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属于什么类型的英文合成词词?状中型还是述宾型英文合成词词啊?

      第五章 汉语语法(二)
      第五章 汉语语法(二)
          ──合成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第一节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合成词极少。这一节所说的合成词,主要是指现代汉语的合成词。绝大多数现代汉语合成词由两个语素构成,这两个语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的内部存在着两层以上的关系。
  在构词中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成词实素或不成词实素)叫做词根,粘附在词根的前后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不成词虚素)叫做词缀。根据词根、词缀的结合情况,合成词的结构方式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等三种类型。
一、复合式
  复合式合成词由不同的词根结合而成。这是汉语构词中最重要、最能产的结构类型。从词根与词根的关系来看,又有以下五种类型。
  ⒈联合式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对、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例如:
  ⑴  朋友  模范  海洋  功劳
     离别  爱护  吹嘘  追逐
     戏弄  富饶  懒惰  俭省
  ⑵  医药  风沙  身心  手足
     粮草  笔墨  领袖  江山
     廉耻  情景  灯火  势利
     户   酒肉  水土  忠义
  ⑶  开头  东西  早晚  始终
     甘苦  左右  是非  褒贬
     收发  出纳  买卖  呼吸
     彼此  雌雄  利害  轻重
  ⑷  国家  窗户  动静  好歹
  构成⑴组合成词的两个词根意义相同或相近;构成⑵组合成词的两个词根意义相关,都属于同一类的事物;构成⑶组合成词的两个词根意义相对或相反。⑷组的合成词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起作用,通常叫做偏义词。
  ⒉偏正式  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以后一个词根的意义为中心构成词义。
  ⑴  火车  紫菜  梁桥  鸡蛋
     忠告  丰收  公审  复印
     闷热  鲜红  高级  大型
  ⑵  跳棋  跑鞋  弃儿  煎饼
     飞机  存款  宿舍  舞场
  ⑶  冰释  鼎立  响应  瓦解
     龟缩  蜂拥  蛇行  蚕食
  ⑷  笔直  冰冷  火热  肤浅
     草绿  雪白  枣红  银灰
  构成2组合成词的两个词根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跳棋”与“象棋”、“围棋”、“军棋”结构相同,而与“跳舞”、“跳水”、“跳伞”结构不同。“跑鞋”与“皮鞋”、“球鞋”、“冰鞋”结构相同,而与“跑步”、“跑外”、“跑面”结构不同。
  ⑶组⑷组合成词的词义带有浓厚的修饰色彩,有“像……一样”的意思。“冰释”的词义是“像冰一样溶化,比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龟缩”的词义是“比喻像乌龟的头在甲壳内一样藏起来”。“笔直”是“很直”,像笔杆一样直。“草绿”指的是“像青草一样绿而略黄的颜色。”
  ⒊动宾式  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
  ⑴  司机  将军  理事  监工
     卷烟  护膝  凌晨  傍晚
     提议  开幕  雪耻  避难
     失望  出席  报名  熬夜
     得意  进步  要强  抱歉
     露骨  伤心  动人  夺目
  ⑵  松劲  安神  灰心  善后
  ⑶  洗澡  睡觉  站岗  鞠躬
     丢脸  跳舞  打架  理发
     革命  造谣  做梦  伤心
  ⑵组合成词的前一个词根本来不表示动作、行为,而表示性质、状态,由于处于支配者的地位,就使得后一个词根具有前一个词根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松劲”的词义是“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即:把劲松下来。“安神”的词义是“使心神安定”。“灰心”的词义是“(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也就是说:(困难、失败)使人意志消沉、“善后”的词义是“妥善地料理和解决事件发生以后遗留的问题”,也就是说:把事件发生以后遗留的问题办好。
  ⑶组合成词的两个词根中间可以插进别的成分,例如:“洗个热水澡”,“睡了一会觉”,“站了一班岗”。这类合成词叫离合词,它们具有专指义,没有恰当的同义形式取代它们。在它们合的时候,是词;在它们中间插中别的成分的时候,是词组。
  ⒋后补式  以前一个词根表示的意义为主,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
  ⑴  跳高  合同  治安  传奇
  ⑵  拒绝  注定  改动  表彰
     揭露  发明  改善  扩大
  ⑶  提高  推翻  打倒  离开
     赶走  割断  抓紧  越过
  ⑷  布匹  枪支  人口  房间
     信件  花朵  药剂  车辆
  ⑴组⑵组⑶组⑷构成的合成词前一个词根都是动词性的,后一个词根从结果方面对前一个词根作补充说明。由此类后补式构成的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动词,如⑵组⑶组,只有极少数是名词,如⑴组。⑵组与⑶组的不同在于:⑵组不能扩展,⑶组能够有限地扩展,只能插入“得”、“不”两词。
  ⑷组的前一个词根是名词性的,后一个词根作为前一个词根的计量单位,只起补充作用,使整个合成词成为表示总称的名词。例如“布匹”是布的总称,而不能用来指若干匹布。
  ⒌主谓式  前一个词根表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词根表示具体的陈述。
  ⑴  海啸  日食  雪崩  霜降
     国营  军用  民办  政变
     脉搏  耳鸣  肾亏  腹泻
  ⑵  心疼  内疚  气馁  眼馋
  ⑶  年青  内秀  锋利  碱大
     胆怯  耳背  嘴硬  肉麻
  ⑴组⑵组的前一外词表示行为或变化的主体,后一个词根表示某种行为的主体,后一个词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其中大部分是名词,如⑴组;极少部分是动词,如⑵组。⑶组的前一个词根是被说明的对象,后一个词根是对前一个词根进行某种说明。构成⑶组的是形容词。
二、附加式
  附加式合成词以词根为主体,粘附词缀而成。根据词根和词缀的不同位置,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⑴前附加(前缀加词根)
  老: 老师  老乡  老婆  老张
     老财  老板  老鼠  老五
  阿: 阿婆  阿姨  阿哥  阿妹
     阿飞  阿斗  阿Q  阿毛
  第: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十一
  初: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十
  ⑵后附加(词根加后缀)
  子: 桌子  筷子  板子  裤子
     胖子  尖子  骗子  滚子
  儿: 花儿  画儿  棍儿  鸟儿
     盖儿  塞儿  亮儿  个儿
  头: 石头  木头  锄头  砖头
     盼头  奔头  甜头  准头
  巴: 嘴巴  尾巴  泥巴  哑巴
     干巴  紧巴  结巴  眨巴
  然: 茫然  猛然  突然  愕然
     坦然  显然  油然  超然
  化: 同化  异化  美化  丑化
     简化  深化  僵化  绿化
  有的词缀没有词汇意义或词汇意义非常模糊,比如前缀“老”、后缀“子”、“头”、“巴”等。有的词汇多少有些词汇意义,比如前缀“第”表示次第,后缀“化”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有的词缀能起语法作用,比如用“子”、“儿”、“头”作后缀的词都是名词,用“化”作后缀的词都是动词。
  大多数词缀是从词根虚化而来的,如果已经没有实在的意义,在意义上已经不受前面语素的修饰或限制,那么它就可以算做词缀了。例如:
  家攩1攪: 女人家   姑娘家   孩子家
     男人家   学生家   老人家
  家攩2攪: 文学家   科学家   思想家
     歌唱家   活动家   收藏家
“家攩1攪”是属于那一类人的意思,“家”的意义很虚了,并不受前面语素的修辞限制,“女人家”的意思大致就相当于“女人”,所以“家攩1攪”是词缀。“家攩2攪”表示有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意义还比较实在,在意义上受前面语素的限定,所以“家攩2攪”不是典型的词缀。由于词缀和词根的界限不可能绝对清楚,对词缀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三、重叠式
  重叠式合成词由词根重叠而成。根据重叠的特点,主要分为AA式AABB式两种类型。
  ⒈AA式
&&&&&&&&&&& 爸爸  妈妈  叔叔  娃娃
      星星  刚刚  偏偏  仅仅
  ⒉AABB式
      花花绿绿    形形色色
      条条框框    婆婆妈妈
  AA式重叠所构成的合成词的意义与单个语素的意义一样。这一点与叠音词不同。AABB式重叠所构成的合成词的意义不等于AB两个语素的意义。它们必须重叠起来才能组成一个词,如果不重叠起来,“花绿”、“形色”、“条框”、“婆妈”等根本不是词。这一点与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不同。
  现代汉语中还有AAB、ABB等不完全重叠形式。例如:
  ⑴  毛毛雨    碰碰车   蒙蒙亮
     麻麻黑    毛毛虫   喇喇蛄
  ⑵  雄纠纠    赤裸裸   醉醺醺
     孤零零    恶狠狠   假惺惺
  ⑶  美滋滋    乐滋滋   甜滋滋
     灰溜溜    滑溜溜   细溜溜
     热乎乎    胖乎乎   烂乎乎
     活生生    怯生生   白生生
  ⑴组的第一层结构,一般处理为偏正式,重叠形式修辞成分,其中有的重叠形式词汇意义比较实在,如“毛毛”、“碰碰”,有的词汇意义比较模糊,如“蒙蒙”、“麻麻”。
  ⑵组⑶组的重叠形式,一般看做后缀。其中⑵组的重叠形式词汇意义比较实在,⑶组的重叠形式词汇意义比较模糊。
  以上讲到的合成词,凡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都只有一层结构。下面我们例举几个多层次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
