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总结秦秦朝灭亡的教训训,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课 程资 讯
初中历史教案:《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
【导读】初中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
初中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教案模板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方法一: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可编排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节录部分: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秦始皇:何事惊慌?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请根据刚才的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最后总结: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陈胜:好!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相关资料推荐:
责任编辑:yangyang
已有47人参加考试
已有69人参加考试
已有78人参加考试
已有132人参加考试
已有131人参加考试
布袋:郭西平老师,我笔试过了! 江西南昌 李小兰:龙春来老师,我考上了… 呵呵…这里面有老师的帮忙嘛…!!谢谢老师!都是老师教导有方!真想有机会请老师大吃一餐……谢师宴!这里面绝对有你的功劳!那么耐心看我的练习…提意见! 福建厦门学员:亲爱的姗姗老师,我考上了,谢谢您的帮助与支持,未来的日子还请多多照顾!
河南郑州车继畅:阿拉雷老师,郑州传来喜讯,小车体育老师成功晋级!哈哈
厦门学员苏晓婕:我9号刚考完…面试过了…第二名…还不错哈… 谢谢宋伟老师!大连学员彭慧涵:老师我是彭慧涵,我考上了,谢谢老师五天四晚耐心辅导及对我的关心照顾,超级大么么,以后常联系。
陕西学员卫书忠:田惠伊老师,我考上了,我是第一个试讲的,引导老师在我进入签字之前悄悄的告诉我说我被录了,很谢谢老师。邵阳学员曾霜叶:陈珊妹老师我考上了邵阳县一中学的初中英语老师,特别表达了真诚的感谢。江西学员余庆:老师,我是余庆,我面试过了,87.6,在我们考场上算是成绩比较高的,谢谢郭老师的教导老师。
福州学员李芬:亲爱的威威老师,我面试上了泉州高中物理的岗位!真的很感谢你细心、认真的指导!谢谢! 谢谢!威姐,你以后来要是来泉州培训的话记得跟我说声。我要好好招呼你下!江西景德镇 朱婷:龙春来老师,我得了第一名,我考了74分,当时我听到这个分数,吓了一跳,老师,我很幸运啊,我抽到的说课题目刚好是参加培训班,一直练的那块模板的一单元,看到抽到的题目很熟悉,心里想没白等,当时我脱稿说了,一点也不紧张,出来后,有个评委说,讲的很不错,我面试74分,第二名54分,很感谢华图,很感谢老师们!江西南昌学员阳端:陈珊妹老师你好,我是16,17号冲刺班的学员阳端,这两天在您这学了不少知识,谢谢陈老师!
华图集团旗下品牌11-1911-1911-18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论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历史论文】浅析秦朝灭亡的制度原因-历史论文-学史博客
历史爱好者集聚的地方!
你的位置: >>
1#&& 15:43:48&
秦朝的灭亡与秦朝制度的缺陷有一定的联系。秦朝为了避免周的历史悲剧,防止地方分权和诸侯霸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使得权利过度集中,为后来的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之下,皇权的集中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皇权的过度泛滥,成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但是在看到它制度与实施之间的矛盾的同时,要理解任何制度的实施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秦朝统治者在创新制度的意愿是积极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意孤行。与此同时,法律的实施应该是宽严并济的,秦朝过度严酷的律法,使得百姓敢怒不敢言,最后如火山爆发一般。
2#&& 14:21:34&
对于此篇文章我大多数赞同。分析一个已发生的事实我觉得应该与其他相类似的事实比较。我觉得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长达几百年的分裂使个个诸侯国深入人心,让百姓早就忘了天下本一家,都源自周,所以在天下那些有雄心的人都想着复国,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不管是战国诸国中的哪国统一中国,都是面临天下百姓造反,只是不知道会不会灭亡罢了。而秦朝只要采取的措施得当就有可能延续,例如像汉朝封侯国,以屏卫中央,但这在当时又是不可能的,不管哪个国家统一中国都不会封侯国,因为周朝的前车之鉴摆在那,但汉朝又发现候国还是有用的。还有就是尽快立太子,可以这样说,秦朝灭亡的内部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胡亥登基(做了许多削弱大秦武力的事例如杀蒙恬),如果扶苏登基是否又能凭借武力强势镇压叛乱呢?当然还有就是六国王族没被杀尽,如果杀了,即便天下造反以又能起什么风浪呢?(当时造反的人才几乎全是六国贵族后裔)。另外就是人才制度,军功爵制,不打仗了才华没地方施展,就只有造反了呗。
2#&& 20:44:59&
秦国的制度,是顺应时势,所以能够一统天下。
2#&& 21:58:43&
记得送我一本韩非子或商君书
3#&& 17:20:19&
一秦灭,秦王暴,奸佞盛而无制衡,忠臣亡。法制严而操弄。天下人,六国心。奴役天下至极欲墪不满。贫无立锥,权上者不仁而私重。役累无尽,血流百万绝天下心。云水怒,九州崩。
3#&& 21:59:29&
21:58:43 回复该评论记得送我一本韩非子或商君书
3#&& 20:45:29&
说的很有道理,总结的也很精辟。
4#&& 16:50:09&
5#&& 12:08:13&
写的狗屁不通,逻辑混乱
6#&& 20:33:10&
秦朝灭亡不是因为秦始皇的保证和秦二世无能么?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贾谊《过秦论》总结秦亡的教训,最根本的原因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D.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项羽B.刘邦C.虞姬D.项伯2A.应该立即停止逐客B.逐客会树立仇怨C.逐客会削弱秦国D.逐客是错误的3A.学习可以使人修养品性,全身远祸B.学习正确的态度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C.学习时应善于向贤者求教,并善于教人D.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善始善终,全面而纯粹4A.让孟尝君往梁任相B.使齐王看重孟尝君C.为孟尝君准备流亡之处D.为孟尝君争取梁王的重金相助5A.《鱼我所欲也》B.《非攻》C.《难一舜之救败》D.《齐桓晋文之事章》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灭亡的十大教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