32-42 7 8 9康熙南巡与治理黄河 商鸿逵 43-52 著名科学哲学家亨波在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 岳长龄 52 关于两汉的地租与地税 刘华祝 53-5710 关于萨尔浒战役性质的商榷 张玉兴 58-62 11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地理结构 陆卓明 63-74+82 12 价值规律与经济效果 王永治 75-82 13 马恩设想革命“同时发生”并未提出“一国胜利”观点 金重 83-93+97 14 李大钊同志受聘教授及所开课程考实 王世儒 94-95 15 陈独秀着、译、书信系年目录(续二) 林茂生,杨淑娟 96-9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1 年第 5 期 1 2 3 4 5 6 7 8 9 论秦桧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邓广铭 3-10 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经验 沙健孙 11-24 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 肖灼基 25-34 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 温儒敏 35-47 李白一朝去京国以后 葛晓音 48-57 试论龚自珍的诗 孙钦善 58-66 我校文科又开设了一批新的选修课 劲松 66 评斯拉法的“标准商品”和“标准体系”的建立 胡代光 67-77 论沙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范达人 78-88+5710 评戴维?利文斯敦 陆庭恩 89-96 11 我校通过多种形式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任文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1 年第 6 期 1 2 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 厉以宁 3-11 一个涉及多方面基本理论的问题 -- 重提真理的阶级性问题 黄轮旧12-19+60 3 4 5 6 7 8 9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北京大学 肖超然 20-28 论郭小川五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洪子诚 29-39 层次相同的同形结构例释 侯学超,吴竞存 40-49 元代的学田 孟繁清 50-56 甲骨文“苜、 (艹丨) “及相关的问题 连劭名 57-60 我国刑法中与国际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程鹏 61-66 高校图书馆要做好情报服务工作 陈源蒸 67-69+8110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 刘振瀛 70-81 11 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些认识 巫宁耕 82-91 12 刘勰为什么要”依沙门僧佑“?--读《梁书?刘勰传》札记 张少康 92-94+11 13 《南奔书怀》中的”北寇“解 李协民 95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2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 9 关于当代资本输出的若干理论问题 李琮 3-11 论荀子的经济思想 石世奇 12-20 罪刑法定和类推的适用 杨敦先 21-26 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严家炎 27-35 传奇性与民间传说 屈育德 36-42+35 敕勒之歌--它的原来的语言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小川环树 43-47 论两种类型的历史剧 周兆新 48-50 刘裕门第考 祝总斌 51-57 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 吴宗国 58-66+8610 宋代金石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兴起的原因 夏超雄 67-77 11 明治维新在日本科学史上的意义 李廷举 78-86 12 我校着手编辑出版《曹靖华译着选集》 舒迅 86 13 试论后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的唯物主义倾向 陶济 87-97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2 年第 2 期 1 2 3 试论刘少奇同志对建党理论的贡献 阎志民,郭用宪 3-11+81 论我国财政收入的范围和形式 张胜宏 12-20 生产者”物化“和生产物”人化“要统筹兼顾--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关于生产与消费曲”同一性“原理札记 刘方 21-29 4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 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 宿白 30-50 5 6 7 8 9 《梨俱吠陀》的祭祖诗和《诗经》的”雅“、 ”颂“ 金克木 51-60 人物行动与人物性格--戏剧文学人物塑造的特点之一 陆颖华 61-69 《东坡志林》初探 周先慎 70-81 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探讨 周承恩 82-89 陈独秀着、译、书信系年目录(续三) 林茂生,杨淑娟 90-9610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校文科科学研究取得显着成果 吴同瑞 97+5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2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8 9 文艺的伟大使命 胡经之 3-9 解放区创作和文艺整风运动 黄修己 10-19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效用分析 晏智杰 20-28 先秦诸子的富国富民思想 张守军 29-39 精神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张世英 40-47+63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文 48-55 略论历史的比较研究 范达人 56-63 表动作行为的词的意义分析 符淮青 64-72 北京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 郭松年 73-8010 陈独秀着、译、书信系年目录(续四) 林茂生,杨淑娟 81-93 11 李大钊在”三?一八“运动中的活动 王世儒 94-95 12 叶圣陶的第一首诗《大汉天声?