    肾   结  石&&&&&&  精  神&&&&  衰&&& 弱& 殌   │主│ │&&
谓&& │&&&& │&& 主&& │&& │&& 谓&& │
&&&&& └─┘ └────┘&&&& └────┘&& └────┘殧
殌&&&&&&&&&&&&
│动││宾│&&&& │联││合│&& │联││合│
&&&&&&&&&&&&
└─┘└─┘ &&&&└─┘└─┘&& └─┘└─┘殧
&&&&&  说&&& 明&&& 文  &&&&&& 娃&  娃&&& 鱼
殌&&&&& │&& 偏&& ││正│&&&&& │&& 偏&& ││正│
&&&&& └────┘└─┘&&&&& └────┘└─┘殧
殌&&&&& │后││补│&&&&&&&&&&& │重││叠│
&&&&& └─┘└─┘&&&&&&&&&&& └─┘└─┘殧
    老   百&&& 姓&&&&&&  死   心&& 眼&& 儿殌   │附│ │&&
加&& │&&&& │偏│ │ &&&&正&&&& │
&&&&& └─┘ └────┘&&&& └─┘ └──────┘殧
&&&&&&&&&&&&
│偏││正│&&&&&&&&&&& │偏││& 正&
&&&&&&&&&&&&
└─┘└─┘&&&&&&&&&&& └─┘└───┘殧
&&&&&&&&&&&&&&&&&&&&&&&&&&&&&&&&&&&&&&&&&
│附││加│
&&&&&&&&&&&&&&&&&&&&&&&&&&&&&&&&&&&&&&&&&
└─┘└─┘殧
  简称与全称相对而言,是事物的名称或固定短语简化了的称谓。简称分单音节和复音节两种类型。
  单音节简称常用来指称几个并列的事物。例如:
       中美(中国、美国)
       德意日(德国、意大利、日本)
       欧亚(欧洲、亚洲)
       亚非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港澳(香港、澳门)
       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
       工农兵(工人、农民、士兵)
       家林牧副渔(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国名、地名经常用简称,但一般不单独使用。例如:
       中美(政府)
       欧亚(大陆)
       港澳(同胞)
       京广(铁路)
       (对)日(贸易)
       (驻)德(大使)
  复音节简称由全称简缩而成,常见的简缩方式有以下几种:
  ⒈取全称每个词的前一个语素。例如:
       土改(土地改革)
       集训(集中训练)
       流感(流行性感冒)
       彩电(彩色电视机)
  ⒉取全称前一个词的第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词的后一个语素。例如:
       整风(整顿作风)
       军属(军人家属)
       保值(保证价值)
       高校(高等院校)
  ⒊取全称前一个词的后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词的前一个语素。例如:
       民警(人民警察)
       史地(历史地理)
       厂矿(工厂矿山)
       影评(电影评论)
  ⒋取全称中有代表性的语素或词。例如:
       民革(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安理会(安全理事会)
       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⒌省略并列名称中相同的语素。例如:
       青少年(青年、少年)
       进出口(进口、出口)
       贫下中农(贫农、下中农)
       大中小学(大学、中学、小学)
  ⒍取并列名称中相同的语素用数字加以概括。例如:
       两汉(西汉、东汉)
       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有些简称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它们的全称反而很少使用,这种简称就可能转化为词,并且可以按复合式合成词来进行结构分析。例如:
       政委(偏正)
       扫盲(动宾)
       理化(联合)
       三废(偏正)
  使用简称经济简便,但必须注意规范,不能任意滥造滥用。即使是通行的简称也要注意使用范围,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重要的文献当中,最好不使用简称。
第二节& 汉语短语的结构
一.现代汉语短语的结构类型
  1.联合短语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不分主次并列在一起组成的短语是联合短语。联合短语并列的各部分之间有时用顿句隔开,有时用连词或副词连接,
  干静整齐 纸墨笔砚 
  同意或反对 潇洒而漂亮 
  长宽高 去不去 王明和赵洁
  又勤奋又谦虚  真、善、美  吃、穿、用
  2.偏正短语 由前边的修饰语和后边的中心词两部分组成。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定语和名词组成的名词性偏正短语,有时中间加“的”字。如:
  新产品 经济效益 墙上的地图
  独特风格 经营方式 强烈的愿望
  三架飞机 我的故乡 这种天气
另一种是以状语和动词、形容短语成的谓语性偏正短语,有时中间加“地”字。如:
  密切合作 迅速地前进 更加巩固 明天出发 分外地清晰
  应该去 怎么办 很成功
  3.后补短语 由前边的中心词加上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补语两部分构成,有时中间加“得”字。如:
  打扫干静 玩得痛快 玩得怎样 写两遍 打死 喝起来
  巧得很 看清楚 疼得跳起来
  4.述宾短语 由前边的动词所充当的述语和后边的宾语两部分构成。如:
  讲究方法 采取措施 嘱咐他们 下火车 像农民 是老师
  怕冷 写文章 来客人 繁荣经济 进行表决
  5.主谓短语 由前边作为被陈述部分的主语和后边作为陈述部分的谓语两部分构成。如:
  头脑清醒 历史悠久 气量大 今天阴天 屋里热 
  群众喜闻乐见
  以上五种短语是汉语短语的基本类型。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同这五种短语的结构关系是一致的,即使是古代汉语也与此差别不大。
  6.同位短语 这种短语的两部分指称同一事物,是一种复指关系。例如:
  我自己 文学家司马迁 首都北京 光学专家蒋筑英 婆媳俩
  7.“的”字短语 由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以及述宾短语、主谓短语等后面加“的”构成,如:
  ①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
   ···
  ②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 
  ③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 ··
  “的”字短语中的“的”,表面上看来很象结构助词,但从来源和作用上,都与结构助词“的”不同。结构助词“的”处于两词之间,对两端的词起结构作用,“的”字短语的“的”居一词之末而不居两词之中,显然没有结构作用。从来源看,结构助词“的”相当于古汉语的“之”,而“的”字短语的“的”相当于古汉语的“者”,“的”字短语与古汉语的“者”字短语相当,是名词性短语。
  8.方位短语 由前边的词或短语与后边的方位名词构成。如:
  晚饭后 抽屉里 柜台前 灯光下 古代典籍中 
  粉碎“四人帮”以后 
  9.介宾短语 由前边的介词和后边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宾语构成。如:
  ①于一八七零年发生了普法战争。
    ······
  ②站在讲台上。
     ····
  ③老王对工作很负责。
      ···
  10.数量短语 由前边的数词和后边的量词构成。如:
   三斤 八尺 五十里 两趟 五下(附:指量短语。由于指示代词有指代数词的功能,所以会出现指示代词和量短语成的指量短语。如:这个 那个 这本(书) 那头(牛)等等。)
  11.连动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连用构成,中间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停顿,同时又不是联合、偏正、述宾、主谓等结构关系,就构成连动短语。如:
  打电话询问情况 上车坐下 有权提出申诉 听了很高兴 
   ·  ··   · ·   · ··   ·  ··
  取了笔记本走了 买瓶汽水喝 低着头想事 背着包袱赶路
   ·    ·  ·   · ·  ·  ·   ·
  12.兼语短语 是由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迭而成,即述宾短语的宾语又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其间没有语音的停顿。如:
派队长了解情况 请他讲 有人来 鼓励大家搞好学习 使人高兴 让律师辩护 选周先生当代表
  连动短语和兼语短语的区别在于连动短语中的谓词是陈述同一主语的,或者说是动作行为是一个主动者发出的;而兼语短语的谓词则分别陈述主语和兼语,或者说兼语前的动词是指主语的动作行为,而兼语后的动词是兼语的动作行为。
  13.固定短语 前边所列举的各种短语都属于自由短语,就是说在符合语法规律和语义搭配习惯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短语合。而固定短语内部的成份和结构是相对固定的,不能任意更换。专有名词和成语是固定短语。如:
  人民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 胸有成竹 中流砥柱 老马识途
  饮水思源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以上的各种短语,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又可以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
  名词性短语有:由名词构成的联合短语、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的”字短语、数量(物量)短语、指量短语。
  谓词性短语有:由动词或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述宾短语、后补短语、数量(动量)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
  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和固定短语情况特殊。主谓短语能作主语、谓语及其他成份;介宾短语主要作状语,有的能作补语、定语;固定短语内部情况复杂。这三类短语都不归入以上两大类短语。
二.简单短语与复杂短语
  短语是依层次组合的,例如:“我的小学同学的新语文书”这个短语,是由“同学的书”这个词,扩展成“小学同学”,再扩展成“我的小学同学”;再说“书”这个词,扩展成“语文书”,再扩展成“新语文书”,然后再将两个扩展了的短语组合起来。整个短语的层次应是:
&   我 的 小 学 同 学 的 新 语 文 书
&&&&&& │&&&&& │&&& │&&& │& │&&& │
&&&&&& │&&&&& └─┬┘&&& │& └─┬┘
&&&&&& └──┬──┘&&&&& └─┬─┘
&&&&&&&&&&&&
└────────┘
  我们把只有一层组合,也就是直接由词组合的短语称作简单短语。两层以上的、也就是由短语再度组合的短语,称作复杂短语。复杂短语的层次越多,所含的结构的词也就越多,复杂的程度也必然越高。
  分析复杂短语可以采用框式图解法,利于显示层次安排和结构关系。框式图解有切分法和组合法两种具体方式。前者由大到小,最后切分到词;后者由词开始,层层组合到整个短语。比如:
切分法: 坚 持 实 事 求 是 的 工 作 作 风。
&&&&&&& │ 述 ││&&&&&&&&&& 宾&&&&&&&&&& │
&&&&&&& └──┘└────────────┘
&&&&&&&&&&&&&&&
│&& 偏&& │&& │&& 正&& │
&&&&&&&&&&&&&&&
└────┘&& └────┘
&&&&&&&&&&&&&&&&&&&&&&&&&&&&&&
│偏││正│
&&&&&&&&&&&&&&&&&&&&&&&&&&&&&&
└─┘└─┘
组合法:&& 坚 持&&
实 事 求 是 的& 工 作 作 风
&&&&&& &&&─┬─& ──┬───&&& ─┬──┬─
&&&&&&&&&&& │&&&&&&& │&&&&&&&&&&& │偏正│
&&&&&&&&&&& │&&&&&&& │&&&& 偏正&& └─┬┘
&&&&&&&&&&& │&&&&&&& └───┬────┘
&&&&&&&&&&& │& 述宾&&&&&&&&& │
&&&&&&&&&&& └────────┘
  大部分短语都是二分(或二合)的。联合短语有可能是多分(或多合),框式图解的分析形式是:
切分法: 渤& 海 黄& 海 东& 海和南& 海
&&&&&&&& │ 联 ││&&& ││&&& ││ 合 │
&&&&&&&& └──┘└──┘└──┘└──┘
      真、善、美
&&&&&&&& │联│& │合│
&&&&&&&& └─┘& └─┘
组合法:渤海  黄海  东海 和 南海  真、&&& 善、&&& 美
&&&&&& ─┬─& ─┬─& ─┬─& ─┬─ ─┬─& ─┬─& ─┬─&&&&&&&&
│ 联合 │ 联合 │ 联合 │&&&&
│ 联合 │ 联合 │
&&&&&&&& └───┴───┴───┘&&&& └───┴───┘
连动短语实际上仍是二分:
打& 电& 话&& 找&&&
人&& 了 解&&& 情 况
&│&&&&&&&& 连&&&&&&&&
││&&&& 动&&&& │
&└──────────┘└──────┘
&│&& 连&& ││&& 动&& ││
述 ││ 宾 │
&└────┘└────┘└──┘└──┘
&│述││宾││述││宾│
&└─┘└─┘└─┘└─┘
掏&&& 钱&&& 买&& 汽&& 水&&& 喝
│&&&&&&&& 连&&&&&&&&
│& │动│
└──────────┘& └─┘
│&& 连&& ││&& 动&& │
└────┘└────┘
│述││宾││述││宾│
└─┘└─┘└─┘└─┘
打&&&& 电话&&&& 找&&&&& 人&&&& 了解&&& 情况
─┬─& ─┬─& ─┬─& ─┬─& ─┬─& ─┬─
│ 述宾 │&&&&&
│ 述宾 │&&&&&
│ 述宾 │
└─┬─┘&&&&&
└─┬─┘&&&&&
└─┬─┘
&&&&& │&&&&& 连动&&& │&&&&&&&&&&&&&
&& &&&└───┬───┘&&&&&&&&&&&&&
&&&&&&&&&&&&&
│&&&&&&&& 连动&&&&&&&&
&&&&&&&&&&&&&
└───────────┘
掏&&&&& 钱&&&&& 买&&&& 汽水&&&& 喝
─┬─& ─┬─& ─┬─& ─┬─& ─┬─
│ 述宾 │&&&&&
│ 述宾 │&&&&&
└─┬─┘&&&&&
└─┬─┘&&&&&
&&&&& │&&&& 连动&&&& │&&&&&&&&& │
&&&&& └───┬───┘&&&&& &&&&│
&&&&&&&&&&&&&
连动&&&&&&
&&&&&&&&&&&&&
└─────────┘
兼语短语由于有套迭关系,要采取下面的图解方式:
   请 & 人 讲 课  & 催  杨  老 
师  快 && 来
&&& │  兼  │ &
语 │& │&&&&&& 兼&&&&&& │&&&& 语&& │
&&& └────┘&&&&&& │& └────────┘&&&&&&& │
│述││宾│&&&&&& │& │述││&&&
宾&&& │&&&&& &&&&│
 └─┘└─┘&&&&&& │& └─┘└─────┘&&&&&&& │
&&&&&&&& │&&&&&&&&&&& │&&&&&&& │偏││
正 │&&&&&&&&& │
&&&&&&&& └──────┘&&&&&&& └─┘└──┘&&&&&&&&& │
&&&&&&&& │主││& 谓&
│&&&&&&& │&&&&&&&&&&&&&&&&&&&&&
&&&&&&&& └─┘└───┘&&&&&&& └───────────┘
&&&&&&&&&&&&&
│述││宾│&&&& &&│&&& 主&&& ││&&
&&&&&&&&&&&&&
└─┘└─┘&&&&&& └─────┘└────┘
&&&&&&&&&&&&&&&&&&&&&&&&&&&&&&&&
│偏││ 正 ││偏││正│
&&&&&&&&&&&&&&&&&&&&&&&&&&&&&&&&
└─┘└──┘└─┘└─┘&&&&&&&&&&&&&&&&&&&&&&&&&&&&&&&&
  请&&&&&& 人   讲   课
 ─┬─ & ┬┬─ ─┬─ ─┬─ 
&&& │ 述宾 ││   │ 述宾 │
&&& └─┬─┼┘ 主谓 └─┬─┘
&&&&&&& │& └───┬──┘
&&&&&&& │&& 兼语&& │
&&&&&&& └─────┘
  催&&&&& 杨   老  师&&&&& 快&&&&& 来
 ─┬─ ─┬──& ──┬──& ─┬─& ─┬─
&&& │&&&&& │& 偏& 正& │&&&&&&& │偏& 正│
&&& │&&&&& └──┬─┬┘&&&&&&& └─┬─┘
&&& │&&& 述宾&&& │& │&&&&&&&&&&&&&
&&& └───┬──┼─┘&& 主& 谓&&&& │
&&&&&&&&&&& │&&& └────┬────┘
&&&&&&&&&&& │&&&& 兼语&&&& │
&&&&&&&&&&& └───────┘
框式图解中横向线称底线,纵向线称指线。
  对于切分法和组合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习惯任选一种。如果感觉用文字书写结构名称比较麻烦,可以采用下列符号:
联合短语:纸&&& 笔&&& 墨&&& 砚  纸&&
笔&& 墨&&& 砚
&&&&&&& │&& +&&&& +&&&& +&&& │& ┬&& ─&& ─&&&
&&&&&&& └──────────┘& │ +&&& +&&& +& │
&&&&&&& └─┘└─┘└─┘└─┘& └───────┘
偏正短语、数量短语(指量短语)、方位短语:
  经& 济& 效& 益   十& 五& 架& 次   大&&&&& 路&&&&&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补短语: & 打& 扫&& 干&& 静
&&&&&&&&&&& │&&&&&&&&&&&&&&&
&&&&&&&&&&& └────←───┘
&&&&&&&&&&& │&&&&& ││&&&&& │
&&&&&&&&&&& └───┘└───┘
述宾短语: & 提& 高&&&& 水&& 平
&&&&&&&&&&& │&&&&&&& │&&&&&&& │
&&&&&&&&&&& └────┴────┘
&&&&&&&&&&& │&&&&& │& │&&&&& │
&&&&&&&&&&& └───┘& └───┘
介词短语: & 在&&& 教& 室&
&&&&&&&&&&& ┆&& │&&&&&&&&&&& │
&&&&&&&&&&&&
──┴──────┘
&&&&&&&&&&&&&&&&
│&&&&&&&&&&& │
&&&&&&&&&&&&&&&&
└────→─┘
&&&&&&&&&&&&&&&&
│&&&&& ││& │
&&&&&&&&&&&&&&&&
└───┘└─┘
主谓短语: & 头 脑& 清 醒
&&&&&&&&&&& │&&&& :&&&&& │
&&&&&&&&&&& └──────┘
&&&&&&&&&&& │&&& ││&&& │
&&&&&&&&&&& └──┘└──┘
同位短语: & 首 都& 北 京
&&&&&&&&&&& │&&&& =&&&&& │
&& &&&&&&&&&└──────┘
&&&&&&&&&&& │&&& ││&&& │
&&&&&&&&&&& └──┘└──┘
“的”字短语:&&& 挎& 蓝& 子&& 卖&& 花&& 生&&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面是几个用加符号的组合式框式图解分析复杂短语的例子。
  在  青 年&   中&&&
开 展&&& 读 &&& 书 & 活 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培养&&& 阅读&& 的&&&& 兴趣&
和& 养成&& 好& 学 的 习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 位 个子 不 高的老 战士 穿着一 件 半 旧的厚&& 羊皮& 大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古代汉语的短语
  古代汉语的短语类型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其不同的方面有:
  1.古代汉语没有“的”字短语,但有同样为名词性短语,使用更为广泛的“者”字短语和“所”字短语。
  2.古代汉语的补语不发达。多数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工具、依据、比较对象、行为的主动者等,所以多为介宾短语。至于表示结果、可能、状态、程度、趋向等的补语,很少见到。
  3.由于古代汉语的量词不如现代汉语发达,数量往往单独使用,所以数量短语在古代汉语中较少见到。
  下面对古代汉语的各类短语分别举例。
  1.联合短语
  ①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 ·· ·· ·· ·· ··· ··
(《论语·微子》)(古今隐逸之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只有女子与小人    ·· ··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面朝   ··  ··
  ④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况且把土和石头放在哪儿?)
      ··
 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二十年》)(   ··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明察,也一定依情而断。)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
&&&&&&&&&&&&&&&&
