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特殊学生资料,单亲需要提交父母离异孩子5种心理或已故证明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准生证、新生儿落户、独生子女证新生儿,准生证,、新生儿,生育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准生证、新生儿落户、独生子女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强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下,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策略,全面系统地"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强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下,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策略,全面系统地做好单亲家庭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健康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提供了可行的教育培养途径。 中国论文网 /9/view-5985512.htm  关键词:家庭变异;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3-03   现今社会进入特殊转型期,从而引发的家庭价值观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家庭形态出现了异化现象,派生出种种变异家庭,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离异家庭,快速增长的离婚率使我国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的变故易给学生心理造成阴影,特别是对高校学生。大学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垫脚石,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思想教育应该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学生特点,不仅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更应该注重对其的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家庭变异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心理教育方针,对症转化,适时引导。   一、家庭变故学生的心理特点   经研究发现,变故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通常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情绪低落阶段,二是情绪回升阶段,三是情绪稳定阶段。而遭受家庭变异的学生在这样三个阶段中往往不能主动克服自身的消极心态,控制自身情绪,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形成一些不健康心理特征:   1.缺乏自信。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家庭的不完整让他们觉得自卑,自尊心下降、行为退缩。特别是在参加活动,比赛或是竞选的过程中,常常因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另一方面,高校环境类似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更注重综合实力的竞争。变异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方面的缺陷使他们不能正视这样的竞争,甚至害怕这样的竞争,觉得自己在各方面总是“低人一等”。   2.性格孤僻。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表现出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的现象,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抵触情绪,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得非常严,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内心十分抵触外界对自身的任何评论,从而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他们过于孤僻的交往态度和较差的交往能力造成在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3.性格脆弱。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使他们过于保护自己。对于被拒绝,他们十分敏感,本能的反应是退缩、自尊心下降。他们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烦恼自我承受,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或任性、自私、无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二、特殊学生不健全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变异家庭学生不健全心理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尽管现今社会离婚现象普遍,但对离婚现象总体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周围人的过分关心的“议论”,甚至是某些部门组织过分曝光的“关注”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离婚是丢脸的,被父母忽视、被遗弃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另一方面,社会在对待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原因。离异父母的认知不统一,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的家长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视子女为包袱,百般嫌弃,甚至虐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自卑感强、抑郁、自尊心下降、敌意、怨恨、人际交往困难和退缩等行为。有的单亲家长因为觉得自己离婚对孩子心存愧疚,于是对孩子过度宠爱,认为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不易,因此对孩子百般迁就,造成大学生的任性、无责任感、专横和胆大妄为。   3.学校原因。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完善,特别是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辅导师资力量的不足,咨询辅导机构不健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止步不前,未能在高校育人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方面,高校长期以来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应试教育的普遍认同,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轻视和偏见,使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的“育人为先“。高校教育者对犯错误的学生处理简单,动辄批评处分,尤其是对特殊学生更简单归为单亲家庭的影响所至,并不是以教育为主,而是以处罚为先,这使学生羞愧,愤恨,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   4.自身原因。