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意思可现 这个成语有错吗改为宛然的意思可先

高考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之词语部分_甜梦文库
高考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之词语部分
高考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之词语部分基础知识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 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熟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 还有是否使用得更 好的问题。词语(包括熟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常常需要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 断,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加以比较,才能找出最贴切的。 一、词语知识 语言里所有的词构成语言的词汇,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前连语音、文字,后连语法、 修辞,又是色彩风格的集中体现,所以是学习现代汉语的节骨眼。掌握词汇,重点是通过构 造了解的意义、特点、作用,把握词的使用规范,懂得用词的基本技巧。 《考试大纲》对掌 握词语提出的核心要求是:能根据词境辨别词义,正确使用词语。 (一)了解词的构成 一个词,外有形体和语音形式,内有结构关系和意义内涵,从这四个角度,可以把词分为多 种类型。下边我们只从内部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下词的构成。因为了解词的构成,有助于把握 词的意义, 可以说是理解词义的一把钥匙。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根据内部语素间的结构关系, 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有由一个音节构成的单音单纯词(人、大、走、和、了)。有由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复音单纯词,如:联绵词(伶俐、踌躇;徘徊、蜿蜒;窟窿、 马虎);译音词(逻辑、沙发);拟声词(哗啦、噼啪)。对这类词,千万不能硬分开求解,以 至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复合式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 有合成式,包括: 联合式:语言、迅速;教学、收发;窗户、妻子 偏正式:工人、铁路、轻视、热爱;血红、雪白、鸟瞰 主谓式(陈述式) :头痛、眼花、地震 述宾式(支配式) :带头、示威、司机 述补式(补充式) :认清、提高、打倒、说明 名量式:车辆、纸张、树木、船只 有附加式,包括:1 前加式(老师、阿姨、老虎); 后加式(桌子、花儿、甜头、绿化); 叠加式(绿油油、黑乎乎)。 词缀在构词中起类化作用,成为词性的标志,一般都带有感情色彩。但要注意:这类词里的 附加词缀,在有些词里可能是实语素。如“阿谀、老人、棋子、婴儿、烟头”中的阿、老、 子、儿、头” ,都有实在意义。 另外还有重叠式合成词(往往)和简缩式合成词(解放军、北大、青少年、五讲、四美)。 (二)了解构词方式的作用 1.了解构词方式有助于把握词义 词的构造方式不同,词义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如能把握其构造方式,就从根本上掌握了理解 词义的钥匙,这对于正确的理解词义,准确把握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是很有用的。例如: ①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②这个人性格内向,思想很不开展。 ③从上旬开始,我军展开全阵线进攻。 ④一片肥沃的良田展开在他的眼前。 上例中的“开展”与“展开”构成语素完全相同,区别只在构词方式上。 “开展”是联合结 构,表示又展又开,用于人,作动词,侧重说明人的活动从小向大、从点向面,从浅向深继 续进行,常加“继续、持久、深入、进一步”等状语,后面能跟“起来、下去”等,对象可 以是运动、活动、工作、批评、斗争、讨论、争论、比赛、竞赛等;又可作形容词,表示人 的思想、性格开朗、开豁。 “展开”是述补结构,表示展之使开,用于事故,只作动词:一 是说明某活动开始进行,前边可加“全面、普通”等状语,但后面不能跟“起来、下去”等, 对象常是“进攻、反击、交锋、攻势”等;二是表示张开、铺开、伸展,对象常是具体的事 物。很明显,例①②中的“开展”与例③④中的“展开”是不能换用的。其他像“鸟瞰”是 偏正式,义重在“瞰”“地震”是主谓式,义重在“地” , 。 2.了解构词方式有助于准确用词 每种构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起着独到的作用。比如,联合式与重叠式可使词义丰富,鲜 明突出,有加重强调的作用。说“美”就不如“美丽”强烈。偏正式可使修饰严密,表意细 腻。如“要求、请求、恳求、哀求”能很好地分出层次程度。动宾式不能再带宾语,并能造 成一些比喻,耐人寻味。如“碰壁” ,形象而生动。名量式都是表示不定量的集合名词,不 能再用个体量词修饰。联绵词则绘声绘色,具有音乐美。如“妖娆” ,婉转而和谐。附加式2 增强了词的形容性和感情色彩,形象鲜明。如“湿漉漉” 。把握了词的这些不同结构特点, 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就能找到那最准确、最恰当的词,使表意明确、清晰、形象、生动。 例如: ①古代邯郸人走路走得美妙,大有名气。 ②他在这一带的名声不太好。 ③我们的沈先生是很有名望的。 ④我们请张老先生出来担任名誉主席。 上例中四个加线的词者是联合式名词, 皆指在群众或社会中流传的评价。 差别在于后一个语 素。 例①中的“名气” ,多用于口词褒义,能与“有、没、大、小”搭配。 例②中的“名声” ,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不限于口语。 例③中的“名望”只用于褒义,且多用于书面语。 ①②③例中的“名气、名声、名望”多用于个人,而例④中的“名誉”则也可用于集体,多 与“好、坏、破坏、珍惜”等相搭配;此外,还可表示名义上。从上边的例句看,用得都很 准确,皆不能互换。应考秘笈一、根据语境,准确辨析词义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声音是词的物质外壳,意义是词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概括性、 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是语言交际的基础。词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本无必然联系,而是约定 俗成的。然一旦二者结合在一起了,就有强大的约束力,个人不能随意改变。对词义如是没 有共同的正确的理解,就不能进行交际、阅读和写作,所以掌握词义很重要。 (一)了解词义与字义的关系 词义以语素意义为基础, 不全等于字义。 在单音单纯词里, 二者是一致的; 在复音单纯词里, 联绵词不能分开讲,象声词与译音词只是借音,都跟字义无关。在合成词里,字义只是理解 词义的重要基础与线索;比喻义不能照字面死抠;成语不能用字面或今义去解释,必须追其 来源。合成词的词义也不都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语素意义的融合与升华,所以都不 可照字面意义去机械理解,不能望文生义,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当然,吃透字义有助于理 解词义,这是无疑的。例如:3 ①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②他想到刚才火热的斗争场面,心头澎湃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昂的热情。 ③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 ④小乔尔丹诺出生在景色明媚的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小城镇上。 ⑤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⑥这件事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压力很大。 ⑦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这两上故事是有道理的。 例①“胖” ,词义、语素义、字义一致。例②“澎湃”是联绵词,比喻感情强烈激荡,不能 分开讲。例③“必必剥剥”是象声词,只是记音,与字义无关。例④“那不勒斯”是译音, 与字义无关。例⑤“消息”虽是联合式合成词,但却不是“消”与“息”两个语素的字面意 思的机械相加,它的含义已与这两个语素原来的意思“消灭”和“生长”无直接关系了。例 ⑥“包袱”用的是比喻义,指思想上的负担,就不能照字面去理解。例⑦的“螳螂捕蝉,黄 雀在后” ,如不了解有关这个故事的典故,是很难从字面上懂得它是讥讽那种做事只顾眼前 有利, 而不知身后有患的目光短浅的人们的, 这跟把“胸有成竹”理解为“胸中有个小竹棍” 一样可笑。 (二)了解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词, 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意思, 叫做本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的深入,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修辞手法的运用,总要有些新义派生出来,这就使 词具有了多义性。所以,现代汉语里,除了一部分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法律用语和最初的 新造词是单义的外,大部分都是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除了本义外,还有不少转义,包括引申义、比喻义(?不包括尚未固定下来的临 时性的比喻用法)。另外,词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还有不少的言外之意,像因比喻、双关、 借代、委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产生的临时性的比喻、双关、借代、委婉的意义,像因词 语使用中的主观性而产生的不同理解,都可使词义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但要明白,词在词典里作为语料静态存在的时候,虽然是多义的,然而一旦进入了一定的言 语环境,那它就只能有一个意义是正确的了,这叫词在使用中的单一性。所以,准确辨析一 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言语环境里使用的是什么含义是很重要的, 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词句的 意思,这是我们要掌握的重点之一。例如: ①光景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4 ②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③只有倒闭了铺子拍卖底货的时候才有这种光景。 ④如果秋收也是好的,明年的光景会比今年要好些。 ⑤咱百姓过上了好光景。 ⑥只几个月的光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就倒台了。 ⑦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 以上 7 例中的“光景”是个多义词,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地确定它在各句中使用的 是哪种含义。例①“光景”指日月的光辉,用的是本义。例②“光景”引申指风光景物。例 ③“光景”引申指情景。例④“光景”引申指情况。例⑤“光景”引申指生活。例⑥“光景” 引申指大约的时间。例⑦“光景”引申指大概估计,就是副词了。 (三)了解同音词意义间的区别 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如果还能找到它们历史的或现实的联系,那就是一词多义;如果已 经找不到它们之间有任何关系,那它们便是同音词了。比如“花(朵)”与“花(钱)”就是同 形的同音词。对这类同形的同音词,我们只要记住各自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理解运用上的 太大困难。比较容易相混的是异形的同音词,在口语中会带来某些误解。比如“期中考试学 生全部及格”与“期终考试学生全不及格” ,如果不看文字,那是不易听清楚的。不过这类 同音词也不会造成很大问题, 因为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办法加以避免。 比如将 “期终” “期 换为 末” ,将“全部”改成“全都” ,就可以清楚地区别开了。