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卡M相机B门曝莱卡相机为什么那么贵只有60秒?有什么办法延长?

[转载]徕卡M系列相机
徕卡相机介绍之(一)——为何徕卡是极品?
LEICA是一个如雷灌耳的名字, LEICA照相机是相机中的极品,质高价昂有目共睹,
那么, 究竟质量高在哪里,价格为何如此居高不下呢!?
  具体简略叙述如下:
  1:选择最先进昂贵的材料和最精细的加工工艺:
    M/R系列的快门系统工作十万次不会见到任何磨损;
  2: M系列因没有反光板,快门释放的时间滞后只有4毫秒, 一般35mm
    快门系统的时滞为40毫秒, CANON EOS-1NRS的时滞为6-8毫秒,对于
    任何正在高速运动物体的精采瞬间也可以真正做到"所见即所拍".
  3: M/R系列采用的镜头卡口及镜头座,采用强度极高的铬镀层工艺, 镜头
    拆换1万次也不会磨损.
  4: 独特的噪声控制技术:独特设计和制造的快门释放及制动系统使快门噪
    声在1.5M处测定不大于35分贝,在镜头上的光圈调节系统还设计了制动
    装置, 使运动噪声减至最低.
  5: 机身采用高强度铝合金精铸工艺成型,机身两侧设计为圆弧型, 耐冲击,
    抗施压, 防尘性能业特别优秀,金属表面采用特殊处理工艺, 机身采用
    真皮装饰, 美观, 高雅, 精致.
  6: R系列的反光镜采用17层镀膜设计, 其TTL测光入射透镜采用1345个微型
    菲涅尔反射镜, 提高了性能.
  7: R系列用镜头的运动部件如光圈调整页片,变焦环, 聚焦环等操作使用
    5万次也不会有任何磨损.
  8: R/M系列镜头的运动部件均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和黄铜制造,因铜金属的
    自润滑作用, 使调焦机构的手感,顺畅程度比一般相机的铝-铝配合更好,
    也更耐用.
  9: 工艺设计和制造技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铭牌的设计制造, 数字的
    刻画等精致耐磨。
  10: 电子电路中,元器件的选则和电路设计必需经受-25C-60C的环境而没有
    任何故障发生,并且重要的电子接触点均镀金处理,使可靠性得到保障.
  11: 制造LEICA镜头的光学玻璃材料据说在融熔状态下采用程序控制的恒定
    冷却速度进行长达一年时间的极慢速度冷却,彻底消除玻璃的内部的
    应力和微小气泡,使其具有卓越的光学性能.
  12: 镜头的加工过程中,对每一枚镜片均采用激光干涉仪进行测试, 确保加
    工精度的误差被控制在1/1000毫米内,而一般厂家控制标准在
    3.5/1000毫米左右.
  13: LEICA镜头不论焦距长短, 普遍采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玻璃镜片, 使得
    像差控制和色彩再现能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4: 目前的LEICA镜片的镀膜采用8层"等价银膜"技术,对不同折射率的镜片
    镀不同折射率的与之相平衡的增透膜,并且对厚度进行分别控制, 所以,
    LEICA镜头的色彩还原之逼真,影调层次之丰富现尚无敌手.
  15: 在镜头装配完成后,一般厂家采用星点法作定性检测, 而LEICA的每一只
    镜头均要进行MTF曲线测试,确保每一只镜头均符合设计要求, 所以,
    LEICA镜头的一致性特别好,这是一般厂家难以企及的.
  16: LEICA相机在出厂前均要进行"极端气候测试",确保在-25C-60C全范围
    能够操作如常, 不会出现故障.
  17: LEICA R/M相机是目前唯一全手工装配的照相机,而LEICA主籍所在的
    德国维茨拉尔光学工业区,曾是世界劳动力成本最高的地区之一, 为了
    降低成本, 70年代, 瑞士WILD公司(世界最著名的大地测量光学仪器
    系统制造商)拥有51%的LEICA股权后,曾将R系列移到葡萄牙,M系列
    移到CANADA组装,但生产和关键部件的装配仍在德国完成, 所以,成本
    的降低非常有限.
  18: LEICA相机的维修零件供应, 可以保证在停产15年内,有足够零件供应,
    这实际上增加了大量物质成本和运作成本.&
一个优秀的专业摄影师不一定会拥有徕卡,但凡是对摄影略通一二的人士都不会不知道徕卡牌相机。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它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作为一个品牌相机存在,而是近乎某种信仰,某种潜藏于内心梦想般的追来。
细细想来,我们还刚刚与20世纪挥手道别,而上个世纪留给我们的诸多“财富”,又岂能是挥挥手便离弃的呢。当我作为一个摄影界的圈外人,来了解徕卡的时候;令我震惊的并不是它已经拥有的完美的机件和优秀的性能,而是它能左右全世界的徕卡迷的喜怒哀乐,能让那么多的人为了那个圆形红色小徽标,在心底默默种下不变的愿望。也许只有拿起徕卡相机轻轻按一下快门,听听那清脆的咔嚓声才会慢慢体会出标卡真正的魁力。&
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威兹勒小镇,是二战中盟军轰炸机唯一没有涉足的地方
20世纪初,德国中西部的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静静地矗立在山清水秀之间,那里古朴幽静,老式风格的屋顶参差密布在碧绿的山丘之间,整洁狭窄的街道两旁是木制结构的楼房。这小镇上的人口不过两三万,却名震四方。这里就是德国的精密光学仪器的重要基地,也是德国面对全世界最为自豪的理由之一。这里更是当年作为盟军的美国轰炸机轰炸德国时,唯一被美国军方指定保留的地方。&
上个世纪初,这是云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光学和精密仪器巨头“徕兹”和“蔡司”,今天,由徕兹而来的徕卡集团使这个小镇变成了全世界摄影者的朝圣地。如今,虽然徕卡属下的相机企业已搬到离城数公里外,但旧日徕卡厂房顶上的标志仍在小镇上空闪烁。
徕卡35mm相机的创始人奥斯卡·巴纳克
在这个童话般的小镇中,发生了什么事似乎都不会令人惊奇。1931年的某一个普通的日子,徕卡的神话就发生在这里。故事的主人是徕兹公司的首席光学技师奥斯卡·巴纳克先生。他不光喜爱拍照,更喜欢用摄影视拍摄短片,所以熟悉电影里用的35mm胶卷。最初的相机是用来拍摄时测曝光度的,他按人眼视角设计了24&36mm底片幅度的小型相机,这是电影机片幅的两倍,可提供质素和颗粒都可以接受的快速照片。这比当时已有的又大又笨的相机要先进的多,并且拍摄效果出色,其轻便的特点更令巴纳克爱不释手,并开始考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这台采用42mm定焦镜头,1/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带测距取景器的135相机。从此也改变了相机的意义,使它成为更多人手中把玩的工具。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徕卡相机的许多产品的特性都来自这台“徕卡始祖”。10年后,徕兹公司在莱比锡博览会上推出了30台徕卡相机,徕卡相机也从此开始了它的摄影之旅。伴随它的是世界极的优秀摄影师,它记取的是世界上发生过的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和今世人刻骨铭心的时刻。&
然而,徕卡并不是优越地坐在相机业的宝座之上,毫无后顾之忧。60年代,日本公司崛起,一派龙争虎斗的局面。而数十年撕杀下来,欧美相机公司就剩下徕卡和康泰克斯两家始终屹立不倒。日本相机轻便、易操作,有高技术的电子对焦系统,采用较便宜的原料,很快占领大众市场。而徕卡依旧保持手动对焦,原料和制作还是沿袭自己独特高质高伙的品牌形象。“当时日本人席卷全球市场,先进技术,大规模流水生产,价钱上没有欧洲厂家可以相敌。我们的唯一武器就是传统技艺和经久可靠的质量。但市场都以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为导向,是塑料相机的时代,很少有顾客还在考虑买一台相机用一辈子。”一位徕卡经理对80年代开始的电子技术相机市场大战仍记忆犹新。
今天徕卡的主厂房坐落在一幢占地12000平方米的白色工业建筑物内,在翠绿掩映之中若隐若现。经理、设计办公室和生产车间都在一条长廊上,经过一道门就可以来往。如果看到脚下的地板颜色从浅灰变成了米黄,那是在告知我们生产厂区到了。此地没有大规模流水线,没有电子操作的工业机械人。年近60的海伯特·马丁先生坐在车间的一角带水池的工作台前,带着老花镜,正一丝不苟地用特制的泥液洗磨镜片,他说:“
因为这工作全靠手指上的感觉,没有满意的机器可以替代。”他在这里工作了40年了,有
1/3的徕卡员工在这里工作超过25年,并且大都是为着徕卡相机的魅力而来到这里的。当他看到采访的记者拿出佳能相机拍照时,他竟动怒于他用的不是徕卡。
一部徕卡相机,成了一个异乡游子的身份证
对于徕卡迷们,徕卡已不仅仅是一部记取美妙瞬间的理想工具;而是一种生于心底的倾慕和神往。许多摄影大师和显赫名人;用它来留驻每一个精确完美的画面。德国电视主持人,自己也是使用徕卡相机的摄影师agobert
Lindlau先生如此评论徕卡相机的使用者:他们都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可以过目不忘,见过的风景、事物、人脸都可以长久记忆,脑子里总有些画面,他们用里面的眼睛看世界。对这些人,照相机不是用来拍周围事物的记录器;而是用来展现他看见的图画。在这样的照片上,一瞬间的魔力,凝固的是“感觉的记忆”。&
当然,能够成为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人,还只占少数,他们借用徕卡顶级质素的技术功能来完成他们的不朽之作。而成千上万离不开徕卡的摄影师们;更信赖的是徕卡几平坚不可摧的强固机身,在这方面,徕卡家族亦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佳话。
最让人感叹的是美国航空摄影师Mark
Mayer的一段惊险经历:当时这位摄影师正在8,000多米的高空战斗机上,用一架Leica-flex SL2
