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农历十月初二)十月份开花的植物物叫什么

当前位置: >
植物风水学:常见的八种辟邪植物
& & & &导语:植物是风水学中作用很广泛的一种物品,其中,植物是很受欢迎的辟邪物品。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还具有非常有效的辟邪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辟邪的作用哦,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风水知识,说说哪些植物可以辟邪。快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要想了解更多关于风水方面的知识,算命先生网为您准备了的专题,让你更全面的了解。
  1、桃树。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树为五行的精华,故而每逢过年总以桃符悬于门上能制百鬼。
  2、柳树。
  柳为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柳树亦有驱邪作用,同桃树的作用一样,一柳条插于门户可以驱邪。
  3、艾。
  艾的颜色古时用作对老人家的尊称,而艾叶加工后可用作灸法治病燃料。端午节将艾制成艾虎,带在身上,能起到辟邪除秽的作用。
  4、银杏树。
  银杏树龄长达千余年,因在夜间开花,人不得见,暗藏神秘力量,因此许多镇宅的的符印要用银杏木刻制。
  5、柏树。
  刚直不阿,被尊为百木之长,木材细致有芳香,气势雄伟,能驱妖孽。
  6、茱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吉祥植物,香味浓烈,可入药。古时习俗,夏历九月九,佩带茱萸囊可以去邪辟恶。
  7、无患子。
  以中日两国为多,在植物中尤为受到尊崇,因为其结实球形如枇杷,生青熟黄,内有一核如珠,就是佛教所称的菩提子,用以串联作念珠携带,可保平安。
  8、葫芦。
  多籽,原产印度,在风水学中葫芦是能驱邪的植物,亦有多子多福的含意,古人常种植在房前屋后。
& & & 小结:上文介绍的八种植物就是小编要告诉大家的常见的可以辟邪的植物,不管是出于辟邪的目的还是其他原因,有条件的朋友们都可以在自己家的庭院里种一些树,其作用小编就不多说了,以上的内容供您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哦!
相关阅读:【物候记】寒露节气植物12种 每种花草都倍感熟悉
国庆七天假之前,下起雨来,一场秋雨一场寒,秋装立马上身,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朋友晚上来我家喝茶,脚下生凉,就拿了双棉袜送给她。&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意思是不要再蹚水过河,当心受寒。天一晴,抬头看天,天空显得高远,正是所谓的秋高气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早晨出门,牵牛开满篱笆,纯净的蓝色,满地的三叶裂薯开着紫色的小喇叭花,酸模夏天死过,新的一茬又嫩嫩地长起来了,各种蓼花在河沟两边开到荼蘼。
寒露菊科植物开始开花,旋复花、皇帝菊、狗娃花、一枝黄花都是常见的野生品种,豨莶和千里光,是在皖南认识的,居然苍耳也是菊科,还有藿香蓟。去年小长假去歙县的坡山村看见漫山遍野都是白菊花,村里的农家乐里住满的江浙沪的游客,门前既是美景,空气又极度清新,确是好去处。
江淮大地,正是风吹稻花香两岸。路边开满淡黄色的翅果菊,在蓝天之下,尤其耀眼。 大狼把草到处都是,菊芋、百日草、在乡间随处可见,大豆、绿豆、芝麻都成熟了,收获的时节,人人都有一种喜悦和满足。小时候去看大人们帮农民收割黄豆,会得到鹌鹑蛋、马泡这样的玩意儿。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很正。&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
正是秋播的时节,明年三四月开花的都要靠秋播来实现呢。矮牛、六倍利、耧斗菜、蜀葵和各种菊科的花都适合秋播,尤其是矮牛,冬天里就可以不断摘心,早春时节就会早早爆盆!!
