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吧友一个问题,高考3+1+2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大家]高考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摘要]这些年中学老同学三两相聚之时,常发现日子过得滋润的似乎并非当年考取名校的同学;而那些考试方面不太上进的同学,倒是在电力局、银行以及诸多事业单位寻到了不错的差事。作者:乔治孙,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有《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英国议会往事》等书。 冬天的市政广场上,布满了裹着大衣的人们。他们嘴里有节奏地吐出白色的蒸汽,随着股股气息起伏的,是震耳欲聋的呐喊:“I could speak English”(我能说英语)。词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群众话音未落,一个站在广场临时主席台上的演讲者开始了撕心裂肺的演说:“如果你不把功课学好,你不去奋斗,你首先就对不起你的爸爸妈妈,你就是一个人渣。是不是?”台下爆发出兴奋的叫喊——“是!”。这个场景是导演张元在1999年拍摄的纪录片《疯狂英语》里的一小截片段,它令我至今难忘的原因在于我总能从中找出当年高考的影子。大考前夕,为动员考生,校长、教导主任、学生代表当年都曾站在台上发表过狗血程度和下限远超李阳的演讲,“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类喊得震天响的口号至今犹在耳畔。倏然十几年过去,高考往事恰如男生宿舍的一床床脏被单随记忆东流去。但参考多年后,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高考好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我们当中任何人的命运。这些年中学老同学三两相聚之时,常发现日子过得滋润的似乎并非当年考取名校的同学;而那些考试方面不太上进的同学,倒是在电力局、银行以及诸多事业单位寻到了不错的差事。 80后这代人,从小八卦,同学里谁的爹是处长,谁的叔是局长,念书那会儿我们就打听得清清楚楚。多少年后再一对号入座,更不出所料:公务员的子女也当了公务员,当年念书苦逼的孩子,现在生活依然苦逼。你说高考到底改变了谁的命呢?也不是没有。记得有一女同学,当年成绩不错,土得掉渣,后考取北京某大学。四年本科,学无寸进,化妆穿衣经验值倒是暴涨。再后来嫁给一北京本地爷们,解决了户口工作。谁要今天再跟我眼前说高考改变命运,我一定跟谁急。生活的经验教育了我们,改变学生命运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户口本和家庭出身。但是,反过来一口咬定说高考谁的命运都没能改变,我觉得这也属于罔顾事实。其实高考也切实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但主要不是学生。每当昔日同窗小聚闲聊,打听当年的一些老师的近况时,“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就越来越像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挥着普遍的作用。十三年前,我隔壁班有一班主任老师,上课原也平平,但他们班偏偏当届冒出一个本市文科状元。从此,有媒体采访、家长咨询、教学心得恳谈邀约不断。不出几年,做上了教务主任、副校长,聊天间又听说,此师志不在此,将来大有跻身教育局从政的势头。这位老师的命运,是大大的被他学生的高考成绩改变了。而当年他班上的那位状元,早已不知所踪,泯然众人。再比如,当年的英语、数学、理化老师若干,焚膏继晷地带出几届考分不错的高三学生后,身价大涨,据说如今仅靠补课费就远超普通白领收入。又趁着多年前校方集资建房的福利,一倒一卖,赚了不小一笔。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高考说穿了毕竟是门产业,和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样,一路打鸡血折腾下来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经济上盈利。众所周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到初中为止。高中以上,不在“义务”范畴之内,言下之意,即是完全交给“市场”操办。恰如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表面上看似理想丰满、慷慨激昂,但本质上也是一桩市侩的买卖:现场演讲、教学带、课时费等等无一不可被换算为具体的金钱数额。高考何尝不是如此呢?但凡重点中学,基本上从高二开始,学生们一直在被校方打理想的鸡血,但他们也从来没有一秒钟忘记跟你的父母收补课费和教材教辅费;校外卖“三勒浆”的经理会说服校方,隔三差五来为同学们宣传服用高考补品的好处;各路专门负责补课的“名师”如牛鬼蛇神般纷纷涌现……真是好大一个高考江湖。过去听人说,高考独木桥是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通道,现在,情况好像比这复杂得多。高考这杯羹里的商业利益诉求似乎已经远远大过了这场全国性考试的教育意义。之前说的教师、补课以及高考周边产业的利益诉求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最大的收益方恐怕还是高中。每一年夏天高考最终成绩单出炉,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考生的一本重点线百分比率、名校的百分比率、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状元的人数——这些实打实的硬指标决定了学校的经济效益,决定了教师的绩效考核,决定了来年报考这所高中的人数。