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怎样通过绍兴医德人文教育网加强大学生品味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教育论文: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第2页_教育学论文_无忧考网
教育论文: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2]
07:30 来源:找论文网
教育学论文网权威发布教育论文: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更多教育论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育学论文网。
论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是学生在课程选择上都极其功利,实用主义倾向明显。(3)大学创新动力的不足以及创新精神的缺失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大学里的教学科研人员、甚至整个国家与社会来说都是极为短缺的。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痼疾导致国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这体现在各行各业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习惯所养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乃是由于政府对于创新还是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力的奖励与激励机制,国民的创新潜能因而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日前,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科学家钱学森,病床上的钱老直言不讳:“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7]可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乃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更是大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二、如何开展人文教育1、人文教育的目标与思路(1)以调动大学生的人文兴趣为手段,以传递与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质与蕴涵为目标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与态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培养与教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人”而非偏才,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亦能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具有较高的品味。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使学生树立起不断增强人文素质的信念与目标。(2)人文教育最终要落实在道德教育层面上以现实生活与工作为例,无论是幸福快乐的人生还是有成就感的人生,一定都与道德责任感密切相关。在人生的舞台上,最大的技巧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关于这方面,简单的道德说教是绝对不够的,而应采用事例启发法、感悟法等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与感化。其实,除了少数冥顽不化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被教育与影响的。只是要看方式是否得当,教育是否得法等等。尽管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但作为人类个体与社会群体的精神本质与核心始终不会变,即真、善、美、价值、责任、公平、正义、良知等等。也就是说,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只要它还存在,就一定会存在着道德的信仰与功能。换句话说,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道德这架天平的评判作用。要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道德”这张无形之网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只有遵从法律与道德的准绳与规范,才是个体健康良好发展的“低成本策略”。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现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腐蚀与浸染功能。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能够积极抵御各种消极与不良影响,从而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高远的人生目标与责任感。(3)要向学生积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程度的高速发展,人的存在日益被虚拟化和机器化所代替,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遭到冷漠与忽视,人文关怀与伦理道德都处于空前的滑坡与缺失状态。生存的数字化排斥了人性与生存的意义,是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异化。它使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统治了人类生活,从而使人逐渐濒于成为丧失个性、丧失真实感的“单向度的人”。因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尤其应该用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来守护人的精神家园。这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应引起充分重视。2、具体实施方案与策略(1)修订本科培养计划,培养通识人才。有不少大学已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与尝试。如湖北大学采用“文科试点班”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关于“文科试点班”的培养模式,该校副校长、“文科试点班”专家组组长、文化史学家周积明教授有着精辟的论述:“文科试点班”最大的特点就是变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两分裂”(文科和理科分裂、基础文科和应用文科分裂)为“两结合”、“两渗透”,并创造性地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文科学习阶段、应用文科学习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同时,“文科试点班”还实行“双导师制”(文史哲学科与政经法管学科导师各1名),对学生进行交叉指导,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此外,该校还相继开办和重点建设了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数学等多个基地班、实验班。这些“特色班级”是该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缩影,体现了该校的教改思路。还有,该校每年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0余门,开辟了专家论坛、博士论坛、人文讲坛,以及聘请校内外人文学者作报告等等。[8](2)设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不断将此方面的研究推向前进。 人文素质教育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国家的大学在此方面的经验还很不足,且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应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
语文、作文、板报等APP
客户端二维码
手机浏览器打开查字典
1、直接输入
2、扫描二维码,用手机
访问查字典手机版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试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上传者:查字典论文工作室|上传时间:
本文是由查字典论文工作室上传的:试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论文摘要: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具体包括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健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将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大学生育人教育的核心地位。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结合与理工科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及应用教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综合型人才培养教育中不但必要,而且必行,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一、优化知识结构的需要
知识结构是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使其在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说,具备丰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成为全能型人才。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是优化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更高地文化品味观察与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他们学好科学知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广泛接收创新知识和新鲜事物,并能正确判断接收的新知识和新事物,以做出合理而科学的接受和舍弃。这就是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科单一、专业性强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教育的特点,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和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储备。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过程,这些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能力的指引下,学生会更主动、更深刻地探讨科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创新。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将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为智商与智慧并存的通才,让学生主动参与事物的变化与变迁,成为对知识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究者。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广的思维领域,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并得到全面的发展。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丰富的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进入社会打下强有力的竞争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和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增强适应能力的需要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掌握着现代建设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反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人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社会问题形形色色,大学生要适应这样复杂的社会,必然涉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适应,必然需要具备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因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这些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综合体。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认识和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第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那么一个国民素质高和现代化人才辈出的国家一定是屹立世界的强国。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以智力能力为主导的,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的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其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是理工科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理工科大学生带着所学的科学知识进入社会,社会环境好似他们扎根生长的“土壤”,“土壤”的优劣决定着他们是否能茁壮的成长。社会环境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开发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这种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为人才的重要保证。
