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几张笔本,装一套试卷是一张还是一本的带和装纸的带的图片

自己装订手工书,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肉丁网
自己装订手工书,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及古代线装书装订方法图示
/ 卡路里 / 121399℃
猜你喜欢:
线装是书籍装订的一种技术。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自己装订书步骤自己装订手工书步骤自己装订手工书步骤自己装订手工书步骤自己装订手工书步骤自己装订手工书步骤自己装订手工书步骤线装书装订方法图解古代线装书装订方式一、线装书的形式线装书有简装和精装两种形式。简装书采用纸封面、订法简单,不包角,不勒口,不裱面,不用函套或用简单的函套。精装书采用布面或用绫子、绸等织物被在纸上作封面,订法也较复杂,订口的上下切角用织物包上(称为包角),有勒口、复口(封面的三个勒口边或前口边被衬页粘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度。最后用函套或书夹把书册包扎或起来。线装书的订联形式有很多种,即:a四目骑线式;b太和式;c坚角四目式;d龟甲式;e唐本式;f麻叶式;g四目式。唐本式和四目式订联方法基本相同,坚角四目式是在四目式的基础上对书角加固的一种改革形式,以上三种都是常用的订联形式。二、线装书加工工艺线装书加工工艺分为线装书加工和书函加工两部分。线装书加工工艺流程如下: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字。理料。即将印刷页一张一张地揭开、挑选、分类,再逐张按栏脚和图框将其撞理整齐,这种操作叫“捐书”。页张理齐后,用单面切纸机把书页裁切成所需的大小。折页。线装书折页是以中缝前日为标准,将单面印的书页的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对折,折缝就是前口,一般书页折缝处印有“鱼尾”标记,作为中缝折叠标记,称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为中缝折页的标准线的,称为“白口子折”。折页后书帖栏线整齐,鱼尾栏宽度一致,折缝压实无卷帖。配页。线装书的配页操作与平装书的配页基本相同,线装书页薄,纸质软,除用一般平订的拣配方法外,还常用撒配。撒配时,按页码顺序将同一页码的书帖排列成梯形后,将其叠放在一起,然后从一头抽出书帖,就是一本配好的书册。配好后的书册版面排列整齐,无错帖、无卷帖,撞理整齐。齐栏。将理齐后的书页散开成扇形状,并逐张将书页前口折缝上的鱼尾栏整齐的操作称为齐栏。齐栏前应先将书帖前四折边刮平服整齐,防止齐栏时书页拱翘。齐栏后的书册,栏线垂直、不乱栏、顺序正确。打眼穿纸针。配页齐栏后的书册,经理齐检查无误后,进行打眼穿纸钉,以保证书页不移动,并栏线整齐。纸针眼打两个,上下位置在书册长各1/3处,距书脊6~9mm。打眼垂直、无扎裂、扎豁书册,针眼直径以能入针穿线为准。纸打用料与所订书册纸质相同,并用竖纹。纸针要挺括、牢固、直径与针眼相符合。切书。将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页的整套书册沿口子闯齐、放到三面切书机的切书台上,对准上下规矩线切书。切好的书册应刀口光滑、平整美观,压书的力量应适当,以免裁切后本册表面出现压痕。包角。为保护书角,使其不散。不折、坚固耐用,在穿线前将书背上下两角用缤或绢包住称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书册最上和最下第一针眼处,并与线痕、切口呈垂直状。包角用料为细软织品,用适当粘剂,折角整齐,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复口。