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均衡发展,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平的的措施有哪些

2被浏览104分享邀请回答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写第一个回答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目前,我国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着来自政绩、民众、融资和社会惯性等方面的阻力。发展教育公平,必须直面以上阻力,并从四大方面入手,推进教育公平向前发展。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至今也没有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制定的占GDP4%的法定标准。2004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降低到2.79%,虽然很多人士解释这有国家调整GDP的因素,但是,如此低的教育投入,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
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政府增加对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投入,往往会对另一些地区、另一些学校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举例来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的政策,计划对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未来五年增加2000亿元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将缩减对其他地区、阶段教育的投入。
事实上,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在保证不降低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情况下,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由此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农村义教经费保障
&两免一补&洒教育公平阳光
“两免一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的新童谣广为传诵。解读六中全会《决定》 :如何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教育公平指的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公平。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第二,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第三,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改革资源配置模式
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从两方面衡量:从学校角度看,考查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从受教育者角度看,考虑其受教育机会。
从教育经费问题看来:2006年9月颁布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阐述了经费保障问题,指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国务院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保将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定用于义务教育,等等。
但是,这些规定的落实情况显然受制于地方财政情况。多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对老师开出白条,拖欠工资,也转移挪用上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这也是原来的《教育法》明文禁止的,但是并没有由此受到惩处。新《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否能落到实处,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点所在。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
温家宝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把有限的国家财力用在最困难的孩子身上,加大对困难学生上学的扶持力度;在高中教育阶段,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实施力度。还要严格规范城市中小学收费,坚决遏制乱收费现象。 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多年来,教育被异化为&竞技舞台&和&竞争工具&,接受教育&成功&的人,都是考场的高手,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忽视。
实现教育公平,就在于让大家不用从小就挤上&五好通途&(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学、好高中、好大学)--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应是一样的,只有教学特色的差异,那么,就不会再让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而起早奔波,也不会为了升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从小陷入题海战术。
教育公平下的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显然不能采用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热点透视]“择差教育”能否真正转化后进生?
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依赖症的病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二是有限的优质资源配置极不均衡。“择差学校”的产生让人们开始反思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如何改变普通中小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优劣的评价,如何对待“后进生”,才是问题的关键。 &&&详细
打破&小公平意识&
&小公平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狭隘的&地区意识&。几乎所有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改革,怕影响自己的利益。然而从长远看,教育作为千秋万代的事业,每个人的后代都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是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狭隘的&分数公平&观。不少反对招生改革的人,都提出刚性的卷面分数是最公平的。这其实是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我国教育对综合考核学生的方法还不够成熟,以及社会诚信问题所致。分数评价标准已经不适合培养个性鲜明发展的人才,它对死记硬背书本的人是公平的,但对于喜欢创造、追求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来说,却是不公平的。所以,形成新的公平观,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来说,十分重要。
为此,破除教育公平的阻力,推进我国教育的公平发展,需要按照以下路径:增加教育投入--中央财政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以改变办学条件、配置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教育差距--在弱校水平上升之后实行师资轮换--就近入学成为&市场化&自主选择--以新的公平观进行升学制度改革,转变社会用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将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的需要,重视多元成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拓展。
从以上路径看到,没有前面路径的铺设,单一的成才模式,会加剧教育的竞争;政府的禁择校令,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学校质量差异,也不可能得到实施;师资力量的大轮换,也难以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才是排除教育公平发展阻力的关键所在。
在家门口读上好学校
“嫁接办学”促进均衡教育
升学校素质,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办学理念、师资、管理经验等软件上。为此,下城区提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家门口读上好学校”的目标,全面启动“嫁接办学”。这一办学模式的运作方式是: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教育公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专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专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
  中新网12月9日电 教育部网站今日发表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的文章《以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均衡发展》。文章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又是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 文章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重要目标。为了推进这一目标的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确定了41个试点项目,每个试点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主体,试验进度安排,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条件和对风险的分析。项目的启动无疑将扎实有力地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继制定规划纲要过程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之后,就重大问题的解决在较大的范围内先行先试,是落实规划纲要过程中的又一重要创举。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又是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规划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形成的教育发展基础的差距,决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水平差距,因此,在区域内,特别是首先在县域内实现基本均衡应当是未来十年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层次性。这次有不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试点项目,就是着眼于缩小县域内的校际差距进而分层推进的,其中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试验,最具有代表性。
  文章强调,规划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些省级试点,在省域内加强统筹规划,有明确的促进均衡发展的经费测算,并切实体现对困难地区的政策倾斜,一些地区对拓宽社会资金注入和发达地区支持的通道,也有很好的设想。这些都使促进均衡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关键。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难以在未来十年使所有学校都达到同样的办学条件水平和质量水平。但是,应当根据国家的规定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办学条件标准,使所有学生都能进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学校就读,从而分阶段推进教育公平。因此,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就凸显出其重要意义。不少试点地区在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方面,在改扩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方面,都有切实的措施。
  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使学生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前提。教育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教师水平的差距。当前,加快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水平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不少试点地区对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等方面,都有大胆的设想和创新的举措。
  文章还提出,规划纲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一方面由于群众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择校无明确规则,导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在择校过程中的乱收费现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不少试点地区计划从远近结合进行探索:近期加快薄弱校改造、区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远期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教会上讲话所指出的“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公平”,加强对择校问题的规范管理。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选择的需求,在由公共财政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不少试点鼓励和扶持少数民办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供家长和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