祝辞》 商金林 96-97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2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9 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扩大共产主义思想宣传 阎志民,郭用宪 3-8 宪法草案与前几部宪法的比较研究 肖蔚云 9-16 评郭罗基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张胜宏 17-23 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些问题 石坚 24-31 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杨星映 32-39+81 别林斯基论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和想象--兼评形象思维概念 曾镇南 40-49 解放前曹禺研究述评 孙庆升 50-60 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 王永兴 61-66+60 宋代人口统计问题研究 李宝柱 67-7710 读荀况的《议兵》篇 向仍旦 78-81 11 约翰?洛克经济思想初探 商德文 82-89 12 《梨俱吠陀》的送葬诗 金克木 90-96 13 美籍学者王浩教授来我校讲学 方海慎 97+1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2 年第 5 期 1 2 3 4 5 6 7 8 9 试评人的本质的异化 黄森 3-7 人的本质观上的革命变革 施德福,余其铨 8-11+76 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陈志尚 12-19 卢梭哲学是近代辩证法的开端 杨适 20-31 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地位 王茂湘 32-40 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何九盈 41-48 艺术和时代--艺术高峰规律初探 吴达志 49-63 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 严绍(汤玉) 64-76 独立战争前夕西属美洲资本主义因素问题考察 林被甸 77-8610 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林承节 87-96 11 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在北京举行 蜚明 96 12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并非熙宁四年奏上 冀洁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2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9 试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闻友 3-7+36 马克思主义史方法论探析 许征帆,马绍孟 8-22 论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厉以宁 23-29 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 翦伯赞 30-36 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读翦老 《王昭君家世、 年谱及有关书信》 张传玺 37-41 蔡元培先生与民间文学 段宝林 42-50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吴组缃小说艺术漫笔 袁良骏 51-61 吴组缃着作年表(1923 年-1981 年) 佘俊霞,牟淑媛 62-67 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试论” 左联 “青年作家和京派作家的讽刺艺术 吴福辉 68-80 10 北大学生成立学海社 80 11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塑造的曹操 陈铁民 81-89 12
年间沙俄对外蒙的侵略 谭剑峰 90-9513 一九八二年度《北京大学学报》分类目录 96-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3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国 李景鹏,吴知论 3-14 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萧超然 15-25 纪念北大《歌谣周刊》六十周年 北京大学民俗学会成立 夏学銮 25 马克思与中国 郭用宪,阎志民 26-30 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汉清 31-43 北京大学学生成立社会学社 43 论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 薛汉伟,辛仲勤 44-49+64 8 9哲学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 高宝钧,谢龙 50-55 试论提高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 王隽彦,杜家芳 56-64 10 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 65-73 11 艺术哲学的革命 李思孝 74-81 12 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学习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 体会 彭吉象 82-89 13 马克思恩格斯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 刘祖熙 90-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3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 试论家庭人口投资 张纯元 3-11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袁行霈 12-20+33 试论闻一多关于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和实践 江锡铨 21-33 从云到火--公刘新作初探 黄子平 34-42+83 论卡夫卡的小说 孙坤荣 43-52 略论晋律的”宽简“和”周备“ 祝总(又武) 53-65 清初逃人事件述略 徐凯 66-77 马克思与数学 孙小礼 78-80 唯物主义的名称由来与实质的揭示--恩格斯的一大贡献 赵光武 81-8310 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历史演变 汪大年 84-97 11 [英]B?F 麦金内斯博士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还学文,丁子江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3 年第 