去年桂花红茶窨得不好,少了焙干的环节全都上了霉。谈到喝茶,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柿子、石榴、梨子、苹果都该下树了。白露吃枣,寒露则是吃梨,梨肉香甜可口,我们安徽砀山的梨子价廉味正,适合炖冰糖雪梨。
木芙蓉从八月份就有开,可我终是要等到蜀峰湾石桥边的那一大片盛开,&容易便开三百朵&说的正是它,何止三百朵,整个河沟两边满满都是花,重重叠叠,有人惊喜地叫:&这是木棉花吧!&真是望花生意,的确有几分像棉花(锦葵科棉属)。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日,要饮酒登高赏菊,取久久高升之意,汉代《西京杂记》中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茱萸在皖浙山区多见,歙县的搁船尖有漫山遍野的山茱萸,当地人称枣皮,是一味难得的中药材。
合肥本地的秋菊还是未开,我喜欢的北京夏菊开了,初夏开得不好,在这个秋天的早晨向我讨好地微笑着。有些花是需要低温短日照的,比如风信子、百合、洋水仙等根球类,要十一月份低温催芽,长寿花,也要冬天再开,一年四季,每一个节气都是花草们的节日。
编辑:刘云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万家旅游频道微信
微信号:hflyq761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聚好玩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700万合肥人的欢乐大PARTY
4195人关注
1117人关注
1667人关注
11月25日15:00-16:30万家热线携手百大CBD举办了“爱...
距离地铁2号线开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不知道各位都准 ...
荣事达旗下品牌
30多年家电研发经验
长达14年研发、...
2017年建材家居狂欢盛宴·群星演唱会,国邦美家居青阳...
第11届合肥文博会10月27日开幕,展会为期4天。本届展会以“创意文化引领美 ...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2017年冬月是几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是什么?_日历_无忧考网
2017年冬月是几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是什么?
11:17 来源:网络综合
日历网权威发布2017年冬月是几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是什么?,更多2017年冬月是几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是什么?相关信息请访问日历网。
【导语】早在几千年以前,古人就已经会利用月亮的运动规律来进行季节和月份的划分。在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淳朴的老百姓利用每个月特有的事物对每一个月份进行了命名,于是便有了“冬月”这个别称。那么冬月是几月呢?无忧考网整理内容如下,欢迎阅读!冬月是几月  冬至曾是“年”已是由来已久,冬至习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残余。但随着年代日益久远,及历法的变迁,逐步被淡忘。冬月是几月,现在很多人应该还很模糊,大家不妨一起来了解下。    阴历冬月是农历十一月,也称冬月或葭月,是农历一年中第十一个月份(如果之前没有闰月),仲冬,建子之月(鼠月),律中黄钟。据《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在黄帝时便以冬至为元旦(朔旦)了,不只是“沿袭”周代(“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 (“岁首”“元旦”)已是由来已久,后来“冬至大如年”的由来原是因为“冬至曾是年”。冬至习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残余。但随着年代日益久远,及历法的变迁, 冬至节曾是年节已逐步被淡忘。  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彝族,由于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灾害极为频繁,常常遭遇各种伤害。主要原因是人烟稀少,居住分散,犹如一盘散沙, 没有凝聚力,因而常常遭受外敌的入侵和欺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起,形成了人类古老的原始部落。并推举有最高威望的长老作为部落首领。彝族称为“兹 摩”。“兹摩”率领族人生产劳作,安排部落内部一切事务,调解各种纠纷,因而使部族内部形成合力,为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出现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安居乐业的景象。  一月,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名讳,秦始皇名政,又作正,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二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三月,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四月,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五月,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六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蓬,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七月,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八月,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九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十月,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十一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十二月,“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农历十二月份别称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  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一月  通常称: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月、孟春、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早春、春王、孟阳、孟陬、首阳、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阳、三阳、初春、始春、元春、太簇、首春、元阳、正阳、寅月、泰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二月  通常称:杏月、丽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潮、夹钟、大壮、卯月、绀香。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  通常称:桃月、桐月、蚕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春、莺时、桃浪、雩风、樱笋时、上已、寒食、三春、阳春、故洗、央月、辰月。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  通常称:梅月、麦月、仲月、阴月、乏月、麦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维夏、槐夏、麦候、麦序、纯阳、正阳、朱明、麦秋、仲吕、乾月、槐序、已月、卯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  通常称:榴月、蒲月、恶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鸣蜩、满月、端阳、端月、蕤宾。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於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  六月  通常称: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阳、徂署、荔月、天贶、林钟、遁月、未月、水无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  通常称: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时、兰秋、肇秋、中元、夷则、否月、申月。