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八卦一下,现存的文物哪个故宫最值钱的文物,比如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
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
济南市博物馆 &文物知识
&&& 编者按:现收藏并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以历史久远、造型古朴、体量超群闻名于世。然而真正走近这件享有盛誉的国宝时,却往往让人感到对其知之甚少。虽然有关这件大鼎的介绍材料数以百计,但有些信息存有差异,疑惑也由此而生。由于司母戊鼎涉及历史、考古、文字、冶金等多学科知识,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对此,本文作者在阅读相关材料时深有感触,在此特将所见的各种不详、不确或抵牾、存疑之处作了归纳总结,以利于学界对这件传世重器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 每一件文物都有包括称名、时代、质地、体量、造型特征、来源等代表性元素,以区别于其他文物。这些代表性的元素是人们了解文物的基本信息。迄今所见,有关司母戊鼎基本信息介绍中存有如下差异:
&&& “司母戊鼎”这一称名广为社会熟知,但在一些介绍材料中称之为“后母戊鼎”。如今在不同的博物馆展陈介绍中也出现同一件大鼎称名有别的现象。那么,哪一个称名更为合适,有无可能统一认识,就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 目前所见有关司母戊鼎的尺寸版本较多且存在明显差异,比如,高(通耳计),最大数据137厘米,最小数据113厘米;长,最大数据166厘米,最小数据106厘米;宽,最大数据79.4厘米,最小数据71厘米。问题是,哪一个数据更符合实际呢?(按,明显有误的数据未计入。)
&&& 目前可见有关司母戊鼎的重量数据也存在明显差异,最大数据约两千余斤,最小数据七百公斤。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测定的832.84公斤较先前的875公斤因何减重42.16公斤?832.84公斤是否就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数据?有关司母戊鼎出土的故事在相当多的材料中都有所记述,有些具体情节描写较为细致,从中可知司母戊鼎是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在日军侵华,安阳成为沦陷区的历史背景下挖出来的,因日伪追索,复埋藏于地下。这大约是七十余年前的往事。
&&& 相关材料显示,司母戊鼎1946年被收归国有时,双耳均脱落并缺失一耳。缺耳的原因有出土缺耳、出土损耳、锤击断耳、分解锯耳等不同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符合实际?有关司母戊鼎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铭文释读、分期编年、铸造工艺等内容,认识均存有分歧。
司母戊鼎内壁铸有铭文,学者对铭文字数、字义的认识均存异议:
字数不同。或释为三个字,如“后妻戊”“后母戊”“司母戊”等;或释为两个字,如“女后 ”、“女司 ”等。
字义不同。最上一字,有学者释“后”,为“王后”意;有学者释“司”,作“祭祀”意。右下方一字,或释为“母”,母亲意;或释为“女”,作为偏旁与最上一字合为“&&& ”或“&&& ”字。左下方一字释“戊”。由“戊”涉及商代祭祀制度、受祭者和献器者等问题。
&&& 安阳殷墟商文化分期编年证实这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随着殷墟考古材料的不断补充和丰富,学者对司母戊鼎在殷墟文化编年中的位置的认识进一步细化,先后有属殷墟文化三期或殷墟文化二期两种不同认识。
&&& 其中殷墟文化二期说的一个论据是殷墟5号墓出土的“司母辛鼎”可与“司母戊鼎”类比。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殷墟5号墓也存在分属殷墟文化三期或殷墟文化二期的不同认识,而且“司母辛鼎”与“司母戊鼎”类比有无差别?这些都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 有关司母戊鼎金属结构和浇铸工艺的研究成果,在模范数量、浇铸设施上存有不同认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分别通过目验观察或采用X光探测技术,对司母戊鼎体、耳模范数量进行估计,推测最多不少于52块,最少不少于20块。那么,铸造司母戊这样的大鼎,到底需要拼合多少块范才能浇铸生产呢?
&&&& 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浇铸工具或设施铸造司母戊鼎这样的青铜重器,学者们根据殷墟考古发现先后提出了两种认识。
&&& 安阳考古出土的一种粗砂质、厚胎,造型有点类似古代将军所戴头盔形状的陶器,有的内壁残留有铜渣遗痕,考古工作者推测其可能是熔炼铜液的容具,用于浇铸铜器,称其为坩埚(俗称将军盔)。由于这种坩埚可熔铜约12.5公斤,据此推测铸造800余公斤的司母戊鼎需用数十个坩埚,通过组织协作浇铸完成。
有学者指出,浇铸司母戊鼎需要熔炼上千公斤铜液,以坩埚这样的容积难以保障浇铸的连贯性。有没有可能使用了容积更大的熔铜设施?殷墟考古发现有熔铜炉残块和铸铜作坊遗迹,于是有了使用熔炉浇铸的推测。
有学者通过观察,注意到司母戊鼎一侧存有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的不规则三角形补痕,相应的内壁也有类似的裂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痕迹?
