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依赖到WiFi依赖 我能离开“js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圈”吗

从手机依赖到WiFi依赖&我能离开“朋友圈”吗?【2】
&&&&来源:&&&&
&&&&&&字号
原标题:从手机依赖到WiFi依赖 我能离开“朋友圈”吗?
碎片化的信息
碎片化的阅读
●“朋友圈”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人们想要完整地了解信息、全面地认知社会,通过“朋友圈”并不靠谱
李冉在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常自嘲是“拖了时代后腿的人”。她的微信是在一次聚会上朋友帮她下载的,她的“朋友圈”是被朋友们催了几次才加上的。
一开始,李冉也觉得“朋友圈”不错:与在不同城市里的亲人、朋友天涯咫尺,可以浏览朋友们转发的被自己忽略的有用信息,可以刷屏来打发略显无聊的“碎片时间”。
但日子久了,李冉发现不是“朋友圈”填补了自己的“碎片时间”,而是自己完整的时间被“朋友圈”撕碎了。
“有时候明明正忙着,手机开始嘀嘀嘀,怕是家里人或是朋友有事,不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可多数时候都是转发心灵鸡汤、养生信息的,还有各种‘晒生活’或者‘狂吐槽’的。这一看一刷,虽说时间不长,但原本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李冉发现,在朋友圈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什么都“晒”,大到风景、家具,小到食物、内衣,以及孩子、宠物等,无论多么琐碎的事情都要“晒”。各种“晒”,说得好听是分享,实际上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复,并且给予关注、点赞、评论,从而实现自我的满足。
为了不再被骚扰,李冉关闭了微信里接收新消息通知。如今,她只是在自己想看的时候才会拿起手机打开“朋友圈”。
碎片化的信息,也只适合碎片化的阅读。对于被李冉当成干扰的“晒生活”“狂吐槽”的零碎帖子,王俊秀认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社会角色不断变化,有些人就是愿意通过“晒”“怨”来表达内心、与人沟通,这种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内心焦虑的表现。“朋友圈”里这样的人多了,就会给“圈”里其他人造成干扰。
“人们想要系统完整地了解信息、认知社会,通过‘朋友圈’并不靠谱。”王俊秀说,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朋友圈”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它也和其他网络社交工具一样,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特点,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断,让完整的表达、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
对“朋友圈”保持距离的不在少数。
前不久一次同学聚会,李冉把地点选在了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下午茶店里,因为这家店的特色就是没有WiFi信号。来到这里的人只能放下手机、放弃“刷屏”,回归到面对面的倾听和交谈。据李冉观察,顾客们大都愿意享受这难得的“清闲”,每到周末经常出现排队等位的场面。
是一种交流方式
但不是唯一方式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现实中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朋友圈”这个虚拟的“圈子”
实际上,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
国外有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以“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会像毒品一样令人上瘾。在这些上网成瘾的人群中,53%的人在无法上网时感到不安,40%的人会感到寂寞。
作为微信“朋友圈”的拥趸,沈晴也有过想离开的念头。对于一些有事没事都在刷“朋友圈”的人,沈晴发现,“这会占据生活中与亲人、朋友、恋人等交流沟通的时间,久而久之,反而会使感情淡化或疏远,不利于日常生活。”
一个切身的体会是,今年春节,沈晴回到老家的父母身边,一开始,她总惦记着“朋友圈”,常常一边刷屏,一边心不在焉地跟父母说话。不到两天,就觉得和父母无话可说。几天过去,她恍然大悟:由于总是盯着手机频频刷屏,注意力不集中,对长辈缺少应有的尊重,父母心里不高兴,又不好直说,导致气氛冷淡。在以后的几天里,她彻底关闭了朋友圈,与父母一起包饺子、做家务,面对面的交流多了,“家”的温暖感也加深了。这与“朋友圈”上对着屏幕交流,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另一个体会是, “朋友圈”常会混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无形中增加人们的压力感。
年初,沈晴在部门建了一个群,把同事都拉进来。可没出半天,沈晴再刷屏时,发现不少同事都退群了。他们的理由是,“朋友圈”原本是私密的感情空间,把工作关系扯进来,领导、同事在朋友圈里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公事和私事搀和在一起,会让一些东西变味儿。
