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年轻小伙嫖50岁大妈到处便宜卖苹果7手机,有人上当吗

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
来源:和讯网
昨日八妹发了一篇《为什么经济如此发达,我们的年轻人却如此贫穷?》的文章提到了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各个工作岗位,从事着看似高端的工作,但同时也是社会最苦逼的一群人,大多数人都受到来自生活重压的疲惫,而今天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非常积极,苦逼的年轻人和年薪百万的年轻人,区别到底在哪里?
税季,我Facebook的码农好朋友纷纷找我报税。
我一看工资单,惊呆。
&我知道 Facebook 工资高,但是一帮二十二三岁的键盘侠,本科刚毕业,年薪人民币 110 万,太夸张了!&
&我明年涨工资,30%,不过我给公司创造的价值更多。&
这些被高薪宠坏了的年轻人,还挺把自己当人物。
我特别喜欢 Facebook 办公室。
坐落在西雅图市中心,落地窗,雨城最好的风景全在窗外,桌贴着窗,椅自由搬,色泽利落,空间辽阔。角落里,架子上摆满零食,冰箱一拉开,牛奶酸奶汽水啤酒,应有尽有,全是昂贵的品牌。
开放式厨房里可以磨咖啡,水果放在精致小篮子里。一切摆设都费了心思,不突兀,处处是美感。
最重要的是,一切都免费,随便拿。
这是茶水间。
办公区全是苹果电脑,忽然穿插一张德州扑克桌,不远处还有我认不出作用的圆柱体,好朋友上前一拉,竟然露出一张床。据说没灵感或者工作累了的码农,可以进来睡一睡,隔音隔光。
够好玩了吗?
不够,往下几层楼,有游戏室。沙发电视,Xbox,乐高、健身球和一篮玩具随地散落,右手五米还有乒乓球台。美国人总误以为中国人都是乒乓球神,Facebook 里亚裔员工多达 34%,到处听得到中国话,乒乓球台大约是讨好他们的礼物。哦,自动贩卖机里的键盘,鼠标,U 盘,耳机,充电器&&只刷工卡不掏钱,随便拿不限量。
厨师经常换,各国菜色时常更新,大到容得下全公司员工。每周五,很少来西雅图的扎克伯格在这里为他们主持视频会议。偌大一栋 Facebook,一派&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景象。
大学时最好的玩伴,不少流落在这里,周末找他们玩,一问,总在办公室,我因此也成了常客。
坐在窗边聊天,经常有路过的中国人,寻中国话找来加入。怎么一个个周末都不回家?我问。
&办公室比家里好玩啊,有吃有喝有玩具。&
&网速巨快!&
&扎克伯格在哭泣,养了一窝爱占便宜的小鬼。&
&他应该在偷笑。我们吃饱了玩累了,只能想起没写完的代码。回回抱着来玩的心,干加班的事,还没有加班费,这点零食饮料,我们吃破肚子也吃不够加班费。&他们反驳。
&扎克伯格太聪明。&我由衷感叹。
&嗯,这里的人都聪明。&
有吃有玩,风景宜人。我看见不远处,金发小哥带着女朋友在茶水间约会,女友煮咖啡,他写代码。光线洒进落地窗,铺在他们年轻的身影上,和谐静谧,像一幅画。
这样的工作环境,加 110 万人民币的入职年薪,简直是天堂。
他们竟然三不五时,盘算辞职。
凌晨三点,我会突然接到电话。
&我想到完善我们构想的方法了(此处省略三千字)!你不是要回国卖书吗,记得做市场调查,差不多的话我立刻辞职!&
我第一次见他,是在四五年前的 24 小时图书馆,戴着耳机敲着键盘,眉飞色舞,噼里啪啦,动静特别大。
我远远看见,想,图书馆里打游戏,能不能低调点。走近一看,居然是在写代码。
他顺利考进录取率极低的计算机科学学院,学弟学妹组队求经验,如何管住自己刻苦学习,他说不出来,我教他,&你当时一天自习七小时,为保证自己避过食堂高峰期,六点前吃饱入座,带一袋牛肉干,防止后期因为饥饿影响效率,是很能震慑晚辈的经验嘛。&
他摆手,不肯坑人。
&每个人不一样。对我而言,把时间花在编程上,是我觉得最有意义、最开心的事。自律对我而言,是我贴近我想成为的样子的手段。所以我越自律越幸福。如果他们觉得人生只有管住自己、学好代码才有出路,越自律越痛苦,然后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我洗脑要多吃苦,自杀怎么办?我不觉得我苦,我很幸福。&
自此,我停止传播&一天自习七小时&小组的传奇。
&学长当年超努力,所以他成功&这碗鸡汤有毒,如果努力本身不能使你快乐,漫漫前路,便只剩压力和痛苦,每天调节自己的负能量都来不及,谈何出类拔萃?任何行业,努力至多帮你存活,不会帮你出类拔萃,只有发自内心的爱会。
他年薪百万后,又时常有人问,&学长,你迅速走上人生巅峰的秘诀是什么?&&哪里巅峰了?我现在是积累、蛰伏阶段,我的人生还没开始。&
是的,他会在凌晨三点决定辞职,上班之前打消念头。打电话给我,说舍不得他的导师。
Facebook 为每位新员工配备导师,带他们项目,教他们技术,解答他们的一切问题。他常念叨,离开大学后,Facebook 是他能找到的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他是导师的忠实粉丝,想跟完手头的项目,多学一些再走。
他已经跟完好几个项目了,每完成一个,一帮大学玩伴都为他庆功,相约吃饭,滑雪,出海,自驾2000 英里,南美三日游&&我感叹,离开 Facebook,你就要和说走就走的自由,五星级以及头等舱说拜拜了。
他说,没关系啊,这些东西没有就算了,这么些年我看着自己进步,一直挺开心的,又不是到了 Facebook 才开心。如果有地方能让我更好地学习和施展,我愿意去的。吸引他的,从来不是百万年薪,而是学习机会。
他最大的快乐一直来自学习本身。
&一天自习七小时&小组的另一玩伴,如今在微软总部的 Surface Pro 团队。同类公司的码农都有值日任务,大约每两个月 on call一周&&世界各地分公司及客户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打电话给值日生,他们必须 24 小时待命,即时解决。
微软哥 23 岁,单身独居,大年三十on call,我可怜他,叫他来家里蹭饺子。
一帮留学然后留下的朋友,一齐与家人视频通话。七八个屏幕开着,家长互相拜年,感谢他女儿照顾我儿子,其乐融融,忽然微软哥电话响了,他一跃而起,跳进工作状态,敲键盘,说英语,全场视频为他静音。那是西雅图的凌晨两点。
结束后,他父母连同三姑六婆,七嘴八舌教育他。&赚那么多钱干什么,辛苦成这样,有命赚没命花!钱固然重要,但是赚个差不多就行了,为了工作不要命,迟早后悔,生活也很重要,诗和远方也很重要。&
他点头,不反驳,他曾经试图告诉乡亲,他除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做出了牛逼的产品,但是乡亲们依然只记得他赚钱。年纪轻轻,卖命赚很多钱。
&工作就是我的诗和远方啊,为什么他们不懂?&微软哥问过。
这世上大约有很多人没有体会过,做一份热爱,擅长,出产价值的工作,然后从中自我实现是怎样的感觉&&所有的快乐,来自学习、积累、进步,来自打磨一个产品,不断把它变好,看着它把世界变好。他们没有体会过,不知道这种感觉存在,他们只能看到他们看得懂的,钱。
所以年轻的成功人士在他们眼里,仅仅是工作很辛苦,赚很多钱。
他们在透支健康,过度辛苦。还是我这样轻轻松松,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更幸福快乐。
其实只是理解不了别人追求的生命意义,以及别人从中获得的幸福快乐。
新产品上线前半年,微软哥凌晨四点更新朋友圈。
&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他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实现使他无穷快乐。
高中同学让我托朋友内推Facebook。
他自小是&别人家的孩子&,省重点高中年级前三,弹钢琴练跆拳道还会唱美声,考取全国最好的大学,毕业留学。高中几年,他被老师宠上天,人人都觉得他是偶像剧男主角,未来要称霸世界。
可是六年过去,他成了一个虽然履历不难看,但极其平庸的人。
听从老师父母的联合建议,为不浪费高分,选了门槛最高的经管学院,后发现编程吃香高薪且最容易留在美国,研究生转向。
但找到工作后,发现美国是一个六点下班并且没什么夜生活的无聊地方,时不时感叹:&努力这么久原来不过是这样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我就要这样结婚生子老下去了吗?&但好歹衣食有谱,学历好看,偶尔抱怨一下,总被说是在炫耀。
看到 Facebook 里,同龄人普遍乐观,朝气,越拼搏越快乐,还年薪百万,软福利好得世界闻名,十分向往。
但他没有通过 Facebook 面试。
一起吃饭,&七小时&小组照例说起理想,说起工作所学如何帮他们靠近理想,眉飞色舞,老同学坐在旁边,生出一股浓郁的自卑。
&我发现这些人都是一早就认定了想干什么,然后整个人生都在为理想积累力量,所以谈起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眼里有光。太幸运了。&
我说,你自己不去寻找和守护理想,怪谁呢?我起初觉得扎克伯格可怜。挥舞着百万年薪找来的人,一群一群的蠢蠢欲动,满脑子辞职的念头。
后来我懂了,扎克伯格不是找不到拿了100 万就愿意在 Facebook赖到海枯石烂的人,他是不想要。
他找来的年轻人,不看鸡汤,他们自己就是鸡汤。以学习为最大乐趣,渴求自我积累,沉迷自我实现,不怕失败,充满梦想,并且自信到,认为自己也能用双手改变世界。
他找的是想成为扎克伯格的人。
这真是个无解的矛盾。
扎克伯格 22 岁拒绝雅虎10亿美元的收购。那些能让 Facebook 挥舞着100 万年薪拼命挽留的年轻人,都不是追求 100 万年薪的人。
原标题: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
编辑:孟丽君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和讯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1305人关注
6562人关注
1478人关注
12月3日14:00万家热线携手皖新投资集团举办第二届“成...