于是把他请回家去,为他摆酒宰鸡作饭)
  2.偏正短语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 
····    ··
(我和你们尽全力夷平险阻,直接通到豫州南部, 达道汉水以南。)
  ②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腾子京被贬官作巴陵郡的长官。)
  ③请于武公。(《左传·隐公元年》)(多次向郑武公请求。) 
  ④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同上)(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更何况您的尊贵的弟弟呢?)
  ⑤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带领几个诸侯国的军队侵犯蔡国。)
  ⑥既而归,其妻请去。(《史记·管晏列传》)(出车完了回到家,他的妻子请求离去。)
  ⑦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太后的表情略有缓解。)
例⑦“太后之色”、“少解”各是一个偏正短语。
  3.述宾短语
  ①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大叔修葺城墙聚集人马,修理铠甲武器,准备士卒兵车。)
  ②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同上)(小人我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但没吃过您的肉羹。)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沛公第二天早晨带领一百多随从来见项王。)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天鹅的志向呢?)
  4.后补短语
 ①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墨子·法仪》)
(各种工匠画方形都要用曲尺,画圆形都要用圆规,打直线都要用绳墨,看垂直都要用悬锤。)
  ②何其厚于己而薄于君哉!(《盐铁论·殊路》)(为什么那样厚待自己而薄待君王呢?)
  ③臣之客能探得赵王阴事者。(《史记·信陵君列传》)(我的食客中有能探听到赵王隐秘之事的人。)
  ④群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史记·孝武帝本纪》)(诸儒生一方面因为不能把封禅的古代益礼议表述明白,又受到《诗经》、《尚书》中古代有关文字记载的牵制约束,而不敢大胆争辩。)
  ⑤及仲舒封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苏秦列传》) (等到董仲舒封缄玉册,就推崇孔子使其显明,而抑制排斥其他各家。)
  ⑥乃激怒张仪。(《汉书·苏秦列传》)(于是激怒张仪。)
  5.主谓短语
  ①当事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史记·信陵君列传》)(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因为公子有能力,食客众多,十几年时间不敢对魏国用兵谋求土地。)
  ②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同上)(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天下没有第二个;现在我听说,却是胡乱地与赌博的卖浆之人交往。)
  ③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子夏、子路、子张因为有若相貌举止与孔子相似,欲用奉事孔子的方式来奉事有若。)
  ④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án)而为氓。(《孟子·腾文公上》)(我们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德之政,希望得到一个住所作您的百姓。)
   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项羽本记》)(估计大王您的士兵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
  6.同位短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个同去游览的人是:庐陵人萧圭君王,长乐人王回深父,我弟弟王安国平父,王安上纯父。
  ②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  (xiáo),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2]。(《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天四月辛巳日,晋军在 山打败了秦国军队,俘获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班师。)
  ③管仲夷吾者[3],颖上人也。(《史记·管晏列传》(管仲管夷吾这个人,是颖水之滨人。)
  ④葬子厚于万年墓者,舅弟卢遵。(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将柳子厚埋葬在万年墓地的是舅家表弟卢遵。)
  ⑤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 伟长,陈留阮& 元瑜,汝南应汤德琏, 东平刘桢公 [4]。(曹丕《典论·论文》)(现在的文人最为著名的,有鲁国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 徐伟长,陈留人阮 阮元瑜,汝南人应汤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 。)  
&&& 7.“者”字短语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的人,让他为王。)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李斯《谏逐客书》)(东西不是秦国出产,但值得珍惜的很多。)
  8.“所”字短语
  ①独为所不为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自做了别人不做的事。)
  ②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可所止。(欧阳修《答吴秀才书》)(但幸而没认为自己喜爱的就美好,没沉溺于自己已达到的水平上。)
  9.介宾短语
  ①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六十五》)(其余的船只全部按按顺序前进。)
  ②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列子·汤问》)(自此以后,在冀州以南,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岗高地的阻挡了。)
  10.数量短语
  ①卤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两(liàng)。(《汉书·赵充国传》)(缴获了马、牛、羊十几万头,车四千多辆。)
───────────────
[1]、萧君圭字君玉,王回字深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2]、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西乞术,名术字西乞。白乙丙,名丙字白乙。
[3]、管仲夷吾,姓管名夷吾字仲。
[4]、七人皆前为名后为字。如孔融,姓孔名融字文举。依此类推。
  ②入竹二万&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交纳竹子两万根。)
  ③赐金五千斤。(《史记·绛侯世家》)(赏赐青铜五千斤。)
  ④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⑤生于高原之上,而临百仞之渊。(《荀子·劝学》)(生长在高山上,下临百仞的深渊。)
  11.连动短语
  ①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拔出宝剑开始舞剑。)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两个小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③引河水灌民田。(《史记·滑稽列传补》)(引漳河水灌溉百姓的田地。)
  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听说了这种情况,袒露上身背上刑杖,由门客带领着到蔺相如的家门谢罪。)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资治通鉴·六十五》)(周瑜等人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跟在他们后边擂动战鼓大举进发。)
  12.兼语短语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友自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
  ②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尚书·尧典》)(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严肃谨慎地遵循天数。)
  ③郢人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庄子·徐无鬼》)(这位郢都人把大白涂在鼻尖上,像苍蝇翅膀那么大,让石木匠用斧子砍。)
  ④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会见饮酒,命令赵王弹奏瑟琴。)
  ⑤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史记·滑稽列传补》)(西门豹就动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水渠。)
  以上各类短语中,“者”字短语、“所”字短语、介宾短语已在实词,虚词部分有较多的介绍,所以在这里不多举例。
第三节& 汉语单句的类型与结构
一、现代汉语单句的类型与结构
  在本章第一节中已经讲到,根据句子的结构,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一)主谓句
  主谓句由主谓短语独立而构成,有主语、谓语两部分。在正常情况下,主谓句总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谓语可以在主语之前,这时谓语和主语之间有语音停顿,书面上则用逗号隔开。如:
  ①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②修好了没有,那辆车?
