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是怎么死的

老子与孔子
文化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10:20  责任编辑: 任子鹏
孔子见老子图 (东汉画像砖)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重视
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
老子《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性健康长寿之术。
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三十里。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可以说,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
为什么毛泽东对老子“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军事思想如此推崇?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老子的“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中国战争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加以论证,如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等有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正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生死存亡问题。所以,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用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汲取了老子“不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思想的代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并掀起了一股《老子》热,成为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
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老子这套学说,只利庶民,不利君王”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1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当年老子对孔子都说了啥?
沈阳日报毕宝魁
孔子问道于老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老子和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两位重量级的人物,我多次阅读司马迁关于两人的传记,也曾几次阅读《道德经》和《论语》的全文,并对全部《论语》进行了译注评,因此对孔子的为人以及思想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而对于《道德经》也曾反复研读,有些篇章反复背诵揣摩,对于老子为人和思想也逐渐清晰起来。人的思维是最难琢磨的,我忽然想到当年年轻气盛的孔子去拜见老子时,老子对孔子是那么爱戴和关怀,两次语重心长的告诫都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也可以折射出孔子的人生追求,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就在这平凡极其生活化的场景和对话中阐释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智慧,这真是太美妙了。那种场景是可以想象的,两位伟大哲人的音容笑貌也是可以想象的。孔子见老子的具体年月,至今没有统一的可信的说法。我曾经反复揣摩过这个问题,如果按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叙事顺序,孔子见老子则是孔子二十岁刚过的时候。孔子见老子大约在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则没有什么疑问。总之,孔子还比较年轻。如果从语气体会,老子应该比孔子大二十岁左右。孔子的生年当在公元前552年(一般都说前551年,不确),这样,孔子见老子的年代当在公元前520年左右。这正是春秋末期,礼乐制度受到强烈挑战,各诸侯国内部出现卿大夫僭越擅权,国君地位不稳的时代。晋国六卿,鲁国三桓,齐国陈氏都很专横霸道。孔子是当时掌握礼乐制度知识最完备的人,洛阳作为东周的首都,理论上应该是礼乐文献和实物最全的地方,孔子出于求知的强烈欲望,才会有此行。司马迁记载孔子见老子时候的语言,主要是老子告诫孔子的话,而孔子见老子时说了什么则不得而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孔子见老子经过的:“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们简析老子的话:他开始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可以体会出孔子说话的内容是古圣先贤的理论,是想用他们的言论来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所以老子才说这些人骨头都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话还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说明我们民族当时的书面语言就在流传。试想,如果没有成熟有系统的文字怎么能够记录骨头已经腐朽的先人的语言。仅此一点,就令我们很欣慰,为我们的祖先叫好。因为文字系统的建立和流传才是我们我国文明三千年不间断的基石和最关键的因素。老子接着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下面用个“且”字转折,意思说那些古圣先贤早就死去了,而当今已经没有圣贤了。既然如此,君子“得其时”就出仕,不得其时就隐遁起来,不要展露出才华。好的商人储备许多商品却好像很空虚,而君子道德高尚但表面好像很愚蠢迟钝。建议孔子去掉表面的骄气和远大志向,这些都对孔子的安全不利。可以体会出孔子当时一定表现出要大济苍生,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而老子认为不是时机,故应该深藏不露为好。老子的话很真挚很深刻。孔子在洛阳逗留多长时间不可考知,中间是否再见老子也不可考知,但孔子临走的时候,老子送别时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孔子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其实真正送给孔子的话就是后面的两句,聪明深察可以,但是如果好议论人者,就离死不远了。“博辩广大”可以,但如果“发人之恶”,则自身就危险了。老子是柱下史,是保管历史档案的,因此历史知识非常丰富。最后两句确实是深刻的人生经验,就是放在古今中外也是非常深刻的。更可以看出老子对于孔子是真心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可以感觉到那语重心长的语调和关切爱护的眼神。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老子和庄子好像都很厌弃“仁义道德”,但老子说他“窃仁人之号”,即他窃取了仁人的称号,说窃取是谦虚,但可以推知当时天下人认为老子是“仁人”,这是没有问题的。而孔子终身提倡的做人核心便是仁,这一点是很有趣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老子!孔子!孟子!李白!杜蒲!他们都是怎么死的!_百度知道
