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抱养的女孩长大后性格孩子长大后应该满足养父母的一切要求才算报恩吗?

最近明星收养孩子成为风潮。其实明星也跟一般人一样都是人,明星对弱小也充满同情心,也有爱,收养孤独的孩子们,目的很简单,只是想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最近,老牌性感明星莎朗·斯通收养了一名男婴,这是年过不惑的莎婶收养的第二个孩子。之前,她曾多次怀孕,或许是年龄太大的缘故,莎朗·斯通每次怀孕均引发了自然流产。出于无奈,2000年,她和第二任丈夫菲尔·布隆斯泰因收养了大儿子罗安。放眼当今好莱坞,明星们收养孩子也跟养宠物一样,似乎成了一股风潮。
收养孩子的手续办理程序是怎么样的呢?
想要收养一个孩子,该到哪里去办理收养手续呢?
在“美好家园”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黄乾斌老人自己得了脑溢血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还每年从退休金拿出钱来资助贫困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还有维吾尔族大叔伊布都明家里虽然不富,但是还是收养了一名汉族小男孩,并且让他顺利的完成了学业。
人生的婴儿因故被狼收养后,为什么就变成了狼孩。其原因是什么? 据文献报导: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发现了30多个兽孩儿。 1979 年,在印度的勒克璃市附近,又抓住了一个10岁的狼孩。科学家给他取名叫巴斯卡。但 他已不会站立,吃东西也不用手拿, 像狼一样用嘴啃。喝水用舌头添。不吃素食,爱吃活鸡。 用四肢行走, 白天潜伏,每到夜晚就像狼一样叫,两眼发出蓝光,呲牙咧嘴地盯着人。怕水、怕火光。 科学家长期对他进行了各种行为培训,想让狼孩恢复人的本性;想让狼孩学会说人话,学会站立走路,学会用手拿东西、用手干活。但狼孩坚决不接受,始终顽固地坚持过狼的生活方式。最后也因不习惯过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忧郁地死了。 那么,人生下来的婴儿因故被狼收养后,为什么就变成了狼孩呢? 据科学家们从被抓住的30多个兽孩儿的行为特征上看 : 他们的行为,有的像小熊,有的像小豹,有的像小狼等等。且习性都和抚养他们的野兽一样。这一现象非常清楚地告诉人们:婴儿在0-1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的大脑发育、孩子的大脑初始认识外界事物的关键年龄段,而且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也是婴儿的身躯和四肢的活动趋向受自己的大脑支配来发育成长的最快年的年龄段。 婴儿自己虽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但却具有能无条件地接受任何抚养者对他进行抚养的特征。 “有奶便是娘。”这就是0-1岁婴儿在求生存时表现出来的天性。 当野兽因故收养了人生的婴儿后,婴儿就会顺从地和野兽天天生活在一起。并能主动的通过生活体验、通过观察和接受母兽的行为引导来认识野兽的生存环境,认识野兽的生活方式。并把得到的信息贮存到自己的大脑里。 由于婴儿天生就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婴儿在和狼共同生活的时候,婴儿会要求自己的大脑、身躯和四肢发育成长的趋向,向符合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方向;向符合自己现在所过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方向;向符合野兽用纪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制约、培训引导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同时,婴儿天天也会主动地模仿伙伴们的生活行为,并从日常生活中学习与伙伴打交道的规矩。 可见,人生的婴儿一旦脱离了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收养他的野兽的社会中。天天和收养他的野兽共同生活时,婴儿在 “所处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和在所过的生活方式”中,在“母兽天天耳濡目染”的影响下, 婴儿便对收养他的野兽的生活方式及所处的生活环境条件和野兽的行为特征,逐渐地产生了 “感觉”。 随着人生的婴儿和收养他的野兽共同生活的时间延长, 人生的婴儿便对收养他的野兽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规矩”等,逐渐地产生了 “知觉”。 并对收养他的野兽 在求生存、谋生活时的行为特征和求生存的经验教训, 经过母兽反复地教育培训,也逐渐地产生了“记忆”、产生了“注意”、产生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 同时婴幼儿自己,也在和野兽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情绪斗争过程”、“情感建立过程”和“意志磨练”等心理活动过程中,已使婴幼儿大脑皮质里储存的信息,全都是抚养他的野兽的生活方式和规矩;全都是抚养他的野兽的行为特征;全都是他和抚养他的野兽们在一起共同生活时留下来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这时,这个人生下来的婴儿的大脑皮质里,已产生了一整套稳固的、适应收养他的野兽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规矩需要的 “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 并支配这个婴幼儿的身躯和四肢的行为特征,向适应于抚养他的野兽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需要的方面发展。到这时,原先是人生下来的婴儿就被收养他的野兽同化了。并且不能逆转。这个例子再一次说明:婴儿一生下来就进行培训和教育,对提高中国人的素质具有多么重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被人“抢”出来的兽孩儿年龄最小的才一岁半左右,可是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十多年的培训,也没使他恢复人性。 这个例子证明:遗传因素,绝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当父母的从婴儿一出生就对婴儿进行的科学培训和教育。 所以,中国有句 “三岁看老”的谚语,实在是很科学的。
本帖有10条评论
昨天在烟台论坛里看到一个妈妈发的帖子,大概意思是已经有一个儿子了,但还想再要一个女孩,不管是自己生还是收养,本身都不具备条件,倒是都可以变通的(这年头靠关系没有解决不了的事),自己生吧觉得要耽搁很长时间,正好有个2个月的南方小女孩要被送人(小女孩的父母出于什么原因送人就没必要管了,反正小女孩的命运一定是被送人了的),她的好多朋友劝她不要收养,不知道如何决定,所以求助。有40多个妈妈回了贴,几乎众口一词说一定要自己生,只有4个妈妈赞成收养,说收养的和自己生的一样亲。 我知道在国外收养孩子是极其普遍的。我有个伟大的计划就是等以后我条件好了(虽然遥遥无期,但我真一直这么想着),大米长大了,我就去收养一个女孩。每每当我把我这个计划告诉周围人的时候,得到的回答都是:要就自己生,收养的不亲,都是类似的话。帖子里回复的说明原因的大概有:收养的跟自己不亲,以后长大不一定孝顺,长大后万一去找亲生父母怎么办,你知道她有没有什么家族遗产病等等。 怎么说呢,总结一下,其实这些父母对于养育孩子注重的还是结果,想着孩子以后对自己好甚至要给自己养老,前提是孩子还要是个健康的孩子。可是我觉得父母不应该天天想着我给与子女的是多么大的恩情,我觉得培养亲情更重要。身边好多人其实对于父母仅存在报恩的意思,根本没多少感情的,这样的父母物质上可能享受了,但心里会很悲哀。我们养育子女应该抛开防老这个原因,如果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出发点根本是为了自己。孩子后天成长成什么样,遗传固然有一定因素,但是后天教育才占主导,亲不亲是处的,是环境决定的。据说很多收养孩子的父母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哪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跑去找亲生父母了,自己白养了。这个比较荒谬吧,处的好了跟你亲了,去不去找TA父母又怎样。就算TA不去找,给予TA生命的亲生父母也是客观存在的,要我我就从开始就告诉TA,慢慢大了一定会理解。至于说收养的孩子有没有遗产病史这个,如果走正规收养程序一定可以放心,如果是像帖子里的妈妈,也大致也可以打听详细,现在都是透明的年代。 跟帖的人引用的另外网站上的话:“美国人更珍惜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不指望孩子养老,对血缘也不十分在意。中国人小农经济久了,比较封闭自私。对孩子,父母要他们长成父母要他们长成的样子,做父母让他们做的事,并给父母养老。”美国人对于后代的看法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们带给我们多少快乐,这个是不可估量的。