受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现象;有的学生存在依赖和投机心理、虚荣和懒惰心理,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重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个性要强,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不分析原因、找对策;有的学生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有的面对各种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遭遇家庭变异的特殊学生,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享受家庭温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一般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他们更容易遇到。另一方面,他们情感承受能力差,使他们与正常学生相比,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表现较弱,对于其个人而言,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变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关注人的生命发展,这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师的使命。离异家庭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的特殊性,他们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关注和交流,但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往往又表现出行为退缩、自卑、敏感、不善交往,容易产生烦恼、困惑,甚至抑郁。高校教育者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极端。
  1.建立心理辅导工作站。高校应增强心理辅导队伍的师资力量,建立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工作站。工作站的工作必须从高校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对特殊学生的“一对一”帮助计划。首先,辅导老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班离异家庭学生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心理辅导,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开展同质的封闭式的团体咨询活动锻炼他们能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团体活动学会交往,发展友谊,协商解决问题,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与别人相处中通过别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感到亲情的欠缺,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膨胀。因此,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积极开展班级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高校需完善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和活动组织,发挥学生会、团委及下属的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开展各类活动,在专门机构的协调下,避免活动组织的临时性,使活动开展具有一致性、持久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但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恋爱方面,感情脆弱,容易受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开展恋爱观教育课,增强他们薄弱的恋爱能力,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避免因失恋等造成“遗憾”的事。   3.联系家长共同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联合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家长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基本要求,但不能咄咄逼人,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对于家长,第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对离异之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对他的爱,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大有好处。第二,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于孩子的成长。应尽可能地营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和谐环境,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第三,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趋于内向和孤僻等特点,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4.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离异而厌恨,而自卑,他们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教育者首先应该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不能只把眼光放眼前。   总之,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残缺家庭孩子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损害他们的自尊自信,造成提防、警戒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注意引导他们克服缺点,发现长处,多一些关怀和爱护、赞扬和鼓励,就容易形成愉悦的氛围,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爱,残缺家庭的孩子也能像普通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2]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84-88.   [3]颜农秋.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环境的辩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4,(8):75-76.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受家庭变故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艳(1982―),女,浙江临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大学生大一瞒着父母领证结婚 毕业时闹离婚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大学生大一瞒着父母领证结婚 毕业时闹离婚
  近日,邗江区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离婚案。原告小童是一名在校大学生,2011年,她从重庆追随男友阿标来扬州上大学,两人瞒着家长登记结婚,婚后却分歧不断。因不堪忍受阿标大男子主义,小童提出离婚。经法官调解,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据了解,这是我市法院目前办理的首例大学生离婚案。
