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钰茜用韩语怎么写自己名字黄钰茜用韩语怎么写自己名字

1.298元/1年/1个账号2.主从账号方便管理3.集中开发票,方便报销风险评测中黄黄钰茜下载报告周边风险0条登录查看登录查看他的合作伙伴(1)王全国有1家公司,分布如下四川(共1家)成都妙思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置顶反馈APP微信天眼查公众账号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版权所有: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C)2015 JINDIDATA 京ICP备固定电话:400-871-6266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3号中国卫星通信大厦B座23层查看: 111890|回复: 105
[海外学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实用留学故事整理(实时更新)
本帖最后由 恋上他乡 于
09:29 编辑
留学非洲体验(同小鱼讲故事)
主持人 杨瑜婷
  说到留学,大家脑子里首先联想到的多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热门留学国家,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非洲也成了留学的预选地之一。在那块热情洋溢的土地上,也能捕捉到中国学子的身影。
  和大多数人一样,留学非洲并非安翔的本意,当他随着海外工作的母亲来到苏丹首都喀土穆时,恶劣多变的天气、差强人意的环境以及相对单调的娱乐都让他不习惯。可是几个月下来,安翔已经能够微笑着给我们展示他拍的照片,并对那些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津津乐道。
  ——小鱼&&
  小鱼:听说你因为留学的事,还跟你母亲有过争执?
  安翔:刚去时,语言不会,心理落差又大,整个人郁郁寡欢,很想回国。妈妈很生气,说我不理解她的苦心。但是进了学校之后,反倒是妈妈比较担心,因为我每天的课程很少,下午早早就放学了,她说这边的教育这么放松,以后我怎么考得上大学。
  小鱼:高中课程很少吗?国内都是排得满满的,有的学校连周六、周日都有课。
  安翔:这边的课程不多,我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但对我来说,其实也不轻松,因为全英文的课本是不小的挑战。
  小鱼:你们学校的生源是不是以当地学生为主?师资如何?
  安翔:我们学校总共400多人,当地人占较大比重,欧、美那边的留学生也不少,老师来自世界各国,总的来说是个多元化的学校。
  小鱼:说到非洲,我总想起很多人穿着传统服装在草地上跳传统舞蹈,你在那边有没有参加过比较有特色的活动。
  安翔:我参加过当地的一个婚礼,新郎、新娘穿得很隆重,新娘穿着点缀了很多饰物的蓝色衣服,走近时,香气扑鼻,因为这边的女性都很喜欢使用香料。他们的结婚仪式结束之后,所有客人一起在舞台上跳舞,非常热闹。
  小鱼:很多人不敢去非洲是因为担心安全,你感觉那边的安全问题怎么样?
  安翔:其实挺好的,白天基本上很安全,晚上外出要留意点。贵重物品最好不要放在车里,因为很有可能被人砸掉玻璃拿走。老实说,跟安全比较起来,我对这边的天气更头痛,去年10月时气温还天天超过40摄氏度,我来了几个月黑了一圈。前段时间我还切身感受了一回沙尘暴,就那么一步一步离我越来越近,我一说话,嘴巴立刻被沙子塞满了。
  小鱼:我看到你拍的照片了,你真勇敢,那种天气还记得拍照,应该躲在屋里不出来。
  安翔:出国本来就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很多东西遇上了,就面对它、体验它,以后回想起来,也是人生的一番宝贵经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本帖最后由 恋上他乡 于
09:10 编辑
来了韩国才知道(如何适应异域文化·韩国篇)
“瓦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行人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就读于韩国湖南大学的易华勇初到韩国时,感觉到的是舒适和悠然,让他感受更深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 &&&
  本期我们走近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听一听他们的留学故事。
  打有准备的“语言仗”
  采访中,不少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表示,到学校以后,第一个感觉是听不懂课。
  “留学韩国的生活,真不轻松!”在顺天乡大学就读的敖璇感慨,不少学生在留学之前,已在国内的语言机构学习过韩语,但在听课时仍会遇到不少困难,“通过韩国语能力考试,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开始韩国留学生活的第一步。 ”
  敖璇告诉笔者,韩国多数大学使用韩语教学,专业课有很多专业术语,这给留学生理解带来较大困难。“留学生必须花比韩国学生更多的时间做准备。”
  事实上,一些语言有困难的学生,考试时会用韩语写上这样一段话:“老师,您好!我是中国留学生,由于我的韩国语水平不好,请多多关照。”
  韩国高校对学生要求很严,除了考试,平时还经常要求写各种学习报告。这些报告的质量对于学生很重要,因为韩国高校对学生的考核,除考试成绩外,还包括出勤率、平时表现以及提交的学习报告的质量。
  就读于庆熙大学的刘吉对“如何过语言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留学生来韩国一般需进入专门开设的韩语语言学校学习,打有准备的‘语言仗’。”
  跨过文化交流障碍
  “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在韩国也不例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的大学校园里,你总会遇到三五成群的韩国学生结伴出行,运动、打球、用餐……”曾就读于延世大学的张雷生告诉笔者,韩国人认为在集体中更容易体现自身的价值,并从中获取安全感。
  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韩国留学生介绍说:“以用餐为例,中国人不会介意一个人吃饭,但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被孤立’的表现。”
  对于如何融进当地社会,就读于庆熙大学视觉设计专业的刘炜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多去咖啡店、饭店之类的公共场所,多和韩国人交流,了解他们正在关注什么,慢慢地就会适应。”
  事实上,很多大学为了方便学生尽快适应留学生活,都会组织留学生参观韩国民俗博物馆、看韩国电影、听民俗音乐会等。在亲身体验过韩国的文化艺术之后,不少留学生表示,在边听边看、边看边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对学习语言有帮助,更对韩国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重视垃圾分类环保
  不少留韩学子表示,学会垃圾分类是他们在韩生活的第一课。
  就读于韩国首尔女子大学的赵越说:“刚到韩国时,并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常常是各种生活垃圾统统装在一起后,丢进垃圾桶,可没两天我就收到了两张垃圾罚单。后来知道是因为垃圾没有分类吃了罚单,当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好事,经历过后,我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了。”
  笔者还从其他中国留学生那里了解到,在韩国,除了大型公共设施附近配有分类垃圾桶外,装垃圾的袋子也有讲究。“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代表不同的生活垃圾,在处理垃圾时,要是有垃圾未分类或未用标准垃圾袋的情况出现,当事人很可能被处罚。”刘炜说。
  体验独特活动(延伸阅读)
  在韩国,大多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后前几周的时间组织一次MT(团队训练)活动。在那段时间,留学生会和韩国教授、同学一起去野外体验生活:白天接受体能锻炼,晚上大家要一起喝酒、唱歌、做游戏,但也没有固定模式。“有时候会是国外留学生和韩国学生在一起做料理,然后分组把成品送给教授进行点评,优胜者的奖励是得到学校食品券。”就读于顺天乡大学的敖璇说,通过该活动,留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能力,还能培养团队意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微信/QQ:专业办理海外文憑】cheng绩|单.】jiao育|部|认|証】shi馆|认|証】IELTS城绩单。签証,护照&
本帖最后由 恋上他乡 于
09:15 编辑
美国机场的严与宽(留学随笔)
对隐私的“严”
  我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在机场等着领行李,因为一个人无聊,所以拿出相机拍了些照片。后来过了一会儿,一个机场工作人员就过来问我:“小姐,请问你是不是拍了照片?”