本帖有6条评论
别再有虐待和暴力,让孩子的未来充满阳光! 一个小女孩,常常遭受到酗酒爸爸的家暴。后来,爸爸被捕,妈妈也被剥夺监护权,她与弟弟被不同的家族收养,天各一方。 由于女孩所遭受的苦,她叛逆和反抗,被第一个收养他的家庭退回来了。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给她爱和照顾的第二位养母。有一天,养母送给她一份礼物,是一条美丽的裙子。可当她看到裙子时,不是开心,而是想起了妈妈因为爱穿裙子被爸爸暴打,因此情绪失控冲养母大吼。 养母无奈,只要给福利院打电话。当她以为自己又要被退回的时候,却发现养母也把自己也弟弟收养回来了。其实养母打电话是向福利院了解女孩的情况,知道女孩所遭受的苦难,还有一个弟弟,就去寻找,同时也收养了弟弟。 所以对待孩子,不要再虐待和暴力他们,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他们才能进一步学会爱别人,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阳光普照,被爱包围。
本帖有4条评论
计划生育证明是基层计划生育管理部门为了规范管理和服务,记载公民婚姻、生育、节育等情况的凭证,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生育证》、《生殖保健服务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需要办理计划生育证明的朋友可以备齐资料,前往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办理证明。 1、《生育证》,也就是准生证,夫妇想生小孩子前的必须的准备手续。 2、依法登记结婚,无弃婴、溺婴、非法收养子女等行为的夫妻,双方均未生育,结婚后生养第一个孩子,在怀孕后三个月内登记办理《生殖保健服务证》。 3、《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是证明流动人员的身份、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落实节育措施状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等便于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可以看出,办理计划生育证明是有其必要性的,因此各位朋友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尽早办理相应的计划生育证明。
对于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国家是允许该夫妻申请生二胎的,夫妻可以带齐材料去附近的计划生育部门申请二胎。 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没有规定必须要独生子女证。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女方为再育的须年满30周岁。应在妊娠(怀孕)前持以下申办材料,到女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二孩生育证》。 需准备的申办材料有: 1、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申请书; 2、夫妇双方的身份证、户口簿原件; 3、结婚证原件(再婚者须持离婚证); 4、双方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生育证明; 5、已收养子女的,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证明; 6、具有《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特殊情形之一的证明; 7、夫妻和孩子三人2寸合影一张。
不可以领证的情况: (1)照顾生育第二个孩子的; (2)子女留在本市,父母双方在国外期间的; (3)未婚生育后不再结婚的; (4)单身(包括离婚者)收养孩子的; (5)孩子均已死亡的; (6)再婚夫妻一方原已生育过两个孩子,离婚时各抚养一个,又与初婚或从未生育过孩子的一方结婚,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细则〉施行前[日]已经领证的,可换证并继续享受)。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1)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后不再生育,并且其子女在十六周岁以内的;(2)夫妻按有关规定收养一个孩子后不再生育,并且其子女在十六周岁以内的;(3)夫妻原有两个计划内生育的孩子,其中一个意外死亡,另一个不满十六周岁的;(4)夫妻丧偶后只有一个不满十六周岁孩子的;(5)夫妻离婚前生育过一个孩子,离婚时孩子判由本人抚养,并且该孩子不满十六周岁的;(6)再婚夫妻一方生育过一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过孩子,现家庭只有这一个不满十六周岁孩子的;(7)再婚夫妻再婚前双方各生育过一个孩子,其中一个由对方抚养,现家庭只有一个不满十六周岁孩子的; (8)经过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放弃生育,且现家庭孩子年龄在十六周岁以内的。
计生证明根据当事人不同的情况,填写的内容也不同。内容分未婚未育的、未婚有生育的、初婚未育的、已婚生育一个孩子的、已婚生育两个孩子及以上的。内容写清住址(X街道X村居或小区)、姓名、出生年月,然后写未婚未育、无收养抱养小孩,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内容写完后写上特此证明”,由经办部门签字、盖章,如果需要可以写上意见。
有很多无法生育孩子的家庭,都希望通过收养孩子来完整自己的家庭。对于孤儿来说,收养也能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那么,收养孩子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才能收养孩子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山东春运方案出炉,预计客运总量近6亿人次。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协和大众网联合开通“民声连线”,问计问需与民。
2013年《独立调查》发布54篇调查,超过20万字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自豪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可以说有许多方面,比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比如说“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比如说“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比如说“海纳百川,虚胸若谷”的博大胸怀,比如说“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在家庭伦理上,更能显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突出优势,由家庭伦理所凝聚的紧密家庭关系是西方望尘莫及的。较之西方,我们的家庭伦理道德更加人性,因之也更加文明。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任何人都是以家庭作为人生的起点。因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从家庭的和谐抓起;我们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也必须先从家庭美德抓起;我们倡导新农村新生活,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家庭美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自豪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可以说有许多方面,比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比如说“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比如说“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比如说“海纳百川,虚胸若谷”的博大胸怀,比如说“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在家庭伦理上,更能显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突出优势,由家庭伦理所凝聚的紧密家庭关系是西方望尘莫及的。