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来是我中国近代的数学家第一个数学家吗

【图片】清华园里数学家的故事:郑之蕃、熊庆来、杨武之、陈省身、华罗庚【数学竞赛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3,968贴子:
清华园里数学家的故事:郑之蕃、熊庆来、杨武之、陈省身、华罗庚收藏
一直想开这么一个帖子,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今天是教师节,就作为一个开始的日子吧首先先向各位大师致敬这将是个【连载】我想每天更新5层楼。大家讨论可以在【楼中楼】,谢谢^_^
专业的技术团队为您定制太阳能监控设备
上图(左起)郑之蕃、熊庆来、杨武之、唐培经下图(左起)陈省身、杨振宁、华罗庚
清华元老郑之蕃()1910年获康乃尔大学学士学位。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一年。从1920年起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教数学,任教务长。除了年外,他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直至1952年退休。其大妹佩宜与同县著名诗人柳亚子结婚。其长女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与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后归国的数学家【陈省身】结婚。郑之蕃的故居是西院34号。
杨武之(),先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两年之后,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使杨武之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1929年受聘于我校任算学系教授。1937年后他担任西南联大教授、算学系主任,兼联大师范学院算学系主任。联大师范学院改为昆明师范学院后,年,杨武之作为联大支援昆明师范学院的教师留昆任教。1948年秋他只身返回清华园任教,年底准备接家眷回京,然而发生了后文所述的意外。杨武之故居西院11号,位于西院的东北角,姚雅欣和田芊撰文说,院门朝东“正对一条小河”,其实,小河是80年代才修的。【杨振宁】对童年生活记忆犹新:“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1928年专攻“投影微分几何学”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孙光远】(见5楼的图)到校,加上住在一起,志同道合,往来密切的郑之蕃、熊庆来、杨武之,这4位教授,以及唐培经、周鸿经两位教员,阵容极一时之盛(图5-2-12)。1930年,【陈省身】跟孙光远学几何。1931年【华罗庚】来校跟【杨武之】研习数论。随后又有杨武之发现的数学天才【许宝騄、柯召】等人到校。30年代的上半期,清华已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强的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由清华大学算学系走出了【陈省身、华罗庚、段学复、柯召、庄圻泰、许宝騄】等多位数学大师,创造了清华理科的又一次辉煌。
插- -
陈省身()入清华的第一年,当了熊庆来的助教,第二年成为中国第一个数学研究生。陈省身在清华4年,确定微分几何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最终成为国际数学大师。他听过汉堡大学几何学家布拉希克“微分几何的拓扑问题”的演讲后,放弃了原选的“投影微分几何”方向。要学就得留学德国,但庚款留学一般都去美国,去德国必会有些周折,那时(熊庆来在法国)杨武之教授是清华算学系的负责人,为此曾多方努力,终于促成。陈省身曾回忆道:“杨先生是我在学校里最可靠的朋友。”1934年夏,在杨武之教授的帮助下,陈省身由留学美国改为留学德国研究微分几何。1937年夏,26岁的陈省身回清华任教,在西南联大直升正教授。
郑之蕃教授欣赏陈省身的才华,有意纳婿,杨武之夫妇便促成了这桩婚事。作为老师、介绍人和证婚人,杨武之曾赠诗陈省身,曰: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头。昔贤今圣遑多让,独步遥登百丈楼。 杨武之曾三度去日内瓦与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长子杨振宁欢聚。1962年陈省身专程从美国去看望杨武之,老师又赋诗曰: 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蒲城身手传高奇,畴史新添一健儿。 古代执掌天文历算之学的人,称为”畴人”,父子世代相传。
1975年,陈省身在西南联大教过的杨振宁说:“原来规范场的物理(按:杨先生研究的)是建筑在一个数学的结构上的。这个数学的结构就是纤维丛,是陈先生做主导发展出来的数学上极为重要的一个观念。”他写了一首诗《赞陈氏级》: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诗中把陈省身列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第五位伟大的几何学家。在二十世纪全球数学家排名中,前百位中仅有两位中国人,陈省身名列31位,位居6位日本数学家之前。华罗庚位列第90(一说第88)。
数学竞赛辅导,明星爸爸黄磊选择的「掌门1对1」拥有20000名师,初高中全科全时段辅导.数学竞赛辅导,就选掌门1对1,注册人数突破200万,覆盖全国500+城市,0元试听!