真正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错的,是 其中意义相近的异形同音词(包括部分音近的词), 如不把握其间意义上的差别, 是很容易用 混的,这也是我们要掌握的重点之一。 例 1.将“实行” “施行”分别填入下边语句的横线上: ①我们的特别奖励规则却是要立刻________。 ②这样的话他不只说过一次,但从未见诸________。 ③本条例自即日起________。 ④那时候我们已经移徙到新的家塾里了,家塾的教程也________了新法。 要在上例 4 个语句中的横线上填入“实行”与“施行”这两个义近的异形同音词,如不认真 辨析其含义,则可能用混。 “实行”指实现,即让思想上的东西变成现实。对象可以是规定、 制度、政策、方法,也可以是理论、纲领、方针、主张、计划、规则等。根据语境看,例① 例②的横线上应填“实行”“施行”指执行,即使规章、法令等发生效力,也指按照某种方 。 式或办法去做。对象可以是规定、制度、政策,也可以是方法、手术等。根据语境看,例③5 例④的横线上应填入“施行” 。 同音词虽然有以上易混的问题,但也有其长处,那就是可以构成修辞上的谐音双关,使语言 幽默生动,寓意深长。只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注意把握其区别,是可以扬长避短的。 (四)把握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现代汉语的词十分丰富, 有相当多表达同类概念的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 体现了祖国语言 的精确与严密。有意义完全相同的,如“生日”与“诞辰” ;有意义相近的,如“危害”与 “残害” ;还有一些多义词只在某个意义上构成交叉的同义关系,如“骄傲”在“荣誉感” 上与“自豪”构成同义,在“自高自大”上与“自满”构成同义,这三类统称为同义词。一 个人的词汇丰富不丰富,运用语言的虽不强,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其掌握的同义词多不 多。所以,掌握同义词是我们学习词语的重点。 掌握同义词的关键是把握其细微差别。所谓同义词,并不是绝对相同而没有任何差别的,如 果是这样,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义词之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才有使词言表 意精确的作用,也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方面有差别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 ①在那里,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范围最大) ②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去切断敌人的逃路。(范围较小) 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鼓峰战斗。(范围最小) 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如: ①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词义较轻) ②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词义较重) ③苏维埃共和国是给他们指出解放道路的可以信赖的灯塔。(词义最重) 词义侧重的方面不同 例如: ①上校同志的话像洪亮的钟声,一句句在大伙儿的心里响着。(侧重在音域宽宏) ②一声长长的嘹亮的呜叫声,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 ③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更长久。(侧重在声音响度大)6 词义的个体与集体不同 例如: ①要想读书看报,至少得掌握最常用的词三千多个。(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 ②一个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他的词汇一定是贫乏的。(表示集合概念) 2.用法方面有不同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适用对象不同 例如: ①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 ②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 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例①“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例②“爱戴”只用于人, 且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例③“爱惜”只用于珍惜会消耗掉 的东西。如时间、生命、粮食等。 搭配关系不同 例如: ①“拿摩温”为着要对东洋婆表示他管督的严厉,打得比平常格外着力。 ②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 ③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 例①“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例②“严格”常与“遵守、执 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例③“严肃”多与“态度、作风、气氛”等词语搭配。 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 ①我国两千年前就发明了指南车。 ②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指南车的发明。 ③秘密被发现了,宪警们把这个地下印刷所全挖出来了。 ④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⑤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样想呢? ⑥我们从窗口跳下去,落脚太重,被敌人发觉了。 就词性上说,上例中的“发明” “发现”既可以作动词,如①③句,又可以作名词,如②④7 句;而“发觉”则只能作动词。就语法功能上说, “发现” “发觉”都可以有被动句式,如③ ⑥句;而“发明”则没有这种用法。 3.色彩风格方面有不同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 ①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③“四人帮”宣扬张铁生,只能是鼓励青年当文盲。 ④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 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是为“拿来主义” 。 ⑥他这个人啊,骄傲、自负,总是鼓吹自己。 上例中的“鼓舞”是褒义词,如①句。 “鼓励”是中性词,用于褒义,指激发、勉励,如② 句;用于贬义,指纵容、唆使,如③句;今多用于褒义。 “鼓动”也是中性词,用于褒义, 指激发、动员,如④句;用于贬义,指怂恿,如“鼓动闹事” ,贬义用得较少。 “鼓吹”本是 中性词,可用于褒义,如“鼓吹革命” ;如今则多用作贬义,如⑥句。例⑤的“鼓吹”则是 贬义褒用。 语体风格不同 例如: ①于是出版社又来商量,说是很多读者要求重印。(侧重于口语) ②机构是可以组织的,条例大有商榷的余地。(侧重于书面语) 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商讨科学发展规划。(具有庄重色彩) ④为了全胡同的事,大家常常到一块儿商议。(用于较普通的场合) ⑤天刚刚黎明,他就起身走了。(文学用语) ⑥情报送到了,战斗大概在明天拂晓时进行。(军事用语) 此外,同义词之间还有时代和地域的差别,也应注意。同义词的上述诸方面的差别,经常是 同时存在的,我们分开讲只是为了解说时清晰、方便,在实际运用中应全面综合地去辨析。 (五)掌握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了解了上述同义词的细微差别,也就为辨析同义词指明了考虑的范围和分析的目标、方向。 辨析同义词常用以下四种方法:8 1.结构分析比较法 就是通过对构成同义词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找出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①这项科研成果是在一般人想象不到,忍受不了的条件中奋斗出来的。 ②你这种想象是非常奇特的。 ③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 ④这件事使我联想到童年时的生活。 ⑤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 ⑥他对着大海,上天下地地遐想个没完没了。 上例中的“想象、联想、遐想”是一组同义词,含有共同的语素“想” ,都有“对不在眼前 的事物用脑筋思索出它的形象”的意思,都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但由于它们的另一个 语素不同,语素间的结构关系也不同,所以也就有了细微的差别。 “想象”是联合式合成词, 着重于想出事物的具体形象; “联想”是偏正式合成词,差重于由别的人或事物而想起其他 类似的人或事物; “遐想”则着重指比较悠远地去思索或想象。又如: ①我们应当实事求是,不应当夸大困难程度。 ②我们既不要夸大优点,也不要缩小缺点。 ③作革命工作,不能强调困难,要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④他强调指出,外国军队必须从这个地区撤走。 上例中的“夸大”与“强调”是组近义词,构成的语素不同,其间的结构关系也不同。在特 定的语境中可构成同义关系。 “夸大”是述补式合成词,义为夸之使大,即把事情说得超过 了原有的程度,不符合客观实际,言过其实了,含贬义,可以带宾语,如例①②句。 “强调” 则是动宾式合成词,义为使语调加强,即特别着力申说,但并不扩大事实,如例③④句。 2.句中对照替换法 就是把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经过对比、分析和置换,找到它们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 搭配关系以及词性、 句法功能方面的差别。 这需要找一些或自造一些例句(必须正确)。 例如: ①我又跟班长交换了一个颜色。 ②铁拴和德福两个人正估计情况,交换意见。 ③为了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纺线也开展了竞赛。 为了找到“交换”与“交流”的差别,我们可以仿照这三句,试着给这两个词替换一些“交 换”或“交流”的对象,则可以发现, “交换”一词主要与“实物、礼物、纪念品、资料、 产品、眼光、俘虏”等具体名词相搭配,有时也与抽象名词“意见”等搭配;而“交流”则9 一般都与“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抽象名词相搭配。这样,我们也就找到了它们之间 的差别:?“交换”着重于“互换” ,即双方互相给予某种东西;而“交流”则着重于“对流” , 即双方经常地互相流通或给予。由此可知,上例中的二词不能互换。 3.使用情况判断法 即根据同义词在使用频率上、 通行范围上和出现场合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情调 色彩,来辨析其差别。例如: ①赶到二十七呀,老头子的生日,你得来一趟。 ②七月一日,是我们党的生日。 ③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纪念这位科学家的百年诞辰。 ④一些代表建议在闭幕会上庆贺将要到来的列宁五十寿辰。 结合上列例句, 我们再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这三个词的使用情况, 就可以判断出这三个词的 细微差别在于: “生日”适用于口头语体,用于人,也可比喻组织的建立; “诞辰”适用于书 面语体,带庄重、尊敬色彩; “寿辰”适用于庆贺的场面,多用于年龄大的人,带较强的庄 重、尊敬色彩。 4.运用反义词推究法 就是通过同义词的各自相应的反义词的不同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 ①敌人的退却是虚假的,要引我们上钩才是它们真正的企图。 ②你以为她拒绝我,是故意地虚伪么 要辨析上例中“虚假”与“虚伪”的细微差别,可通过它们的反义词来判断。 “虚假”与“真 实”构成反义词,故其着重于“假” ,指情况与实际不相符合,多用以形容事物的内容、证 据、情况、情节、因素、成分、成绩等较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用于人的言行;而“虚伪”与 “诚实”构成反义词,故着重于“伪” ,用于形容故意作假,不诚实,多指言语、行为、作 风、态度、道德、品质等有关人的言行表现。 (六)了解同义词的积极作用 恰当运用同义词,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可以使语言精确、细致 例如: ①在影片《难忘的 1919》中,当英军败退时,有人向斯大林报告说: “英国船撤退了。 ” ②斯大林马上纠正说: “应该说是逃跑了。 ” 在这里,一词之差,体现了说话人的不同感情。 “撤退”只是客观的叙述; “逃跑”则带着说10 话人的强烈的感情,揭示了失败者的狼狈,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 2.