较之西方,我们的家庭伦理道德更加人性,因之也更加文明。  什么是家庭伦理呢?伦,就是类。人伦,是指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家庭伦理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在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在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行了规范,其中“家庭美德”也就是我们今天应当践行的主要的家庭伦理道德,这就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一、“孝悌”是人伦道德的根本  儒家经典《论语》中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孝悌”是修养最高道德――“仁”的根本,只有抓住这个根本,人的道德修养才会逐步提高。“孝”是晚辈对长辈,子女对父母应持的道德准则;“悌”是指同辈之间即兄弟姐妹共同生活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弟子规》说:“兄则友,弟则恭”,“悌”是指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应当友爱,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应当恭敬恭顺。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在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我们的老祖宗很了不起,在创造汉字时就把字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你看“孝”这个字,上下结构,上边是简化了的“老”字,下边是个“子”字,一看就让人知道,“孝”是让儿子背着老子。再看教育的“教”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文”字,教育、教化,就是孝道文化的传播。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单列了一节,这是历次党代会报告所没有的。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求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这样的提法也属第一次。  我认为抓“四德”建设必须从家庭美德抓起,原因很简单,因为家庭是人生的原点,是人生的起步点,其他的道德规范都是家庭美德的延伸。而家庭美德最核心的就是孝悌。  (一)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孝道文化  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人“入则孝出则悌”,那么就不会顶撞尊长和上司;如果不顶撞尊长和上司,就根本不会反抗天子君主,在家庭是位孝子,在国家就会是一位忠臣。这样的理念在《论语》中表达得非常清楚。所以儒家认为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在今天,我们倡导孝道,也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如果说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高喊以“孝”治天下,是为了让老百姓不造反,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那么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更应该努力弘扬、宣传“孝”道文化。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特别倡导“孝道”文化呢?除了维稳外,还因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特殊社会现实:一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达2亿多,养老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二是我国社会保障起步较晚,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才刚刚开始实施,社会尚没有能力承担如此沉重的养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后出现人口老龄化,是先富后老,而我们则是未富先老。养老这负重担主要还要由家庭承担;三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农村老人出现了空巢现象,而农村老人又迫切需要来自子女的关爱和侍奉;四是有些家庭的确出现子女不孝顺的问题。这四个方面就决定了我们今天迫切需要孝文化。近年来有些专家、学者奔走全国各地义务宣讲、宣传中华孝文化,谱写了很多动人的孝老歌曲,中央电视台也策划播出了多个孝文化公益广告,全国妇联和老龄委等部门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推出了新24孝,这些都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一个弘扬孝文化、传播正能量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  有的学者作了调查统计,一个婴儿长到18个月才断奶,他大约吸吮了母亲1000斤的奶水。国内外都有人作过实验,把母亲的乳汁放在密封的玻璃瓶里,等到20年后,这些奶水都由最初的乳白色变成了淡红色,于是有人就认为,母亲的乳汁是由血转化的。虽然现在已有了许多母乳代替品,如牛奶、羊奶等,但专家们经过研究,一致认为,对婴儿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乳品可以代替母乳,吃母乳更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健康是无价的,母亲的乳汁更是无价的,我们长大后怎么回报母亲都不过分。于是人们就想像,羔羊有跪乳之情、乌鸦有反哺之义,认为禽兽尚知报母恩,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连禽兽都不如。  有人写了首孝母歌,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娘怀儿十月多艰难,行走坐卧不方便”,“有朝一日把儿产,娘像闯趟鬼门关”,“夜半小儿把床尿,娘睡湿来儿睡干”。在那没有暖气没有电褥的年代,十冬腊月天,滴水成冰,母亲为自己的孩子暖干尿湿的被褥,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多么无私的母爱啊!  (二)人应常怀感恩之心  难道我们不应感恩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亲吗?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是主张知恩报恩的,甚或主张“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又说:“知恩不报非君子”。这是指一般人际交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父母亲对我们来说,这种养育恩德之深之高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我们对父母的恩德无论怎么做都难望报答万一。  关于“知恩报恩”的故事和传说很多,最有名的像“结草衔环”,对社会影响极大。“结草”的故事出自《左传》,说是晋国大将魏武子生病担心不久于世,就嘱咐儿子魏颗,他死后将他喜欢的小妾改嫁人。后来魏武子病危,又改口安排魏颗,让这个小妾为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考虑到父亲安排让小妾改嫁的遗嘱时头脑尚清醒,而安排让小妾殉葬的遗嘱时已神志不清。于是在安葬好父亲后,魏颗遵循父亲的第一个遗嘱把那位小妾改嫁了出去。有一次秦国与晋国发生战争,在战场上有一位老人把草结成套子,把秦将杜回绊倒了,魏颗上去抓了个活俘虏,立了大功。魏颗当晚梦见一位老人自称是那位小妾的父亲,白天结草是报魏颗对女儿的活命之恩。