【熊庆来、杨武之与华罗庚】 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发现他数学天才的是金坛县中校长唐培经。1929年唐培经任清华大学教员,1930年《科学》杂志发表了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苏家驹是教授,因此华的论文才震惊了数学界。唐培经把同乡华罗庚推荐给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熊主任听了连声赞扬:“不简单,不简单。” 他请唐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图书馆任助理员,1931年8月华罗庚到校。伯乐是唐培经 ,而熊庆来慧眼识英才。 然而指引华罗庚研究数论的却是杨武之(杨振宁之父)教授。
华罗庚在1980年写给香港《广角镜》周刊的一封信说:“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从英国回国,未经讲师、副教授,直接提我为正教授的又是杨武之教授。”当年,华罗庚曾有一信给杨武之,内称:“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即杨师也。” 1955年5月,周总理到视察云南大学时说:“熊庆来培养了华罗庚,这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要尊重他们”。次年,华罗庚致函恩师转达总理再次召他回国。1957年6月,熊庆来回到北京,在欢迎会上表示“愿在社会主义的光芒中尽瘁于祖国的学术建设事业”。 熊庆来在华罗庚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8年,发表了20篇科学论文,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20余篇。 1964年秋全国函数论会议在沪举行,华罗庚主持,与熊庆来、杨武之欢聚。杨武之赋诗二首赠熊庆来: 廿载巴黎修炼工,取经终获贯初衷。 泛函领域登堂奥,阐发幽微穷益工。 日中以后有浮云,雨过天晴倍爽人。 行看夕阳景更好,齐眉福寿乐康宁。 熊庆来左手握笔复杨武之四首,其二为: 忆同皋比漫图功,门户无分共折衷。 昔日英才今国器,冰成于水属天工。 燕山教子上青云,君训循循胜昔人。 近代发明若借问,寰中咸道振宁名。 他们“尝梦想早年在清华园和联大”相处的光景,以及不分门户合作培养华罗庚和陈省身的往事。
“wg”中,熊庆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熊华黑线”人物。 “1969年2月3日深夜,风雨交加,熊被迫坐在躺椅上写“交待”,一时悲愤交集,心力衰竭去世,终年76岁。”华罗庚闻耗赶到火葬场停尸房揭开恩师的盖面布时,心痛欲裂,放声大哭。赋《哭迪师》哀诗:“恶莫恶于除根计,痛莫痛于不敢啼、尸体已入焚化间,谁是?翻遍盖面布,方见得遗容一面,骨架一层皮。往事滚滚来,如实又依稀……”。粉碎“s”后,熊庆来被昭雪平反。华罗庚续完《哭迪师》哀诗:“往事休提起!且喜今朝四凶珍灭,万方欢喜。党报已有定评,学生已有后起。苟有英灵在,可以安息矣!” 熊庆来被称为“中国近代数学之父”,是我国老一辈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 “儿子熊秉明回忆,父亲熊庆来‘平实诚笃’,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词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 熊庆来“觉得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时候,他一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1992年发行的《现在科学家》邮票中有一枚是熊庆来。
杨武之教授被解聘 几十年来,我国很少报道杨武之教授在清华培养华罗庚等科学家的事迹。为什么? 在“父亲的回忆”(作者:杨振汉)一文中,杨武之教授回忆道: 我们一家在西院十一号整整住了八年。清华八年是我一生中最安定最值得回忆的一段,也是我一生的顶峰。……华罗庚跟着我学代数中的数论…到了6月中,清华大学新的当局通知……在上海招生事宜,但不通知我。……有人提出,说我坐过“撤退飞机”……,因此将不再聘用,我在清华服务16年的成绩似已一笔勾销了。……而事实上我是回昆明接家眷,……这件事我一生不能忘记。 原来,1948年12月15号,解放军第12兵团政治部在清华西门贴出布告,清华校务会议临时主席冯友兰宣布,清华改天换地,脱离国民政府。解放军控制清华后的第8天,蒋介石派来最后一架专机,杨武之教授搭上了这架梅贻琦校长南飞的“撤退飞机”。清华大学“新的当局”的解聘,对杨武之打击甚大。