  我不解地回答:“是啊。”
  “请你删除相机里的照片。”机场工作人员非常严肃。
  “为什么啊?”我有些不解。
  “你这一举动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机场工作人员解释道。
  我看了看四周向他解释道:“这里并没有写‘禁止拍照’之类的标志啊。”
  “这里规定是不能拍照的。”机场工作人员再次解释。
  我马上把照片删掉,并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清楚状况。”机场工作人员也没有再为难我。
  后来我才知道,在美国这边确实不能随便拍照,好多场合没有写明禁止拍照,只要是涉及到个人隐私,都是不可以拍照的,由此我也知道了美国对于隐私的看重。
  对助人的“宽”
  刚到美国,在机场就经历美国人的“冷”与“暖”,从而看到美国的“严”与“宽”。
  同样是在机场,就在“拍照事件”结束后,我领完行李,便等来接我的师兄。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师兄的身影。这是我第一次到美国,第一次来到不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而来接我的人又联系不上,我便开始不安。
  正着急,机场的工作人员主动走过来问我:“你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告诉他:“您好,我第一次来美国,从中国北京来,要来接我的人还没有到。而我的电话在美国还不能用,您能帮我联系接我的人吗?”
  机场工作人员很热心地安抚我:“不用担心,我们帮你联系。”
  他们帮我打了许多电话,一开始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为了缓解我的紧张他们跟我开玩笑说:“也许你今天要留在机场过夜啦!或者你也可以乘坐另一班飞机返回北京,不过北京现在很冷哦。”
  同时他们告诉我不用担心,可能是高速路堵车。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终于联系上了接我的师兄,他们的热情和友好也让我印象深刻。
  (寄自美国)姚丽娜整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留学荷兰:
学会接受心直口快的交流方式(如何适应异域文化·荷兰篇)
荷兰学生乔希姆(左)在教中文。丁 宁摄
放学后去踢球的荷兰学生。丁 宁摄
荷兰小镇风光。丁 宁摄
 素有“风车之国”美誉的荷兰,以其独有的田园风光闻名世界,同时也因为高质量的教学水准和平价的学习费用吸引着国际学生前往留学。本期我们走近这座“欧洲花园”,聆听中国留荷学子的亲身感受。
  体味生活:
  恬静的乡村气息
  不少踏上荷兰土地的中国留学生表示,来到荷兰,最令他们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朴实而恬静的乡村气息。
  2009年来到荷兰就读于特温特大学的谢彦博回忆道:“还记得刚下火车就能闻到淡淡的牛粪味,这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我来说很有新鲜感。”他告诉笔者,荷兰的绿化很好,学校好似坐落于大森林之中,里面还有牧场。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荷兰的乡村化生活别具一格。丁宁现在已是格罗宁根大学的讲师兼预科主管,曾在德国读书的她描述了乘火车跨越德荷边境时感受到的地域差异:“地势更加平坦了,草地上的牛羊渐渐多了,路边的民宅也更加紧密了。荷兰民宅与德国的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开放式的大玻璃窗。”
  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浮华,荷兰人的生活节奏不紧不慢。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年迈老人嘬着咖啡享受闲暇时光,中年人骑着自行车悠然哼起小调儿,年轻人背着运动背包结伴去运动。但很多留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习惯了中国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后,反而有点不适应荷兰的生活节奏。“感觉这里的城市太过安静,仿佛自己提早进入了晚年时期。”现就读于方堤斯大学的邓梓涵说。
  行事方式:
  严谨又不失灵活
  谈起与荷兰人的交往,邓梓涵告诉笔者:“荷兰人做事情习惯计划周密,凡事都需要预约。”一件小事让她对荷兰人的这一特点印象深刻,有一次,她在学校走廊上向老师提问,还没等她说出问题,老师就说:“问问题得先预约。”邓梓涵解释道:“只占用您几分钟。”没想到老师的回答是:“好,那我们就来做个短时预约。”
  荷兰人几乎人手一本效率手册,用来记录每天的日程安排。不少留学生表示,荷兰人这种生活习惯值得效仿,不仅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还能形成信守承诺的美德。
  “相对而言,荷兰人的一丝不苟并不像德国人那么刻板,也不拘泥于陈规,是灵活多变的。”丁宁说。
  感受文化:
  心直口快与包容
  在荷兰,要学会接受荷兰人心直口快的交流方式。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鹏说:“荷兰人学习中和生活上会直接表达看法,不兜圈子,直截了当。”他就常常被毫不客气的荷兰人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对于习惯了含蓄婉转的中国人,有时候可能要为此委屈上好一阵子。其实这种直接并无恶意,只是荷兰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心口一致。
  丁宁在大学任教时,对荷兰学生在课堂上针锋相对、不留情面的讨论印象深刻,“但是后来我发现,即使这些学生争论到面红耳赤的地步,也是对事不对人,下课之后依旧相约去酒吧欢度时光。”她告诉笔者,与荷兰人交朋友,不必对他们的“直来直去”耿耿于怀。
  然而,在采访中,不少留学生表示,荷兰人说话虽然心直口快,但他们却很包容。“因为在这里,你能看到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丁宁说。
  谢彦博也有类似感受,“荷兰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自豪,但同时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甚至会很有兴趣。”他告诉笔者,在荷兰,留学生经常能得到当地人热情友好的帮助。
  荷兰的多元包容还体现在英语的高普及率上。虽然英语的普及方便了留学生快速适应当地生活,但荷兰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大部分正规场合都使用荷兰语。对此,谢彦博提醒道:“英语的高普及率使很多留学生放弃了荷兰语的学习。然而,要想进一步融入荷兰社会、了解荷兰文化,掌握荷兰语是很有必要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图为王凌波(后排站立者)在同学的生日派对上
现在就读于瑞士日内瓦管理学院的王凌波是2010年9月份出国的,以交换生的身份去瑞士学经济管理,转眼过去半年了,对于这段国外生活,她觉得自己收获颇多。
  想尽办法让别人理解自己
  “在瑞士问路,他们一般都会很热情地把你送到你要到的地方去。”凌波这样告诉笔者,这一细节让身处他乡的她觉得很温暖。和瑞士的同学相处得比较融洽,同学过生日,她带着自己包好的水饺去参加派对,同学们都很喜欢吃。这让她觉得很自豪。“在派对上大家一起跳舞,我一开始只是在坐着,后来被拉起来一起学葡萄牙的舞蹈。虽然扭扭歪歪的舞姿不是很优美,但大家笑闹在一起,没有语言、种族的隔阂,都很开心。”