3 期 1 2 3 4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 陈岱孙 3-6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费孝通 7-16 哲学系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 16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 袁方 17-28 5 6 7 8翦伯赞复李少一的信 翦伯赞 29-30 坚持真理 无畏无私--深切怀念翦伯赞同志 田余庆 31-34+41 学习翦老从戏曲小说中搜集和分析史料的治学方法 许大龄 35-41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论列宁对待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方针 薛汉伟,潘国华 42-48 9 真理的具体性及其与抽象的关系 田心铭 49-5710 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剖析 巫宁耕,侯若石 58-66+28 11 论郭沫若的史剧观 黄侯兴 67-77 12 《离骚》创作年代考 金开诚 78-84+77 13 狰狞之美与历史的必然之力--殷周美学思想札记 于民 85-90 14 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 陆俭明 91-97+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3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9 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 张友仁 3-11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问题 黄宗良,肖秀荣 12-22+37 关于开创中国历史研究和教学新局面的几个问题 邓广铭 23-31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读后 杨联升 32-37 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怪胎--王莽经济思想试剖 赵靖 38-49 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张少康 50-61 高适年谱诸疑考辨 孙钦善 62-70 谈闻一多、徐志摩、朱湘致曹葆华的三封信 方锡德 71-74+70 《楚辞》中第一人称代词”余“和”予“的用法 董洪利 75-77+9710 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 张隆溪 78-88 11 关于斯宾诺莎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兼谈哲学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汉洪 鼎 89-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3 年第 5 期 1 2 3 4 5 6 7 8 9宋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李培浩,夏应元 3-9+35 唐律与礼的关系试析 刘俊文 10-21 论宁远之战 李鸿彬 22-28 新发现的孙中山先生关于办报的一封信 王世儒 29-31 “大锅饭” 、 “铁饭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 张维福,杨娴 32-35 歌德与席勒 张玉书 36-44 歌德--诗人?自然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胡寿文 45-52 《浦江清教授遗诗》序 王季思 53-54 艺术美成分分析 黄海澄 55-6210 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 葛晓音 63-66 11 《燕丹子》辨析 侯忠义 67-70 12 老舍与魏建功的赠答诗 曾广灿 71 13 朱熹法律思想探索 武树臣 72-81+89 14 近年来刑法学研究综述 杨春洗,张文 82-89 15 《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即将出版 绍文 89 16 陈独秀着、译、书信系年目录(续完) 90-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3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9 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沙健孙 3-15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问题 萧超然 16-22 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春阳 23-32 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 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阎志民,郭用宪 33-41 伟大的认识武器--读《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冯国瑞 42-50 《诗经》中的周代天命观及其发展变化 褚斌杰,章必功 51-59+70 何不借风雷 一壮天地颜--论魏源的思想及其政治诗 孙静 60-70 农民战争“宗教色彩”的比较研究 范达人 71-81+41 十五世纪中西三大航海活动比较初探 何芳川 82-92 10 西征路上的成吉思汗为什么要会见长春真人? 朱耀廷 93-94 11 一九八三年度本刊分类目录 95-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4 年第 1 期 1 2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王瑶 3-16 《矛盾论》在辩证法史上的地位 许全兴 17-283 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宋一秀 29-37 4 5 6 7 8 9 论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地位与方法 刘方 38-47 认真探索国民经济管理规律 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管理水平 王永治 48-55 康熙平定三藩中的西北三汉将 商鸿逵 56-63 汉墓壁画、画象石题材内容试探 夏超雄 64-77+97 乾嘉时代的语言学 何九盈 78-89 关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起草日期和主稿人问题--兼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过程 张国福 90-93 10 均工夫役浅析 伍跃 94-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4 年第 2 期 1 2 3 