将封面三边(或前口一边)的勒口与衬页粘接,将勒口盖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观的整齐。穿线订书。线针眼一般为四个,上下位置根据订缝形式定,与书脊距离为13~18mm。用线为60或42支纱6股蜡光白线或相同规格的丝、麻线穿过眼孔,将书页订牢。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要正确,拉线紧度适当。书册穿线后平整牢固,双股线并列排齐,无扭线、交叉、重叠、分离线,线结不外露贴签条。在封面上贴书名签,签条的位置对书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离天头和前口各约8~12mm。印书根。线装书通常是平放在上,为了便于查找,还要在地脚的右边印上书名和卷次。线装书订线方法图示一、四眼订线法1.1穿线方式图1、穿线方式(一)图2、订线方式(二)1.2穿线方向图4、穿线方向(3-2)图5、穿线方向(3-3)二、六针眼订法和八针眼订法图6、六针眼订法和八针眼订法图书缀订的方式与步骤作者:杨时荣(台湾)摘要:在图书修复装订的过程中,配合选用正确的缀订方式,是足以影响图书往后延长保存年限的重要因素。本文内容便是以图书各种缀订方式作为论述范畴,并以文字、图片相辅说明,使复杂的图书缀订走线更能简明呈现而让人了然易懂,对图书典藏者及爱书人在处理图书装订及维謢工作上而言,是有正面效益的。关键词:图书维护;图书装订;图书保存;图书修复;图书缀订;科普特装订一、前言图书文献以绳线缀订防止散落,其法起源甚早,在中国可追溯至远古时代文字尚未发明前,人类以实物来表达思想之时期,云南地区便有景颇族人,会将情人所熟悉之各种树叶,以花线捆扎包成一束防止散落,送给对方以表达爱慕之意,并作为定情信物。继实物表达时期后,人类又发现可利用代表实物之图画来传达思想,日久之后,图画乃逐渐蜕变简化,而成固定形式之图案符号,是人类最原始之象形文字。有了文字就必须要有书写材料,在殷商时,人们是以龟甲兽骨作为书写材料。「甲骨文」又名「契文」,是殷代一种档案文书,在龟尾右下方,常可发现刻有「册六」、「纶六」、「丝六」等字样,此字样乃龟版编号,其作用在排列有序,龟甲中央有孔,以韦编贯穿其间,可防龟甲散乱,此与后代册叶以线缀订亦有同功之妙。至春秋战国时代,竹木简盛行,当时人著书立言,多以此为书写材料,每当一篇写毕,便用丝、麻、皮质料之绳,将「简」缀编成一长幅,图书基本形制因而产生。到隋唐时,因纸张发明,进而影响中国图书形式之演变,此时卷轴、叶子兴起,取代竹木简,惟仍难脱绳线缀编之窠臼,陈祚龙《敦煌学要钥》中,便以近代由敦煌石室中,所发掘之唐代诸多实物,考证当时图书装帧形式云:「如为卷子则于其上加一丝绵细带(成五彩细带),以便捆合;如为册子则多以线订合(以线由叶子中间缀订各叶成册)」。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也记载:「作书册粘叶为上,久脱烂茍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抄录。屡得逸书,以此获全。若缝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数册,错乱颠倒。伏读岁余,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缋之弊也。」。按「缝缋」之意,所指是以针线连续缀订书背。在敦煌遗书中,所呈现之缝线方式,一般有三种,一为书叶较厚,对折后折缝沾粘集在一起作书背,后因沾粘处脱落,再用麻线缝住,此种缝法随意性很大,没有规律,有仅缝一点,也有缝上下两端,还有整个书背用线缀订,在中国大陆、英国、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搜藏之敦煌遗书中都有发现,此可说是线装书籍的雏形;二为书叶较薄,对折后折缝集在一起作书口,加上封面纸,与书口相对一侧,打三眼订线,其特征除三眼外与明清之线装书没有多大区别,可说已完全具备线装书的特征;三为书叶较厚,几张集在一起,对折成一帖,数帖集中在一起,以折缝处作书背,用麻线反复穿联缀订,若依《墨庄漫录》所记载「岁久断绝,即难次序」而言,以上装帧形式应就是「缝缋装」。