MOT俯拍另一架飞机,不料因两架飞机相距太近,致使飞机突然失控,撞上了被拍的飞机。虽然摄影师与驾驶员还来得及跳伞求生,但他的徕卡相机却没那么幸运,从8,000多米高空直坠入加里福尼亚荒茂的沙漠中,事后经多次寻找都未能寻到。直到一年后,美国海军陆站队在此地演习时,一名军官发现了埋在沙漠里的相机,幸亏机身的门因受损无法打开,才将它送到一家专业相机店处理,并冲洗其中的底片。结果躺在炎热沙漠里一年之久的幻灯底片因为机身封闭良好,居然毫发无伤。当看到底片上的飞机,店主才想起以前读过的有关飞机坠毁,寻找相机的报道。最后终于找到并归还真正的原主。现在这台历惊凶险,依旧身无大伤的
“神话相机”珍藏在徕卡公司的博物馆内。
另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导报摄影师Eric Valli的身上。这次经受考验的是 Leica
Summilux-R1.4/80镜头,地点是在尼泊尔的高山地区。当时摄影师为了拍摄一组野蜂聚居地的画面,用绳索攀上一座直立80多米的悬崖。当靠近峰顶时;他将自己悬在空中更换镜头,这只670克重的大光圈镜头不慎脱手,落入深谷。当他听到镜头与岩石碰撞出的刺耳声响时,已全然放弃了希望。等回到崖下,找到镜头时,他发现除了外面的金属环有损伤外,里面的玻璃丝毫未损;并仍可以调控拍摄。直到用它拍完整组作品,回到欧洲才将它送到徕卡公司检验,发现除了镜头中心有肉眼看不出的偏移外;整体质量没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摄影师用该镜头拍完的这套作品还在荷兰摄影大赛上赢得了“World
Presse”的自然摄影大奖。
像这类的奇迹对于徕卡似乎比比皆是,在一次北极拍摄跳伞镜头时,徕卡在零下90度的极端环境,也是载誉而归。徕卡所创的这些记录,至少告诉我们一点;徕卡相机是为一辈子而造的,而且绝对专业。因此它的价值也不寻常,如果你因此而想拥有一台徕卡135相机,那么你就得舍得掏腰包。&
如果说徕卡相机是专业摄影师的理想的装备,那么对于那些摄影发烧友,徕卡相机总会不期然地为你带来一些意外和感动。一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中国小伙子的身上。这个略带古怪的年轻人从少年就开始迷上了徕卡相机,但那时也只是一个理想。谁知这个理想会越来越强烈,最后膨胀成为他的目标。终于有一天家境平常的他用自己多年苦心积蓄下的钱买了一台徕卡相机。接着他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去欧洲旅行,当他到达卢森堡时,已身无分文。在欧美国家里,使用现金的行为是很少有的,这是银行信用制度完善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这些国家要想提取稍大金额的现金,是受到严格的检查的。当他走进一家银行准备取款时,柜台后面的接待小姐请他出示证件,于是年轻人将挂在胸前的徕卡相机摘下放在柜台上;正要伸手从外衣内袋中掏护照,只见;那位卢森堡的小姐微笑地敲了一下柜台玻璃,指了指那台徕卡相机对他说;“这就是你的护照。”他顺利地取出现金,而这件事却令他感动良久。
58和红旗20是中国的“徕卡”,它们诞生在“红旗文化”时代
徕卡相机的仿制品从30年代就开始出现,许多国家都争先仿制高素质的徕卡相机。1933年;前苏联的费得相机已经将徕卡仿制的惟妙惟肖,这也是第一家国外公司生产仿徕卡相机。紧接着,日本的佳能公司也推出了徕卡的仿制品汉斯·佳能。这是一款装有弹射式取景器和尼柯尔镜头的35毫米相机。此后,有着精机光学研究所强大基础的佳能,便以徕卡为标准,生产了一系列的徕卡铐贝产品,并具有很好的性能。此外,尼康、前苏联的佐尔基都稚出了徕卡的仿制品。并且推动了尼康、佳能两大相机公司的飞速发展。
  在这里应该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徕卡相机仿制品。它们是上海58系列和红旗20。在此之前,北京也曾有过徕卡版相机问世,如1956年的大莱牌和香山牌实验机,但未能形成生产规模。上海58-1是中国徕卡拷贝中的经典;也是徕卡仿制品中比较成功的作品,产量十分有限,故此已成为收藏品。红旗20则是仿制徕卡M级产品的闻名之作,又加上它的特定历史背景,使之在市场上大大升值。
  今天,中国的徕卡仿制相机已成为收藏家们的坐上之宾,连同它诞生的那个年代留给世人的痴狂和伤痛都被小心地陈列于展柜之中。而出自Sloms的徕卡每一代产品将继续牵动着徕卡迷的美梦,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中国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者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就像一个中国摄影记者,在经过中东“死亡之路”时,除记得把老婆牢牢绑在汽车座椅上之外,自己手中紧握着的就是徕卡M6相机,每到他感到紧张和恐惧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抓住那台陪他出生入死的徕卡。关干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转帖】《凭什么用徕卡M系列相机》-宋刚明
徕卡M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徕卡,场面就热闹了。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徕卡身上,蕴藏着大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有一种东西叫个性,要伺候好个性这个东西你得有点耐心
好东西的个性都很突出,也可以说是最不好侍候的,徕卡也不例外。从1953年徕卡推出M3至今,50年过去了,那式样就没变过,这整个就是对人类喜新厌旧天性的一种“强暴”。在这全世界的相机都以自动化为诉求的时代,徕卡基本是个什么都不干的相机,侍候徕卡就如同侍候脾气古怪的大家闺秀,侍候不好,你就等着瞧吧。徕卡装卸胶卷的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上下胶卷就如同从生不下蛋的母鸡屁股往下抠鸡蛋。你如有地方坐下,又有时间从容干活,那还可以留点面子,慢慢取下底板,放在桌上,再抠出胶卷,推进另一个。但摄影人都是慌忙火急的主儿,不然怎么叫抢镜头呢?再者用徕卡多半是室外作业,哪儿有坐的地方。这时换胶卷就有点犯难了,你的衣服有兜,那还可以先把底板存在兜里,虽然有时一急,你不知放哪个兜里了,但终究还是能找到。如果你穿的衣服没兜儿,那就有点不雅了,你得用腋窝夹着,或者更狠狈地用腿夹着,时时小心,生怕掉落地上。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好在底板厚,摔几次也没大碍。
虽然徕卡号称它的三叉式的上片轴是世界上最容易上胶片的,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把胶片往里一推就万事大吉了。用徕卡如果没拍过空卷,你就等于没用过卡,望着冲出来的透亮的底片,你千万要想得开,徕卡的卷片装置确实太好了,好到上片没上片,卷片的阻力如不仔细分辨,几乎没什么差别。这大概是你开始体会徕卡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胶片分明没挂上,卷片的感觉一样丝丝入扣,所以如果有人在悠闲地拿着未装胶卷的徕卡相机,卷一张按一下快门,你千万别以为他没事干,那感觉与真实拍照没什么两样,因为徕卡是可以把玩的。
虽然全世界的135相机都是后盖全开装片的,但是徕卡坚持不改,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换在其它厂家,不破产才怪了。结果是只要把胶卷往里一放,对焦都不用过多劳驾你双手的年月里,什么都要亲力亲为的徕卡,反而越卖越火,越卖越贵。其实徕卡就是想改,徕卡迷们也未必答应。
背负着文化,对徕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徕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殓天物。徕卡M5是改动最大的一款M型相机,结果徕卡迷就根本不承认那也是徕卡,视M5为抱来的孩子。不信你看看谈论徕卡的,谈的最多的还是M3和M6,其次是M4、
M2偶尔会被提起,那多半是为了夸M3的取景器,找出M2来损M6的,而M5基本进不了摆谈的范围。
徕卡M6再怎么也比M3好用,但徕卡迷至今还是认为徕卡M6不如M3,所以当你见到还有人拿着半个世纪前制造的徕卡M3摆弄,你千万别大惊小怪,如果你看见投向他们身上的羡慕目光比你身上挂的最新机种还多的话,你千万要心平气和,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按常理出牌,不然这世界就太闷了。
相机的光圈优先功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现在都跨过世纪了,徕卡在刚推出不久的M7才用上这个功能。这如在其它厂家,招来非议且不说,嗤之以鼻是免不了的。但是出现在徕卡身上,就像有了多么伟大创举似的,就这点技术的应用,徕卡迷也不高兴,徕卡不得不同时推出一款MP相机来平息徕卡迷们的怒气。
徕卡MP是用来取代M6的,按理说技术更先进,但你又想错了, MP是M6和M3的杂交产品,不过未必很好吸收两者的优点。M6相机的TTL测光系统操作起来虽然有点慢,也还算顺手,一根手指就可以搞定;而MP却把调速盘改成M3式的小盘,调动快门速度得使两个手指,这样右手必须离开机身,再按快门肯定要比M6慢半拍。糟糕的是调速度的方向与取景器中的指示箭头是相反的,用惯了M6的TTL,再用MP就有点不那么顺手了,甚至有些痛苦,你得反着想:“前进原来是后退。”徕卡做此选择,只是因为M3的调速盘是从一整块料上加工出来的,徕卡迷们只认这个,好用不好用无所谓。徕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现在相机的倒片功能早已自动化了,但M6、M7还是用摇把的。你就是加上电动转片器也白搭,倒片还得慢慢摇,千万急不得。MP就更极端了,把卷片钮也改成了M3上一样的旋钮。过去徕卡M6只是上卷不容易,现在MP倒片也不容易了,这也许就是你体验日耳曼民族精密机械必须付出的代价。MP比M7卖得还贵,据说是制造更精密,其实不过是把用在M6上下盖的台金,换成了更古老的黄铜,镀铬机身还较耐磨,50年前的M3银白机身,至今还闪闪发光就是最好的佐证。黑色机身就有点惨了,一台崭新的MP,我只带它去了一趟西藏,回来后就伤痕累累,锈迹斑斑。当然你若想展现自己的牛仔风格,这倒是一个优点,现如今不就时兴把新裤子打磨做;日,甚至挖上两洞扮酷。你还别说,真有这号人,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一台白机身徕卡,用了很久,还和新的一样,他后悔说:“当初买黑的机身就好了,我这徕卡到哪年月才能有那种苍桑感呢?”有了上面这些不如意,你还会用徕卡吗?