学生,在今天就意味着撬动经济的杠杆。看过一则报道说,大约十年前,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的分布比现在要分散。比如,河北省2004年的两名高考状元分别来自正定中学和石家庄一中,2005年分别来自邯郸一中和石家庄二中。陕西2004年的两名状元分别来自西工大附中和镇安中学,2005年来自西安博迪学校和西工大附中。但近两年,各省份的高考状元产地往往向当地几所名校集中,这些学校不仅能“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这些学校还会囊括全省的高分考生。这样子的“市场化集中”并不奇怪。当年我曾就读的某市重点中学,基本上从高一入学联招考试开始,学校就会四处寻访高分考生,用奖学金、名师、优越的学习条件来搜罗尖子生,必要时校长会亲自出面恳谈。有时候,不同的重点高中为了抢夺一位被同时相中的尖子生,还会发生冲突。大家深知,挖到一个高分考生,甚至比挖到一个名师的意义更大。那些成绩优异的“明星”考生,确实不负众望,做高了校方的纸面业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分数不够录取线的“议价生”主动掏钱求录取(稍知名的重点高中基本是每人五至八万元起跳)。在很多地方的重点高中,生源分布似乎也存在一个“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尖子学生贡献了考取名牌大学的人数,而百分之八十的“议价生”则提供了学校绝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曾有媒体统计,仅高考教材教辅一项,全国就有约60至100亿的市场,要是再加上各种“协议包过、不过退款”的补习班以及“议价生”为考上名校交的天价学费等等,人们为高考花费的金钱总量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高考,不仅拉动经济增长,更改变着这条产业链上每一个从业者的命运。如此庞大的考试产业链,已经不容许我们做“假如没有高考,世界会怎样”的设问。这实在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假如没有高考,高中各个科目的老师不就都失去工作了,还有那些补课的、卖保健药的、卖教材教辅的、做高考志愿咨询的、高考酒店住宿的……这么一大帮人都面临待业下岗,想想也替社会感到不安。至于说高考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多余的、不讨人喜欢的问题。据说,广西桂北某学校高三复习班的墙上挂着横幅“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我不知道这幅对子是不是有点自我调侃的意思,但即使是调侃,也多少能反映出人们的潜意识,那就是毫无底线地崇尚功利、把高考的分数换算成赤裸的社会资本和权力。如此赤裸的鸡血、如此虚荣的心态,在一个浮躁短视并且“不差钱”的年代,为高考的生意写下了最佳的市场宣传语。——————————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lanxinda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高考真能改变命运?听听名人怎么说吧!
高考的脚步近了
暑假的脚步也近了
文章来源:高中生学习,(ID:sszzbg),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又到一年高考时。每当此时,不管是不是家有考生,都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这个话题:高考是否真的能决定命运?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名人与普通人,一起述说他们与高考的故事!
1982年,18岁的马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高考。但成绩出来以后,他的数学只有1分。他没有放弃,开始复读。第三次高考之后,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了5分,正当他准备以专科生的身份进杭州师范大学的时候,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决定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当时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就幸运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走进了大学。
日晚,多个省份同时公布高考成绩,马云给一些失意的考生写了一封信——《我们的运气在其他地方》,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
“人生变化无常,今天的顺利未必未来就一定会成功。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机会的。”
新东方英语的创始人俞敏洪,两次高考都是在英语上败走“麦城”。
他回忆说:“第一次高考,我英语考了33分吧,差了5分。于是我回到农村干农活去了。边干农活边自学,第二次参加高考,我进步了,英语考了55分。但是我报考的那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涨了——60分,又差了5分。”1980年的第三次高考,奇迹终于发生了,本来只想考当地师范院校的俞敏洪考上北大!