缝缋装在中国古代唐朝时期,虽然只是短暂的流行,但是随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国书籍缝缋方式,很可能便是藉由此传到日本、中亚和欧洲,而彼此影响书籍的装订方式,例如:日本的「和式缀订」,及西方书籍的「锁线缀订」,都还能找到早期中国缝缋装和埃及科普特装订的部份影子。宋代时,由于卷轴装的舒展不便,而缝缋装订又与当时书籍印刷方式无法配合,缝缋装订乃逐渐失传,粘叶方式之蝴蝶装因而盛行。直到明代,以线缀订方式复又盛行,但与订背方式的缝缋装并不相同,自明万历之后,迄至清末三四百年间「线装本」,完全取代中国图书装帧形式。科普特装订﹙CopticBinding﹚是欧洲早期的一种图书装订方式,其在公元第二或第三世纪时,系由住在埃及早期的基督徒科普特人,利用地毯的技术及缝针,所创造出的一种缀订技术,早期应用于纸草纸文献的装订;接着羊皮纸的广泛利用,取代了纸草纸后,科普特装订仍然接续被使用,直到今天纸张主导了印刷的年代,这个装订方式仍在世界各地被人们所使用(注1)。至于改良后的西洋订背式锁线装订﹙虽类似但不同于科普特装订型式,可能受缝缋装影响之缀订型式﹚,于明代时,便已进入中国,当时利马窦、金尼阁等从欧洲带来用皮面装订的西洋印本,纸白如蚕,两面印刷,有的还烫金带铜钩,盖有教皇纹章,士大夫如顾起元、李日华等见之后,诧为惊奇,但是对中国书的装订,并没有产生丝毫影响(注2)。至清末鸦片战争前后,西洋石印、铅印输入中国,书籍报刊风起云涌,在社会上引起剧烈变化,西洋式的锁线装订才渐被采用(注3)。以下便就中西式书籍,在缀订走线之种类与方式上,进行研究说明。二、唐代缝缋装的基本走线方式缝缋装是在每帖书叶折缝处连缀,为阶梯式缝法。若以四帖四眼为例,首先由第一帖折缝内部第一眼穿出,再穿入第二帖第一眼中,再由第二帖第二眼中穿出,再穿入第三帖第二眼中,再由第三帖第三眼中穿出,再穿入第四帖第三眼中,有如上阶梯;然后再由第四帖第四眼穿出,再穿入第三帖第四眼中,再由第三帖第三眼穿出,再穿入第二帖第三眼中,再由第二帖第二眼穿出,再穿入第一帖第二眼中,有如下阶梯,如此反复上下阶梯式缝法,直到两条线头相遇打结。详见图示。图一:缝缋装缀订方式﹙一﹚图二:缝缋装结线方式﹙一﹚图三:缝缋装实物﹙一﹚图三:缝缋装实物﹙一﹚图四:缝缋装实物﹙二﹚图五:缝缋装实物﹙三﹚三、中式线装的基本走线方式中国线装形式,是经长时间发展改进而流行,可谓是古本图书装订中最进步、实用及美观,依其缀订方式,又可分为以下数种:1、宋本式缀订法又称「四针眼法」、「四目缀订法」,是一种较简单且普遍的装订形式。其四眼位置之确定,是先以书本尺寸来考虑「天地角」之距离,待天地两角针眼位置确定后,再将中段部分,以两针眼分三等份。一般天地角之长宽比为1:2,惟有时也须视书本幅面宽广稍加调整。图六:宋本式缀订法图七:缀线穿入法(一)图八:缀线穿入法(二)图九:宋本式缀订走线方式(一)图十:宋本式缀订走线方式(二)图十一:宋本式缀订走线方式(三)图十二:宋本式缀订完成后图样2、唐本式缀订法此种装订方式,大都是用在幅面狭长之图书,其缀订方法基本上是与「宋本式」相同,差别只是在第二、三眼距离较为接近,其封面题签也需配合狭长形幅面,相应为细长形。图十三:唐本式缀订法3、竖角四目式因在天、地角内,各多打一眼加强缀订,故称「坚角四目式」,也有依照针眼数,称「六针眼法」或「八针眼法」。鞑清糠稀时期,对珍贵图书文献之装帧,均采用此种坚角法,故也称「糠稀式」。此种缀订方式,大都用于幅面宽广之图书,不但可强化坚牢书角,且也有美化装饰之用,幅面宽广图书,若使用「宋本式」缀订,则会显得单薄。图十四:坚角四目式缀订法(缀订走线方式见宋本式缀订方式)4、麻叶式因缀订完成之图书,其缀线分布形状如叶脉状而得名,也称「九针眼法」、「十一针眼法」,每个麻叶由三个针眼组成,此缀订方法,是建立在「糠稀式」缀订基础上,再进行装帧美化,同时题签也可贴近封面中央位置,更加强其装帧之美观,此法较适用幅面宽广之图书。