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尼康机要求单反相机照片后期处理理技术高吗

新老18-55mm镜头较量 尼康D3300评测
 作者: 吴泓磊、徐红菲、罗富峰 编辑:
  【IT168 评测】进入崭新的2014年了,新的一年里不知道相机厂商们会在这一年里面给大家都带来什么惊喜产品。现在关注度最高的还是高画质的单反产品,在这新年刚来不久之际为D3200提供了升级版本的新入门级高像素单反——尼康D3300。虽然新一代的D3300在主要参数上与之前的产品相差不大,不过尼康D3300在一些细节上是有所变化的,今天为大家带来这款的评测,一起来看看这款新的入门产品都有哪些不同。▲尼康D3300  购买建议:尼康D3300也就是D3200的升级版,属于正常的更新,既然没有太大的提升,用看待尼康D3200的眼光再看它即可。尼康D3300也就是高像素的入门级,主打的就是高像素和轻便,供摄影初学者使用,不能对其有过多的要求。等尼康D3300上市成功替代D3200后也很是值得去购买的,价格降到现在D3200的三千元左右即可考虑。  下面我们分不同项目来看看这个新尼康入门级单反的表现:  一张图读懂尼康D3300  外观与操控  新老18-55mm对比  感光度测试和分辨率测试  实拍样片  笔者感言一张图读懂尼康D3300  尼康D3300 外形设计  尼康D3300在机身外观上与上一代的D3200区别不大,机身大小相仿,重量略轻一些,如果不看相机的型号标识,两者很难分辨出区别来。此外D3300也提供了红、灰、黑三种颜色可选择,尼康在入门单反上走色彩路线的决心已经很明显。▲三种颜色可选  材质上也有所改进,利用尼康的独有技术,采用由碳纤维组成的新型材料及硬壳式结构使相机外壳形成紧凑的箱式结构,最初这一设计理念是被应用在2013年11月推出的D5300相机上。更为小巧的尺寸和更加轻质的结构使相机在极易携带的同时,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强度和耐用性。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汽车和飞机等车辆的设计以实现更小、更轻的构造。通过采用单壳式构造,使相机外壳更坚固。使相机更小、更轻的同时,还保持了相机的强度。▲机身材质采用新型材料▲主要以简单操作按键为主  由于定位关系,尼康D3300的正面并没有像中高端机那样设置诸多的快捷键,笔者认为这样做也是非常合理的,毕竟太多的按键对于入门级用户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反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机身背面细节  机身背面左侧按键区域还是大家熟悉的布局,无论是屏幕的左侧还是右侧都没有什么大差异。尤其左边的五颗快捷键与尼康高端机身的布局有点相像,这对于增加机器操作的便利性有很大的好处。▲左侧按键▲右边按键  D3300的接口均位于机身的左侧,并有一个大面积的防尘塞作为保护,自上而下依次是MIC、A/V OUT、HDMI以及接口。另外SD卡插槽被安放在了机身右侧。▲接口SD卡槽  尼康为D3300配备了一块容量为1230mAh的锂,比D3200容量大了一些,由于单反用户一般习惯于用光学取景器进行取景拍摄,所以D3300在续航上完全不用担心。采用的是单个SD卡卡槽,仅有一个也符合入门级的配置。▲电池  外观体验总结:整体外观上尼康D3300基本保持了前代D3200产品的设计风格,无论在大小还是重量上都属于单反相机中的轻量级选手,而这也使得D3300同样非常适合相对较弱的女性用户,整机虽小,但等细节方面处理得相当不错,使得整机的握持感令人非常满意。  全新的设计▲左:新款&AF-S DX 18-55mm f/3.5-5.6G VR&II右:老款&AF-S DX 18-55mm f/3.5-5.6G VR  从重量上来看,新款&AF-S DX 18-55mm f/3.5-5.6G VR&II镜头由前一代的265g减重到195g,轻了26%,再加上机身采用全新的工艺,D3300较D3200减轻了75g,这样加起来就轻了145g,在分别放在左右手上的时候,还是能感到明显区别的。除此之外,镜头设计方面借鉴了尼康1系列相机镜头,通过一个锁定按钮,在相机不使用时将镜头旋入镜身以缩小体积。官方称比原来的18-55mm尼克尔镜头的整体尺寸减小了约30%。不过,要注意一点,在镜头被收入镜身的时候,是不能调整相机拍摄参数的。所以建议一定养成从里拿出相机就把镜头旋出的习惯。▲全新尼克尔AF-S DX 18-55mm f/3.5-5.6G VR&II  从实际体验来看,这支镜头还是值得称道的。变焦环宽大,阻尼感适中,并没有因为价格低而显得松松垮垮。镜头的卡口处依然是个“塑料屁股”。  ▲左侧的圆型按钮提供可伸缩镜头机构  镜头对焦时声音很小、对焦行程较短、速度很快。这支镜头并非全时手动镜头,如需手动对焦需拨动A/M按钮,对焦为外对焦。对焦环处于前端,收纳时一同被旋入镜身。  除此之外,这支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和暗角还是比较明显的。18mm端的暗角在将光圈收到5.6时才基本消失,所以建议打开机内的校正功能。&▲左:18mm广角端全开光圈暗角畸变右:55mm长焦端全开光圈暗角畸变(均未打开机内校正功能)  对于新手而言,镜头的防抖功能也是很重要的。实测这支镜头在55mm端在1/10秒手持拍摄时基本可以保持图像的清晰,这一点值得肯定。&▲左:新18-55套头收纳时状态右:新18-55套头拍摄是状态  面对无反相机抢占入门级单反市场的现状,尼康终于有了回应:从机身到镜头,全面轻量小巧化方向发展,从长远看绝对是明智的,也希望尼康在接下来镜头设计中,逐渐普及这种全新的设计思路。高感成像表现  让我们用100%切片的方法来看一下这台相机在高感光度下的表现▲尼康D3300各档感光度下100%切片对比  从截图来看,尼康D3300在ISO800以下的感光度下表现可圈可点:细节损失很少且噪点不易察觉。而在ISO1600细节稍有损失,在ISO3200出现明显噪点,但也在可接受范围。从ISO6400就要进行后期降噪了,细节损失比较严重。至于再高的感光度建议仅作记录时使用。  可见,配合全新的EXPEED 4图像处理器,尼康新一代的机型较前一代机型在控噪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成像分辨率表现  在评测室中,搭配尼康AF-S 50 1.4G镜头,我们测试了一下尼康D3300的分辨率。▲标准分辨率测试板  通过ISO 12233标准测试,尼康D3300的分辨率的确可以代表APS-C画幅相机顶级水平了:无论水平垂直,凭借强大的2400万无低通和全新的EXPEED 4处理器,在分辨率方面与D7100不相上下。至于为何没有进一步的提高,恐怕也是因为达到了现有镜头的极限了,这样的画质,的确没什么好挑剔的了。  不过,还要提醒大家一点,在如此高的像素密度下,小光圈拍摄还是很容易产生极限光圈衍射现象的,简而言之一句话:过小的光圈影响画质,建议使用相机时尽量不要使用小于F11的光圈进行拍摄。  实拍样片欣赏  说在最后:专为女生初学者设计  对于女性用户来说,这款相机最大的特色就是这款相机的红色机身和圆润的外形。女性一般拍照片都是靠的,轻巧方便,随身携带,操作简单,强大的后期美颜功能,这就是现在女性追求的。这款相机肯定不是女性选择拍照的首选,但是它可能是女性买单反的首选,它在沉重大单反大军中,以亮丽的颜色,小巧的机身,操作的简单,成为女性单反时尚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要跟就是想拿单反装一下的女性谈什么参数,谈什么镜头,你只要告诉我这款相机性价比怎么样,日常拍摄能满足吗,携带方便吗,外形是不是很好看这就可以了,太过复杂的非常专业的也不会选择这款入门机,女性的思维有时候很简单的,以上问题就是买单反就是没事拿出来拍照看起来很高大上女性最关心的问题。  好多女性朋友对于单反上转轮上的模式完全不懂,就知道调到P档,然后就开始拍照,拍出的效果差不多就好了,要求不高的,这是真实情况呀。说实话单反这么玩就没什么意思了,没事还是想装一下技术女的,这时候这款相机的GUIDE档就可以使用了,它会提示你一步步操作,虽然还是相机在引导大家,不过不知道的看见姑娘们拿着单反不停的按操作键,看起来还是很高端的。  这款相机的套头给小编的感觉非常好,好的原因是作为女性的小编好喜欢这种伸缩的镜头,可以不拍照的时候镜头变短,放在包里占得空间不大,给人小巧的感觉,要不长长的镜头看起来就傻蠢傻蠢的,整个拉低了姑娘审美的水平。  尼康D3300的易用性有所提升,从操作感和套头上我们都能感受到。镜头使用的更加简单,机身变得更加轻巧,完全就是为女性用户量身打造的时尚单反。如果你手头就是四千元左右的预算的话,尼康D3300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甚至对于女性用户可以说成是同价位最优秀的选择。
有效像素:2416万
液晶屏尺寸:3英寸
传感器类型:CMOS
曝光补偿:±5EV(1/3EV步长)
型号:D3300
大学生分期购物销量榜
有效像素:2416万
液晶屏尺寸:3英寸
传感器类型:CMOS
曝光补偿:±5EV(1/3EV步长)
型号:D3300
传感器尺寸:23.5×15.6mm尼康D810单反摄影宝典:相机设置+拍摄技法+场景实战+后期处理全文阅读_尼康D810单反摄影宝典:相机设置+拍摄技法+场景实战+后期处理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在电脑上继续阅读
您需要支付版权费用
会员免费读
开通图书VIP会员
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
用手机扫描以下二维码
开通图书VIP会员,万本精品好书免费读(lenssmile)
第三方登录:蜂鸟手机端
焦圈,为摄影而生
切换到宽屏
浏览(25400)│回复(25)
【转载】让你的照片鲜艳通透—尼康优化校准(Picture Control)机内设置
转到NIKON以后,发现优化校准是个好东西,合适的设置对后期直接出片有很大的好处。虽然我基本不用JPG格式,然而拍的照片不可能每一张都要后制,往往是在ViewNX里先筛选一下以后选择很小部分放在CaptureNX2里处理,多数照片会直接转JPG。论坛里搜一下基本找不到关于如何最好设置优化校准的讨论。买了D300以后网上找了不少东西学习,觉得有不小收获,特意把一些关于优化校准的设置意见整理一下,开一个帖子,供有兴趣的摄友参考。
尽管优化校准似乎是和C的照片风格(Picture Style)类似的东西,而且C的照片风格先出。不过我觉得优化校准要比照片风格好很多。C的照片风格有比较明显的偏色,简单而言风光模式明显偏蓝,人像模式明显偏品,网上提供的新的风格一些更类似于效果。我以前用450D的时候比较常用风光模式,不过在天变蓝的同时一些色彩明显感觉有点不正常。相对而言,N的优化校准在改变饱和度、对比度以及色彩表现的时候没有造成明显的偏色。另外,用450D的时候基本每张照片都要在DPP里拉一下曲线,不然会很灰;而N的优化校准通过机内的简单调整基本就可以满足我的直出要求。