可以体现鲜明的语体风格和感情色彩 例如: 希望我全体人民,一律安居乐业,切勿轻信谣言,自相惊扰。切切此布。? 这是毛泽东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的结尾的一句话,在这里,作者恰当地运用文言词 语“切勿”等代替口语里的“不要”等,庄重而严肃,十分得体。 3.可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例如: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是小说《孔乙己》里孔乙己在为自己的偷窃行为辩解时说的话,作者利用“偷”与“窃” 这组同义词的差别,活现了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死要面子的心理与可怜情状。 4.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避免重复 例如: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这是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一句话,在这里,作者利用同义词“骄傲”和“自豪” 组成错综修辞,使行文错落有致,丰富了文意,避免了重复。 5.连用同义词可使语意充实,语势强烈,收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 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抒情语句,作者将满怀激情地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话,以连用四 组近义词的方式排比说出,就很好地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强烈敬爱之意。 6.可满足修辞上委婉与讳饰的需要 例如: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死子?”我的心突然紧缩?? ” 作者在这里让长工用 “老了” 一词来婉转地说出祥林嫂死了, 体现了长工当时的心情和忌讳, 符合长工的身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7.利用同义词作词素,可以构成许多语气强烈、形象鲜明的联合式的合成词或成语 如“爱慕、安慰、幽静、充足、仁慈、家喻户晓、狼吞虎咽、雷厉风行”等等。 (七)把握反义词的意义和对应关系11 1.反义词的基本类型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这是客观事物矛盾现象的反映。 有意义完全相反, 互相排斥, 无中间概念的,叫绝对反义词。有意义互相对应,但并不互相排斥,有中间概念存在的,叫 相对反义词。注意:?反义词应是同一意义范围里的词。不同范围里的词(小与瘦),或否定 的概念(高与不高), 都不是反义词。 也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有反义词。 反义词以形容词为最多, 动词和名词较少。例如: ①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的。 ②生物的生存与死亡是大自然的规律。 ③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一定要给予奖励。 ④对玩忽职守的人员,都要给予处分。 例①②句中的“生存”和“死亡”是绝对反义词,无中间概念。例③④句中的“奖励”和“处 分”是相对反义词,有中间概念存在。 2.反义词关系的灵活性和确定性 反义词关系不是简单地一一相对或一成不变的。单义词当然只有一个反义词了。例如: ①鲁迅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 ②他老人家是去年九月份去世的。 多义词则可能在不同的含义上有不同的反义词, 这样一个词就可能与几个近义词都能构成反 义词关系。例如: ①这个商场的售货员对待顾客十分冷淡。 ②那位同志热情地帮助我们安排好了住宿。 ③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就很冷淡。 ④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十分亲密。 ⑤他只是冷淡地应酬几句就走开了。 ⑥老朋友阔别重逢,当然分外亲热。 ⑦会场里的气氛十分冷淡。 ⑧真没有想到对这次活动反响那么热烈。 从上例可以看出, “冷淡”在不同意义上有不同的反义词。其中①③⑤⑦句中的“冷淡” 分别与②④⑥⑧句中的“热情、亲密、亲热、热烈”构成反义词关系,并且不能互换。 还有的词之间在静态意义下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关系, 但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里也能构成反义 词关系,可算是临时反义词。当然也要注意,反义词之间的关系虽然是灵活多变的,但在某12 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 一个词跟哪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则是确定的, 是没有任何灵活余地的。 例如: 我们的痈疽是他们的宝贝,那么,他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 例句中的“痈疽”与“宝贝”本不是反义词,但在这样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们却构成 了非常恰当的反义词关系。 3.了解反义词的重要作用 反义词能揭示矛盾事物的对立面和对立性,在语言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1)利用反义词可以构成对比、映衬、仿词和反词修辞,以突出事物的矛盾性,揭示事物间 的辩证关系,使观点表达得鲜明、透彻、有力,收到幽默、嘲讽的表达效果。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②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姑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例①利用反义词对比,使道理鲜明而突出。例②仿照“公理”造了“婆理” ,深刻揭露了绅 士们这帮反动派的走狗口是心非的歪理, 及其替女师大校长杨荫瑜帮腔的嘴脸, 也讽刺了杨 荫瑜以婆婆自居的封建家长面目。 (2)连用多组反义词可使思想表达得更充分细致,有强调与增强语势的作用。例如: 一个人坚强还是懦弱,诚实还是虚伪,文明还是粗野,文雅还是粗俗,慷慨还是自私,温柔 还是粗暴??是任何政策、法律难以规定的。 例中连用六组反义词,就将文艺在教育改造人的灵魂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鲜明地表达出来 了。 (3)利用反义词可以构成含义深刻充满哲理的警句,使语言含蓄而富有感染力。例如: ①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又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上例用反义词构成警句,就把时间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了,很有启发警醒作用。 (4)利用反义词可以帮助辨析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例如: ①这两天活不多,我们很轻松自在。 ②考试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轻松了。 ③这活儿一点也不累,我们干得都挺轻松的。 ④沉重的工作使他无暇顾及身体。 ⑤进考场前,大家都显得十分紧张。 ⑥常年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过早地衰老了。 要想知道前三句中“轻松”的含义各是什么,只要分析一下后边三句中它们的三个反义词就13 清楚了。④句中的“沉重”与①中的“轻松”是反义词关系,可见①句中的“轻松”指无负 担,活不忙。⑤句中的“紧张”与②中的“轻松” 是反义词关系,可见②句中的“轻松”指精神上不紧张。⑥句中的“繁重”与③中的“轻松” 是反义词关系,可见③句中的“轻松”指任务轻不繁重。 (5)利用反义词可以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①他的动作反应十分灵敏。 ②他在钢丝上翻身腾越,动作灵巧得像一只飞燕。 ③他虽然才刚四十来岁,但动作已有些迟钝。 ④他身上的伤刚好了一点,做起事来还有点笨拙。 例①②句中的“灵敏”和“灵巧”是一组同义词,它们的差别在哪里?看一看③④句中它们 的反义词“迟钝”和“笨拙”就知道了。 “迟钝”指动作反应慢,它的反义词“灵敏”自然 指动作反应快了。 “笨拙”指身体不灵活,它的反义词“灵巧”自然是指身体灵活了。 (6)在构词上利用反义语素或反义词,能构成许多概括、鲜明、生动而又对比性强的合成词、 成词或谚语。如“好歹、甘苦、深入浅出、无独有偶、失败为成功之母”等。 (八)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 汉语词汇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成分,那就是熟语,包括成语、格言、谚语、惯用语与歇后语, 它们是久经沿用而已定型的词组或语句,相当于一个词使用。尤其是成语,它内容丰富,形 式精练,鲜明生动;又因受汉语双音化的影响,多是四个字的,连用时,节奏匀称,单调铿 锵;反义成语则对比鲜明,是非判然,有很强的表现力。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稳 固性的特点,学习时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使用时也不能随便更动其用字。成语就其来源 看,有的源于古代寓言,有的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源于诗文摘句,有的源于流传的俗语,有 的源于外语翻译,有的则是新造的。 理解成语,大体说可按照一般词组的结构方式,通过分析其结构去把握它的含义,但有的则 必须追其来源,才能懂得它的意思。成语多半是古汉语的遗留,使用的是古义,反映的是文 言语法,结构整齐,对应性强,所以,不能用今义去理解,不能就字面去望文生义。例是可 以借助其结构对应的特点,去求得某些疑难语素的解释,因为某些联合式成语,其相对应位 置上的语素的意义常常不是相同就是相反。 例如: ①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 ,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②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14 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③受了那班 “糟得很” 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的压迫, 他闭眼一想乡村的情况, 也就气馁起来, 没有法子否认这“糟”字。 ④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 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 ⑥现在许多人的文章里常常有一句话,说是“无使亲痛仇快” 。 例①出自寓言。例②出自历史故事。例③④出自诗文摘句。⑤出自流传俗词。⑥反义对应。 二、 “正确使用实词”夺魁方略 实词的正确使用,要以把握静态词义为基础,以理解具体语境为依据,以找到准确动态语义 为归宿。具体地说,要想判断一个词在句中使用得是否正确、得体,第一步是先确定文中使 用的是该词静态意义中的哪类含义,以缩小考虑的范围;第二步是审视语境,确定该词动态 语义的指向;第三步是深入分析语境,确定该词在文中的特定含义;第四步是联系修辞判断 其有无言外之意;最后确定该词使用得是否正确或确定应该填入的词语。 (一) 、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 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 (二)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技巧。关于近义词的辨析涉及了三大点九小点,假如每一个词都 去这样逐一比较辨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不可能对所有常用词语从 意义、色彩到功用都了解得清楚。因而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l.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语境就是同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 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 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 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 (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 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 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 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要先把握语境含 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如: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15 计划的 90%。 