格林能动少儿英语体能馆给万家热线的网友们送福利啦!...
11月25日15:00-16:30万家热线携手百大CBD举办了“爱...
合肥公交票价改革方案听证会11月24日举行,两套方案中均提出常规公交票价实...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专业无聊人专业无聊人互联网创业者醒脑禁闭室关注专栏经验分享{&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敌后武功团纪念文章】 老顾:国内一些IT人对新技术应用在死搬硬套&,&author&:&gillmeng&,&content&:&\u003Ch2\u003E【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技术版】老顾:国内一些IT人对新技术应用在死搬硬套\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0ab11d140ba3b72cff97a2bfb54ad13b.jpg\& data-rawwidth=\&994\& data-rawheight=\&661\&\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本版责编:Jacky Bill\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是谁?\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顾(Rafael Gu),拥有12年IT行业技术研发经验以及8年技术团队管理经验;参与过20+的项目研发和10+的项目系统架构设计;管理过8+的敏捷团队;有2+次创业经历;意外获得过Access Leading Self certificated 和 SCRUM Master certificated。致力于传播IT技能和思想的非理论派IT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6c14aa6bbfac9e4774c23c.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36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原标题:说说我所见的国内一些IT技术人员中的一些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工作已经7年了,作为一个IT技术人员,从刚毕业的初级程序员,做到现在创办自己的公司,这期间经历了各式各样的项目,遇到了不少的各种个这样的技术人员,自己也有不少的长进和体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技术领域而言,我所涉及的面相对广泛,因为毕业前3年所从事的都是用C\u002FC++做比较底层的工作,比如支持多用户、多线程对一个DLL的调用的并发,写过COM和ActiveX,封装过线程库、Socket库,各种协议栈的通信处理等,基础的的C\u002FC++代码超过10万~15万行(第二年负责的一个核心模块就有6万多行代码),所以很幸运自己能够在一开始就能打下这么扎实的基础,使以后对技术的把握可以更加得心应手,最让我自豪的是这期间我创造了 SCS。后来我逐渐偏向上层应用,经历了各种Web网站,基于J2EE的银行系统,VoIP,3~3.5G的流媒体等一系列项目的历练,使用了一些现在流行的ACE,Xerces,Web Service,EJB3,Spring,Asterisk,Flex,J2ME等框架和平台,除了积累了很多项目经验,在管理团队上也逐渐得心应手——可以说,现在年近30的我,已经逐步找到了一个技术人员的定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7年下来,在我身上,或者在我接触的技术人员或者自称为技术人员的身上,不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近正好不忙,本着有则改之的态度,做一些总结,希望对自己,对大家都有所帮助。我说的这些问题,不包括所谓程序员孤僻寡言的性格之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一、技术功底不扎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我在学校的时候,自己对很多技术就有了初步的研究,买过过一些软件的书籍,看过其中大部分,也做过一些实际有外快的项目,在省级软件竞赛上也获得过奖。记得当时大三,我每天坚持到图书馆看《Windows核心编程》,那时候看起来比较吃力,但还是做了笔记,现在笔记还在我的书架里,而且这本书对我以后在Windows上的开发帮助很大,对我理解其他操作系统的帮助也很大。另外在学校也学习了C++,很早就学会了VS 6这个IDE,可惜没有太大的项目给我练手。毕业很顺利,老师介绍我去了一家美国软件公司,后来在那里也比较闲,本职工作只是用Windows SDK和MFC开发一些界面,就先后按照当时Web的项目组的项目的原型,构造了一个PHP+XSLT+XML的网站,然后是一些JSP、Servlet 和Java Applet例子,后来自己找事情,开始学习COM,AtiveX和ATL,买了一些书,这些书让我对C++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已经开始有了对 C++内力的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离开这家公司,我有过用VB和VC写一个电视点播自助系统的开发,让我体会到了开发的痛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后转入到移动中间设备的开发——这是我代码量产最多,也是我对计算机编程受益最大的时期,这期间,我主要负责核心交换模块的开发,在我离开这里之前,我总结过,从核心交换等模块,几个AcitveX,还有一些基于XML的智能流量测试工具等辅助模块,大大小小,我用C++写过10多个模块,还用 J2SE写过一个底层交换的模块。在空闲,我还阅读过设计模式,分布式处理系统等书籍,让我对编程,对架构,对设计模式等很多东西都有了很深的认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我构思SCS(那时候叫软件活化技术),通过对非常底层的编译到上层的应用的开发,实现了SCS,让我对IT技术有了更加宏观的认识,那时候对SOA、Middleware等各种新的概念都理解的很快。(最近,我用重启了SCS的开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我就逐渐转向上层的实际应用,很多项目都开始直接使用开源的库或者工具来是实现,先后进行了VoIP的一系列开发,一个3~3.5G手机视频系统的开发,一个基于SOA和EJB3,Spring(EJB3和Spring分别应用在两个独立的模块,用Web Service进行整合)银行项目的开发等。这期间,看书少了,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学习,很好的利用搜索引擎可以很快放大一个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主要学习的方向也从具体的某个技术转向更高的框架和平台、以及管理和商务上的一些知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过以上所描述的7年,我有了现在比较扎实的技术功底。反观这7年我所遇到的同事和同行,以及我现在和别人合作,或者招聘时遇到的一些人,我觉得国内的IT技术圈在技术上,大多数人的技术功底都不可靠,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下面说说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我遇到很多搞技术的,挡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他们很少和别人沟通技术,比如现在的新技术,新方法等,也很少去留意这些技术,他们只关注本职工作,比如他们刚毕业,就需要跟着项目组用Stucts+Spring+Hibernate实现项目,他们就会去学习,然后用这些技术工作,对其他技术也不 再关心,以后就算换了工作,他们也会找Stucts\\Spring\\Hibernate的工作,你要问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在宏观上看,处于什么位置、那一 层,他们不知道;要问他们对这些技术的由来、底层的原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是会用这些技术。我试图过分析他们,我是这么想的,他们对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热爱,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工资比较高,听上去比较好听的工作——比如做IT、做软件的,然后他们就死抱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贷款买房、等待退休……我觉得大多数IT技术人员都在这个范畴,要求他们要有扎实的技术基础,从而可以进行更高一个层次的工作,那是不现实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是一个比较宏观的原因,联系到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每年有大量的IT或者非IT行业的毕业生涌入IT技术开发这个行业,对于这些新手的需求,永远是供大于求,这些新手的成本也就很低,那么前几年毕业的师兄不可避免的就要往上走,去当这些师弟师妹的师傅,逐渐走向领导岗位。我在2004年的接触过上海的一家相当规模的门户网站,他们那时候招收了一个毕业才一年多的小伙子,做技术。2005年我再去他们那里,这个小伙子已经是一个团队的经理了。还有一次是2006年,我遇到一个从上海交大毕业1年多的同行,我当时是Leader,他问我当Leader要不要写代码,他怎么才能当上Leader不写代码,和他持有相同观念的人我接触到的不是一个两个。从我的角度,对于Leader的职责,不是在于他写不写代码,而是他能不能很好的带领团队去完成技术任务,满足客户需求,但是当他的技术都不扎实,他所带领团队的技术又怎么让人信服呢?所以,当我们国内普遍有一些2~3年经验的人就当了技术部门的领导,而且都不想写代码了,那么试问,我们的技术怎么会扎实呢?现在我们用的很多技术都是从国外舶来的,这些技术也都是国外那些在技术上扎实的大师,在不断的编写代码中提炼出来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扎实,可持续的技术环境,我们怎么去提炼我们的创新技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我所说的让我想起一个例子,在2006年~2007年的候,一个美国的工程师和我一起做项目,我下面还有一个9人的团队,这个美国工程师的敬业让我非常敬佩,除了团队的管理方式,就很多代码、架构等基本的技术性细节他都自己亲自和我一起探讨,在我们这个团队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也都协助大家一起解决;他还负责和美国客户的沟通。他在微软、赛门铁克等大公司都工作过……反观我所接触的国内所谓的中、高层技术人员,其实大都不写代码,甚至不接触技术很久了,和他们谈话只感觉到一种空洞,这种人在国内技术中高层的充斥让人寒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更宏观的大环境,这个环境里,大学的高级教授不在做学问,而是利用国家、学校给予的资源带着弟子用J2EE、.NET等所谓国外技术给企业开发应用赚钱,并且美其名曰:XX国家级实验室或者XX国家级研究中心……在这么一种浮躁的、金本位的环境里,有多少人可以踏踏实实的做技术、做学问呢?我遇到一些刚毕业的技术人员,不能踏踏实实做事情,一开始写代码就叫苦不迭,给别人诉苦说自己不适合做技术,适合做销售,后来就做销售,也做不好——最后不说一事无成,就连基本的一技之长也都没有。前年遇到合作的一个老总,他给我推荐一个技术高手,和这个高手一沟通下来,这位高手也老实告诉我,他连一年技术都没有做满,现在只知道一些技术词汇,忽悠这些老总足够了,哈哈,这位老兄的坦率让人敬佩,但是这样的人多了,难免会对国内的整个技术圈有很坏的影响!我想,这也不光是IT技术圈才有的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二、对技术关注过于片面和过激,忽略人和实际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存在即合理”是一个很正确的哲学观念,所以技术的存在有其必定的合理性,其合理性就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应用。鲁迅讽刺孔乙己会4 个回字的写法,就是因为文字书写形式存在的合理性是为了方便人之间的沟通;而会写4种回字存在的合理性在于炫耀,一点也不实用,还招致别人反感。