&&& 通过X光透视发现,司母戊鼎足内为有间隔两段空腔结构,其下部空腔内保留有铸造范芯土。这一不见于商代其他空腔式鼎足的工艺,解决了司母戊鼎本身的哪些问题,在商代铸造工艺上有什么意义?
有学者依据安阳殷墟考古发现超出司母戊鼎长宽尺寸的范座推定,司母戊鼎并非商代青铜器最大者,由此对司母戊鼎作为商代最大青铜器的地位提出质疑。
收藏存疑1946年,安阳县府侦知司母戊鼎埋藏地点并将其收归国有。此后,随着收藏单位的变化,司母戊鼎先后辗转藏于三地。1946年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收藏。
20世纪40年代,司母戊鼎被收归国有之初,因国内战争局势动荡而致交接收藏事迹不详。需要分辨的问题有:
埋藏地点的获悉来源,有吴玉瑶报告、汉*献出、安阳专员赵质臣侦悉以及安阳县参议员、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侦悉等不同说法。
起获时间:有7月、6月两说。
起获地点:有吴玉瑶家花园、吴培文家中地下两说。
&& 年&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院收藏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院收藏期间的有关材料记载十分简略,需要分辨的问题有:
孰为献鼎者:1946年10月,时逢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六十寿辰,司母戊鼎被作为寿礼从安阳运抵南京。关于献鼎者,有驻安阳军事当局总司令王仲廉、安阳赵专员、河南省主席等不同说法。
&&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向台湾迁移,大批文物也被运往台湾。作为青铜重器的司母戊鼎因何未能运往台湾,遂成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司母戊鼎留驻南京的时间虽短,但取得了尺寸与重量等基本信息,修复了断、失的双耳。由于材料记载不同,究竟是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还是南京博物院复制了所失一耳遂成问题。
&& 1959年至今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 1959年,司母戊鼎作为“中国通史陈列”重要展品,从南京博物院调(或曰借)入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有材料披露,展览过程中曾经有过用复制品替代真品展出的情况。不知此说是否属实?如是,其历史背景如何?
&&& 由于司母戊鼎最初出土时遭遇战乱与盗掘的历史背景,致其出土事迹失于时录,今天所见相关报道均为追记,翔实程度不一,为这段历史留下诸多问题。
&&& 有农民耕地时发现、吴希增探出、吴玉瑶打井发现以及吴希增、吴培文修祖坟发现等不同说法。哪种说法为是?
&&& 有《申报》特派员实地采访所获信息的武官村南和当年参与挖掘的老农指认的武官村北两说。哪一地点是准确的?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传出司母戊鼎的84AWBM260墓,面积在殷墟王陵区诸大墓中排序约在第11位,其等级不仅低于四条墓道大墓,也低于部分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由此判断,像司母戊这样的大鼎,似乎与84AWBM260墓所居等级不甚相称。在王陵区诸墓分期内涵尚在探讨,又无确证显示84AWBM260墓出土青铜重器的情况下,司母戊鼎有无可能出自其他大墓(尤其是四条墓道的大墓)?
&&& 一般私自挖掘古物多选择在夜深之时。追记材料显示,司母戊鼎最初的挖掘也是如此。但不同材料显示挖掘时间所属年、月、日有所不同,可见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3月、3月初、3月中旬,3月4日、3月25日、3月18日至19日,也见1938年说。在时隔70余年后,能否将日期确定到具体的日?
&&& 有吴玉瑶、吴希增、吴培文等40余人先后参与掘获等不同说法。这些当事人在司母戊鼎发现、出土和保存的过程中,都起了哪些作用?这是有关这件大鼎的学术史需要甄明的问题。
&&& 主要是出土时双耳是否齐全的问题。
&&& 作为目前发现的体量居中国商文化青铜容器之首的司母戊鼎,经历了从私人掘获到国家收藏约70余年的流传过程。由于最初出土时遭逢日军侵华战争,又系当地村民私自挖掘,失于时录;收归国有之初又遭遇国内战乱,这样的历史背景导致有关司母戊鼎出土与早期收藏的许多信息言之不详,晚出的材料甚或出现传讹现象。因此,对于这样一件享有盛名的商代大鼎需要加强基本信息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学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深入解读这件国宝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说明:对于司母戊鼎,学界还有“后母戊鼎”等多种不同释读方案。由于铭文释读属学术讨论范围,故本文延用广为社会熟知的“司母戊”称名。)1946年,安阳县府侦知司母戊鼎埋藏地点并将其收归国有。此后,随收藏单位的变换,司母戊鼎先后辗转藏于三地。上世纪60年代司母戊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2005年司母戊鼎在殷墟博物苑展出(殷墟博物苑供图)。当时司母戊鼎得名鼎都,你知道这一文物的出土地点吗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当时司母戊鼎得名鼎都,你知道这一文物的出土地点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此时,天将放亮,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但只有一个鼎耳,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然后再撬另一头,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柱足朝西南,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但探出宝来,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采纳率:75%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值钱的文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