我曾设想,面前放上所有现在流行的135相机,只让我从中选择一台,会选那一台呢?即使除去价格因素,仅就使用而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徕卡。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徕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徕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评价一部相机,无非涉及机身、取景器、快门、镜头等几方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徕卡魅力何在?从这几方面人手,应该最能看清楚。
什么样的机身才是好机身,这也许是个哲学问题。
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徕卡半个世纪前推出M3至今,式样就没有变过,这正是徕卡的过人之处。实践证明,徕卡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具备成为经典的一切元素。徕卡M机身的长高之比非常接近黄金比,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最美的长宽比例是1:0.618,徕卡的长宽比是1:0.58。徕卡的外形简洁,柔中带刚,朴实中透着优雅。不像当代的一些自动化相机,往往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了,有些事不过是举手之劳,为了省那点事,相机被制造得异常繁琐,在提高使用方便性的同时,也使相机的结构复杂化。望着自动相机满身的按钮,就是老资格的摄影师也不知从何下手,要学会操作这些按钮,必须读近百页的说明书。
但是,徕卡绝无可有可无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徕卡真正达到了增一分觉得多,而减一分又觉得少的地步,任何使用过相机的人拿起徕卡都不会有操作上的困惑。
徕卡朴素精致的外表在摄影上的好处是,一般人不把你拿的相机当一回事,你正好可以从容拍摄;搞摄影的对你羡慕不已,正好能满足你的自豪感。与同伴在街上抓拍,我用的徕卡M6加35毫米镜头,同伴则用的其它专业单反相机和80~200毫米F2.8变焦镜头,我在前面抓拍,被摄者并无反应。但同伴跟上来,刚举相机,被摄者却警觉起来,一脸羡慕他说,这才是搞专业的,同伴只好收起相机走人。有资料说日本相机的制作公差是万分之三,而徕卡的公差是万分之一,这点你好好看看徕卡机身的缝隙就明白了。以M6为例,机身由104个部件组成,每一部分都由熟练技工亲手调校,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徕卡的每一台机身都有技师的签名,这就是对品质的承诺。
徕卡相机在现今生产的专业相机中,机身是最小的,但它的份量并不轻,打开后盖你就可以看到,徕卡机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锤子碰才能毁坏。徕卡M机装卷一直不采取全开式后盖,也是因为铰链连接不如目前底盖式闭台强度高。在平遥古城墙上,我肩上的M6曾不慎滑落,听到清脆的碰击声,我想这回惨喽,捡起机身一看,完好无损,一按快门,操作如常,只是古城墙的地砖多了一个坑点。为了固守徕卡M相机的品质,在推出M3的半个世纪里,徕卡M系列一直没有推出电子相机,只是到了M7之后才有。徕卡M6与M7的不同之处,表面上是机械相机与电子相机的区别,内在的却是耐用性、适应性与方便性的区别,是制造哲学的不同。徕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电池的非必要性”,使徕卡M6能持续维持效能,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徕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徕卡M系列相机很长时间不推出电子版,就是因为电子相机达不到这样的技术指标。测光与调整曝光数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相机的操作中,这是最影响效率的环节,如果说现代相机的进步是测光性能的进步并不为过。徕卡M6虽然有测光功能,但仍是台什么都不“亲自’干的相机,样样都要调。徕卡M7在M6的外表下,装了一颗电子芯,增加了光圈优先功能,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但电子相机必须依赖电池的特性,贵为徕卡M7也不能幸免。电池在低温下性能就会下降。在正常温度下,M7比M6操作便利,在极端温度下,
M7会因为“电池的必要性”而不能工作。为此M7设了两挡机械快门1/60和1/125秒。这两挡快门只能在光线较好的情况下工作。
百年有形是徕卡的信念,从徕卡M3到M6,一直未变。用过几年只要维护一下即可,用上半个世纪绝无问题,用上一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现在还在使用的M3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M7的机身肯定可以做到百年有形,但里面包裹的电阻电容是否能坚守百年,就不那么有底气了。选择M6还是M7,就像鱼与熊掌一样不好决断。徕卡机身甚至经常会有些小故障,就好比越精密的机器越娇气,如同手表肯定不如闹钟抗造一样。徕卡的故障都不是毁灭性的,其它相机的故障,多数得换掉整块线路板,而徕卡多数只用拧拧螺丝就解决了。使用七八年,其他相机早该换代了,徕卡只需洗一次油又焕然一新。
徕卡从来不是为那些没钱人准备的,但徕卡又是所有相机中最保值的。50年前买的徕卡,
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
追求速度是人的天性,但开着火箭上街未必是聪明的做法
就技术指标而言,徕卡并不出色,如今专业相机的快门速度一般达到1/8000秒,最高的达1/12000秒,再不济也有个1/4000秒。但徕卡M机的快门最高速度还是1/1000秒,最新推出的M7仍是这个数值,仅看性能,徕卡不过是一台普通的相机。如果拿徕卡M相机去拍野生动物、体育、风光,显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所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徕卡是选择性很强的相机,它是拍摄人文题材的利器,而不是套上辕什么都能拉的“牲口”。许多相机的最高快门速度,只是性能的炫耀,除了让你为那些一辈子也用不上的富余功能多花钱外,并无多少实用价值。我拍了20多年照片,拍过的题材也算够杂的,不要说从未用过1/8000秒,1/2000秒都未用过,甚至1/1000秒也极少用。徕卡不是造不了1/8000秒,徕卡R8就是这速度,徕卡M机为什么固守1/1000秒呢?这与它的定位有关,拍摄人文题材要的是小巧灵便,移动迅速,使用的快门速度区问一般在1/4至1/250秒之间,用得最多的是1/60秒和1/125秒。这样的速度最怕的是震动。很多人照片拍得不够锐利,往往迁怒于镜头,其实现代镜头,不论哪个厂生产的,并不存在锐度问题,有差别也是极细小的。
一般相机的快门声,不太好听的就如摔破门板似地发出“眶当”的声音,可以把头上的稻草震下来。好听的也就是快刀斩乱麻的声响“嚓,嚓“,利落但刺耳。徕卡的快门声是那种商纣王为博得妃子一笑而撕绢的响声:“咝,咝”,可以在静夜中当音乐听。听说在国外有点层次的音乐会,只允许徕卡进场操刀。
&&&&&&&&&&&&&&&&&&&&&&&&&&
德国徕卡(Leica)R9型单反相机机身(黑色) 这些都是由相机的结构所决定的。一般单反相机在曝光时,先要弹起反光镜,再收光圈,然后开启快门。这三次震动,一波接一波,哪一波也免不了。然而,徕卡M相机取景是旁轴式,没有反光镜,也就没有震动,发出的响声自然很小了。另外,徕卡M相机对焦不通过镜头,设定的光圈就是拍摄时的光圈,不存在收缩光圈这档事,当然也就不存在震动了。徕卡的光圈可以造得很圆,而不必担心叶片多了影响光圈收缩,这使徕卡的焦外影像同样非常美丽。
徕卡M相机惟一有点震动的地方是快门,但与其它相机相比,那也是微不足道的。现在的单反相机使用的都是钢片快门,最高速度都在1/4000至1/8000秒之间,要达到这样的高速,必须使用强力弹簧,这必然增加震动。使用这种快门,相机有一种要从手中蹦出去的感觉。这类快门都是上下运动的,引起的震动是与反光镜上升的震动是同一个方向,这等于是雪上加霜,使得震动波一波未了一波又起。而徕卡使用的是布帘快门,由传动装置水平运作,按快门绝不会有蹦起来的感觉,徕卡机身重,在两掌的夹击下,这点平行震动几乎没有感觉。
徕卡的布帘快门看起来不如钢片快门结实,其实徕卡的布帘快门在耐用性上并不比钢片快门差。徕卡的布帘快门用手指轻轻一碰绝无后患,半个世纪前用在M3上的布帘快门,至今仍可操作如常。而看似钢性十足的钢片快门,手是绝不能碰的,就是不小心把胶片塞进去了,这时你如果还按快门的话,快门就会报废。这种快门变形后是无法复原的,要修理都得整组换,价格不菲,而且一般小地方也弄不了的。
我这人没什么手劲,单反相机用低于1/60秒的快门速度,清晰度就令人担忧。但是用徕卡,我可以从容地用1/8秒工作,不得以而为之的成功率有时占到一半甚至一大半。
我们把按下快门到底片真正曝光这段时间叫时滞,单反相机因为有前面提到的三个动作才能完成曝光,其时滞是徕卡M相机的4~10倍。差别虽然只有微不足道几毫秒,但对抓拍瞬间,却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在震动、时滞、高速快门之间做出选择,就不难发现徕卡M相机拒用高速快门的良苦用心了。
以什么样的框看世界,可能影响我们果决判断
将相机举在眉心,取景器是我们的第一接触,虽然都是就着一个框儿看世界,但通过什么样的框看世界却大有讲究。
从技术层面看,单反取景器与旁轴取景器的主要区别在于视差和相对不同镜头对焦精度的区别。美国《大众摄影》曾对徕卡M6和佳能EOS
1相机进行过比较测试,徕卡M6的视差垂直方向偏下0.15毫米,水平方向偏左0.1毫米,而佳能EOS1向下和向左则分别都是0.05。
M6用广角镜头时的视差可以忽略不计,而用长镜头就不那么乐观了,超过135毫米,不光视差被放大,对焦也不够准。
旁轴相机对焦与它的测距基线有关,徕卡M6的测距基线大约是49.9毫米,这在所有旁轴相机中是最长的。日本人山崎雄曾用徕卡M4与美能达XD作比较,在70~90毫米焦距范围,两者精度相当;小于70毫米时,旁轴的徕卡M相机精度高,越广差别越大。超过135毫米,单反相机精度高,到了180毫米时,徕卡M相机的对焦精度己不可接受。旁轴取景不受镜头光圈影响,很明亮。不像单反相机,用F1.4的光圈和用F4的光圈,取景器里的亮度会有差别;光圈最大到F5.6时,单反相机的裂像取景就不起作用了。当然现在单反相机多是自动对焦,但在暗环境,自动对焦的性能并不尽人意,有时它会来回乱跑,就是不合焦。
同为旁轴取景,内部结构却不尽相同,有直角式的,平行线式的,现在还有变焦式的。徕卡相机旁轴取景分为M3派和M6派,孰强孰弱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这两款相机取景器最大的区别是内部结构的不同,徕卡M3是通过直角反射在取景器中成像,而M6如同M2是平行线反射式,它们的成像精度与耐用性就不一样了。M3的取景器基本没有耀光,而M6则不然,只有小倍率的0.56取景器可接近M3的水准,一直到了M7、
MP,通过镀膜技术,才将耀光控制在了最低水平。
当年选择M3还是M2就好比高考时考文科还是考理科那般,是一种“人生决策”。这同今天是选择M6还是M7的景况有点像。M3和M2的差别是在镜头的适用性上,M3取景器的借率是0.91倍,取景窗为50毫米、
135毫米三种;