从语境看,是整个事件的中间暂停,将来还要继续进行。因而造&截至&就比较恰当。因为& 截止&是指到某时间停止,不实发展;&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事件仍会发展。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 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 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 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组同义词,辨析角度往往不只是一个,有时是交错出现的,因此,辨析 时要全面考虑。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 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之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 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如: 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 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 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 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 &犹豫&常指态度而言, 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三)词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的。分辨在一定的语境中究竟用怎样的实词,首先要凭借 语感。把某个词放到上下文里读一读,看看顺当不顺当。如果没有什么不妥的感受,就可以 考虑选用了。如果很别扭,就得换个词试试。这就是凭借语感进行分辨。但是每个人的语感 都有局限性,所以仅靠语感并不保险,还要对词语和语境是否直协调作些分析。这种分析一 要看词句能否通顺,二是看在意思的表达上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三、 “正确使用虚词”夺魁方略 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在掌握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的 虚词的基础上,应把重点放在掌握虚词误用(包括关联词语的误用) 、熟悉典型错例上。 (一)虚词误用实例 1.副词误用16 (1)副词错用。例①新来的厂长跟原来的厂长一样更会关心职工的疾苦。②这件事,他事 先没有思想准备,感觉发生的很忽然。 ①“更”用错了,应将“更”改为“很”或“都” 。②把副词“忽然”当做形容词“突然” 用了,应改为“突然” 。 (2)滥用否定副词。例③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③“谁也不会否认”等于“大家都承认” ,后面再用一个否定副词“不” ,恰好把话说反了, 应去掉后一个“不”字。 2.介词误用 (1)滥用介词。 一是滥用造成无主语的毛病;一是“对” “对于”错用造成主客颠倒的毛病。 例①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例②焦玉录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例①“从??中”这个介词短语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可以删去,让“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 做句子的主语。例②由于“对于”介引的对象不恰当,而导致句子出现了主客颠倒的毛病, “对于”介引的对象应该是“焦玉录这个名字” 。 (2)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例③这个球队是几个县队中的优秀队员组成的。 例③中脱漏了介词“由” ,致使句子出现错误,应在“几个县”之前加上介词“由” 。 (3)介词混用,指介词使用不合习惯,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例④作为党的高级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赶本利益为出发点,不能只为个人 着想。 例④“从”改为“以” ,与后文“为出发点”搭配。 3.代词误用 代词使用往往出现指代不明的错误, 一是在说话或引述他人的话语时, 人称代词转换出现错 误或指代不确定;一是指示代词“这” “那”的指代出现错误。 例①当其他乘客都走下了飞机后, 我才看到李强陪着一个头发胡子很长的人最后走下来, 他 手里提着一个箱子。 例②在农村时, 我和张华住在李大伯家里。 当时, 我高兴地对张华说: “那里就是我的家啊! ” 例①“他”是指“李强”还是指“头发胡子很长的人” ,属于指代不确定,造成句子表达不17 明确。例②从句子中“当时”看,所说内容应是当时的情况,所以指示代词“那里”误用, 应该改为“这里” ,才能与句子表达一致。 (二)关联词语误用 关联词语是句子的有机部分。一个句子,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 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就会出现使用有误的 现象。 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关联词语赘余。 例: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从而”是连词,表示结果和目的。一般来说,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此句前后不构成上述关系,加上之后多余并且造成语病,可删去“从而” 。 2.关联词语残缺 例: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递进关系,前句用了关联词“不仅” ,而后一分句却没有接应的关联词 语,致使句子出现毛病,应在后一分句前加上“也”来照应“不仅” 。 3.关联词语错用。 例:尽管天气怎样恶劣,他都坚持天天跑步。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 “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 “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 条件复句。应把“尽管”改为“不管” 。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常常需要搭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关联词“无论”不能与连词“和”搭配,只能与“还是”搭配,组成“无论??还是??, 都??”的固定结构。该句将“无论”与“和”搭配,出现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5.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 前面;单个连词“至于” “否则” “以至” “以致” “反而” “进而” “从而”等一般放在后一个 分句的前面。 例:必然性不仅和偶然性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18 从两个分句来看,主语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应该放在“偶然性”后面。 , 例: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有最后决定。 “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类院 校”之前,导致了位置不当,应该把“至于”放在后一件事“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之前。 (三)虚词应试的“五辨” “三步”技巧 五辨: 一辨词性。如“忽然”和“突然” ,前者只能做形容极短的副词,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可以 做形容词,如“这件事太突然了” 。 二辨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如“毕竟”和“到底” ,二者都是表示强调的副词,但是, “到底”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三辨搭配关系。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与其”与“不如”呼应, “只要”与“就” 呼应等。 四辨功能用法。如“进而”与“从而” ,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 关系。 五辨语气。主要是针对表示语气的副词或助词,如“难道”与“莫非” ,前者多用来加强反 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 三步: 一步整体解意,把握分句间的意义关系。理解文意是准确填写虚词的前提。首先要整体阅读 文句, 把握文句的中心意思, 然后精读把握层次, 探寻语句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句子的关系, 选用最能表达这种意义关系的词语。 二步比较分析,选准最恰当的虚词。一种意义关系可以用多种虚词来连接,那么,就应该在 准确把握句意的基础上,选用最能够表达这种意义关系的词语,把分句连接起来。 三步试读,检验所填虚词的正确性。选择出最恰当的虚词之后,就要套入句子,通过语感来 检验,看所填语脉是否畅通,文意是否衔接紧凑。 三、 “成语的正确使用”夺魁方略 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所以,确保其使用正确很重要。正确使用成语,像 使用其他词语一样,当然不能脱离语境,只有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其使用得是否 正确得体,这一点前边已经讲清楚。 (一)成语误用归类 高考考查的成语一般是常见、常用而又常错的。从近年高考语文成语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19 成语使用错误有以下几类。 1、理解有误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 〖2006 全国卷 1〗厂长动情地说: “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 句中当作“成功或者失败”的意思使用,错误。 【屡试不爽】屡:屡次,多次。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2005 江苏卷〗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几次考试心情不爽快” ,纯属望文生义。 2、不合语境 【一念之差】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产 生严重的后果。 〖2006 全国卷 1〗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 菜大棚的“棉被” ,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变废为宝是好事,用一念之差显然不合语境。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晚清文学丛 钞?轰天雷》第二回: “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 〖2006 江苏卷〗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 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我”就在现场,就是自己亲身领受,不是“就像” 。 3、用错对象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 容创业的艰苦。 〖2006 山东卷〗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 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筚路蓝缕”用于创业,这里用于预防禽流感,不妥。 【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 流畅明快。 