4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黄楠森 3-10+38 所谓人性“异化”问题 朱德生 11-19 论两种对立的人道主义 魏英敏 20-27 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的论战 梁守德 28-385 论消费服务不创造价值 智效和 39-47 6 7 8 9 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 张传玺 48-61 万历天启时期的市民斗争和东林党议 王天有 62-72 驰想幻域 映照人间--《聊斋》构思艺术一题 马振方 73-85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韵文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严绍T 86-96+61 9710 汤用彤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11 北京大学哲学系庆祝冯友兰教授从教六十年、张岱年教授从教五十年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4 年第 3 期 1 2 3 4 中世印度雅利安语二题 季羡林 3-11 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 董学文 12-18+11 从比较分析看赵树理作品的生命力 黄修己 19-25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结构史的形成--马克思《 年经济学手稿》研究商德文 26-33 5 6 7 8 9 评韩非的君主独裁思想 陈哲夫 34-40+33 郭象的“有无之辩”及其“造物者无主”思想浅析 李中华 41-48 素族、庶族解 祝总斌 49-54 唐末阶级矛盾激化的几个问题 吴宗国 55-66 试论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 李世愉 67-7410 徐悲鸿美学思想初探 杨辛 75-81 11 常用成语探源--对《辞源》所收成语有关出处引例的补正 李一华 82-93 12 抗战时期“文化人”的掠影--叶圣陶的《蓉桂之旅》 商金林 94-95 13 刘邦、赵高勾结琐谈 冷鹏飞 96-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4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试论明代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历史作用 许大龄 3-13+17 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 周一良 14-17 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 邹衡 18-20 马克思自由观的演变 赵常林 21-28+38 罗斯托起飞学说的评论 厉以宁 29-38 试论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福利事业 张纯元 39-47 试论民间笑话的美学价值和结构方式 段宝林 48-55 唐诗的任侠精神 钟元凯 56-66 9论宫体诗 商伟 67-7510 评《古文观止》二吴注 安平秋 76-81 11 谈马洛的三部悲剧 冯国忠 82-91 12 读缪荃孙抄校本《永乐大典?顺天府》 张玉范 92-96 13 我校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薛讯 9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4 年第 5 期 1 2 3 4 5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 王力 3-28 列宁对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肖月 29-37 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经济系赴沙市调查组 38-45 犯罪构成初探 张文 46-54 南北关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巫宁耕 55-626 《黑格尔辞典》试写条目(选登) 63-69 7 8 9 唐律与礼的密切关系例述 刘俊文 70-78 岳钟琪论 徐凯 79-88 古代民歌表现手法对早期诗人创作的影响 夏晓虹 89-9610 关于张太雷去苏联的次数问题 丁则勤 97-98+54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4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 杨周翰 3-10 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 吴小如 11-19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思想的几个问题 金重 20-29+76 试论我国财产继承制度应有的基本特色 王作堂,朱启超,郭明瑞 30-38+10 关于上古至秦汉时期东北疆域的几个问题 陈芳芝,郑必俊 39-48+62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 高明 49-62 读汤用彤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学术论着 许抗生 63-70 《黑格尔辞典》试写条目(选登) 张世英 71-76 9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首倡者 张鸿翼 77-83+1910 略论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经济 师如江 84-86 11 歌德与莱辛关系之管窥 杨丽 87-91 12 青年毛泽东与北京大学 陈坡,关海庭 92-96 13 《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度本刊分类目录 97-98 14 首届中国人口质量专题讨论会在京举行 陈义 76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5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 9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张岱年 3-10 试论哲学史和认识史--评“哲学史即认识史”的所谓“列宁定义” 王东 11-21 黑格尔法哲学讨论会在西德召开 张慎 21 哲学的遐想(一)--谈谈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 朱德生 22-30 比较法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沈宗灵 31-38+113 龚自珍简论 季镇淮 39-45 反映客观与表现主观--《文艺心理学》讲稿选刊 金开诚 46-54 鲁迅论艺术真实 闵开德,吴同瑞 55-63 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 侯忠义 64-7010 影响售货员使用礼貌词语的社会因素--社会语言学调查报告(1984 年) 陈松 岑 71-77 11 两汉大铁犁研究 张传玺 78-91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非洲的影响 陆庭恩 92-101+109 13 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 曹凤岐 102-109 14 关于深入改革供销社体制的几个问题 杨岳全 110-113 15 朱利安?