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前是什么样子宇宙来源自大爆炸宇宙论,宇

NASA前宇航员道出真相:宇宙处处有生命,人类别狂妄自大 十万个你不懂文章
NASA前宇航员道出真相:宇宙处处有生命,人类别狂妄自大
内容概要:
1. 焦立中曾四次登上太空。
2. 此外,他觉得尽管科技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宇宙,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科技可能也是加速人类灭亡的原因。
3. 例如:天文学家塞思肖斯塔克也曾于2014年表示:“在太阳系中至少有六个星球有生命体的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太空的不断探索,人类就越来越想知道外太空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所不知道的高级文明?
作为NASA前华人宇航员的他就认为宇宙中处处有生命。他就是焦立中,一名在美国宇航局工作了15年的航天员,工程师及理学博士,他曾在国际太空站中停留230天,也是首位在太空漫步的华人。他曾在天文网站上表示,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有很多人也认识到了这点,特别是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生命迹象存在的星体,因此人类再也不能自大的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能生命。
焦立中曾四次登上太空。他始终认为宇宙中处处存在生命,人类之所以探测不到可能是因为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太远了,但我们也可以从离我们最近且曾经有水存在过的火星入手。此外,他觉得尽管科技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宇宙,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科技可能也是加速人类灭亡的原因。
除了焦立中之外,还有不少的科学家也认为宇宙中处处存在生命。例如:天文学家塞思肖斯塔克也曾于2014年表示:“在太阳系中至少有六个星球有生命体的存在。”还有航天员艾德加米切尔,艾德加米切尔博士,布莱恩欧立瑞博士以及戈尔登库勃等等都表示他们曾接触到UFO且坚信有外星人的存在。
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如果真的有其他宇宙生命,那么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肯定能发现他们的踪迹。
【山木悦工作组,爱生活爱科普欢迎订阅】
本文「NASA前宇航员道出真相:宇宙处处有生命,人类别狂妄自大」转载自网络,作者十万个你不懂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43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
下载积分:0
内容提示: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20|
上传日期: 03:18:5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此文档不支持下载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大爆炸宇宙通史-完全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如何确定宇宙的年龄
138亿岁的宇宙就在那里,天文望远镜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年轻时的样子。
毫无疑问,宇宙自大爆炸以来已经存在了138亿年,而且科学家们对这个数字非常有信心。事实上,这个数字的误差在一亿年之内——不到总时间的1%。但是在历史上,科学结论常常犯错,这次会不会又搞错了呢?有个叫John Deer的人问了这么个问题:
开尔文男爵估计太阳的年龄在20到4000万年之间,因为他建立的模型没有也不可能考虑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当我们研究宇宙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可能犯类似的错误?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然后再回到现实情况来做更多了解。
银河系中的各种天体能帮助我们估计宇宙的年龄,但是正如我们曾因为对太阳的原理缺乏了解而搞错了太阳系的年龄,我们会不会也搞错了宇宙的年龄?
回到19世纪末,那时的人们就宇宙的年龄展开了一场大争论。查尔斯·达尔文从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角度得出结论,宇宙如果没有几十亿年历史,那也至少有几亿年;而开尔文男爵研究了太阳及其工作方式,得出结论认为太阳要年轻得多。他只知道燃烧这样的化学反应以及引力引起的坍缩,后者是白矮星的能量来源;但是如果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是靠燃烧反应产生的话,那太阳只能活几千万年。问题没有解决,两者的看法没有达成一致。
我们的太阳和它的耀斑。它喷出的物质进入到太阳系中,并且太阳的核聚变损失了初始质量的0.03%,损失相当于一个土星。然而,在我们发现核聚变之前,我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太阳的年龄。