  “初到瑞士时,一次我去超市买鸡蛋,没找到鸡蛋在哪儿,就开始问营业员,恰巧超市营业员不会说英语,而我又不知道鸡蛋用法语怎么表示,于是开始手舞足蹈地比划,可对方还是一脸茫然,最后我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学了两声鸡叫,虽然学得不是很像,但营业员还是理解了,最后终于买到了。”凌波不好意思地讲道。每想起这个,凌波就觉得有些丢脸。
  高成本的生活让自己成长
  在生活方面,凌波说她比较不适应的是每到周日,所有店铺都大门紧闭,街道上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特别冷清,因为人们都开始享受周末,全家人聚在家休息或外出旅游。凌波只好提前买好周末要用的东西。
  “学校不提供住宿,我和中国同学一起租房子,租了一个瑞士人的房间,一月600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4000多元。”凌波每个月的奖学金恰好补了房租。为了锻炼自己,她利用假期在中国餐馆打工,早晨九点半出门,忙碌的时候凌晨一点才下班。这些都不是最辛酸的,最辛酸的是老板娘为人刻薄,稍有不对,便加以训斥。由于没有事先商量好工资待遇,等到结算时发现缩减了近1/3。委屈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相较之下,有一次,一位客人在餐厅用完餐以后,同店老板握手,又同凌波握手,悄悄给了凌波10法郎小费,凌波感叹,客人比老板更懂得员工的辛苦。
  最遥远的距离是生死相隔
  “瑞士的大学生要比中国的大学生辛苦一些,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吃透老师教授的内容,在国外考试没有‘范围’一说。”凌波这样介绍道,全都是要凭学生自己的努力。课堂上只有二十几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讨论的性质更强一些。凌波渐渐地喜欢上那儿的气氛、那儿的老师。一个月的假期结束后收到学校的邮件,本来期待开学的凌波心情变得有点低落。
  她在日志中这样写道:“开学后的几天收到学校的邮件,教国际文化课的老师去世了,她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上课总是很有激情,对学生总是那么有耐心,可是突然间……感觉到在生与死面前,什么都变得模糊,变得不堪一击,变得不再重要。原来最遥远的距离,是在一闭眼的瞬间什么也无法挽留了。希望……天堂的祝福不分国界。”
  凌波觉得自己学会把一些事情看淡了,看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全面客观,会从文化层面上去理解,这也算是收获之一。6月份就要回国了,凌波的心情很激动,开始准备给家人朋友的小礼物。凌波说有机会还要出国,去各个地方看一看,在国外有合适的工作也会选择留下。因为还年轻,凌波在自己的路上慢慢看着、走着、体验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留学生眼中的西班牙
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如何适应异域文化·西班牙)
张雪(左)和老师在一起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在西班牙的学习,我觉得是自由。”现就读于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张雪这样形容她的留学生活。
  和张雪一样,在西班牙读书的中国学子不仅经历着独特的异国生活,而且体验着独特的异国文化——
  最喜欢&&自由的学习方式
  在中国留学生看来,同国内高校不同,西班牙的教育更注重课下的自学和与老师的互动。
  “我们的学习氛围很自由,学生们常在课上随意提问。刚开始,我总认为打断老师的思路是不尊重老师,后来发现教授们很乐意回答学生的问题,同时一个好教授会擅于在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张雪在谈到西班牙的学习方式时这样说道。
  就读于阿尔卡拉大学的孙竞一同样用“自由”形容他在西班牙的学习生活。“例如,我们的课有上、下午之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此外,我们的老师也会领我们认识新朋友,并组织一些和当地汉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的活动。”
  最难忘&&丰富的课余生活
  因为学习生活比较自由,在西班牙的中国学子有很多可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西班牙历史悠久,艺术辉煌,拥有众多文化遗产,我有空会到各处逛逛走走。我最喜欢的城市是巴塞罗那,那里有高迪的建筑,也有现代的加西亚大街。”旅游是孙竞一的最爱,在留学的日子里他走遍了西班牙20多个城市和周边的10多个国家。
  张雪的课余时间也大多贡献给了旅行和购物。谈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张雪讲述了她同学校登山社的西班牙同学一起登山的故事:“刚开始我以为只是去游山玩水,后来才发现大家带齐了登山装备。在爬山过程中赶上下雨,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同国内遇到困难互帮互助不同,西班牙学生是很独立地克服各种障碍。”
  最体验&&为生活而工作
  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几乎所有留学生出国之后都会遇到的。在中国留学生眼中,西班牙人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十分享受生活。
  “我在这边的第一课,老师就问我们‘是为生活而工作,还是为工作而生活?’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人和西班牙人在生活态度上最大的不同。在西班牙,最典型的的作息方式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或学习,周六晚派对,周日休息。”张雪告诉笔者。
  幸阳昊是香港科技大学到西班牙的一名交换生,谈到西班牙人的生活态度,他也很有感慨:“西班牙人很懂得享受生活,如果有时间他们就会去和朋友喝喝咖啡、聊聊天。比起工作和赚钱,他们更重视和朋友、家庭的关系。”
  最尴尬&&遇到“午睡时间”
  西班牙人“享受生活”的态度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学生们,但有时也为他们带来不便。在谈到留学生活中遭遇到的尴尬,不少留学生提到了西班牙人经典的“午睡”。
  “西班牙人的‘午睡时间’是很出名的。每天下午2时到4时,在此期间不少店铺都关门打烊,就连肯德基都关门。这段时间,哪怕你生病需要买药,也要等店主睡醒了觉再说。我刚来的时候觉得这种习惯让人难以忍受,后来慢慢习惯了。”谈到午睡,幸阳昊感慨良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留学生在海外如何排解心理压力(读者点题)
近年来,伴随留学人员低龄化态势和各种压力的增大,留学生活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一些恶性事件(如自杀、伤害他人等)令人触目惊心。留学生活和深造机会不知令多少人向往和羡慕,却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留学生一步步跌入绝望的深渊,留学生活到底有多大风险,有什么办法可以排解压力、走出低谷呢?