  1.根据主谓句主语的施事受事情况,可以把主谓句分成三类:
  ⑴主动句 即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就是施事。
  ②我好奇地看了看她刚才画的画。
  ③小麦正在吐穗。
   ·· 
  ⑵被动句 即主语是谓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也就是受事。如:  ①整个院子被雪装饰得十分漂亮。
   ····
  ②代表团处处受到欢迎。
   ···
  ③小麦种了多少?
   ··
受事主语的情况告诉我们,主语和谓语是就语法结构说的,主语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并不意味着主语一定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⑶系事句 谓语如果不是动作行为,主语也就谈不上施事、受事,而只是谓语判断、说明、描写的对象,句子也就谈不上主动句、被动句了。如:
  ①电灯亮了。
   ··
  ②他是四川人。
  ③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
  ④满山的樱花美极了。
   ·····
  下边为了简洁直观地显示句子的结构关系,我们采用加线图解法:
  用“‖”隔开主语和谓语,用“==”标示主语,用“—”标示谓语,用“  ”标示宾语,用“()”标示定语,用“[& ]”标示状语,用“〈〉”标示补语,用“△”标示独立语,用“·”标示不作成分分析的部分。
  2.如果从主谓句谓语的构成情况来分析,又可以把主谓句分成名词谓语句、谓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三类。
  ⑴名词谓语句 由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是名词谓语句。如:
  ①今天‖星期日 
  ②老李‖山东人
  ③一支铅笔‖五分钱。
  主语指人的名词谓语句,其谓语一般是说明人的年龄、藉贯、类属,或描写人的容貌、特征等。如:
  ④她‖十八岁。
  ⑤老舍‖北京人。
  ⑥那个人‖黄头发。
  主语不是指人的名词谓语句,谓语一般是说明日期、天气、节令、数量等。如:
  ⑦昨天‖阴天。
  ⑧八月十五‖中秋节。
  ⑨这张桌子‖三条腿儿。
  ⑩每人‖一身工作服。
  名词谓语句有以下特点:
   A.主语很少出现抽象名词。谓语很少用单个的名词、代词。
&&&& B名词谓语句没有否定式。表示否定的如“他‖不是湖南人”“他没有五十岁”是谓词谓语句。
&&&& C.数量短语作谓语时可以用副词作状语。如:
  11 这包大米‖才八十斤。
  12 我‖已经四十多了。
  ⑵谓词谓语句 谓词、谓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是谓词谓语句。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绝大多数。在谓词谓语句中,由单个的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的比较少见,多数句子是谓词性短语作谓语。这就涉及到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状语、后补短语中的补语、述宾短语中的宾语问题。下边分别讨论。
  A.状语 作状语的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代词、能愿动词等单个词:
  ①会议 [认真地] 研究了这个问题。
  ②大家 [一致] 同意他当代表。
  ③这口袋 [不结实]。
  ④小张 [怎么] 干的?
  ⑤这个问题 [应该] 由我们解决。
更多的情况是短语作状语:
  ⑥雨点 [轻柔而又均匀地] 撒落在树叶上。
  ⑦他 [心情愉快地] 接受了这个任务。
  ⑧这束火炬 [为人们] 照亮的前进的道路。
  ⑨聂守信 [从老木匠那里] 学会了笛子的吹奏法。
  ⑩这朵花 [比那朵花] 漂亮。
例⑥是联合短语作状语,例⑦是主谓短语作状语,例⑧至⑩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
  另外状语也可以用于句首,称作句首状语。句首状语是全句的修饰语:
  11& [明天] 我一定来。
  12& [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文过饰非的态度是不行的。
  13& [他们满身的泥泞上,从他们极度疲乏的神色上,]& 大家明白面前进行着一场什麽样的战斗。
  B.补语 充当补语的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某些疑问代词、个别副词:
  ①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干静>。
  ②歌声响了<起来>。
  ③花种<怎么样>?
  ④汽车的速度快<极>了。
  补语还可以由短语充当:
  ⑤把这个单词写<两遍>。
  ⑥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祥>。
  ⑦石级小路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明净>。
  ⑧文章写得<好极了>。
  ⑨熊猫逗得<孩子们笑起来>。
  ⑩偏见来<自无知>。
以上例句的补语分别由数量(动量)短语(例⑤)、联合短语(例⑥)、偏正短语(例⑦)、后补短语(例⑧)、主谓短语(例⑨)和介宾短语(例⑩)充当。
  C.宾语  从述语和宾语间的意义联系上看,宾语有受事、施事和系事三种情况:
  ①他提出一个问题。
  ②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
  ③招待所来了两位客人。
  ④椅子上坐着一个老人。
  ⑤济南原来是一个多泉的城市。
  ⑥他有一套《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例①、②是受事宾语,例③、④是施事宾语,例⑤、⑥是系事宾语。  系事句中由“是”充当述语时所带的宾语又称“判断宾语”;由“是”或“不是”加判断宾语构成的述宾短语作谓语的句子称为“判断句”。例⑤就是这种判断句。另如:
  ⑦送信的是我的同学。
  ⑧鲸鱼并不是鱼。
  ⑨这房子是木头的。
有时和例⑨形式相同,但并非判断句:
  ⑩困难是相当大的。
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这些句子里,句末的“的”是语气助词,跟“是”配合成“是……的”格式,起强调作用。去掉“是”、“的”后基本意思不变。这种句子谓语要靠“是”、“的”之间词语的性质来分析。
  有的述语,如“给”、“送”、“借”、“欠”、“还”、“赔”、“交”、“问”、“通知”、“告诉”等,常常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另一个宾语指事物,这就是“双宾语”。其中指人的靠近述语,叫作“近宾语”或“间接宾语”;指事物的离述语远,叫作“远宾语”或“直接宾语”。如:
  这个事故给了我一个深深的教益。
   王老师教我们物理。
   人们叫他王大胡子。
双宾语的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如例 13 的“我们”和“物理”之间既不是联合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主谓关系。双宾语应作如下的层次分析:
     王 老师 教 我们 物理。
     ─ ── ─ ── ──
     偏 正  述 宾 
            述  宾
      主     谓
  另外,表示行为开始、停止的动词,表示对待、处理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和感知的动词,可以带谓词性宾语。如:
  15& 队伍已经停止前进。
  16& 我们打算明天动身。
  17& 刘朋喜欢读散文。
  18 他认为中国队很有希望。
  谓语的中心是动词,其后的成分有可能是宾语,也有可能是补语。区别的方法,一是看在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回答“谁”“什么”问题的是宾语,可以回答“怎样”“哪里”问题的是补语。如:     吃饭  吃东西  吃什麽 
&&&  吃<完>  吃得<饱>  吃<下去>
二是看构成成分。宾语多数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而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不能充当补语;补语经常由谓词和谓词性短语充当,而谓词和谓词性短语作宾语却由于其自身和前边动词两方面的限制而较少见。如:
    觉得舒服  主张回去  说一句 
    洗得<舒服>  跑<回去>   说<一遍>
有助词“得”,后边当然是补语。但要注意,有些“得”是动词中的语素而不是结构助词,像“觉得”、“认得”、“懂得”“记得”等等。
  D.连动句 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连动句。前边短语部分已经讲到连动短语。下边再举些连动句的例子:
  ①张老师‖写好讲义交到打印室。
  ②几个人‖围着他抢球。
  ③我‖明天上书店买书。
  ④你‖有时间听课吗?