〖2006 辽宁卷〗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 分庸俗。20 珠圆玉润适用对象是歌声或者文字,不能用于人的穿戴。 4、褒贬失当 【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2006 广东卷〗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 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显然应改为“无微不至” 。 【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含有贬义。 〖2006 安徽卷〗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 添光彩。 开发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值得赞扬。 5、不合逻辑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2006 全国卷 2〗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 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无伤大雅”意在肯定, “不足为训”意在否 定,两者连用,矛盾。 【宛然在目】宛然,仿佛。仿佛就在眼前。 〖2006 浙江卷〗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 不已。 本来就在眼前,再用宛然在目,错误。 6、不合语法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 大略地观察一下。唐?孟郊《登科后》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2005 山东卷〗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 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适用于对事物粗略的观察; “走马观花地感受” ,搭配不当。 【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 强大气势。 《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 : ” 〖2005 山东卷〗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 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21 “摧枯拉朽”用于修饰“创造力” ,不妥。 7、谦敬误用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 好作品。 〖2005 广东卷〗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 “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 算是狗尾续貂。 ” 是谦辞,只能用于自身,而不能用于别人。 【蓬荜生辉】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使寒门增添光辉。 〖2001 全国卷〗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 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 是谦辞, 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增添光 辉。谦辞用于对方,很不得体。 8、程度不当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2004 全国卷Ⅱ套〗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 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从句意看, “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与“已搬下山”的一些无线发射台之间,构 不成“九牛一毛”的关系,不合语境。 【有口皆碑】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宋?释普济《五 灯会元》卷十七: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2002 全国卷〗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 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配用“有口皆碑”的,一定是不同凡响的,而且是已被普遍肯定的。 “机关作风的变化”还 不够“有口皆碑”的程度,并且尚未实现,所以不能用“有口皆碑” 。 (二)成语考查解题密码 做成语题,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来探寻此类 题型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 ,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 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22 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 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 例 1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1997 年高考题) 例 1 句旨在突出“画家” ,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 却用“趋之若骛”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 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 (1995 年)“处心积虑” , (1998 年)“殚精竭虑” , (1999 年)“蠢蠢欲动” , (2000 年春季) ,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2002 年)等。再如 例 2 2001 年北京市又投入 60 万元继续推波助澜,20 万元制作了 6 个活动舞台。 例 3 今后的国家科研计划, 将一改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的老面孔, 摇身一变为以课题为中心。 例 4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例 5 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例 2 中“推波助澜”比喻助长声势,含贬义。例 3“推波助澜”原指神仙、妖怪等古代小说、 神话中的人变化速度快, 一晃身就变了身份。 现用于贬义, 指品行坏的人改变形象出现。 “无 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 ,此误将贬义词作褒义词用。 “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 新聚集力量再干” ,此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2、注意成语的使用导致句子成分赘余。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 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 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例 1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 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 ,句子才简明。 例 2 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是低,传笑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 声誉。 例 3 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最终只是招来人们的嘲笑罢 了。 例 4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而平凡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同样可以闪光。 例 5 布什政府倘若不顾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向伊拉克动武,那么首当其冲遭遇受害的也是美 国自己。23 例 6 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末能去黄浦码头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与陶先 生和张老失约,一直耿耿于怀,迄今也未能忘记。 例 7 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例 8 江姐不幸被捕,虽全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例 9 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 门。 例 2 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取笑的意思,已有“被人”之意,故多余。例 3 中“奇 谈 怪论”已含有“言”的意思,与谣言重复。例 4 中芸芸众生中已有普通而平凡之意。例 5 首当其冲的意思是 “首先受到冲击或遭受灾难” 与 , “遭遇受害” 重复。 “耿耿于怀” 就是 “一 直” “未能忘记”的意思。 “不虞”就是“没料到” ,与句中“没想到”重复。 “遍体”与“全 身”重复。 “孑然一身”就是“独自” ,重复。 3、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 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 如果脱离这种搭配, 则容易出错, 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 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 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 例 1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例 1 中的“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词义相近, “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 搭配, “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5 中要就把“对”改为“把” , 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 ,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 “司空见惯” “耳濡 目染”不能带宾语; “同心同德” “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例 2 假如我们的作家肯肝胆相照地和人民打成一片,那么一定会写出更好地作品来。 例 3 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例 4 这则小品对现实中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某些公仆讽刺得很有力量。 例 5 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 2 中“肝胆相照”在句中只能作谓语或定语而不能作状语,如我们可以说“作家要和人民 肝胆相照。“妄自菲薄” ” “漠不关心” “司空见惯”都不能接宾语。 4、注意有些成语中能用在否定句中 11 月 3 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和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龙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 大江截流,滔滔江水驯服地沿着明渠奔流向东去。24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的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 其雄厚财力令其他 甲 B 队望其项背。 上两例中的成语一般用作“不可一蹴而就” “难以望其项背” ,类似的词还如 例 3、相提并论,是指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放在一起来议论或对待。 