M2取景器的倍率则为0.72倍,取景窗有35毫米、 50毫米、 90毫米三种。爱用M3标准视角的,是法国的布勒松等老派摄影家。而M2的大视角、全反映,则给反映社会纷杂现象的年轻摄影师以创作方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M3的制造成本高,价钱贵,年轻摄影师一般很难买得起。
徕卡M6的取景器选择了M2的平行线式,这是最让徕卡迷失望的事了。而徕卡做这一决策并不仅仅是制造成本的因素,买徕卡的主儿哪个还在乎再为取景器多花几两银子?是因为M3的直角反射不易做广角取景器。M6的取景窗共有6种取景框,
90毫米、135毫米,最广达到了28毫米;而M3只到50毫米。其实平行线反射式已够准的了,也没见谁用坏过。无奈,用徕卡的就这么讲究,好用不好用并不是最重要的,制造是不是最复杂,工艺是不是最精细,那才是最值得玩味的。现今一台M相机有3种取景器,分别是0.58、0.72和0.85倍,这种讲究在其它相机是绝无仅有的,大概就是为了迎合那些人的心态罢了。
如今,自动相机已发展到了45点对焦的年代,我们有理由怀疑徕卡取景器中的一点式重影对焦的效力。其实自动相机的多点对焦,最后起作用的也就一点,虽然自动对焦相机都有自动选择焦点的功能,但相机选择的哪一个清晰点真正是你需要的呢?所以,相机的多点对焦真正起作用的也还是中间那一点。熟练掌握徕卡的重影式对焦,并不比自动对焦的慢。徕卡主要使用广角镜头,景深大,在街上将焦距定在某一距离,使用超焦距拍摄,(我就经常将焦距定在3米),可以不用对焦,举起相机就拍,比哪一种自动对焦的都要快。
从使用角度来讲,单反式取景器与旁轴式取景器的技术区别,会很微妙地影响我们的观察方式。单反相机的取景器是隧道式的,从取景器中看出去有一种限制感,人的闯入与消失,都是突然的,而徕卡M相机的取景器有如中国古建筑的回字形窗,外框中的小框才是拍摄框。取景时,可看见拍摄框外的人来人往,就如同在窗明几净的窗前看风景,有一种从容之感。纵使主体在最近距离,它也能提供全景深。不象单反相机,你必须将主体调清楚才能判断它的意义。这两种取景究竟哪一种更有优势,与拍摄题材有关,不能轻易他说惟比谁好。单反相机取景准确,对需要精确构图和用长镜头的题材,那是不二之选:而对那些需要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迅速做出最佳选择的题材,徕卡M相机的取景方式就显现出了长处。单反式取景工整,而旁轴式取景随意,作品有鲜活的气息。
一个圆桶加几片玻璃,最简单的物件却藏着最大的玄机
徕卡的机身,无论哪一款,都褒贬不一,就像日本这样拥有最大的徕卡崇拜者的地方,也有最坚定的反对派。但对徕卡镜头,却是众口一词,认为那是光学的顶峰。就是反对徕卡相机的,他们的贬词也是“徕卡正在沦为一个镜片制造商。”琢磨一下,潜台词无非是,徕卡的相机不怎么样,但它研磨的镜片还是不错的。
机身再好,决定影像素质的还是镜头。镜头大概是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同样是那么几片玻璃,不同品牌显现出来的图像就是不一样,有的还是天壤之别。
很多人买一个专业机身,却配一个业余镜头,我认为是把关系弄颠倒了。机身可以看成是一个不透光的黑暗房,惟有镜头才能将灵魂显影。图像使我们得以超脱生命中的现实,是镜头凝结了我们珍爱且不愿忘怀的每一刻。
镜头制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现代镜头为了减轻镜头重量,特别是一些自动对焦镜头,为了减轻对焦马达的负担,提高对焦速度,不得不使用铝合金甚至高分子材料制造镜筒,材料的冷缩热胀系数过大或不一样,使得调焦螺纹要靠润滑油填补精度不足引起的松隙,这些都会影响镜头成像质量。在低温条件下,润滑油会凝固,调焦会较困难。
徕卡镜头的调焦螺纹公差,不是靠润滑油填充的,而是靠严丝合缝的制作取得的。徕卡始终坚持用铜和铝合金做镜筒,虽然重量有所增加,但换取的是丝绸般的顺滑。徕卡镜头无论在什么温度下,都能保持性能的一致性,以至转动徕卡的过片搬手或者镜头,成了享受摄影乐趣的理由。
最好的镜片不是用机器洗出来的,就像烹调,老厨师的手艺无法量化,与一些厂家生产镜头如同压饼干不一样,徕卡镜头是用人手磨出来的。徕卡的镜筒内壁都有技师签名,这些技师都与洗镜片的液体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这工作全凭手感,到现在还没有那一部机器可以替代。”与研磨镜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海伯特.马丁先生对到徕卡工厂的参观者说。
层次与锐度,是两个互为制约的因素。要锐度,层次上就要做出牺牲;要层次,在锐度上就要有所妥协。我们平常所说的硬派镜头和软派镜头,就是在锐度与层次上有不同侧重的镜头。而徕卡镜头,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徕卡镜头不仅如利刃断纸,不拖泥带水;而且层次像千层饼,一层层丰富无比。
每小时一度的降温,历时52周的恒心,铸就了徕卡镜头非凡的品质。
一般镜头,最大光圈与最佳光圈的成像质量有较大差别,最佳光圈在F8时才会出现,有经验的摄影师会告诉你“太阳微笑,光圈用8”,就是光线好时,要尽量用最佳光圈。而徕卡镜头的最大光圈己非常接近最佳画质了,在F4时已是最佳光圈,实际使用中,从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都可以放心地用。&
德国徕卡(Leica)MP型 机身(银)一般厂家,大光圈镜头与小光圈镜头在影像上存在很大差异,有专业镜头和业余镜头之分,在价钱上差异就更大了。一般说来,光圈越大的镜头成像越好,越贵,要享受所谓的专业镜头,你就别心疼银子。没钱,你不但得忍受“业余的”椰榆,而且还要忍受低品质的影像。一分钱一分货,在这里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
并不是大光圈镜头比小光圈镜头好制造,其实光圈每增加一级,制造难度至少增加两倍。所以会出现大光圈镜头成像好,小光圈镜头成像差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用料不同。另外,还有高、低端产品通吃的经营理念作怪。徕卡镜头只有光圈大小,价钱的不同,并没有品质的不同。因为徕卡镜头,无论光圈大小,制造材料是一样的,由于制作更容易,小光圈镜头在影像上甚至胜过大光圈镜头。也就是说,徕卡镜头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徕卡镜头无论哪一款都是专业的,可以获得一流的影像。
徕卡M相机没有超过135毫米的长镜头和超过21毫米的超广角镜头,这是徕卡的不足,却也是徕卡的过人之处。对抓拍现实生活,长镜头会因为割裂了环境,使画面显得突兀。超广角镜头又会因为变形,芜杂,使画面扭曲,不得要领。在描写社会生活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用徕卡相机的摄影人,用得最多的是35毫米和50毫米两只镜头,这些镜头给人展现的是一种诚实的“中景语境”,正好兼顾了人与景的关系。把影像历史上的摄影大师排个队,你不难发现,拍摄人文题材的大师,大半是使用这两只镜头。这似乎也在向人们验证徕卡“简单就是好的”成功的制造哲学。
德国徕卡(Leica)M8.2型建国60周年纪念版数码相机机身(银色) 现在,变焦镜头大有取代定焦镜头之势,所谓“一镜在手,走遍天涯”。徕卡M相机只有一款变焦头,并且只有3个焦距段:
28毫米~35毫米~50毫米。变焦镜头也许在方便性上有优势,但会牺牲最大光圈,徕卡这只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只有F4,现在顶级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也只有F2.8,然而,徕卡的定焦镜头的光圈达到了口和F1.4,而且体积极小。别小看那区区一级光圈,损失的却是两倍通光亮。在一些光线不好的场所,你只能看着那些个头小巧的定焦镜头逞能,而现实生活中又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像徕卡这样的定焦镜头,不过是向前走两步或者往后退一步的事。移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改变视角,移动往往使我们发现更好的角度。徕卡的每款镜头,都是追求“现阶段最高光学工艺”的结晶。清澈度与三度空间感,优异的亮部细节,丰富的暗部层次,不用仪器,只需将徕卡与其它品牌镜头在同一条件下拍摄的反转片,对着亮光看一下,就可以明了他们的差异了。
评价一款镜头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MTF值评判,国外曾对目前流行的镜头做过测评,在世界最佳镜头前10名的排名中,前4名都是徕卡镜头。
其实检查镜头还有更简便和有效的方法,对着光源或者人的头发拍摄,然后检查它们的耀光和分析度。质量差的镜头会有很多的耀光和色差,头发混浊不清。但是,你会发现徕卡镜头拍摄的光源是一个点,它呈现的头发根数远远超过了我们人的视觉感受,令人惊异。
如果你觉得这方法还不够快捷,你还可以直接拿起镜头,对着里面望去,如果你在里面发现自己的音容笑貌清晰可见,这个镜头的式样再威风,也是绣花枕头不可取。好镜头里面应该是黑沉沉,面目不清的。瞧瞧徕卡镜头,如见深不见底的水潭,或者说看砚池中刚研过的墨水,深润而凝重。
在历史上,徕卡制造的镜头与它制造的机身一样,是有个性的,每款镜头都要认真的去体会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过去声产的镜头更注重层次与细节的描写,现阶段生产的镜头则同时兼顾了锐度与层次的再现,有点日本镜头的味道,这也是一些人对现在生产的徕卡镜头颇有微词的缘故。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现阶段制造的镜头,它那灿烂的清澈度,有一种让人过目难忘的魅力。徕卡镜头有很多款,都买齐你就有那钱也没那必要,因为徕卡镜头每一型号都有很多款,都买齐会有很多重复,一般配三只镜头就足够了。庆幸的是,徕卡的三只常用镜头,都是光学表现最好的镜头。在现阶段制造的徕卡镜头中,排名第一的是APO一SUMMICRON一M
F/2 90毫米ASPH镜头,这款镜头的最大光圈的影像品质,超过了同厂85毫米F1.5缩小光圈到F11的影像素质,与旧款的90毫米F2镜头光圈N时的光学品质一样。SUMMI
F/2 28毫米ASPH以极细腻的清晰度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SUMMICRoN一M F/2
35毫米ASPH镜头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影像素质仍然完美。这三只镜头正好覆盖了最常用的视角。
如果你的钱包比较羞涩,只能买一只镜头,我认为首选是SUMMICRON一M F/2
35毫米ASPH, 35毫米镜头可以视为徕卡的标准镜头,也是徕卡款式最多的镜头。如果你觉得F2的光圈不够用,还有一款SUMMICRON —
M f/1.4 35毫米ASPH的镜头很值得拥有,这款镜头使用了非球面镜片,在最大光圈就有卓越表现,其它光圈与SUMMICRoN一M
F/2 35毫米表现一样,只是价钱要高出近1/3。
如果你觉得28毫米镜头还不够广,ELMARIT一M F/2.8 24毫米镜头可供选择,这只镜头在最大光圈时己非常接近最佳画质。在24毫米广角镜头中,没有任何对手可以超过徕卡。而更广的21毫米镜头则要慎重使用,它那过分夸张的视觉效果离真实己有一点距离了,这正是纪实摄影所忌讳的。
徕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选择徕卡还是不选择徕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哲学的思考,不是吗?
