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保护野生动物物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鸟类【39P】
我的图书馆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鸟类【39P】
&&&&&&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 中国近代已灭绝的物种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于1882年灭亡
于1906年灭绝
于1916年灭绝
于1922年灭绝
于1948年灭绝
于20世纪60年代灭绝
于20世纪60年代灭绝
于1972年灭绝
于1979年灭绝
于20世纪80年代灭绝
灭绝年代不详
20于世纪70年代灭绝
于20世纪80年代灭绝
于2000年宣布灭绝
于20世纪中叶灭绝
于2006年宣布灭绝
别 名 孔雀鸡
学 名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英文名 grey peacock pheasant
属于雉科(Phasianidae)
雄鸟全长65厘米左右,雌鸟约50厘米。雄鸟体羽为乌褐色,密布近白色细点和横斑。头顶具发状冠羽。背、两翅及尾均具金属蓝带紫色大型眼状斑。嘴黑色,脚黑褐色,脚具二短距。雌鸟羽色较暗,眼状斑不很显著,尾短。
体形比金鸡稍小一些,雄性通体为褐色,各羽上布满了棕白色细点和横斑,头上有蓬松而延长的发状冠羽,在颈后边还披有翎领。上体的棕白色点状斑由前向后逐渐扩大,两翼内侧各羽的近端部有一金属蓝紫色眼状斑,它的外边还围以黑色与棕白色圈。尾羽在靠近末端处有成对的眼状斑。该鸟的颊和喉部白色,下体与背部同色。雌性体型较小,羽色也较暗淡。尾较短,眼状斑也不明显。
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
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地面上觅食,晚间在树上过夜。孔雀雉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吃的几乎全部是昆虫和蠕虫类,这种特性在雉类中少见的。
分布于云南的南部及海南岛。栖于海拔1,5000米的山地森林及竹丛中。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称:红胸角雉
拉丁学名:Tragipan satyra
英文名:Satyr Tragopan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Tragopan satyra
雄鸟:体大(70厘米)、华美的绯红色角雉。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雌鸟色暗,杂以黑色及红褐色,眼周裸皮近蓝。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色。
叫声:高而尖的wak叫声重复几次。另有kya, kya, kya, kya高叫,声似幼山羊。
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在我国见于西藏南部的定日、聂拉木、吉隆、亚东、林芝和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云南西北部的贡山。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海拔米的局部地区,冬季可下至海拔1800米处。
同其他角雉。主要活动于陡峭的山边森林地带,早晨和黄昏也常到林缘开阔地区活动和觅食。喜欢隐匿,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深处。
在树上筑巢,行动谨慎,善于奔跑,也能飞翔,但不持久,每次飞行的距离也不大。主要以植物根、嫩芽、叶、种子、球茎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其喜欢根和球茎,常在地上挖掘和刨食,此外也吃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主要在清晨和黄昏觅食。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II
中文名称:黑头角雉
拉丁学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
命名人及年代:(J. E. Gray, 1829)
英文名称:Western Tragopan
同物异名: Phasianus melanocephalus J. E. Gray, 1829,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Tragopan
黑头角雉的雄鸟体长为68—74厘米。体重1.5-2.2kg。头黑色;肉角蓝色;冠羽也是黑色,尖端红色;脸部在眼睛的四周有一个大的红色裸区;项下的肉裙为辉粉红色,中央贯有紫色纵纹,左右各有6个镶有蓝边的淡黄色斑块;颊的下部蓝绿色;体羽大都灰黑色,满杂以白色圆形斑点,上体较小,下体稍大;颈的上面、侧面和喉部,胸部为红色,肩部有一个暗红色的斑块;尾羽为棕色和黑色斑杂状,端部黑色。