我见过一些对技术有热情的同行,就陷入了种种技术上的不实际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见过一些同行,对技术是非常投入的,但往往忽略了技术存在的本意是为应用而生。当他执着于一个技术时,就会偏激的反对一切,就算Team Leader已经都规划好了,他也会反对,并且表示如果不用某个技术,就不工作——哈哈,我在2004年的几个月,也有这么一股子走火入魔的境界,还好当时我的Leader不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一个合格Team Leader在规划项目各个细节的时候,是从全局考虑的,会从资源、客户、团队的组成、时间等一系列因素去考虑,技术只在被考虑的因素中排在的第二梯队,那些敏捷方法的大师们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一个过度的技术爱好者,因为处于对已有技术的热爱,或者对新技术的追捧而舍本求末。我认为,不光是Team Leader,任何IT技术人员都应该从实际应用角度选择适合全局的技术。我在想,那些脱离实际应用的技术狂人,一定很累,因为每天早上起来,就有一些技术淘汰了,还有一些技术又诞生了,他们颇有一种在潮起潮落嬉戏的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觉得正确的方式,应该注重人和实际需求等大的环境,再考虑技术,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新的、高的技术。如果真的喜欢技术,那么就把技术用在适当的应用上;在某些应用上因为片面和过激去使用一些不合适的技术,本身就是对这些技术的亵渎,就好像有个人很擅长打老虎,但是现在这个人却被派去杀猪——这是对这个人的才能的亵渎。\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三、对新技术应用的死搬硬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几年,看到网上一篇文章,说是使用XP编程(也就是极限编程,敏捷方法的一种,不是Windows XP),导致他们项目的失败,然后就一一罗列失败的原因,最后结论是:不是每个团队都适合XP编程云云,似乎挺有道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思想的时候,我想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去了解别人的立意,别人到底想让你学习到什么。然而在这点上,我们很多人都有不足,我前几年也是如此。就说这个XP编程,那些敏捷方法的大师们列出了XP编程的很多注意点,很多方式和流程,正确的学习和使用方式就是以人为本,灵活的取舍,然后再加以应用。我自己就在2006年开始用XP编程(美国同事的指导下),效果都很好,我根据自己团队的情况,有选择的加入了很多XP编程的方式,比如每两周一个Iteration;对于Acceptance Tests我们不是写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而是广义的使用了Excel,客户和我们的测试人员每天都在根据这个Excel测试,因为到底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方便的用测试工具,而且有些实现测试工具的成本本来就很高;对于结对编程,没有完全采纳……(有时间大家可以和我交流),结果项目进展是比较顺利的。反观写前面我说的那篇文章的老兄,未免就有点死搬硬套了,敏捷方法不是流水线的规定流程,而是一系列方法的参考,更是一种对实事求是、应时而变的思想的贯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道具体的技术,这样的例子更多了,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Web项目组把整个网站都用PHP+XSLT+XML+面向对象的数据库(那时候是 2002年前后,XSLT+XML的网站方式在国外提出也还不久,主要是能分离UI、业务逻辑和数据的开发)来实现,技术上非常好,而且是个很好的MVC 教学模型(比现在的Stucts都好),但是结果这个网站使用起来非常慢,而且开发周期也脱的非常长,网站维护也很麻烦,最后十几个月后,这个网站宣告失败。类似这种的大大小小的例子,我相信你们还可以举出更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任何技术都有其定位和适合应用的领域,所以我们学习技术,更要学习如何的把这个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网上有很多争论,比如C++还是Java好,真是可笑,他们的产生有其各自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目的,这种比较就好像比较杀猪刀好还是水果刀好,准确的答案是杀猪的时候,杀猪刀好;削水果的时候,水果刀好。但是很多人还是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般的列举自己的经验,引用国外或者台湾技术大师的语录来争论这个问题……哈哈,真是可笑,可笑之一在于,这个问题本身的立意就有问题,还争先恐后的去回答;可笑之二在于,死搬硬套技术就行了,还死搬硬套技术大师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可笑之三在于,当我们在争论的时候,C++和Java两位老兄可能都在一起苦笑——苦笑他们怎么一直被误解,被伤害,被死搬硬套。当然,很现实的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和对C++和 Java的理解,是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各自的真正擅长领域的,而且对于他们的选择,主要还是取决于项目、人、需求等客观因素,也就是判断你现在在杀猪还是在削水果,怎么判断就看你自己的功力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四、只会使用,不会灵活创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国内Java圈子越来越大,以前带团队的时候,一个成员进来就告诉我说,如果不能学习J2EE,就离开团队。而且随着这个圈子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应用都转移到了Java上面,而且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都以自己学习Java为荣,很多公司都用高薪来招揽Java开发人员……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是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加入到流水线,成为流水线的工人,为什么,试想,无论这些Java人员自认为多牛,他们都在使用别人搭建好的框架和平台,比如Spring,Stucts,Hibernate,EJB3等,就算他们在学习这些框架和平台的时候,知道了很多设计模式的东西,但是在使用这些框架和平台的时候,他们又有多少空间去实践这些设计模式呢?他们无非是在国外大师们用各种方法和模式积累搭建的框架和平台上做填充的流水线工人,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还能指望他们去积累创造自己的东西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国内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积累的,我认识是很好的积累,但是对于这些公司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市场收入。我接触过一个国内顶级的公司,看过他们的源代码,涉及对多线程、原子操作、通信、协议栈等的各种封装,也都是这个公司的很多技术人员在开发项目的时候不断积累的,当逐渐的他们转向 Java的时候,这些积累就被放弃。当时我在想,为什么他们或他们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拿出这些资源,成立国内的开源团体,为大家提供类似Boost、 ACE之类的框架和平台呢?而国外就有这么多开源项目和团队,特别是像Apache、Eclipse这种团体,得到各个公司的支持,有些公司还贡献出自己的项目。我仔细想过,这里从上倒下,需要一系列产业环境的配套才行,我们都不具备,或者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去向那个方向去走,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技术人员和很多企业有很大责任,我们技术人员也需要一些动力。但我也很乐观的认为,5年以后,我们的情况会有很大的改观,我也看到国内有一些团体和个人正在向那个方向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网上习惯说大虾,大牛,所以我们有很多Java大虾、C++大虾、.NET大牛等,不一而足。大虾、大牛的叫法,非常风趣,被叫的人也很开心,但是我这里想讨论的是,我们国内既然有这么多大虾、大牛的,但是怎么并没有多少诸如国外写出ACE、Sping、Linux内核、Lucene等框架和平台的人?我想这是我们很多同行在问的问题,对于我自己而言,到不惭愧了,我有了自己写的SCS(也许要到2010年大家才会熟悉);对于国内的少数同行来说,也不惭愧了,比如灰狐团队就有写了一些自己的给予Java的框架,还有一些PHP的开源的MVC框架等。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的同行没有普遍的把积累转变为创造的意识,我们整个技术的大环境就不会好,相关的配套也就不会好,所以就算有少部分人有了自己的创造,也没有很好的支撑环境,履行艰难。我会在后面逐步推进SCS的时候尽力做一些有利于我们大环境的事情,也希望大家都来推动,我也觉得我们的同行都有推动改善我们圈子环境的潜意识和动力,把这些大牛、大虾的都组织起来做一下对大家、对国家、对世界都有益的事情,而不是内耗。\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五、技术圈内的人?技术圈外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常一些圈外人找我聊,经常会兴奋的告诉我,说在什么地方发现一个技术高手,就好像说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一个绝世恐龙那样。听到这些,我一般都会觉得心里好笑,笑什么呢?不是笑这个圈外人受骗(见我后面的分析),而是笑,既然是圈外人,不了解技术,又是如何断定他发现了技术高手。当然圈外人是可以断定技术高手的,这个唯一的判断准则是:这个圈外人熟悉这个做技术的人,而且确切知道这个技术人真正实现了有用的应用。但是这里,这些圈外人刚认识,或者只有一面之缘就说别人是一个技术高手,无非两个原因:一是通过被人介绍说这个人多牛;二是这个人自己自吹自擂说自己多牛,但这些能作为这个圈外人断定这个人是高手的依据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圈外人去评价圈内人的例子。其实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圈外人找技术人合作,这些圈外人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个项目、去看这个过程、甚至是妄下断言去评判这个技术人。比如,他们会希望一个月就拿出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他们会对开发进程指手画脚;他们甚至会对正在写代码的程序员说你该怎么怎么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会发生上面说的情况?难道都是圈外人的错?不是!两方都有错,这里的唯一问题在于沟通。而我们技术人员的一个弱项就是沟通。我们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非技术人员,面对这些圈外人,我们可能会合作、会谈判、会发生买卖关系等,圈内和圈外的人是很难找到共同的语言去沟通的。我的搭档有次告诉我,我们刚合作的时候,我说的很多内容都有IT的专业术语在里面,他觉得我很专业,他也似乎能听懂,但是后来等把网站做出来,他发现和他原来和我沟通的有很多出入。后来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通过沟通。