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课文拟了一个上联:爱莲说,人教版陋室铭课文

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写法写陋室和莲花各抒发怎样的痣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写法写陋室和莲花各抒发怎样的痣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者借陋室之名表达自己甘愿清贫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意愿。后者借莲自比;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陋室铭》山不在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晋陶渊明独爱菊;莲,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爱者甚蕃,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有龙则灵。斯是陋室,表明自己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傲岸的气质。原文
采纳率:92%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爱莲说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当前位置: >>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 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 . 土地平旷 . 此中人语云 . 便要还家 . 处处志之 . (填人名) 。 落英缤纷 . 设酒杀鸡作食 . 诣太守 . 寻病终 . 欲穷其林 . 延至其家 . 便扶向路 . 后遂无问津者 . . 交通: 邑人: 无论: 垂髫: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俨然: 怡然: 妻子: 绝境: 外人: 间隔: 不足: 未果: 问津: 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 “ “ 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1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 “桃花源” (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 偶句。 13、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2) 、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 (3) 、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 (4) 、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 。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 句: , 。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 。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 ,作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陋室铭》复习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馨: (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 鸿: 儒: 。 (6)往来无白丁 白丁: (7)可以调素琴 调: (8)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 (2)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 。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2 4、 (1)本文选自《 他的字是》 ,作者是 代的 家、 家 (填人名) ,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用原文回答: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 。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 。 (4)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 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7、本文题为《陋室铭》 ,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 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0、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谈到“诸葛庐” “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 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3 《爱莲说》复习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爱莲说》选自《 》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 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3、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6、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0、 《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2 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分) (2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分)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5、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文章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请你写出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4 18、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19、解释加粗的词。 可爱者甚蕃 . 香远益清 . 陶后鲜有闻 .出淤泥而不染 . 亭亭净植 .濯清涟而不妖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宜乎众矣 . 20、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怎样的特点?21、对对联 (1)上联:爱陋室,刘禹锡安贫乐道 下联: (2)上联:梦得陋室比圣贤 下联:。 。《核舟记》练习题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罔不 . (4)八方有奇 . (7)天启壬戌 ..(2)贻 . (5)石青R之 . (8)篆章 .(3)箬篷 . (6)髯 .2.解释加粗词。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 《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4.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 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5.根据文中表数量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古汉语表数量的用法。 二、阅读课文 1~3 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峨冠而多髯(xú)者为东坡 B.苏黄共阅一手卷(juǎn) C.石青糁之(sǎn)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高可(大约)二黍许 B.矫(举)首昂视 C.两膝相比(比较) D.清风徐(缓缓地)来 (3)在这段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同________解释________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士卒多为用者 C.为人五,为窗八 D.中轩敞者为舱5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 , 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 . . . . . 糁( . 椎髻( . ) 峨冠( . )壬戌( .. ) 髯( ) 髻( )衣褶( ) 诎( . . . . )虞山( )篆章( )矫( ) . . . )( ) ( ) ) )楫( .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 ( ... 5.高可二黍许( . .. 7.箬篷覆之(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3.其两膝相比者( . .. 15.矫首昂视(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20.若听茶声然( . )( )( ) ( ) ( )( ) ( )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6.启窗而观( ) . )8.雕栏相望焉( .. )10.石青糁之( ... ) ) ( )))12.如有所语(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 ) 19.其人视端容寂( ) ( . .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2、诎右臂支船( .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 ) ) ) ) )23.长曾不盈寸( ) ( . . 三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左手倚一衡木(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 赤壁赋》 《 《后赤壁赋》 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 是6》 中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 8. 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 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 具体说明雕刻人 “ ,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 得 。 10 . 文 中 最 后 一 段 运 用 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 是 。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13、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 “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 头和船尾呢?7 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 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 guān B.