雌鸟体长60厘米。上体为淡灰褐色并布满了黑色的斑纹;下体大都灰色而具白点。它们眼睛内的虹膜为褐色;嘴黑色,先端角色;腿、脚粉红色或肉灰色,随季节不同而变化。
喉下围着一个肉质的“围裙”,叫做“肉裙”,也叫“肉裾”。这些肉角和肉裙平时体积很小,收缩着,到了繁殖期,这些肉角和肉裙都会膨胀竖展起来,色彩非常艳丽,以达到吸引雌雉,并与雌雉交配的目的。
叫声:遇警时发出似绵羊的waa, waa, waa叫声。春季里雄鸟整日不时发出似山羊般的单waa声高叫。
黑头角雉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见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在我国仅记录于西藏西部革吉附近的狮泉河流域山地、西藏西南隅的森格藏布流域,但1950年代后无观察记录。
黑头角雉栖息于海拔高度为米的原始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中,冬季下降到海拔2000米左右。典型栖息地内的主要树种有冷杉 Abie spindrow、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槭 Acer caesium桦 Betula utilis 以及林下灌木、竹林和蕨类等。
海拔下限:2400
海拔上限:3600
黑头角雉喜欢单独活动,冬季结有小群。在密林中活动,主要以乔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嫩芽、嫩叶、青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和其他无脊柱动物。
飞翔与扩散能力较弱,躲避天敌能力相对较差,天敌主要是青鼬、豹猫、松鸦,对孵卵雌鸟及卵的残害十分严重。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未定
生效年代: 1996年
拉丁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
英文名:White-talied Sea Eagle
别 名:黄嘴雕 芝麻雕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类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海雕属 Haliaeetus
种: 白尾海雕 H. albicilla
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分布范围:格陵兰、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
识别特征 头顶、后头、耳羽、后颈淡黄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斑纹,尾上覆羽杂有白斑;颏、喉部淡黄褐色,胸部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其余下体褐色;飞羽黑褐色,翅上覆羽褐色,具淡黄褐色羽缘;尾较短,呈楔状,颜色为纯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跗 和趾黄色,爪黑色。
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
栖息地及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繁殖期喜欢在有高大树林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及河流地带活动。非繁殖季节,有时可离水很远,活动于草原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白天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各种鸟类以及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海南山鹧鸪
中文名:海南山鹧鸪
中文俗名:山赤姑
拉丁名:Arborophila ardens
英文名:Hainan Hill Partridge
门:脊索动物门
目:鸡形目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山鹧鸪属 Arborophila ardens
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棕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唯上胸丝状:羽橙红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红色。嘴黑色,腿、脚赭色。尾部较短,不及两翼长度的一半,跗庶裸露且突出。 海南山鹧鸪是单型种,目前我国和世界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的种类,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深粉红色。
叫声:繁殖鸟叫声为重复的双音,似ju-gu, ju-gu, ju-gu,第一音降而第二音升高。
中国特产雉类,仅分布于海南省。全球性易危种(Collar et al., 1994)。罕见。
生境类型: 常绿阔叶林
栖息地类型:山区
海拔下限: 950
海拔上限 : 1200