我拍风景最多,比较喜欢高饱和度高反差的色彩,我一开始按照KenRockwell的意见用Vivid模式并且将饱和度设到+3,这样出的照片确实很鲜艳。可是在电脑上看片子明显发现色彩显得有点假。这种照片属于偶尔看看眼前一亮,看多了异常疲劳,而且红色绿色非常容易溢出,有些细节损失太严重。如果用这种设定拍人也有点恐怖。慢慢地我开始认识到其实优化校准的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适合自己的校准需要在比较准确的显示屏上仔细比对观察,而一些这方面的专家意见对我也非常重要。
1、选择一种合适的优化校准预设
优化校准的不同预设本身包含不同的对比度、饱和度、锐度的信息,比如Vivid饱和度是0,Neutral饱和度是+3,但是事实上可能前者的饱和度还要比后者更高。Jason Odell在他的”The Photographer’s Guide to Capture NX2”里对尼康预设的优化校准有一张表做了简单总结:
Preset / Contrast / Sartuation / Sharpness
Neutral Low Low Low
Standard Moderate Moderate-high Moderate
Vivid Strong High High
Monochrome Moderate None (B&W) Moderate
D2X Mode I Medium-low Moderate-low Low
D2X Mode II Medium Moderate-low Low
D2X Mode III Medium-high Moderate Low
使用何种预设文件取决于你自己的要求。Jason Odell在拍摄NEF格式时一般都采用Standard,他觉得这是多数时候适用的。对于不同拍摄要求,Jason Odell推荐的起点是:
Subject / Picture Control Preset / Alternate Set
Portraits Neutral D2X Mode I
Wildlife Standard D2X Mode III
Landscapes (low contrast) Vivid D2X Mode III
Landscapes (bright sun) Standard D2X Mode III
Indoor snapshots Standard D2X Mode I
Sports Standard D2X Mode II
Thom Hogan在他的D300 Guide里对于三种彩色的预设是这样评价的:
Standard:Reds are a little orange, greens are a little yellow. Some colors are pushing out of gamut.
Neutral:Reds are little better, greens much better. Colors are not quite out of gamut
Vivid:Way too much color push. Note that we’ve lost detail in the red roofs. And look at the green, red, yellow, magenta, and cyan patches in the third row of the ColorChecker: wrong, wrong, wrong, a bit exaggerated, and really wrong. While many people like saturated color in their final images, be aware that taking this color back down in post processing is very difficult. It is much easier to add saturation and vibrancy than it is to remove it from an image.
相对而言,Thom Hogan更喜欢D2XMODE的预设:
For me, the downloadable Picture Controls are a much better standard choice than Standard. This is the old Nikon color many of us liked, though the reds still have a bit too much yellow-orange to them to be called neutral. For people use D2XMODE1, for landscapes use D2XMODE3, and for neutral color use D2XMODE2 as your starting point.
2、微调优化校准
优化校准包括5个方面的微调校正,分别是锐度,对比度(C),亮度(B),饱和度(S)和色相(H)。具体的意思可能不少人都明白了,需要指出的是B,我一开始不明白这个亮度究竟指什么。Jason Odell写得非常清楚,这个B是指中间灰的亮度,不会提高整个画面的曝光水平。调高B等于将曲线的中间色调向上拉,而调低B则是起到压暗中间色调的作用。虽然Jason Odell将这些调整称为微调(因为无法依照个人要求对不同色调和画面部分做适合调整),但是其实对画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个人的欣赏口味不同就会喜欢不同的微调,这需要在显示屏上仔细观察反复比对。
ADL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要开启ADR亮度、对比度就会自动。关于是否使用ADR,Jason Odell认为所有效果后期都可以实现,因此他不建议开启ADR,Thom Hogan也是类似的意见。因为ADR开启事实上是压暗曝光然后提亮,因此还会影响曝光。Ken的意见是最好总是使用ADR
Jason Odell的推荐是这样的:
锐度:由于他一直建议在NX2里将锐化设定在0通过USM来做锐化,因此在这里他没具体说。然而在关于相机设定的章节里他建议在机内将锐化稍微设得高一点有助于液晶屏上浏览,而在后期再关闭锐化。
对比度:-1,0,或者+1。根据场景的对比度选择。
Thom Hogan有一张表
Sharpening/ Contrast/ Brightness /Saturation/ Hue
Standard 5 or 6 Set with scene 0 0 0
Neutral 5 or 6 Set with scene -1 or 0 0 0
Vivid 4 Set with scene 0 -1 0
Monochrome 5 or 6 Set with scene 0 Filter Effects set with scene Toning Off
KenRockwell的推荐是这样的:
Things: Vivid Sharpening 5 S+3 ADL Normal/Auto
Accurate Color: Standard Sharpening 5 ADL off C-1
People:Neutral Sharpening 5 S+1
3、我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设置
我将自己拍的不同场景照片反复比较以后,也有了一些自己目前觉得比较合适的设置。总体而言,KenRockwell说话向来比较夸张,因此他的意见必须选择性地听取。我个人觉得Jason Odell和Thom Hogan的意见还是很值得参考的,尤其是Jason Odell,相对更客观一些。可是,由于其实这些设定多数都是非常考虑到后期处理的,因此你会发现他们对于S和C是很保守的。低的饱和度和对比度通过后期可以简单解决,然而如果直出就会使照片会,色彩不鲜艳。所以在直出上还是需要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
我比较喜欢高饱和度高反差的照片,很喜欢用风景模式,这个模式在对比度和锐度上比鲜艳模式更好,拍的照片更通透一点。而D2XMODEIII表现的绿色会显得更绿。在拍人上,D2XMODE1的色彩我觉得比Portrait要好,后者略有点黄,但是拍室外人像我还是会选标准模式,因为后者能够更好表现背景。
我目前觉得比较合适的设定是这样的
关闭ADL。我最初看Ken的指南拍的片子都是打开ADL的,后来在NX2里发现ADL的作用就是压暗曝光然后提亮暗部以保留画面高光细节,非常类似NX2里的暗部保护。这样出来的照片以我的喜好来看多数显得对比度不足,有点灰。以后我都关闭ADL,如果需要调整在NX2里可以简单地做到。锐度设在5或者6,根据拍摄对象决定。
拍摄风景:
风景模式我最常用,鲜艳我有时也会用。根据我自己的体会,风景模式的预设在对比度和锐度上要比鲜艳高,而饱和度稍低。
Landscape Sharpening 6; Sarturation +1
Vivid Sharpening 6; Sarturation +1; Contrast +1
对于反差很大的风景,或者鲜艳的花卉这种,色彩非常容易溢出,
D2XMODE II Sharpening 5; Sarturation +2; Contrast +1
D2XMODE III Sharpening 6; Sarturation +1; Contrast +1
拍摄室外人像,或者背景占据比较重要比例的人像
Standard Sharpening 5
对于室内人像或者人像基本占据大半画面的情况
D2XMODE1 Sharpening 5
从网格图上可以看出这样的设定分布还算比较均匀,基本上根据拍摄题材选用合适的设定就可以,不需要再临时微调参数了。
当然,种种设定只是针对后期直出的要求。对于愿意处理NEF的,很多工具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顺便说说,NX2真的非常非常好用。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供参考,也欢迎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讨论,相互促进。
[ 09:05 补充如下]
本来想贴一些图说明各种优化校准的适用性,后来一直比较忙就耽搁了。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摸索和学习,对于Pcicture Control的使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发现上面所写的内容不全面、机械甚至有错讹之处。因此我决定重新写一些关于PictureControl个人认识和使用的杂谈,这些东西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想找却没有现成材料的,写出来希望能给像我一样有需要的影友提供实用的信息,少走弯路。由于对照片质量的判断属于智者见智,因此有些方面只是我个人的喜好,没有绝对,欢迎大家讨论。