第三,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需要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产生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因此,当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分别是生存、活动、交往、发展、成就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也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因为受教育的层次高于其他同龄的青年,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发展的目标自然就会更高。理工科大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国家、应用于人民,为国家发展进步服务,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发挥其自身才能,那么,他们的自我发展就要以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来适应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
第四,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理工科大学生的重任是继承老一代科学技术人员的事业,继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 "
三、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首先,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它不是单个的素质,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再次,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既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又圆了他们的职业梦想;对学校、社会、国家发展来说,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业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能力和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合作能力、求职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依据。然而在专业技能理论的驱使下,理工科大学生受到专才教育地影响,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有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就业,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所起到的作用。与就业能力息息相关的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就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个人就业前途所必须的各种相关素质的总称,包括心理素质中的可调节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等。适应能力的高低可以客观反映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决定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要素。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后他可以很快进入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能够虚心向老技术员、老工人请教技术上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理工科大学在教育理念中要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学、艺术、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品味,将人文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完善人格,有助于整体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格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培养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界改革的新潮流。通过文理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知识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可协调持续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要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改进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明智的选择。而文理工知识俱全的人才,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必然会高人一筹,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力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优化和智能的开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思维,有利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又要具有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社交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等人文素养。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完美结合的人,才能在专业研究领域有着更好地思维拓展与探索的精神。理工科大学要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培养出更多地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那么摆在理工科大学面前的培养模式将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造,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也就是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的主体便失去了生命力。在当代,创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进步和地位,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间正经历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战争,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强大武器,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难题就是必须有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就此,也预示着我国的发展将进入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理工科大学生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成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变革中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原有生活条件并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同样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陆登庭也认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
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大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一专多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深度,为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五、提升情商教育的需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简称EQ,是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情商是一种能力,可以感觉、了解和有效应用情绪的力量与智能作为人类的能量、信息和影响的来源。情商不只是显示出理性的智能,但却是来自人内心的智慧。情商会让人学会认同与珍惜自我和他人的感受。情商鼓励人继续探索自身特殊的潜能,及启发人内在最深处的价值与渴望,将思想转化为现实。情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情商是涵盖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诸多方面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从其内容来看,情商培养应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中,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
第一,同理心教育。情商教育的同理心是指培养大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事物发生误解和争执的过程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理,体会他人在处理事情上的感悟,达到消除误解的目的,建立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合作团队。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是学会生存,21世纪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同理心理的建立,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其他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一个友好的、和谐的氛围,在这种友好和谐氛围中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合作。同理心可以去除大学生自身过于独立的个性,学会谦让,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二,自律教育。自律教育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包括自身在面对压力和各种事物时所保持的情绪上的控制能力和清醒的判断能力,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去除遇事不冷静的心态,学会井井有条处理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等。自律教育要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上,宽以待人,严于律已,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客观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第三,沟通教育。情商教育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养成,也是解决问题,打开人与人心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沟通可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更应该学会自律,相对于文科学生,他们性格上有偏内向的特质,遇事会深藏于心中,不愿与人分享,很容易走向极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和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打开心扉,学会述说和倾听,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断的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培养“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融入社会的生活,与社会、与他人具有亲和力,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要具有很好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可
想免费下载本文?