栖息于海拔700~1200m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常成对或结成4~5只的小群,在沟底、坡脚或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
夜晚在树上栖息。性情机警,受惊后四散奔逃,并发出急切的叫声,然后静伏不动或飞不多远又落下,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一边刨食一边发出“沙沙”的声响,刨食过后,会在地面留下形状大小较为规则坑。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
1 2月-1月,每日早晚鸣叫,早上持续约10分钟,日落鸣叫较短,约5分钟。
2月鸣叫开始增多。且较不规律。
3月-6月初。很少鸣叫。偶尔早晚叫约1分钟。
6月初-7月初,叫声稍有增多,每天早晚约持续2分钟。
叫声主要包括:zhe-gu, gu-a,jia-jia,gu-a
不同对的海南山鹧鸪之间活动区偶尔有接壤,但无重叠迹象,繁殖期鸣叫增多可能是为了宣示领域。
海南山鹧鸪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的种类,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原始森林面积不断缩减,以及乱捕滥猎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严重威胁。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濒危种
IUCN1994年列为濒危种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建议作为海南物种保护的“旗舰种”。
四川山鹧鸪
中文名称:四川山鹧鸪
中文别名:砣砣鸡、笋鸡
拉丁名:Arborophila rufipectus
英文名:Sichuan Hill Partridge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山鹧鸪属 Arborophila ardens
全长约30cm,体重350~470克。
雄鸟额白,头顶棕栗;眉纹和两颊黑色,耳羽栗色。上体以暗绿色为主,具较宽的黑色横斑和不规则的细纹。喉白色,上喉具黑色纵纹。上胸和两胁灰色,杂以栗斑。胸部的栗斑连成一大块栗色的胸带。下胸和腹白色。尾羽茶绿色,具4~5道黑色横斑。
雌鸟的额基和眉纹黑色,具浅黄色纵纹,头顶和枕部橄榄褐色。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上喉淡黄色,具卵圆形黑色端斑,下喉淡赭橙色。胸棕灰色。腹白色。两胁灰色,具窄的灰白色和锈栗色纹。
虹膜灰褐色,嘴黑色,腿、脚赭褐色。
没有亚种分化。是中国特有的鸟类。分布范围极狭窄,迄今仅发现于我国四川省的屏山、甘洛、马边、峨边、沐川等县。
栖息于海拔m的栎、栗、杜鹃、油茶等长绿阔叶林下的浓密竹丛和灌丛(包括胡颓子、悬钩子、野樱桃等)中,此间高度亦常见有白鹇、红腹角雉和白腹锦鸡等。
常单独或组成5~6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在地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静伏不动或以奔跑逃避敌害,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但飞不多远又落下,很快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逃跑。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主要食物有栎、胡颓子、悬钩子等。白天常在地面上觅食,夜间在竹枝或灌丛上过夜。
李桂垣等(1974)曾剖检9个鸟胃.其内含物有:蜗牛(1次)、蛞蝓(2次)、蜈蚣(2次)、蚂蚁(1次)、鞘翅目昆虫(1次)、鳞翅目昆虫(1次)和栎(4次)、胡颓子(3次)、荚迷(2次)、悬钩子(3次)等植物种子和果实。
平常时期:四川山鹧鸪在领域内发出各种鸣声主要是提高该物种的广义适合度,使该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更好地繁衍。鸣声酷似“ho-wo, ho-wo”,受惊时边跑边发出“sheer,sheer”“ka-ka-ka-ka”的鸣叫。
保护级别: 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濒危种
IUCN1994年列为濒危种
中文名称:雉鹑
中文别名:黑鸡、贝母鸡 木坪雉雷鸟 四川雉鹑 四康雉鹑
拉丁学名:Tetraophasis obscurus
英文名称:Verreaux's Monal Partridge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雉鹑属
体大(48厘米)的灰褐色鹑类。胸灰色具黑色细纹。与相似种类四川雉鹑不同处在于栗色喉块外缘近白。有猩红色眼周裸皮。全长约48cm。雌、雄两性相似。上体大都褐色,翅具白色和淡棕色端斑;颏至前颈及尾下覆羽红栗色;胸、腹褐灰,胸羽还具黑色纵纹,腹羽则杂以淡黄和棕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深红。
叫声:声刺耳,由一鸟带群鸟叫,声彻山谷。坏天气前常可听到其叫声。