我从第58贴开始更新,目前拟定分十个方面来谈一谈优化校准,争取在年前发完,顺序如下:
1、现实世界的JPEGVSRAW
2、令人惊讶的Neutral
3、优化校准模式
5、饱和度、对比度、亮度
6、动态D-Lighting
7、并非万能的曲线
8、风景与优化校准
9、人像与优化校准
10、优化校准的哲学
1、现实世界的 JPEG VS RAW
由于我主要是说Pictrol Control的机内设置,这主要是对于JPEG而言,所以还是有必要先来谈一下关于RAW和JPEG的问题。技术上,RAW和JPEG有多少差别,谈得已经够多了,我不想多说。随便在网络上搜一下,就会有很多相关的文字,尽管有不少错讹之处,多数也是八九不离十。然而,在现实的拍摄方面,这两者究竟能够体现出多少差别呢?讲到机内直出,一般在目前就是指直出JPEG,因此这个问题应该首先获得澄清,即直出JPEG和拍摄RAW在多少方面存在差别。
我以为,RAW相对JPE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的宽容度上。一张RAW图像,后期调整的余地要比JPEG大很多。我们都知道,RAW图像类似底片,无论如何调整都可以复原到最初的形式,即后期调整一般是无损的,这一点JPEG做不到。而且由于RAW图像其颜色位数要比JPEG宽,目前通常是12位或14位,在调整过程中色彩的丰富性更好,只要不对极度溢出的高光操作,一般不会发生色阶断裂这类JPEG中常见的情况。而RAW与JPEG相比并非全部是优势,也存在不足。一方面,RAW图像占据空间大,需要更大容量的存储卡;另一方面,非常重要,如果出RAW的话,很多机内软件的优化将无法应用到图像中。尽管有人觉得机内软件做的优化是“初级”或者“愚蠢”的,可是对于相机、软件的了解谁都不会比制造商更清楚,机内软件的默认优化在很多时候其实还是很有用的,包括暗角修正、畸变校正、紫边修正、降噪等等,常常是制造商认为的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因此,事实上RAW和JPEG的差别主要在于图像优化方法的不同。RAW图像是在拍摄以后应用专门的软件由拍摄者个人进行优化,而JPEG图像是在几乎记录影像的同时由相机根据拍摄者在相机内的设置进行自动优化。于是,拍摄RAW和JPEG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别:在时间、空间、构图等基本形式以外,对于RAW拍摄者,保证曝光准确性是差不多唯一关注的东西;而对于JPEG拍摄者,对于各方面的设置都必须极度小心。因为JPEG照片通常在后制过程中会有质量损失,出JPEG意味着不想,而相机呈现的JPEG照片是和你的各种机内设置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对于RAW图像,后期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正和修饰,而JPEG图像是在“决定性的一刻”完成的。
那么,在JPEG中,究竟哪些方面值得注意呢?反过来说,RAW中我通常觉得那些方面需要修饰呢?一是照片的总体明暗和对比,在RAW图像调整中一般总是会用到曝光补偿和暗部修正,尤其是暗部修正非常实用;当然还有曲线和色阶;其次是色彩,整个画面的饱和度以及颜色通道的饱和度调整。正是源于以上两个方面,我觉得Picture Control的机内设置对直出JPEG可以说是最重要的。Picture Control中包括了曲线和色彩,事实上可以当做CaptureNX2中功能强大的LCH来使用,设置得当,将会使得JPEG照片的直出效果大幅度提升。如果想要JPEG直出,掌握和个性化Pictrure Control的机内设置将是必须的
当然,对于直出JPEG而言,除了Picture Control更重要的一点是对曝光的把握。JPEG图片应该使得整个RGB和Luminence柱状图的分布尽可能合理,而且需要注意,对于RAW图像而言的“向右曝光”理论个人以为对JPEG是不适用的,因为JPEG不涉及到后期修正。因此,在曝光上应原则上尽可能是柱状图向中间分布,高光和暗部不要溢出。当然,这只是一般的理论,根据照片的需要进行高调和暗调的处理自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参数是在出片后不能修改的,即在拍摄时必须认真设置:ISO、光圈、快门、高感光度降噪、长时间曝光降噪(以上几项RAW也同样不能后期调整)、白平衡、色彩空间、动态Dlighting、图像大小和压缩方式等。反正一句话,直出JPEG,暗示的是在拍摄和设置时认真细致的态度。由此,我觉得RAW才是标准的懒人方法,也是我喜欢拍RAW的原因。事实上,正是平时拍摄中的懒散,才使得RAW显得如此重要。我承认,在广色域的显示器上或者在喷墨打印机上,AdobeRGB会和sRGB有那么一些差别,USM的锐化控制以及后期的降噪当然也比机内的要更灵活。但是,当你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来到一个适当的场合,用正确的设置拍下一张照片的时候,RAW和JPEG的差别可能仅仅存在于理论上。推荐看看Bob ist对JPEG的描述,当然,你还可以看看KenRockwell一贯的疯言疯语。
最后把我认为的JPEG一般参数设置罗列于下
白平衡:Auto A2
色彩空间:sRGB
动态D-Lighting:关闭
高感光度降噪:柔和
长时间曝光降噪:关闭
2、令人惊讶的Neutral
Nikon内设的彩色优化校准有三种:Standard()、Neutral(NL)、Vivid(VI),通过官网可以下载到Portrait(PT)和Landscape(LS)。另外,早先使用的D2XMODE1(M1)、D2XMODEII(MII)和D2XMODEIII(MIII)在部分机型或者通过CaptureNX2也可以加载使用。优化校准提供的是Nikon设定的标准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不能被一些第三方的RAW转换软件打开,因此在ACR里打开的NEF文件和CaptureNX2里打开的NEF文件会有明显的不同。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最初会被LS和VI的色彩优化校准所吸引,因为通过合适的对比度和饱和度设置,能够得到色彩鲜艳和充满对比度的照片,这会使得拍出的照片和以往的DC呈现显著的不同。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将我的默认设定放在LS,饱和度+2,对比度+1的设置里。然而,很早我就发现,在一些论著里,往往比较推崇NL和早先的MII模式。比如Thom Hogan的D300 guide里推荐用NL,据他说即使都有点过饱和;而Jason Odell在CaptureNX2的guide里则推荐MII。对此我过去一直不理解,因为NL所出的照片对比度太低,饱和度也很低,更何况Nikon默认的锐化同样很低,使得照片显得相当的“肉”。
由于MII的对比度要比NL高不少,画面相对比较明快,所以在需要颜色还原真实,尤其是在主题大红大绿的情景下,我会选择用MII,这时候我能发现MII的色彩还原确实更好,不容易造成色彩溢出。直到有一天,我在下图所示的高反差场景里,我使用了NL,对比度-1,我才真正认识到为什么Thom Hogan要说NL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张在逆光下的“桂花厅”匾额在NL模式下和LS模式下呈现的巨大差别。NL能够更准确地还原色彩,并且表现更多的细节在这里可谓是一览无余。
从这以后,我开始认真地重新审视原来被我打入冷宫的NL模式,发现在不少情境下即使直出JPEG这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同时,我对画面的欣赏,终于从开始接触DSLR的一味追求全画面的高反差向对不同场景和不同表现方法的综合分析迈进了一步,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由于有了以PS为代表的后制手段,给画面做效果、加颜色,造成浓墨重彩和高反差成了简单的是事情,这些艳丽的色彩和高反差画面常常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觉得照片很美。但是,这些美在很多时候都是过度的和不耐看的。当我重新审视以前做的一些后制的时候,发现很多照片强烈的对比度和浓烈的色彩都显得虚假和艳俗,而下面的色彩通道里也显示了严重的溢出。能够正确认识低反差和低饱和度的NL模式,其实是掌握Picture Control的一个重要过程,因为VI和LS这些模式容易让人认同,而能够认同NL模式,意味着真的开始了解对于不同的场景如何尽可能合理地应用合适的优化校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强调和夸张。
我觉得,对于认真的后期,NL模式或许真的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对于机内直出,与Thom Hogan所说的不同,很多时候NL模式未必是合适的。我现在将模式作为了自己的常规设置,并根据情况在NL、LS、MI等模式中做选择,这样获得的结果要比以前一味地专注于LS好很多。我曾经对于Nikon宣传册中所说的模式是“最好的平衡,在大多数时候能够获得色彩明快艳丽的照片”不屑一顾,在认识了NL以后才发现此言非虚。事实上,在机内直出的时候,应用LS和VI拍摄的人像照片色彩经常是可怕的,而用NL拍摄的风景照片多数可能也无法让人满意。反过来,倒确实是模式拍的照片至少不会太离谱。因此,我这里想说的是,全面认识每一种优化校准的特点和找出自己的使用习惯,才是通过机内设置获得良好直出效果的关键。尽管LS和VI这些模式常以艳丽色彩和高反差夺人眼球,但是在正确的场合应用NL有时候却能出人意表。
引用seawind发表于1楼的内容
感动常在影像o从心
3、优化校准模式
打开默认的优化校准设置参数,你会发现除了锐度(Sharpening)以外,其他参数都是相同的。而其实,这些不同的模式之间造成的差异绝不只是锐度那么简单。对于每一个校准模式,Nikon都赋予了不同的曲线,使得每一种优化校准主要在饱和度、色彩偏移和对比度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不同。通过DPReview的截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默认设置下,SD、NL和VI三种模式的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请注意,尽管看似曲线的差别不大,其实这点曲线的差异反映在图像上相当可观)。从图上可以看出,VI曲线较陡,无论在高光和暗部都有一定的压缩,暗部更明显;而NL曲线明显有更大的宽容度(Dynamic Range, DR),与SD相比,NL获得的主要细节在暗部,高光部分基本重合。因此,很清楚的一点,整体画面的高对比度一定是以暗部色阶或者高光色阶的细节损失为代价的。