“衔珠”的故事出于《续齐谐记》,说是后汉时的杨定小时候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他夜里梦见一黄衣童子口衔四枚白玉环以报救命之恩,并说杨宝的子孙个个都清白如玉,将来位登三公高位。后来杨宝的子孙果如所言,个个作了一品高官。另外还有“隋侯之珠”的故事,是说隋姓诸侯救了一条受重伤的大蛇,大蛇从江中衔了一颗硕大的宝珠回报他。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最宝贵的珍宝有两件,一是和氏璧,一是隋侯珠。“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常相提并论,可见大蛇报恩之重。  只有自己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有爱心。雷锋同志之所以能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有大爱之心,就在于他有感恩之心。他七岁时就失去了五位亲人,是党和人民政府把他抚养成人,又给他安排了工作。他把对党对人民政府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因此成就了伟大的雷锋精神。  有一首“感恩歌”很好:“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祖国培育护佑;感恩父母辛苦养育;感恩老师辛勤教诲;感恩农民辛苦劳作;感恩同学互相帮助;感恩所有付出的人”;另外一首“感恩歌”还提出“感恩阳光给我温暖;感恩鲜花送给芬芳;感恩白云让我编织梦想”。还有两首歌也非常感人,一首是《父亲》,一首是《母亲》,特别是《母亲》:“上学时的书包谁给你背,下雨时的小花伞谁给你打,委屈时眼泪谁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我每次听到这扣人心弦的歌曲都鼻子酸酸的,为什么呢?因为歌中所唱的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过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我们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  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会有忠诚心。丈夫在外栉风沐雨挣钱养家,再苦再难也硬扛着,妻子应当感恩丈夫,妻子在家侍奉老人,教养子女,做饭洗衣,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丈夫应当感恩妻子。夫妻之间如果相互感恩,就会相互忠诚。我们在一个单位工作,单位给你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单位给你提供良好的办公或工作场所,领导经常耳提面命教育你,按月发给薪水。我们应当感恩这份工作,感恩单位,我们要忠诚于工作,努力把工作作好;我们应当忠诚于单位,努力维护单位的荣誉,以单位为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不要感恩党,感恩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要感恩党、感恩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要忠诚于党,坚持执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这样,我们还应不应该对社会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品头论足呢?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总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中,看什么都不顺眼,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工作稀稀拉拉,但还牢骚满腹,什么都不合他的意,领导欠他的,同志欠他的,国家欠他的。前不久央视采访各类人的幸福感。实际上,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幸福指数最高。最近西方有人经过研究得出一个幸福指数公式,幸福指数等于成就和期望值之比,大于和等于1就是幸福的。获得同样的成就,期望值越大,幸福指数越低,反之就越高。老是认为周围、国家都欠他的,他永远没有幸福感。在同一个单位或一个地方工作,月薪四千元的有时还没有月薪三千、二千五百元的感觉幸福,就在于二者的期望值悬殊太大。  (三)行孝须及时  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这么多优美的故事。就是教育人们要知恩报恩,而且要“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百姓一般认为家里老人能健康地活到八、九十岁,是家庭之福。古人又把百岁老人恭称为“人瑞”,是全家人的祥瑞,是人类的祥瑞,是老人自幼做善事修来的。民间还有一种近乎迷信的说法,家里有个老人,啥事都能镇住了,不会闹鬼闹邪。家里有位老人,作儿女的就是活到六十多、七十多也不敢说老,也不认为自己老,你心理上就会较同龄人年轻。即使你都到了古稀之年,还能时时听到老人呼唤你的乳名,你会自觉年轻。古人认为人生有三大苦难,一是少年丧失,二是中年丧妻,三是老年丧子。少年丧父是人生之悲剧,老来父母健在可供尽孝,是何等幸福。  家中有位老人让你随时尽儿女之孝,是一种幸福,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孔子家语》上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路边上哭,孔子觉得很奇怪,就让弟子前去询问缘故。老人说他年轻时在外谋事业,等年纪大了想回家孝敬父母双亲时,可惜双亲都去逝了,自己空有孝敬心也无处可尽。老人叹息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听后感慨万端,告诉随行的弟子们,家里有父母的就早回去尽孝吧,一时间弟子们走了一大半。  时不我待,行孝需及时,行孝需趁早。  有人分析了现在孝道文化的现实,有点先知先觉似地告诉现在30岁上下的年轻人:“你们有可能是孝敬老人的最后一代,但也可能成为无人孝敬的第一代。”这话说得多么沉痛啊!所以现在我们大声疾呼,弘扬孝道正当其时。孝文化一方面靠宣传教育,更要靠我们作年轻父母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孝文化,给自己的孩子作出示范:最好的饭菜让父母吃,第一碗饭先端给父母,出门和回家,都要给父母打声招呼。孩子们也会像我们一样:“爸妈我上学去了!”“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吃的用的先让爷爷奶奶或父母亲。要带头学会耐心听老人唠叨,多给老人沟通。父母把对老人的孝敬时时做给孩子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子长大后也知道尽孝,也是孝子。有人说“孝敬不孝敬老人,会遗传。”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尽孝”的三个层次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认为孝敬父母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养父母之身。即努力让父母吃饱穿暖。在《论语》中有一段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大意是学生问孔子,生活上赡养父母算不算尽孝,孔子回答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你养条狗养匹马也喂食喂料,养狗要给它垒个狗窝,养马给它搭个马厩,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就与养犬马没有区别了。一句话,就是在对父母尽孝时要怀有恭敬之心,所以我们提“孝敬父母”,要有敬心才是孝。  由此观之,那种以工作忙为借口,仅仅按时给父母寄点钱,或花钱顾个保姆照顾老人的作法,不是真“孝”。孝敬老人必须亲历亲为,所以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把“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既然小时候父母为你擦屎洗尿,现在父母老了,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你难道就不能为老人擦屎洗尿吗?现在有人被西风吹迷了头,也想学习西方,父子之间实行AA制。试问,你在吃奶时如何实行AA制?在雨雪天父母背你上幼儿园、上学时,如何实行AA制?  第二层是养父母之心。《论语》中孔子在给学生解答如何孝敬父母时,说“色难”。让父母脸色愉悦比较困难。始终让父母心情舒畅,高高兴兴,就比较困难了。当然也有人认为“色难”应理解为不管老人如何,甚至老糊涂了、患了阿尔海默氏综合症,子女也要始终做到不急不躁、和颜悦色。