  应读者要求,我们请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以具体实例分析问题所在,并指出怎样加强心理建设,学会健康生活。希望对广大留学人员有所帮助。
  ——编者&&
  人在海外留学,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种种压力。留学人员需要不断地调整心理,加强抗压能力,同时通过学习、交流,更好地预知、转移和分解压力。
  第一,家庭要加强情商关注
  家长应该对出国留学有充分的了解,并客观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走这条道路。对于年纪较小或是性格封闭、较悲观的孩子,家长应该让其行前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在留学期间,家长应主动、经常地与孩子及其朋友建立联系,如果发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就要提高警惕。
  第二,行前做好充足准备
  即将出国的学生要在物质上、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要了解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和现实困难,考虑好如何应付语言、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挑战,以便出国后过好“心理断乳期”。外交部网站“出国版”的“出国特别提醒”和“领事新闻”等栏目,每年刊登涉及全球各类安全信息近500条,是留学人员做好行前功课、了解各国最新动态和注意事项的重要途径。不久后即将运行的“领事服务网”也将成为广大留学生获取海外安全知识的窗口。
  第三,建立新的心理支持系统
  留学生到达目的地后,要尽快了解周围环境,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如同学、房东、邻居、新朋友或同学会、同乡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让这些人和组织成为日后可以寻求帮助的心理安全网。
  第四,保持乐观、学会倾诉
  留学生要建立乐观的心态,调整自己对生活和学业的期望值,理性客观、变通灵活地看待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人和事。如果感觉到情绪快失控了,一定要积极寻求心理安全网的帮助,不要羞于倒苦水、发牢骚。
  第五,建立畅通的求助渠道
  为更好地保护自己,留学生应该在平时就做有心人,掌握当地警察局、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联系方式。遇到护照丢失、人员失踪、抢劫盗窃、被逮捕关押等情况,要及时与驻当地使领馆取得联系,使领馆会在职责范围内向广大留学生提供协助。
  留学生活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其结果固为重要,过程和质量同样重要。希望广大留学生能够时刻加强心理建设,合理规划留学生活,做到平安留学、健康生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3 版)
解析留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自杀等恶性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时冲动的偶发行为,而本质上却是心理抑郁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恶性释放。家庭压力、文化冲突和各种现实压力使部分留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孤独感,在无处倾诉的异国他乡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困境。
  压力之一:来自家庭的一厢情愿
  基于就业需要、高考成绩不理想、攀比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父母青睐洋学位,不惜勒紧裤腰带掷巨资为子女铺设海外求学道路。然而,不少家长却忽略了物质以外的因素:孩子的性格是否适合留学?孩子的生活能力能否应付得了长时间的独自生活?更有一些家庭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改变孩子甚至整个家庭命运的赌注,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
  2007年,一名未成年留学生因思想上对出国学习的准备不够,在到加拿大仅13天后,便走上自杀之路。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前途安排上,只做理性分析,忽略情感因素,造成了一些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不堪忍受压力而选择轻生。
  压力之二:文化冲突造成情感缺失
  出于文化和语言等原因,一些留学生很难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群体,多是拘泥于中国学生圈子,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即便与当地学生建立起社交网络的,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比如欧美人一般并不太愿意主动帮助人,需要你主动求助,但中国人又不好意思;欧美人表面比较热情,但要深交却不容易,让中国留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部分留学生出于经济考虑,为节省社交费用,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都可能出现,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2005年,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知情人反映,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
  压力之三: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
  留学生活的现实压力从飞机降落地面的那一刻起就凸显出来:怎么从机场到学校?如何找到住的地方?在哪办银行卡和手机卡?很多留学生由于背景知识缺乏、行前准备不足,刚下飞机就想回家了,更不用说从容应付选课、打工、毕业找工作等更多现实挑战。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很难既洗衣做饭又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压力之四:个人价值感的缺乏
  2007年,美国一著名高校的某中国学生因为未考到第一名,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许多在国内学习优秀的学生到了国外会在某个阶段非常不自信。因为语言问题、学习习惯、评价标准等因素,中国学生往往花很多时间学习,表现却差强人意。尤其是文科类专业,上课以专题报告和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一些在应试教学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此时却感到难以应付,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对个人价值产生困惑。
  压力之五:心理疏通渠道的匮乏
  以上谈到的4种压力是造成留学生身心不健康的常见原因,但是,真正令留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崩溃的致命要素是缺乏心理疏通渠道。
  身在异乡的留学生们遇到苦恼、想要倾诉时,常常找不到可信任的人或者合适的出口。一些学校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西方人的心理解读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中国学生们摆脱烦恼。出于不让家里担心的目的,很多学生向国内只是报喜不报忧。
  设想如果人的心理是一个气球,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而膨胀,如果找不到“撒气”的渠道,这个气球要么自己爆炸,要么被外在的刺激因素(哪怕是很小的作用力)引爆,造成一个个令人扼腕的事件。
  某命案凶手在其博客的字里行间中,反映出他行凶前很长一段时间厌世、激愤、情绪不稳定的状况。可惜的是,在他心理处于高压状态时,没有人察觉并加以干预,帮助他走出忧郁,走出愤怒,而他自己也没有及时找到倾诉的渠道,以至于绝望放弃,选择了一条毁灭性的释放方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3 版)
留学生谈在海外学艺术:艺术就像一面镜子
 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位列热门留学专业。较其他专业的留学生而言,艺术类专业的留学生需要将根更深入地扎入留学国家的土壤,汲取当地文化的营养,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贮备能量。在他们眼中,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差别在哪里?