德国徕卡(Leica)M9 全画幅联动测距数码相机机身&&
德国徕卡股份公司(Leica Camera AG)推出了一款新的相机 --
徕卡M9,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带全画幅24 & 36
mm传感器的联动测距数码相机。作为世界上最紧凑的全画幅相机,徕卡M9沿承了徕卡联动测距系统和其他装置的传奇性传统。在过去50多年中,徕卡不断采用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对
M系列相机进行技术改进。&&
  该相机将分辨率极高的图像传感器、M镜头的优越性能以及捕获的数字信息的尖端处理技术成功的集为一身,确保了在所有摄影场合均能得到最佳成像效果。由于其技术规格优良,该相机可调整适用于所有摄影领域
从新闻摄影、现有光摄影到瞬间摄影、美学与艺术摄影。对于要求图像有最好质量、喜欢自由构图和抓拍刹间时刻的摄影者而言,徕卡M9是一个理想的工具。
专门为徕卡M9设计和开发的1800万像素CCD图像传感器能够不折不扣的拍摄到全画幅35mm胶片格式的图像。所有安装在徕卡M9上的镜头因而能提供与胶片相机相同的视角。这意味着目前焦距范围为16mm至135mm的所有M镜头的众多潜在性能均能首次在一台数码相机上得到了全面开发。另外,几乎所有1954年以来制造的徕卡M镜头仍能用在新款徕卡M9上。Leica
Camera AG公司再一次承诺了M系列的全面系统兼容性和恒久价值。
徕卡M9传感器配备有一个新开发的传感器玻璃罩,该玻璃罩能抑制实际拍摄时光谱中的红外线部分,从而不必安装专门的UV/IR
  操控简单以及一如既往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方面是徕卡M系列的一个重要特色。通过简化菜单导航,徕卡M9的操控性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设置感光度只需按住ISO按钮同时转动拨盘来选择所需的设置值。日常使用中所有其他重要功能均可通过按下设置按钮快速、轻松的获得。另外,菜单也提供了一个快照配置文件选项。在该模式下,M9会自动设置尽可能多的设置值,这为随意和宁静拍摄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帮助。该相机也能通过6位编码自动识别镜头。根据编码信息,徕卡M9能补偿所有系统固有的镜头渐晕效应(图像边角变暗)。
虽然其传感器大很多,但徕卡M9的机身也能像典型M相机一样紧凑。徕卡 M9尺寸仅为139 & 37
& 80 mm, 不仅保持了M系列的理想尺寸,同时也是现在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全画幅数码相机。
  作为专业摄影师以及高水平业余摄影者的工作工具,徕卡M9的所有特征和功能均设计成具有绝对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其全金属外壳由一块整体的高强度镁合金制造,顶盖和底盖采用实心黄铜块加工而成,为贵重的内部机构提供了完美的保护。M9
的数字部件与快门装置也是按类似方法制造,极好的耐用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即使使用了几十年后,摄影者还是能拥有一台绝对可靠的相机。
  徕卡M9现在有两种不同的颜色:一种是标准的黑色,另一种是首次采用的钢灰色。两种颜色也采用不同的皮套。极为高雅的钢灰色相机选用的皮套皮质极为细腻。
  由柯达公司专门为徕卡M9开发的CCD传感器经过了优化,能完全发挥徕卡M镜头的特质。因此徕卡M9能获得最高的分辨率,进而保证了出色的图像质量。&
  M9的图像传感器采用了更为先进、更为精心设计的低折射率微型镜片。位于传感器边缘的微型镜片侧偏于图像中心,以与M镜头的特性精确匹配。基于多年精密光学工程经验,微型镜片的设计进行了优化,能够捕捉和聚集传感器上倾斜角度最大的光线,从而有效防止图像边角的亮度降低。因此,当用于数字摄影时,所有现有的徕卡M镜头也能维持其所有性能。
  有意识的决定不采用会滤掉图像细节的莫尔滤镜能充分发挥徕卡M镜头的优越分辨率。所有产生的莫尔条纹均会在相机的数字信号处理软件中被删除。CCD图像传感器经过优化的信噪比可以减少数字后期处理的需要,确保M9图像具有无与伦比、自然的视觉效果。这会产生高对比度,尤其是高分辨率的曝光,使得整个图像每一处的色彩均很自然。
  所有安装在徕卡M9上的M镜头均能提供与胶片相机相同的视角。因此,现在不仅能完全保持镜头的巨大性能潜力,而且能完全用于数字摄影,这是史无前例的。为了保持徕卡著名的系统兼容性,几乎所有1954年以来制造的徕卡M镜头均仍能用在新款徕卡M9上。由于机械和光学精度高,成像性能异常出色,尤其是当前的产品系列,徕卡M镜头如今尤其适用于数字摄影。例如像镜片的各自涂层等性能准则早已成了徕卡标准,不需要再为“数字镜头”制定和实施任何特殊措施。
  徕卡M9
上的高效图像传感器需要有特别高的空间分辨率,这主要是由最新的M镜头提供的。由于光学像差校准功能出色,分辨率很高,因此它们更加适用于数字摄影。当前的M镜头在卡口接环上有一个6位代码,M9会对其进行光学扫描。根据编码信息,M9可在需要时补偿任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系统固有的渐晕效应。另外,镜头类型记录在图像文件的EXIF数据中,当采用徕卡SF
58等最新的闪光装置时,会自动调整灯头反光杯,以与所装镜头的焦距相匹配。
取景器/联动测距&&
  徕卡取景器/联动测距系统让徕卡M9从市场上的主流SLR与紧凑型数码相机中脱颖而出,使得该相机尤其适用于各种新闻摄影、现场光曝光与瞬间人像摄影。徕卡M摄影师成了在取景器中获得他们希望拍摄的景象的一部分:一个场景、一种心情、一个时刻!同时,摄影师仍然能察觉取景框外发生的事情,决定性瞬间变得更能预测,因此能在精确、正确的时刻被捕捉。这可以拍摄到尤为真实的图像,其绝不会因为摄影师在场而有损真实性。
  即使是在曝光过程中或即使是在最不利的照明条件下,被拍摄物也能被清晰的看到。明亮、高对比度的取景器保证了极为快速和准确的对焦。加上释放快门与拍摄图像间的最短延时(在数字摄影中也是如此),该取景器/联动测距组合系统使得徕卡M相机成了世界上最快的相机之一。
  SLR摄影的对焦是通过镜头进行的,焦距与光圈决定了对焦的精确度。与SLR摄影相比,无论实际采用什么镜头,徕卡M的联动测距基线都能保持完全一样。这就是其对焦精度在焦距较短时尤为优越的原因。取景器中间的高对比度矩形对焦光斑能保证快速、精确、清晰的对焦,即使在最不利照明条件下也是如此。
  利用构图框拨杆,摄影师使用可选择的不同焦距模拟不同的构图,不用反复试换镜头就能决定最适合此次拍摄的镜头。由于六个不同亮线框的位置根据对焦距离由自动视差补偿自动进行了调整,因此它们总是会显示准确的图像边框。亮线取景器显示了与捕获完美图像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及被拍摄物的周围区域,因此能为即时和不引人注意的摄影提供理想条件。
  徕卡M9配备有一个全新的金属叶片式焦平面快门,其由微处理器进行控制,噪音十分小,最短快门时间为1/4000秒。这意味着摄影师在最大光圈时选择焦点有着极大的创作自由,即使在明亮环境下也是如此。短至1/18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能实现焦点选择时的日光闪光曝光。
  相机快门不仅结构紧凑结,而且几乎没有噪音,是可以不引人注意完成宁静拍摄的又一巨大优势。摄影师也可选择在适当的时间重新将快门置于备用位置。当曝光时间较长需要相机极其稳定时,在“缓释(soft
release)”模式下轻按快门释放按钮就够了。
直观性操控&&
  徕卡M9将摄影师的注意力集中在摄影重要事项上,而不是相机上的设置操作。特别的努力、多年的经验以及对专业摄影师工作方式的广泛了解均影响了徕卡M9数字功能的操控概念。最后得到的是一个简洁、布局清晰、直观、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重要方面的使用指导系统。徕卡一直避免使用多功能按钮和复杂的菜单排列。
  主要控制元件是一个能实现快速菜单浏览的直观的四路选项和拨盘组合体。按下设置按钮可以在2.5英寸监视屏上调出拍摄参数菜单,最重要的图像捕捉参数可在该菜单中快速、轻松的设置,如传感器感光度、曝光修正、&
白平衡、图像数据压缩、分辨率等。同时提供有自由配置文件存储空间,用于快速进入经常使用或应用特定的组合。
  菜单按钮也用于在布局清晰的系统菜单中更改更为常用的基本设定值。摄影者也可选择是否在大监视器上立即显示和评估捕获的图像、应该显示多长时间以及是否显示其他亮度级直方图。
  徕卡M9有一个延时快门释放功能, 可选择2秒倒计时,也可选择12秒倒计时。
  徕卡M9的技术特性使它能够灵活的适用于其预期用途。其感光度范围从光线充足的白天全开光圈时使用的ISO80(迫冲 80)
到ISO2500。同时,在整个感光度范围内均能获得极低的噪音和细致入微的图像,即使在最高设置时也是如此。极低的图像噪声特性、明亮取景器/联动测距、低震动快门和快速镜头使得M9成为“现场光摄影”的完美相机。
创新的闪光技术&&
  徕卡M9上的M-TTL闪光技术能够实现对闪光和混合光效的精确和创意控制。在实际曝光之前,先会发出一个通过镜头测光的测光闪光。随后闪光功率会在考虑自然照明的情况下准确确定。由于对闪光照明精确、细微的测量,自然照明状态总能保持最佳方式。加上光圈优先曝光模式,自动慢速闪灯同步功能可确保被拍摄物的极其敏锐的照明。通过这种方式,最长的快门速度可以手动设置或在使用6位代码镜头时根据焦距的倒数自动设置。
采用亮度级直方图评估图像&
  作为专业的数码相机,徕卡M9自然会提供一个RGB亮度级直方图。该直方图可随时显示,以评估存储的图像。该功能也可与自动图像查看功能配合使用。另一个有用的帮助就是通过所谓的裁剪告警来显示过度曝光的图像区域。这两个质量控制工具经过了升级,能获得更大的视野,因此即使是最细微图像细节的质量也能被评估。按下信息功能按钮会显示所有摄影相关设置以及存储在图像文件中的其他元数据。有了这些功能,摄影师便能在数字图像拍摄现场对拍摄结果进行全面的控制。
数码摄影流程&
  徕卡M9配套有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这是一款用于Apple Mac OS X 与
Windows的专业数码摄影流程解决方案。所有徕卡M9用户均可从网上下载该软件,从而保证了总能获得该软件的最新版本。 Adobe
Lightroom有众多数字图像管理、处理和呈现功能,而与图像是以节省空间的快速JPEG格式存储还是以DNG格式存储无关。如果徕卡M9的图像存储为标准化与不会过时的Adobe
数码负片(DNG)格式的原始数据,具有尖端精确处理功能的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能保证直接对其进行极高质量的图像处理,以获得最好的图像质量。通过图像传感器捕获的16位/通道图像信息在最终呈现前的整个处理流程中均一致保持,确保了在后处理序列完成后能以最好的质量保存最细微的色调差异。
材质、处理和尺寸&
  M9坚固耐用、适应性强的顶盖和底盖采用最新工具用实心黄铜块加工而成,全金属机身采用高强度镁合金制造,保证了长久、可靠的专业工作寿命。可充电电池与SD卡槽位于底盖下,采用了防尘防湿保护。底盖的锁紧装置能有效防止底盖被无意间打开,从而导致电池和SD卡掉出,即使是在最恶劣的新闻拍摄情况下也是如此。另外,已在徕卡M系列上用了几十年的长期存在的结构概念也大大提高了相机机身的结构稳定性。