当然,问题早已解决了几十年。这归功于核反应的发现以及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在太阳氢核聚变的应用。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太阳的总寿命将有100-120亿年,而我们的太阳系存在了大约45亿年。太阳(天文学),地球(地质学)和生命(生物学)得出的结果不再矛盾。
现在我们有两种方法来估算宇宙的年龄:研究恒星和星系的年龄以及宇宙的膨胀。恒星本身是不太精确的量度,因为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一个阶段,然后来反推恒星的演化当我们有大量的恒星,如一个球状星团时,这是很有用的,而单个恒星就要困难很多。前者估算方法很简单:当大量的恒星在一起时,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和颜色,有较热,较大,偏蓝色的,有较冷,较小,偏红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大的恒星反应得也最快,所以它们将最先死去。
因此,如果我们观察幸存的恒星,我们就能知道其年龄有多大。许多星团的年龄超过120亿年,有些甚至超过130亿年。随着观测技术和能力的进步,我们不仅能测量恒星的碳,氧,和铁含量,还能利用铀和钍的放射性衰变的丰度,结合其他元素,我们可以直接追溯它们的年龄。
另外,还有一种更好、更精确的方法来测量宇宙的年龄:宇宙膨胀。
通过测量宇宙中的物体,物体移动的距离有多大,观测它们附近的,中距离以及远距离的光线的情况,我们可以重建宇宙的膨胀历史。我们现在知道我们的宇宙由大约68%的暗能量,27%的暗物质,4.9%的正常物质,0.1%的中微子和0.01%的辐射组成,今天。我们也知道这些成分是如何演化的,宇宙服从广义相对论的规律。把这些信息结合起来,我们的宇宙年龄估算就能足够令人信服。
在大爆炸发生几秒钟后,宇宙充满了各种混乱的粒子;几分钟后,宇宙降温并形成了最初的原子核。38万年后,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最初的原子。在几十到亿万年的时间里,万有引力把这一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星系。数十亿年之后,星系融合并成长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从各种来源收集的数据,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系的大规模聚集、遥远的超新星和重子声学振荡,我们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宇宙的年龄为138亿年。
就算存在误差,也不太可能将对这138亿年的数字进行重大修改。即使有比我们所知的力、粒子和相互作用更基本的物理学,它们也不可能改变恒星运作的物理原理,重力如何随时间而变化,宇宙如何膨胀,或辐射/物质/暗能量如何构成我们的宇宙。这些东西是很好测量的,有很好的约束性,我们的理解也没出问题。即使随着暗能量演化,基本的常数,如G、c或h随着时间变化,或者标准模型粒子可以进一步分解,宇宙的年龄也不会有很大变化。
修订和惊喜可能会到来,但当涉及到宇宙的年龄,经过千年的思考,人类终于有了答案,它是可信的。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19:33:03 :科学家称宇宙大爆炸或只是“海市蜃楼”-中新网
科学家称宇宙大爆炸或只是“海市蜃楼”
  宇宙学家们最新提出的观点向大爆炸理论发起了挑战,他们认为,所谓宇宙大爆炸只不过是四维恒星塌缩所产生的“海市蜃楼”。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在报道中指出,黑洞的视界是一个球面,宇宙间的任何事物进入该视界内,都是有去无回。在一个更大的四维“体宇宙”中,黑洞可能拥有一个三维视界,或许当这一视界形成时,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三维宇宙。
  和大爆炸理论说再见?
  或许,现在到了我们和宇宙大爆炸理论说再见的时候了。宇宙学家们如今推测,宇宙由第四维度的恒星塌缩成黑洞时喷射出的“断壁残垣”组成,这一假设将有助于科学家们解释为什么宇宙从各个方向看起都是如此整齐一致。
  标准的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由一个密度无穷大的点(奇点)爆炸而来。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尼耶希?阿夫肖迪说:“几乎所有的宇宙学家们都认为,宇宙可能源于奇点。”
  但是,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促成了这一爆发过程:已知的物理学法则无法告诉我们在那一刻宇宙究竟上演了什么样的“剧情”。
  而且,现有的宇宙学也很难解释,这样暴烈的大爆炸如何产生一个温度几乎完全均匀的宇宙,因为,自从宇宙诞生以来,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宇宙的温度达到平衡。
  对于大多数宇宙学家来说,有关宇宙的这种一致性最合情合理的解释是,在时间开始后不久,某种未知的能量(科学家们现在称之为“暗能量”)使年轻的宇宙以超过光速的速度快速暴胀。这样一来,各处温度大致一样的一小块就衍生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但是,阿夫肖迪强调称:“宇宙大爆炸如此混乱,因此很难理清是否真的是一块匀质的小片段膨胀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宇宙仅仅是一个三维膜?