也有同事认为,过多的私人信息发布在网络上,这些信息被频频转发,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王俊秀认为,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际工具,可以让那些不看书、不上网的人只通过智能手机就有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但“朋友圈”里信息的同质化倾向,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束缚,容易出现跟风倾向,这也会影响人们的独立判断。
沈晴说,几个月来,她常在朋友圈中看到这样的帖子:比如,电脑病毒要爆发,不要下载某某软件;某两种食物相克,不要同时吃等等。类似帖子,一开始沈晴还十分当真,看得多了,更多的是怀疑,有时自己也没了主意,干脆不看。
归根到底, “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但绝不应是唯一方式。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同事和爱人等生活中与自己亲密的人,而不是“朋友圈”中虚拟的朋友。
不拒绝,不依赖,这也许是对待“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责编:吴姣(实习生)、熊旭)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你有手机依赖症吗?这些危害要知道_网易健康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这些危害要知道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要想真正摆脱智能手机依赖症,就必须有节制的利用QQ、微信这些工具,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多和朋友聚会。
(原标题:你有手机依赖症吗?这些危害要知道)
& 出门没带手机,像丢了钥匙一样焦躁不安;吃饭时盯着手机,全然不顾身边的亲朋;走路也要低头看手机,打发无聊……手机渐渐从一个通讯工具,变成了生活必需品,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现象,叫做“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是什么&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人为什么会患上“手机依赖症”?一是手机市场繁荣,用户可选的品牌、产品较多,覆盖各个价位段,大部分人都能买得起,而且总有一款适合你,买到续航给力的手机不在话下。二是上网条件成熟,遍及公共场所的WiFi、上网套餐便宜且网速给力,加上手机便携性优势,用户随时随地网上冲浪成为可能,使用频率自然增加。换言之,当WiFi这一底层需求解决后,用户上网的想象空间彻底被打开。三是应用生态完善,数量庞大的开发者欲在移动时代掘金,开发各种各样的有趣、好玩的应用,覆盖用户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开发者做不到,为用户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挑选个性化应用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手机依赖症危害1、影响新陈代谢& 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2、容易忽略疲劳感& 人们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事实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3、社交受到严重影响& 一味依赖手机,深受手机影响的话,会给我们很多人的心理和社交带来严重影响。4、削减思考的能力& 手机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如何摆脱智能手机依赖症1、有节制的利用微信、QQ等手机软件。微信、QQ已经深入了每一个智能手机依赖者的灵魂,是智能手机用户主要的交流渠道。但是网络的交流不能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比,在网络上大家都是掩饰自己不好的地方,把自己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是正常的交流。因此要想真正摆脱智能手机依赖症,就必须有节制的利用QQ、微信这些工具,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多和朋友聚会,过真实的人生。
2、控制手机上网时间。如果说一下让喜欢玩手机的人不再玩手机不太现实,那么循序渐进控制上网时间是比较现实的。在平时的时间里,用手机上上网,浏览一下网页,了解一下时事和当前热点。这样既不会沉迷于手机,又利用了手机给我们带来的乐趣。3、换个非智能手机试试。如果自制力比较差,以上的几点做不到,那么就可以换个非智能手机试试,用这样的方式逼迫自己远离智能手机,回归到以前的日子中。这样体味几天没有手机嗡嗡作响的清净日子,也许在习惯之后就能不再那么依赖智能手机了。4、多与人交流。大家多有这样一个经验,往往是无聊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拿出手机,在网络上谈天说地,寻找自己的乐趣。但是长久以往我们似乎忘记了怎样在现实中和人交流。因此,多与人交流,用与人交流的时间代替网上畅聊的时间,久而久之便会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本文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责任编辑:健康兼职_CMS380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初学者怎样正确开启“似虐实爽”的进阶体式?练习瑜伽遇到瓶颈期应该怎么破?瑜伽大师默翰来为您解答。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对朋友圈你是怎么看待的?-悟空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对朋友圈你是怎么看待的?
