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哪些办法能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锁芯最佳办法

>>>友情提醒:不登陆也可发表。
关于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措施的最新评论
地理书库栏目
推荐中国地质地震灾害
中国地质地震灾害热点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侵权必究【地震科普短片】地震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央视网消息: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的地震被称为破坏性地震。那么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相关?我们平时如何搞好抗震设防,减轻震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的破坏程度通常用烈度来表示,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地貌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是震后地震专家通过仪器记录和现场调查确定出来,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的最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XII(十二)度,最高XII(十二)度表现为&山川易景,地面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通常VIII(八)度区就会造成较大破坏,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最大烈度为XI(十一)度。
  地震烈度首先与地震强度有关。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强。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远近、震源深度密切相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震中距上地震的烈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远的地方破坏程度越小,破坏程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破坏性越强。我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强震,大多是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浅源型地震。
  地震破坏程度也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密切相关。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程度,平均比白天严重3到5倍,这和垮塌建筑内的人员密度成正比。
  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地理环境、建筑物的特点和抗震能力、人口密度等。两个地震震级相当,释放能量基本相同,但可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破坏却是差别巨大。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地理条件越优越(如云南景谷地震地势就比较平坦)、房屋建筑质量越好、抗震设防等级越高,地震造成的破坏就会越轻。因此,建造房屋时尽可能避开活动断层区域,努力提高房屋建筑质量和抗震设防能力,对减轻和避免地震灾害极为重要。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王敬东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避免或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采取措施-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避免或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采取措施
来源:   []  
  地震震级和基本烈度 地震的强烈程度用震级表示,震级是根据震源(地壳断层错动处)释放出的能量来确定的。国际上普遍应用里氏震级。受地震影响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处的地震烈度量大;离它越远,影响越小,烈度也越低。中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来表示。在1~6度时,一般的建筑物不受损失或损失很小;而在10~12度时,对建筑物的破坏性甚大,即使采用重大防震措施,也难确保安全。因此,建筑的防震措施主要应用于&6~10度地区。各国都编制有本国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区划图上所标明的烈度为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一般场合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防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称为设防烈度。中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D78)的修订本(以下简称《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10度地区的防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物的设防烈度,一般按基本烈度并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酌情增减一度。&   一般要求 建筑物的防震设计应尽量符合下列要求:①选择对防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②合理规划,避免地震时发生次生灾害(如火灾、爆炸等);③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防震结构方案,务使建筑物体型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和均匀分布,避免立面、平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形状;④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并使结构和连接部分有一定的延性;⑤减轻建筑物自重,降低其重心位置;⑥不作或少作地震时易倒、易脱落的装饰物,对女儿墙、挑檐等应采取加固措施;⑦在设计中提出保证施工质量的要求。&   多层砖房的构造措施 多层砖房的垂直承重构件是砖墙。砖墙容重大,强度低,对防震不利。在构造设计上宜采取下述防震措施:&   防震缝 在地震烈度定为8度和9度地区的多层砖房,其平面要求规整,以矩形为宜。如因建筑设计的要求而采用较复杂平面,则各部分刚度不一,连接部位应力集中,容易遭受破坏,须用防震缝将建筑物断开,分为若干独立单元。如平面虽为矩形,但高度不一,高差在6米以上,或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也应设防震缝将它分为若干个体形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构造柱 《规范》规定房屋总高度的限值,设防烈度6度地区为24米,7度地区为21米,8度地区为18米,9度地区为12米。房屋应在内外墙交接处、外墙垛处和外墙转角处加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须先砌墙后浇柱,截面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层数而定,但不应小于24×12厘米,墙身须预埋钢筋和柱拉结。构造柱还应同圈梁连结。构造柱不单独设基础,一般从室外地坪下50厘米或基础圈梁处开始设置。&   墙体布置 房屋抵抗水平地震力的能力,同墙体断面有关,故要求窗间墙的宽度不宜过窄,窗间距相等并均匀布置;承重外墙尽端和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距离均应不小于《规范》规定的限值,但在墙角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不受此限。在横向地震力作用下,横墙能起保护纵墙的作用,故横墙间距也不得超过《规范》限值。楼梯间由于没有完整的楼盖,整体性较差,墙体易被破坏。因此,楼梯间须有加强的构造措施,其位置也不要设在防震力弱的房屋尽端或转角处。&   连结要求 房屋各部分的连结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多层砖房的连结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①墙和墙的连结。墙体在交接处均应交错砌筑。设防烈度为&7度的高大房间和设防烈度为8度、9度(不论房间大小)的房屋外墙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均应沿墙高每50厘米配置两根φ6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米。②楼盖和墙体的连结。楼盖要有足够的支承长度。③楼盖本身的连接。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板以及设防烈度为&&8~10度的房屋的屋顶,当圈梁设在板底时应加强预制板相互间以及板与梁墙和圈梁的连结。④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必须和墙或柱(包括构造柱)以及圈梁连结牢固。⑤预制楼梯段应和平台板的梁连结牢固。&   圈梁 圈梁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加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房屋的整体性,屋顶处必须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应设在和楼(屋)盖同一标高处,或紧贴楼(屋)盖的下皮。沿外墙和内纵墙以及一部分内横墙均应设置圈梁,作成交圈封闭状。设防烈度为&6和7度地区,除屋顶处设一道外,楼层处可隔层设置;8~10度地区,屋顶和每层楼盖处均须设置。软弱地基上或10度区的房屋应沿外墙及所有承重内墙增设基础圈梁一道,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处可不再另设圈梁。&   框架结构和砖结构组合房屋的构造措施 这类房屋由于两种结构的刚度相差很大,故防震能力不如砖结构,更不如全框架结构。《规范》对这类房屋的高度、各局部尺寸的限值、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等,规定有更严格的措施,以加强其防震能力。&   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的构造措施 厂房的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整。如果生产工艺要求布置复杂的平面、立面,或在厂房侧边贴建生活用房、变电所等,则应用防震缝将它们分开。厂房屋顶和天窗均宜选用轻型结构,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天窗架,在上设天窗两端的屋架上弦设横向支撑一道。在9度地区,可采用重心低的下沉式天窗。围护墙宜采用轻质或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如采用砖围护墙,须增设圈梁,上密下疏。圈梁、墙梁和墙身均须同相关的柱、屋架、屋面板连接牢固。&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构造措施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防震结构有框架结构体系和框架-防震墙结构体系等几种。如果建筑的体型比较规整,布置比较均匀,层数不多,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比较经济合理。层数较多、楼层高、荷载较大的建筑,宜采用框架-防震墙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用防震墙来承受大部分地震荷载。防震墙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贯通全高,并采用横向和纵向防震墙相连的布置方案,但各防震墙间的刚度差别不宜过大。在框架房屋中,如果平面或立面形状较复杂或房屋各部分的结构刚度相差较大,须设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单元。框架的填充墙应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宜嵌砌在框架平面内,砌体要同框架柱、梁紧密连接。&
原作者: 搜房网&&(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和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发表的作品,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信息
相关新闻和网友评论
服务电话:8  联系市场部:6 010-  24小时服务热线:3
兄弟网站: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经营许可证编号:000202  ICP证:浙B2-
法律顾问:永鼎律师事务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