  留学改变了什么
  “留学生活并非易事。留学让我改变了不少。”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攻读时尚管理营销专业的郭放讲道。
  同郭放一样,许多留学海外学艺术的学生认为,留学改变了自己。现就读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的李珍说:“比如做一顿饭,从买菜到上桌至少需要两个小时。作业较多时,我都舍不得花时间来做饭,宁愿抓紧时间学习。”
  悉尼科技设计学院互动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周沫晓颖则认为近三年的海外学习生活,让她“意识到自觉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留学前,周沫晓颖不具备美术基础,也未曾使用过任何多媒体设计软件。留学后,从头学起的她在课后只要有时间就会上网搜索学习资源,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经过努力,周沫晓颖已经积攒了很多好的设计作品。
  苦尽甘来的并非周沫晓颖一人。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学习的路文,向笔者讲述了她留学生活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作业,是给法国某森林设计辅助设施。我和一个越南籍建筑师合作,他法语不好,我们交流受阻,导致第一次阶段检查时,分数非常低。那天,我整晚没睡,画了30多个图样。第二天,我又找到老师请求重做阶段陈述。30多个方案摊满了两个桌子,被感动的老师破例允许我们保留8个想法继续发展。经过许多个不眠夜的努力,我们这个项目的分数成为全系最高分。”
  留学韩国牧园大学舞蹈系的周智辉的“成功”同样来之不易,他报名参加了第七届首尔国际舞蹈大赛后,每天清早在宿舍先把饭做好,然后打包带到排练厅。在那里,他对着镜子,自己编动作,自己想造型,一呆就是一整天,最终他获得此次比赛青年组民族创作三等奖。
  学习艺术让我看清自己
  对在海外学艺术的留学生来说,生活、学习的苦不算太头疼,而如何适应艺术教育方式的不同才是最难的。
  “国外艺术提倡的是自我表现和实现,用一句英文概括就是‘Just be myself’。”郭放说。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本性的体现,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意图而创作。这让他联想到生活的诠释在于自我,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出国学习艺术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艺术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你看清你自己,看清你自己规划的蓝图。”郭放说。
  在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学习钢琴专业的王珏认为,国内外艺术教育的区别在于环境和社会基础。
  “拿我们学校来说,环境是指我们学校的钢琴专业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精英,即使是校内音乐会,就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同学之间互通有无,交流经验。社会基础是指全民具有的古典音乐素养,许多人喜欢古典音乐,愿意去听。”
  在就读于美国密西根大学钢琴专业的周元昌看来,国内的学生基本功非常好。“国内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来到国外,在技巧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在国外,学生最初学习音乐的目的是兴趣。所以,他们在小时候不会像国内学生那样,每天坚持七八个小时的苦练。因此,在基本功方面,国内学生起步早,也就领先了很多。国外的音乐教育重视对音乐的内在体悟、对风格的准确定位。”
  几年学过来,周元昌认为自己在国内用很多时间把技术练到成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音乐一旦缺乏技巧上的支持,就会像一个空花瓶,外在美丽,但感动不了别人。国外学习则激发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的理解程度远远超过过去。”
  在周智辉眼中,国内外艺术教育区别在于国内条条框框较多,在国外,就相对开放。“周围的老师同学,总是鼓励你,让你放开。”
  提升不只在专业技巧方面
  周智辉很喜欢一句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人。”在韩国学习舞蹈的时光里,他觉得自己最大的提升,不是在专业技巧方面,而是自己的心境更开阔。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智辉先后在韩国世界现代舞国际大赛等舞蹈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
  王珏觉得自己的收获是有很多机会去世界各地参加比赛、演出。至今,她已去过近20个国家,也有很多可与人分享的见闻和故事。
  而在周沫晓颖看来,当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讨论课题时,她惊讶地发现,“艺术原来有这么多的共通之处。”在结束课题时,她又会惊叹,“文化交流竟然能带给艺术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国外丰富的资源,也让留学生开阔了眼界。
  “悉尼街头有大大小小的画廊,艺术馆也随处可见。那里展出的作品广而精,还定时更新。最重要的是,参观展览是免费的。参观者可以从中领略到很多不同的文化风格。学校也会定时举办名人讲座和展览。”李珍认为,对于她的专业数字媒体来讲,大量接触新鲜的互动式媒体、动画、图片,可以激发她的灵感,让她见多识广。
  回国就业:坚定的选择(延伸阅读)
  “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不管你选择什么道路,都要坚定地走下去。那样,你一定会在你的领域里站稳脚步。’”还有两个月,悉尼科技设计学院互动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周沫晓颖就要毕业了,她很荣幸地作为优秀毕业生接受了学校的采访,“当时,我对着镜头道出了我的职业理想,那就是集结人才、装备,开拓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当然,我深知其中不易,所以我希望学习更多的东西。”
  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学习的路文则在留学期间,一直很用心地记录着每一个教学细节。她希望回国后,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教育工作。“凭借我自己的积累,取西方设计思维方式的精华,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将其推广。”
  而就读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的李珍则希望毕业后,在国外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就业或创业。“很多海归回国后要面对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清零’,不得不从零开始。我也会想,海归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我有点担忧我的未来。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还处在起步阶段,我想攒些经验后回国,成为一名符合国内需求的人才。”李珍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11 版)
如何看待留学新专业
追新还是循旧?
全球健康、奢侈品管理……对如今的留学生来说,出国留学不再只有金融等传统专业可以选择,而是有了更多新的选择。新专业究竟“新”在哪里?与传统专业相比,会有怎样的优势?
  学生亲历
  适合自己最重要
  新专业的出现,反映了行业发展的契机。然而,与传统专业相比,选择新专业又有风险。
  黄钰茜,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时装与环境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她也曾犹豫过。她同样不知道新兴专业在未来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帮助。“我非常感激周围人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最宝贵的建议,教会了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黄钰茜说。
  在研究生课程中,黄钰茜对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学习,尤其是对服装的生产、使用、保养、消耗这一服装生命周期持续性发展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课程致力于引导我们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关注面料、生产过程、生产方法等诸多方面,去探究影响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黄钰茜说。
  国外服装产业里的新兴理念“低碳与环保”,现如今在国内服装行业发展中,同样受到认可。黄钰茜立志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把“低碳环保”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设计,不如设计人生;学艺术,不如艺术人生。”现就读于意大利柏丽慕达时装学院奢侈品管理专业的熊嘉,将自己的生活规划得多姿多彩。