两种理解虽角度不同,但区别不大。  现在被认为儒家伦理小百科全书的《弟子规》中有句“身受伤,遗亲忧”。作子女的身体如果受到了伤害,会带给父母担忧,会让老人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孔子在《孝经》中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一点也不让它受到损伤,是最初始的孝。这对于今天我们反对酒驾、醉驾,反对疲劳驾驶,反对嗜烟酗酒,反对出门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也是尽孝的要求。不遵守国家的安全法规致使身体毁伤和致病,都会“遗亲忧”,是不孝敬父母的行为!你要是有孝心,心中常挂记不让父母担忧,就不要酒驾、醉驾,就不要开车时打手机、玩手机!  现在有人天天有时间陪宠物遛弯,却没有时间陪父母散散步,是大不孝的行为。  第三层努力修养德性,养父母之志。在社会上留下好的名声,使父母也得到某种荣耀,引以为自豪,这是“孝”达到的最高境界。孔子在《孝经》中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有的学者把显扬父母说是养父母之志。子女有出息,能成就功业,这是任何父母都期望的。这一条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很有价值。《弟子规》中有一句,“德受伤,遗亲羞”。一个在道德品质上出现了缺损,因受贿、贪污等触犯党纪国法而锒铛入狱,带给父母的是羞耻,因为缺德而使父母感到没脸见人,这是最大的忤逆,最大的不孝。有个县级干部,因受贿被开除党籍,判无期徒刑。其父母本来常以自己的儿子当了县委书记而夸耀于人,一判刑,父母三个多月没有出过门,父母可能为此而寿命缩短好几年!这种人的劣行不仅要写入县志,还要写到他家的祖谱上,同族人都感到丢脸,真是大不孝!  二、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爱护孩子  每一个儿童不都仅仅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还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是祖国的未来。“爱幼”不仅仅是个家庭问题,我们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爱护孩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因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子女比较少,因此每个孩子都被当成了宝贝,“爱幼”不是不足,多数情况下是做得过了,爱幼爱得不科学,有些溺爱了,有些娇惯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如何对孩子培养教育关乎孩子的未来。  国家“九五”期间有一项调查研究,专门调查社会、家庭、幼儿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来说,社会的影响力仅占4%,幼儿园的影响力也只占26%,而来自家庭的影响力占到70%。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绝对影响力。这一“九五”调研项目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人的智力结构在七岁时就形成了80%,当然也有的学者对此提出过异议,但大量研究都证明,一个人七岁之前也就是学前时期是智力结构发育最关键的时期,这个人生发育的黄金期恰恰又是家庭教育影响力最大的,这就突出了家教的重要性。  另外还有一项研究也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人的智力结构其发育情况是分年龄段的,比如五岁前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一个婴儿从出生到五岁时如果听不到人说话或者说不学习说话,他会终生失去说话的能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狼孩的表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智能表现是多方面的,至少有八种,比如语言表达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等,作家长的就是要观察、发现孩子的这种不同的天分。专家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童,关键看家长能否发现并有意识培养。我们往往仅从孩子的语言与数学两项智能来品评孩子,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智能培养,这是家教的一大误区。有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智障孩子周舟成了音乐指挥家,尽管他不会扣扣子,生活不能自理,却对音乐节奏特别敏感,父母亲发现了他这方面智能超常并加培养,结果使周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智障音乐指挥家。家长尤其不要以自己的擅长或好恶来强制培养孩子。这是说我们不要动不动就埋怨孩子笨,要对孩子平时多赞美、多鼓励。  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对孩子教育到底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科学顺序,才能让孩子健康全面成长?  孔子无疑是最伟大的教育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国内有的学者也动议把中国的教师节由9月10日改为9月28日,即孔子的生日。孔子是如何给我们规范了教育的先后顺序呢?《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对此规纳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无论是对父母的孝、恭敬长者和上司的悌,还是做事说话谨慎、讲究诚信,还是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都是讲的道德教育,在德育之后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德育为先,智育在后,正像俗话说的那样,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党的十八大在政治报告中提出考察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又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些新时代的理念和孔子以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有相通之处。  对于孩子的教育多数属于养成教育,因为孩子较小,左半脑没发育,抽象思维还处于萌芽时期,家长及幼儿园老师如何教他他就如何做,慢慢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一上来死记硬背,长大一些才开讲。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少年养成的习惯就像先天生成的一样,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就会下意识的自然而然去做。这说明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从小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节俭勤劳、卫生环保等好习惯。  三、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核心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极重视家庭,或者说家庭观念很重。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一到被逼无奈“抛家舍业,别妻离子”时,那一定是遇到大灾难了。“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家庭是一个人的安乐窝,是一个人辛勤劳作后停靠的宁静港湾。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我们都必须把家庭建设好,努力营造无限温馨的家庭氛围。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核心,夫妻和睦则使家庭关系、婚姻关系稳定。  尊崇家庭伦理道德的中国婚姻一直是比较稳固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离婚率还不足2%。