图十五:麻叶式缀订法图十六:麻叶式缀订走线方式5、龟甲式此方法是由「宋本式」演变而来,因缀订走线形式,似龟甲纹样而得名,因有十二个针眼,又称「十二针眼法」。图十七:龟甲式缀订法(十二针眼法)图十八:龟甲式缀订走线方式6、线装本的合订式套书、丛书为免散失,而以合订方式缀订,惟在使用与典藏上较为不便,此法是以宋本式缀订法为基础,进而发展出以两条缀线同时缀订的一种奇特缝法。图十九:线装本的合订式图二十: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一)图二十一: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二)图二十二: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三)图二十三: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四)图二十四: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五)图二十五: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六)图二十六:线装合订本的走线方式(七)圖二十七: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八):餘此類推以下各冊綴訂方式圖二十八:線裝合訂本的走線方式(九)四、日式線裝的基本走線方式此種綴訂方式,因在日本使用較廣,故以「和式」稱之。1、普通大和式图二十九:普通大和式系在书脑缀订处打四眼,两眼一组,分两组,每组穿缀线或缀带后打平结,题名签可贴封面中央,为大和缀(やまととじ)的一种。图三十:穿缀带夹板图三十一:圆锥钉图三十二:平目钉图三十三:普通大合式的走线方式2、四目大和式是由「普通大和式」美化而来,又称「四目骑线订」,也是大和缀(やまととじ)的一种,共有八眼,每四眼为一组,共计上下两组,每组穿缀线或缀带后打平结。也有称与「普通大和式」之缀订方式与打眼数相同,两者主要差别,是在缀订完成后,缀线或缀带打侧环结并将环处剪开,成四条结尾,此为错误说法。图三十四:错误的四目大和式图三十五:正确的四目大和式图三十六:平结法(是一种绳结形态对称的基本结法)图三十七:侧环结(平结的一种,将一端绳子绕成一个环,又叫侧环结,也可当作。)图三十八:四目大和式的走线方式(一)图三十九:四目大和式的走线方式(二)图四十:四目大和式的走线方式(三)图四十一:四目大和式完成穿线之封底3、和式缀订也称「缀叶装(てつちょうそう)」,其缀订方式有唐代缝缋装的影子,在每帖书叶折缝处打四眼,每两眼为一组,以一条缀线两头各穿一根缝针缀订,一折帖有四眼,总计有两条缀线四根缝针同时进行缀订的一种缝法。四根针带线首先由第一帖折缝内部四个眼同时穿出,再各自穿入第二帖各眼中,各组针线交叉再由第二帖穿出,再穿入第三帖各眼中,各组针线再交叉由第三帖眼中穿出,再穿入第四帖眼中,如此循环至最后一帖,然后再将两条缀线结于最后帖之折缝处,见图示。(两条缀线四根缝针同时进行缀订的一种缝法,两条缀线结于最后帖之折缝处)图四十二:和式缀订折帖的缝法图四十三:和式缀订的结线方法五、西式打穿缀订的基本走线方式大都为期刊合订改装时采用,为暂时性装订,贵重图书是不宜采用此方法,惟因其装订方式简单,故台湾日据时期修装西式图书大都采用此法,一直延用至今(注4),而造成图书严重二次伤害。如今面临图书文献数字流通趋势的需要,该类装订方式的图书,在数字化过程中,也常受制于装订方式的不当,而在翻拍或扫描作业的过程中,常需拆装后才能完成数字化作业,因此在拆装的过程中,使得图书再一次的受到伤害,所以此种打穿缀订方式,是不应被鼓励用在期刊合订或图书修装上。1、打穿式基本缀订方式一般有简易三眼及五眼缀订两种,该方法是由书背脊内0.3公分左右处打孔,以麻或棉线为缀线,最前五页及最终五页,不打眼孔但须以糊黏贴,打眼孔之最前帖需用生棉纸补强,以备承受绑缀线之压力,穿线后之线头须留10公分左右在切断。