为中国特产鸟类。分布于青海,甘肃文县、康县、祁连山,西藏芒康、江达、察隅、米林、朗县拉多,四川马尔康、松潘,均为留鸟。
喜活动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松、杉林或针阔混交林及杜鹃灌丛中的多岩地区。
海拔下限:3500
海拔上限:4000
生境类型:高山草甸,和稀疏灌丛
结小群活动于近林线的高山草甸、碎石滩和杜鹃灌丛。雉鹑对高山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喜欢在小溪边饮水。主要以植物为食,食物随季节不同而变化:4—5月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块,8—9月的食物中有大量贝母,9月以后吃浆果、果实、种子等。
雉鹑营造两种类型的巢,除了地面巢外,还在树上营巢,这在鸡类中还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树上巢要比地面巢复杂一些,由树枝和枯草堆积而成,形状象一个杯子,巢中还铺垫着苔藓,离地面高度约有1.9米。雉鹑营造两种巢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 : r
CITES : 1
中文名:斑尾榛鸡
学名:Terastes sewerzowi
别名:花尾飞龙,羊角鸡,飞龙
英文名:Chinese Hazel Grouse
藏名音译:榛恰久差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斑尾榛鸡又称羊角鸡,为我国特有品种,只产于我国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和四川亚种(secunda)。
形小(33厘米)而满布褐色横斑的松鸡,体重平均300克左右,体长约310—320毫米。。具明显冠羽,黑色喉块外缘白色。上体多褐色横斑而带黑。外侧尾羽近端黑而端白。眼后有一道白线,肩羽具近白色斑块,翼上覆羽端白。下体胸部棕色,及至臀部渐白,并密布黑色横斑。雌鸟色暗,喉部有白色细纹,下体多皮黄色。亚种secunda多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叫声:极少鸣叫。进食时发出低沉的girgirgir声;告警时作gu,gu,gu轻叫,召集幼鸟的叫声为dir,dir,dir.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特有种。
指名亚种分布在青海、甘肃中部祁连山脉至四川北部;
四川亚种分布在四川西部及西藏东部。
具体分布:
甘肃肃南、祁连山东段、天祝、永登、康乐、卓尼、迭部,青海祁连、同仁、玉树、斑玛,四川青川、北川、平武、木里、康定、白玉、巴塘、马尔康、松潘,西藏类鸟齐、江达、贡觉、芒康,云南中甸。
生存环境:分布于海拔米处开阔地区的针叶林及灌丛。
常栖息在海拔米高处的山柳,金腊梅等灌丛,云杉林和赤杨林中。秋后常结群生活,尤喜栖于杜鹃灌丛中。
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亦捕食小毛虫、伪步行虫、金花虫等。
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以柳、桦的鳞芽、叶为食;夏季除柳、桦芽、叶外,还吃小檗、忍冬、构子的花和嫩叶;秋季主要食蓼的花序和问荆的嫩枝梢;晚秋和未降雪前几乎全以云杉种子为食。
营巢于海拔米的云杉苔藓林或云杉、圆柏混交林的地面上凹坑中,用干枯云杉细枝或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做成巢底和壁,内垫以苔薛、柔枝细叶、绒羽。每窝产卵5~8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中文名称:细嘴松鸡
中文别名:林鸡、黑嘴松鸡、梆子鸡
拉丁学名:Tetrao parvirostris
英文名:Black-billed Capercaillie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GALLIFORMES
科:松鸡科 Tetraonidae
体型似家鸡。全长约70(雌)一90(雄)cm。雄性成体最大者可达四公斤,多数重约三公斤;在头颈部有青紫色闪光。肩部、初级飞羽,以及翅和尾上的一些覆羽尖端部分为鲜白色;尾长大,其长度略短于翅长,外形似楔状;下体黑褐色,杂以白斑,尾下覆羽的尖端有宽达2-2.5厘米的白色端斑。雌性成鸟体重约二公斤,上体大致为棕色,但具黑褐色闪蓝光的横纹,在头顶上又常形成圆点状;尾及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红棕色细纹;翅及尾上的覆羽也有白色端斑。两性的嘴均黑褐色。脚与趾黑色。在两眼的上方有红色裸皮。
细嘴松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典型代表性鸟类,以往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在大兴安岭的南端阿尔山,小兴安岭的带岭均有分布,冬时在河北兴隆县偶尔亦能见到。如今,细嘴松鸡在大兴安岭主要分布在宾州铁路线以北地区,在小兴安岭地区,则主要沿黑龙江流域分布。
细嘴松鸡垂直分布不明显,喜栖息于赤杨、柞树、杜鹃等阔叶树种与落叶松的混杂林内,农田、河谷、草地至深山丘陵。但在亚高山的矮曲林带很少见到,也很少到林缘、草甸及农田中活动。