对朋友圈你是怎么看待的?
朋友圈,一个神奇的虚拟空间。前阵子,我足不出户就能见到全方位720度无死角的双彩虹,强烈感受到周围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后来,我不看新闻也能知道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伤痛文学附赠鸡汤让我等迅速对杨绛先生路转粉。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朋友圈”的。有时候,要让平时价值观相悖的人们放下纠葛团结一心的,恐怕也就只有爱国这件事了。可是,今天的朋友圈告诉我,一切皆有可能。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一群人齐刷刷地转发缅怀杨绛先生的文章,默契值差点突破“科比篮球退役”时候的巅峰。清一色的朋友圈转发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种,各大新闻媒体的文章链接配以“我们仨天上团圆”、“再无生离和死别”,发完就静静地等待点赞狂魔上线;第二种,联系自己,翻出杨绛先生的书,有闲情的配上一杯咖啡或者暖茶,然后,不发任何文字,一副你自行揣测的姿态;第三种,抒情鸡汤文泛滥,由“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内化为不自知的老年忏悔录,这群人大多不超过二十五岁。那些平日里简单粗暴的人们,突然间化身深刻含蓄的书生,就像是强行说自己有文化的孔乙己,难免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反复斟酌文字、对比配图,思考着如何才能不露怯地表达自己对杨绛先生的久仰。想象着他们的小心翼翼,有点心酸,但又布满心机。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表演”到这地步。缅怀文学大家的心情无可厚非,但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包装成朋友圈艺人,表演着合乎场景的台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就是看过电视剧《围城》、翻过《我们仨》,有的可能搜了度娘的知识库、听过新闻的只言片语,就升华出各种哀思愁情。有多少是真的感兴趣于学者研究的知识,估摸着也就摭拾了学者生活的花边,附庸风雅。不得不说,朋友圈的这群人,是情绪管理的失败者。他们仿佛很容易陷入感动、忧郁,习惯于抓住热点抒发感情来放大存在感。可是,前前后后的表达内容又自相矛盾,就像是刚刚立下誓言此生只要势均力敌的爱情”,后一秒发文表达对“书信式爱情”的羡慕之心。果然是你们顶着十八九岁的面孔,操着八九十岁的心。“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是杨绛先生给予我们的回应。不可置否的是,文化教育普及的现代,人们习惯于服从集体而羞怯于自我选择。这就是你为什么在本该疯狂折腾的年纪,还强撑着淡泊名利的心态。十八九岁,就应该什么都想要,尽管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而八九十岁,就应该什么都不想要,尽管什么都已经得到。当你读完很多很多书,见解自然会与众不同。那时候,无论狂风暴雨或者春风细雨,你都能保持自己的步调和节奏,不吵嚷、不盲从。
“朋友圈”是一个网络熟人社会,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人际间的支持,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但和其他网络社交工具一样,“朋友圈”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特点,各种资讯被切割成细小的片断,让完整的表达、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不拒绝,不依赖,这或许是对待“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网上的熟人社会  情感的交流平台  ●在转型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陌生人社会,人与人的距离拉大,孤独感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来自“熟人”的慰藉。“朋友圈”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  沈晴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打开微信,看看“朋友圈”那个小红点是否又亮起来了。每天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再刷一遍“朋友圈”。  就连沈晴自己也说不清这个习惯养成了多久,但它已经好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成了一种完全自然的需求。  沈晴是北京一家电台的主持人,每天她的直播节目结束时已过午夜,次日醒来时已日上三竿。