  谈到奢侈品管理这一专业,熊嘉觉得这个专业是比较务实的,实习和工作都很实际。“当然,不是学了这个就可以做这行。奢侈品管理,需要耐心,手法也得艺术。”熊嘉说。
  熊嘉时常思考,如何寻找到适合中国土壤的种子,结出具有中国气息的奢侈品市场的果实。
  作为一名过来人,黄钰茜向正在准备留学的学生提了一些建议。“留学专业的选择要慎重,需全面考虑问题,不要盲目决定。因为客观上讲,专业没有绝对好的,也没有绝对坏的。在选择新专业时,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背景与未来发展规划,并对新专业进行具体了解,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估与选择,找准适合自己的留学专业,降低留学风险。”
  专家支招
  让学生自己选择
  爱尔兰驻华大使馆商务处商务助理梁超向笔者介绍了近几年爱尔兰高校开设的新专业。如免疫学和全球健康、计算机音乐等。其中一些新专业不可小觑,实力相当。如免疫学和全球健康专业于2010年获得爱尔兰某知名招聘网站首个“最佳硕士课程”奖,其评选的标准为就业率、创新性和学生反馈。
  伦敦艺术大学北京代表处招生主管崔丽娟以本校为例,讲述了她对留学新专业的理解。
  伦敦艺术大学的新增专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部分是从原有专业中细分出来的,比如,品牌形象设计专业来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人物动画专业来源于动画专业。崔丽娟认为,社会的进步会表现在分工越来越细化,而课程的逐渐细分也标志着教育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部分新增专业则源于产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比如,时装与环境专业是基于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印刷与流媒体专业将会帮助艺术产业培养更多有能力运用新方法进行创意实践的人才;艺术与科学专业会培养一批深入理解科学的艺术家,为艺术人才的发展拓宽思路……可以说,每一个新专业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契机。
  崔丽娟建议,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路。她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应在深入思考自己真正喜爱从事哪个行业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专业。“你只有投身于真心热爱的专业,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才会取得好成绩,才会取得成功。在选择专业阶段,我不建议家长参与太多,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崔丽娟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3 版)
为准留学生支招(留学随笔)
我是国内一所大学的心理学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自日到达瑞典的隆德大学作访学、交流以来,通过所见所闻所体会以及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留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和感悟,很想和准备出国的学子们说说,希望能帮助大家未雨绸缪,以缩短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
  有所准备,才能有所应对。在国外的教育环境下,留学者须得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方能为自己打开一片新天地。
  首先,别心存侥幸,要照章办事。总体说来,西方的教学管理非常规范、具体与成熟,每门课的教学大纲都详细说明了教学目标、课程进度及内容、考试形式、考试时限、参考文献等,并会严格执行。只有提前了解这些,并准备好材料,才能跟得上课程节奏。最好别观望、别侥幸,也别以为用合适的理由向老师求情就可以降低标准。我认识的一位挺有人情味的瑞典老师说,他的一个学生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考试前后情绪经常失控,但他能做的只是第一个批阅这个学生的试卷,他说如果在评价标准上通融,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
  第二,别偷懒,给自己增加人气。每门课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们自愿结合,独立而平等,各尽其职。如果某人在任务进行中与他人合作不佳,本组其他成员有权向有关老师说明情况,“开除”这个成员。所以,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你最好主动而勤奋,出色完成自己那份任务,才有可能在下一次学习交流时被接纳。当然,替别人承担工作也是不必要的。
  第三,别封闭,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不少出国留学生都带有较强的竞争性与自我奋斗的观念,防范心理强,以至于固步自封。其实擅于寻求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力。留学在外,既应该适度地与外国友人进行交往,也应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朋友圈子,这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有助于提高语言交流水平,融入新文化;后者既可以满足归属感,又能更准确地分享信息,是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好办法。但是,这一切都必须自己主动争取,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帮助。
  第四,别总想着适应,你也可以影响。在异域文化中,过于谨慎会让自己失去特色,原有文化的魅力也无以显现。就像我们想了解外国人一样,外国人也非常想了解我们,希望中国留学生能给外国人带来新的感觉。
  我住在瑞典人家里,偶尔做一些中国饭菜请房东品尝,介绍中国节日、讲讲中国人的性格与礼节,使房东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后来房东一家开始尝试用筷子吃饭,并开始关注中国新闻。在这样的互动中,彼此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瑞典的高等教育中,师生地位非常平等,教师对学生们笑脸相迎,几乎不批评学生,并且有问必答,非常谦虚。同时,学生们也很自律,无论是大课还是小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都非常积极;学生们之间也注重交流的礼节,尊重文化差异,专心倾听并礼貌回应。中国留学生应该更加大方地与老师及同学们接触,吸纳新文化,同时也以自己的美德感染和影响他人,提升个人价值。
  作者简介:肖琼,任职于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瑞典隆德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在德学医需六年(同小鱼讲故事)
 在中国的留学史特别是早期留学史上,留洋学医是一个颇占分量的选择。晚清时期就有金雅妹、柯金英、康爱德、石美玉四女子的留美学医传奇;后来,鲁迅、郭沫若等蜚声中外的名人也都有留洋学医的背景。随着时代变迁,学子们出国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依然有许多人在学医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薇安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一直学习德语,大学毕业后便到德国弗莱堡大学继续深造,作为一个学理科的女孩,她选择了他们学校最难也是最好的专业之一——药学。
  ——小鱼&&
  小鱼:我在国内也有学医的同学,跟他聊天只有一个感觉:学医的孩子伤不起!功课多得简直和高三有一拼,你在国外是否也是这样?
  薇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平时的课程和作业是一个,另外因为药学有国家考试,必须用德语授课,所以不过语言关是不可能在这里学医的。
  小鱼:你们都有哪些课程?
  薇安:我们学习强度特别大,学的东西也多。解剖、细胞、生物、化学、物理、拉丁语、古希腊语都要修。此外,两年要修12个实习。总体来说,需要6年才能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小鱼:你们的实习是不是去医院?另外我很不解的是,为什么要修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呢?
  薇安: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是欧洲医药学的起源,所以是必修的,这里的很多医生开药单、写收据都用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至于我们的实习,其实很丰富,像上学期我做的是分析和微生物病理学,以后还会有毒理学、药物化学等,据说下个学期我们会去黑森林里采集植物药材,想想都让人觉得兴奋。
  小鱼:这么多课程,到了考试周,岂不是要忙昏了头?
  薇安:我从1月初就开始考试,一门接着一门,一直考到2月底才结束。复习的资料特别多,每个科目都有上百页,可是这几百页的资料,到了试卷上就13道选择题,总共13分,7分算及格,但是不看又不行,因为老师考得非常全面。
  小鱼:学习这么忙,压力一定很大,平时会不会想些什么方法来纾解一下?
  薇安:老实说,我是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不过爱吃爱玩是天性,所以我常常会去周边地区旅游,顺便吃很多好吃的。我和我所寄宿的德国家庭的小孩相处得很好,常常一起做面包,捏出各种奇形怪状,去年圣诞节的时候,他们还送我好多礼物,糖果啊、四叶草等。既有学习也有娱乐,生活还是很充实的。
  小鱼:你以后会有什么打算吗?