回忆坎坷高考路,俞敏洪说:“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关键是在面对失败重新去做的能力,还有心理承受的能力。”
白岩松当年差一点没有上成大学,如果不是后期加倍努力,可能无缘大学校门。
白岩松回忆说,整个高一高二,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我最惨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玩的同学都跑去复习”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接着,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结果,1985年,他以全班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
著名企业家马化腾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我原来是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经常想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研究什么特异功能。1986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
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考大学的时候,我问老师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那时候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当时就觉得,别搞不好变成去当地理老师,后来又刚好开始接触到计算机,就觉得这个也挺有兴趣,那时候就考到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竟天文太遥远了”
出生于“文革”时代的张朝阳,身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他说,那时候的童年很自由、很快乐,加上父母又给他塑造了一个很宽松的家庭环境,他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对我很宽松,我当时就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1977年恢复高考,张朝阳开始恢复中学课程的学习。“我高中的时候没住校,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和一大帮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去自习室温习功课。那时候父母给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只是自己喜欢学习,特别是喜欢学物理。”张朝阳的成绩一直非常好,经过5年的苦读,1981年他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著名谍战小说作家麦家,当年参加高考时,成绩勉强过提档线。麦家在《隐秘之魅》一文中写道:“高考后我去医院参加体检,天很热,医院里的气味很难闻,我在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儿出来一个戴眼镜的同志,50多岁,胖墩墩的……我由于自小受人歧视,养成了对人客气谦让的习惯,主动让出大片阴凉给他。”
来人友好地和麦家攀谈起来,此人正是负责军事院校来当地招生的首长。首长知道麦家数学满分、物理94分且体格很棒后,便破格录取了他。进校以后,麦家才知道毕业后将从事军事情报方面的工作。后来麦家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文学方面,于是就有了《暗算》等作品的问世。
张艺谋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正在陕西农村插队,在生产队和农民一起干了三年,后来被招到咸阳棉纺织厂当搬运工,一干就是七年。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也许他一辈子就只是一个搬动工而已。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恢复高考的决定。这年冬天,大学就开始招生。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得知消息,张艺谋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跑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当看到其他参加考试的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张艺谋心里感觉自己毫无希望。好在考试是公平的,优秀者不会被埋没。张艺谋如愿考上北影。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代名导。
1990年孟非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成绩全校第一名,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高考落榜后,为了生活四处打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当印刷工、开小超市……但一直是临时工的角色。从四处讨生活的打工仔到国内炙手可热的主持人。
孟非在一次主持节目时说:“都说‘知识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就是没有听说过‘高考决定命运’。考上大学最好,考不上,也别太在意。像我这样勤勤恳恳工作一样可以挣钱,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著名作家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他落榜了。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读了一年,被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不知前途在何处。就在那一刻,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终于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后来的《兄弟》。