  在位于索姆斯镇的工厂中,技术娴熟的徕卡技术人员负责M9机身的组装和校准以及所有机械和电气组件的精确测试。徕卡客户服务部门几十年维护和修理积累起来的经验为相机的长久使用寿命和恒久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是今天,该服务部门仍会维护和修理自1954年以来制造的所有M型相机。
传感器清洁&&
  徕卡M9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手动清洁传感器功能:从菜单中选择相应项目,按下快门锁,打开快门,这样就可以接触传感器进行清洁了。由于相机较薄,所以徕卡M型相机比其他数码单反相机更容易接触到传感器。在数码单反相机中,传感器位于反光镜箱和快门装置后侧。
技术参数&&&&&&&&&&&&&&&&&&&&&&&&&
相机类型:&&紧凑型联动测距数码相机
镜头接口:&&徕卡M卡口,带6位编码传感器
镜头系统:&&
-135mm徕卡M镜头;图像格式/图像传感器
&5270 & 3516
像素;(1850万像素)
有效面积约为: 23.9&35.8
mm / 5212 x 3472 像素
(1800万像素)
(与徕卡M型胶片相机有效图像格式相对应)
可选分辨率,:
DNG&: 5212 & 3472 (18 MP),JPEG:
5212 & 3472 (18 MP), 3840 & 2592 (10 MP),
1280 x 846 像素 (1 MP)
图像文件格式:&DNG&
(RAW 数据),
可选择不压缩或稍微压缩(通过非线性减少色深),
2 个JPEG 压缩等级
文件大小:&&DNG&:
18 MB (压缩) 36 MB
(未压缩) JPEG 约
2-10 MB (取决于图像内容)
色彩空间:&&Adobe&
白平衡:&&&&&自动,手动,&7
直接色温选择
存储介质:&&SD卡(2
GB )/ SDHC卡(32
菜单语言:&&&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俄语
兼容性:&&&&&&Windows&
XP/Vista&; Mac& OS X (10.5)
曝光测光:&&&
通过镜头(TTL)测光,工作光圈中央重点测光;采用专用SCA-3000/2
标准闪光装置闪光曝光时为中中央重点TTL测光
测光原理:&&测量从第一个快门帘幕叶片处反射回的光线。
测光范围( ISO
160/23°):&
在室温和正常湿度下相当于 EV 0 -20
与1/1000秒取景器左边三角形LED闪烁表示光级低于测光能力。
现有光测光元件
(环境光测光):&&&位于相机底部中心位置的硅光电二极管与聚光镜
感光度范围:&
ISO 80/19° 至 ISO
2500/35°,在光圈优先自动模式A与手动曝光设置中可在ISO
1/3档增量中选择,
可选自动控制或手动选择,快照模式下为自动控制
曝光模式:&可选择采用预先选定的光圈自动确定快门速度——光圈优先自动模式A——带相应的数字显示;或通过带有正确曝光显示或过度曝光/相机抖动趋势预防(仅适合于快照模式)的LED灯手动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
闪光灯连接:&带中央与控制触点的热靴
同步:&可选,在第一个或第二个帘幕上
闪光同步速度:&&1/180秒;
可采用更长的快门时间
闪光测光:&&
适配器或SCA-3000标准闪光灯装置,如徕卡SF
24D / 徕卡SF 58)
采用中央重点TTL预闪测光进行闪光灯曝光控制
闪光测光元件:&&&位于相机底部的2个硅电二极管与聚光镜
闪光曝光修正:&&&通过SCA-
适配器在±3 1/3 EV内以1/3
EV的增量进行调节
24D在电脑模式中设置,
在±3 EV内以 1/3
EV增量设置;或在 0 至
&3 EV内以1
EV增量设置
徕卡SF 58在所有模式中均可调节,在±3
EV内以1/3 EV
增量进行调节
闪光模式中的显示:&
闪光灯就绪:取景器中闪关灯LED符号长亮;闪光确认:曝光后LED长亮或快速闪烁。曝光不足通过LED暂时熄灭来显示。
取景器原理:&大尺寸,明亮,组合式亮线取景器/联动测距,带自动视差补偿
目镜:&&&调节至
-0.5 屈光度,校准镜头屈光度范围为 &3
像场边框:&
两个亮线框代表两组镜头:35
28与90 mm,
或50 与 75
mm。镜头接口锁定时自动显示。移动亮框选择拨杆可显示任意一对亮线框
取景器与镜头间的水平与垂直差异根据设定的对焦距离自动补偿,即取景器的亮线框会自动移动,以涵盖由各自镜头涵盖的像场。
取景器与实际图像间的关联:&当对焦距离为1米时,亮线框尺寸会与23.9
35.8mm传感器的尺寸精确对应。在无穷远处对焦时,根据焦距的不同,传感器被涵盖的区域比亮线框实际显示的区域要多约7.3%
(28 mm) 至18 % (135
mm)。对焦距离小于1米时则相反,即传感器被涵盖的区域比亮线框实际显示的区域要小些。
取景器放大倍数(适用于所有镜头):0.68&
长基线联动测距:&&&明亮的矩形光斑(RF光斑),重合与叠加的联动测距位于取景器中心位置
有效联动测距基线:&&&&47.1
mm (实际基线长度 69.25 mm &
取景器放大倍数 0.68&).
取景器显示:&&(下边缘)闪光灯状态LED符号。
4位7段数字式LED显示,上下有圆点,显示为环境光线、曝光修正报警调整的亮度,显示光圈优先自动模式下自动确定的快门速度,曝光值锁定指示灯;光圈优先自动模式下超出测光范围报警;长于2秒的快门速度的倒计时显示
带2个三角形和1个圆的LED灯,手动曝光模式下的中心LED灯。三角形LED显示了转动光圈环或快门速度拨盘修正曝光设置时要求的方向。它们同样也会在超过测光范围时发出报警。
背后显示:&&2.5"监视屏
(彩色 TFT-LCD)
,230,000 像素
快门:&&微处理器控制,噪音极低,金属叶片,纵走式焦平面快门
快门速度:&&在光圈优先自动模式(A)中,
32 s至1/4000
s,连续;在手动模式中;8
s,增量为一半;B适用于任意长曝光时间
(与延时释放T功能配合使用,即第一次释放
= 快门打开, 第二次释放
= 开门关闭,
闪光同步最快快门速度(1/180 s).
快门待发装置:&&&&带集成电机、低噪音,仅在释放快门释放钮后可选
连续拍摄:&&&&&约2
帧/s, 一连串拍摄时≥ 8
快门释放:&&&三个步骤:激活测光—存储测光值
(在光圈优先自动模式中)—快门释放,远程释放采用标准内螺纹
(在光圈优先自动模式和手动曝光模式中) 或
s倒计时,菜单设置选项,倒计时通过相机正面闪烁的LED灯和监视屏上相应的显示值进行显示。
相机通电/断电位于顶盖上的主开关,可让相机电子元件在
2 / 5 / 10分钟后进入睡眠模式,轻轻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可重新激活
电源:&1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标称电压3.7
容量1900mAh。电量值显示在监视屏上,当快门锁定在打开位置时(用于清洁传感器),发出电量不足的其他声音报警信号
充电器:&输入:
100&240 V AC , 50/60 Hz, 自动适应,
或12/24 V DC
输出: 4.2 V DC, 800
相机机身:&&&&&压铸镁合金全金属机身,电泳面漆与人造革内饰,黄铜材质顶盖与底盖,黑色或钢灰色表面
框选择拨杆:&&&&&
能随时手动显示不同的一对亮线框(如:边框比较)
三脚架螺纹:&&&&A
1/4 (1/4 “) DIN, 不锈钢,
集成在底板中
工作环境:&&&0
接口:&&&&用于快速数据传输的5针Mini-USB
2.0高速插口
139 & 37 & 80 mm
重量:&&585
g (含电池)
产品包装内含:&
充电器100&240
V,带两根电源线
(欧洲和美国可能与其他出口市场不同)
;车内充电连接线, 锂离子电池,
USB 连接线,
制造商:德国徕卡(Leica)公司&&
产地:德国
3& LEICA TRI-ELMAR-M 16-18-21 mm f/4
德国徕卡TRI-ELMAR系列的第二支三段式变焦镜头,并且是徕卡首支焦距达16毫米的超广角镜头。用于徕卡M8数码相机
&三个超广角焦距结合在一个优异的新镜头上!
LEICA TRI-ELMAR-M 16-18-21 mm f/4 ASPH以三个新的广角焦距扩大了Leica
M系统镜头的涵盖范围,而这三个焦距则包含了令人感觉极好的107°至90°的视角(35毫米格式),以及90°至75°的视角(M8数字格式)。它是藉由出色且精确的M型通用广角取景器构成的一套完整的产品。
安装在LEICA M8上时,新的Tri-Elmar-M 16-18-21 mm f/4
便可以在Leica M系统上为摄影师提供经典的超广角视角: 21-28毫米
LEICA TRI-ELMAR-M 16-18-21 mm f/4
ASPH镜头可在所有焦距上提供出色的影像呈现
这个新的徕卡镜头完全代表了一次光学革命。它提供了M镜头系统中第一个16
mm焦距。此外,只要旋转一下变焦环,便可以设定另外两个的超广角焦距。 — 这支镜头的尺寸,仅仅比精巧的75 mm
Apo-Summicron-M大一点而已。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镜头为经典的Leica
M系统摄影技术开启了新的远景,也为视觉表现空间及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不管您要完成一个独特的建筑题材来说明内部空间,或尝试拍摄令人惊讶的特写镜头,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镜头都可以为您的创意插上翅膀在创意的天空中遨翔,也可以透过其独一无二的新能力来丰富数码摄影技术的视觉语言。拥有M8的人有机会透过一款最好的镜头来探索传统Leica
M(超)广角21、24与28毫米的视觉影像。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镜头采用七组十片的光学结构,可以在非常精巧的外型设计上提供令人无法置信的广角摄影能力。镜头采用了两片非球面镜片,以及一个可容纳遮光罩或E67滤镜的新型螺纹系统。已注册专利的螺纹系统可让使用者只要听到一声清晰的喀嚓声,便知道遮光罩或滤镜已经稳固地锁在镜头上,这样可以保障精确的光圈设定定位不会出现偏移。
除了非球面镜片外,此镜头还采用了三片反常局部色散功能的特殊玻璃,这三个组件能提供最高水平的影像更正,因此可在所有的光圈档上提供出色的光学表现!为了在特写的焦距范围中达到此性能等级,徕卡工程师为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镜头开发了一个专用的内部对焦系统。对焦时只有固化在一起的镜片相对于其它镜片移动,而其它镜片相对于影像传感器的位置保持不变。事实上,此对焦镜组会以更正浮动组件的方式运作,以抵消所有光圈档位的视场弯曲现象。这是设计广角镜头让其光学性能最佳化时遇到的挑战中的一个。视场变形是所有镜头与生俱来的特性,尤其是广角镜头。这是因为弧度大的镜片会产生弯曲影像而自然发生的现象。若要更正此缺点,须非常细心地调整镜头组件的交互作用,使其在胶卷或感应器上产生平坦的影像。但是,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镜头已将这方面的问题完全更正了,因此已经将近摄焦距的限制从测距机构限定的0.7米缩短至0.5米。只要将对焦环转动,越过一个在对焦刻度上以灰色标示的微妙阻力尼点,便可以实现此设定。即使在此设定下,镜头仍然可以产生出色的影像再现,从影像中央到影像的四个角落都拥有清晰的锐利度与出色的对比度。此外,景深刻度标示校准至0.33公尺,藉由将超焦距段设定为16mm与f/22,便可以将景深从这个点延伸至无限远。
&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ASPH镜头内部对焦系统能够有如此超级的表现力,是因为该镜头的调焦系统非常精密,对焦组件只需移动0.4毫米的距离,便会从最短的距离变成无限远!