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视婚姻破裂是家丑,是羞于开口告人的,“家丑不可外扬”。所以香港的女孩子一度都想找一个内陆丈夫,认为内陆丈夫靠得住,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中华民族追求的美好婚姻是“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白头偕老”。中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结婚誓词。  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婚姻元素不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力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但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婚姻在农村仍然通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通过自由恋爱走向婚姻殿堂的极少。通过媒人介绍家庭条件和个人情况,双方在母亲、姑姑等亲人陪同下见见面,如都认可对方的长相,这桩婚事就大体定下来了。那时的婚姻,就像电影《李双双》中的一句台词那样:“是先结婚后谈恋爱”。  如果说西方婚姻被冠之以“爱情婚姻”,中国婚姻可以称之为“道德婚姻”或“伦理婚姻”。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性解放的影响和侵蚀,把爱情抬到超越一切的高度,“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这句诗到处被滥用,岂不知诗人通过他的诗要表达的重点在追求自由,“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有人又引经据典找出恩格斯的一句话,说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似乎革命导师恩格斯也成了爱情至上主义者了。岂不知恩格斯这句话是批评政治联姻的,欧洲历史上版图庞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靠政治联姻在短期成长为巨无霸的。  在中国的家庭伦理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结婚后就意味着相互忠诚,信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我们的祖先把婚姻看得很庄严很敬重,成婚时要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又认定一对男女走在一起是“千里姻缘一线牵”,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婚姻来之不易。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就给男女婚配下了个“好”的定义,你看“好”不就是男女结合吗?古人没有结婚照,如果要有婚照的话,古人就给男女定位了:男左女右。  既然两个人结合已经过千年的神恋,所以婚后要求双方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一日夫妻百日恩”,能轻言离婚吗?就是感情有了裂痕,也要想想孩子,也要想想双方父母的感受。现在还有一句俚语叫“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孔子则强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老祖宗的教诲真是字字千斤啊!正因为这样,媒人是积德修福的职业,古人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故事颂扬“月老”、“冰人”。西方虽然也有个爱情天使丘比特,他射出的爱情之箭现在不大起作用了。西风东渐,也把我们的风气给带坏了,现在我国的离婚率已飙升到20%以上,据有人说,大城市里的离婚率已高到40%的可怕水平。  离婚使双方感情受到伤害,更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位学者到一家少管所去调查,发现85%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的青少年犯罪率居世界榜首,和高离婚率有直接关联。  现在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离婚后或丧偶后,男性再婚相对容易,而女性再婚则相对困难。古人强调男人丧偶后要为妻守丧一年,女人丧偶后要为夫守丧三年。现在有的男人丧妻后,连“五七”还没有过就又当上了新郎官。而女性丧偶后则数年难以再婚,男女再婚难易悬殊的原因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人深入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我们的妇女干部,为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在调解矛盾时,没有极特殊情况,没有确切证据说明双方感情彻底破裂,则要劝阻女方不要轻言离婚,不管男方如何闹,就是不吐口,也许过不了多久,特别是已经有了孩子的夫妻,孩子“爸爸”、“妈妈”一叫,就会回心转意。  俗话说:“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疼还是结发妻”,再美满的二婚都难以达到结发夫妻的恩爱程度。我们都知道“初恋”对一个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初婚”对双方更是刻骨铭心的。生活在一起时,配偶这不好那不好,再婚后才知道新人在各方面可能还不如原配呢!人类心理的重要弱点或者可以说是缺陷之一就是,得到时往往不很在意,丢掉时方知特别珍贵。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说“爱的悖论”。我们在座的同志我估计有80%以上的人从来没和别人吵过架,没和外人拌过嘴。你如果已经结婚数年的话,我相信你和爱人吵架的次数几乎无法统计,半月一小吵,一月一大吵,吵架是夫妻间的家常便饭。你一生中吵架最多的人,也同时是你最爱的人。按理说,与最爱的人相处应该是最和谐的,但实际上爱人之间争吵最多。我们看到,老俩口已80多岁了,还不时吵架,夫妻俩恩恩爱爱一辈子、吵吵闹闹一辈子。和最爱的人吵架最多,这两个“最”集中到夫妻身上,这就是爱的悖论。所以说不吵不闹不成夫妻。有一出古装戏叫《打金枝》,说的是大臣郭子义的儿子郭暖被皇上招为驸马,娶了公主为妻。因为公主在家摆架子,对老公公郭子义不够尊重而被郭暖打了一顿,公主是金枝玉叶,所以叫打金枝,郭子义很害怕,于是把儿子捆起来向皇上请罪,皇上还算是个明白人,说“不懵懵懂懂做不得老翁”,是说小夫妻之间吵架打架的事,老公公要睁只眼闭只眼,稀里糊涂别叫真。有时夫妻之间争吵分不出里表,因此古人就总结了一句话“清官不问家务事”,因为夫妻吵架有时难有是非之分,往往是因为一方态度不好逐步升级造成的。我到你家去作客,不慎打破了你家的暖水瓶,你肯定连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个水瓶用了很长时间了,早就想淘汰它买只新的啦。”找理由为我解脱尴尬。假若这暖水瓶是你爱人打破的呢?多数情况下你会埋怨一两句,甚至会说:“你少眼无珠,一个大水瓶看不见!”打水瓶的一方挨了批评不吭气这事也就过去了,假如他嫌批得严厉,就会回一句:“都怨你水瓶放得不是地方!”这样两人就吵起来,如果吵架一升级,就会把对方过去打过碗、做糊了稀饭等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翻出来,一吵就是好长时间。像这样的事情在好多夫妻间都发生过,因为爱之深,往往责之切。  父母对孩子往往也是恨铁不成钢,动手体罚孩子的事情在每个家庭都难以避免,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打过人。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所以,夫妻之间吵架看开了就行了。民间有句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啥不算,摆开桌子就吃饭”。夫妻吵架有时话赶话,双方逐步升级,最后触了底线,一方不慎说出一句话:“不行离婚!”对方也不示弱,就跟着一句:“离就离!谁怕谁!”这就有点僵局啦。明白的夫妻吵到一定程度,就来个急刹车,不吭气,往下就一个巴掌拍不响了,到此就画上句号了。吵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及时刹车。  今天还要说一个男女平等的问题,家庭里首先夫妻双方平等,我看这个问题今天已基本解决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担负全家经济重担,女人担负家务料理,男人要阳刚,女人要温柔,温柔不是人格低,一阴一阳、严父慈母,没有高低之分。