  ⑤刘齐‖买了好多菜放在车上推着走。
  连动短语除了可以作谓语,也有时作其他成分:
  ⑥违背经济规律办事‖就是违背真理。
  ⑦他‖是下乡当过知青的“老三届”中的一员。
例⑥中连动短语“违背经济规律办事”作主语,例⑦连动短语“下乡当过知青”作定语。下边的句子不属于连动句:
  ⑧这种人不读书不看报。
  ⑨小李已经学会了开汽车。
  ⑩他有把握地说。
例⑧“不读书不看报”是联合关系,例⑨“开汽车”是“学会”的宾语,例⑩“有把握”是“说”的状语。
  E.兼语句 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兼语短语在前边短语部分已经提到,下边再举些兼语句的例子:(兼语用“ ”标示)
  ①母亲叫润土坐。
  ②他嘱咐我路上小心。
  ③他派了两个小孩买菜。
  ④李平有个妹妹是舞蹈演员。
  ⑤会后请大家看电影。
  兼语短语有时也充当其他成分:
  ⑥派人来接出乎我们的意料。
   ····
  ⑦后半夜,天气冷得令人发抖。
           ····
  ⑧让他们出国的事就这样定了。
   ·····
例⑥“派人来接”作主语,例⑦“令人发抖”作补语,例⑧“让他们出国”作定语。
  兼语句在形式上同主谓短语作宾语很相似,容易混淆。试比较:
  ⑨我希望他去。
  ⑩我派他去。
它们的区别在两点:一是兼语句中的前一个动词一般都是使令性动词,而主谓短语作宾语时,其前边的述语一般是表示心理活动以及感知行为的动词充当的,如“希望”、“知道”、“看见”、“认为”、“表示”、“相信”、“证明”等等。二是句中的语音停顿有别:兼语句的停顿在兼语之后,且极不明显;主谓短语作宾语时停顿是在主谓短语之前,而且相对明显。用“V”表示停顿,看下面的例子:
  11 大家选李老师V当代表。
  12 大家希望V李老师当代表。
&&& F.连动句和兼语句的扩展 作谓语的连动短语和兼语短语一般都由两项构成,即连动短语由两个动词性成分连用构成,兼语短语由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迭构成。但它们都可以扩展。扩展的一种情况是作谓语的连动短语、兼语短语的构成成分多于两项。如:
  ①张经理打电话找人了解情况。
  ②主任让我劝他别固执己见4。
例①的谓语由“打电话”、“找人”、“了解情况”三项构成的连动短语充当,例②的谓语由“让我”“我劝他”、“他别固执己见”三项套迭构成的兼语短语充当。
  扩张的另一种情况是作谓语的连动短语中套用了兼语短语,或作谓语的兼语短语中套用了连动短语。如:
  ③小男孩让出一个座位来请叔叔坐。
  ④他让海关人员打开箱子检查。
例③的谓语整体上是连动短语,其中套用了“请叔叔坐”这个兼语词组;例④的谓语整体上是兼语短语,但套用了“打开箱子检查”这个连动短语。它们应该作如下的分析:
   小男孩让出一个座位来请叔叔坐。
   他让海关人员打开箱子检查。
   ⑶主谓谓语句  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情况复杂。为了分析时的方便,我们把全句的主语为称为“大主语”,把作谓语的主谓短语中的主语、谓语分别称为“小主语”、“小谓语”。
  A.大主语和小主语有意念上的隶属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小主语是大主语的一部分或归其所有:
  ①这些战士‖眼睛都熬红了。
  ②小朱‖今天竞技状态极佳。
  ③我们班‖一半是南方人。
  ④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
  B.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
  ⑤他‖一分钱也不乱花。
  ⑥小王‖围棋下得不错。
  ⑦在这儿,我‖一个人也不认识。
  ⑧王媛‖普通话说得不好。
&&& C.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
  ⑨这种活‖我们不干。
  ⑩《安娜·卡列尼娜》‖我早就看过了。
   那个胖子‖我好象在哪见过。
   车票‖他昨天就买好了。
  D.大主语是小谓语意念上的关涉对象:
   小梅的事‖你不必操心。
   这种事‖中国人的经验是太多了。
这类句子,可以在大主语前加“对于”、“关于”,意思不变,当然句子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大主语就变成全句状语了。
   E.大主语与小主语,或大主语与主谓谓语中的其他成分有含义上的复指关系:
   刚才来的那个人‖他叫什么名字?
   你们班的刘颖‖我认识她。
  ⑷独立语 独立语是不同句子的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在句中位置比较灵活的特殊成分。独立语可以分为象声语、呼应语和插入语三种。
  象声语最为简单,就是独立地用象声词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如:
  ①嘎,嘎,池中的鸭子欢快地叫着。
   △ △ 
  ②轰隆隆,轰隆隆,大炮的声音也响起来了。
   △△△ △△△  
   呼应语表示呼唤、应答,如:
  ③“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
  ④小儿科在哪儿,大夫?
          △△
  ⑤“小张,来一下!”“哎,我马上来。”
    △△       △
  插入语根据表达情况可分以下几种:
  A.引起对方注意:
  ⑥你看,五颜六色的气球多漂亮!
   △△            
  ⑦你想想,我能这么做吗?
   △△△               
  B.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⑧看样子,中国队这场球赢不了。
   △△△
  ⑨这个教室充其量能容纳一百个学生。
       △△△
  ⑩我临这本帖,往少里说,也有几十遍了。
         △△△△
  C.表示某一消息的来源:
   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做百草园。
                △△
   据考证,北京的玻璃料器行业是从博山传入的。
   △△△
   据史书记载,钧瓷在宋代就已风靡天下了。
   △△△△△
  D.表示注释、补充、强调、举例:
   汤显祖去世的同一年,即一六一六年,英国戏剧大师莎士             △△△△△△
比亚也与世长辞了。
   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反对霸权主义。
         △△△△△△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
        △△△△△△△
   现在的各种艺术门类,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影视艺术,有明             △△△△△△△△△△△△    
显的庸俗化倾向。
  (二)非主谓句
  根据构成的单位,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谓词性非主谓句两种类型:
   1.名词性非主谓句 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构成。例如:
  ①飞机!
  ②多好的天气
  ③他?
  ④老张!
  ⑤一九七六年春天。
  2.谓词性非主谓句 由动词、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构成。例如:  ⑥好!
  ⑦借光!
  ⑧下雪了。
  ⑨随手关门。
  ⑩不到黄河不死心。
   有个村子叫王家庄。
  3.叹词句 由叹词构成。例如:
   喂!
   喔。
  非主谓句的出现大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一般都很简短,口语中用得较多。
  非主谓句并不是省略了什么成分,只有主谓句才有省略成分的情况。非主谓句与省略了成分的主谓句的区别在于,非主谓句无法补上确定的成分,而省略了成分的主谓句能够明确地补上确定的成分,且句意不受影响。例如:
  ①(有人敲门,问) 谁?
  ②禁止吸烟。
这两句是非主谓句,说不上省略了什么,无法确切地补出。
  ③展望未来,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
  ④问:“谁来了?
   答:小刚。
例③前一分句省略了主语“我”,例④省略了谓语“来了”,所以是省略了成分的主谓句。
  非主谓句自身能表达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意思。
敐憘二.古代汉语的几个特殊句式
  汉语的句子从古代到现代总的格局变化不大。比如,主谓关系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偏正关系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述宾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也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等等。这些从一个角度表现了语法在语言的三要素中是相对稳定的一方面。但稳定并不意味着不变化。从古至今,句子格局和表述方式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下面讲到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些句子形式。
           (一)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句子中,有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其中最突出的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述语之前。这里应该强调的是,这种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在特定条件下的正常语序,与那种为了临时的表达需要而改变语序的倒装句是完全不同的。
  在以下三种语法条件下,宾语要放在述语前面。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下臣实在没有        && ·△△
才能,又敢怨恨谁呢?)
  ②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你要去哪儿呀?)
     ·△
  ③方此之时,尧安在?(《韩非子·难一》)(在这个时候,尧帝          ·△
在哪儿呢?)
  ④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吾欺骗谁呢?欺骗上天    ·△
例④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谁”、“天”都作“欺”的宾语,“谁”是疑问代词,前置;“天”是名词,后置。
  另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前置:
  ⑤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                
    ·△
·滕文公下》)(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君王和谁干坏事呢?)
  ⑥何为不去也?(《礼记·檀弓》)(为什么不离开呢?)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种宾语前置要满足是否定句和代词作宾语两个条件。
  ①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容纳你的。)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骗你,你也不要骗我。)
  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④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进谏如果不被采纳,就没人接替我们继续进谏了。)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样还不能称王于诸侯,以前还没有过。)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种格式中前置的宾语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有时是代词。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在这个前置的宾语之后用代词“之”、“是”等复指一下。这种格式有强调宾语的作用。而有的时候还在前边加副词“唯”来进一步强调宾语的排他性。
  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晋国准备灭掉国,怎么会怜惜虞国呢?)