图四十四:打穿式三眼缀订方式图四十五:打穿式五眼缀订方式(一)图四十六:打穿式五眼缀订方式(二)2、打穿式缀订图示图四十七:依前图方式缀订图四十八:将缀订完成后之背脊毛边裁去图四十九:然后再以尺量出背脊长宽尺寸图五十:再依前图所量尺寸,等长及略宽4cm之尺寸,裁量背脊纸图五十一:将书背脊涂刷白胶图五十二:再将涂上白胶之背脊纸黏贴上背图五十三:背脊纸黏贴上背情形图五十四:背脊纸黏贴上背后,垫纸抹平情形图五十五:背脊纸黏贴抹平后压干定型情形图五十六:定型完成情形六、西式订背缀订的基本走线方式是在书身背部以订钉或细线缀订。一般较常用之缀订方式,分为有缀绳(带)和无缀绳(带)之缀订方式,西洋古书大都是有缀绳装订,至于现代西洋书,有机器装订、半手工或全手工装订,此部份图书除机器装订采取无缀绳装订外,其余大部分是有缀绳方式缀订,然而最远古的科普特装订﹙Copticbinding﹚则是属于手工的无缀绳装订。手工缀订书身,每帖(书组)位置与订眼数量,须先按图书尺寸以铅笔定出,若以有缀绳之缀订而言,普通图书是以五条缀绳为宜,故铅笔定出位置亦有五点,作为缀线缀订之处。缀线质量以未经漂白之材质为优,其粗细应依图书需求选用,图书寿命持久否?除和缀订用料有关外,其缀订方式亦须注意,例如缀线缀订若松,书身装订则无法坚固,缀订太紧则影响书页展开,圆背时缀线也易断线。图五十七:有缀绳的缀订方式1、有缀绳缀订走线方式图五十八:二帖式有缀绳走线法图五十九:一帖式有缀绳穿线法图六十:缀布缀订法(以缀布为缀订之方式适用于超薄图书)2、无缀绳缀订走线方式图六十一:无缀绳缀订折帖订孔间距分配方式图六十二:无缀绳缀订阶梯式走线方式图六十三:无缀绳缀订平行式走线方式3、无缀绳科普特缀订走线方式(注5)图六十四:首先由书组内第一孔穿出缀线,然后再缠绕封面图六十五:将缠绕封面木板后之缀线,再穿回第一孔内图六十六:再由第二孔穿出,再缠绕封面木板后,再穿回第二孔内图六十七:如前面步骤后,缀线由最后一孔穿出图六十八:然后再将缀线穿入第二帖书组订孔内,在由下一订孔穿出后,缠绕第一帖书组之缀线后,再穿回第二帖书组之原订孔内.图六十九:各帖书组缀订方式同前图步骤,至最后一帖书组缀订时,需与第二封面木板一起缀订,首先缀线须先由封面木板外部穿入,由封面内面穿出图七十:将封面内面穿出之缀线,缠绕在倒数第二帖之书组缀线后,再穿回最后一帖书组订孔内,再由下一订孔穿出后,由封面外部穿入,再由封面内面穿出,再将穿出之缀线,缠绕在倒数第二帖之书组缀线后,再穿回最后一帖书组订孔内,于此类推将书籍走线缀订完成后,在书组内部将缀线打结,全书便算完成.图七十一:科普特装订七、西式锯目缀订的基本走线方式适用于低廉装订,其手工处理方式,是以小锯子斜锯书背,锯出数道小沟(锯目),再加胶入沟,以细套进拉紧,并于书背处刷上白胶。现今锯目式缀订,也都以机器处理,其方式先于书身背脊锯出无数小沟,然后再以胶灌入缀订,此法装订之图书,一般称之为「胶装书」,因书页易脱落,永久保存之文献是不宜采用此方法。图七十二:锯目式缀订八、结论缝缋装在中国唐朝时期,虽然只是短暂流行,但是随中外文化相互交流,中国书籍的缝缋方式,很可能便是藉由此文化交流方式传到日本、中亚和欧洲,而影响了外国书籍的装订方式,例如:日本的「和式缀订」,及西方书籍的「锁线缀订」,都还能找到早期中国缝缋装的部份影子,但有人却持不同看法,认为西方的锁线缀订是源自于埃及科普特装订,然中国缝缋装与埃及科普特装订两种方式,何者较先产生?何者为现代西方书籍锁线缀订的前生身此皆尚待考证。图书缀订目的在防止书页散失、便于典藏保存、阅读及买卖。慎选适当的缀订方式,则可有利文化保存及减少无谓的资源浪费。例如:不具保存价值的书籍,可采用较便宜的胶装、平订方式;阅读使用率较高的书籍,则可采用订背穿线方式,并加强背脊纱布密度,此可降低书籍因翻阅频繁而造成的损坏率;若需长久典藏的书籍,则建议采取订背穿线的缀订方式外,所使用的缀订材料也必须是符合中性或弱碱性的,以摆脱书籍酸化劣损的噩梦,而达到长久保存之目的。莫菲定律:「会出错的迟早会出错」,若是在图书装订的过程中,选用错误的缀订方式及材料,则它一生便注定了无法长久保存的命运,迟早会因病变而缩短保存年限。
→ 肉丁网微信公众号:【肉丁网】 ←