西蒙的人口经济理论 彭松建 114-121 16 京师大学堂创办述略 萧超然 122-130+45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5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叶朗 3-17 千锤百炼 溢采流光--谈《水浒》词语的选择与运用 李庆荣 18-27 哲学系科研简讯 张英瑞,赵常林 27 评介三部魏晋南北朝史着作 周一良 28-37 孟子“以意逆志” 、 “知人论世”辨析 吕艺 38-45+121 论服务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兼与智效和等同志商榷 刘伟 46-51+63 黑格尔的“主观精神”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张世英 52-63 列宁认识论思想在《哲学笔记》中的发展 王念宁 64-71 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思想 陈哲夫 72-8010 明清之间中国史学思潮的变迁 葛兆光 81-99 11 论抗战时期翦伯赞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 荣天琳 100-110 12 金牛山猿人的发现和意义 吕遵谔 111-113+80 13 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系统性原则和经济体制改革 冯穗,李思 114-121 14 我国现阶段城镇个体经济的系统分析 蔡月 122-128 15 主父偃献策推恩与汉武帝下推恩令应为元朔二年辨 岳庆平 129-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5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8 9 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 周祖谟 3-6 明代俗语文学的东渐和日本江户时代小说的繁荣 严绍(汤玉) 7-18 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 葛晓音 19-28 关于原始艺术二题 黄一宁 29-34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和妇女问题 王友琴 35-41+28 现代生产力地理分布的规律与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陆卓明 42-52 斯拉法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理论 胡代光 53-67 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 王永兴 68-76+90 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 祝总斌 77-9010 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考 黎时忠,曾步贤,李英生,胡正民 91-95 11 真谛所到梁安郡考 张俊彦 96-100 12 冯定哲学学术思想初评 张文儒 101-107 13 略论朝鲜李朝儒学李暧肫娲笊男郧槔砥 陈来 108-114 14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宪法问题--对我国宪法中的精神文明规范的宪 法学考察 甘藏春 115-123 15 美国刑事政策趋向 储槐植 124-128 16 普陀山抗倭石刻小考 卜国群 129-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5 年第 4 期 1 2 3 4 5 6 7 8 9 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 张广达 3-15 中国共产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与共产国际 丁则勤,王毓钟 16-21+51 屠本汀督鹌棵贰 顾国瑞 22-28+104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译后记 赵萝蕤 29-34 浅谈列宁对未来主义的论述 岳凤麟 35-41 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余其铨 42-51 论共产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及其层次性问题 魏英敏 52-59 “龙”及《易?乾》卦爻辞考释 李大用 60-62+41 公民宪法意识问题的调查报告 严显生 63-7110 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政策的剖析 巫宁耕 72-79 11 五十年代我国引进技术设备的问题 李德彬 80-87 12 南南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多国企业 赵穗生 88-93 13 现代俄语标准语读音规则中的两可现象 陈君华 94-104 14 浅谈现代俄语词汇的变化与发展 李济生 105-111+93 15 关于俄语动词的动作方式的几个问题 左少兴 112-119 16 试论文学翻译的再创作过程 臧仲伦 120-128+79 17 御史大夫职掌辨 张金龙 129 18 学术消息 130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5 年第 5 期 1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 朱德熙 3-8 2 3 4 5 6 7 8 9 《辞源》 《辞海》注音商榷 裘锡圭 9-19+59 《王梵志诗校辑》商榷 蒋绍愚 20-32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漫笔 严家炎 33-41+68 闻一多及新月派的诗歌艺术追求 孙玉石 42-50+120 当代文学的转变 张钟 51-59 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吴小如 60-68 以赋为词--试论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袁行霈 69-74 论《水浒》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构思 周先慎 75-85+9510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 吕德申 86-95 11 《文心雕龙》的物色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 张少康 96-103 12 王充与辨伪 孙钦善 104-110 13 