  ③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之谓也。(同上)(俗话说的“腮帮与牙床相互依存,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句话,也许说的正是虞国、虢国的这种关系吧!)
  ④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鸡叫就备好战车,填井平灶,只看我车的马头跟着行动就是了。)
  ⑤父母难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⑥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就是一定要去掉陈词滥调。)
  ⑦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古代的人民有三种可贵的“毛病”,现在这些或许已经没有了。)
例⑦是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子。
      
        (二).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没有这种纯粹表示判断的联系性动词,所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采用名词谓语句的形式。常用的有“……者,……也”的形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南方的大海是天然的大池。)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出色将领。)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句中主语之后的“者”字词汇意义已经虚化,所以有不用“者”的判断句:
  ④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贡品没有交纳,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
  ⑤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长得漂亮的人。)
  ⑥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张骞是汉中人。)也有的用了“者”而没有用“也”:
  ⑦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因此善良的人是不善良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鉴戒。)
  ⑧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陈轸是个奔走各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人。)
  ⑨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⑩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鲁国就相当于齐国和晋国的嘴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的道德就像风,小人的道德就像草。)
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刘备是天下勇猛难于制服的英雄。)
  由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名词谓语句,所以其谓语名词就有被副词修饰的可能。这时的副词仍然是状语而不是定语: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的马是一匹好马。)
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这孩子是一只狼。)
梁父即项燕。(《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将项燕。)
得而与之语,果圣人。(《史记·项羽本纪》)(武丁找到傅说并和他谈了话,果然是一个圣人。)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
“是”在古代汉语中是个指示代词,这是前边讲过的。它有时出现在主谓谓语句的小主语位置上,这时就很像是判断词: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我没能早重用您,现在有紧急情况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②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固也。(《荀子·天论》)(日月星星辰等天体运行的现象,这是禹和桀的时代所共有的。)
  汉代时“是”已有同作判断词的例子,后代逐渐普遍: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这肯定是豫让。)
  ②客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客舍里的人不知道他是商鞅。)
  ③余是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我是你嫁出去的女人的父亲。)
  否定的判断用副词“非”,较早则用“匪”
  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任意转动;我的人也不是 席子,不任凭人卷曲。)
  ②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判断句一般来说是表示判断的。但无论古今,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或许可以称为判断句的活用。修辞中的暗喻用的就是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式的应用就更宽泛些。比如表示比喻:
  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国君就像是船,老百姓就像是水。)
  ②曹公,豺狼也。(《资治通鉴·六十五》)(曹操就像豺狼一样。
上边的例子⑩、& 也属于这种情况。有的表示凭借:
  ③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打仗靠的是勇气。)
表示使用、携带、穿着等:
  ④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跟随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
  ⑤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来割;一般的厨师是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硬砍。)
  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像是明星闪烁,是因为各宫打开妆镜;晃如仙人瑞云翻飞,是由于众多女子晨起梳头;渭河流水涨浮起一层脂膏,是因为宫女们倾倒了含有脂粉的流洗脸水;烟雾缭绕,是因为宫室中都在焚香;就如同霹雳忽然响起,原来是宫庭中众多车辆走过。)
        (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即受事主语句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的。以下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例子: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持续地锲刻不停止,那么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刻透。)
  ②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却不能再得到。)
  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蔓延的杂草尚且不能除净,何况国君尊贵的弟弟呢?)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军队被打败,土地被侵夺,一共丢掉了六个郡的地方。)
  ⑤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眭蔡泽列传》)人当然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上面加点的词都是受事主语。但这种受事完全是依靠意思上的理解,而没有任何形式上的标志。
  除此以外,汉语中还有另外一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带“被”的句子就属于这一类。这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有几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下边分别说明。
  1.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这是先秦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
  ①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子。)
  ②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虚实》)(只有那些没有思想准备而且轻敌的人,必定为敌人俘虏。)
  ③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传》)(但是军队被陈涉打败,国土被刘氏夺走,是为什么呢?)
  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此楚怀王在国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在对比性的句子里更能表现出“于”的这种特点:
  ⑤善战者致人,而不善战者致于人。(《孙子·虚实》)(善于作战的人调动敌人,不善于作战的人被敌人所调动。)
  ⑥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事事顺利的人总能支配他人,而运气不佳的人总是被人支配。)
  ⑦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所驾驭,那又怎么会被外物所牵累呢!)
 这种句子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于”虽然可以译成“被”,但全句的被动并非由“于”来表示,而是主语已经处于受事地位,“于”的作用只在于引进主动者。这一点在下面讲到“见”的时候就会更容易理解了。二是“于”所组成的介词短语是处在补语的位置上,而译为现代汉语时,“被”及其介词却必须作状语,即放在动词之前。
  2.用“为”的被动句式
  这也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为”的作用和上述“于”的作用看起来相同,也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学说将被天下所毁坏。)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兔子不能再得到,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自己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所嗤笑,是因为什么呢?)
  ④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皇上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为什么被我捉住了?”)
“为”在句中的实际作用却是既可引进行为主动者,又表示被动。后一点在“为”后不出现主动者的句子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父母和本宗族的人,全都被杀光了。)
  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吴广一向与人交好,士兵中多有愿为其所用的。)
  ⑦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伍子胥的父亲、哥哥在楚国被杀。)
汉代以后,这种用“为”的被动句式又发展成“为……所……”句式,行为的主动者在“为”和“所”之间,“所”后是谓语动词:
⑧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太子申生被骊姬所诬陷。)
  ⑨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攻打黥布时,被无端飞来的箭射中。)
  ⑩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信陵君列传》)(侯嬴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卫太子被江充上谗言而废。)
范睢为须贾所谗。(《论衡·变动》)(范睢被须贾所毁谤。)
这种句式直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还在使用,原因就是它比光用“为”的句子在表示被动上更为明确。
  这种句式也有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的时候: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人们所俘虏。)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于是和黄巾军开战,果然被黄巾军杀死了。)
  3. 用“见”的被动句式
  这种句式中“见”的作用是表示被动:
  ①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被杀死了。)
       ·
  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整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糊涂的,只有我明白;众多的人们都是迷醉的,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③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因此君子以自己品德不好为耻,不以被诬蔑为耻;以自己不讲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
  ④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刺王旦传》)(我听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劫留了二十年。)
以上句中的“见”虽然可以译为“被”,但它同“被”,以及“于”、“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一点与“于”恰恰相反,“于”只是引进主动者,所以二者可以结合,成为“见……于……”式的被动句: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将永远被通晓大道者所嗤笑。)
  ⑥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先与齐国绝交而后向秦国要地盘,那就必然被张仪所欺骗。)
  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臣我实在怕被大王您所欺骗而对不住赵国。)
  ⑧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但是在公不被人所信任,在私下得不到朋友的帮助。)
  4.“被”字句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这种句子在战国末期已经产生,是直接用在动词之前,而且较为少见,到汉代才逐渐增多:
  ①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假如现在自己的兄弟被人侵害,而一定去报仇,这叫做“廉”;知道自己的朋友被人侮辱,而与朋友一起痛恨仇人,这叫做“贞”。)
  ②国一旦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我们国家一旦遭到攻击,即使想要奉事秦国,也不可能了。)
  ③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汉书·司马迁传》)(我假如真的完成了这部书的著述,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的人,流传到众多的都邑中去,那么就可以抵偿我以前受的侮辱,即使一万次被刑戮,难道会后悔吗?)