而这个光学机制上的杰作则需要开发同样出色的新取景器来搭配,才能发挥其效能。事实上,使用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镜头时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新型的取景器,因为没有其它的取景器结构符合LEICA M7或LEICA
M8对这些焦距要求。这个新设计的M型通用广角取景器可以让使用者在所有五个焦距视角上更容易地仔细调整影像构图 &
这五个视角分别为传统式的16、18与21毫米焦距,以及数字式的21、24与28毫米焦距。新的取景器可为每个视角显示独立的构图线框 &
这是徕卡取景器配件长久辉煌的历史中第一个拥有此功能的取景器。其精细的光学设计像Leica
M系统一样;在坚固铝质机身顶端有一个含有定位设计的拇指滚轮,用来选择明亮的构图线框,而第二个则是用来调整每个视角设定值下的视差补偿。为了16
mm视角取景框线所需的超广视角,采用了一个非球面镜片,以使取景器的体积保持在合理的尺寸内。使用一个消色差镜片防止色散及耀斑现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取景器对戴眼镜的人一样可以提供清晰完整的观看视场。不能忽略的一点是,M型通用广角取景器内部明亮,可以看到一个水平调整器,如为拍摄建筑物需精确构图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辅助手段。
& 史上最贵徕卡M9 钛合金限量版惊艳亮相
就在各大数码相机厂商在Photokina上频频发布新品的时候,徕卡却带着一款奢侈品来了。徕卡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推出一款全宇宙限量500台的徕卡旁轴数码相机M9。而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该款M9的机身几乎全部使用钛金属打造。大众汽车集团的设计师也使用奥迪豪华汽车内饰所采用的皮革,为这台限量版的徕卡M9精心的设计了一条“独特”的腕带。整个套装内还包括一颗35mm
Summilux f/1.4镜头和遮光罩。
▲天价?绝对是抢钱
▲徕卡抢钱来了,根本不给别人机会
▲大众集团的设计师就做了一条腕带
  最关键的是这台只有500台的徕卡M9究竟要卖多少钱?根据可靠消息表明,这台钛金限量版M9售价22000欧元。也就是说,按照现在的汇率核算,足足超过了19万人民币。够买14个D700,13个无敌兔,6个D3S,5个小马四......
▲造型改变了不少
▲19万多元的相机!!!
  不过这款限量版的M9并非因为价格而成为神物,外形的改变,华而不实的修饰,是的这台M9失去了相机的本质,更像是一件奢侈品,只能摆着。看来,徕卡此举更多是为了迎合品牌与品牌间的所谓战略合作,至于产品的实用性似乎并未考虑太多。
&&&&&&&&&&&&&&4
从徕卡镜头设计感受镜头中的徕卡精神
自从MAX BEREK教授在1924年为徕卡设计了第一只镜头(50F/3.5)
以来,莱卡镜头的光学品质一直被认真地分析和讨论着。一些研究者认为若要与其它镜头比较的话,
徕卡镜头就是标准。另外一些人认为,即使徕卡镜头表现非常好,
它们不过是与其它制造商的产品旗鼓相当。据说,徕卡镜头具有一种特殊的影像记录品质,这常被比作三维演绎,或传达三维印象的图片,这种特殊的光学天性(
OPTICAL FINGERPRINT)
在徕卡用家和收藏者中不断讨论着,甚至有时候他们声称老的徕卡镜头中的某些神奇的品质在后来设计的镜头中已经逐步消失。
事实上,光学设计越来越多地被计算机完成,于是设计者的个人的“天性”(FINGERPRINT)
再也不会象曾经那样明显体现在镜头设计中了,从过去到现在,徕卡镜头毫无疑问具有特殊的性能和品质,这正是吸引狂热的爱好者和挑战者的原因。以作者之见,很难说一个摄影师用徕卡镜头拍摄总会得到最好的结果,每一只镜头都会有一堆特性参数,而不可能每一个参数都能得高分。
&&& 在每支徕卡镜头后面,
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控制和消除几何失真,这在任何一个光学系统里都存在。当然,
现在光学擦产品制造商都会用高级的计算机设备生产。事实上,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能够根据给定的规格参数产生新的光学设计,
这几乎不需要人为干涉和控制下,用这种方法为特定的目的产生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是十亿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的创造性是创造一个具有最优化表现光学系统的根本,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似乎奇怪地表明,
作者希望注意到镜头设计师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光学设计中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重要。
现代光学设计的基础在于数学和物理学理论,而所有制造商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造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当今镜头是被高度自动化生产出来的。徕卡是第一批使用计算机大大加快“光线追迹法”的浩繁计算的制造商之一,那大约发生在1955年。现在被光学设计部门使用的软件是高度改进的专用算法,即使如此,如果不对直觉的创造性进行量化,现代的高性能光学系统是不可能做出来的。为了理解存在于每一枚徕卡镜头中的灵魂,让我们简短回顾一下计算机技术,
设计过程和光学评估技术。在这短暂的“力量之旅”后,我们将能够感受并欣赏到“镜头中的徕卡精神”。
让我们从基本的开始,如果我们拿一个简单的镜头, 例如一个好的就烧杯,
在一张纸产生一个太阳的像,太阳变成了一个很明亮的圆斑,而那张纸开始燃烧,因为你手上的透镜把太阳的能量集中在一点了。早期,单块透镜是唯一获得图象的办法,对于视角很窄的场合(例如:望远镜),人们满足于这样的图象品质。在1839年制作出第一张照片的Louis
Jacques曾经要为他的成像板找相当大视角的的成象镜头。一块透镜产生的图像在中间相当锐利,但是在外围却很模糊。在那时候,光学矫正还不为人们所知,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靠实验的方法得到。那时候,白光散射成不同色彩的现象已经被知道很久了。但是现在这成了问题,记录板对蓝光敏感,而人眼却对黄光敏感。这就是为什么可以用一块透镜在黄光下把图像投在地面玻璃上;而蓝光形成的象却不能,可以利用两片不同类型的镜片矫正纵向色差。
弯曲的透镜表面也产生弯曲的象(正如老式合子像机里表现的一样)。但是自从成象干板变成平面后,人们发现了一个妥协的办法。这仍然基于来源于实验的知识,尽管光学定律已经被揭示很长时间了,早期的光学工作这和设计师都是置理论于不顾。在17世纪,折射定律,这个光学计算的基础就被发现了。
每一根从物体发生出来的光线,当以某一个角度入射到透镜时,都会按照一个数学公式被弯曲.当这条光线通过了许多透镜后,
它的路径就被清晰地跟踪出来,当这物体很远的时候, 比如天上的星星, 所有来自光源的光线在入射到透镜时都是平行的,
而后透过透镜汇聚于一点.至少, 这是我们所期望的. 但是正如Daguerre透镜所揭示的一样, 这是不可能的.让我们考虑两根光线,
一条入射到透镜的边缘,
另一条入射在中心位置.我们能够使用折射定律和有关玻璃类型的知识来计算这边些光线在象平面上汇聚的点的位置如果所有的光线汇聚在象平面的一点,
那么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如果不,
那么我们就有问题了.第一个使用这个数学方法而不是采用实验方法去设计镜头的人是JosephPetzval。
每一片透镜头都具有某些特征,诸如:玻璃类型, 表面弯曲度(两个表面的半径).这些特征被称为"参数"
或"自由度"。理论表明,一个独立的自由度都可以用于某个象差的矫正。反之,每个自由度都会涉及到所有象差.这就意味着,光学设计师能够把偏差分布到每一个单独的表面上。
上述的重要性能够举例说明,这个例子相当重要。因为它说明光学设计师如何完成他的任务,而他的创造性为什么在他的任务中扮演如此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那七种象差能够被至少八个独立的系统参数(自由度)所矫正(焦距通常也被考虑之列)。三片式的镜头(三块透镜组成)通常由两块汇聚透镜(凸透镜)一块发散透镜(凹透镜)组成.这就有了,六个半径和三个元件彼此之间的两个分开的距离.作为开始,
设计师会选择基本的系统参数,例如玻璃类型、元件厚度、元件之间的距离,玻璃表面的曲面半径。那会让设计师得到六个曲面,而他可以计算出每一个面产生的象差类型和大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明如下,在那种三层镜片的场合,第二个面的半径(第一个元件)产生了球面偏差和颜色偏差,
而第三个面的半径又产生了慧差和离散。
光学设计师必须决定如何矫正这些偏差.他也许会试图改变第一片透镜的曲面以减少球差但是,这一曲面也决定着焦距,这是不能改变的,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形,改变那曲面将减少球差。但是慧差又同时增加了,设计师也可以有选择的把矫正分配到几个系统参数上去,以便减少增加其它像差的可能性。在把一个特定的偏差尽可能地矫正后,在加工制造中存在一个问题。这些参数是否正好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如果公差太紧,制造部门就无法保证精度。
&&& 让我们回到像差矫正.
光学设计师会一直变化系统参数,
直到七种像差的水平能使最后的成象误差非常小.设计师当然也会努力同时使用几个自由度矫正每一个象差.矫正的"负担"会被分配到几个面,
而整个系统将变得更加平衡.设计师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玻璃的类型和曲面组合,
但是每一个组合将导致一个不同的全面矫正.当上述三片透镜组采用这样满足规格的紧凑方法构成时,
我们会发现从成象边缘开始眩光几乎消失了.但是, 它仍然在视场里很明显. 这里, 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SEIDEL偏差不是唯一的光学偏差.SEIDEL偏差被分类为三阶成象误差. 从逻辑上看,
应该存在更高阶成象误差.最重要的是第五阶和第七阶误差.只有当光圈被很好矫正时,这些误差才会出现。
&&& 理论上讲,
一个微小物点也会产生一个微小的象点.实际上这并不成立, 因为这些额外的误差会去展示自己,而破坏这乐趣.一个点不会成象为另一个点,
而是一个具有不同亮度层次的小圆圈.请看说明,点扩散涵数.随着这些圆圈直径变小, 小到某一个值的时候,高次误差就变得明显了.简单地说,
这些高次误差的确存在, 但是, 只有在三次误差很小的时候, 它们才变得更明显。
上面的三片透镜例子表面了高次误差的存在, 其时,
眩光仍然存在于视场内.人们可以利用某个已经很好控制的SEIDEL误差去补偿第五次和第七次误差.这自然是有限的.只有当光圈很小或视场角小的时候,
一个三片透镜系统才能得到可以接受的成象质量.这个结论很重要.
一个特殊的光学系统(透镜的数量和结构)具有有限的矫正象差能力.这从本质上意味着,在做一个新的设计的时候,
如果有经验的话,光学设计师只有做出正确的取舍。
不可能的任务?