  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必然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问题。试点地区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方面对随迁子女切实落实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另一方面,对留守子女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先行先试将为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各试点地区一定会取得令人鼓舞的积极成果。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23&&
?& 10:52&&
?& 10:36&&
?& 10:12&&
?& 10:03&&
?& 09:59&&
 当前位置:&&&&&&&&&
十六大以来我国力推多项重大举措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中新网10月10日电 新一期《求是》杂志的文章总结了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文章说,十六大以来中国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着眼点,推出多项重大举措。中国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0年以上;在公众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这些举措有:
  一、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6年,率先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免收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惠及1.5亿农村学生。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180元。
  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这项机制创新,2006年从西部农村地区开始,目前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5年以来,教育部制定政策措施,在全国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加大了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有些地方逐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均衡拨付,促进了办学条件的均衡;有的建立起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和教师轮换制度等,初步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很多地区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
  近年来,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各地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本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制定了有效的教育与管护措施。
  2006年底,中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编者注)”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提高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
  二、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改善,办学能力有很大提高。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的目标。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录取新生中农村户口学生所占比例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2005年已提高到53%,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2006年,全国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结业者达366万人次,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者达6508万人次,扫除文盲164.6万人。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010-603049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推进教育公平取得哪些新成绩?
当前位置: >> >>
推进教育公平取得哪些新成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09时44分   来源:国研室
    五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12年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进一步突出民生导向,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为重点,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推动教育公平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一、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全国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1.6亿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2011年底,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79%,初中毛入学率100.1%,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1.08%。近年来,国家在推进“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巩固提高普及水平基础上,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工作重中之重。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不少省份还进一步与市县区签署协议,层层落实政府责任,均衡配置教师、图书、设备、校舍等资源。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严格布局调整程序、妥善解决学生住宿、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等作出明确规定。从2012年起,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依法保障均衡发展。
    二、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效缓解
    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2011年,全国幼儿园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2.9万所;在园幼儿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766.6万人,增加了29个百分点,增长量超过前十年增量的两倍;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2.3%,提前实现“十二五”60%的目标,更多农村孩子有了上幼儿园的机会。
    三、实施一系列教育民生工程,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坚持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3.5亿平方米规划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启动实施第二期“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央分别投入50亿元、168亿元,重点改善农村学校食宿条件,加强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试点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2011年秋季开始,国家启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养干预计划,在国内外获得了一致赞扬。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开发计划署和儿童伙伴组织的专家考察认为,中国政府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具有高效率、高质量和规范性的特点,与世界上90多个实施学校供餐的国家相比具有独特优势。
    四、加强薄弱环节,区域教育差距加快缩小
    系统设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左右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夯实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模式,目前有近百所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18个省(区、市)67所高校,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团场),6个省市对口支援青海6个自治州。对加快民族教育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安排8亿元专项投资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开始实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扶持力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的“数字差距”。
    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西部考生入学机会普遍增加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毛入学率提高到26.9%,在学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为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决中西部省份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偏少的问题,自2008年起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由东部和发达地区招收河南、贵州等8省区考生,2012年规模已达17万人,受支援省份高考录取率最低可达67%左右。2012年,启动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万名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计划,专门招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的考生,这些地区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提高10%左右。
    六、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健全,基本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
    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980亿元,努力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年两次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天4元、全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天5元、全年1250元。自2010年秋季学期起,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惠及480万名学生,资助面占在校生总数20%;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博士生提高到1万元。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出台研究生奖励政策。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二项免学费政策。
    七、关爱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目前,全国共有126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79.4%在公办学校就读。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除西藏外都按照国务院要求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关爱体系,保障留守儿童上好学。关心特殊教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基本格局不断完善。
    八、加强规范管理,教育行风建设进一步提升
    针对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乱收费、乱办班等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涵盖规范各级各类教育收费的制度体系。针对义务教育“占坑班”、跨区域招生、升学考试等择校乱象,出台指导意见和“八条措施”。着力治理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2012年秋季开学时学生选用教辅材料人均由3—5套减为1套。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禁止各种形式的乱办班,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禁止任课教师以任何形式进行收费性补课。2011年全国有1188个县(区、市)实现了教育收费问题零投诉。
(责任编辑: 李平
【E-mail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现教育公平具体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