关注肉丁公众号用手机浏览此文
上一篇: 下一篇:带好纸笔和卷尺,做一份比装修公司还细致的户型图
[器研新舍]实用装修教程之量房拍照
王振博,室内设计/业余撰稿/西安
回到量房的话题,之所以专门提到量房拍照,不过是因为我们在家居设计要追求精细化,我们的房子要物尽其用,我们想要得到一个更舒适更精致的生活空间,而一份准确的量房数据,则是这一切的基础。
从我的从业经验来说,一次完整的量房过程,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部分:
△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 实际测量及拍照
△ 现场事项记录
△ 整理测量结果及绘制平面图(也可生成三维模型)
有需要 DIY 装修的客户,可以参照此教程进行自助测量,也可在研究了解后更好地配合装修公司进行测量记录,异地客户如能获取较为准确的平面尺寸图,也可以根据档期预约委托室内设计业务。
【一】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测量之前,首要的工作是获取相对最准确的户型图照片,有购房合同附件页的话最好,可直接用手机拍照;
保存好户型图照片,使用 Sketch Up、AutoCAD 或者其他自己擅长的绘图软件制作无任何标记的等比例户型图,打印后备用;
相对而言,SU 会比较方便,可以直接导入图片然后在图片上描线得到户型图;
因为厨卫及生活阳台区域管线相对比较集中,如有可能,建议每个厨房及卫生间单独做一张局部放大图备用;
尽量不要只带空白纸和笔就去测量,一般业主经验不足,很容易出现尺寸错标和漏标,比如我最近有一次去帮朋友量房,事先没有制作空白户型图,就是下面这张照片所示的样子,很容易标错,也容易丢失原始数据;
另外提一句,如果在空白户型图上已经标完了尺寸,记得拍照留存;
以及,在实际去量房之前请规划好时间,预留出前往物业办公室咨询装修管理要求和房屋相关信息的时间,尽量在量房当天从物业处获取所有与装修相关的信息;
如果业主自己没有什么测量经验,尽量带一位帮手,一人测量另一人负责记录核对;
【二】 实际测量及拍照
进门后先观察房屋内的整体现状,检查核对实际梁柱墙垛位置与原户型图之间的区别,并进行现场修改标注;
一般情况下,合同建筑面积 120 平米以上的住宅,从入户观察到拍照记录到测量核对,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最少也需要一个小时,所以需要事先安排好行程计划,并尽可能在采光较好的下午时段前去量房。 检查核对完墙体位置后,先测量入户处的原始层高,并对室内各顶梁及门洞高度进行测量,记录梁下高度即可,使用激光测距仪会比较方便,记录各处高度后,再依次对各房间内部尺寸进行测量标注;
这里要注意室内窗垛两侧的墙体宽度,尤其是 500-700mm 左右的墙体宽度,如果此类尺寸不明确,很可能影响到后期布置工作桌或者衣柜的尺寸和柜门开启方式。
另外,在测量某一个单独房间的长度时,需要记录门洞宽度的上中下三个数值,然后测量记录左右两侧的墙垛长度,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测量左墙垛、门洞、右墙垛的总长度,以便后期核对确认;
测量时,如目测距离小于 1 米,可使用卷尺进行水平测量,比如上述的墙垛;超过一米或者方便使用激光测距仪时使用激光测距仪,也可以根据需要搭配使用;
在测量各房间宽度时,如用激光测距仪,需进行双向六点测量,即在距地 300mm 左右、1000mm 左右、1800mm 左右高度处,从左往右及从右往左各得到三个测量值,以便消除操作误差及评估墙体垂直度,毛坯房测量时可粗略按最小值记,如果是定制柜体,则需要逐点记录数据,下面两张图为之前按客户需求精确定做的柜体,成品误差小于 1mm;
然后固定一个方向(比如顺时针方向)进行全屋拍照,以合同建筑 140 平米的房子为例,最少要拍 30 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其中要有 5-10 张照片包含其他照片中已有的局部场景;