沟通是个很深的学问,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从他的谈话去了解他说这句话的出发点,从而真正了解他的想法,而且和非技术人员谈话,尽量用大家都能明确意思的、平常的语句;而不是动不动就说觉得这个人很笨,都听不懂我的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沟通的本质其实就是协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思,从这点出发,我们技术人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归根到底,如果沟通问题解决了,大家都会集中在做事情上,也就无所谓圈内和圈外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六、高手?低谁来定义?怎么来定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手是什么?高手其实是虚名,是虚幻,是根本不存在的。好笑的是,很多人,甚至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人,都因为高手二字,而进入IT圈。我在买电脑的时候,年轻的攒机高手不屑于我的提问;我在教导刚毕业的年轻人时,这些年轻的软件编程高手不屑于我的教导……哈哈,我自己在年轻时也很在意高手二字。如果说高手存在,那么只存在在年轻人的虚幻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高手既然是虚名,那么就不能自称,自称高手的人绝对不是高手,只是狂妄之徒,狂妄之徒一般都是初出茅庐的小子,我自己刚毕业1年多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不容置疑的高手。如果年纪大了,还觉得自己是高手,那么事实上不是偏执狂,就是神经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高手存在,那么高手也是其他人对一个有天赋、刻苦、掌握技巧的人的尊称,而其他人看不到这些,只看到这个人一下子就很专业的结果,而这个人自己才明白长时间努力的艰辛和理所当然的收获,就好像任何高深的科技,如果把原理公布出来,众人都会说原来是这样,或者说原来要经过这几十年的锻炼……被别人成为高手的人,是要付出之前长时间努力代价的。世界就是这样,谁都喜欢看表面的风光,能看到别人背后艰苦奋斗的就凤毛麟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现实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撇去商业炒作的高手不算,不难发现还有很多高手的存在。虽然我们高手只是我们在追求其他主要目的的时候,附带想实现的一个目的,但为了这么一个附带的目的,我们付出了一些不可察觉而且不低的代价,这是值得我们IT技术人员去思考。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自然而然的做事情呢?为什么圈内人和圈外人都不能更重视一下实际的过程和结果呢,而去在乎高手、低手呢?我自己的体悟就是,没有高手、低手,只有会做事情的人和不会做事情的人,把事情做出来才是最实际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七、谁来帮有创新技术的技术人员实现梦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2005年第一次去给别人说SCS(那时候是软件活化技术和ComEgg)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然后就经历了一些所谓技术牛人的嘲讽和陷害,也看到了一些国家重点试验室在挂羊头卖狗肉……让我不得不得出结论,如果我想成功的推进SCS并且有所成果,比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我既要懂技术,也要懂商务,还要懂人情世故,还要提防不能被骗,然后还要会忽悠,最后如果真的想做点事情,还要自己写一些代码……其实我也是开个玩笑,我想真正说的是,我们技术人员走出去,除了自己的胆识和能力,还需要大环境的配套,比如企业家的意识、国家的支持、我们技术人员的团结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就这个问题而言,我自己也在摸索,也在前行。这里我只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一起来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就此停笔,写了也有许多,虽然发现问题若干,又在这里罗列了其中问题若几,但是我一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乐于看到事情都是有节奏的一步一步向前改进和发展的,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国内的IT技术圈正在日趋合理,我们的大环境也日趋合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小编有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那些事》的小编大都是技术盲,虽然对技术内容不明觉厉,但深感老顾是个爱思考、很认真的职场精英,我们一起为老顾点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您希望跟老顾交流和探讨,也欢迎与我们联系!~《生活那些事》,愿意帮大家拉!皮!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那些事》微信君,带你创造优质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扫描以下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关注我们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e40f700fe.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4\&\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有小伙伴希望跟《生活那些事》分享或吐槽,欢迎回复微信联系我们,等你呀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举报\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9:39: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39:4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d2bb4eaea76fe442c9a0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title&:&【敌后武功团纪念文章】
梦想与前行:一名数据人的自白&,&author&:&gillmeng&,&content&:&\u003Ch2\u003E【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职场思想家】梦想与前行:一名数据人的自白\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0ab11d140ba3b72cff97a2bfb54ad13b.jpg\& data-rawwidth=\&994\& data-rawheight=\&661\&\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本版责编:Jacky Bill\u003C\u002Fu\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作者是谁?\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不离不弃,现为奇虎360数据分析师,曾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涉猎市场研究、网络舆情、网站数据、微博数据以及移动app数据,技术出身的数据分析从业者,以业务为主导的数据分析践行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前段时间看微博话题讨论有些迷茫,有些已经被同行确认无疑的观点竟被反复强调,比如“数据挖掘\u002F分析要懂业务”、“产品是数据价值变现的一条有效渠道”,观点没错,但听多了的感觉就好比一些健康养生专家在阐述吃饭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有些会质疑自己的认识,难道别人一直都不是在吃饭?还是说难道自己一直是个另类?任何观点与认识都是来自个体的经历,经历是前因,观点是后果,后果不重要,了解前因才是关键,只有知道前因,才能更好的对观点进行学习、转化与吸收。因此就有了这篇文章的动因,分享一下个人的数据从业历程,有些主观,但不失真实,抛砖引玉,期待交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不懂商业,技术就仅仅只是技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如微博名“@数据挖掘_PHP”所示,在没进入数据行业之前,我是一名标准的PHPer,在一家公关公司从事营销传播的技术支持工作。有一次项目是网站建设,在进行类目规划时,发现竟然还有数据监测和咨询公司,不明觉厉,数据监测?咨询?西服领带?空中飞人?哇~高端大气上档次!从那以后开始对数据公司的关注,一个月后进入到一家舆情咨询公司A,开始了数据之旅。需要提及的是,在公关公司我的认识是,不懂商业,技术就仅仅只是技术。商业是什么?商业是别人有某种愿意付费交换的需求,如果只停留在后端,你永远聆听不到这种需求,再大的金矿此刻也只是一朵浮云。有一个深刻的经历,当时为了丰富网站,需要采集百度内容,不停的拼接模拟关键词结果url,无意发现可以更改搜索框的下拉联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仅是知道这么个事而已,后来在与客户闲聊的过程中得知,他们一直在付费寻找这种操作方式,通过改变下拉联想来增大品牌曝光(变相广告)或者减小品牌曝光(危机处理)。从这个例子来看,技术的高深与价值的大小不是正比关系,需求是技术转变为价值的催化剂,试想下如果没有听到这个需求,这个信息可能就驻留在我的脑海,直至遗忘,当然,在技术人眼里,这件事确实没啥可傲娇的技术难度。作为一名程序员,为了所谓的性能、封装、代码洁癖,在技术海洋里深钻,或许可以成为一代大牛,同时也会被大公司绑架,毕竟不是所有IT公司都有大流量并发的,这种带有上吊性色彩的自我感动使得码农一边在拼命各种学习,然后一边在呐喊“难道我的未来就是coding么”,不,我不要这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不懂包装,数据就仅仅只是数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A公司主要负责舆情数据的采集工作,通过关键词的定制汇集各大网站的信息进行汇总、统计,进而提供给分析师撰写报告。说的直白点,通过网络上的公开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二次包装出新的内容阅读物并进行售卖,一套商业流程结束。也就是说,在舆情产品的生产体系里,原材料是免费的,产品是付费的,如何提高筹码就是中间的搜集、整理环节,于是便学会了商业包装、学会了产品设计、知道了方法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商业包装:从源数据到售卖产品,中间还有很多步骤,如何让报告更充实,显得对得起它的标价,商务流程、外观美化、话语话术起码得专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产品设计:数据是公开的,用户是感性的。不同的用户群有不同的认知与使用习惯,得像市场小贩一样,看人给菜,原料就那么点数,需要变出不同的组合维度,以供飨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方法论:不是随随便便在搜索引擎上搜到几篇企业的负面信息就得提醒企业去做危机预警的,预警的多了就不叫预警,一定得有方法、有科学依据,同时还得给出具体的危机公关建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这样,按照码农的自我画像,一天不coding,蛋蛋碎到疼,时间长了,就有些不安,同时自认为对舆情的商业了解比较深刻,1、舆情监测只能告诉你有病,无法做到我有药2、如果体检能挣1份钱,治疗能挣6份钱,国人更喜欢有病求医,常态体检是达官贵人(上市公司)的宠物,体检与治疗不能一起抓,否则公正性受质疑3、舆情监测不是技术派的玩物,商业环节是主要瓶颈。