跟亲人、友人有着明显时差的作息,让她视“朋友圈”为宝。  “我每天起床,看看朋友们在‘圈子’里转发的各种信息,对当天的新闻热点就能知道个大概。我的时间跟朋友们不太合拍,聚会参加得不多,看看他们晒的照片、发的帖子,感觉彼此的距离并不遥远,自己也好像参与了他们的生活。”  点赞、评论、发感想,看看朋友们的回复,这样一番互动,让沈晴觉得很亲切。“虽然多是只言片语,但也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内心。因为有些话见面聊天时不好说,反而用文字表达起来更轻松。”  刷朋友圈就像是一种“瘾”,在人群中蔓延。  近日,有网友写的“中国式WiFi焦虑症”令人感慨。这位网友跟团去国外旅游,发现“全团游客都不同程度患有WiFi依赖。每到一地,总是先问“这里有WiFi吗?密码是多少?”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都不重要,有没有WiFi才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把吃的、玩的、看的东西拍成照片,上传到朋友圈,然后埋头对着手机写下格言,等着朋友们点赞、评论。”  从手机依赖到WiFi依赖,“朋友圈”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为何离不开“朋友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说:“‘朋友圈’是一个网络熟人社会,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人际间的支持,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  王俊秀认为,在转型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我们的熟人社会变为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里,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拉大,彼此的交流受到一定阻隔,人的孤独感增强,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也会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来自“熟人”的慰藉,“朋友圈”正扮演着熟人角色。  当“朋友圈”创造了一个活跃而熟悉的群体时,“孤独”会促使人一遍一遍地刷屏,就是想看看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交流,让自己觉得与朋友、熟人更加贴近,并且在阅读这些评论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的陶醉。  王俊秀说,人们会把别人当作镜子。“朋友圈”也具有“镜子”的功能,在这里能够看到别人的生活、思想,通过了解、对比来矫正自己。而且“朋友圈”将虚拟社交圈和现实社交圈相融合,能给人私密的安全感,人们还享有选择开放或者封闭的自由。“这些也许就是很多人不愿离开这个圈子的另一个原因。”  碎片化的信息  碎片化的阅读  ●“朋友圈”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人们想要完整地了解信息、全面地认知社会,通过“朋友圈”并不靠谱  李冉在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常自嘲是“拖了时代后腿的人”。她的微信是在一次聚会上朋友帮她下载的,她的“朋友圈”是被朋友们催了几次才加上的。  一开始,李冉也觉得“朋友圈”不错:与在不同城市里的亲人、朋友天涯咫尺,可以浏览朋友们转发的被自己忽略的有用信息,可以刷屏来打发略显无聊的“碎片时间”。  但日子久了,李冉发现不是“朋友圈”填补了自己的“碎片时间”,而是自己完整的时间被“朋友圈”撕碎了。  “有时候明明正忙着,手机开始嘀嘀嘀,怕是家里人或是朋友有事,不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可多数时候都是转发心灵鸡汤、养生信息的,还有各种‘晒生活’或者‘狂吐槽’的。这一看一刷,虽说时间不长,但原本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李冉发现,在朋友圈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什么都“晒”,大到风景、家具,小到食物、内衣,以及孩子、宠物等,无论多么琐碎的事情都要“晒”。各种“晒”,说得好听是分享,实际上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复,并且给予关注、点赞、评论,从而实现自我的满足。  为了不再被骚扰,李冉关闭了微信里接收新消息通知。如今,她只是在自己想看的时候才会拿起手机打开“朋友圈”。  碎片化的信息,也只适合碎片化的阅读。