例:打“死老 虎”与打“落水狗”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例 4、善罢甘休,是指轻易地了结纠纷,不再闹下去。 例:这件事情绝不能善罢甘休。 例 5、无时无刻,表示永远、不间断,与“不”连用等同于“每时每刻都” 。 例: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关心着自己的学生。 例 6、同日而语,比喻一样看待,相提并论,用于否定式可以写作“不可同日而语”“不可 、 同年而语”“不可同世而论”等。 、 例:六国的实力与陈涉相比,岂能同日而语? 例 7、一概而论,对于事物用同一标准不定期评论或对待,即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 看成一样。 例:对不同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5、注意相近成语的意义比较。例 另眼相看:对某人某事特别重视。 刮目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愤恨。 安之若素:多指处于困境时,仍跟往常一样。 随遇而安:强调能适合任何环境。 谈笑风生:多用在平时说话气氛活跃。 谈笑自若:多用于紧张、情势严重时。 类似的还如不负众望、不负众望与深孚众望;无微不至、无所不至与无所不为等。 6、注意同一成语,适用两种语境。 在成语的运用中,除了要顾及成语的一般意义、成语的使用对象、成语的色彩、成语的语法 功能等之外,还要注意一个现象:有的成语的常用义是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而在一定的语言 条件下,有时也可用该词语的具体义(有时就是该成语的字面意义) ;另外,有些成语可能派 生出两个意义,有的感情色彩甚至相反。这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了多次,应引起我 们高度的重视。25 例 1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1992 年高考题) “灯红酒绿” 的意思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但该句描写酒店夜晚的环境, 用其具体义, 形容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使用是正确的。 例 2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 丰富的想象力。 (1995 年高考题) “想入非非”除了有不切实际胡思乱想之意外,还有“理想进入虚幻境界”之意。 “非非” 原是佛家用语, 指一般能力所达不到的境界。 本句用这个成语形容种种天真的的神话和传说, 表明古代埃及人有不同一般的丰富想象力,十分贴切。 例 3“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2000 年高考题) “淋漓尽致”除了指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还有暴露得很彻底意。本句中以此来形容伪科 学的暴露情状,使用完全正确。 例 4 同学难得一聚,今日畅饮赋诗,真是非常之乐,换杯传盏,高谈阔论,尽显才情,好 不自在。 此句中 “高谈阔论” 可以指高妙广博的谈论, 此词还有一个贬义意, 即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类似的词语还有: 左右逢源:做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滑。 登峰造极:成就达到最高境界或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穷形尽相:文章描写细腻生动、刻画形象逼真或丑态毕露。 指手划脚:说话时兼用手势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不见经传:没有名气或某种理论缺乏文献上的依据。 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或办事死板。 秀色可餐:女子美丽或景色优美。 暗送秋波:暗中眉目传情或献媚取宠,暗中勾结。 高视阔步:气概不凡或态度傲慢。 粉墨登场:演员化妆上台或坏人登上政治舞台。 旁若无人:态度自然或高傲。 不绝如缕:声音细微悠长或局势危急。 如虎添翼:比喻好人得到帮助后更加强大或坏人得到帮助后更加猖狂。 7、注意成语的活用现象26 例 1 书面语和口语相互制约,书面语经常从方言里吸取营养,它不能脱离口语“一意孤行” 。 “一意孤行”指不听别人的意见,独断专横,一般是个贬义词,用在人身上。其实这里 使用是正确的,加引号后的活用语义生动而形象。 例 2 如果没有默默无闻的枕木,叱咤风云的火车头也只好站着叹气,动弹不了。 从此句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因此“叱咤风云”的使用是正确 的。 8、注意成语的使用语境及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 ,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 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 的“方向性” ,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 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 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 高水平攀。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 语还有: “美轮美奂” (1999 年)“汗牛充栋” , “左右逢源” (2000 年)“车水马龙” , (2001 年) ,蔚为大观(2003 年春季) “蓬荜生辉” , (2001 年) 。 例 1 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例 2 在地摊上买东西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例 3 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例 4 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皆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例 5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 动作和神态, 倾注着强烈的爱憎, 读来楚楚动人, 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 6、李大夫用针灸疗法,只用了一个疗程就把张大娘的风湿病治好了,真是妙手回春啊! 例 7、新兴商城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 例 8、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例 9、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例 10、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以上几例都是错在没有注意到该成语的适用语境或对象, “浩如烟海”指的是文献资料十分 丰富, “鱼龙混杂”指的是好人坏人都有, “相濡以沫”指的是同处困境,互相救助,而“俯 拾皆是”是指到处都是,非常容易得到,宝石能“俯拾皆是”吗?“妙手回春”指救活了将 要死的人; “鼎足之势” 使用的对象是三个对象以上; “豆蔻年华” 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27 “巧夺天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类似的要注意使用对象或语境的词语还如:青梅竹马、耳鬓厮磨、举案齐眉、破镜重圆、藕 断丝连、相敬如宾、比翼双飞、两小无猜等用来形容男女特别是夫妻;不同凡响、别出机杼、 倚马可待、阳春白雪、含英咀华、一挥而就、脍炙人口、洛阳纸贵、文不加点等用来指文艺 作品;日理万机、宵衣旰食用来指政务繁忙;鼎力相助、不吝赐教等用于对别人的敬词;抛 砖引玉、敝帚自珍、篷荜生辉、不情之请等用于对自已的谦词;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势 如破竹只用于胜利而不会用于失败,天伦之乐只能用于家人等等。 9、避免一知半解,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例 1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997 年高考题) 例 2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 令其它甲 B 球队望其项背。 (1998 年高考题) 例 1 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 ,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 ; 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 2 中“望 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 ,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 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 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 不暇接” “美不胜收” (1996 年)“耸人听闻” , “骇人听闻” (1998 年) “万人空巷” , (1997 年)“炙手可热” , (1999 年)“首当其冲” , (2000 年春季)等。 例 3 他认为,他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像这样成熟的男子汉,用任何有关的 溢美之词去形容都不为过。 例 4 对茶的重视不够也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形成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 例 5 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深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他们忘了,曾几何 时,自己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齿。 例 6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例 7 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在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例 8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溢美之词”不能解释为赞美之词,它是指不切实际、过分赞美的言辞。 “下里巴人”不是28 指没有地位的人,而是指通俗的文学艺术。 “曾几何时”不是指过了很长时间,而是指时间 过去没多久。 “河东狮吼”指的是悍妇发怒。正确的例子如: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 大的变化。天不早了,你还是赶快回家吧,要不然回去晚了,河东狮吼,恐怕你家又要不太 平了。 “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 ,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 “捉襟见肘”本 指衣服破烂,后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与“不合身”无关 。 其他易解错的词语还有:别无长物、不易之论、久假不归、独具只眼,目无全牛、一寒如此、 危言危行、猫鼠同眠、不赞一词等。 10、注意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它自身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例 1 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意趋势来看,末一分句要表达是“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 “差强人 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 ,前后矛盾,应当改为“强人所难” ) 例 2 为了让分别多年的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 “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例 3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莘莘”有“众多”意,与定语“一位”矛盾) 11、注意不分轻重 句中的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轻重失调,大词小用 ,言过其实。 