  阿夫肖迪的论文提到了由包括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家戈尔?德瓦利在内的研究团队2000年提出的一种假设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我们目前身处的三维宇宙是一张膜,在具有四个空间维度的“体宇宙”中漂浮。
  阿夫肖迪团队认为,如果这个“体宇宙”包含有自身的四维恒星,那么,有些恒星可能会塌缩,形成四维黑洞,我们身处宇宙中质量庞大的恒星的运作方式也是如此:它们会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将其外层物质猛烈喷射出来,而其内层则同时塌缩成一个黑洞。
  在我们的宇宙中,一个名为视界的球形表面就像孙悟空画的圆一样,将黑洞限定在其中。在一个普通的三维空间内,视界会吸收二维物体,在黑洞内部制造出一个边界;然而,在体宇宙中,四维黑洞的视界将是一个三维的物体――一个名为“超球面”的形状。当阿夫肖迪团队为一个四维恒星的死亡建模时,他们发现,恒星死亡时喷射出的物质会在三维视界周围形成一个三维膜,这个三维膜也会缓慢膨胀。作者们据此假设,我们生活的三维宇宙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膜,而且,我们探测到的膜的生长被认为是宇宙的膨胀。阿夫肖迪说:“宇宙学家们观测到了这种膨胀,并且据此推断宇宙始于一场大爆炸,但这仅仅只是海市蜃楼。”
  这一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年年初,欧洲航天局普朗克空间天文台公布的数据表明,宇宙微波背景内存在轻微的温度波动。宇宙微波背景是散布于宇宙空间的微波辐射,显示了自大爆炸之后,宇宙在不断冷却的事实。这一观察模型同标准的大爆炸模型和宇宙不断膨胀等预测相吻合。但是,普朗克空间天文台观测到的黑洞模型与现在的黑洞模型偏离了4%。阿夫肖迪表示正在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进行精炼,希望能解决这一偏离。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乔托哀悼基督中树为什么没有叶子
乔托哀悼基督中树为什么没有叶子
09-10-14 &匿名提问 发布
一想这些问题确实让人不止是感到头痛,而且是非常的空虚。大爆炸理论讲,宇宙起源于一点,这一点的密度无限大,体积到底是多大?有没有最小的物质?我们知道分子,原子,中子,质子。中子星由于质量太大,在引力的作用电子被压进原子核内与质子中和变成了中子,中子星上没有原子。黑洞的质量更加大啦,中子也都比被压碎了,组成黑洞的基本物质又是什么?宇宙爆炸前的一点是不是就是一个超级黑洞?构成这一点的基本物质是什么?物质又是什么?世间有没有物质?到底有没有上帝?世间本无物!哈哈!。。。。。
这个问题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呀。现在人类只能了解到银河。。。这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想知道答案,你就研究一下太阳中心论是经过多少年才让人诚认的吧。
宇宙有多大
归纳一下: 宇宙究竟有多大? 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宇宙的范围有多大,二是宇宙的年龄有多大。这个问题所谈论的是可见的宇宙,也就是以我们所在的地球为一个球体,其半径是自大爆炸以来,即宇宙作为一个点诞生,开始向外迅速膨胀以来光所通过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宇宙很可能比这个可见的宇宙大得多。 就测定所能提供的东西来说,天文学家们显然并不知道,至少不是确切地知道大爆炸是何时发生的。他们只是非常笼统地说,大爆炸可能发生在100亿年前,也可能发生在200亿年前,或者是发生在100亿年前到200亿年前之间的某个时刻。 对我们常人来说,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对天文学家来说,精确地测绘宇宙天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学采用的计量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里所走的距离。光的前进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是 9.7万亿公里。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别的星系,距离我们有数十亿光年。最新发现的类星体位于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200亿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遥远的天体。
宇宙有多大?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张庆麟)(中国公众科技网)
载于百度知道   y2308 提供
宇宙探索 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良好条件。广袤深邃的宇宙空间,奥秘无穷,20世纪中叶问世的空间探测器,不断揭示出它过去在地面难以窥测到真实面貌。 空间探测器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越过地球大气层的屏障,在距地面的高远位置对浩瀚的太空进行观测,可谓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使宇宙奥秘之门逐渐开启。 人类探索宇宙,首先是向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进军。前苏联于1959年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一共发射了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月球3号第一次拍回月球背面的照片,发现它被陨石撞击得满目疮痍。月球9号首次在月球上软着陆成功,从月球上传回一批月球全景照片。月球19号和21号还把月球车送上月面漫步考察。