蒲松龄生平述考 马振方 111-120 14 辽代斡鲁朵所在地探讨--兼谈所谓“横帐” 杨若薇 121-130+11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5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刘方 3-12 具有中国特的城镇化道路的探讨 张纯元 13-19+76 略论财力分配与宏观控制 张胜宏 20-26+60 论体制转轨时的新经济现象及其对策 谢百三 27-31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曹凤岐 32-38+85 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初探 莫扶民 39-45 《清实录》的经济史料价值--《&清实录&经济史资料》一书前言 陈振汉 46-60 论丘浚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 石世奇 61-67 9“评当代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学术会议在蓉召开 李善明 6710 “太平洋经济中心”与多极化世界 傅骊元 68-76 11 评“依附论”--关于南北经济关系的若干问题 李琮 77-85 12 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李庆云 86-92+124 13 马克思评资产阶级早期国际货币金融理论 王志伟 93-100 14 也谈马列主义关于历史的创造者的提法 春阳 101-108+120 15 部首拼音编码法 余锦凤,肖忠义 109-116 16 关于古籍整理和引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林薇 117-120 17 朱敦儒生卒年确考 张希清 121-124 18 关于《暂行新刑律》修订问题 张国福 125-126 19 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希伟 127-128 20 本刊一九八五年度分类总目录 129-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6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7 8 9 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 张岱年 3-12 魏晋玄学贵无论关于有无的理论 冯友兰 13-20 易卦爻象原始 楼宇烈 21-31 略论《诸儒鸣道集》 陈来 32-40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赵家祥,董斌 41-4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是两因素又是两阶段 田心铭 50-57+70 略论决策的科学化 陈新权 58-63 科学实践观变革的实质何在 许志宇 64-70 简论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 赵常林 71-7610 恩格斯晚年社会系统论思想初探 冯瑞芳 77-82 11 恩格斯与第二国际的建立 张世鹏 83-91 12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批判 靳希平 92-103 13 略谈罗素意义理论的几个问题 陈维纲 104-111+63 14 庄子对寓言艺术的贡献 王景琳 112-117+120 15 “以形写神”辨 余立蒙 118-120 16 社会计量法简介 任宝崇,彭凯平 121-127+103 1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新进展 邸建新 128-129 18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新进展--记“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6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初) 罗荣渠 3-16 从二十年代美国农业史看资本主义农业危机的相对独立性 厉以宁 17-26+52 再论唐代句检制--唐官制研究之二 王永兴 27-33 略论有关《涑水记闻》的几个问题 邓广铭 34-41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 邓小南 42-52 清初“庄廷x明史狱”中的一件轶闻--查继佐与吴六奇关系考 商全 53-56+72 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 祝总斌 57-72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 张广达 73-84+130 论唐后期法制的变化 刘俊文 85-9510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企业 朱龙华 96-108 11 试论日本的大正民主运动 李玉 109-116 12 释甲骨文“彝”字 詹鄞鑫 117-123 13 从辩证法到诡辩论--庄子齐物论浅析 刘笑敢 124-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6 年第 3 期 1 2 3 4 5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费孝通 3-7 北京劳动力人口行业职业分布状况的初步研究 袁方 8-16+53 中国社会学应用的历史传统 韩明谟 17-23 恩格斯晚年论战争与裁军问题 张汉清,林勋健 24-31 论国际关系中的均势问题 宁骚 32-44 6 7 8 9论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沈宗灵 45-53 我国宪法在改革中的适用 甘藏春 54-60 论经济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杨紫? 61-68+82 试论刑法中的法规竞合 杨敦先,张坚钟 69-7410 剖析孟德斯鸠的立法和应用法学理论 王哲 75-82 11 电脑革命对法律界的冲击 张力行 83-87 12 我国对外投资问题的探讨 巫宁耕 88-92+98 13 国防经济学概说 何绿野 93-98 14 毛泽东改造哲学体系意见浅解 许全兴 99-106 15 “言不尽意”论及其他--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问题 陈德礼 107-115 16 董仲舒对策年代辨 岳庆平 116-122 17 明代之佛郎机与拂H辨 厉荔 123-128 18 南朝淮南的羌人聚落 李孝聪 129-130+122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6 年第 4 期 1 2 3 论审美体验 胡经之,王岳川 3-11 我校开展首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 文 11 关于创作、鉴赏和批评关系的思考--兼评所谓“我所评论的就是我”的“批评的主体性” 龙协涛 12-21 4 5 6 7 8 9 二十世纪时代课题的哲学沉思 王东 22-29 试论人格心理及有关的某些概念 陈仲庚 30-34+53 论乾嘉目录学 李国新 35-45 我国图书馆服务观念和服务工作的变迁和发展 张树华 