事实上,杨武之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代理系主任和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数学系系主任、数学研究生部主任的12年,造就了两代数学和物理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解聘”是不公正的,给杨老一生造成难以愈合的精神伤痛。此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1972年冬,饱受病痛折磨的杨武之先生在对儿子杨振平的口述中说:“奇怪的是我怎么会记不起来我们家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北平清华园西院11号是一定不会想不起来的,七七事变前几天还在院子里搭凉棚呢。我死前,你们送我回家!” 清华园西院11号成为他最后的记忆。
1998年,校长王大中院士主持了清华大学隆重举行的杨武之教授诞辰102(注意:不是整年份)周年纪念会,高度评价了这位“数学系的奠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的老前辈。中科院16位院士,杨武之先生的长子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次子杨振平先生夫妇,三子杨振汉先生夫妇出席了纪念会。隆重仪式表明清华大学重新书写出了真实正确的历史。下午举行仪式,聘请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2003年10月24日下午3、4时许,陈省身先生坐轮椅,径自来到清华园工字厅院内,当时校领导只有龚克副校长在,先生对龚克说:“你们忙,不用来陪我。我在北大参加一个会议,顺便来清华看看,看看我工作过的地方。”接着,陈先生问中厅(即现在的校办值班室与接待室)现在做什么,并说“我当年就在东边那所房子里”,这房子是同治光绪年间由“清华园主人奕誴”建成的,现仍在(图5-2-14下右),当龚克推他进入“当年办公室”时,先生很感慨,说了当年的情形,并说“可不可以在这里坐一坐。” 先生对清华的深情令人感动,“坐一坐”是不是想以后难以再来,做最后的告别,我们不得而知。之后,龚克副校长向陈老介绍了清华学科建设进展,推着先生看了工字厅、藤影荷声之馆、水木清华、大礼堂和大草坪。一路上,先生兴致勃勃地,十分关心清华的发展变化,欣然接受来年春天为清华学生讲讲“如何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邀请。不幸,2004年先生仙逝,来校讲演未能成行,终成永远的遗憾!看着照片——清华尊师爱生传统的写照,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巧合,也许是缘分,龚克(龚育之之子)副校长,这位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博士,不仅曾代表清华参加了南开大学为陈省身先生举行的追悼会;2011年1月10日他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校长。
1952年清华大学教职工名册》记载,郑之蕃教授住在西院11号。而30年代陈省身读研究生经常来杨武之居住的西院11号,自然他更会去未来的岳丈郑之蕃教授住的西院34号了。这几位科学家国学根底深,都能赋诗,尤以郑之蕃教授造诣最深,一生赋诗词不下数百首(见第一章第二节)。令晚辈啧啧称奇,敬佩不已。
【华罗庚与闻一多】华罗庚与闻一多,两位大名人,但似乎扯不上关系。有段轶事:抗战的西南联大时代,一次轰炸过后,华罗庚所在的防空洞塌了,被埋在土里,好不容易挖出来,差点没命。但是,华家的房子被炸毁了。于是闻一多邀请华罗庚一家到他那里去住,两家住到了一起。两家以一道布帘相隔,左边是一位大文学家在研究屈原的《九歌》,右边是一位大数学家在研究《堆垒数论》,这可谓又一段学术界佳话
【钱伟长】,清华大学历史系走出的大物理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在清华园生活和工作了44年。年,他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物理系、研究生院,1946年-1983年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钱伟长19岁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入学后第三天就是日。钱伟长决定放弃自己擅长的文科,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只因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在清华要求转专业时并不容易。他入学时的语文、历史考试时100分,但物理考试只有5分,数学、化学总共考了20分,英文因为没学过是0分。他找到当时的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先生,强烈要求转系学习物理。吴有训先生被他的精神感动,同意让他试读一年,如果数理化有一门不到70分,就回文学院。一年后,钱伟长考到了70分。毕业时他成为物理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大家应该读一读人物传记。
书名:华罗庚著者:王 元出版发行:江西教育出版社版次:1999年10月第1版,1999年10月第1次印刷
今天是陈省身先生诞辰102周年。
今天是日,华罗庚先生诞辰103周年。
数学做科研和高中做数学题完全是两码事啊。。
对使用挽尊卡
挽回他的尊严!