随后去了一家第三方互联网数据服务公司B,负责网站分析产品的开发和设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不懂执行,策略就仅仅只是策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网站数据不同于舆情数据,在原材料获取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在各大媒体网站上的js布码,收集到用户的网站浏览数据,从而进行网站分析产品、营销策略、流量认证、网站优化、广告效果等业务产品输出,在这里,编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前是用php进行web开发,这里是用php+shell+awk进行日志文件的统计计算,数据更大了,对性能要求也更高了,更重要的是我的知识体系里又多了一个分支——网站数据,由于性格上的某些缘故,同时还被安排了产品经理和售前的工作任务,直接对接客户了解需求、设计指标、规划产品。其中,个人最有成就感的是负责某网站的音视频评估项目,指标不多,有效播放次数(播放时间超过3分钟的为一次有效播放)、播放时长、独立IP数、独立用户数和来源,时间维度分为刻、时、日、周、月,考核对象为节目、栏目和分发渠道,网站下分多个栏目,每个栏目有自制内容节目,这些内容节目在网站上有直播、点播和视频播放三种分发渠道,在手机APP上也有分发渠道,该项目就是通过收集这些节目在分发渠道上的用户行为反馈数据,来给网站考核栏目组、各栏目组考核节目组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里有几个难点: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播放时间超过3分钟的为一次有效播放,因此需要改写收码js,在播放状态时每一分钟回传一次心跳数据,用来判断播放时间是否超过3分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数据可以累加,大范围=小范围之和,某栏目的某月有效播放次数等于该月该栏目下的所有节目在各分发渠道的有效播放次数之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临界值处理,如果某个有效播放跨时间临界值了,9:58-10:02,播放时长4分钟,算做一次有效播放,但在时报里,9点时段的播放时长为两分钟,10点时段的播放时长也为两分钟,各自都不计为有效播放次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移动终端的回传码定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毕竟考核涉及到利益,因此在指标计算以及数据的公平性上要求更加严格,数据上的多1少1,影响的是客户对数据公正上的存疑,容不得半点马虎,每月最头疼的事就是检查各种维度的交叉对比,看看是否一致,是这个项目教会了我对数据的敬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类似的项目做多了,困扰也来了,按理说数据产品是要跟客户做价值交换的,客户购买炒股软件是想要挣钱的、购买网站分析产品是想提高(购买)转化的,但是逻辑不通,如果真能达到目的那数据公司还卖产品做什么?直接做电商就是喽,包括最近一些线下交流,不少同行也同样为此困惑,自己辛勤付出的分析报告到底能为公司\u002F客户带来多少的价值收益?内心自我认可,可现实无法评估,只能继续重复。我的感受:数据分析是指将隐没在数据中的信息,进行集中、清洗、提炼并发现策略的过程,产出是策略,策略是否有效,需要检验,在给出策略的同时给出执行建议过程,并协商好按照这样的执行过程最后达到什么状态则意为策略有效,有了这样的生产和检验流程,数据究竟是不是马后炮也就显而易见了,不懂执行,策略就仅仅只是策略。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分析人员比执行人员更懂执行了还需要分析人员干嘛?我这里有个比较扫兴的看法:数据分析本非难事,实质是思维逻辑方法,理想的情况下是应当被融入到产品、运营、开发、财务、老总等一系列职业角色之内,只是因为数据收集、整理比较费时费力,那就招一个人负责数据收集和整理吧,边缘与博弈,于是就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不懂人文,机器就仅仅只是机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我在一家微博数据创业公司,拿网站数据、舆情数据和微博数据做下对比,如果说舆情数据侧重信息,网站数据侧重用户(行为),微博数据则是信息与用户的统一体,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分析维度偏重社科人文,举个例子,网站数据是以用户的浏览行为来定义cookie的兴趣,微博数据则是以用户的关注对象、微博内容、互动行为来定义兴趣,微博用户关注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内容,因此发了一条怎样的感慨,被他的小伙伴们进行互动影响又变成了怎样的认识,他关注的人为何发布这样的信息?是否也经历了这样的影响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绝不是简单的线性思考方式,更多了一些复杂人性的味道,不懂人文,机器就仅仅只是机器,社交网络还有很多答案没有解决,包括分析维度和产品模式,也这是因为此,凭添了许多探索与乐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总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顾一下,我的数据从业历程是从舆情咨询公司切入,那里有稍微学术点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论;然后在数据服务公司提升,那里有落地的技术实现方法;最后在微博数据创业公司回炉,将之前的知识体系进行应用和整合。一直靠近商业交易环节,所以更能深刻体会业务和产品对于数据变现的重要性。大数据变化的只是数据的存储和技术处理环节,对于商业,最终比拼的还是产品创新和商务运营能力,如何让数据实打实的产生价值,简单粗暴回馈商业,愿与各位一同探索,迎接数据行业真正的春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在快收尾的时候,看到Q群有人分享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艰难的考试,很多人没考好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抄别人的答案,却没注意到每个人的卷子都不一样...”,本文的目的就是展开我的考卷,也期待您的考卷!\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生活那些事》微信君,带你创造优质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扫描以下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关注我们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fe40f700fe.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4\&\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有小伙伴希望跟《生活那些事》分享或吐槽,欢迎回复微信联系我们,等你呀亲~\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4:52: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52:4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ece8d03af089d6317cef1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敌后武功团纪念文章】
王子:面试回避硬伤的三大注意事项&,&author&:&gillmeng&,&content&:&\u003Ch2\u003E【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 【职场分享】猎头王子:面试回避硬伤的三大注意事项\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0ab11d140ba3b72cff97a2bfb54ad13b.jpg\& data-rawwidth=\&994\& data-rawheight=\&661\&\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本版责编:王子 吉尔\u003C\u002Fu\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谁是作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子,2007年哈工大本科,年在猎头A公司任职,2012~至今在猎头B公司任职;欢迎想跳槽的精英们骚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也许有一万篇面试注意事项,很多注意事项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但是精华在这里!提醒各位注意,从猎头面试上千个候选人的经验来看,以下3条才是最最关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1.回答语速切莫过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面试的第一目的是让主管了解你,甚至对你感兴趣,最重要的是展示你的综合素质,绝非单单的语言能力,所以应该首先力求有条不紊、表达清晰。一项调查显示,语速快一般体现具备两种不同特质的人,一种是思维和语言反应能力强且协调的人,一种是处事急躁的人。语速过快容易给人不自信、不稳重的错觉。所以最好的语速是中速平和,既让人听懂,又给自己以思考的时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住天条:Slow Down Makes Control!(语速慢下来,控制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2.自由讨论应当直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口语交谈中,不必太拘泥,很多候选人总是在之前准备各种问题的标准答案,事实上,现在的面试官越来越理性,不需要提前伪装的答案,大胆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即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现最具魅力的自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住天条:你准备过的答案,已经被用过很多次了;并且,都是被比较弱的人用过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3.如果电话面试,则需要额外准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采用电话面试,而且你提前知道了电话面试的时间,一定要在电话旁边把你的简历打印出来,因为对面的人正在拿着那张和你一模一样的纸张和你沟通。这样,你们会感觉是在同一个频率上沟通。\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生活那些事》微信君,带你创造优质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扫描以下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关注我们哦:\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afe40f700fe.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344\&\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有小伙伴希望跟各大猎头咨询求职、面试等事宜,欢迎回复微信联系我们,等你呀亲~\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26:5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26:5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d231f91311f4aca81051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敌后武功团纪念文章】做你所爱,并无贵贱&,&author&:&gillmeng&,&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u003Cbr\u003E【创业心经】做你所爱,并无贵贱\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img src=\&0ab11d140ba3b72cff97a2bfb54ad13b.jpg\& data-rawwidth=\&994\& data-rawheight=\&661\&\u003E\u003Cp\u003E你最终能做成什么事儿,那是由你是什么样的人决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过来说,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喜好,擅长,把真实的自我与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很难不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开春,认识的小伙伴下海的又多了几个,同时已经下海的小伙伴又多认识了几个。