如果男人太温柔了那就是窝囊,女人太强了就可能变成河东狮子吼。一个家庭过得宽裕不宽裕,外界总是以此点评男人有没有本事;家里是否干净,生活安排得是否井井有条,外界总是以此来点评女人。甚至男人出门穿得不体面,外人也总是批评女人不会照顾男人。这就是分工。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孔子开始,儒家是重男轻女的,这是一种误会,翻遍《论语》、《孔子家语》、《易传》根本找不到孔子轻视妇女的言论。孔子长期为人诟病的一句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女子”一词一般都理解为女人,其实是误解。因为“女”字在《论语》中先后出现过19次,而另外18次无争议地均作“汝”解,汝,就是你,那么这句中的“女子”也自然应解为“汝辈”、“你等”,即只有你等和小人为难以教养的。近来已有人对此作出更正。孔子不但不歧视妇女,反而很重视妇女。孔子在教授学生五经时,对《周易》作过详细解释,他的学生把孔子的讲解整理成十篇文章,其中在《彖传》中孔子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他说父子、兄弟、夫妻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就“家道正”,这个家庭就各方面端正安稳了,“正家而天下定矣”,所有的家庭都端正安稳了,那么天下就安定了。男女一个正位于内、一个正位于外,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孔子家语》中载孔子一段话:“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是说夏商周三代开国明君即大禹、商汤王、周文王都是尊重、爱护妻子、儿女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孔子接着说:“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的主妇。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语言中,只有“主妇”,没有“主夫”、“主男”之说,说明妻子是家庭内为主的人。哪有一点男尊女卑的意思?  在家庭伦理上要抵制西方的影响。家庭伦理讲亲情、讲情谊,有时家庭成员闹了矛盾、吵了架甚或更严重,但中国人主张“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兄弟之间关上大门吵闹,一但遇到外来的侵辱,定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家庭成员之间闹矛盾,绝大多数不希望外人插手,自家的问题自家解决。有时兄弟间、夫妻间在家吵了架,走出大门,见了外人仍然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认为内部不论为什么吵架,总是不光彩的事情,不欲外人知道,要顾着脸面。这种颜面就是亲情。俗话说:“一扎远没有四指近”是说外人再好也没有自家人亲近。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家庭伦理中的亲情逐渐被金钱冲淡了,甚至一家人吃饭还实行AA制。国内网上也有一段时间讨论中国夫妻间要否实行AA制。真要是夫妻之间也实行AA制,哪夫妻间还有什么感情可言?!还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批评资本主义撕去了蒙在人们头上的含情脉脉的面纱而代之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西方,家庭伦理已堕落成为金钱的奴隶。  四、勤俭持家是传统美德  在聚积财富的问题上,中国人创造了“开源节流”这个词,要发家致富早奔小康,就离不开“开源”与“节流”两手。有人说在这两个致富经中,开源重于节流。我们的祖先却不这么看,历来认为“节流”与“开源”并重。春秋时期在我们现在的山东东部有一个大国是齐国,晏子曾任齐国的相国,是历史上著名的聪明人,“晏子使楚”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晏子》一书中载有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话:齐景公问晏子:“富民安众难乎?”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用白话说,晏子回答“很容易做到,君主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节欲”就是节俭,“中听”就是我们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说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国时魏国人桓范,被司马懿称之为“智囊”,他总结历代治国经验写了一部《政要论》,其中有关修身治国的论点很受时人热捧,他认为“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修养自身道德治理国家,没有比节制欲望崇尚俭朴生活更重要的了。这两条都是讲的治国必反对奢侈。  近代大儒首推曾国藩,他在家信中引用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话教育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接着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潘这里讲的是家庭要兴旺富裕必须节俭。现在社会有一种现象就是“富不过三代”。富为何超不过三代呢?就是富二代富三代骄奢倦怠的结果。创业开源足以致富,奢靡享乐足以败家。正是因为富一代没有对子女进行勤俭教育,结果后代成了败家子。  实际上,我们要想一天多挣10元钱不大容易,但每天节约10元钱却可以轻松做到,比如劝说孩子少吃块汉堡包、少吃个冰激凌,大人少吸半包烟、少喝二两酒等。  老子认为节俭是良好的个人品德,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说他一直保持的三件法宝,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谦虚,啥事也不挑头。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有句诗总结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做为领导干部,要修养自己清正廉洁的品德,坚持生活俭朴是一条重要途径。历代都有人倡导“俭以养廉”。生活节俭,没有更高的奢求,对于金钱的追求欲望也会大大降低。对于生活奢靡腐化的人,正当的收入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势必要走邪门歪道,贪污受贿。现在揭露出的腐败分子,没有一个生活上不是奢华的,有的还作风糜烂。领导干部防微杜渐要从生活俭朴做起。  既然夫妻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那么如何操持家务、管理好这个家,则要充分发挥主妇的作用。  中国人的储蓄率一直高踞世界第一位,这与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勤俭美德有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是比过去富裕多了,但是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比起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人均拥有财富还相当小。就国内生产总值来说,虽说已超日本,但日本才1.2亿人口,而我国有13.6亿人,是日本的11倍,人均下来,仍然远远落后于日本。还不富裕的现实也要求我们过节俭的日子。  过去广泛流传着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说是中国老太太生活俭朴,平时省吃俭用,到80岁才攒够钱买了住房,但是没住几年就去逝了。美国的老太太青年时代就按揭贷款买了住房,到80岁还完了贷款,房屋产权完全归了自己,但她已舒舒服服地住了60年。猛一看美国老太太要比中国老太太聪明、会算帐。因此就有人据此提出中国人要学习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理念。从纯经济学的角度说,消费推动生产,生产是为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现在中央也提出要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但是,说故事的人没有考虑到中美两国的社会差异,一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刚刚起步,远低于美国。中国人存钱是为养老;二是子女结婚要建房、买房,基本上由父母承担大头。