赠获查字典积分换实物礼品
免大量免费文档可下载
辑创建文辑分享文档
文档浏览排行榜清华承办的首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开赛  【新闻中心讯 学通社记者 祝小霖】11月14日,由北京市教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北方工业大学协办的首届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初赛在清华大学三教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四十所高校、73支队伍、共计365名大学生参加了此次竞赛。各高校参赛选手陆续进入赛场  本届竞赛以“关乎人文,化成天下”为主题,以文史哲的基础知识、必要的艺术修养、科学史与自然科学常识以及北京历史文化常识为主要命题内容,旨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北京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此次的初赛是以闭卷考试的竞赛形式在清华举行,组委会将从参加的四十余所高校中选拔出12支代表队进入半决赛。于参加半决赛的12支代表队中选出6支参加决赛。此次清华大学派出两支队伍共十名本科同学参加了比赛,他们分别来自于人文学院和电子系。某高校参赛选手正在进行讨论  清华大学是本届竞赛的承办方,副校长袁驷作为此次竞赛组委会的主任委员对竞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举办人文知识竞赛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要强调竞赛的人文品味与学习品味,不要让竞赛的功利味太浓,使竞赛成为一个竞赛、一个课堂、一个舞台,一个节日。”  在首都四十余所高校中,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是唯一的军队院校代表。装甲兵工程学院文史室主任刘登阁老师表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竞赛帮助学生促进人文素养的教育,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其他院校交流,共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北方工业大学是此次竞赛的协办单位。据北方工业大学的张轶老师介绍,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举办了人文素质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他还表示:“首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但是怎样把这样的活动变成一个常规活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王莹是参赛选手。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多次参与校内的人文知识竞赛,每次都感觉受益匪浅。谈及初赛试题,她说,“初赛试题涵盖得比较广泛,充分体现出中西、古今贯通的人文特色,也有不少主观题,给参赛选手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五个人的团队答题配合,她坦言,“我们预想到试题内容的广泛性,所以组队时就考虑到各自的兴趣与特长。答题时,每位同学负责自己擅长的一部分,配合得很默契。”  首届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半决赛将于11月底举行,决赛定在12月中旬,更多信息可以登录竞赛网站: 。(编辑 襄桦)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大学生工作意识
大学生工作意识
作者/编辑:佚名
  []工作意识一、认清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一种观看物的方法(比较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意识形态具有维护一定社会和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功能,具有统一一定阶级、社会中们的、意志和行动的功能,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旗帜的功能。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在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十七大明确要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胡锦涛同志曾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李长春同志在2009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也指出,“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要求,不断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从社会结构说,任何社会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储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其中,作为统治阶级意志集中体现的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机体的灵魂,它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从共产党执政地位说,正因为意识形态能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意识形态工作就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这对于党的执政地位的维护自然十分重要。从综合国力构成说,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是综合国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软实力,它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进取意识和爱国热情,希望祖国繁荣富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强国之林。但有时看问题简单,对于所处的社会缺乏深入的分析,常用理想化的眼光看待一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大都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们强调价值、崇尚个性,在价值取向上重现实功利、轻理论信念,要求改变自身的现状,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如果我们缺乏清醒的认识,不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放松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那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就必然会乘虚而入,与我们党争夺青年,争夺思想阵地;就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在的指导地位,背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将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而国际环境则日益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世界范围社会思潮激荡的局面,在此背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极为重要。
(一)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国际形势
在国际形势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此后二十年间,“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共产主义已经死亡”等类似的标题和口号在欧洲国家出版的一些论著和报刊中随处可见。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政治实力,将目标直接指向中国,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策略,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加紧与我们党争夺青年、争夺思想文化阵地。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去年金融海啸后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国外敌对势力仍“亡我之心不死”,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总是借着各种机会拿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这些大肆炒作,吹嘘普世价值,总是把我国的个别问题扩大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一般问题政治化,利用一些纯属我们内政的事件和重大活动,对我们党和国家进行造谣攻击,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十分尖锐而复杂。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冷静分析。
(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国内形势
从主导方面看,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面对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全面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宣传、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已经呈现经济成分多元化,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强烈冲击着、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不论是深层次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是外在层次上的事业观、权力观、金钱观、利益观、幸福观、美丑观、爱情观等各种观念,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而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造成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弱点及其消极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的倾向,使我们一贯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价值取向上,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重报酬实惠,轻奉献与责任;重个性绝对自由,轻纪律规范约束。
另一方面,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噪音杂音,既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也有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
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具备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被赋予特殊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培养质量,影响到校园与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周济同志在2009年10月撰文指出,“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时刻筑牢思想防线,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导教育广大学生和,使教育系统的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