手卷 juàn C.不属 shǔ D.矫 jiāo 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 :很 B. 历历数也(历历) :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 :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 :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 (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 (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 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九、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O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 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 (不 超过 12 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 2 至 3 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大道之行也》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 与: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3)男有分,女有归 分: (4)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睦:8 (1)选贤与能。 通 意思: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意思: (3)可爱者甚蕃。 通 意思: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通 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男有分,女有归 分: 归: (2)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作: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 大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指出加点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子: 6.填空 (1) 《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 (朝代)的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篇。 (2)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 》 《 》这两部书和《大学》 《中 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 《中庸》是《 》中的两个篇章。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8.给下列各字注音。 睦( ) 矜( ) 分( ) 恶( )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讲信修睦 信: 修: (2)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 (3)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 作: (4)故外户而不闭 闭: 10.给选文加标点。在“ ”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11.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9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 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运》 (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 学。 ”其此之谓乎。《学记》 ( )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 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 《曲 礼》 ) 12.给下列字注音。 弗( ) 琢( ) 兑( ) 尚( )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 弗: (2)其次务施报 施: (3)玉不琢,不成器 琢: (4)人有礼则安 安: 14.《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 (原句) 。 15. 平 常 所 说 的 “ 七 情 六 欲 ” 中 的 “ 七 情 ” 是 指 , 六欲”是 “ 指 。 16.解释下面两个词语并造句。 天下为公 解释: 造句: 礼尚往来 解释: 造句: 17.翻译下列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译文: 18.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杜甫诗三首》练习题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 ) 决眦( ) 溅泪( ) 簪( ) 逾墙( ) 戍守( 老妪( ) 幽咽( ) 2.杜甫字子美,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 ,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 ⑵造化钟神秀(钟: )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抵: ) ⑹浑欲不胜簪(浑: ) ⑺老翁逾墙走(逾: )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 )10 ⑼有孙母未去(去: )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 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 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 “烽火连三月” ,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 《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 “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 “钟”是聚集的意思。 C、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 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 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1 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 2 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 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 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 14、 “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11 ① ② ③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1)城: (2)搔: (3)浑: (4)烽火: 16.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 17.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18.颔联寄 于 ,表达 之感,运用了 19.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20.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 21.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 第二部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本诗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 23 、 这 是 一 首 送 别 诗 , 交 代 送 别 地 点 的 句 子 是 是 。 24、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的修辞。 。;虚写景物的诗句25、 “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 2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 “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 ,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第三部分 27.在下列诗句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花、鸟名称。 ⑴接天 无穷碧 ⑵映日 别样红 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⑷驿路 处处开 ⑸几处 争暖树 ⑹谁家 啄春泥 ⑺西塞山前 飞 ⑻ 依旧笑春风 28.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能与之组成对偶的下句( ) A、燕语似讥人 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 D、郝郎明月夜 29.请举出三名唐代著名诗人并各写一篇作品。 ⑴ ⑵ ⑶ 30.杜甫被誉为“诗圣” ,请写出下列作者的雅号: 李白 李贺 王维12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 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 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陋室铭参考答案: 1、 (1)著名 (2)这 (3)品德高尚 (4)什么 (5)大 指读书人 (6)平民 (7)调弄 (8)使----劳累 形体 2、 (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往 (4)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5)扰乱 (6)战乱 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 4、 (1)全唐文 唐 文学 哲学 刘禹锡 梦得 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2)用原文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3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b 6、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7、 (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而后以仙、龙喻德馨,这就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旨。 (2)陋室之所以不陋, 都是因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志趣高尚的人,这就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8、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方面。 9、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 消极避世。 10、这恰是本文反向立意的作文技法之所在,说是陋室,是为了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而结尾的“何 陋之有”运用的是反问句,这样看来陋室自然不陋。 11、 (1)类比,引出中心 、 (2)类比陋室 (3)暗喻惟吾德馨 12、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13、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后一问略。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 “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 、 静。 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爱莲说参考答案: 1、 《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2、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 文章的主旨。 9、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品德高尚,不受外界困扰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意志 不坚,抵不住诱惑,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10、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11、 (1)多 (2) (立) 12、d 13、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那当然就很多了。 14、 (1)助词,的 (2)表示舒缓语气 (3)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烈反 问)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 、水芝、水芙蓉 17、知音甚少的感慨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同意。菊花因为陶渊明喜爱而传诵,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情怀,注定了菊是 花之隐逸者。 19、多 沾染 洗涤 更加 立 玩弄 少 应该14 20、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自尊。 21、 (1)喜莲花,周敦颐高洁傲岸 (2)茂叔 莲花喻君子 参考答案: 一、 l.①wǎng ②yí ③ru? ④jī ⑤sǎn ⑥rán ⑦r?n xū ⑧zhuàn 2.①无不 ②曾经 ③极 ④同“屈” ,弯曲 ⑤篆字图章 ⑥神色 ⑦还 ⑧ 长而窄 3.清 张潮《虞初新志》 明 魏学 4.大苏泛赤壁 奇巧 技亦灵怪 5.古汉语中无专门的量词,常用数词加名词表示数量。 二、 (1)C (2)C (3)诎屈弯曲 (4)D (5)[ ] 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c.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说明雕 刻技艺娴熟高超。 《核舟记》专项练习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ujī shǔ ru? sǎn guān rán zh? qū jí zhuījì r?nxū yú zhuàn 二、 1.奇妙精巧 2.无不 顺着 雕刻 3.曾经 赠 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 黄米 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 起 10.用石 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 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 明可数的样子 18.椎形发髻 19.视线 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满 24.长而窄 三、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通“屈 ”弯曲 3.通“横”4.通“父” ,男子的美称 5.通“拣 ” 挑选 四、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 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⑦大约 可以⑧句尾语气词 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 明末 2.苏轼《后赤壁赋》 《赤壁赋》3.宋 鲁直 4. 盖大苏泛赤壁云 5. 灵活精致 6.“左手扶鲁直背”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 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 闲 专注悠闲 10.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1.嘻,技亦灵怪矣哉 12. 罔不因势象形,各 具情态。13、略 六、 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 哉” 3.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 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 引导读者仔细观看, 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 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 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 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 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八、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九、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参考答案:15 一、1.(1)yǔ mù (2)uān (3)f?n (4)wù 2.(1) “与” “举” 推举 (2) “矜” “鳏” 老而无妻的人 (3) “蕃” “番” 多 (4) “说” “悦” 愉悦、高兴 3.(1)分:职分 归:女子出嫁 (2)恶:憎恶 (3)乱:造反 作:兴起 (4)闭:用门闩插门 大同:指理想社会 4.(1)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拥戴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讲究信实,培养 和睦的气氛。 (2)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受到供养。 (3)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4)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5.亲、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1)西汉 戴圣 49 (2)论语 孟子 礼记 7.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 (一)8.mù uān f?n wù 9.(1)信:诚信 修:培养、修致 (2)货:财货 (3)贼:指害人 作:兴起 (4)闭:用门闩插门。 10.,,,,,,,,,, ,。,,,。;。, 11.(仅作参考)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 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 ,作为跨 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 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12.fú zhu? duì shàn 13.(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14.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15.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教指的色欲、形貌欲等六种欲望。 16.(1)解释:不把君位当作一家的私有物,后多以它为一种美好的政治思想。造句(略) (2)解释:在礼节上注重相互往来,现用作施以怎样的行为即以相应的行为报之。造句(略) 17.(1)什么是人情呢?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心理因素,不必学习就能做到。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 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18.(仅作参考)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 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16 〈杜甫诗三首》答案 1. 略 2.唐、 《新安吏》 《潼关吏》 3.⑴山色不尽⑵聚集⑶心胸摇荡⑷终要,终当⑸值⑹简直⑺越过⑻ 多么⑼离开⑽还能够 4.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烽火连三月,家 书抵万金。 5. 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 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 (意近即可) 6. 7. 8. A B C 9.⑴加重感****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⑵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 百姓实在灾难深重。 10.倍,则;完结;再 11、A 12、三男邺城戍 13、二男新战死 14、写三 男全被征;家中情况;老妇自请服役。 15.(1)长安城(2)抓(3)简直(4)战争 16.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 金。 17.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 18.情;物;悲切;对偶、 拟人 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2.津、人、邻、巾;in 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4、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 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25、邻居 26、D 27.⑴莲叶⑵荷花⑶菊花⑷梨花⑸早莺⑹ 新燕⑺白鹭⑻桃花 28.C 29.略 30.诗仙、诗鬼、诗佛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陋室铭课文朗读mp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