对于拍摄RAW的摄影者而言,NL和MII可能确实是最便捷的选择,但是这是建立在后期制作的基础上的。从机内设置的角度,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能形成自己设定优化校准的风格和定式,掌握每一种优化校准的特点是第一步的。
SD SD模式作为制造商设定的“标准”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适用的。无论饱和度还是对比度都控制在比较平衡的范围里,拍摄人像不容易感到过饱和和对比度过高,拍摄风景也不会显得非常“肉”。总体而言,SD模式的饱和度还是略高的,使得确实如Nikon宣称的那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鲜艳的照片。按照Thom Hogan的描述,SD模式下的红色略微偏橙,绿色略微偏黄,一些色彩容易溢出,即饱和度过高。
NL NL是“中性”的色彩,除了色彩饱和度比SD低很多外,更大的变化是对比度低,能够保留最多的暗部细节,最大限度发挥相机的DR能力。在普通的风景场合,用NL拍摄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画面像蒙了一层灰。
VI VI所能获得的是鲜艳的色彩,其曲线陡直,对比度高,容易损失暗部细节和高光溢出。同时,VI的色彩饱和度高,同时很多色彩存在偏色。尽管很多人喜欢鲜艳的色彩,尤其是鲜艳的照片常常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在应用VI时必须注意到它所经常导致的细节丧失、偏色和色彩溢出。如果你可能还需要后制的话,就更需要留心,因为这些过饱和的色彩是很难在后期中校正的。
可以从Nikon网站上下载到两种额外的优化校准模式。
LS LS的总体特点与VI相似,与VI的不同之处在于LS的曲线对比度更高,但是色彩饱和度比VI相对较低。同时,LS对每种色彩的强调性不一样,我感觉LS对于红色、黄色等色彩的强调明显没有VI强,只是对绿色的强调较突出。此外,在绿色的表现上,LS略微偏黄,而VI略微偏蓝。由于LS的对比度高,因此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常常能够获得乍一看来不错的效果。
PT 人像模式,我基本不用,所以也讲不出太多。个人感觉基本和NL一样,饱和度略高一点,对比度略高一点,仅此而已。
既往使用在D2系列上的优化校准依然可以在部分Nikon的新机型中使用,也可以通过CaptureNX2导入使用。如果可以使用的话,我觉得对于这三种模式还是有必要了解的,可以多一些选择。
M1 我最喜欢的人像模式。和PT相比,M1的对比度略高,同时M1强调了肤色的表现,会使皮肤显得比较红润。
MII 其实应该算是D2系列的“标准”模式。我觉得MII其实可算得是SD和NL的组合,MII的饱和度较低,基本与NL相当,但是MII的对比度较高,其实要比SD模式更高。这就使得MII模式可以获得准确、不偏色、不易溢出的色彩,同时由于对比度相对较高,整个画面也不会显得过于灰和软。
MIII D2系列用于风景的模式,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反复使用,目前已经基本不用。MIII的对比度较高,饱和度却比VI低,如果希望获得鲜艳的结果显然没有VI来得好;如果希望获得准确的色彩也没有MII来得好。事实上我觉得MIII有点偏色,整个画面会显得偏蓝、偏冷。从绿色而言,如果LS偏黄,VI偏蓝,则MIII更蓝。
这里我基本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优化校准模式的应用,我觉得将某一个模式限定在“人像”、“风景”、“野生动物”等场景的做法是机械的,这并不足以让人获得关于如何应用优化校准模式的深层次理解。相反,对于这些优化校准在饱和度和对比度方面的大概认识,以及每一种优化校准模式所偏重的方面,对于在千变万化的场景中选择合适的模式倒是有极大参考意义的。
优化校准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每一种优化校准模式下可供自己设置的选项有锐度、饱和度、对比度、亮度、色相共五项。对于默认设置,各种模式唯一的差别在于锐度。因此,应该注意,在使用默认设置对各种模式进行比较的时候,除了模式本身的差别外,还有默认锐度设置的差别,这一点不要忽略。要去除锐度对于模式的影响,可以在Picture Control Utilities里进行自定义设置,然后通过ViewNX或者CaptureNX导入进行比较。事实上,锐度对于整个画面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对于锐度,有两种极端的说法。较多见的是一味认为锐化影响细节,造成人工痕迹明显,使得照片有着强烈的“数码化”印象。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从胶片时代过来——其实多数可能只是对胶片有一点浅显的经历就开始忘乎所以——因此老也喜欢通过“锐化”来数落数码摄影,对于那些锐利的照片标签化地贴上“人工”的印记。另一种喜欢强烈的锐化,觉得这样出的照片才“锐利”,这些多数刚开始接触数码简单处理的人。
其实,锐化是和数码成像的原理有关的,应该客观地予以看待。无论是数码成像还是银盐成像,都只是捕捉光线的不同方法,我们只能说数码成像和银盐成像的差别,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而不存在谁更“自然”的问题。数码影像之所以需要锐化,是与感光元件前使用的滤镜相关的,这是数码影像必须锐化的前提。从根本上,锐化是为了“修正”,使得通过滤镜变得边缘模糊的影像可以纠正到正常的锐度上;当然,适当的进一步锐化对影像具有修饰作用。因此,如果你将锐度设在“0”,出来的照片你自己也不会满意。但是,锐化过度则可能产生明显的修饰痕迹,使得画面不自然。
所以,关键的一点是应该把握锐化的程度。锐化并不代表“人工痕迹”——其实人工痕迹又有什么关系,照片本来就是通过人工的技术和方法凝结下来的自然影响——锐化也不是数码成像的弱点,至少就目前的感光元件而言,合适的锐化是获得自然而锐利影像的必要步骤。应该说,锐化是一个不简单的步骤,如果想要对一张照片进行最好的锐化,不但需要技巧,也需要尝试和耐心。遮色片锐利化调整和PS里的智能锐化是目前可能使用最多的锐化步骤,对于强度、范围、半径等参数的调整可以做到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锐化。当然,我现在想说的是关于机内锐化的设置,因此不多谈后期软件的锐化步骤。但是,后期软件的锐化大体原则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般的锐化总体上可能分为三个步骤。1、补偿锐化。这是为了补偿滤镜对影像的软化而进行的补偿锐化,使得影像可以获得原始的锐利度。由于不同机型的滤镜强度不同,一般高阶的机型往往滤镜更强,所以需要的补偿也越大; 2、个体锐化。这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画面要求对全画面、细节、轮廓等进行锐化; 3、输出锐化。无论是转换成网络交流图片还是用打印机输出,都需要一部输出锐化。尤其是喷墨打印机,打出的照片通常没有显示器现实的锐利,因此需要进行输出前锐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觉得我可以对优化校准中的锐度设定有一个大概判断了。对于各种优化模式的锐度设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依照默认设定来判断,其设定原则是一样的。由于补偿锐化是必须的步骤,因此应该首先判断机器的补偿锐化设定。一般而言,3-4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我而言,我倾向于4。然后,考虑到机器直出的要求,事实上是将个体锐化和输出锐化统一到一起,那么我觉得5-6是通常设定的合理选择。对我来说,人像照片我一般设定在5,而其他照片往往设定在6。有些照片在显示器上看似乎略有一点过锐,但是会非常适合打印。如果你不喜欢非常锐利的照片,尤其是喜欢拍糖水片,那你也可以设定到更低一些的4。
需要注意的是,机内设置的锐度永远只是一种平衡的妥协,因为其选择较USM少太多。同时,不同的对比度和色彩有时候会明显影响影响的锐利程度,这一点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慢慢自己寻找个体化的规律了。此外,还有一点额外提醒,尤其是对于有后制习惯的人,尽管你会在各种教材上看到对于需要后期处理的照片,应关闭机内锐化,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在处理时应该关闭,但不是在拍摄时关闭。如果你用CaptureNX,你可以很方便地在后期关闭锐化;如果你用ACR,那么它根本不读取优化校准的信息。因此,你是否打开锐化和你的后制完全没有关系。然而,如果你在拍摄时把锐度设定在“0”,那么由于过于柔软的影像,你在机背液晶屏上可能无法判断照片的锐利度和对焦准确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锐度设置在5或更高才是正确的选择。
5、饱和度、对比度、亮度
饱和度和对比度是我们常常需要调整以获得满意结果的参数。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预设模式的饱和度和对比度是不一样的,这在前面已经详细说过。因此,在优化校准模式下对饱和度和对比度的调整其实是建立在预设基础上的微调。当然,说是微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饱和度的调整可能最能对画面产生显著影响,也是可调范围最大的。一般而言,高的饱和度可以带来鲜艳的色彩,往往被人喜欢,同时也容易造成色彩通道的溢出与严重偏色。我以为,摄影反应的颜色其实有两个层次,其一是真实的,其次是修饰的。高饱和度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带来强烈的修饰效果,可是同时也是一个与真实背离的情况。在一种情况下,提高饱和度会使得红色、绿色、黄色这些色彩通道溢出,使照片显得虚假和艳俗;在另一种情况下,高饱和度会放大失真的色彩。比如,在强烈的逆光或者强光照射下的山峦,提高饱和度会放大你不喜欢的紫色,获得你不喜欢的效果。
其实,对于饱和度的调整应该遵循增益的原则。我觉得调整饱和度的原则应该是在色彩不失真情况下尽可能的高饱和度,这样能够形成漂亮的影像。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信号,放大信号通常都伴随着噪声的同时放大,对于饱和度的调增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饱和度。一般而言,对于风景照片,饱和度可以略高;而对于人像照片,饱和度应稍低以不造成肤色失真。但是这都不是绝对的。