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  通常称:桂月、壮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吕、酉月。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  通常称: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无射、菊序、元月、剥月、戌月。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  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十月  通常称:良月、小春月、阳月、孟冬、开冬、上冬、初冬、小阳春、梅月、阳春、应钟、坤月、亥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於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十一月  通常称:葭月、龙潜月、畅月、辜月、子月、复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长至、黄钟。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  通常称:冰月、除月、腊月、蜡月、严月、涂月、嘉平月、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吕、严冬、临月、岁杪、丑月。  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民间谚语对十二月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正月银柳插瓶头,二月红杏闹枝头,三月桃花粉面羞,四月槐花挂满枝,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三伏赤日炎,七月七日乞巧节,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花傲秋霜,十月芙蓉显小阳,冬月葭草吐绿头,腊月梅花吐幽香。````````````````````````````````````````````````````````````````````````````````````````````````````````````````````````````````````````````一年十二个月的由来  西方国家常用神话故事或者诸神名字命名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而在我国古代,月份的划分和命名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对于现代人而言,也是极为遥远而神秘的,农历月份的别称中所蕴含的深意,让人难以捉摸。    当月亮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从朔至望,月亮在天空变幻的脸庞让古代中国人定下“月”的时间概念。  民间俗称的农历,实际就是我国传统的夏历,源自夏朝时代。中国古代传统历法是阴阳历,兼顾月相变化和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此外,古代历法也参看北斗星“勺柄”的指向,若是指向北方,这时候就大概到了冬至,这个月为“子月”,接下来就是“丑月”、“寅月”。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而如今我们用的农历,也就是夏历,是以“寅月”为正月(秦朝时正月叫“端月”),称为“斗建寅月”。  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因此有说法将“夏历、殷历、周历”合称为“三正”。所以,先秦古籍里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而《诗经》则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月并用。  所以,在诗经的《豳风?七月》篇中,“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其中“一之日”指夏历十一月,“二之日”指夏历十二月,“三之日”指夏历一月,“四之日”指夏历二月。而诗中的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皆与夏历相同。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戴震《毛郑诗考正》中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关于“三正”,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天正、地正、人正”,这种说法来自《白虎通义》。  “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株,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气也,故周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时,万物始牙而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白虎通义?三正》    天正(农历11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昼渐长,阳气回升,万物开始有生长的苗头。地正(农历12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人正(农历的正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气温开始转暖,标志春天的开始。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冬至一个物候的分水岭,是极其重要的节日,因此有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而过了冬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因此,辞书之祖《尔雅》中就称十一月为“辜月”,意思是吐故纳新。  《尔雅?释天第八》篇中对月名作出如下规定:“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而这十二月名,原是一种人事物候历,因为历时久远,加上汉字的多义性,其初义渐不为人所解。  《尔雅?释天第八》篇中对“年”也有解释,“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所以,农历正月又有别称“肇岁、开岁、芳岁、初岁”等。  古代汉族有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记述朝廷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这就是“月令”。现存《礼记》中有一篇《月令》之外,还有《逸周书》中的一篇《月令》,惟后者已佚失。  其中,《礼记?月令》是最早、最完整记载有关一年十二个月昏旦中星观测记录的历史文献,其中月份的划分是用的夏历建寅,也就是现在的农历。《礼记?月令》中将一月至十二月分别命名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通过观察季节变迁、日月移动、植物的生长和走兽的行踪,不仅井井有条地安排了各个季节的工作和娱乐,还由此赋予每个月份很多动听的别名。因为有了这些动听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历法上枯燥无聊的数字,而变成了展现自然和生活风貌的栩栩如生的图画。  古代律制采用的是“十二律制”,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以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相应的,二月称为“夹钟”,三月称为“姑洗”,四月称为“仲吕”,五月称为“蕤宾”,六月称为“林钟”,七月称为“夷则”,八月称为“南吕”,九月称为“无射”,十月称为“应钟”,十一月称为“黄钟”,十二月称为“大吕”。  自古以来,历法纪年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而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而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自轩辕黄帝时期就开始广泛应用到当时的生活生产中。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3丙申猴年,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可谓是中国人尊崇自然时序、尊崇天道的时间观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开花植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