老子!孔子!孟子!李白!杜蒲!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老子是老死的,差不多100岁。 孔子是因老生病而死,73岁。 孟子也是老死的,83, 李白病死,杜甫穷死的,也有病
采纳率:5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李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揭秘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老子谁更大 - 武林网
>> > 揭秘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老子谁更大
和的关系 在历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然而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只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孔子像人们所提出的思想对错与否一向没有什么具体的定义,就犹如语文试卷的作问,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考场上的考生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理解与阅卷老师的喜好罢了。所以,对于老子与孔子到底谁胜谁负倒也不必如此的执着。也只是看人到底是喜欢道家思想多一些还是同意儒家思想多一些。况且二人在历史上的关系也算是亦师亦友,这种事情实在是没有必要来分出一个胜负之说。年少时期的孔子曾多次请教过老子关于“礼”上面的问题,虽然后来二人因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而在一次讨论中最终不欢而散。一个以德,一个以仁;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创始人。虽然看起来倒也不至于完全相反可终究是不同的思想。不过尽管思想不同,孔子与老子二人所提出的思想仍旧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化瑰宝,是先贤为我们排疑解难所写下的圣贤书。老子与孔子的仁与德还是为后人解了困惑,懂了为人之道;了解了何为自然,知道了礼仪悌孝。 孔子和老子谁大 孔子和老子谁大,网上也很多的答案,论影响力,我觉得肯定是孔子大,因为孔子研究的是教育学、思想学和政治学、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我们从小去学校读书,每次考试的时候,我们会去孔子庙祭拜一下,显然,孔子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孔子像老子虽说也是一个思想家,但他跟孔子不一样,孔子研究的是以学习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而老子是以道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为了让每个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办了12年的义务教育,为的就是让我们在不受社会的任何压力下得已学习,更好的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在这影响力的方面,肯定是孔子大。孔子,在网上搜索就搜索到他具体的生辰日期和去死日期,孔子活了73岁。老子,没有具体,在史记里面,说老子最保守是活到一百六十岁,而我们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有的说老子活到了两百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是,有的还说,老子西渡流沙,过了新疆以北,走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从此无踪影。这一些的猜法,使我们无法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我觉得,无论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至少老子在道这方面,为我们传颂了不少的知识。孔子和老子无论他们谁大或者谁小,我个人觉得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个人有个人的优点,个人有个人的才华,所以说,我们不必知道他们谁大谁小,只要知道,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知识和保存千年以久的文化。 孔子向老子请教 孔子关于礼方面有些不懂的方面,所以特地到周的都城到洛阳,所以专门去向老子请教礼。孔子像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是高兴,所以老子先问孔子,他对礼的了解和看法。听完孔子的话,老子告诫孔子说,他所说周礼已经崩塌了,周礼所存在遗迹还在,周礼所奉行的话还存在。就像一个君子一样,遇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出世,遇不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入世,就像乌龟一样,遇到危险时,懂得用龟壳保护自己。懂得掩饰自己,懂得大智若愚。孔子很仔细听着老子的话,所以老子说完他一直没有离去。老子看到孔子这样子,就知道他还没有明白。于是张开嘴巴问他,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恭敬的回答已经不在了。老子又问他,那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说,舌头一直都在啊。老子笑着说,所以并不一定坚硬的东西留在最后。舌头最软,却留到最后。所以要懂得以柔克刚。孔子恍然大悟,向老子低头鞠躬行礼。孔子向老子请教这件事让人明白,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单面性的,事物发展自有自身的矛盾,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纯粹的东西。老子对礼的阐述也使孔子受益匪浅,以至于孔子回到自己国家后,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就像一只在空中遨游的龙,人们无法捉摸。而老子的知识就像空中的龙一样高深,一般人无法到达他的境界。