46-53 评情报界悬而未决的一场争论--兼论情报研究工作的性质 秦铁辉 54-60 亚非所举行学术报告会及科研成果展览会 6010 标引深度及其优化 赖茂生 61-67+119 11 论工安石的贡举改革 张希清 68-79 12 从党争这一侧面看范仲淹改革的失败 陈植锷 80-91+97 13 茨威格与高尔基 张玉书 92-97 14 略论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干扰--以汉族人学俄语为例 赵陵生 98-104 15 妙齐提碑文研究(一)--十二世纪初缅甸语音初探 汪大年 105-120 16 国际法上的海峡通行制度 罗祥文 121-128 17 晋明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次斗争 张国安 129-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6 年第 5 期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 王瑶 3-16 论“社会剖析小说” 王友琴 17-26 现代散文理论鸟瞰 佘树森 27-36 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董学文 37-44 马克思与宗教和宗教艺术 李思孝 45-51+74 论石涛《画语录》的美学思想 张少康 52-61 雅的本质与特征 张首映 62-68+117 论初唐诗歌的赋化现象 商伟 69-74 古文献中不同语言的译语校注问题 阴法鲁 75-7810 西汉中枢职官的设置和演变 许树安 79-87 11 张淮深平定甘州回鹘史事钩沉 邓文宽 88-100+78 12 曹丕与图书 孟昭晋 101-106 13 黄梨洲年谱考辨 王政尧 107-110 14 北大出版社即将翻译出版苏联新着《马列主义辩证法》 (八卷本) 李昭时 110 15 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的考证 杨玉生,张世鹏 111-117 16 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及其对策 胡兆量 118-122+128 17 打开中国美学的大门--《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 李耀健 123-128 18 全国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讨论会综述 李淑珍 129-130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6 年第 6 期 1 2 3 4 5 6 7 8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萧灼基 3-13+95 综合经济区划与地理空间观 陆卓明 14-24 住宅商品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政策 张秋舫 25-31+7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价格 平新乔 32-39+51 西方经济学现状及演变趋势 胡代光 40-51 凯恩斯的人口经济理论 彭松建 52-59 试论美国战后三十年的货币政策 兆洪成,萧治合 60-66 论冯桂芬经济思想的过渡性 陈为民 67-75 社会选择--是永恒的难题吗?--社会选择理论述评 孙来祥 76-81+6610 价格、价值理论与经济学的层次 朱善利 82-88 11 马克思的比较研究方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丰子义 89-95 12 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左倾思潮 陈哲夫 96-106 13 “灌输论”的首创者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 金重 107-114 14 朝鲜语言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 安炳浩 114 15 科学哲学思想发展初探 李国秀 115-122 16 《鸡林类事》及其研究 安炳浩 123-127 17 学“怼--《 〈王梵志诗? 史双元 12818 《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度分类总目录 129-130+12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 年第 1 期 1 2 3 4 5 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黄楠森 3-11 我校举行凯恩斯经济学学术讨论会 刘晓东 11 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遐想之三 朱德生 12-21 “生产力系统”概念质疑 张守民,郭宝平 22-29 哥德尔的数学客观主义 王浩,邓庆生 30-36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首批重点课题,我校牵头十分之一 文 36 7 8 9 10西方哲学的开端题 杨适 37-46 论《巴门尼德》篇及其在柏拉图哲学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李真 47-55 “温州模式”及其对我们的理论启示 施德福 56-64 东方钮扣第一家 --温州市桥头镇纽扣市场形成原因与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哲学系调查组 65-69 11 塘下镇的联户工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调查组 70-73 12 短缺经济学讨论会简述 刘晓东 73 13 王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先导作用 魏常海 74-82 14 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胡宝国 83-93 15 试论穆宗大阅与俺答封贡 王天有 94-102 16 文艺创作者的个性问题 金开诚,张化本 103-109 17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陈德华,刘伟 110-118 18 我国民法物权体系初探 李由义,钱明星 119-128 19 中美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取得可喜收获 袁明 129-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 年第 2 期 1 2 3 4 5 6 7 8 9 对春秋战国家长制奴隶制残余的考察 吴荣曾 3-10+21 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 李家浩 11-21 西汉官吏考课制度初探 邓小南 22-27+33 魏晋南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 周一良 28-33 论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34-48 从《宋书?