在早些时期, 那时还没有计算机, 光学设计师仅仅有一个计算滑尺和对数表作为计算工具.光线追迹是乏味而费力的. 通常,
几条光线的路径会从物点开始追踪, 知道他们穿过光学系统.这样的计算相当巨大,而且当是斜光线的场合里,
它们会变得更复杂.在发明计算机之前, 光线追迹法非常费力.
一个有经验的数学家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去计算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光学系统(例如三片透镜)的足够多的光线轨迹.可以理解,
近似的办法和化简的办法都会用上了.因而得到的光学设计对成象误差的准确范围描绘不足.甚至,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近似结果帮助设计师准确地决定许多误差的特征,
而他们的经验为今天的莱卡光学设计师奠定了有价值的基础。
所有的基于解析方法的光学设计不会得到准确的解决方案,他们只代表精确解的近似.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实际的镜头模型而检验镜头的实际表现的原因.有两个潜在的难点给设计师造成许多问题:镜头不能表现出期望的性能或制造部门抱怨在给定的公差范围内镜头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在两情况下,
设计师不得不全部重新再来.优化一个设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成功需要量许多创造性和对象差效果的良好直觉.当从今天看待一些过去的设计的时候,
人们不得不钦佩那些成就.用现代一起公正的评估表明, 那些著名的设计缺乏精致, 但是的确具有有价值的特质。
&&& 正如上面提到的一样,
只有适当的光线追迹才能产生准确的结果.但是, 这又造成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 设计师需要大量的光线追迹. 过去,
三角公式和对数表被用来做计算.在莱卡,
主任设计师画一张假象的光学系统草图,并对一群计算者逐个指导,让每一位完成部门光线追迹,同时把结果传递给同伴.在每一天或一周末,
主任设计师会评估计算结果, 并计划镜头计算的下一个段.因为所有穿过光轴平面的光线是在一个平面上传播,
所以跟踪它们的方程是基于平面几何的, 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斜光线的计算需要三维或立体几何学.其各自的方程也很复杂.因此,
在那些日子了, 只有采用近似公式或省略的方法来追迹斜光线.因此, 只能得到特定光学系统的部分知识。
&&& 随着计算机的引入,
光学计算的局限性被改善了,更精确的数值算法有了用武之地.数值计算方法能更好改善对重要象差的控制.而且还可以用于优化光学系统.这个信息的财富也会伴随他自己的问题.有人告诉你的现在的光学设计师做的工作更容易了吗?光学设计师任务是很重的.在光学参数值,
自由度, 和光学系统矫正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曲面,厚度,元件之间的间隔),如果自由度大,
那么光学设计师矫正一个系统的可能性就相应的大.当一位设计师使用更多的镜片的时候,
他就会得到更高水平的误差矫正.但是那会附带巨大的成本上升, 这系统甚至会变得公差太紧而难以生产, 也许还会增加重量。
光学设计师需要对一个给定的设计的基本光学潜力做全面的了解.在初期设计后, 所有的系统都需要优化.当一个设计不适合微调时,
设计师就只能得到一个失败的产品.具有六片透镜SUMMICRON 50F/2镜头拥有十个空气玻璃面和半径(one per,
六个厚度(一个镜片一个)和四个元件之间的距离.此外, 每一个镜片有一个折射率和散射指数. 入瞳的位置也需要精确确定.
拥有这36个参数(自由度), 设计师不得不矫正 60多个不同的误差.每一个参数大约有10000个不同的值,
每一个参数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带来6000多条不同的光线路径.这36个自由度也不完全独立.
一些需要被组合起来,一些会被其它参数紧紧约束起来.于是,
这36个自由度事实上被减少到20个,别这使设计更家复杂.给定详细的条件和意向后, 好不奇怪会有成百(虽然不是成千)的设计方案产生出来,
而它们都很接近期望的解决方案.可以估计到, 即使用高速计算机以每秒100,000面的速率计算光线追迹,
全面评估所有的六片透镜SUMICRON设计也需要10的99方年!!!!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从这些浩瀚的初步设计中找出最好的设计,
设计师需要了解所有象差对象质影响的程度.他也必须了解那些能为镜头系统提供必要图象品质的元件(透镜).在一个开销经济的范围内,
现在的设计过程能让一个小组忙碌两年.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说明在开始一个新的透镜系统所需要的光学设计艺术性是多么的重要.这似乎表面,
当今的光学设计师的创造性比在过去更重要.
而事实上就是如此.正如上面对三片透镜计算所描述的一样,设计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试图估计不同的偏差,
然后在规格参数中采取相应的变化(包括:半径,厚度,间隙和玻璃种类).开始明智地选择开始设计的的类型也是很重要的,
这会让矫正更加可能。
当有许多可能性去评估和矫正一个特定的光学系统的时候,
设计师一定要准确感知希望的矫正水平到来的时刻.计算机和光学设计软件会很容易地产生无数数据,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追迹几百万条光线.光学设计师能够用这些信息分析不同误差的类型和次级.此外,
有两个问题仍然需要回答:
■被计算出来的镜头是否能满足需要?
■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徕卡镜头设计师的艺术性明显体现的地方了.并不只是莱卡熟悉光学和误差, 熟悉镜头是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产物的基本事实,
那是许多方面互相补偿的误差的平衡.一个镜头里总还会有残余的误差. 最终,
正是这些误差的平衡和补偿方法才决定了所成图象被摄影师所理解和认可。
徕卡设计师师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发展一种能减少残余象差的误差最优化设计的光学系统。如果,某人宣称一个特殊的计算不是很好,
那么他应该拥有一个标准来评比较人们拥有的和将拥有的.在这样的情形下, 计算机帮不上忙了.想象你在一架直升飞机上,
正在飞越丘陵地貌风光区,而你试图确定最深的山谷.你一定会确定一个山谷, 而与其周围环境比较它也足够深.但是,
你不知道下一座山后面是什么.一个优化程序找到了一个深谷, 它发现了一个局部区域的最低点.但是因为没有对全局的认识, 你得继续搜索,
不知道是否能得到最深的山谷.如果一个人能了解光学系统的独特性,那么他就能了解这样的全局结构信息.
莱卡镜头设计师把这称为镜头的灵魂.与镜头相联系的评价涵数一定是现实可行的, 并且它能引出镜头的最好表现.有必要指出,
每一位镜头设计师都会对最好表现有不同的解释。
我们习惯把光线想象成独立的线条,并沿用在计算中.但是事实上, 在焦平面方向的所有物点发射出的光线构成了一股能量流,
这能量流穿过整个镜头.全部光流从前面的透竟入射,
并通过整个光学系统.这也称为发光流.对这光流的理解和认识在镜头的设计阶段极其重要.光能量应该顺滑地穿过镜头,
而没有太大的偏差和阻碍.这听起来似乎象是ZEN哲学。
设计阶段的步骤
&&& 在设计一个新镜头的时候,
设计师往往选一个现存的系统开始做改进.在M系镜头中, 重量和尺寸是特别重要的约束条件.首次被附加的规格约束,
诸如:物理尺寸.镜头应该小巧, 便于使用,他们不能阻挡取景器视线.总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这些要求相当合理,
但是这些要求对设计师构成了约束.一般来说,光学性能越好附加带来的物理体积就越大.这就是采用新解决方案的很好理由.例如:为了改善提高期望的效果,
采用非球面镜.为了避免太重, 镜片数量要控制, 玻璃类型也要选择.焦距和最大光圈对次也有影响.
设计师一定要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起始点, 以便设计能达到成功或者至少能有希望最优化(发现最深的山谷)于是, 有一个哲学思考:
一项光学设计应该具备人们可以认识到的一种美.有一些镜头截面看起来很大胆,
而另外一些看起来具有光学美.后者是最好的设计.没有一个好的起始前提, 任何镜头都不可能有所期望的表现.优化会绕着一个圆进行,
有时候不会取得任何进展. 当有一个感觉舒服的起始设计的时候,他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下去, 针对SEIDEL误差进行矫正。
到底矫正SEIDEL误差还不太困难,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常被用来影响高次误差.因此设计师应该在开始设计时明智地选择有希望的系统参数,
否则他只有采用更复杂的过程达到期望的效果.每一个独立额外的镜头元件能被用来矫正象差, 但是这也制造出新的问题.很快会清楚,
这些问题能够完全被克服.莱卡镜头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他们具有相对少的镜片.90F/2APO-SUMMICRON-M
ASPH仅仅有五块镜片, 而表现出杰出的性能。
下一步就是要优化系统:小的透镜曲面误差.玻璃类型选择,间隙和厚度都会被用来改善误差矫正的水平.最后一步是平衡互相牵扯的残留误差,
以这样的方法达到规定的成象品质.在莱卡无声的革命之一是光学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之间非常紧密的合作.如果设计出一个镜头而不能被制造出来,或不能以足够的精度制造出来,或以太高的成本制造出来,
这都没什么好处.光学设计师不得不在这写方面很有创造性.一个镜头能接受精密结构的镜头所要求的制造商的公差与那些能接受最精密结构的镜头所要求的公差不同.这是合理的:
当一个人希望在胶片上记录微小物体细节的时候,他能忽略比记录粗糟表面时忽略的更小的误差在装配阶段太紧的制造公差能确保实现每一快镜片的计算性能.维持这个公差范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只有光学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密切合作, 那才可能的。
徕卡M系镜头的徕卡特殊质素(徕卡味)
在近代,徕卡M系镜头表现所取得的成就解释如下:光学设计程序改进了,;而且考虑了象差理论,最优化和成象表现权重的最新发现;增加了对不同种类的玻璃的特性的了解.新型玻璃以不断被介绍出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量的玻璃供应商被编入稳定的目录.
莱卡镜头设计师更愿意创造有一点另类的玻璃, 但是不清楚这是否曾经发生过。
在机械和光学部门之间的合作是加强了.机械工程师对一个高性能镜头的计算是得到好结果的先绝条件..莱卡具备了丰富的经验:
■对不同的象差的了解
■不同象差对摄影图象的影响
■这些象差之间的确复杂内部联系
现代的徕卡M系镜头拥有某些杰出的品质,这能被分类为家族品质.
最新的来卡M系镜头在全开光圈时的特征表现相对它们的前辈表现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飞跃.这并不完全指图象中央的表现, 而是在整个象场,
或图象区域.
整个对比度也极大地明显被提高.散射光被很好地抑制了,这可以检验影象中的极细微结构而得到验证.老镜头使这些极细微细节模糊了,
根本无法记录下来.反之, 新镜头使他们更加清晰可见,
这在大型投影中可以得到证实.在整个象区域中的亮和暗部分里的高光和阴影的细腻层次已经证明了重要的单色象差, 如:球差,慧差,
眩光已经极大地被矫正了.明亮和阴影下色彩能被还原准确,
表明了杰出的色彩矫正.经常使边缘不够锐利的色彩误差已经被矫正了.另外一个特征是,
新镜头的最佳光圈.这可以收小最大光圈一挡而得到.光圈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莱卡相机哪款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