越是认识和熟悉,样本量扩大之后,你会发现所有人做的业态,做的事情,几乎都是他这个人的性格最直观的反映。\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767cdfc6bd9d90eb8dc77a653dbc07b1.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96\&\u003E\u003Cp\u003ES君是做社区的,是一个程序员的社区。已经拿到了IDG及浙报传媒的投资,并且此人90年出生,也登上了2013年的福布斯创业榜30Under30(吉尔: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这个社区很精准的拥有10W程序员用户,并且在全国各大城市常常举办hackathon(吉尔:黑客马拉松)活动,聚集了很高的人气。它们自己社区随意发一条招聘信息,就有200多个程序员投简历—这个数量,非BAT(吉尔:百度、腾讯、亚马逊)等大公司,对互联网创业企业来说,是完全不可以想象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几年前,有很多人同时进入这个领域,做程序员社区,其他的几家纷纷死掉了,只剩下了S君和他的社区。究其原因,其他家都是真正的程序员自己做的社区,而S君却并不是一个程序员出生,虽是90年人,也会一些前端,S君并没有读大学,而是混迹于快递公司、人人网,各种互联网公司里打拼磨练,从市场和商务端做起,也许他并非一个很专业的程序员,但一定是一个很专业的——社区玩家。\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03d6c65ff5d709f4a2f1534992eff87.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91\&\u003E\u003Cp\u003E对,他做的根本不是程序员,而是社区。S君在我们这一帮小伙伴里,绝对是中心型的人物。他很早开始玩FACEBOOK、TWITTER、人人、饭否,开心,所有的社交网络都有账号,而大量的朋友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线下见面,成为很铁的哥们儿。现在有了微信,他更是会各种建群,杭州群,上海群,90后群,北京群。。。你会发现他的人脉扩展的很宽,从同龄人到现在的中流砥柱,从程序员到高级服装设计师,而且很有“做社区”的理念,他会让自己的所有小伙伴都交叉认识起来,互动起来,并且乐在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听完这么一番话,你觉得真正的“程序员”能做出一个好的“程序员”社区吗?做社区,更像是People-business,他从来喜欢社交网络,喜欢跟人打交道,喜欢各种聚会活动和热闹。对他来说,他并非一个很优秀的程序员,但是自己认识很多程序员,自己从来喜欢做社区People-business,一点不拧巴,不苦逼,轻松愉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1ab9c592b9b3f8b9a078b8d1f5ae57cc.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475\&\u003E\u003Cp\u003E再说一个小伙伴,米国留学回来,神人一个,雕爷的关门弟子——真的,已经验证过。早年雕爷还名叫老雕混迹于天涯时,这位小伙伴还在读初中,却开始在天涯各种学习和回复雕爷的帖子,并且小小年纪颇得雕爷的赏识。从小就立志从商,在美国期间也努力学习mkt(吉尔:市场)及企业管理,亦通过炒美股赚了不少钱,回国之后在北京玩了了好一阵子,再决心创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觉得这小伙子会做什么创业呢?的确,从管理角度来看,什么生意都能做。此人也是微博人人的一大红人,粉丝无数,策划能力高强。不过,你若是加他朋友圈,会发现他的朋友圈从来只发一种东西————————吃。从卤煮到火锅到将太无二再到牛腩,此人的微信签名也是“你若安好,陪吃到老。”作为一只身高快一米九的胖子,这位同学从北京到成都,吃着大街小巷,炫着各种食物,乐此不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热爱,普通的吃货难有。于是今年年初,这位小伙伴顺理成章地去做芝士蛋糕店了——当然,初期实力有限,只能选择了一个二线品牌去加盟。(你不是说他赚了很多钱吗???怎么还实力有限了???我只能说,想做零售业的任何人,试试看去跟各种Shoppingmall打交道请他们让你进驻,那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实力有限。BTW,屌丝慎选中高端零售业,家中无政府背景,无丰厚家底和人脉打底,你想要个万达小角落开个奶茶店都分分钟弄死你。——真想做生意的,试试看zuo死一次,理解下人家零售业的流程究竟是怎么操作的。shoppingmall里看似几平方米的小商铺背后的实力都不可小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4041966fbdaccc529c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983\&\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有人会问,一个人,曾经天天读《哈佛商业评论》,做财报分析,各种高大上;现在却开始双手和面,为了蛋糕上盖一枚章绞尽脑汁,是不是有点太掉身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人自己的评论是:他们不知道,做一枚蛋糕,对我来说,有趣得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谈一个例子,我以前文章中谈到过的Z君,非常优秀的销售,在上一周也正式离职下海了。当然,离职前半年就开始准备自主创业的事情了。Z君与我是多年的好友,性格非常的活泼外向,天生就属于看了一本书,买了一个东西,就要努力地分享给周围所有人,带动所有人的性格。因此,当他看准了养生品市场某个产品后,毅然决然的下海了——对,就做贸易,你啃我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Z君很快组建了一支销售团队,通过一支核心团队+外围团队的模式,开始进行广泛铺开销售。自从又一次我们去剪头发,他把给他理发的理发师也发展成外围销售后。。。我知道,有得人天生就适合做贸易。跟所有人都自来熟,永远都那么热情话多爱分享,这种人不做销售,谁能做?\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16ca50a92e35fdcc9b9ac.jpg\& data-rawwidth=\&3968\& data-rawheight=\&2232\&\u003E\u003Cp\u003E反过来讲,为什么学霸很难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内教育出来的学霸,大都很乖很听话,也很容易养成单打独斗,相对孤傲的性格。做生意,本来是开门迎客,群策群力,并不可分贵贱。更可怕的是,许多学霸,恐怕早就对背书以外的万千生活,没了兴趣,也没了性格。——请问,你不做螺丝钉,谁做?\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世上万千行当,从无高低贵贱。或许VC有自己的Portfolio,有自己的投资偏好也有巨大的市场,但你会发现万千商机中,有一些事情是你努点力可以做,但是绝对心里会有小纠结小拧巴的去做,水准高的骗的了市场骗的了VC(吉尔:风险投资),但夜深人静也骗不过自己的。水准低的,那更是分分钟就死在路上的节奏。但挑对了行业,挑对了业态,就常常会有瞬间豁然开朗的感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dc1deab323d3.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u003E\u003Ch2\u003E文by俞立颖:浙大本科毕业。90后。杭州市云造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7月成立)创始人。爱好:开车, 吹牛, 练肌肉。\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图by 国画青年艺术家孙进\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文章供稿:陈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4f7de7f026af5850c03.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u003E&,&updated&:new Date(&T12:19: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19:3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2cba15bcdb8a5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title&:&【敌后武功团纪念文章】 基于场景的产品功能观察与思考&,&author&:&gillmeng&,&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u003Cbr\u003E【群友文章】基于场景的产品功能观察与思考\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img src=\&833aeb412c5.jpg\& data-rawwidth=\&955\& data-rawheight=\&473\&\u003E\u003Cp\u003E当snapchat的创始人很屌的,拒绝我的偶像ZuckerBerg10亿美金收购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中国创业者再也按捺不住的抄袭的心情。我所知道两款应用:某某和咔嚓就是阅后即焚中国微创新者。鉴于我还和某某的一个美女创始人聊过。就不说某某了,我们重点来说咔嚓。\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feaf9bb39a4babda6e54d9aec219ada.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640\&\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咔嚓 登录页面\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们可以看到,咔嚓登录页面是可以用微博和QQ登录的。我想绝大多数人应该会选择其中一种登录,而不会选择注册。因为大家都很懒。我自己用的是微博登录。ok,大家来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是我自己的回答:\u003C\u002Fp\u003E\u003Ccode lang=\&text\&\u003EQ:你的微博上好友(不是你关注的人)或者QQ都是一些什么人?\nA: 我的好基友+公司同事+还有一些同学。\nQ:你要找他们聊天,一般用什么方式?\nA:私信、QQ更多是微信\nQ: 你倾向于找你微博上好友或者QQ上好友YP吗?\nA:傻逼才找熟人约。\nQ:你觉得什么样的信息,需要阅后即焚?\nA: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比如YP不成功,聊天记录聊完就没有了,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n\u003C\u002Fcode\u003E\u003Cp\u003E因为用户登录方式决定了你们在咔嚓上面的好友,大家想想你会把自己的裸照发给你的好朋友吗?或者说一个姑娘你们是朋友,你想和他YP你敢发信息告诉她吗?