对于被李冉当成干扰的“晒生活”“狂吐槽”的零碎帖子,王俊秀认为,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社会角色不断变化,有些人就是愿意通过“晒”“怨”来表达内心、与人沟通,这种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内心焦虑的表现。“朋友圈”里这样的人多了,就会给“圈”里其他人造成干扰。  “人们想要系统完整地了解信息、认知社会,通过‘朋友圈’并不靠谱。”王俊秀说,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朋友圈”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它也和其他网络社交工具一样,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特点,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断,让完整的表达、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  对“朋友圈”保持距离的不在少数。  前不久一次同学聚会,李冉把地点选在了北京三里屯的一家下午茶店里,因为这家店的特色就是没有WiFi信号。来到这里的人只能放下手机、放弃“刷屏”,回归到面对面的倾听和交谈。据李冉观察,顾客们大都愿意享受这难得的“清闲”,每到周末经常出现排队等位的场面。  是一种交流方式  但不是唯一方式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现实中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朋友圈”这个虚拟的“圈子”  实际上,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  国外有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以“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会像毒品一样令人上瘾。在这些上网成瘾的人群中,53%的人在无法上网时感到不安,40%的人会感到寂寞。  作为微信“朋友圈”的拥趸,沈晴也有过想离开的念头。对于一些有事没事都在刷“朋友圈”的人,沈晴发现,“这会占据生活中与亲人、朋友、恋人等交流沟通的时间,久而久之,反而会使感情淡化或疏远,不利于日常生活。”  一个切身的体会是,今年春节,沈晴回到老家的父母身边,一开始,她总惦记着“朋友圈”,常常一边刷屏,一边心不在焉地跟父母说话。不到两天,就觉得和父母无话可说。几天过去,她恍然大悟:由于总是盯着手机频频刷屏,注意力不集中,对长辈缺少应有的尊重,父母心里不高兴,又不好直说,导致气氛冷淡。在以后的几天里,她彻底关闭了朋友圈,与父母一起包饺子、做家务,面对面的交流多了,“家”的温暖感也加深了。这与“朋友圈”上对着屏幕交流,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另一个体会是, “朋友圈”常会混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无形中增加人们的压力感。  年初,沈晴在部门建了一个群,把同事都拉进来。可没出半天,沈晴再刷屏时,发现不少同事都退群了。他们的理由是,“朋友圈”原本是私密的感情空间,把工作关系扯进来,领导、同事在朋友圈里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公事和私事搀和在一起,会让一些东西变味儿。  也有同事认为,过多的私人信息发布在网络上,这些信息被频频转发,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王俊秀认为,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际工具,可以让那些不看书、不上网的人只通过智能手机就有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但“朋友圈”里信息的同质化倾向,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束缚,容易出现跟风倾向,这也会影响人们的独立判断。  沈晴说,几个月来,她常在朋友圈中看到这样的帖子:比如,电脑病毒要爆发,不要下载某某软件;某两种食物相克,不要同时吃等等。类似帖子,一开始沈晴还十分当真,看得多了,更多的是怀疑,有时自己也没了主意,干脆不看。  归根到底, “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但绝不应是唯一方式。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同事和爱人等生活中与自己亲密的人,而不是“朋友圈”中虚拟的朋友。  不拒绝,不依赖,这也许是对待“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感谢邀请。该干嘛就干嘛。之前我们系的同学开了一场辩论赛,“朋友圈点赞,拉近距离还是拉远距离?”最后,拉远距离赢了。