也就是说有些部分需要重复拍摄,以便后期核对,比如以下三张照片都包括了入户门,但是取景范围并不一样,依次是第一张,第二张和最后一张实景照片;
在拍照时注意取景角度,尽量在一个镜头内囊括更多的信息,并选择一个较远的适当距离,将各房间空调孔的位置拍进去,以便在决定不选用中央空调后根据空调挂机的朝向安排室内设施;
厨房卫生间的测量是重中之重,测量时一定要进行复核,并尽可能进行最少三个角度的拍照(门口朝里、里侧朝门、地面管线),其中,拍摄顶部管线主要是为了在尺寸拟合时确认排水点位间的相互位置;
厨房需要记录的管线点位及相互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下水立管位置及距墙尺寸、水槽排水管定位尺寸、水槽排水管与下水立管的连接位置、地漏中心的定位尺寸、烟道方向及尺寸、地暖集分水器的三维尺寸、地暖集分水器与墙体或者烟道之间的定位尺寸、燃气管道的定位尺寸、有可能放置冰箱的若干位置;
卫生间需要记录的管线点位及相互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排污口的定位尺寸(包括坑距)、下水立管的定位尺寸、洗面台盆排水管的定位尺寸、地漏数量与各定位尺寸、浴缸预留排水管的定位尺寸、卫生间排风烟道的尺寸及位置、卫生间窗户的定位尺寸及高宽、卫生间门洞的周边尺寸;
【三】现场事项记录
在能分辨的前提下,记录各外窗的型材类型、玻璃类型、开启方式,以及入户门开启方向和门沿内侧距地高度;
标记有可能的洗衣晾衣区域,有可能的壁挂锅炉和水箱位置,有可能的中央软水机位置;
如不考虑移动强弱电箱、温控面板、可视电话、广电网络面板的位置,则需拉尺拍照,或者把定位尺寸记录在手帐本上;
【四】整理测量结果及绘制平面图
根据实景照片中的信息及目测结果,在绘图软件中画出基准参考线,然后进行尺寸拟合及误差消除;
同一个房间靠门一段的宽度测量结果和靠窗一点的宽度测量结果如有 10mm 以上的误差,需要分别记录,而不是取平均值;
在制图软件上进行尺寸和消除误差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经验不足,只从一个方向开始拟合标记,最终会出现误差积累过大的情况,这时候基准参考线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拟合完尺寸后,先与合同附件页中的户型尺寸进行基本核对,检查有无重大笔误,然后再与现场测量的结果进行相互核对,没有较大误差即可;
然后在图纸上标注管线点位及名称,并在根据拟选的地面材质划分区域,使用 SU 自动计算区域面积,以便计算某些工序的工程量,购买地板地砖时也可以作为参考;
最后整理得出的平面图、建筑模型草稿、建筑模型与照片的对比图可能是下面这样:
以上照片是均来自我从事室内设计以来各个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很多表述方式也已经做了改进。
一般做完这些基础整理工作,我还需需要再根据交付要求或者施工要求,整理出不同的图纸格式。
而作为普通业主,如果上述测量整理工作你都能很好地完成,那么你所得到的结果就已经比市面上绝大多数装修公司的测量图纸都要严谨细致了,收拾收拾准备去迎接真正的装修挑战吧。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
这几个月随着在知乎收获的赞同的增长,有上百位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咨询一些装修方面的知识,大家对于了解装修相关经验的需求如此迫切,我却无法一一认真回复,只好写一些比较宽泛的概念和注意事项类的文章,希望有需要的朋友能够自己多花点时间去按图索骥。
微信公众号:器研新舍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带卷子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