主要以红松、落叶松、桦树等的嫩芽和枝叶为食,亦食部分浆果、草籽及动物性食物的蜘蛛、蜗牛、甲虫和蚂蚁等。 多活动在两山中间的低洼灌丛中取食。5月初筑巢,雌鸟用脚扒地面呈凹窝状,再叼些落叶松松针、少许树皮、小松枝和本身少量羽毛等垫入凹窝中。巢材主要是松针。细嘴松鸡体型较大,取食量也很大;有时成群地集中落在一棵树上啄食树芽和嫩枝,由于取食过多,常致使树木生长不良或枯死。
细嘴松鸡比较耐寒,主要栖息在林下有小松树或沟塘子的落叶松林、红松林和冷杉林中。大兴安岭严冬晚间气温达—40℃以下时,它们就藏在雪洞中过夜,在不很冷的天气里,它们就成群地来到阳光充足、比较暖和的落叶松林中活动和觅食。
细嘴松鸡的求偶不像其他的鸡类那样,斗个你死我活,血染羽毛。每到草芽初萌的4月,雄鸡“帮帮”叫声寻找雌鸡,如果发现了目标,就立即上前献舞,这时,如果又有一只雄鸡也看中了这只雌鸡的话,两只雄鸡都各显舞技以求得雌鸡的欢心。时常可看到好几只雄鸡为了一只雌鸡在地上跳着圆圈舞的情形。几只雄鸡在地上卖力地跳着,雌鸡此时落在树上也在仔细地看,若相中了其中的一只,就飞下树来,落在这只雄鸡的身旁,双双离去,剩下的雄鸡也就空忙一场了。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红皮书濒危等级: v
中文名称:拟兀鹫
拉丁学名:Gyps bengalensis
英文名:Indian White——backed Valture
别 名:白背兀鹫
目:隼形目
体长约830~120厘米。头被黄白色状羽和绒羽;头、颈灰色,有裸露区,颈基具白色绒羽组成的翎领。上体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状条纹及淡色羽缘,下背白色,翅下具白色带。头和上颈裸露,具稀疏的黄色纤毛状羽;后颈有一簇污白色绒羽;肩、两翼和尾暗黑色;下背及腰白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暗褐色并具淡色羽干纹。嘴灰绿色或铅灰色。脚暗绿灰色。
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留鸟)。
栖息于干燥而严寒的高山、山地或开阔平原。
习性栖于村镇附近。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吃动物腐尸。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钦太子雪山,山峰海拔高度多在5000米左右。,有保存较完好的高山针叶林为主的寒带原始森林。气候垂直差异很大,呈典型立体气候特征。保护区内有拟兀鹫。
云南德钦县城东的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寒带原始林区,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也有拟兀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日国务院批准,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农业部令第1号发布,自日施行。
中文名称:玉带海雕
中文别名:黑鹰、腰玉
拉丁学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
英文名称:Pallas's Fish Eagl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allas,1771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海雕属 Haliaeetus pelagicus
体形:大型猛禽,全长约90cm,体重克。体长80厘米左右,但嘴稍细,头细长,颈也较长。空中展开双翅达2米长,张着一双凶狠发光的眼睛。雌鸟羽似雄鸟,但体型稍大。
毛色:上体暗褐色,头顶赭褐色,羽毛呈矛纹状并具淡棕色条纹;颈部的羽毛较长,呈披针形。肩部羽具棕色条纹,下背和腰羽端棕黄色,尾羽中间具一道宽阔的白色横带斑。下体棕褐色,各羽具淡棕色羽端。喉淡棕褐色,羽干黑色,具白色条纹。尾羽为圆形,特点也很明显,主要在暗褐色,但是在中间具有一个宽阔的白色横带,宽约10厘米,并因此而得名。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并黑色楔型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
虹膜淡灰黄色到黄色,嘴暗石板黑色或铅色,蜡膜和嘴裂淡色,脚和趾暗白色、黄白色或暗黄色,爪黑色。 响亮尖叫。繁殖期甚喧闹。
玉带海雕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新疆和静,喀什,青海青海湖,天峻,玉树,甘肃兰州,合水,天水,河西走廊及天祝,内蒙古伊克招盟,呼伦湖,黑龙江齐齐哈尔,西藏那曲,阿里,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四川松潘,若尔盖,红原,石渠等地。但各地均罕见,其中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甘肃为夏候鸟,吉林、北京、河北、山西、四川为旅鸟,上海为冬候鸟。
玉带海雕栖息于高海拔的河谷、山岳、草原的开阔地带,常到荒漠、草原、高山湖泊及河流附近寻捕猎物,有时亦见在水域附近的渔村和农田上空飞翔,
海拔下限:3200
海拔上限:4700
