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的臀肌挛缩症微创手术,除了手术就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案了吗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功能锻炼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功能锻炼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单侧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与治疗.pdf 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May 2011, Vol. 25, No.5
单侧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与治疗
陈小亮 唐学阳 蒋欣 王道喜 彭明惺 刘利君
目的 探讨单侧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1990 年 1 月-2009 年9 月,收
治41 例单侧臀肌挛缩症患者。男24 例,女17 例;年龄6 ~29 岁,平均12 岁。39 例有明确反复臀肌注射史。左侧9 例,
右侧32 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步态异常、跛行。检查示骨盆倾斜,下肢相对不等长,脐至内踝距离相差 1.2 ~3.8 cm,平均
2.1 cm 。骨盆X 线片示股骨大粗隆突出,骨盆向患侧倾斜。CT 检查示除骨盆倾斜外骨结构无异常,患侧臀肌变薄、萎缩。
采用经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挛缩松解术,术后行双下肢皮肤牵引及康复训练。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4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 ~20 年,平均随访5 年。患者臀肌挛缩体征消失。术后1 年34 例双下肢等长,5 例遗留轻度
骨盆倾斜,2 例骨盆倾斜较明显;根据刘国辉等疗效评定标准,获优33 例,良6 例,差2 例,优良率 95.12% 。
臀肌挛缩症致骨盆倾斜出现双下肢相对不等长,采用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挛缩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及
康复训练可获满意疗效。
【关键词】
单侧臀肌挛缩症
下肢相对不等长
臀肌挛缩松解术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CHEN Xiaoliang, TANG
Xueyang, JIANG Xin, WANG Daoxi, PENG Mingxing, LIU Liju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Lijun, E-mail:
【Abstract 】
investigat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unilateral
contracture.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September 2009, 41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were
treated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Among them, 24 were
female with
an age range
from 6 to 29 years
12 years).
Thirty-nine patients had a definite history
of repeat intragluteal injection. The locations
were the left
side in 9 cases and the right side in 32 case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lameness
and abnormal
gait. The medical examination showed pelvic oblique and relative inequality of lower limbs with
a mean difference of 2.1 cm
1.2-3.8 cm) in th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手机版更便捷
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内收、内旋功能障碍,从而表现出特有步态和体征的临床症候群。1969年Valderrama首次报告,国内马承宣1978年首次系统地报道。我院自1992年10月至2006年8月治疗臀肌挛缩症56例疗效满意,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7~16岁,平均11岁。单侧20例,双测36例。有48例有反复接受臀部肌内注射药物史。  1.2临床表现患者均表现出蹲坐姿势异常及特有步态,双侧病变患儿站立或行走时呈八字步,跑步时更明显。坐位时,双腿不能靠拢;下蹲时,双膝必须分开,作向外划圈动作,呈典型的蛙式位。中立位屈髋受限,要外展外旋才能完成屈髋动作。  56例臀部外上方均可见皮肤凹陷,皮下可触及条索状物,并下伸至大转子,坐位交腿试验和并腿屈髋试验均阳性。X线检查无骨骼病变。  1.3手术方法病人侧卧位,手术侧向上,常规消毒铺巾,在大转子上方2cm处条索状物正中做纵行切口,向上延伸3~5cm长,术中见臀筋膜变性增厚,部分臀肌变形挛缩,紧张坚硬呈白色。病变轻的呈纤维条索状,严重的呈纤维疤痕板状。  病变累计范围宽可达2~7cm,深度可达肌肉全层。纤维挛缩带于正常肌肉之间界限不清,相互重叠。将挛缩带切断或切除一部分,活动髋关节已能内收,再做屈髋内收试验,如无内收受限和髋关节弹响,表示松解已彻底,同样方法处理对侧。  1.4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1~9年,平均4年,50例患者步态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6例有髋关节外展肌力差,无复发病例,优良率占89.2%。  2、讨论  2.1病因及发病机制马承宣认为,进行臀部注射时,药物进入臀肌后,沿着肌束间隙顺着肌间隔方向扩散,由于反复多次注射,药物的刺激和针头穿刺损伤可引起化学性、创伤性肌纤维质炎,继发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坚硬的纤维疤痕挛缩带。  陈瑾瑛认为,患儿臀肌软组织菲薄,当注射大容量或小容量多次注射后,由于药物吸收较缓慢,加上药物反应性炎性水肿,致使臀部肌间隔内压力增高,肌肉血运障碍,因缺血致无菌性坏死、变性而纤维化。这就是所谓的注射因素学说。本组病例有48例反复臀部注射病史也支持此观点。另外有人报道有遗传因素、易感性因素等。  黄耀添总结为六种类型:  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⑵特发性臀肌挛缩症  ⑶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臀肌挛缩症  ⑷臀肌筋膜间室综合症后遗臀肌挛缩症  ⑸感染性臀肌挛缩症  ⑹多发性肌筋膜挛缩症表现的臀肌挛缩症。总之,病因非常复杂。  2.2手术方式及手术要点我们通常在大转子上方2cm切开臀中肌表面的髂胫束,向后至臀大肌缘,即可清楚地显露股骨大转子后方的臀大肌―髂胫束下间隙,可用食指伸入作引导,以血管钳挑起挛缩组织逐一松解。手术松解一切挛缩变性组织,不能残留挛缩组织,务必于手术台上达到满意的松解效果,而不能寄希望于术后功能锻炼。  手术台上髋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一下要求:髋关节内收、内旋约25度,屈曲120度以上,极度内收内旋时伸曲髋关节无弹跳。放引流条,24小时后拔除。  2.3手术失败的原因本组病例有6例术后髋关节外展肌力差,行走步态有异常,跑步时明显,回顾查看病历发现,6例均为挛缩较重的患者,且手术记录中臀中肌及臀小肌均有挛缩,术中均给于松解。  臀小肌纤维方向与下肢轴线所成角度小于臀中肌,根据杠杆原理可知臀小肌外展髋关节的作用力要大于臀中肌,所以,术后髋关节外展力差,造成步态不稳,影响疗效。另外,有作者报道臀肌挛缩症引起的双下肢不等长,误诊为双侧股骨发育不均衡而误治或施行单侧松解造成术后加重的病例,我们还没有遇到。  2.4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上面强调了手术中彻底松解的必要性,但是术后功能锻炼也很重要。术后将双下肢屈髋、屈膝、双膝并拢固定,第三天后下床行一字步行走锻炼,并膝下蹲动作,五天后练习交腿行走。这样能防止粘连,取得好的术后效果。
│鄂州市中心医院
阅读(1133)
│湖南省儿童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上海德济医院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上海曙光医院东院
阅读(4648)
│上海曙光医院西院
阅读(4648)
│上海东方医院
阅读(1678)
│建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阅读(4919)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681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沪)-经营性-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748号
沪ICP备号-4 Copyright (C)2016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相关学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侧臀肌挛缩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