Ken Rockwell的建议一直是将优化校准模式调整在VI,然后将饱和度调整到最高的+3,这样可以得到鲜艳的照片。我在最初接受了他的建议;在我真的对优化校准开始了解以后觉得他的建议简直是笑话;可是现在我必须承认,尽管Ken Rockwell说话基本都很主观,比较片面,然而他的话在一定程度内常常是很有道理的。他的这个建议并不全面,如果你仔细观察他的那些宣称用VI饱和度+3拍摄的鲜**片,你很容易发现一个特点:这些照片所拍摄的场面都处在相对较好的光照之下。这种光照,最典型的是高色温的柔和日光。
我以为,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无论是VI、LS这些高饱和度色彩模式还是高饱和度参数的应用,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光线环境。总体上,在偏暖、柔和的日光,尤其是黄昏和清晨的温暖阳光下,你可以大胆地使用高饱和度拍摄风景,甚至拍摄人像,都能够获得让人惊艳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光线营造的色彩本身就非常漂亮,在提高色彩信号的同时放大的噪声相当有限,使得通过高饱和度的设置将这些漂亮色彩充分放大,照片就会显得异常鲜艳而不突兀。而在光线不尽人意的场合下,使用高饱和度的设置就容易放大噪声,或者使得某一个色彩通道被异常放大溢出,而产生让人不愉快的结果。由于人的眼睛和大脑拥有着我们尚不能理解的顶尖处理技术,很多光线和色彩上的细节会被我们的大脑非常出色地整合成一个整体。相机则要落后得多,因此很多我们大脑不能意识到的光色中的东西通过饱和度的调整倒被放大了。
因此,正确设置饱和度的关键是对于拍摄环境光线和色彩的认识。同时,也应该注意,通常而言,在拥有大范围红色等容易溢出的色彩时,应谨慎使用高饱和度的设置。
高对比度带来高反差的画面,显得干净、透彻,但是由于缩小了动态范围,容易丧失大量细节;低对比度可以表现丰富的细节和层次,然而画面往往显得不够锐利。与饱和度类似,调整对比度的要点依然是不能绝对,应当根据具体的环境来进行,而不是根据“肖像”、“风景”之类进行机械划分。一般而言在肖像摄影上使用较低的对比度使得皮肤显得光滑,而在风景摄影上使用略高的对比度使得景物显得锐利。当然,光线在其中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早晨和黄昏的时候由于景物的对比度本身偏低,这时候使用较大的对比度设置将会比较合适;而对于正午日照下的情况,柱状图的分布本身就是在暗部和高光两部了,如果还提高对比度显然就是错误的。
总体来说,对比度的调整要比饱和度范围小,对于多数照片,-1、0、+1是可以选择的三个调整标尺,而饱和度则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我个人的经验,对比度和饱和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在低饱和度的情况下过度提高对比度,会使得画面的颜色显得异常啰嗦而不清晰,这点大家也应注意 。
优化校准的另一个可选择参数是亮度。“亮度”这个称谓其实有一点误导,因为它所调节的亮度不是画面的总体亮度,而是调整伽马值,主要是调整中间调。将亮度调高,有点类似于你在曲线坐标50%处设置锚点将曲线稍稍上移,形成一个弓背向上抬高的曲线;而将亮度调低的效果相反。这种曲线调整的效果其实很简单就可以发现:在黑点和白点处锚定,即不会造成更多的暗部损失或者高光溢出,但是越靠近曲线50%输入色阶处调整的效果越明显,因此说是调整“中间调”。事实上对于暗部和亮度都有影响,只是越暗或者越亮,影响越明显。我觉得在多数情况下,都不必调整这个参数。当然,如果你希望提亮中间调并且略微提亮暗部(这种情况在环境人像,或者旅行人像记录上常会碰到),那你可以尝试调整亮度到+1;反之你也可以向反方向设置。从画面的直观感受上,在多数情况下当把亮度调到+1时,画面会变亮,但是你对于对比度降低的感觉会更明显;而把亮度调到-1时,在感觉画面变暗的同时,会伴随对比度的增高。
引用seawind发表于2楼的内容
感动常在影像o从心
6、动态D-Lighting
动态D-Lighting(ADL)似乎已经成为了Nikon相机的标准软件设置。KenRockwell称其为动态动态范围(Active Dynamic Range, ADR),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对于优化校准的设置,ADL是一件让人取舍两难的设置,尤其是对JPEG拍摄者而言,因为它有自己强大的一面,可是也有自己的明显弱点。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必须明白ADL的工作原理。
在选择了ADL以后,你会发现优化校准中“对比度”和“亮度”两项微调参数都不再能自定义调整,而变成了“ADL”。很简单,因为这两项参数调整的其实是亮度曲线的形态和色阶,ADL也正是通过这些调整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因此选择ADL以后这两项就由软件来自动处理了。ADL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在后期里做的暗部提亮。我们都知道,高光溢出对于数码照片来说是很难修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拍摄时常常会尽可能保证高光部分不要溢出这样在较高对比度的场景下就必须牺牲一些暗部细节。但是,在后期处理上,获得暗部的细节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对于对比度较高的场景通常都采取这样的技术——当然,对于高亮的天空用GND是最好的选择——略微压低曝光使得画面整体偏暗以保证高光,然后在后期软件里提亮暗部以获得良好的画面。ADL的原理与此相似,也是通过前期压低曝光然后由机内软件提亮暗部获得效果的。这一点可以简单地进行实验:将ADL设置在Normal,对着一般对比度的场景拍摄一张RAW照片,然后在CaptureNX里关闭ADL,你会发现实际的照片要比ADL处理过的照片暗很多。
这样,ADL的优缺点就清楚了。从优点方面说,ADL确实可以带来相对较好的整体画面对比度的平衡,使柱状图有向中间集中的趋势。同时,对于JPEG拍摄者,由于ADL是在记录的时候由软件完成的,比起在后期进行暗部提亮少了一步压缩,不影响整体画面的质量。但是,ADL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首先,ADL会改变预设的曝光量,而且你不知道它会改变多少,这对于控制曝光而言有时候是很难忍受的,这也就是我以为拍摄RAW的话最好关闭ADL的理由。其次,ADL是一个自动的过程,由于太自动了,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依据什么在进行操作,压暗多少你不知道,提亮多少你也不知道。将这一切处理全部交给软件,对于拍摄者而言,你对一个特定场景的把握就有困难,你在同一个场景下用同样设定拍下的照片结果可能有差别。最后,由于ADL压暗曝光,在一些情况下容易造成暗部噪声放大。还有一点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意,即使用ADL以后,照片的记录时间会大幅延长。
那么,到底该不该用ADL?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总体上还是应该充分理解我上述所说的ADL的利弊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我倾向于不使用ADL。那么对于对比度较高的场景怎么办?我觉得通过选择低对比度的NL等模式以及进行自定义曲线可以在完全控制曝光的情况下做到可重复的暗部提亮和降低对比度。当然,由于在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RAW拍摄者,所以ADL对我的一个重大影响是干扰我的后期,因此可能我带有RAW的偏见。对于只拍摄JPEG的人,我以为ADL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尤其是你希望较轻松地获得可以接受的效果。事实上,使用DC拍JPEG时,我也喜欢尽可能利用机内的各种软件设定获得照片,这点对用DSLR拍摄JPEG应该也是普适的。由于ADL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因此既然使用了,就索性全面自动,新的Nikon相机中ADL的“Auto”档应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尽管你不知道相机如何判断,但是也不需要太怀疑,因为我们既然能相信相机的对焦和测光,也就有理由相信ADL的判断多数情况下是八九不离十的。只是你必须注意ADL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暗部的噪声。当然,经过ADL的照片通常总是会显得稍微偏软一些,如果能在后期拉一个很平坦的S型曲线,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7、并非万能的曲线
终于说到曲线了。多数摄影者最初接触数码后期可能都是从令人激动的S型曲线开始的,包括我自己。一张照片,简单的一个曲线,就大不一样了,让很多朋友觉得你的照片拍得真好。确实,色阶和曲线的配合可以实现对于画面对比度的极佳控制,制作出各种需要的效果,并且修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于Nikon的用户,由于有导入曲线和自定义曲线的功能,更让大家很注意曲线的应用。论坛上广为流传的黑面曲线、S5Pro曲线等都说明了曲线对于照片质量的重要性。在我发布了前面几篇杂谈以后,也有人跟帖提出了关于曲线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对于优化校准而言,曲线是必须重点谈一谈的问题。
我的观点很鲜明:曲线不是万能的。
首先应该简单解释一下曲线的基本概念。曲线的横坐标代表输入色阶,纵坐标代表输出色阶,一般都是0-256的区分。简单来说,将从黑到白的过渡分成256个等分,横坐标是实际的色阶,纵坐标是输出的色阶。如果输出符合实际,这时候,横坐标是1,纵坐标也是1;横坐标是100,纵坐标也对应100,因此这是一条斜率为1、过坐标原点(0,0)的直线,其方程是y=x。如果你把表示黑点“0”的滑块移到50的位置,把表示白点“256”的滑块移到200的位置,这时候横坐标50对应的纵坐标是0,即(50,0);横坐标200对应的纵坐标是256,即(200,256),这样曲线就成为了一条过(50,0)和(200,256)两点的直线,通过简单的一次方程可以算得直线的斜率是1.7,比原来的直线陡直很多,其方程是y=-85+1.7x。