/ / / / / / / / / / / / / / / / / / / /民国时期的著名文化公案:老子和孔子谁更大?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王扉
核心提示:关于老子是否晚出,在民国时期曾是个文化公案。这个议题是由梁启超挑起来的。在他的《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他先是将老聃其人和老莱子、太史儋混淆起来,认为老子到底是谁,《史记》记载并不清楚。
本文摘自:《破玄:老子的密码(道经卷)》 作者:王扉&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坦白地讲,我曾以为老子比年长是已解决了的学术公案,属于文化常识,是不用多费口舌来申论的。结果,我错了。至少近年来敝人遇上的三桩事三个关键词可资证明。
第一桩,关键词:&饭局&。2010年夏天,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的一个饭局上,遇到一位某大报的资深文化编辑。他听主人介绍我是研究老子的。于是,他很认真地问我:你认为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还是孔子比老子年长?我反问道,你认为呢?他很深沉地跟我说,其实是孔子比老子年长。我说,了解,你的看法是从、钱穆、冯友兰等诸位先生中的哪一位那里来的?他们的论点早就被、徐复观、陈鼓应等人批驳过了
第二桩,关键词:&名家论坛&。也是这一年的夏天,某日我在家收拾屋子,开着电视做背景音。无意间看到某个台在播&名家论坛&。开讲的是一位&长衫先生&,在大谈国学精义、诸子百家。那一讲刚好是在讲道家。只见这位长衫先生清了清喉咙,一张嘴就是道家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杨朱,第二位是老子,庄子排第三我闻之先是震惊万分:这位&长衫先生&难道只看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就出来显摆了?不知道那是本&错误百出&的粗浅读物吗?然后,就是想笑又有点笑不出来:这样的妄人谬论,如此大喇喇地得以流传,暴露的是电视时代媒体人、学人的普遍浮躁、弱智,以及不读书。
第三桩,关键词:&钱穆&。2011年初李敖大批龙应台的《大江大海》,其中意外扯出备受龙应台推崇的钱穆。李敖以他一贯的谐谑口吻称钱穆这样的&大牌学者&不过是&大言欺人&,其成名作《先秦诸子系年》是&站不住的瞎扯淡&。李敖举的例证是钱穆曾大力鼓吹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和战国时代的孙膑为同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盗墓&,不少人就这么被钱穆骗过去了。但在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的古墓里,出土了古代竹简兵书,竹简中赫然有《孙子》,也赫然有孙膑《兵法》李敖笑称,即使我们现在发现钱穆头脑不及格,又能拿他怎么办呢?钱穆反正已经成名了。顶多只不过孙膑不够老钱的朋友而已。
看到这一节,我很感慨,在此也给李敖大师的说法作一点补充。对于钱穆而言,何止孙膑不够朋友,庄子同样也不够朋友。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不仅否认老子与孔子同时代的说法,而且考定老子在庄子之后。结果也是挖古墓的同志太给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的战国楚墓又发现了楚简《老子》三种。于是,&在20世纪老学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力&的钱穆&老子晚于庄子说&,也被推翻,被证明是&站不住的瞎扯淡&。
其实,关于老子是否晚出,在民国时期曾是个文化公案。这个议题是由梁启超挑起来的。在他的《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他先是将老聃其人和老莱子、太史儋混淆起来,认为老子到底是谁,《史记》记载并不清楚。这一观点讹传至今,不少的有关的老子的专著中仍有人在说,老子其人,司马迁的《史记》就已搞不清了。接着梁启超又将老子之书置于《论语》《墨子》之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则是先讲儒家孔孟,次讲战国百家时才把老子嵌上去;钱穆更是将《老子》置于孟子、庄子之后,这就彻底颠覆、解构了老先孔后的传统立场,的确是标新立异的、所谓的&重大学术发现&。
不过,真金不怕众口铄。一票民国学者再大牌再大嘴巴,也大不过事实:
一、梁启超的观点是读《史记》原文过于粗心所致。司马迁写本传时经常有附传的体例,在老子的本传中谈到老莱子即是以附传的形式出现的。司马迁说:&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一个&亦&字,明确点出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人。并且前面说老子著书上下两篇,而这里说老莱子著书15篇。可见不是同一人。至于太史儋,司马迁在老子本传中说他曾见秦献公于&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述太史儋无著述。很明显,在司马迁心目中这老子、老莱子以及太史儋,是三个不同的人。对于有传言称太史儋即老子,司马迁只是有闻必录、异说并存,&信则传信,疑则传疑&,而&老子,隐君子也&才是司马迁的认定。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老子、老莱子以及太史儋三人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二、冯友兰的观点只是经不起推敲的一种推测。冯友兰认为&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并认为老子的文体是简易之&经&体,所以当在问答体的《论语》《孟子》之后。这种观点的荒谬在当年早就被胡适等人批评。如果依照冯的&文体说&,那么《诗经》岂不是也应在《论语》《孟子》之后了?至于断言&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其实孔子就说过自己&述而不作&(只阐叙述而不著述),说明在他之前包括与他同时,定有私人著述之事,只是他本人没有意愿而已。例如,孙武的《孙子兵法》等私人著述就是在孔子之前问世的。1958年,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的自序中就明确指出,冯友兰认为《老子》一书是战国时人所作,提出的论点&实在都不合逻辑,都不成证据&。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钟鸰]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