玉带海雕栖息于有湖泊、河流和水塘等水域的开阔地区,无论是平原或高原湖泊地区均有栖息,在湖泊岸边吃淡水鱼和雁鸭等水禽。在草原及荒漠地带以旱獭、黄鼠、鼠兔等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偶尔也吃羊羔,特别在4-5月产羔季节为甚。
玉带海雕叫声响亮,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也吃蛙和爬行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有时偷吃家养水禽和偷窃其他鸟类的食物。经常长时间地站在树上或岸边,一动不动的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有机会就立刻出击。它特别喜欢吃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有“油条子”之称的旱獭幼仔。常在旱獭的洞口外面10多米远的地方等候,而且非常耐心,有时会一动不动地等上1—2个小时。一旦那些没有经验的旱獭幼仔从洞口中跑出来,就立即扑过去将其捕获。它们起飞时的声响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苏联外贝加尔地区生活的玉带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鸿雁。到了鱼类洄游产卵的季节,它就会成群地来到河流或湖泊的沿岸附近去捕食鱼类。
玉带海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聒噪,这种鸟叫声响亮,翱翔云霄时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高唳,繁殖期内更甚。
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玉带海雕在我国很稀少。年青海鸟类调查中在玉带海雕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如青海湖、玉树等地),尚能见到2—3只。但在以后多年在青海、西藏的鸟类调查中,很难见到。
日,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其克库勒湖东岸记录到3只玉带海雕。
1995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启动了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200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玉带海雕仅发现几只。
玉带海雕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渐危;
IUCN :1994年列为稀有种;
CITES :1995年列入附录II。
中文名称:白肩雕
中文别名:御雕
拉丁学名:Aquila heliac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avigny, 1809
英文名:Imperial Eagle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雕属 Aquila
体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头顶及颈背皮黄色,上背两侧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成对比。飞行时以身体及翼下覆羽全黑色为特征性。滑翔时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及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翼上有狭窄的白色后缘,尾、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边看覆羽有两道浅色横纹。
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
虹膜-浅褐;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国外分布于欧洲匈牙利、希腊北部、俄罗斯、土耳其、塞浦路斯、印度西北部(过去为繁殖鸟,现为冬候鸟)、非洲东北部、中南半岛东南部。
国内分布于新疆天山,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文县、甘南、河西、阿克塞、碌曲、玛曲,青海青海湖,陕西,辽宁旅顺,福建,广东。
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草原和丘陵地区的开阔原野。 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
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地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显得沉重懒散,在树桩上或柱子上一呆数小时。飞行缓慢似鹫。
捕食: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主要以啮齿类、松鼠、花鼠、黄鼠、跳鼠、仓鼠、田鼠、旱獭以及鸽、鹳、雁、鸭等鸟类为食,有时也食动物尸体和捕食家禽。