中国人存钱为建房买房;三是幼儿园及高中、大学尚未实现免费教育,是一笔很大的花费;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小学是国家一包干。中国人存钱是为了上学。中国讲究两代人之间的亲情,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子女到成年后,父母对其承担的责任要小得多。  无论怎么说,我们作为家庭主妇的仍然要勤俭度日。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勤俭之风仍需发扬光大。中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纠正四风,就有包括纠正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不仅仅是针对党员干部,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节约能源角度,我们也必须厉行节俭。我国是联合国确认的人均淡水资源最少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淡水资源的贫乏已开始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看到,这几年农村的水井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米加深到四、五十米,个别地方地下水位已下降到六、七十米,许多小河小渠已常年干涸。村里坑塘也终年不见水。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仍然误认为水是无限的,水是不值钱的,因此用起来大手大脚。洗菜、洗手、涮碗都是长流水。因为任何家庭都天天和水打交道,节水应当成为勤俭的重要内容。家家天天用到的还有电。人走关灯,休息时电脑、电视机要切断电源,空调的温度要从节约能源出发,夏天放冷气,调温度不低于26℃,冬天放暖气,调温度不高于18℃。实际室温夏天过低冬天过高,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人容易感冒,对人身体也没有好处。  我国其他方面的资源人均也是比较贫瘠的:石油储量人均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1%;天燃气储量人均仅为世界人均的3.5%。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连续几十年煤炭产量踞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0%。为了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打破资源约束瓶颈,我们都应当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所以继中央政治八项规定之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厉行节约的具体规定,严禁盖楼堂馆所,严禁超标接待、超标用房、用车等。节约从舌尖上做起,“光盘行动”一下子风行全国上下。我们作家庭主妇的更应自觉践行勤俭持家美德。  在穿衣服上,我们过去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看来,让大家再“缝缝补补”有些不现实了。但“旧三年”仍应当提倡。服装市场每年都有新时尚款式,似乎哪年时尚什么款式,就应当买什么穿什么。这时尚是谁制定的?绝对不会是某级妇联组织选定的,全是厂商自己的炒作,我们有些女同志就是跟在厂商屁股后边跑,有些时尚的款式其实并不好看,也不实用,比如说低腰裤,人一蹲下来很不雅观,专家认为低腰裤容易诱发腰部风寒,有损健康;再比如说尖头皮鞋,只风行了一年,有的人买了也穿过一两回就闲置起来了,是多大的浪费啊!现在又风行穿超短裤,光脚沓拉着凉鞋就去上班,既不雅观,也不文明,夏天出门也不利防晒和防紫外线。我个人认为应当对广大女同志适当进行穿衣不跟风的教育,这也是节俭的一个途径。  民间把会持家的勤俭媳妇称为耙子,什么都往自家里搂;把不会理家的好吃懒做的媳妇称为簸箕,只会往外簸。我们都应做勤俭持家的耙子。  五、邻里团结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城区人口纷纷搬进楼房居住,过去农村那种漾溢在邻里间田园牧歌式的温馨渐去渐远,充满友情和关怀的邻里关系逐步淡化,代之以冷漠,有的城里人两家同住一个楼洞,农村叫对门扯户,相处多年竟无一语交谈,竟无一物交流,甚至多年还不知对方姓什么、叫什么。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改善生活,就会喊邻居的孩子去分享一顿,邻居家的东西与自家的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叫作“生瓜李枣,抓住就咬”,邻居间是不分彼此的,那时的邻里间的感情是多么令人神往、多么令人怀念啊!现在这一切都将一去难以复返。  邻里关系毕竟是重要的社会关系。邻里之间团结友善是很重要的,融恰的邻里关系要靠我们努力去营造。邻里团结关键要做到三条:  一是要有爱心。《弟子规》上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凡是在同一个天地间生活的人,均须真心去关爱,何况邻里呢!邻里有红白事要去帮忙,邻居有困难要施以援手。邻家的孩子放学因家长不在进不了门,我们就热情地把孩子领到家里,孩子要做作业,就给他腾出桌凳。主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邻家孩子交朋友,在一起玩耍。邻居家有人病了,要主动去探望。邻居家有人住了医院,主动帮助邻居带好孩子或安排邻家的孩子吃住在自家等等。好人自然就会得到好报。要是有一个好邻居,你的心情会很愉悦。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好处。  二是要对邻居笑脸相迎。微笑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法宝、人际间沟通的通行证。专家们研究,爱笑的婴儿长大了智商高;经常挂满笑容的人人脉关系广,“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看这笑的威力有多么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广州残奥会期间的礼仪小姐,为了用最美的笑迎接五洲四海的来宾,一练就是两个月。笑脸相迎,不仅对邻居如此,对周围的人,对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报以微笑,你就会赢得好人缘。世界培训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的成功,85%靠的是人脉,只有15%是靠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谁的笑脸多,谁笑得自然美丽,谁就会有好邻居,谁就会有众多的朋友,谁在事业上就容易成功。  三是要赞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为赞美是对一个人的认可。根据马斯洛社会行为学对人的需求的分级,中国人早已吃饱穿暖跨越温饱型,已进入第二第三个需求级,也就是安全和社会认可。大多数人也已跨进需要尊重、社会认可的阶段,赞美就是对其尊重需求的恰当回应。如邻里间女主人碰了面,可以很自然地夸赞对方:“你比实际年龄看上去年轻多了,你不说我还不相信你今年50岁了。”对方穿了件新衣服,你就赞美她有眼光,会挑选衣服,表示下次买衣服要邀上她去帮忙;到了邻居家,就夸赞人家会料理家务,家里不但干干净净,而且衣物摆放得井井有条,由于料理得好,家里显得很宽敞;也可以夸赞对方善于教育孩子:“你看您家的小明多懂事,离多远就喊我阿姨,浑身上下干干净净。你真会教育孩子。”邻居会把你的赞美反馈给孩子,“对门的阿姨夸奖你懂礼貌、会说话,还夸奖你爱干净。”孩子得到这样的信息,会在这两个方面更加努力,形成良性循环。总之,你对邻居的赞美要恰如其分,随机取样,别刻意为之,给人一种不自然之感。  可以这样说,关爱、微笑、赞美是建立美好人际关系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不仅是用于邻里团结,也是工作中处好同事关系的重要办法。你坚持用这三条对待邻居、对待同事,你也会得到这三件回报。
本文相关新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1月5日,市民从竖满隔离桩的道路上经过。在南京长江路上,其...
近日Louis Vuitton2014春夏广告大片出炉,此次的写真大片可谓...
Alexa Chung。时髦的女人千千万,她们则是这一群人中最有代表...
连日来,青岛首次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
本书是一部批判中国食文化并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溺爱的孩子长大后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