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

当前位置: >>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整理)
一、简答: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 2、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 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 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 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P32 3、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 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 它根据系统的性质、 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32 4、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P65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 5、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现象。 展的现象。P76 6、技术: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 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 二是技术成果, 一是技术活动; 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 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P184 7、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 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 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 劳动(它要求劳动者掌握许多科学技术知识) 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 , 劳动(它要求劳动者掌握许多科学技术知识) 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 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 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 换代快等。 换代快等。P194 8、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 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 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 结而组成的系统,即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结而组成的系统,即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 9、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P197 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 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各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各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 11、高技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 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 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 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 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 或技术群。 或技术群。P245 12、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 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 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 四大要素) 。P255 四大要素) 。 13、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 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 14、范式: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 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 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 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 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P267 15、无形学院: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 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 是迅捷的 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 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 非正式的交流。 非正式的交流。P268 16、创新者网络: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 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 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 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P268 17、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P268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18、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 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 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 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P97 19、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 人们有目的 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验知识的基本手段。P115 20、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目的 , 利用科学仪器 、 设备 , 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 :人们根据研究目的 突出主要因素, 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象 , 排除干扰 , 突出主要因素 , 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 P115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 根据两个 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 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 有同样的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 有同样的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 22、科学共同体: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P176 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 23、理想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 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维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维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P137 二、填空: 1、1543 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 《天体运行论》 观的革命性变革。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直观性 思辨性 猜测性 直观性、思辨性 猜测性的基本特点。 直观性 思辨性、猜测性 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的数学原理 (1687)的出版为标志。 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 简单性与 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 确定性与随机性 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 复杂性 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线性与非线性 5、开放性 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 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6、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 整个人类社会 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 劳动创造了人 整个人类社会的 观点。P2 7、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经验形态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 经验形态 实体形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P188 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 知识形态 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单相技术结构 双相技术结构、三相技术结构 单相技术结构、双相技术结 三相技术结构三种结构模式。 单相技术结构 双相技术结构 三相技术结构 P197-198 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认识目的不同 认识对象不同 认识过程不同 解决的 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 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 目的不同 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 问题不同 。P203-204 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目的性与客观性 功利性与折中性 多样性与专用性 社会性与综 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 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 目的性与客观性 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 合性。 合性 11、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 实践性 历史性 相对性 客观性、实践性 历史性、相对性 客观性 实践性、历史性 相对性的特点。P220-221 12、知识的四种类型为事实性知识 原理性知识 技能性知识 人力资源知识 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 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识 事实性知识 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 人力资源知识。P295 三、问答: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 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 靠外力。第二, 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 靠外力。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 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 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 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 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 绝对时间” 第五, 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 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 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2)地质 地质“ 2.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2)地质“渐 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 (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尿素的人工合成; 细胞学说; 生物进化论; 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电磁场理论 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P59\61-62)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 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 所谓进化 升的 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 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 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 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 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 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 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 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 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 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 对称性逐步丧失 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首先 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 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 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 答:①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 ①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 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 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 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 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 物质循环之中。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物质循环之中。③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 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 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 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 其一 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 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 相统一的平衡。 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 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 一方面 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 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 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P186-188) 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 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自然性和社会性; 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 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 5.跃迁性和累积性 主体性和客观性; 跃迁性和累积性。 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功能的整体性。 目的的社会性。 构成的层次性 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 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 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 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 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 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 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 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 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 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 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 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 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 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235-236) 答:1.生产新的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和 1.生产新的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和 1.生产新的产品 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 开辟新的市场 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 答:创造性、效益性、风险性、周期性、集群性、系统性。 创造性、效益性、风险性、周期性、集群性、系统性。 创造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 答: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企业激励。 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企业激励。 产权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 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 特点 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 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 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 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 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 测的有效工具。 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 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 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 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客观真理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 答:(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则。 ( 创新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 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 第一 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 TT→EE→ 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P1→TT→EE→P2 。其中 P1 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 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 代表问题, 代表试探性理论, 代表排除错误, 代表新的问题。 代表问题,TT 代表试探性理论,EE 代表排除错误,P2 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 的进行。 的进行。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 答: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 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 一致对应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第一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 答: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 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 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 第一 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 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 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 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 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 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 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 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 答:逻辑条件和经验条件。 逻辑条件和经验条件。 逻辑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 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 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 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 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 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命力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 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 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首先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 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 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 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 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 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 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 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 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 特征 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 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 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 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 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 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 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 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 1.