  薇安:暂时还没想那么远,我爸爸常说,先学本事再做事,这也是我的座右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留俄学子寻留学记忆
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接见中国留学生,毛泽东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曾经鼓舞着几代中国青年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科学专业人才被选送到苏联,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科学研究的带头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中国留俄学生总会发起的追寻红色记忆活动,为相隔50多年的两代留学生牵起一条红线。“80后”、“90后”的留学生走进图书馆、档案室,访问老教授、老前辈,在寻找学长踪影的过程中收获教育和感动。
  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的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留学生卢森通告诉记者,寻访的过程中感想太多了!那时的学习条件比现在差多了,但是他们为了建设新中国,是用面壁10年图破壁的精神在学习!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留学生陈阔对记者说,寻找学长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分,那一批留学生太了不起了!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就已经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榜样!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博士生李军媛对记者说,我们的很多学长现在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过寻访他们的留学生活,感觉走近了他们,不仅看到他们的学术成就,还看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留俄学生总会主席尹斌将同学们写的小故事选了几段给记者:
  故事一
  讲述者:卢森通&&(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中国留学生)
  1951年8月,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怀着一颗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来到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这名中国留学生就是后来的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
  江平是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赴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来到莫大法律系的第一年,江平主要学习俄语。为学好俄语,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开始朗读课文,直到深夜在莫大主楼路灯下还能看到他在背诵单词,这就是江平。近半年,江平便可以用流利的俄语和人交流了。
  结束了预科时光,江平进入莫大法律系,因都是用非母语来学习法律知识,所以刚入系时,课堂上大多时候江平觉得仿佛在听天书,但他加倍努力,一年以后已是门门拿5分的法律系高材生了,这样的成绩就是他的俄罗斯同学,很多也难企及。正是在莫大法律系的5年学习,为后来江平成为著名法学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故事二
  讲述者:陈阔&&(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中国留学生)
  吴旻,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家。
  1957年冬,经过1年的留苏预备班学习之后,吴旻来到了苏联,在苏联医学科学院实验和临床肿瘤研究所病因与发病学系做研究生(现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
  一天,吴旻的导师、著名的细胞生物学专家阿·德·季莫菲也夫斯基教授把吴旻叫到家中,给了10个不同的题目让他选择。若选择较简单的题目,对一个要想获得学位的研究生来说比较保险,但吴旻选择了《恶性肿瘤细胞瓶中克隆的获得》。季莫菲也夫斯基教授告诉吴旻,以前他的一名研究生已经在这个课题上失败了,让他慎重考虑。吴旻没有退缩,决心攻下这一难关。吴旻把自己的路线限定在图书馆—实验室—宿舍之间,苦苦思索获得单个细胞繁殖的技术手段。
  单克隆肿瘤细胞终于生长起来了,人体肿瘤细胞克隆培养成功了——而这时,吴旻进实验室仅3个月。他并未被成功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努力,开始向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细胞遗传学进军。
  日,18位来自苏联最高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组成的苏联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答辩委员会,主持吴旻的论文答辩。面对苏联科学界的权威,吴旻宣读了论文,用充足的实验数据回答了专家们的提问,18位专家全票通过授予吴旻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紧接着,主席宣布,鉴于吴旻杰出的研究工作,答辩委员会决定进行第二轮投票,考虑能否破格授予吴旻医学科学博士学位。18位专家又以全票通过授予吴旻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施晓慧
当高考遭遇留学
  高考结束一月有余,随着成绩陆续放榜,把目标锁在国内院校的莘莘学子可谓紧张而惶恐。毕竟,高考仍然是衡量国内学生能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加速,在国内通过高考继续深造已非唯一方式。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的留学热潮从未平息,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学子将求学的目光定格海外。高考结束之际,笔者就此采访了即将奔赴海外学习的高中毕业生以及在国内外学习交流方面的资深专家。
  高考之外的选择
  “学习离不开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选择留学也是想通过新的社会环境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李根,因为不太满意自己的成绩,在父母的鼓励下,目前正在申请韩国的一所大学。
  目前在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苏格兰学院学习的邱陆鸣,对于高考和出国深有感触,“我是在国内准备上高二的时候开始打算出国留学的。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高考竞争太激烈,有种‘一考定终生’的感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我这种行为就像是高考的逃兵。另一方面是想体验一下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能有更多的经历。”
  现就读于美国密西西比女子大学的陶然,谈到出国读书也深有体会:“我当年被国内一所高校录取。但是读了一年又选择了出国,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想换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趁着自己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亲朋好友向其询问高考后出国事宜时,陶然会把自己的海外经历讲给他们听,比如参加国际学生会的活动,为大家跳中国风的舞蹈;以及国外的学习方式、生活与国内有哪些不同,鼓励学弟学妹们以一颗更加包容的心走出去看世界。
  体验不同学习方式
  高中阶段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留学低龄化现象越来越多。对此,启德教育集团留学事业部副总经理詹晶明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海外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和国内无法比拟的磨炼,练就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一个有职业竞争力、拥有多元化思维的优秀人才。”
  虽然不少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但他们觉得高考“还是挺磨炼人的。”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毛奕晨是2008年出国的,并没有参加国内高考。对此,毛奕晨觉得有点儿遗憾:“都说没有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毕竟10年读书,很大原因就是为了这一次的转折。”李根也认为,高考为今后更深广的学习提供了一次机会。
  陶然也表示出国后的生活变化并不大,“我们只是换个地方读书而已,英语代替母语,生活中更加独立自主。在美国那边读书,我可以自由选择和支配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我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出国留学不跟风
  国内高考竞争激烈,出国留学也非易事。“是否适合留学,是因人而异的,要看学生个性是否独立、有主见、有目标、有自律性,语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否过关。”詹晶明说道。