  直到汉末,才出现“被”后有行为主动者的句子:
  ④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本月十三日,我被尚书令召见询问。)
  从“被”在被动句式中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由副词发展成为介词的。
第四节  汉语的复句
一、复句概说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在逻辑意义上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分句构成的句子。构成复句的单位──分句,就其自身结构而言是单句,但在复句中它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如:
  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②大水进步,小梅也进步。
例①的两个分句都不能脱离另一个单用,例②的前一分句可以单用,但后一分句却不行。
  复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分句之间彼此不作对方的成分。如:
  ③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④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实践证明了这一真理。
“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例③、例④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例③中是充当宾语,在例④中则以分句的身份与分句组成复句。
  第二,组成复句的分句在逻辑意义上都密切相关,如例①的两个分句表示一种假设关系,例②例③的两个分句表示一种并列关系。像:“葛洲坝安然无恙,我国女子足球技术它有长足进步。”这样的“复句”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组成复句的几个分句必须有统一的贯串全句的语调,如停顿、重音和升降等。书面上表现为分句间用逗号或分号隔开,句末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复句中分句间的联系,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中,以及接近口语的书面作品中,往往靠分句的直接组合,没有关联词语。如:
  ⑤她不是学生,是老师。
  ⑥风停了,雨住了,大地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例⑤的选择关系,例⑥的承接关系,都是单纯依靠分句间意义上的密切联系。这种分句间的连接方式习惯上称为“意合法”。古代汉语中“意合法”的复句很常见。而多数的现代汉语复句和部分古代汉语的复句,分句间的关系是用关联词语来表示的。关联词语包括表示分句间逻辑关系的连词、有关联作用的副词,以及少数有关联作用的短语。如:
  ①歌声不.仅.感染了观众,也.感染了我自己。
  ②春节过后,虽.然.雨雪纷飞,但.江南的原野上仍是一片野色。
  ③一.方.面.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教师的待遇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
  ④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荀子·劝学》)(学习是要到死才能停止的,所以学习的程序是有个尽头的,至于学习的目的那是不可以有一会儿忘掉的。)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国也不把十五城交给赵国,赵国最终也不把玉璧交给秦国。)
  ⑥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孙膑兵法·见威王》)(战争获得胜利,就会使沦亡的国家复兴起来;战争不获得胜利,就会削减土地使国家危亡。因此,战争是不能不研究的。)
例①的“不仅”,例②的“虽然”、“但”,例④的“故”,都是连词;例①的“也”、例⑤的“亦”是有关联作用的副词;而例③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例⑥的“是故”则是有关联作用的短语。
二、复句的类型
 ⒈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明或描写相关的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并列复句多用平行句式,即几个分句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句式。如:
 ①马车夫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马,|又.能视马为亲人。
 ②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了它的威势。
 ③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
 ④不.是.习惯人支配人,而.是.人支配习惯。
 ⑤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第一通鼓鼓起了士气,第二通鼓就衰减了,第三通鼓士气就没了。)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向我;我的妾夸我漂亮,是畏惧我;我的客人夸我漂亮,是要有求于我。)
 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树。)
  并列复句常靠语序排列表示并列关系。如使用关联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有:“也”、“又”、“还”、“同时”、“既……又……”、“一方面……一方面……”、“不是……而是……”等;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有:“又”、“复”、“并”、“且”、“及”、“则”等。
 ⒉承接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先后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连续发生的事件或相关的情况。如:
 ①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②我们哪,第一天收集英雄事迹,|第二天就.编,|第三天就.排,|第四天就.演。
 ③潘先生拿起旧文稿,|看了看,|揉烂了,|便.把它放进火炉里。
 ④过了那林,|船便.弯进叉港,|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⑤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来到郡城,拜见太守,报告如此这般的情况。)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把盾牌扣到地上,把猪腿放到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⑦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信陵君列传》)(侯嬴看公子表情始终不改,这才辞别客人登车。)
 ⑧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名号了。)
  现代汉语的承接复句常用“也”、“就”、“便”、“于是”等关联词语连接各分句;古代汉语的承接复句有时与上述现代汉语的关联词语一样,另外还有用“遂”、“乃”、“由是”等的。
  承接复句与并列复句的区别就在于分句间的顺序不能颠倒。
 ⒊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只能从中选择一种情况。选择复句可分为商选句、限选句和取舍句三种。
  商选句列出各种情况,但不排除其他可能:
 ①你是.去上海,|还.是.去广州?
 ②徐悲鸿先生在巴黎留学期间,或.在学校里作画,|或.去蒙班奈画院自由作画,|或.去罗浮宫临摹油画,他从不松懈。
 ③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之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是南方所说的‘强’呢?北方所说的‘强’呢?还是你所说的‘强’呢?”)
 ④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四》)(君王认为天下是拥戴秦国呢?还是拥戴齐国呢?)
 ⑤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唉!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实在不认识哪是千里马呢?)
现代汉语的商选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或者”、“是……还是……”等;古代汉语的商选句常用“抑”、“且”、“其”等。
  限选句分句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数者必居其一的性质。如:
 ①要.么.你去,|要.么.他去,|要.么.你和他一起去。
 ②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③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史记·商君列传》)(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
现代汉语的限选句常用“要么……要么……”作为关联词语,古代汉语的限选句则一般用“非……即……”作为关联词语。
  和商选句、限选句的选择未定不同,取舍句在意思上是选择已定。如:
 ①搞经济建设宁可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轰而起。
 ②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③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为害老百姓,宁肯我独个儿死去。)
 ④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而受到赞誉,哪如背后不受毁谤。)
 ⑤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宁可我军进逼敌人,不要让敌人进逼我军。)
从例句可以看出,古今汉语取舍句的关联词语相承继的很多,“与其……”,一类是选定后一分句,而“宁(可)……”,一类是选定前一分句。
 ⒋递进复句  两个分句,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前进一层,或程度深,或范围广,或数量多。如:
 ①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②我们不但..要重视实践,|而且..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他认识了错误,|而且..也改正了错误。
 ④他们不但..不.支持热情,|反而..向群众头上泼冷水。
 ⑤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我的艰难辛苦,不单是蜀郡的人士和两州的长官亲眼看到并十分了解,上天和大地实在也都知道。)
 ⑥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韩非子·孤愤》)(法术的难以实行,不仅是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就是千乘之国也是这样。)
现代汉语递进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更”、“还”、“而且”、“并且”、“不但……而且”、“不但……还……”、“不仅(不光、不只)……而且(还)……”等,古代汉语递进复句则常用“非独(非但、非徒、非特)”、“不独(不徒、不唯、不第)”等。
 ⒌解说复句  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是解释说明的关系,先作概说,后作分述。如:
 ①讲哲学有两个对子:一个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一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②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晨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③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派出的使者各有其出使的国度:其中贤能的让他出使贤能的君王那里,无才无德的出使到无才无德的君王那里。)
 ④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和大将军廉颇等众大臣商议:要是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受欺骗;要是不给,就担心秦国的军队到来。)
 ⒍连锁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都有共同或相近的副词出现,这些词语起着紧密联系各分句的作用。如:
 ①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帐。
 ②风雨愈.大,|雨中青松愈.显得挺拔。
 ③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吕氏春秋·节丧》)
(国家越大,家庭越富有,丧葬就越是不惜财力。)
 ④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愈.贫。(《荀子·议兵》)(由于这种情况,所以得到土地以后权力越轻,兼并别国以后国家更穷。)
  现代汉语的连锁复句一般都用“越……越……”或“愈……愈……”为关联词语,前者更为常见。它们实际上是古代汉语中已有的形式。另外古代汉语中还有“弥……弥……”。
 ⒎转折复句  两个分句表示的意思相反相背,即后一分句不是朝前一分句的意思往下说,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说。如:
 ①虽然..他只是四十多岁的人,|头.发却已经花白了。
 ②大家固然..应该抓紧时间学习,|然而..也不能忽视文娱体育活动。
 ③每个人都有可能走向成功之路,|不过..必须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去开创。
 ④他读唐诗、宋词尚且..有困难,|诗经、楚辞就更看不懂了。
 ⑤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睫。(《韩非子·喻老》)(我担心人的智慧像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之外,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⑥卿非刺客,|顾.说客耳。(《后汉书·马援传》)(你不是刺客,可也只是个说客。)
 ⑦吾不忘也,抑.未有以致罪焉。(《国语·晋语二》)(我没有忘记,可是我没找到可以向他问罪的借口。)
 ⑧灌婴虽.少,然.数力战。(《史记·灌婴列传》)(灌婴虽然年轻,却屡次奋力作战。)
 ⑨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曹丕《典论·论文》)(王粲擅长辞赋;徐干虽时有齐地文辞舒缓的通病,但仍是王粲的对手。)
 ⑩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大的秦国不敢用兵攻打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您的高贵的弟弟的呢?)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可是、却)……”、“尽管……但是(可是、却)……”、“只是”、“不过”、“却”、“何况”等。古代汉语用于转折复句的关联词语较多,有:“而”、“顾”、“抑”、“徒”、“但”、“然”、“虽”、“就”、“犹(尚、且)……况(矧)……”等。
 ⒏假设复句  前一分句假设某种情况,后一分句指出将产生的结果。如:
 ①如果..我们不改变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永远无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②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③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
 ⑤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就是对上了虎符,而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而又去请示魏君,事情肯定就危险了。)
 ⑥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仍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同他们相见呢?)
 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数十百千本,|则.极当神速。(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假如只印两三本,|不算简便;假如印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纯词 合成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