叫声:快速的吠声owk, owk, owk。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 v
CITES : 1
中华秋沙鸭
中文名:中华秋沙鸭
又 名:鳞肋秋沙鸭
英文名:Chinese merganser
拉丁名:Mergus squamatus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鸭科 Anatidae
雄鸟:体大(58厘米)的绿黑色及白色鸭。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
雌鸟: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
虹膜-褐色;嘴-橘黄色;脚-橘黄色。 叫声:似红胸秋沙鸭。
栖息地: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带岭永翠河,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
越冬地: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数量稀少且仍在下降。繁殖在中国东北;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
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据在吉林省长白山的观察,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 000m的针、阔混交林带。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善潜水。潜水前上胸离开水面,再侧头向下钻入水中,白天活动时间较长,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保护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红皮书等级:E(濒危)
IUCN等级:I
CITES中保护名录:1
白腹军舰鸟
中文名:白腹军舰鸟
拉丁名:Fregata andrewsi
英文名:Christmas Island Frigatebrid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 军舰鸟科 Fregatidae
属: 军舰鸟属 Fregata
种: 白腹军舰鸟 F. andrewsi
全长约95cm。为大型热带鸟类,喉部有喉囊,用以暂时贮存所捕食的鱼类。上体黑色,具绿色光泽。喉、颈、胸黑色,具紫色光泽。腹白。嘴黑,喉囊红色。雌鸟和雄相似,但胸和腹白,嘴玫瑰色。
白腹军舰鸟的分布范围不大,我国国内偶见广东沿海岛屿。国外见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周围海域。白腹军舰鸟没有亚种分化,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繁殖在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岛等地。繁殖期后常游荡到北至我国的广东沿海及岛屿,南达马六甲海峡和爪哇,以及澳大利亚等地。
热带海洋鸟类,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进行,除能追捕飞鱼外,其掠夺性取食习性甚为著名,能在高空盘旋巡视,一旦发现繁鸟及鸥类等水中啄获鱼类并衔鱼飞翔时,立即俯冲疾驰追击,猛烈啄击前者的尾部,迫使其张口,然后再借灵敏的飞翔术,将空中下落的鱼类啄食。筑巢所用的海草等物,也是用这种方法从繁鸟等口中夺取。
白腹军舰鸟白天在海面上飞翔,夜间则栖宿在岸边或岛屿上的树林之中。它的食物主要是海中的鱼和水母等软体动物,捕食时,能贴在水面上飞行,追逐漂浮在水面上或飞出水面的鱼类。虽然能够自己捕食,但它却更多地采用强抢的方法,在空中劫掠其它鸟类,特别是红脚鲣鸟所捕获的鱼类。它先是在高空中盘旋巡视,一旦发现红脚鲣鸟在水中捕到鱼类,并衔起飞翔时,立即俯冲下来进行攻击,用喙啄咬红脚鲣鸟的尾部,或用双翅猛烈扑打,迫使红脚鲣鸟在不堪忍受疼痛的情况下,不得不张口吐出已经获得的猎物,或者被攻击得惊慌失措,吓得把猎物仍掉,白腹军舰鸟则趁机在瞬间准确地把将要落水的鱼叼住,使之成为自己口中的美餐。由于长期遭到白腹军舰鸟和其他强盗鸟类的袭击,红脚鲣鸟甚至形成了遇到惊吓便将食物吐出,然后迅速逃走的条件反射,有时就形成了"天上下大鱼"的奇特现象。除了抢夺食物外,白腹军舰鸟还经常掠食其他鸟类的卵和幼雏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短尾信天翁
中文名称:短尾信天翁
中文俗名:海燕
拉丁学名:Diomedea albatr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1769
英文名:Short-tailed Albatross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鹱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信天翁科 Diomedeidae
属: Phoebastria
种: 短尾信天翁 P. albatrus