  回忆起自己初到新加坡的场景,毛奕晨感叹:“房租、交通、三餐,到哪儿都是花钱。所以刚开始那段时间我每次出去吃饭都挑最便宜的,不敢多花一分钱。”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使得毛奕晨提早接触了社会,结交了外国朋友,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丹麦中国文化交流成人教育促进会中国顾问孔庆燕据其经验提出了一些担忧:“很多时候,家长送学生出国并没有明确的出国目的,对孩子毕业后的发展缺乏预见性;学生也对自己、对出国学习的学校环境等缺乏了解;加上经济条件的压力,一些国内的留学生出去打工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小语种国家也可选
  詹晶明以刚举办完的第19届启德教育全国巡回展的数据为例:“今年高中生感兴趣的留学意向国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位居留学目的地国前五位。金融、会计、国际商务、经济学等是学生最想申请的专业。”通常情况,家长也会愿意将孩子送去美、英等英语国家,跟着留学大趋势走。
  对于北欧地区及一些小语种国家的留学情况,孔庆燕介绍道:“出国留学英语授课较多,但是如果选择去小语种国家,还是应该认真学习小语种。学习当地语言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增强沟通能力。”她以自己认识的丹麦留学归国学生为例,补充道,“小语种国家,像丹麦有很多尖端科技,学习好丹麦语可以有更多意外收获。”
  有意奔赴韩国留学的李根,现在也在紧张地进行韩语突击:“我申请的是韩国建国大学。如果顺利的话,应该是9月初去,因为这个学校的语言学院大约是那会儿开学。我现在在国内报了韩语班,先熟悉一下语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出国留学安全支招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IIE)日公布的数据,2009/10学年在美国中国留学生超过印度成为第一大留学生派遣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2.8万人,占全美留学生总数的18%。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满怀憧憬和希望负笈美国,留学深造。随着赴美中国留学人员逐年递增、留学低龄化和留学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在美留学人员各类突发事件也呈增加的趋势,仅在2011年上半年,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领区(得州、佛州、佐州、路州、亚州、俄州、阿州、密州八个州)共发生各类留学人员突发事件十几起。在这些(包括以往的)突发事件中,有些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的,只有自己承受伤害和损失;有些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也有的本来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一些赔偿的,却错过了最佳时间。
  作为负责留学生工作的教育领事,直面广大的留学人员,我曾多次应邀作为学生家长出席毕业典礼和婚礼,看到这些“70后”、“80后”,甚至“90后”离开舒适的环境,在异国他乡,在更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独立生活,学业有成,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和高兴,听到导师和学校的赞誉,油然而生的是欣慰和自豪,也是一种满足。可每当处理一些不应发生的事件时,惋惜和痛苦撕咬着我,让我寝食难安,黯然神伤。
  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提些建议,供留学生参考。希望每一名来美求学的中国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安全意识,警钟常鸣
  美国是允许携带枪支的国家,许多大城市像休斯敦、费城、新奥尔良也是流浪汉较多的地方。希望每一名留学人员都要时刻提醒自己,留学安全不仅关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牵动着祖国和家人,做到“安全意识,警钟常鸣”。
  跟国际学生办公室保持联系
  美国各个大学都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负责外国留学生事务。由于中国学生的增多,大多数国际学生办公室都有来自中国的学者,建议广大留学人员与国际学生办公室保持联系,掌握应急措施和联系方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法律保护自己
  了解和掌握最为基本的美国和当地法律知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学生。一旦发生意外,也可以通过律师和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或者向当地律师咨询,以免错失有利时机或者造成更大的损失。
  不要因小失大
  无论是医疗、车险还是人身保险都是生命和财产的保障。按照美国法律,所有学生都应该办理医疗保险,国际学生更不例外;买了车子就应当购买车辆保险。一位在美国大学担任国际学生办公室负责人的中国学者告诉我,不少中国学生不购买医疗保险,被发现后千方百计拖延,她也没有时间总是盯着,也不忍心为此开除学生。希望大家千万不要麻痹大意,一旦发生意外,后果无法挽回。
  不要忘记自己身份
  跨出国门就是一位使者,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形象。不仅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也要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不要携带大宗现金
  建议身上尽量不要携带大宗现金,但要携带买命钱,一旦发生抢劫,一切都可以给他。损失的不过是几十美元,千万不要下意识地因保护钱财而导致伤害生命。
  延伸阅读
  突发事件启示
  交通事故
  日,我到驻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工作的第三天,就奉命到亚拉巴马州处理亚拉巴马大学博士生陈女士和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附属普林斯顿医院周先生的死亡案件。他们23日晚10时左右在20号州际公路上驾车与另一轿车发生碰撞,当他们停车商量事故责任和等待交警赶来处理时,被山坡上疾驶而来的卡车冲撞,导致3死1伤,陈女士和周先生当场死亡。负责处理事件的警察说,按照交通法规,他们应将车辆停靠在路边,特别是在晚上,又是在林茂的坡地,下坡的车辆来不及刹车,事故在所难免。
  2008年7月,得州南方大学张先生的车与一名美国孩子的车在休斯敦市郊发生追尾,撞到张先生车上的是一名不满16周岁,也就是还不到持证年龄的女孩,不仅造成张先生车子严重受损,而且他的颈椎也有损伤。责任完全在对方,但是他的车没有保险,而女孩爸爸的车险公司出面帮助女孩打官司,最后官司不了了之。
  意外事故
  2008年9月一场飓风袭击了亚特兰大,当时一名国家公派留学生正坐在租住的阳台上观望天气,突然被吹下来的瓦片砸伤。当时头上砸起了一个小包,但没有多大不良感觉,她就没有报警和告诉房东。一个月后,她突然发觉脑袋有点疼,便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为轻度脑震荡。此时她去找房东,告知原委,房东矢口否认。后来我帮她找律师咨询,律师说,如果当时报警,并立即到医院检查,一切后果应当由房东负责。但是事发已经一个多月,无人也无法证明脑震荡是由于瓦片所致,房东也就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日,亚拉巴马大学所在地塔斯卡卢萨市遭受强龙卷风袭击,我亲眼目睹几辆中国留学生的车子严重受损。此类情况完全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但他们没有保险,损失只有自负。
  2011年6月,一名佐治亚大学联谊会干部在驾车从学校所在地前往亚特兰大的途中,发生爆胎而导致翻车,汽车完全毁掉,万幸的是车里的两人都没事。因为他购买的只是半保,所以保险公司不给任何赔偿。一辆6500美元的车子扣除拖车费,只卖了300美元。
  在美国,车险主要是根据驾龄和驾车安全记录、车款和车型及新旧程度而决定的,留学生一般驾龄不长,车子多系二手车,保险价格较贵,在小城市开车较为安全,多数学生一般都买半保。但是一旦发生意外,往往是血本无归。
  “暴力”事件
  2009年,一名田纳西大学的田女士在经过亚特兰大机场时,与机场服务人员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将圆珠笔摔在柜台上,圆珠笔反弹在服务员身上,保安立即将她扣押。她一开始感到不解,极力争辩,但是于事无补,警察反而认为她不仅有暴力行为,触犯法律,而且态度不好。她在无奈之下,打电话到总领馆求助,我们委托亚特兰大联谊会找了几人作保,缴纳了3000美元保释金才保释出来。
  2010年,得州农工大学一名公派留学生跟另一名学生发生财产纠纷,心中不平,就在邮件中威胁对方。如果你不在预定的期限内,赔偿损失,我将砸烂你的车子,对方将电脑和收到的邮件一起拿到学校警察局报案,校警来到他办公室核查电脑时,这封没有消除的邮件便成为他威胁和暴力的证据,被校方终结2019表(意味着开除)。这样移民警察随时可以以非法移民将他扣押或遣返。
  如果在国内,此类事件不属罪案。但是在美国,“暴力”,特别是对待女性和儿童的“暴力”属于重罪。
  学术“作假”
  2010年,一名莱斯大学的本科生在考试中忘记将原著中的一段话加引号,考试成绩被老师判为“F”。“D”为不及格,她的成绩比“E”还差。这在美国大学中是最低的一级侵权处罚,是个警告处分,不存入档案。但是会影响学习成绩总评(GPA),而且会影响她四年的本科成绩甚至就业。
  2009年,一名在密西西比读书的国家公派留学生来电话求助,学校将终止他的2019表。问其原因,他在国内和在美国的医疗保险差几天衔接不起来,后来被学校发现,让其补办保险,他拖延了几天,错过了学校给出的日期。我马上给国际学生办公室打电话,做了解释。负责办理此事的人告诉我,因为主任外出,此事还没有签字,否则将无法挽回。
  (作者为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教育领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日& &第 06 版)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用韩语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