这条新的曲线和旧的曲线相比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在原来的曲线上,实际中0-50的灰阶可以在输出上获得0-50的相同对应,即输出可以将0-50的灰阶区分开来。而在新的曲线上,0-50的输入对应的输出都是0,即这0-50的输入灰阶在输出上都是一样的黑色,不能区分。同样的,在调整以后的曲线上,200-256的输入灰阶也全部变成白,不能区分层次。也就是说,经过调整曲线,输出照片所能表现的现实灰阶从原来的0-256缩窄到了50-200。然后,我们再来看50-200之间的灰阶在调整前后有什么不同。假设有一点的实际灰阶是60,它在原来的曲线上对应的点是(60,60),而在新的曲线上对应的点是(60,17);另一点的实际灰阶是180,在原始曲线上对应的是(180,180),而在新的曲线上对应的是(180,221)。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通过调整曲线,60这个点显得比原来更暗,而180这个点显得比原来更亮;其次,两点之间的输出色阶差距,由原来的120增大到了204,接近一倍。
我们把上述这些数学表达翻译成通俗的我们能看到的照片效果是这样的:色阶0-50的范围内变成死黑,200-256的范围内成为高光溢出;在50-200的范围内,暗部更暗,亮部更亮,画面整体对比度大幅提高。这就是我们通过“自动色阶”通常能够获得的效果,事实上就是曲线的简单调整。设想有一张照片柱状图集中分布在画面中间,通过缩窄输入色阶范围,就可以大量利用输出色阶,使得画面对比度提高,更清晰,更锐利。而如果有一张照片,在整个色阶范围内均匀分布,你也同样设置,那自然就造成暗部死黑、高光溢出的结果了。
在此基础上,在曲线上设定一个锚点,将曲线由直线改成任何形式的“曲线”,就可以实现对于各部分对比度和亮度的控制,原理与上面讲到的一样,我就不再多说。因此,曲线其实就是一个控制输入和输出色阶匹配的工具,只要了解了这一点,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设置曲线。就我个人感觉,在Nikon自带的这些校准曲线基础上,简单的自定义设置就足够满足一般的要求了。
Picture Control Utilities有自定曲线的功能,加载自定曲线的优化校准可以载入相机的自定义优化校准模式,因此我以为根据一些场景制作特定的载入曲线的优化校准是行之有效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默认曲线都是可以接受的。对于需要高对比度画面的风景照片,在光线适合的情况下,S型曲线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S型曲线其实就是以牺牲暗部和高光对比度为代价来提高中间调的对比度。Thom Hogan曾经在网站上写过,有很多人问我使用的设置和曲线,可是我觉得你们并不会真的需要我的曲线。因为我通常会用低饱和度的设置,将对比度设置在-1,或者使用一条平坦的曲线,结果画面显得相当软。你如果使用Thom Hogan的Standard曲线拍摄照片,就会发现情况确实如他所言,这一点从曲线上也可以看出。因为在他看来,在后期增加对比度和饱和度要比去除容易得多,所以他觉得你们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取决于自己了解了多首。不过,请注意,Thom Hogan将黑点设置在5,并且提亮了暗部,降低了中间调的对比度,他的这条曲线在实际应用中有增加暗部对比度的作用,而在拍摄人像时,肤色经常处于中间调的部位,因此他的这条曲线事实上有时候比较适合拍摄环境人像。
这样,可以回到我在最初就表述过的观点:并非万能的曲线。曲线只是一个控制输入和输出色阶的工具,任何曲线都不可能普适于所有的场景。关键是我们知道在什么场合需要怎样的曲线。比如,在低对比度的风光照片中,我们可以使用S型曲线提高对比度;而在高对比度的场合我们则可以使用提亮暗部的曲线来起到手动的ADL作用。对于画面中的各个色阶部位,我们都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锚点来改变曲线的形状以达到需要的效果。
这样是不是很麻烦?当然很麻烦。如果你愿意对特定的照片使用特定的曲线,那我不知道你干嘛还要JPEG直出。我一直在说,优化校准的设定在JPEG直出过程中只能是一个利弊的权衡,如果能针对一个“类”来进行设定,就会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平衡,这是画质和方便之间的妥协,只是这种妥协带来的画质损失是很小的。因此,我的建议是针对不同场景使用自己喜欢的曲线。我的习惯是通常使用默认曲线,在低对比的风景照中尝试使用S曲线,而在对比度过大的照片中使用Thom Hogan的Standard曲线。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曲线,关键是你得对这些曲线的意义有了解,同时又不能太繁琐,老也在想用什么曲线,什么模式,将会严重影响摄影的心情和机会的把握,还有你能从中获得的乐趣。
当然,你实在不明白自定义曲线的话也没关系,其实Nikon已经为你设计了三条很好的曲线:SD就是普通适用的曲线,VI是S型曲线,而NL是用于提亮暗部降低反差的曲线。不同的优化校准模式内涵着不同的曲线设定,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一点,再加上再不同模式下的自定义曲线设计,其实你可以获得足够丰富的曲线控制。
至于有一些突出某种颜色的曲线,我不知道是怎么制作的,但是我理解它的作用类似于LCH中的色度调整。比如要让天空变得更蓝,在LCH中只需在天空颜色的位置放置锚点提高饱和度即可。事实上,在Nikon的优化设置里,LS有增加绿色饱和度的功能,而M1有增加肤色饱和度的功能,这些优化校准模式这样看来其实都是“偏色”的。如果你喜欢这类增加某一种颜色效果的曲线,我觉得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看一看这种曲线是否会改变其他颜色的外观,比如只是增加了天空的蓝色,还是将白色的物体也染上了淡淡的蓝色。如果没有造成其他颜色偏色,只要自己喜欢,但用无妨。我以前的Canon S60里没有色彩选项,现在的Canon DC都有各种颜色模式可选,对于拍摄JPEG,我感觉这确实是很有用的细节。
8、风景与优化校准
其实写到这里应该已经差不多了,我把我所理解的各种模式的特点以及相应参数的意义已经表述得比较详细,如果你看明白了上述这些东西,自己应该就能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设定优化校准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下面想说的一些东西可能更主观一些,更多的不是技术指标上的内容,而是我自己对于不同场景的一些个人体会。在第八和第九部分里有很多内容可能是分散在上述文字里的重复,从拍摄场景的角度出发我将它们总结起来集中阐述一番。如果你对我上面讲的内容已经没有任何不解的地方,或许你可以直接看我最后“优化校准的哲学”,我相信这里面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风景是我拍摄最多的,要说风景的优化校准,其实比较复杂,所以我这里主要想说的其实是S形曲线和高饱和度的应用。顺便讲讲,我所理解的风景没法和那些喜欢谈“senery work”、一定要将所谓风景摄影和旅行分开的高人相比。你如果老能在光线最好的时候到达一个足够获得美妙构图的场景拍摄大片,那我估计你也不会来论坛上瞎逛了。对于我而言,风景就是在旅行过程中获得的,这决定了你必须面对不同的光线构成和视角选择,这也就是我要谈论优化校准的意义。
总体上,我们都希望获得高对比度高饱和度的风景照片,我愿意在这句话前增加一个条件,即:在细节丧失不太严重和失真不太明显的情况下。我喜欢那些漂亮,但是让你感到你可能真实所见的场景。对于那些漂亮得如同画境一般的照片我不知道你干嘛不去画图,那将更富有艺术的气息。在这个原则下,S形曲线和高饱和度通常是获得一幅良好风景照片的理想组合,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组合存在的限制。
在RAW后期处理中,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是将色阶的黑点和白点滑块移到柱状图的两端以获得最好的对比度,就像上面谈论曲线时所讲的那样。但是,由于机内设置通常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兼顾所有照片,因此我们的S形曲线一般都是固定的在20%和80%左右的地方设定两个锚点,降低了暗部和高光的对比度而提高了中间调(20%-80%区域)的对比度。所以对于风景照片能够较好适用S型曲线的场景其实是柱状图在中间密集分布的情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S形曲线才能有效提高对比度。简单分类的话,照片的柱状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在中间集中,近似钟形分布;2、偏暗部集中;3、偏亮部集中;4、两端高中间低。对于2、3种情况,你可以通过曝光补偿来获得向中间集中的可能而是用S型曲线;而对于第4种情况,往往在强烈对比度的中午等时候发生,你使用S型曲线就会非常不合适。
我说S形曲线,其实实质就是在说对比度。你必须明白你所使用的曲线对对比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说“这条曲线拍风景最好”。因为不同的光线不同的场景将适用不同的模式和曲线。对饱和度而言也是一样的,这点我在上面讲饱和度时已经分析过,就不多重复了。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你必须对你的照片各个部分进行自己的平衡和取舍。高饱和度自然会容易溢出,高对比度自然会容易造成细节丧失,那么你所能允许的范围在哪里?你拍摄一张等高俯瞰全景的风景照片,和你拍摄一张在逆光夕阳照射下山峦剪影的照片所需要的模式和曲线一定是不一样的。前者你需要使柱状图在整个色阶内良好地平均分布,突出画面主体的对比度;而后者你一定希望山峦靠在色阶的左侧,你根本不在意这些细节,而你希望夕阳不要过曝,而彤云能够占据靠近色阶的中间色调。这两者不同的要求,必定带来不同的设置方式。但是,只要你明白了校准模式、对比度、曲线、饱和度等参数对画面的影响,你就能根据面前的场景进行合理的设置了。