关晓彤从小就是童星。虽然在求学过程中个,演戏、参加活动占用了她很多精力和学习时间,但她的文化课却并未因此而落下。2015年,她以艺考和文化课考试双料第一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她说:“能够在事情很多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时间,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受益终生的能力。
一向忙于拍戏的张一山,是如何做到事业和学业两不误的?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说实话我平时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好,因为毕竟很长时间没有在学校上课,一直工作,但是我在考试前两个月,确实恶补了很长时间。早上6点左右起床,然后家教,每科两个小时不间断,一天4个2小时,上完这科上那科,然后中午有1个小时吃饭,下午再上两科,晚上回家再学到十一、二点,第二天还是如此,大概坚持了两个月吧。”
杨幂也是童星出身,高考前就在电视剧《新神雕侠侣》《红粉世家》等三个剧组间疲于奔命,时间非常仓促。杨幂当时是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的。
考试时诸多不顺的还有范冰冰,她在高考前遇车祸,躺在医院里3个月,因此错过高考。不过,范冰冰当时认为“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凡事别往心里搁”,体重在3个月内从89斤猛增到129斤。
因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检察官侯亮平而再次走红的陆毅,在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之前,已算得上是童星了。他18岁从上海戏曲学校(中专)儿童剧演员班毕业后,分配到了上海儿艺。但当时陆毅的身高已经到了180厘米,上台演儿童剧的的机会很少,他只能辞职。辞职后,他到北京做了个自由艺人,成为“北漂”。
那一年的北京,格外冷,但是陆毅的心更冷:已经演戏10年的他没有接到任何一个戏。正是这个寒冷的冬天,使陆毅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学习,他同时报考了上戏和北影。本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影录取,但父母希望他在身边,于是他选择了上戏。
说起当年上考场,陆毅表示:“我考上戏其实挺简单的,考官很多是我在上海儿艺时的老师,他们教了我四年,对我也比较了解,我一点都不紧张。当时老师给我出的题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表演真是很幼稚。”
作家韩寒,严格意义上说,不参加高考的他好像是一个反面教材。他对高考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其实高考的压力是完全的经济压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诉你你爹妈都死了,但是居然卖烧饼的爹妈有几个亿的遗产,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参加考试,并且在碰到一个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两词除了笔画不一样多以外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题目的时候高呼一声:爷不考了!很多人有这种观点,你初中辛苦三年,高中再辛苦三年,到大学的时候就轻松了。
这种想法是很多父母、老师的想法,所以他们就不把大学当成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我们学生也不把大学当做一个学习东西的地方。很少人会说把考大学当做学习知识的地方,很多人回答是想到大学体验一下大学的生活,大学的生活不就是谈恋爱吗?我想还是把大部分人赶到大学去感受生活。”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经历过高考的人
一定会更加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加油吧,少年
愿你马到成功
你怎样看待即将到来的高考?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说得精彩的朋友
奥斯卡电影票2张
觉得重要,记得转发
关注全息家庭e站
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SELECTION好文精选
阅读原文,查看高考政策变化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相信高考能改变命运吗?
高考与命运之间真的有强烈的联系吗?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官微平台曾推出《高三那年》系列征文活动,小编对很多应用本科的在校生进行了采访和信息采集,试图走近经历过高考的他们。多数同学在大学里忙于社团活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及实训,甚至已开始模拟创业,另一种快节奏生活的充实感,让他们很快淡忘了高考,隐隐记得那是一种残酷的温柔,只有经历过才懂得。
“经历高考我更加坚强,更能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所长所短,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对于偏科严重的学生来说,对于文科这道不可逾越的沟壑,让他深陷其中痛苦不堪,高考结束,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当他站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门前,一种笃定在心里升腾,甩掉文科的牵绊,自己一定会在喜欢的计算机领域大展拳脚!如今,他真的做到了。就职于IT企业的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自信。
“那场惊心动魄的高考,会在每年的6月都像老电影一样回放。有人说高考是一场平静的战争,我更觉得是一场残酷的赛跑,在同样的起点起跑,加码,冲刺,有人进入清华北大,有人中途落跑,有人妥协了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而我别无选择的我,也成就了非你莫属的笃定,大东软让我进入了人生赛跑的另一程,我骄傲地为自己喊加油!”