古代 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 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 近代 角色。 角色。 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 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 现代 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 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 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 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 科研机构的兴起。 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 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 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 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 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 乏弹性 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 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 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 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 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 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 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 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 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 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 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 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 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 默无闻。 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 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 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 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 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 程的体制化 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 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 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 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 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 先且具有周期性。 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 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 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 3.“中轴原理” 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 会决策的根据 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 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 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 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 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 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 1.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7.无限增值性。 7.无限增值性。 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 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 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 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 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范围内相互开放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 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主要包括 知识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 知识应用系统 知识传播系统 四、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P257 A.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 B.巴黎科学院 C.灵赛学会 D.美国科学院2、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P258 A.英国 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3、1834 年, ()首先提出“科学家” (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 。P258 A.惠威尔 惠威尔 B.牛顿 C.伽利略 D.法拉第4、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P263 A. 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 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 C. 论文被引证的次数; 论文被引证的次数; B. 所获奖励的声望; 所获奖励的声望; D. 社会地位和声望;5、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P279 A.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C.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B. 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 D. 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6、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P276 A. 贝尔电话实验室 B.爱迪生实验室 爱迪生实验室 C.IBM 实验室 D.沃森研究中心7、1951 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P277 A. 哈佛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芝加哥大学 D.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8、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P264 A.自然秘密协会 自然秘密协会 B.英国皇家学会 C.柏林学会 D.圣彼得堡学会10、以下几项发现中, A、放射性现象; B、X 射线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P8 C、电磁波; 电磁波 。P248 D、扩散强 D、电子11、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 A、高投入; B、高效益C、低风险; 低风险 的观点。P23212、专家治国论是属于A、技术统治论; B、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统治论 13、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C、社会决定论;D、马克思的技术论矛盾。P199A、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B、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 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C、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 。 B、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 D、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 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 15、 指出: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 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恩格斯 C 恩格斯 D 康德 ,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16、恩格斯指出: “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 A 居维叶 B 赖尔 C 布丰 D 拉马克17、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 、信息“三要素” 。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 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 而在自然系统中, ―― A 开放性 B 动态性 C 整体性 D 层次性 ,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 是自然系统最突出、 最基本的特征。18、20 世纪 40 年代末兴起的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 特点。 控制论、信息论、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B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 C D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 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 ,该报告19、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 A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我们共同的未来》 B 《我们共同的未来》 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 《21 世纪议程》 20、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 。P102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 A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 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 D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21、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 A 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B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C 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D 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 22、科学的本质属性是 。P95 。P100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 A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B 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C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 23、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 A 相容性评价 B 自洽性评价 C 简单性评价 D 系统性评价 24、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 A 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 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 B 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五、论述题 1.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 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 。P121 。 P149 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 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 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 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 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 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 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 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 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 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 注重全系统竞争力 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 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 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 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 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 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 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 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 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 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 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 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 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 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 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 重要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 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 比重逐渐增大。 比重逐渐增大。 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 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 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 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 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 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 知识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 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 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 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 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 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 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 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 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 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 授一人的弊端 科研活动的灵活性。 科研活动的灵活性。 (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 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 答) 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 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 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 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 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 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 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 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 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 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 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 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世纪、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 世纪、18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 世纪马克思 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 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 基本思想 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 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 之外 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 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 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 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 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 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 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 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 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化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 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 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 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 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 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 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 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 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 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 同。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生产力 7.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 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P184-186)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 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 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 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 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 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 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 之间关系的演化 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 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 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 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 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 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 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 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 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 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 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 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 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 ――机器起了主导作用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 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 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 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 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 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 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 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 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 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 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 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