例 1 刚一起跑,高三(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 20?米时终于成为 后起之秀,夺得 3000 米跑的第一名。 ( “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 例 2 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 “格格不入”的程度太重,应用“各不相同” ) 例 3 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 “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三)2007 年全国各地高考成语题详解今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试题对词语的考查,仍以成语为主,熟语涉及很少,考查到的成 语仍以常用、常错、常考的为主,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没有偏、难、怪题。下面把 07 年全29 国各地高考试卷中涉及到的成语题集中进行解析,供同学们参考,为以后复习提供借鉴。 1、 (全国卷 I)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 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 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 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 1000 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 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解析 答案 B。B 项的“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属贬义词,用在此 处褒贬失当或称为感情色彩不合。该成语 2000 年北京春季卷考过“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 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错误类型是一样的。A 项“甘之若 饴”指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困苦;C 项“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 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D 项“无足轻重”指无关紧要。 2、 (全国卷 II)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这次举办的“当代书法艺术展上” ,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 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 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 ,但广大市民不论 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 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解析 答案 D。 项的 A “等量齐观” 指不管事物的差异, 同等看待。 此句中误用为 “并驾齐驱” ,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B 项的“间不 容发”一是指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二是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 势极其危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应是指时间紧迫,不能拖延,应改为“刻不容缓” 。C 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是褒义词,用来形容“不自觉者”少,属褒贬 不当。30 3、 (北京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 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 谭惠全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 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 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 英咀华的花蕾。 解析 答案 D。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从语 法上来说,也不能做定语修饰“花蕾” ,应改为“含苞待放” 。 4、 (天津卷)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在送别朋友时,常常引用“ 的劝慰。 ②欣赏是一种处世哲学,在你得到赞赏时,千万别 间应该互相欣赏,共同进步。 ③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如果进展顺利, 乏。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吝啬 吝啬 吝惜 吝惜 轻车熟路 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 轻车熟路 ,即使时间长一点,也很少感到疲 你对别人的赞赏,因为人与人之 ” ,以表达彼此感情之深厚及对朋友解析 答案 C。此题考查的内容不限于成语,包含了对诗句意义的理解、近义词的辨析。第 一句的语境是送别,表达彼此感情深厚及对朋友的劝慰,所以应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 谁人不识君”“吝啬”与“吝惜”都有过分爱惜的意思,而“吝啬”重在指对财物的当用不 ; 用上,形容小气, “吝惜”重在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第二句指对别人的赞美, 所以应选“吝惜”“轻车熟路”比喻对情况熟悉,做起来很容易, ; “得心应手”指心里怎么 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第三句指从事某项工作,进展顺利,时间长了也不感到疲 乏,所以用“得心应手” 。 5、 (广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是( )31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 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 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 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 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人手,虽然南辕北辙,但 总能殊途同归。 解析 答案 C。A 项“间不容发”全国卷也考查了;B 项“妄自菲薄”指过分地看地看轻自己, 此处语义正好相反,应用“妄自尊大” 项“名噪一时”指名声很响,在一个时期内尽人 ;C 皆知,是个中性词,用在此处是恰当的;D 项“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而此处的语境是指“两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而不是“行动和 目的”的关系。 6、 (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 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 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有助于 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解析 答案 A。A“等闲视之”意思是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语句中说不能把“绿色旅游” 当做平常的事物看待是正确的;B 项“猝不及防”指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句中用来 修饰“惊喜” ,适用对象错误;C 项“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啬在拿钱来资助别人,而句中指 食客为自己花钱大方,使用对象错误;D 项“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句中 用来指“媒体”与“官方、军方”表态不同,不能说是自相矛盾,使用对象错了。 7、 (江苏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 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32 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 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人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 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解析 答案 B。 项 A “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用在这里形容工程人员改变方案, 所以是正确的;B 项“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 响,句中用于“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感情色彩就不符合了;C 项“一孔之 见”是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该句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所以也是正确的;D 项“釜底 抽薪”指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句中用来修饰“办法” ,是正确的。 8、 (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 HSK(中 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 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 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 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 “我们几个本来就 是‘马尾巴串豆腐’ ,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解析 答案 D。 项 A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指外地人到本地来做事会被人认为比本地人做的好, 而此句的语意是中国人忽略了汉语的学习, 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大幅上升, 所以用 在这是错误的;B 项“遇人不淑”指女子嫁给一个品行不好的丈夫,该句将其误解为“遇到 不好的人” ,是典型的望文生义;C 项“推波助澜”是指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 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句中将其理解为“推动、帮助”的意思了;D 项“马尾马串豆腐”的 意思是“提不起来” ,指能力不够或事情不值得一提,用在句中指几个人能力不强,所以是 正确的。 9、 (辽宁卷)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有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B.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 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33 C.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 了。 D.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 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解析 答案 A。