如果以上你都敢,请关闭此文,然后私信给我,给我讲讲你何以有这么大得勇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阅后即焚是一个功能,他是存在于某个场景下才用户自发想要的功能。时至今日微信虽然推出可以收回信息的功能,一定是鉴于发送了错误的信息。并不是说这条信息见不得人。正常来说你和你的微信好友都是熟人,你们聊得是一些都是正常的内容,虽然私密,但绝对不是见不得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2f0e1a4b48febcb2b037.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82\&\u003E\u003Cp\u003E虽然我马赛克了他们的名字和头像,不过大家看看。这是正常我和我微博、QQ、微信好友的聊天。大家平时和朋友聊天也差不多是这样。请问一下,对于这种内容,你觉得有必要阅后即焚吗?就算微博、微信、QQ 提供这种功能。你会用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阅后即焚场景在哪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一定要会问我,为什么截了两个不同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图?\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59b8433cc02acd3216479.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71\&\u003E\u003Ccode lang=\&text\&\u003E1、友秘中很多信息当然不能给你们看了。\n2.其实我一直认为,秘密才真正需要阅后即焚的,因为秘密不是基于通讯录的,是没有任何个人信息的微博。\u003C\u002Fcode\u003E\u003Cp\u003E明显比较一下友秘和秘密两款产品你会发现,秘密UGC的尺度比友秘大得很多。稍微正常点得男人,你总能从上面找到你想要的东西。秘密上的人互相不知道对方任何信息,所以没有任何社交成本,看一眼上面的发的内容的尺度。你可以想象如果两人聊天的尺度有多大了。这个时候内容一定见不得人,所以最好能删除掉。从始至终我没有任何,社交成本。让用户没有社交成本,本身也是一种用户体验。就比如说:国家让你抢劫银行,告诉你说你抢劫成功,钱是你的。不成功,你不需要坐牢。中宣部帮助你和谐掉网上你的任何信息。你干不干?我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秘密没有加上这个功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用户功能,一定基于某种场景。我不知道snapchat他是那种场景下的,但是他的用户场景一定是跟美国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有关。我没有去过美国,所以不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所以我建议各位中国创业者要进行微创新的时候,一定要分析一下,该产品在美国成功是与哪些用户场景相关?还有就是这个产品是不是特定在美国某种社会关系下面。这个时候我想起一个小学的时候一个笑话,一个同学抄答案的时候,看见“略”,自己也在试卷上写了一个“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u002F本群群友:WeCheng_亮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f4fd63ae8c6119cdc25a.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u003E&,&updated&:new Date(&T09:09:3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09:3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4fef52f2ed637a0e4d698f1dfe2caa73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敌后武功团纪念文章】 李善友:一切不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都是耍流氓!&,&author&:&gillmeng&,&content&:&\u003Ch2\u003E你以为你的对手是友商,其实你的对手是时代.\u003C\u002Fh2\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有个核心概念被称之为“价值网”。价值网有成本结构、性能属性与组织形式三大特征。在某一价值网中的企业都会遵循价值网内形成的成本结构,并将某种性能属性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判断。在竞争中,企业逐渐形成了以资源、流程与价值观三大因素为核心的组织能力。价值网一旦形成,就极难逃脱,企业以为是管理者在做决定,其实是所处的价值网所决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将互联网时代理解为一种全新的价值网,从价值网的成本结构、性能属性与组织形式三方面来考察,会发现互联网的生存结构与工业时代有显著差异,可以用三个零模型来概括:成本结构上毛利率为零,性能属性上产品周期为零,组织形式上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利率为零是区别与工业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本大大缩减,“一切行业皆是媒体,一切内容皆是广告”,去中介化风潮日盛,渠道衰落。优秀的产品可以让企业直接连接用户,获知用户确切需求,摆脱对广告、渠道以及库存的依赖,继而可以做到以成本价销售商品,使商业模式更具粘性与竞争力,在后续与用户的接触中挖掘其他盈利方式。\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产品周期趋零,是指更为注重审美和情感体验。工业时代求真,奉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工业时代价值网的最重要性能属性。然而,工业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发现科技进步的速度与幸福感增长并不合乎比例,这正印证了《创新者的窘境》中的公理——“技术进步的步伐要快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并且“技术越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将越短”,逻辑推导到极致,产品周期会无限趋近于零。\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也意味着功能体验已经没有最优,消费者对情感体验需求超过对功能体验的需要,审美将代替科技成为互联网价值网最重要的性能属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是互联网价值网的第三大特征。每个掌握终端的人都与互联网相连,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家公司,“U盘化”生存并非空穴来风。在极致的逻辑推演中,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即每个人都是一种工种,两个相同的个人,必有一个被淘汰。\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李善友自评①:\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今天,太多人,包括大型企业管理者,也分不清两个基本概念“数字化”和“互联网化”:他们以为自己做的是互联网化,其实只是数字化;数字化,你最多也只能改进10%,而真正实现互联网化,你才有可能释放另外90%!\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层级一:数字化。互联网是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层级二: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改变运营流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层级三: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和价值观创新。小米的互联网化带来了成本结构变化:零渠道费、零广告费。\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零营销费、零库存费、零渠道费\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是怎么做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离开成本结构谈互联网思维必定是伪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网中的企业能够去除中间成本,消除营销、渠道、库存这些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天经地义的维度,发动“降维式攻击”。比如小米与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在自有电商销售产品,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零营销费、零渠道费与零库存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则不可想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企业往往把这部分省出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与用户,以后续递延利润的方式获得盈利。换言之,“一次打击”已经不行了,企业要生存,必须获取多次打击的能力。再以智能手机行业举例,传统手机厂商卖手机以销售硬件为核心,把硬件卖给客户,卖完即关系两清,考量的是出货量与市场占有率。而小米卖手机,是跟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以经营用户为核心,除了硬件销售,从游戏联运、内容服务、配件销售都可以再获得利润,因而小米追求的是粉丝数、MIUI用户数、版本更迭次数以及软件应用量。数据表明,小米2013年的配件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雷军甚至认为小米的终极盈利模式是小费模式,以产品的成本材料定价,如果用户满意,则支付小费。通过这种方式倒逼,会让卖方主动提升质量和服务。\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李善友自评②:\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这个时代的打法太可怕了!在营销、渠道、仓储、维修、研发等方面,小米的运营成本是多少呢?只有4.5%!通过模式创新,走单品,微利,海量的战略,小米率先实现了降维化生存,即在毛利率为0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盈利,然后去攻击那些依靠毛利率生存的企业。我们来看看,2012年雷军接受《彭博商业周刊\u002F中文版》采访时对小米模式的原始解读,和现在有所不同,但非常值得琢磨有意思:\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不懂的人以为我们是手机公司,看得懂一点的人以为我们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其实都不是,我们是一家品牌公司,文化公司。小米的调性就是有点文艺、有点小资,也有点屌丝,再加一点狂热和微发烧。”米粉文化,来自于苹果的启发,传统厂商卖出一台手机,生意结束,而小米卖出一台手机,只是一个生意的开始。先用手机把用户吸引过来好好伺候成“米粉”,再通过其他途径赚钱,毕竟,粉丝的钱比用户的钱好赚。\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雷军解释“米粉”文化时说,“一切以米粉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不要在乎现在得到了什么,只要在不怎么赔钱的情况下,把用户当爷一样伺候好了,爷最后给你点钱怎么会没有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大型零售商为例,国美、苏宁、京东的实物交易毛利都趋于零,国美和苏宁70%利润来源于商业地产,而京东计划从在线金融获得70%的利润。