当然,一定还是有人会问,我到底应该用什么优化校准模式?那么我只好说点自己不负责任的体会。之所以说不负责任,因为对于我一个RAW拍摄者而言,后期可以随便调整,所以我甚至不用在拍摄时考虑这些东西,所得经验自然带点“不负责任”的味道。简单来说,我觉得对于多数时候我们需要获得高对比度高饱和度的风景照片,那VI将是很好的选择,将饱和度调到+2,往往能够获得比较悦目的效果。对于红色过度饱和的场景,或者单纯想要突出绿色的场景,可以选择LS,饱和度+2。如果觉得LS对比度过高,可以将对比度调到-1。在LS和VI模式下应用S型曲线都应当谨慎一些,只有在那种比较好的钟形分布柱状图下使用S型曲线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正午的强烈阳光或者其他一些对比度很高的场合,应尽可能避免使用VI、LS之类的模式,而应该使用NL这样的低对比度模式,可以适当将NL的饱和度调高一点,使画面不至于太暗淡。也可以尝试在NL上叠加一条S形曲线适当增加对比度。对于对比度强烈使得柱状图在两侧分布、中间部分柱状图很低的场合,可以尝试一下ThomHogan的标准曲线,会有一定效果。当然,你也可以应用ADL。反正只要知道对比度变化的原则,就可以随意尝试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于拍摄花卉,尤其是红色花卉,我建议使用M2。而夜景拍摄,可以试一下NL,对比度-1,饱和度+2,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9、人像与优化校准
要说人像我就更惭愧了。我拍的那些带有人的照片多数根本算不得人像,甚至算不得摄影,顶多只是些到此一游的留念照而已。但是,既然讲了优化校准,还是硬着头皮来胡说一通。反正只要你对我上面讲的那些原理了然于胸,那对我这里的胡说八道晒然一笑也就是了。
与风景摄影相反,多数情况下人像的原则是低对比度和低饱和度。低对比度可以使得皮肤显得相对平滑光洁,棱角不鲜明。尤其在诸如侧光或者阳光较强烈的情况下,高对比度会使脸部色彩和明暗太不均匀,也更容易突出皱纹等不愉快的细节。你把一个女人拍得山石一样有棱有角大概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低饱和度其实比较复杂。原则上,我们是希望肤色的饱和度不要太高,但是背景或者其他颜色的饱和度能够高一些。肤色饱和度过高,就会使脸显得很红,像醉汉一样。然而有时候顾及了肤色的饱和度又使背景显得过于平淡。这个问题使用RAW很好解决,但是在直出时候就比较麻烦。我以为要点也是取舍,即你得以背景或者前景为基础。对于大头照或者肖像照,可能不必要考虑背景;而对于环境占据重要背景的环境人像,还是应根据光线等情况适当地向环境进行倾斜。不要听信网络论坛上的许多细节啊柔和啊之类的胡扯,很多时候皮肤的饱和度、对比度高一点并不会造成什么过分的影响,只要适度即可。
其实,说到人像的话不能不提的是光线、化妆还有你拍摄的对象。我不拍糖水片,因此对于什么通透之类的主要依据他人的照片和言论,看多了你心里自然会觉得好笑。关于肤色、质地,有人说得一悬就是通透、质感、色彩等等,多数既和你的技术无关也和你的镜头无关,和你是C、N、P、S、O更无关,说穿了主要和你拍的女人本身大有关系。我们常说小孩子的皮肤“吹弹欲破”,人家含水量高,自然不一样,你把个干瘪的女人再怎么样也拍不通透吧。有些人天生就是皮肤红润有色泽,有些人就是不一样,这个你怎么也改变不了。化妆和光线也是大有讲究的。化妆与我将的内容无关,但是光线就大有关系。在好的自然光线下(顺光或顺侧光、高色温、柔和),你拍出的皮肤质地和色泽自然会比较好。这时候如果拍摄环境人像,你可以使用VI之类高对比度高饱和度的设置使得人像突出、背景鲜艳、画面干净。而在不好的光线下(顶光、硬光),你尽管可以通过拍摄技巧和调整优化校准以尽可能缓解光线的不利影响,但是效果总是打折扣的。至于人工辅助光线或者影棚光,那就更有差别了,当然也不是我这里要讨论的内容。
因此,对于人像摄影使用的优化校准,取决于你所拍摄的人像占画面的主体位置和背景的关系,以及所处的光线环境。我推荐的用于人像的主要模式是M1和PT。我想纠正以上在“优化校准模式”中对PT的描述。由于自己事实上没怎么用过PT,所以最近对这个模式又仔细实验了一番,感觉PT和NL相比的主要特点在于饱和度增加。我怀疑N对PT的设定是在保留肤色的情况下略微增加其他颜色的饱和度,总体使用下来感觉拍摄环境人像效果挺好。对于人像占据画面绝对主体的肖像摄影,我推荐M1,使肤色更漂亮一些,只要将锐度调到5或6,其他默认设置即可。而对于环境人像,可以使用PT,如果需要突出环境色彩的,可以考虑将饱和度调高到+1,并不会对肤色有太显著的影响。至于自定义曲线,在拍摄人像时应尽量不要使用S形曲线。默认曲线会适合很多场合,而ThomHogan的标准曲线由于有提亮暗部和减少中间调对比度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人像摄影的选择,尤其是在逆光脸部曝光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不使用ADL,这是比较好的折中。
引用seawind发表于3楼的内容
感动常在影像o从心
10、优化校准的哲学
最后来谈一谈优化校准的“哲学”。与其说是哲学,其实莫如说是自己的一点感想更为合适。事实上,上面所讲到的很多,比如优化校准的各种模式、曲线的意义、曲线的功能等等都只是对于优化校准的技术的必要陈述,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客观的,谁来说结果都一样。我最后想谈的,是在这些客观的技术层面上略微增加一点我的主观想法,以此让大家都能从客观出发,结合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来思考一下如何准确而又个性化地使用优化校准。但是,这些基本的技术和原理首先必须掌握,不然这种个性化最终都会变成熟悉的CN大战之类。强调某条曲线有多好,盲目崇拜某条曲线,事实上与非要为D700和5DII谁好而整个你死我活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不错,要说我对优化校准的理解,第一条就是不存在什么值得迷信的模式或者曲线。并没有什么普适的优化校准,取其长处,避其短处,才是在拍摄中能够发挥优化校准模式的正确方法。你如果对于我上面讲到的种种优化校准模式特点和每一个参数的调节确实明白了,那对于这一点我想不会有什么疑问。如果你还在网络上求各种据说很好的曲线,或者坚定认为某种模式出的照片色彩最好、效果最神奇,那可能你真的还没有窥到数码摄影的门道。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优化校准本身一定是一种折中,事实上只有对于极少数场景才能简单地通过机内的优化校准设置做到最优化。在我说到曲线的时候,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当然,你可以通过对不同场景使用特定的优化校准使效果达到最佳,但是我不明白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拍摄RAW呢?况且,通过机内设置达到这种“最佳”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对于一张照片的明暗层次而言,白点和黑点的设定是非常基本的。你在Picture Control Utility里能够设定白点和黑点,但是你能对每幅照片都相应的设置白点和黑点吗?显然不可能,你机内所能存储的优化校准是有限的。曲线也一样,对于不同的柱状图分布显然需要不同的曲线,你也不可能通过预设来制作那么多适合每一个场景的曲线。还有色彩饱和度。
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你通过机内的优化校准来获得修饰效果一定是在效果和方便性之间所做的平衡,认识到这一点能够让你拍照片时更愉快。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相机允许你载入10,000种优化校准曲线,那我觉得理论上大概所有的照片都可以通过直接的机内优化校准设置获得良好的效果了。问题是,你难道在拍摄的时候在这10,000中曲线里进行选择?其实,如果你把现有相机里的所有自定义曲线装满(我的D300是9条),你在使用时已经会感到手忙脚乱,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所以,我的感觉是你在一次的拍摄过程中所切换的曲线最好不要多于3条。举例来说,一般出门旅行拍点风景照片,我的主要选择是VI饱和度+2,对于夜景和太阳当头的照片我一般使用NL对比度-1饱和度+2,而如果有到此一游的要求,我可能根据心情在PT饱和度+1、SD(ThomHogan曲线)、M1里选择一个。这样,我就大大节省了自己没有必要的脑筋消耗。又如,有人找我拍婚礼,我一般根据心情选择一个人像模式,一天都不会改一下。当然,你依据不同的场景制作的这些自定义曲线可能各有用处,如果对每一幅照片都仔细思考一下最适合使用哪种模式,我相信一些照片的结果会更好一点,但是保证你会很头痛——除非你是那种搞认真创作的家伙,那你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机内直出了。既然认识到妥协的事实,就不要忘记自己操控和使用的便利而单纯地追求效果和画质。这就好比购买器材,要是我年薪有个几百万,那毫无疑问D3X、1DS、H3D各买一个玩玩,还有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带出去的牛头。可是我拿不了年薪,一个月也只有几千块,难道我也“追求画质”去买个D3X配AF-S24/1.4吗?于是我得在钱和机器里做平衡,所以尼康造了D3X,尼康也造了D3000,尼康还造了一大批多数不怎么样的Coolpix,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在应用优化校准的过程中,有必要区别对待两类不同的评判。网络上、论坛上对于图片的评价,充满的是随意,仔细分析的话其实主要都是个人的主观喜好以及一种定式话的思维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极端的例子,比如以尼康、佳能、蔡司、徕卡等等来评价画面的质量和个人的喜恶。对于这些,完全不必在意。我将优化校准的设置评价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如同上面这样的主观评判,这其实是无所谓对与错的;另一类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可以分明地判断对与错的。我写这样一篇文章,主要想告诉你的其实是后面一种,即我们在一定的场合应用和场合相适宜的优化校准,不要错误地应用不合时宜的优化校准。至于前面一类,其实涉及到更深的层面,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只在这里简单提两句个人的看法。