这些月球探测器使人类对这颗地球的唯一一颗卫星第一次有更真切的认识,为载人登月打下了基础。90年代世界掀起重返月球的热潮。1998年美国发射的月球勘探者进行了环月飞行,除了证实月球上存在丰富的矿藏和氦-3核原料以外,还探测到月球两极存在总储量达100亿吨的冰冻水源,这无疑给人类开发月球带来福音。人类之所以钟情于月球探索,是因为将来可以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和条件,建立起人类新的生活基地,为造福人类服务。 空间探测器作为探索宇宙的得力工具,随后除冥王星外,几乎遍访了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和行星际环境,获得许多从来未有过的新发现和新成果。 前苏联的金星探测器,掀开了金星面纱的一角,透过它的浓厚云层探测到这颗星球的温度、压力、大气成分等数据。美国1989年发射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通过合成孔径雷达扫描,绘制出了第一张金星表面全景照片。 美国于70年代发射的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探测器,首次探测了木星的情况,向人们提供了第一批木星近景图象。1989年发射的伽利略号探测器,不仅新发现了几颗新卫星,而且还发现木卫二的冰层下存在一个暗海洋。 80年代初,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飞掠土星,对土星及其光环的探测备受注目。它们 不仅发现美丽的光环从5条增至7条,细看是成千上万的光环群,而且发现13颗新卫星,使土星的卫星增至23颗,成为一个土卫家族。特别使对很有可能象木卫二一样存在简单生命的土卫六做了观测考察。1997年发射的卡西尼号探测器,将在7年后到达土星,去揭示土星光环结构和土卫六生命之谜。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火星的探测。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美国都对火星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探测,美国的两个海盗号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考察,结果是火星“运河”之说被否定,更没有发现“火星人”的痕迹。但人类对火星的向往并未泯灭,而是一直想从这个与地球特征极多相似的星球上发现奇迹。1996年美国发射火星探路者,把“索杰纳”火星车送上火星漫游考察,最大成果是发现火星上曾多次发生过特大洪水,但仍未寻觅到生命的踪迹。 1986年人类还专门对哈雷彗星回归和太阳进行过探测。前苏联的韦加号、欧空局的乔托号和日本的先驱号探测器,第一次在穿过哈雷彗发贴近彗核探测,发现了哈雷彗星上有简单的有机分子。1990年美国发射的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破天荒地探测了太阳南北极的太阳风形成等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把哈勃空间望远镜、康普顿r射线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送入太空轨道,观测宇宙中遥远天体和星系,揭示宇宙的形成和发展。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10年来,已经观测到黑洞、超新星爆发等宇宙自然现象。 在宇宙探索中,人类把寻觅地球之音,探测地外文明作为一个不懈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旅行者1号和2号两对探测器,在周游了太阳系之后,携带着一张“人类名片”和一张“地球之声”唱片,正在飞出太阳系,到茫茫宇宙去探寻“宇宙人”的踪迹。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宇宙探索之路尽管还很漫长,但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宇宙奥秘将会一一被解开。 这个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宇宙的范围有多大,二是宇宙的年龄有多大。这个问题所谈论的是可见的宇宙,也就是以我们所在的地球为一个球体,其半径是自大爆炸以来,即宇宙作为一个点诞生,开始向外迅速膨胀以来光所通过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宇宙很可能比这个可见的宇宙大得多。 就测定所能提供的东西来说,天文学家们显然并不知道,至少不是确切地知道大爆炸是何时发生的。他们只是非常笼统地说,大爆炸可能发生在100亿年前,也可能发生在200亿年前,或者是发生在100亿年前到200亿年前之间的某个时刻。 对我们常人来说,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对天文学家来说,精确地测绘宇宙天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学采用的计量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里所走的距离。光的前进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是 9.7万亿公里。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别的星系,距离我们有数十亿光年。最新发现的类星体位于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地球相隔约100亿~200亿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遥远的天体。
宇宙有多大?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载于百度知道    qq天天提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大爆炸温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