效果:经验+7
今天是日,华罗庚先生诞辰105周年。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影响近代的十位华人数学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影响近代的十位华人数学家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熊庆来:中国近代数学的创始者(上)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于20世纪初从边远的云南山村走出来,先到省城昆明苦读,再到欧洲深造,归国后成为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山祖之一,为推动中国数学教学和数学研究,付出了毕生心血。
  熊庆来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以“培养人才建设祖国”为己任,参与创办了三所大学的数学系,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和第一个数学学报,精心培养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杨乐、张广厚和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赵九章、赵忠尧等杰出弟子。
  抗战爆发后,熊庆来用12年的时间,含辛茹苦地把云南大学办成了学科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综合大学。云南大学被英国1946年《简明大不列颠词典》列为中国最著名的15所大学之一。
  他一生中三度出国,获得过法国国家理科硕士、博士学位,取得了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的重要学术成果。他是第一次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中国数学家。
  这位数学泰斗在十年浩劫中,被“四人帮”残酷迫害,孤独、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留学八载: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
  云南边疆红河州弥勒县有一个偏远闭塞的小乡村――息宰村。1893年农历九月十一日,熊庆来出生在这个当时只有八九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当年从这里到县城要走两天路,距法国人1910年修起来的滇越铁路最近的一个火车站――开远站,也还有一天崎岖不平的山路。而开远到昆明又要坐一天的火车。如果从息宰村走路到昆明,翻山越岭,要走六七天,路上还有土匪出没。
  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是农村中的一个读书人。清朝末年,他先后担任过云南巧家、赵州(今大理凤仪一带)的儒学署训导,并在1906年把13岁的儿子熊庆来带到赵州去接受外界新思想、新知识的熏陶,又在第二年把他带到昆明考入云南方言学堂。这种方言学堂相当于今天的初级外语学校,后来方言学堂改为云南高等学堂预科。
  1909年,16岁的熊庆来从预科升入了高等学堂本科。就在他即将升入本科的这个假期里,父母催促他回到家乡完成人生道路上的一桩大事――成亲。而此前,熊庆来竟然一次也没有见过新娘姜菊缘是什么样子。新婚才半个月,他就告别了新娘,辞别了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启程到昆明读书去了。
  动身前夜,慈祥的老祖母悄悄地把庆来叫到跟前,细声问道:“咋个就要忙着走了?咯是你们小夫妻感情不好啊?”
  “不是,奶奶。菊缘蛮好的,我们俩也蛮好的。可是,读书要紧!”