唉!我只去过两次新疆,第一次是二十年前,因公出差,仅在鸟市呆了一天,办完事既返,对新疆没什么了解,去年专门乘机到鸟市,跟旅行社去了一次北疆,对北疆有了些初步了解,从乌市出发,到喀那斯大概9oo公里,一望无限的平原和荒漠,平原地带大部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看起来,迠设兵团的职工为新疆的开发和建设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汗,才有了今日北疆的万顷良田,心中非常感慨,途中也去了几个景点,魔鬼城,五彩滩,福海等……咯那斯有种北欧的风光景象,非常原生态,山青水清风光很美。好象北疆土去种著多为蒙古族,在中哈边境也有很多内地迁徒去的农民,我问了几个山东,河南甘肃去的农村,都说生存状况比内地要好,和当地人也很和睦。福海面积大概有青海湖三分之一大,是淡水湖,由扵海拔低,鱼类资源很丰富,比内地遭污染的江河湖泊的鱼好吃得多。返乌市后又去了土鲁番和天山天池,由扵仅去了北疆,给我的印象是地域十分辽阔,由于几条外流河若能充分利用,农业开发的前途很大。新疆太大了,光北疆面积要祗内地几个省大,前途无限,而且大部海拔很低。我这人喜欢看雪山,这次仅看了海拨五千多米的搏格达。下次若身体允许很想看看南江帕米尔高原的汗腾格里等海拨较高的雪山。在乌市转了一天,可能是防东突恐佈,安检太严了,住个酒店和坐飞机一样查得严。是这次旅行的美中不足之处,和内地比较,新疆的食品让人感觉很安全。地形地貌和内地截然是两个世界。
朋友圈还是有其作用和价值的,不要因为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而一概否定,要客观公正全面观察分析。它是高科技企业顺应社会发展根据人们社交效率需求而发明出来的交流工具,极大的提高了沟通的效率,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实际上有极大的经济附加值,所以你看,才有人利用它来做生意,从前也难以想象会出现那么神一样的工具,一大群人可以据此神速沟通决策某件事,所以朋友圈是一个整体来说的好东西。它亦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打开方式你得正确。你不要把他看成私人而随性的东西,这样会肤浅而伤人,还容易被批评。你也不要给予太高期许,那样会有失望,其实朋友圈没有错误,是你自己对于社会看法不够穿透清澈,正确的使用它,不追求攀比势力,而以一颗温暖热情的宽广开朗的心灵参与其中,会得到快乐和愉悦,另外对于他人要宽怀容纳、善于欣赏,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积极热情而适度,要明白世上没有完人,都是长大的孩子,这样你不会苛求别人,别人也不会苛求自己,自然自己会心平气有分寸而不会冲动冒失、进退失据,还有对于自己的不谨慎和粗心要大大方方道歉,这样方为汉子,才真正有面子有涵养,受人待见。保持这样的心态其实对于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身养性,无论是身体建康还是社交学习甚至是事业等等都会从中受益。
谢谢邀请,朋友圈还是能够提供很多信息的,这个就要看你怎么利用了,但是大多数信息都是因为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就需要你仔细分析了。我一个朋友,开花店的,从来不发朋友圈,但是天天看,问她看什么,他说看批发商的朋友圈,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哪有时间天天发朋友圈,
朋友圈我觉得就是给别人看的,不是什么隐私的地方,真正的隐私也不会发在朋友圈,更不是发泄情绪的地方,如果你发泄的那个人他不在你的好友你也就不会发了,我更觉得是指桑骂槐的一个地方,是变相表白的一个地方,是泄露你自以为是谎言的一个地方(因为互联网其实很小的)朋友圈也是你们秀恩爱的地方 其实朋友圈又什么都不是,因为一切的一切可真可假 亦真亦假 看什么人对什么人了
朋友圈是一个小社会,让大家了解每个朋友的秉性、人品及与自己有共同喜好的人!也是一个社会功能圈,或许会遇到自己的贵人——凡事自己惦量,我的朋友圈也是精英荟萃,看着人间百态,也很有意思!
谢谢邀请!朋友圈一般都是同学啊、朋友啊、熟悉的人比较多,一般发个日常动态啊,心情什么的,我觉得重大事和私密点的事,大家也不会发,另外有些朋友卖个东西,也发个广告什么,有人也发小孩参加什么大赛什么的求赞的。不管怎么样吧。在网络公共传播平台上,大家还是传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朋友圈干干净净的,乱七八槽的东西别传!
谢邀。对于现在出身社会的我们,再也不能像读书时那样腻在一起嬉戏追逐。各个朋友都分布五湖四海,只有朋友圈的动态信息才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知晓TA的近况。在远方的TA过得好与不好,快乐与否,我们不能亲身感受了,只有借助朋友圈平台知悉。另一方面,朋友圈也成了当今社会上有经济头脑的人的赚钱平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7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分享到朋友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