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比如,上面举到的那个标准人像的例子,使用VI优化校准并且提高饱和度,获得的人像就是错误的。事实上,错误很好判断,你所获得的影像和你的实际对象以及你想表达的内容不一致,这就是错误。我上面所说的所有例子以及描述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在围绕避免错误进行的。为什么要知道各种优化校准的特点?为什么要理解曲线的工作模式?目的就是要使你通过照相机的感光元件和软件处理所得的图像达到你的目的。造成错误的原因通常都是技术上的。人的大脑复杂得我们目前难以理解,大脑所感受的通过人的眼睛这个“镜头”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无论从色深还是宽容度上都非数码感光元件可比,因此你在拍摄相片时其实是在根据相机的成像特点来匹配你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大脑的“PS”效果是出众的,因此你必须知道相机如何工作以及相机的成像特点,这也就是摄影需要一定技术的道理。我觉得在我整篇文章对技术问题的描述中,曲线应该是核心的。不理解色阶和曲线,就无法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不同的优化校准,就不知道什么是“匹配”,而容易走入喂某条曲线或者某种设置是论的误区。因此,优化校准应用的第一层是,通过模式、曲线、饱和度等等参数的设定,避免错误的结果。
而优化校准的第二层应用,当然包括了通过优化校准获得的某种效果。在我一点点帖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有跟帖提到了相关的问题。由于各种论坛上的多数发言还只是停留在器材欣赏的水平,因此很容易形成误区,将器材的优劣等同于照片的优劣。在dpreview的相机评测上,总会有一段关于动态平衡的测试,其中会比较JPEG和RAW对宽容度的影响。dpreview所采用的方式是通过ACR来转换RAW,有一项是“ACR best”,即通过设置能够获得更大的宽容度,以反映相机的性能。我曾经看到有帖子评论用“ACR best”所获得的照片惨不忍睹。这就是将技术认为是摄影全部的误解所造成的。作为评测,所专著的是相机的性能,而不是告诉你在现实中如何去使用。我们从一个好的评测中所能读到的应该是一部相机所能实现的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设置下能够发挥相机的最大功能,在什么样的设置下你必须面对相机的缺陷,而不是根据分数和相机排名进行无聊的争辩。相机能干什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使用者的水平和使用者的拍摄目的。
说“ACR best”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为了获得更广的动态范围而使画面显得很“肉”。这其实就是曲线的平坦和陡直的问题。从器材角度,动态范围当然是越宽越好;但是,从拍摄角度,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要追求最宽的宽容度才是最好的,或者像论坛上常见的“细节描绘”的疯狂者一般只知沉醉在那些对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任何作用的所谓细节上。你觉得除了器材发烧友以外谁看你的照片会在意一件衬衫上的纹理呢?我们拍摄照片总是在细节和整体的对比度之间求得一个平衡,这是数码感光元件动态范围有限的必然推论。因此,你所在意的不是照片宽容度有多少,细节表现了多少,而是你对画面的要求你的设置是否满足了。如拍摄剪影照片,难道你也要求柱状图在中央分布吗?在类似光影反差极大的场合,拍摄照片一定是在暗部和亮部之间进行的权衡,突出某一部分的反差在特定的场合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又何必一定拘泥于“标准”的柱状图分布呢?我在前面所举的一些例子中也做了说明,有些照片我喜欢某种设置,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标准,其他设置不可以,你完全可以喜欢另外的设置。这就是非“正确和错误”以外的讨论。
因此,我以为,在数码摄影的领域,技术和艺术是共存的。和任何时代一样,艺术是深奥的,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价值标准,但是人类的时代和历史总是会趋向一致,所以回首历史会有那么多“经典”。即使数码摄影成为了主流,但是艺术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在照片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依然是摄影存在的意义,所以对于照片的评价,对于优化校准设置的评价一定是多样的,在很多时候没有正误之分,而只依照个人的欣赏标准和所要表达的内涵而存在差异。然而,正确表达也必定需以技术为基础。好比绘画,不会拿笔,不认识颜色,如何画出自己希望的画?对于摄影,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感光原理、对焦、曝光、光线等等都是基本的技术,而从优化校准来看,各种校准的特点、对曲线的影响、各种参数调整的影响则是能够依照自己需要来加以应用的基础。不了解基础,不熟悉基础,好比拿了铅笔却抱怨画不出油画的效果,妄谈应用就没有意义;而在掌握了基础以后,在你的审美观上,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工作的体系,这时候你就会对大多数孰优孰劣的无聊争论一笑而过,而只对那些实事求是的评论、书籍和文章感兴趣了。比如,我不喜欢ADL,不代表ADL不好,而只是我不喜欢而已。你完全可以一直使用ADL。我们之间需要的不是相互谩骂、指责,一定要分出一个谁对谁错,因为这个事情本身就没有对错。相反,我不喜欢ADL的理由在于ADL无法预期地改变了设定的曝光量,并且ADL的功能我在RAW后期中完全可以实现。那你需要列举出你喜欢ADL的理由。重要的是,我们都首先应该认识到ADL的工作原理和对拍摄各方面的影响这一客观事实,然后我们再在此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取舍。这其实就是应用优化校准的两个层面:首先是技术上的客观,然后是选择上的主观。
最后,如果你仔细读完了我的这篇文章,其实你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如若可能,我还是建议你选择RAW。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获得机内直出无法获得的效果;如你不愿意,你也可以几乎不费时间地获得和机内直出完全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因为理论上通过RAW转JPEG能够获得更好的画质)。我说过,我是一个懒人,也是一个刚刚入门的业余爱好者,我既不愿意在每次按下快门前都必须想一想使用的优化校准模式,也不能保证自己选择的校准模式一定最合适。所以,在我了解了RAW的简单操作以后,我就不再使用JPEG。那么为什么还要说优化校准的机内设置——其实我更愿意将标题改为“优化校准设置”——如果你会在ViewNX里使用优化校准,那么我所说的一切就都会有价值,因为原理和机内设置是完全相同的。和机内设置相比,这种后期的设置可逆、简单、选择更丰富。最重要的,它可以将我从摄影时对很多机内设置的纷乱思绪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拍摄乐趣。Picture Control Utiliy,ViewNX,还有CaptureNX2的批处理,这些软件让我在拍摄时几乎只要设定在NL即可,而通过后期的种种组合,能够发挥优化校准的最大作用。无论你愿意精雕细琢还是不想花费太多时间,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引用seawind发表于4楼的内容
感动常在影像o从心
贴了这么多,我来总结下我的看法,参考上面的意见,我现在的拍片主要用的几个优化校准的修改:
风景:尼康的风景模式,锐化5,对比度-1。因为风景模式的对比度比较高,原来的风景模式暗部细节会有些损失。尼康原先设定的锐度比较低,可以调到5或者6。
鲜艳:尼康的鲜艳模式,锐化5,饱和度-1。因为鲜艳模式的饱和度比较高,所以降一点饱和度使色彩不溢出。
室外人像(强调背景的人像):尼康的室外人像模式,锐化4。这个模式可以使得背景和人像的色彩都比较合理。
室内人像(糖水片):尼康的D2X Mode I 模式,锐化4。因为这个模式可以使皮肤看起来更红润。
标准:尼康的标准模式,锐化5。对于一般的照片,都可以用这个模式,可以说是万能模式,各种场合下都不会太离谱,加些锐度就好。
我一般都是用RAW来拍片,机内设置自然模式,因为这个模式下宽容度最高,可以尽可能多地记录下信息,然后再用NX改优化校准,调其他参数等。
关于自动D-Lighting:按照上面的说法,自动D-Lighting有可能会使曝光不准,降低锐度,增长照片记录的时间,所以我拍照的时候都关闭自动D-Lighting,后期处理照片的时候有的片子明暗对比太大再开D-Lighting,一般选“标准”就有很好的效果了。
一些个人的意见,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比如锐度、饱和度、对比度等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调整,欢迎大家交流!
引用seawind发表于5楼的内容
感动常在影像o从心
不是自己写的吧??
引用PROCHENTAO发表于6楼的内容
EOS6D,EOS50D
SP 17-50 F2.8 DiII VC;EF 24-105 F4L IS USM;S50F1.4;EF 70-200F4L IS USM;
够用就好……
没看见转载么?发错版了
引用linzhijin2003发表于7楼的内容
虽然看的眼花,还是要谢谢楼主。
引用河南胖猴发表于8楼的内容
除了RAW模式,所有的机内优化其实都是在拍摄时就参与了后期制作,和出片后再后期没多大区别,只不过简化了手续而已。
引用沧海横飞发表于9楼的内容
不是一般的长啊``
引用hikydeng发表于10楼的内容
sigma 50 1.4
【转载】让你的照片鲜艳通透—尼康优化校准(Picture Control)机内设置
您可以发表新主题
您可以回复主题
您可以上传附件
您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普通的新帖
&普通的帖子
&我参与的帖子
论坛启用BB代码
论坛启用表情符号
论坛启用[IMG]代码
论坛启用HTML代码
&关闭的帖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油机后期处理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