1、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影响。全球化是一个经济、信息和文化整体发展和推进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腐朽的、金钱至尊的不健康思想和意识随之侵入我国高校的思想意识领域,腐蚀着我国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凭借主导全球化进程,制定出许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规则,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样就使他们过于向往西方,甚至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他们价值取向的混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淡化了共产主义的价值信念。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引进的西方教育和文化,在给予我国传统教育多方面补充和启示的同时,无形中也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柔性挤压。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西方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大学生增添了比较、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科学性的另类样本和思想元素,使他们获得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多角度。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地位边缘化,使一些大学生政治理论观念的走向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
2、网络传播带来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网络迅速渗透到校园,一方面,使大学生获取了很多书本上获取不到的东西,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网络这一全球性的传播媒介,使信息交流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封锁与时空边界,扩大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发布能力,导致了多元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存,为社会成员在价值和信仰上的理性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的作用受到很大削弱,舆论导向的控制和难度加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也在加大。在西方强大的网络信息浪潮面前,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被网络中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所吞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受到削弱甚至被抵消。
3、流行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流行文化是一种以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流通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流行文化在校园的流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心焦虑,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如果这种文化过分地强化和突出文化形式的感官刺激功能,消解了文化的意蕴和艺术价值,缺乏现代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底蕴,缺少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使青年学生在淡忘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的状态下,单纯接受某种浪漫、奇异、刺激,不问其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在是非辨别、价值判断以及艺术欣赏等方面陷入混乱。
4、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宗教意识形态、封建意识形态等两个方面。(1)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不可避免地要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首先是由于宗教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对于宗教的信仰必然会影响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其次是一些邪教组织打着“信仰自由”的旗号,大肆宣扬反动言论,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再次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宗教渠道,向我国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必然威胁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2)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封建意识形态是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特权意识、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等典型现象,以及讲排尝铺张浪费,形式主义、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等,这些传统的封建意识形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5、意识形态宣传的滞后和被动,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同社会开放程度对其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相比,总体上依然呈现滞后和被动: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宣传中使用教条化的语言较多,很少引导大学生去认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二是宣传本身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新问题、新现象难以用理论说明,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灰色地带增多。三是传统媒体的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明确固定的。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信息即时性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的共同在场,甚至受众从传播客体转变为传播主体,这极易使正确的声音弱化。
三、新形势下医学院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体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导向功能、维护功能、排他功能和教化功能。所谓导向功能,就是一定的意识形态作为一面旗帜,为一定的社会或国家进行政治目标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符合目标的引导并对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阻止。所谓维护功能,就是意识形态总是要为一定阶级或国家进行合法性论证并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维护和巩固一定阶级或国家在思想上的统治。所谓排他功能,就是一定意识形态总是要对异质意识形态进行抵制、排斥,不允许意识形态的干扰与侵袭。所谓教化功能,就是一定意识形态总是力图让人认可和接受,并作为认识、、行动的标准和准则。
我们认为,医学院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质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教育广大医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医学院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性,从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建设校园文化、重视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传媒技术等四大方面做好对医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矗
(一)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但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注意理论深度,又要贴近现实生活,切实增强其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避免纯粹的理论说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交流思想,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明辨事理、受到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应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专业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关系,不是重视一方而疏忽另一方,能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化枯燥为生动。比如,不仅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关键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勇往直前和无私奉献精神,还教育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辩证看待诸如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不断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矛盾。
但是,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医学院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师以56.73%的比例成为了对学生成长具有最大影响力的一个人群;59.78%的同学表示“任课老师会谈到人生发展、医学职业发展等问题,但不是很多”。可见,学好专业技能无疑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任课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而老师在课堂上谈及人生发展、医学职业发展、思想导航等内容十分有限,而教育模式也基本上是课堂灌输式教学法,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传统灌输教学模式没有彻底改变。在对全员育人方面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医学生(95.4%)对我院全员育人工作本身持肯定态度,但是,只有13%的学生认为我院全员育人工作效果很好(6%)或具有一定影响(7%),大部分同学从未感觉(41%)或不知晓(29%)。可见,目前医学院开展全员育人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调查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缺乏,没有真正建立起结合医学院实际,以课题为纽带,以团队为基础的一支精干的、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员队伍建设还没有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组织推动到自我发展模式的转变,没有建立在选拔、考评、发展方面的长效机制,[],。在对意识形态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的调查显示:除了目前的课堂教学、日常教育与管理、校园文化、形势政策教育等载体外,主动开拓新的教育途径与渠道还较薄弱。