“高考结束后,我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兴趣而活”
“选择东软应用本科,是兴趣使然,也是对东软信息学院软件专业的信赖。因为在软件园里学习和就业的便利让我非常兴奋,开学第一天我便立志要成为大企业里的一员。”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如果无爹可拼,我更愿意选择相信自己”。
高三那年,似乎是所有高中生活的略加修改的回放,无数个兢兢业业带着学生征战的高三班主任,无数个挣扎反抗自我磨砺的黑夜奋战,无数个怎么努力也无法及格的ENGLISE试卷,那个属于高三的真相,似乎是心头的梗,再没有勇气重头来。
“选择东软应用本科,用了我一半的勇气,却耗费了我所有的运气,它没有让我失望。”
“高考的确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而几乎被高考打败的我,险些走到命运的另一端。”无意中遇见东软,也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高考高中,金榜题名是无数个中国家长的集体信仰,高考成为最重要的人生节点,大学成为高考的唯一选项,曾经为高考背负了太多,直到来到这里,我才懂得,很多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正如东软给予我的多元化的可能。
很很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约而同的发现,当年那种扑面而来的解脱或绝望并非真实,高考并非真正的终点,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节点而已。“一考定终生”终究不是至高的人生智慧。无论如何,恭喜你高考结束!
上路,下一程!@所有刚刚经历大考的你们!
排版/刘树良
分享新鲜志趣
品味原汁校园
一切与你很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回顾] 红彤彤:
[咨询] 很土的豆: 
[观点] cchwcc:
[探访] mmmc: 
[消息] hzfuture2022: 
[规划] 正式瓜佬儿: 
[照片] 曹大阳: 
[收房] 豆丁闰月: 
[咨询] 幸福号码: 
查看: 2961|回复: 27
又是一年高考时,穷人家的孩子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多年以后再一对号入座,公务员的子女也当了公务员,当年念书苦逼的孩子,现在生活依旧苦逼。如果说贫寒家庭出身70 80后赶上了中国经济黄金发展时间,可以自豪的说我改变了命运
那么00后面对现在遥不可及的房价和激烈的就业竞争,那么他们还相信高考能改变命运吗?
现在阶层固化的倾向越来越厉害,流动性差了。
如果你觉得从农民工变成低层文员不算是改变命运的话,那么就不能
不过四年后他们也会明白,今天所有的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主要是酒量、人际关系、社会i经验、胆量、爹妈、长相、还有你家是在那个城市 房子是不是要拆~ (现在社会)& &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和思想还是太过于传统(教育方面)& &不喜勿喷
考上清北还是能改变的
修改为:高考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增加了改变命运的几率。
这样说也许更加实事求是。
bayern1900 发表于
修改为:高考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增加了改变命运的几率。
这样说也许更加实事求是。
bayern1900 发表于
修改为:高考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增加了改变命运的几率。
这样说也许更加实事求是。
同感,高考是改变命运几率较大的途径,看那么多富裕家庭还是会让孩子至少读到本科
高考也就是决定你接下来的三年或四年在哪玩电脑
比较认同,像我们80后,学校出来,找个好工作,努力奋斗10年,在杭州也有幸可以成为房奴;
但是现在毕业的贫困农村子弟,要想在大城市安家,确实压力很大。
还是能改变命运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还有90分具备以下条件可以改变命运:长得帅(漂亮),结识有钱有权家的孩子一起创业,去bat或者华为当it民工
怎么define改变命运?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bayern1900 发表于
修改为:高考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增加了改变命运的几率。
这样说也许更加实事求是。
赞同,多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渠道
等拆迁吧。
二十年前选择了建筑专业的,和十年前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的,其他不说,如果家庭条件普通的话,比起父母提升了一个社会阶层还是能做到的
肯定可以,你考师范大学医科大学警校之类的可以出来有个稳定工作买个200万左右的房子,那就改善很多了
即使在今天,高考依然是最廉价的改变命运的方式
一般孩子一般家庭,没有任何理由不拼
更好点金融类的可以考,也可以当码农都可以改命运(前提是我说的这些成绩都不能太差2万名以内吧)
即使都是买菜,也决定了你在哪个菜场买菜
应该说,高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比例最大,别的好多东西都不是自己说了算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3+1+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