  高中生网恋,为爱追随男友到扬州
  重庆姑娘小童今年27岁。2010年8月,她在网上认识了阿标。阿标,江苏人,比小童小两岁。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2011年5月,两人第一次见面,对彼此比较满意。当时,阿标在扬州某专科院校上大一,小童是重庆一所高中三年级学生。
  眼看小童高考在即,阿标便以“过来人”身份劝小童,建议小童报考扬州某专科院校。当时,两人正处在热恋阶段,小童也不愿上大学后和阿标继续异地恋,于是便答应下来。
  高考分数下来后,小童以高出当地本三线30多分的成绩报考扬州某专科院校,后被该校录取。2011年9月,小童来到扬州某专科院校报到。
  瞒着父母结婚,不堪男友管太严
  2011年10月后,小童和阿标瞒着父母登记结婚。然而,婚后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两人便开始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发生争吵,矛盾越积越多。
  相处过程中,小童发现,阿标有大男子主义,平时对她管得很严。比如,在学校,阿标不许她加入学生会等社团,不许她和异性同学来往,甚至不允许她化妆、打扮、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在阿标的干预下,小童不得不退出了学校的学生会和社团。
  2013年6月,小童升入大三,阿标毕业,并在扬州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此时,小童还想专升本,或者到苏南地区找工作。但阿标在扬州工作稳定,不愿意再折腾,对小童的“专升本”想法也很不赞成。他认为,“专升本”没有多大用处,不如早点工作。
  起初,小童觉得阿标的话有道理,便答应阿标在扬州一家公司实习。那段时间,小童每天公司、学校两处跑,既忙工作又忙学业,工资待遇却不高,最终决定“专升本”。为此,两人再次产生分歧。后小童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入外地一所本科院校,此后两人开始分居。
  经法官调解,两人解除婚姻关系
  今年2月下旬,小童诉至法院,要求和阿标解除婚姻关系。理由是,由于两人草率结婚,她对阿标并不了解,婚后阿标干涉和限制了她的自由,两人性格不合,感情一般,未曾孕育,现长期分居,感情已破裂。
  今年3月,邗江区法院受理此案。收到小童的起诉书副本后,阿标没有递交书面答辩状。
  近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经调解,小童和阿标达成和解协议,双方均同意解除婚姻关系。(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大学生结婚的那些事
  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再限制在校大学生结婚。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完全可以结婚。
  结婚条件包括:1.双方完全自愿;2.结婚年龄,女年满20周岁,男年满22周岁;3.双方不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比如是姨表兄妹或姑表兄妹;4.双方无配偶;5.双方无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能结婚的传染疾病。由于有观点认为患有传染疾病的人也有结婚的权利,有争议,所以具体有哪些疾病,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确定,现在结婚只要双方宣誓无疾病或告知对方有疾病、对方同意即可。
  结婚程序包括:只要达到法定年龄,就可以带双方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先去做婚检(现在虽有说婚检自愿,但大部分地方还是必须要做的,具体咨询下当地民政局),拿到婚检证明单后;带上双方户口本、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二人红底2英寸合影三张再加9元钱,去民政局(一方户口所在地的民政局)就可以办理登记了。如果是学校户口,在学校开个证明就行(一般是找保卫科管户籍的老师开)。
  记者调查
  大学生结婚领证并不新鲜
  昨天,记者从扬州多所高校了解到,大学期间结婚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小凌是扬州大学大四学生,日,她和相恋4年多的男友小顾领了结婚证,结为夫妻。
  小顾大小凌一届,在盐城上学,领证后,两人还是维系着双城生活,节假日时会去双方父母那边问候。“我们领证那会,父母也没反对。”小凌说,领结婚证那天,他们决定,毕业那年,小凌考研究生,小顾考公务员,如今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其实结婚对我们的学业没有一点影响,而且还让我们多了一份责任心。”
  和小凌有同样情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大四学生小韩也是在大三时领的结婚证。“我和他是相亲认识的,大家觉得很投缘,就结婚了,由于是异地恋,并没有影响学业。”
  记者了解到,近年,在本科毕业结婚的大学生并不少见,一个学院的团委老师告诉记者,早在多年前,就有大学生在大三结婚,并在大四怀孕,由于当时已经临近毕业,学校并没有过多干涉,只是要求学生尽早完成毕业作品,能顺利毕业。
  学生观点
  近7成大学生不反对在校结婚
  针对在校大学生结婚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在校大学生。
  “我们一见钟情,已经交往了2年,都认定对方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扬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夏带着笑意说,法律已经明确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只要双方父母商妥,他们打算在毕业前就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
  昨天,记者针对“支不支持大学生结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100多位学生中,有近7成的学生支持在校大学生结婚。
  “法律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这是学生权利的一种进步。作为在校大学生,只要找到对的人就可以结婚。”大三学生陈晨表示,校园是爱情的净土,等到踏上社会,爱情会染上许多现实的东西,婚姻会被车子、房子等诸多物质化的东西束缚。“毕业后会面临很多抉择和问题,如果现在两个人感情确定了,婚姻可以避免后顾之忧。”
  也有不少同学对在校大学生结婚持反对意见。扬大学生黄浩表示,大学生没有牢固的经济基础和非常成熟的思想,又是汲取知识的最佳时期,选择结婚并不是明智之举,“我认为,先立业再成家,这样的婚姻才牢固。”
  专家说法
  “大学生婚姻”缺乏稳定性
  大学生在校结婚,这是合法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提不提倡?在校结婚,会对大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扬州心理专家王道荣表示,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在校大学生已经成熟,且符合国家的法定年龄,具备了结婚的基本条件。
  “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在校大学生尚有学业未成,事业未立,尚未完全具备组织家庭需要的许多条件,当夫妻相处、生活摩擦等各种问题迎面扑来的时候,不少人会选择逃避。”王道荣说。
  扬州大学教育学博士朱季康认为,虽然国家已取消在校大学生结婚禁令,但在校大学生结婚一定要慎重。“在校大学生虽然都已成年,但学费和生活费还要靠家里供给,大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加上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历,难以担当婚姻这份责任。”
  朱季康认为,大学生应该全心全意学习,进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过早进入婚姻生活,让柴米油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琐事占据了大部分的精力,势必会影响学业,且将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