(二)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形成校园文化合力,建立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软环境还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是学校的集体意识,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医学特色的重点院校,我院历来注重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多年来通过“医学人生”、“博雅讲坛”、“懿德讲坛”等特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忠实于医学事业,不仅要扎实掌握医学技能,更要做到“医者仁心”,具备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我们还注重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内容的讲座、主题、诗歌朗诵会等,从而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例如,开展以纪念医疗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原创诗歌比赛活动等。此外,我们还大力开展医德医风系列建设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建立更加科学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对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医学院同样重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其健康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封建迷信与伪科学等,特别是积极扶持如“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等马克思主义类社团的发展,把它们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这些都是对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利补充。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我院校园的满意情况很满意的占6.36%,比较满意的占37.64%,感觉一般的占45.45%,表示不满意的占10.55%。通过访谈,大多数学生希望校园文化的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师生,贴近实际;希望医学院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够更加规范和有序,希望校园文化的引领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创建文化品牌、典型宣传,形成校园文化合力等方面有待加强。大学的办学理念、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起着重要作用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没有形成。另外,医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来达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
(三)注重实践养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化为热爱社会主义的行动,但是教育学生从实践中思考和领悟,提高实践对理论的体验性与实效性还有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实践能力的锻炼,渴望通过实践体验理论的魅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之间只有通过实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入脑、入心。医学院注重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多年来,将“三下乡”、“阳光关爱”等青年者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渠道的延伸,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把社会实践和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课题型社会实践的深入推进,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学习。在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展学生思想境界的广度和深度,使青年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奉献的可贵,体会到人生价值之所在。除此之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诸如东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切实感受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波澜壮阔,力争更好地配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前,已经呈现出了“参与积极、特色明显、项目丰富、服务面广”的特点,“实践增长才干,服务锻炼成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从我们的调查中反映出:近46%的同学对实践的活动形式表示了肯定,但是同学反映在活动形式、涉及领域、专业指导、时间上有待改进。社会实践是推动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如何引导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并从中自己的思想实际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我们还需要积极探索将社会实践纳入大学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的与学分规定,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等的全程参与。
(四)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与传媒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主动占领网上思想阵地,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工作手段方法相对滞后。
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电脑、手机等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中普及。为了能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医学院加强对校园网和BBS等网络渠道的信息监管和舆论引导,对一些宣扬自由主义、分裂主义、民族主义或含有其他反动的、不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及时过滤删除;对一些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则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理清思路;同时还在网络上开辟诸如“科学发展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专栏,以形成热烈而踊跃的讨论和学习氛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丰富性和便捷性,及时、大量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迅速、广泛、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利用网络参与的平等性、主体性,淡化和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说服力。通过博客、网络聊天工具、主题网站、飞信等载体,既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率,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并成为未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生长点。
但是,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我们主动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的能力还较为薄弱,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于网上重大舆情动向的及时发现,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的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还有滞后的现象;缺少一批融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品牌网站,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专门的网络人才队伍不足,能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名主持人或名评论员匮乏。
四、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培养质量,影响到校园与社会稳定,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如何加强与改进医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灵魂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渗透到全员育人的各个环节。
当前,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激烈,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直气壮地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强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遵循“三贴近”原则,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把理论的灌输和对错误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同时,注重增强他们的辨析能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能力提高为主导的新理念,改变过去单纯知识灌输的旧观念,将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学生自身的未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重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搭建意识形态教育的师资平台。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挑选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盟;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除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其中的主力军外,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后勤服务部门都要树立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和服务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从而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