A 项“薪尽火传”本意是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 用来形容师生传授, 学问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 该句中用来形容儒家学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所以是正确的;B 项“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道理充足,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形容确凿, 不容怀疑,该句中本是想强调在古代,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怀疑,可原句在“无可置疑”前 加了“不应” ,意思就表达反了;C“大人不见小人怪”是指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不责怪地位低 下的人,该句中误认为“有名望的有地位的人对别人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地位低下的人却觉 得奇怪” ,属望文生义;D 项“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看待,使用对象就是“人” ,该句 指的是“龙骨” ,另外, “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也不合逻辑,以前没见过,怎么能刮目 相看? 10、 (江西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 为是不堪设想的。 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 “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 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解析 答案 D。A 项“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乱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 发展生产,恢复元气,该句中误作“休息”用,属望文生义;B 项“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 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该句中误作“不可想象” 项“情不自禁” ;C 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易与“不由自主”混淆, “情不自禁”重在控制感情上,而“不由 自主”重在控制动作上;D 项“按下葫芦又起起瓢”比喻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 得到圆满解决,用在此处正确。 11、 (湖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 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借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34 东坡吟唱“大江东去” ,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 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 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解析 答案 D。A 项“奢侈”指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本句中用来形容女足姑娘在紧张的 大赛前能有一天的时间来“游山玩水” ,也算是“过分享受了” 项“坚忍”指在艰难困苦 ;B 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句中用来修饰精神,适应对象又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所以是正 确的;C 项“不可名状” ,名, “说出”的意思,词语的意思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句中用来 形容快感,使用正确;D 项“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 的东西,网络歌曲只有水平高低之分,而没有真假之分,所以不能用“鱼目混珠” 。 12、 (湖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回到住所,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 和绕梁之声。 B、在《哈利 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 魔法的大门。 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 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 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解析 答案 D。A 项“饶有兴味”指很有兴味,用来形容翻看别人剧照的情态,正确;B 项“匪 夷所思”“ 匪”不是, , “夷” ,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 的,句中用来形容特技,让一般人无法想象,使用恰当;C 项“未可厚非”“ 厚非” , ,过分 责难、责备,成语的意思是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 解,句中针对附庸风雅的人,对他们不能过分指责,使用恰当;D 项“水乳交融”“ 交融” , , 融合在一起,成语的意思是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而句 中指的是“画面的各部分” ,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浑然一体” 。 13、 (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35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答案:A。 A“粉墨登场” ,本来意思是指化好了装,上台演戏。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 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该题的出错率估计会高,主要是对“粉墨登场”这个多义 成语的理解,从考试的角度看,这个题目有点偏;04 年广东卷“老张今年 65 岁,短小精悍, 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中的“短小精悍” 本义是形容人的身材短小而 精明强干,现在一般是形容文章发言等简短而有力,这种成语使用上的“返祖”现象应引起 考生的注意; B“洋洋洒洒” ,形容写作时挥洒自如或文章篇幅很长,本句中用来形容“中 华地方文化” ,使用对象错误;C“完美无缺” ,美好而完备,没有任何缺点或不足,不能用 来指“完整” ;D“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 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本句中用来补充说明“手机作用的发挥”属使用对象错误,可 改为“淋漓尽致” 。 14、 (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赠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 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B、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 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C、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言而 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D、10 月 2 日,北京故宫接待量达到 11.48 万人次,是最大接待量的 2.3 倍;游人摩肩接踵, 难以感受紫禁城的庄严气氛。 解析 答案 A。A 项“僧多粥少”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而句中指的是“营业场所面积 大,而顾客少” ,使用对象错误;B 项“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句中用来形容沿江两 岸的民族文化没有人知道,是正确的;C 项“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句中用来表 明西昌的资源综合开发区域的潜力,使用正确;D 项“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 人很多,很拥挤,句中用来指游人多,使用正确。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 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36 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 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 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解析 答案 B。A 项“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句中错误理解为当面向别人讲明 白;B 项“独出心裁”原指诗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为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句中用 来修饰“设置” ,使用正确;C 项“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联系起来,也 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句中“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就和成语的 语义不符了,属使用对象错误;D 项“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一样深而且广,形容十分谦 虚,而句中指的是丛飞心胸宽广,不是讲他是如何谦虚的,所以使用错误。高考加油站 附录 1、常见易混词辨析口诀 本领能耐用功夫,时间时候用工夫; 无序改变用变幻,由此变彼用变换; 陈述意愿用反映,引起评论用反应; 总括一切用凡是,所有事情用凡事; 同意提议用附议,再次讨论用复议; 客观情况用现实,目前现在用现时; 由此造成用以致,延伸扩大用以至; 校对改正用校正,指教改正用教正; 具体条文用制订,大政方针用制定; 原来意图用本意,本来意义用本义; 开始使用用启用,重新任用用起用; 具体财物用物资,客观事物用物质; 支配管辖用权力,享受权益用权利; 总加数量用总和,综合起来用总合; 衡量检查用考查,实地观察用考察; 彼此响应用相应,互相衬托用相映;37 超过限度用过度,转入下段用过渡; 付诸执行用施行,尝试办理用试行; 边线分界用界线,事物性质用界限; 独到见解用创见,创立建造用创建; 和平条约用和约,简单合同用合约; 非常急速用急遽,变化迅速用急剧; 查实证明用认证,证人证据用人证; 全军首领用统帅,统辖率领用统率; 欢乐兴奋用欢欣,喜爱心情用欢心; 马上立即用及时,到预定时用届时; 部下属下用部属,安排布置用部署; 启发有悟用启示,公开声明用启事; 已得利润用赢利,谋求利润用营利; 推卸摆脱用推脱,借故拒绝用推托; 违背触犯用违犯,不遵纪律用违反; 节约剩余用节余,结余存额用结余; 不再进行用停止,受阻不前用停滞; 报告来到用报到,新闻宣传用报道; 爱护培养用抚育,精心喂养用哺育; 含混不清用隐晦,顾忌不说用隐讳; 恭敬送上用呈献,显露出来用呈现; 简明扼要用简洁,直接了当用简捷; 某时形势用时势,一个时代用时世; 一定要做用须要,一定要有用需要; 到期为止用截止,到何时候用截至; 学习经历用学历,学习水平用学力; 精神智慧用神智,知觉理智用神志; 配合适当用协调,和谐统一用谐调; 法律条文用法制,依法治国用法治; 精微语言用微言;隐晦批评用微词38 想念思念用眷念;留恋不走用眷恋。 反复强调用申明;公开表态用声明。 同一比较用越发;不同比较用更加 专门技术用技能;技巧手艺用技艺。 改变看法用刮目;畏惧害怕用侧目; 考虑决定用裁决;法律判决用裁定。 调查案情用查访;观察了解用察访。 流行习惯用风气;高尚风气用风尚。 人地相同用一起;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宛然的拼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