蔡兴宗传》看封建王朝的“废昏立明” 祝总斌 49-54 论唐代均田制 王永兴 55-64 庚子宣战与“假照会”关系考辨 林华国 65-72 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沙健孙 73-8310 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的特点 罗荣渠 84-93 11 10-14 世纪越南封建土地制度初探 梁志明 94-103+64 12 论茅盾文学批评观的现代化特征 沈昆朋 104-115 13 真理是多元的吗? 芮盛楷 116-121 14 关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探讨 康元非,康仁非 122-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 年第 3 期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袁方 3-10+120 乡镇企业领导人行为的系统考察 杨小东 11-17 乡镇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王汉生 18-27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王思斌 28-36 我校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并将召开海涅国际学术讨论会 36 读周一良教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后 何兹全,陈琳国 37-39+49 朱执信的共产主义思想因素初探 陈哲夫 40-49 论儒家的功利思想 江荣海 50-60 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 楼宇烈 61-6910 一般系统论与矛盾学说 赵光武 69 11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李淑珍 70-77+87 12 “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是当代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赵理海 78-87 13 论形成中的国际发展法 魏群 88-95 14 论构成民事责任条件的因果关系 魏振瀛 96-102 15 对我国刑法学研究对象及其体系的探讨 杨春洗,张文 103-106 16 论犯罪客体 何秉松 107-111 17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陈岱孙,杨德明 111 18 “格”的演变及其意义 马小红 112-120 19 “科”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张建国 121-128 20 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黄楠森 129 1 2 中国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袁方 3-10+120 乡镇企业领导人行为的系统考察 杨小东 11-17 3 4 5 6 7 8 9乡镇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王汉生 18-27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王思斌 28-36 我校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并将召开海涅国际学术讨论会 36 读周一良教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后 何兹全,陈琳国 37-39+49 朱执信的共产主义思想因素初探 陈哲夫 40-49 论儒家的功利思想 江荣海 50-60 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 楼宇烈 61-6910 一般系统论与矛盾学说 赵光武 69 11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李淑珍 70-77+87 12 “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是当代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赵理海 78-87 13 论形成中的国际发展法 魏群 88-95 14 论构成民事责任条件的因果关系 魏振瀛 96-102 15 对我国刑法学研究对象及其体系的探讨 杨春洗,张文 103-106 16 论犯罪客体 何秉松 107-111 17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陈岱孙,杨德明 111 18 “格”的演变及其意义 马小红 112-120 19 “科”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 张建国 121-128 20 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黄楠森 129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 年第 4 期 1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提婆达多问题 季羡林3-19 2 3 4 5 6 Kripke 语义学及其一些哲学问题 周北海 20-29 《汉书》 、 《后汉书》倭人记事考释 沈仁安 30-39+58 试论《通典》的问世及其经世致用思想 王锦贵 40-47+97 中法汉学研究所与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所出通检丛刊述评 杨宝玉 48-58 社会主义阶段是“过渡时期”吗? 春阳 59-68 7异化?资本一般?共产主义--马克思在
年经济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分析和预测 商德文 69-74+68 8 9 关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探讨 曾毅 75-88 乡镇企业领导人行为的系统考察(续) 杨小东 89-9710 现代俄语中简单句结构模式及其语义结构 吴贻翼 98-105+113 11 从现代俄语的发展变化看语言的社会功能 李济生 106-113 12 “Discipuli” ,还是“■egnas”?--古英语用语初探 沈弘 114-124 13 《世说新语》思想艺术论 侯忠义 125-130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 年第 5 期 1 2 3 4 5 6 7 8 9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季羡林 3-4 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邓广铭 4-7 文化建设的方向 张岱年 7-8 文化发展岂能随心所欲 金开诚 8-9 中西文化研究的两个问题 叶朗 10-12 李清照与赵明诚及《金石录》 赵齐平 13-22 中晚唐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注册淘宝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