2、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阵地,搭建意识形态教育的学习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依然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教师自身必须全面系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逻辑起点等重要的理论内涵与现实依据,要告诉学生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之所以必然的、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的道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必然”。同时要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体系,如:高科技疏导性教育法、关心爱护情感性教育法、榜样示范激励性教育法、入脑管用说理性教育法、显隐结合渗透性教育法、亲身体验实践性教育法等。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凸显实效性。
3、以党校为基地,搭建意识形态教育的组织平台。高校的党校,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选择优秀、政治上进的青年学生参加以专题学习、走访、理论研讨、外出考察等为主要形式的党校学习,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发展前途融的事业发展的洪流中;使他们在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局,了解市情、国情、世情和党情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成才观;使他们在正确把握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的同时,成为日后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主流力量。
4、以校内媒体为抓手,搭建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平台。校内媒体包括刊物、广播台、电视台、网站和手机短信平台等,抓住这些宣传载体,努力打造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讲坛。加强对各类刊物的管理,如:校报、杂志和出版物等,主管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主动研究网上传播的特点和艺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工作手段,拓展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要培养一支既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队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占领网络阵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开展网络知识、网络道德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增强他们的信息选择、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的免疫力。要充实丰富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解答他们的思想疑惑,回答他们关心的各种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切实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二)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开展文化活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中国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源泉,是中国人民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搭建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平台。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抵御西方反动意识形态、腐朽文化渗透的环境屏障。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校刊、校报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利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等,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作具有时代特点、反映当代大学生风貌的文艺作品,用先进文化武装学生头脑,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通过积极健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开展,构筑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人文环境。
2、以学生社团建设为依托,搭建意识形态教育的活动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与管理,积极促进学生社团活动朝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优化育人环境。同时,鼓励社团开展演讲、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体育赛事、摄影展示、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内容健康向上、高雅有趣且贴近生活和学习的活动中陶冶情操,使学生社团成为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平台。在高校培养学生的环节中,实践是重要的一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采取对话、交流、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重视教学中实践性的环节,使学生立足校内、面向社会、丰富认识、开阔视野,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展其长、相辅相成,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避免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提高对理论的体验性与实效性。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显得更为重要。要为学生拓展实践平台,除了临床的医院,还要组织学生进社区、到农村或是在各种重要活动中担当志愿者,无论是早期接触病人还是临终关怀,都是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医乃仁术的本质,体会尊重病人、理解病人;敬畏科学、敬畏生命的医家大爱与责任的最好平台。同时,在实践平台搭建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以人文学科为基础,多渠道培养医学生的兴趣,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境界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不仅有一副科学脑,还有一颗人文心。
(三)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凸显医学院校育人特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于医学院校而言,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有些学生的价值判断日趋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因此要防止学生片面强调个人价值,不与社会价值取向和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相一致,最终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
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识。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挑战,在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强化反渗透、反“西化”和反“分化”的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用爱国主义构筑起反渗透和反“西化”的防火墙。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为主线,结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入点,对他们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使他们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鉴别力,有效地抵制和防御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图谋。
2、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抵御大众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大众文化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场所,大众文化在校园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生蔓延,侵蚀着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抵御大众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我们要将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产品提供给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地遏制不良文化的滋生和蔓延,净化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开展文、史、哲、艺等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熟知这方面的知识,最终目的是借助文化素质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和道德的认同感,也就是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提高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让学生牢固树立“生命唯一,生命无价”的思想,牢记求真务实、诚实守信是医学生乃至医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要使学生通过提高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入手,引导其全面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通过组织学术征文、专业研讨、专题辩论、学者讲座等各种形式,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树立良好的学风,坚决反对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等不良风气,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合格的医学事业的接班人。
  大学生工作意识所属栏目:〖〗
  〖〗链接地址:
  范文提供的大学生工作意识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大学生工作意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大学生工作意识相关范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教育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