从实物交易到商业地产或是在线金融,这种利润递延的模式,意味着企业从工业时代以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从经营实物转变为经营用户,用户成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以及变现的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亚马逊为例,亏本销售Kindle硬件,但通过硬件拉动了阅读器用户的消费。拥有Kindle的用户年均消费达到1233美元,不拥有Kindle的用户年均消费只有790美元,提高56%之巨。\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功能成为必需,情感成为强需\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生命周期“快进”,对很多企业来说,根本来不及从产品积累到品牌,就如流星划过。在一款产品可以颠覆一个巨头的时代,产品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但产品优秀并不等同于技术领先。如罗振宇所说,“工业时代承载的是具体功能,互联网时代承载的是趣味和情感。”亦如乔布斯所言“我们正处于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点”,功能属性自然是产品的必须属性,但情感属性上升为一个优秀产品的标配。当我们心甘情愿为iPhone付出高溢价,并非因为它比其他手机有更多功能,而是在为出色的设计与体验带来的美感买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赋予情感的产品会具有人格化特征,形成“魅力人格体”。互联网品牌则是创始人、产品与粉丝之间的合谋,CEO成为代言人,只需有极致的产品体验,粉丝就会去传播。当营销与产品合一,也就又一次实现了降维。雷军说:“我过去20年都在跟微软学习,强调营销,其实好公司不需要营销,好产品就是最大的营销”。\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逃逸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难改变是观念革新,以及组织、管理的创新。人与人冗合度为零,个人要生存,需要将才能发挥到极致,甚至成为异端。何谓异端?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推出“Think Different”这则广告,为当时已经趋于平庸的苹果重新找到了灵魂。“献给狂放不羁的一群人,他们是不合主流的怪才,叛逆传统的勇士,制造麻烦的一小撮,特立独行。他们观察问题与众不同,他们不喜欢条条框框,更不把正统放在眼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引领世界的几家公司Facebook、Google、苹果乃至小米,在选才、用人的标准和方法上都秉承追寻极致人才的精神,正极速趋向二维化:要么杰作,要么狗屎,不杰出必须走人。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收购的WhatsAPP仅有55名员工,KaKao Talk开发团队则仅有4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个人走向异端化,就会吸引追随者,从而形成组织的社群化。在Netflix流传甚广的一份人才管理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观念是:“你能为员工提供的最佳福利,不是请客吃饭和团队活动,而是招募优秀的员工,让他们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相信,所需要的不是一群庸才,而是几个甚至一个顶尖的人才。因为一个顶尖的人,会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精神投契、水平相当的人。因此,大陆碎裂成群岛,一个个社群应运而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与人之间的冗合度为零,终有一日会达到“人即公司化”,在这一趋势中,公司的边界被打破,公司变轻,团队变小,层级变少,管理变淡。“异化”的管理有三大特点:广义化、外部化与游戏化。首先,管理广义化,小米用快节奏的工作氛围来影响员工的行为,让业务管理来驱动员工管理;其次,管理外部化,让用户广泛参与,以用户的吐槽或赞扬来驱动员工进步;再次,管理游戏化,人人都是游戏一份子,小米的创业难道不就是一场真人秀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管理与业务谁更重要”的问题不复存在,将员工管理嵌入业务管理,把内部沟通融于外部沟通,把所有的管理、文化、价值观、愿景融于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产品成了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的风向标。麦当劳与Twitter都已经取消了COO岗位,未来将会消失的岗位还会有人事、财务、总裁办??通常意义上的管理与产品合一,管理也被“降维”。\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产品型社群的生存方式\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分析,我想提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产品型社群”。这并非互联网文明下企业生存的唯一方式,但是目前被验证的、且符合逻辑推演得出的一种路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借用科幻小说《三体》的概念,高维文明攻击低维文明的武器是“降维”。如果将互联网思维比作高维文明,那么工业思维就是低维文明。当高维文明的入侵者去毛利率、去库存、去渠道、去营销、去管理,将这些独立的维度都降为零,低维文明所受的攻击无疑是毁灭性的。这个时代已然来临,传统行业必须“自宫”才能生存,所谓“自宫”就是学会降维化生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各种维度都消失的时候,什么才是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维度?产品与社群。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产品,与工业时代相比,产品的成本结构与性能属性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产品的本质是连接的中介,过去承载具体功能,现在承载趣味与情感。优秀的产品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用户、粉丝群体,基于这个群体往往还可以开展更多业务,实现利润递延。当企业能够经营自身的产品社群,做到营销和产品合一、粉丝和用户合一,那么未必要通过产品直接盈利,有更多的盈利方式可供探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产品型社群”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比如罗辑思维,其产品背后的罗振宇本人“死磕自己,愉悦他人”,在互联网媒体中趟出一条新路,毫无疑问是个异端。正是因为他的不同凡响,“罗胖”这个魅力人格体才能吸引百万级别的用户,形成一个气味相投、互相信任的社群。尽管罗辑思维的视频与微信内容免费,但在社群中,有形形色色的商业模式可被探索:比如“爱我就包养我”的会员招募活动,再比如震动媒体的互联网出版实验——“不剧透物品清单、不提前预热、不打折销售、仅以推荐人的魅力人格背书为核心的图书报限量闪购活动”,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被抢光。罗振宇说是用信任改造传统出版业,我说这是产品型社群的水到渠成。\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李善友自评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小龙说:“产品是演化出来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扎克伯格说过类似的话:“产品永远没有完成的一天”。我想都是更侧重于把产品当成一个持续的过程来看待。教授援引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进一步阐述:\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单个创新的成功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创新的成功率却是可以预测的。”,因此新型的管理应该从“决定论”演进到“概率论”。以《创新者的窘境》举例,在主流市场凭借成熟技术创造成熟产品,是大公司擅长的“延续性创新”主场,而小公司的福地则在以破坏性技术生产新产品的新兴市场。颠覆,以产品为颠覆,成为这个时代成功概率最高的策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此外,有一个终极思考:当宇宙从11维空间被降到1维空间,最后唯一剩下的维度会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论是产品。基于这个维度,生成另一个维度:基于产品的产品型社群,采用自组织的运转方式,这就是老李总结的互联网思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来源:正和岛内容运营部 \u003Cbr\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作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和投资中心执行主任李善友、董梁 \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供稿: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 灰灰\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0ab11d140ba3b72cff97a2bfb54ad13b.jpg\& data-rawwidth=\&994\& data-rawheight=\&661\&\u003E\u003Ccode lang=\&text\&\u003E敌后武功团招募武装力量及后备力量\n秋秋号:(工作经验&=3年)\n团暗号: “公司+职位+工作年限”\n秋秋号:(工作经验&3年)\n团暗号: “公司+职位+工作年限”\u003C\u002Fcode\u003E&,&updated&:new Date(&T07:56:4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56:4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935ad48940d56ddea1d69cd5d7312bd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3},&&:{&title&:&【敌后武功团纪念文章】 罗振宇:未来互联网结构中“女性是线男性是点”&,&author&:&gillmeng&,&content&:&\u003Cb\u003E导读: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会对罗振宇:未来互联网结构中 女性是线男性是点相关知识很感兴趣,金斧子网将会针对在罗振宇:未来互联网结构中 女性是线男性是点的问题,给大家详细讲解更多的相关知识。\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罗振宇在昨天参加活动是谈到了未来互联网的机构,他觉得,将来的职场当中,就不说男女了,谁愿意主动扮演那些沟通者、连接者、分享者,谁未来整个数据价值就是最大化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影片《撒娇女人最好命》上映前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罗振宇出席北京交通大学“撒娇公开课”,与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开展对谈。罗胖告诉我们,其实“撒娇=最好命”,影片名字相当于一个撒娇公式。在现实生活中,撒娇其实就是寻求帮助,把人和人之间的博弈和对垒的关系,变成了寻求帮助和保护的关系。“就是你想做一件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电影小伙年轻妈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