  “读书要紧!”――新婚仅半个月的16岁的熊庆来,就是怀着这样的志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匆匆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息宰村,又跋涉在400多里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向省城昆明走去……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与实业的风气渐浓。1912年,云南当局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培养人才,建设云南,决定裁云南高等学堂,设学习期限为两年的英法文专修科,并从原高等学堂学生中考试选拔了37人编入英法文专修科学习,以备送往欧美留学,造就专门人才。
  熊庆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英法文专修科,编在共有16人的法文班。英文班有21人。中途有退学或转学的,到1913年毕业时,37名学生只剩下20多人。
  此时,民国初建,以蔡锷为首的军政当局尤为注重培育人才。1913年,云南教育司主持留学考试,选拔学生到欧美留学。全省几百人应考,经过严格的考试后选取13人,熊庆来名列第三。13人中,任嗣达、卢锡荣、杨克嵘、周恕、缪云台、范师武6人赴美国,学习政治、工业、农业各科,李汝哲、姜荣章、窦志鸿、秦教中、柳希权5人赴法国,学习法政、兵工;熊庆来、杨维浚2人赴比利时,学习矿业。考取赴欧美留学的这13人全是英法文专修科的学生。
  熊庆来这批留学生,是云南历史上送往欧美留学的第二批。第一批是宣统年间选送赴比利时留学的张邦翰、柳灿坤、杨宝3人。
  多年后,熊庆来写自传回忆起当年出国留学时的情况,仍记忆深刻:“其时民国建造伊始,当政者似莫不有励精图治之心,培育人才尤加注意,当余与同学出滇时,省长罗佩金氏训话殷恳至三四小时之久。”
  熊庆来和当时出国留学的这批同学,心情激动异常,想到桑梓的栽培之恩、地方军政首长的殷切期望、家乡令人痛心的落后现实,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熊庆来立定志向:出国后一定要刻苦攻读,学好本领,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来救国,以报效桑梓,改变云南和中国的落后面貌!
  1913年的秋天,20岁的熊庆来和另外6个同学一道,踏上了远赴欧洲的40天的行程。他们先乘滇越铁路的小火车到了越南的海防,再由海防乘法国邮轮经新加坡,渡印度洋,经过了酷热的红海,穿过了狭长的苏伊士运河,渡过了地中海,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的法国名港――马赛。同船的7个同学中,李汝哲、姜荣章、窦志鸿、秦教中、柳希权5人是留在法国的,熊庆来和杨维浚2人的目的地是与法国北部接壤的比利时。他们2人在马赛没有停留,又匆匆乘上火车,穿越法国腹地,向北驶去。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熊庆来:中国近代数学的创始者(上)”的相关文章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7邮票赏析:数学家熊庆来_文交所_新浪收藏_新浪网
邮票赏析:数学家熊庆来
  [邮票志号]:1992-19
  [邮票名称]: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
  [发行日期]:
  [全套枚数]:4
  [面 值]:4-1 数学家熊庆来 20分
  [整张枚数]:50(5×10)
  [齿孔度数]:P12
  [印刷版别]:胶版
  [设 计 者]:魏楚予
  [印 制 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背面刷胶]:[G]
  [邮票介绍]:
  这套邮票是中国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的第三组,分别以数学家熊庆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临床医学家张孝骞为画面。
  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办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
  本套邮票共4枚。
  4-1为“数学家熊庆来”。设计者突出他作为学者的睿智与为人师表的淳厚,天蓝色的背景上写有“熊氏无穷极”公式。
新浪收藏文交所频道 传递文化产权市场健康价值观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熊庆来的艺术修养
日 10:34 | 作者:阎泽川 | 来源:
熊庆来的儿子熊秉明在《熊庆来二、三事》(《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一文中,记录了熊庆来的点滴往事。熊庆来是我国近代数学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1937年,他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担任云南大学校长。1955年,周恩来视察云南大学时,还特别提到这位当时尚在国外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培养了华罗庚,这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要尊重他们。”不过,人们历来只知道熊庆来是大数学家,但他对文学、艺术方面也非常感兴趣,有着鲜为人知的艺术修养。熊庆来非常喜欢画。抗战前,他在北平清华大学时,就买过不少齐白石的作品。那时在他们住的两院一套中式房子里,有四幅联作的屏挂在客厅里最醒目的壁上,是鱼、虾、蛙、蟹。还有一幅近于册页的小品,三只虾是齐白石送他的。墨色极好,虾是游动的,虾须交织,真是一片水光与生意。这是他十分得意的一件收藏,常年挂在书房里书桌旁的墙壁上。有一次,他对儿子说:“回家乡,进入竹园坝子,仿佛看到一幅油画,甘蔗与稻田不同,甘蔗厚实浓密,像油画颜料画出来的。稻田像水彩画。要画出老家的风光,水墨怕还是不够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熊庆来 艺术修养 近代数学研究和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家熊庆来的小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