全长约92厘米。全身白色,头顶、枕沾橙黄色,翅、肩和尾灰褐色,内侧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鸥。头大;嘴长而强,由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状;颈短;体躯粗壮结实;尾短;翅狭而特大,长达55厘米以上。
成鸟:体大(长:89厘米,翼展:216厘米),背白色,飞行时脚远伸出黑色尾后。体羽的渐变过程从幼鸟的深褐色至亚成鸟的浅色腹部,并具翼上白斑及背部鳞状斑纹。成鸟为太平洋上唯一的体白色信天翁,其颈背略带黄色。
幼鸟及亚成鸟:色型阶段有可能与体型较小的黑脚信天翁相混淆,其区别在嘴浅粉色,脚偏蓝,嘴基无白色。 虹膜-褐色;嘴-粉红,嘴端偏蓝;脚-蓝灰。
叫声:于海上通常无声。
北太平洋,现已特别稀少。分布于中国沿海各省,种群数量甚稀少。繁殖在台湾北部钓鱼岛及赤尾屿,过去也见于澎湖列岛。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山东,在东部沿海有记录。
在海洋表面栖息,善于滑翔飞行,偶尔跟随船只。常在远洋空中翱翔,终日不倦,也不怕暴风。亦能潜水。叫声洪亮。脚短,在陆地上活动时显得十分笨拙。食物以软体动物为主,如鱼类、乌贼,磷虾等,一般在清晨或日落的时间进食。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红皮书等级:E(濒危)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中文名: 胡兀鹫
拉丁学名Gypaetus barba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 Bearded Vuiture。
中文俗名: 大胡子雕 萨哈勒图-失勒 胡子雕 髭兀鹫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胡兀鹫属 Gypaetus
种: 胡兀鹫 G. barbatus
大型猛禽。全长105-133厘米,体重3.5~5.5公斤。上体黑而有银灰色光泽,额及头顶覆以淡灰褐色绒状羽。下体淡棕色,尾羽银灰色而沾黑。体型一般是雌鸟比雄鸟稍大。
虹膜-黄色/红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通常不叫。繁殖期发出响亮哨音。
喜栖息于开阔地区,象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
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为留鸟。食腐。常在空中长时间的滑翔和盘旋,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会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胡兀鹫采用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翱翔,长时间、远距离地盘旋着,由于翅形较尖,鼓动两翼时与空气摩擦常发出一种笛哨声。一天可以翱翔9~10个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它们也可以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贴地面飞行。
胡兀鹫的视力很强,在视网膜的斑带区中央凹内的视觉细胞有150~200万个,大大高于人类在同样区域的20万个视觉细胞。它们也非常注意对乌鸦、鸢、豺、鬣狗等食尸动物的观察,每当渡鸦发现食物而高声鸣叫时,胡兀鹫便飞过来争食,并将渡鸦挤到一旁;而当渡鸦发现危险飞走时,胡兀鹫也赶快随之逃离。
分布范围:非洲、南欧、中东、东亚及中亚。
分布状况:中国西部及中部山区,高可至海拔7000米。
主要分布省份: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湖北 四川 云南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托木尔峰 青海湖鸟岛 芦芽山 历山 卧龙 芒康滇金丝猴 阿尔金山 白马雪山(云南) 额济纳胡杨林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学名: 遗鸥
中文目名: 鸥形目
中文科名: 鸥科
中文属名: 鸥属
同物异名: Larus melanocephalus relictus Lonnberg, 1931,
中文俗名: 钓鱼郎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Laridae
拉丁文亚科名: Larinae
拉丁文属名: Larus
拉丁文种名: relic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nberg, 1913
英文俗名: Relie Gull
中型的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上体灰色。头、上颈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白斑;颈项、腰、尾白色。初级飞羽,以白色为主,具黑斑,次级飞羽银灰色。嘴和脚都是暗红色,前额扁平,夏季头部纯黑,就像围着一块黑色的头巾。眼睛后缘的上、下方各具一个星月型的白斑。背部、肩部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飞翔时翅膀的尖端呈黑色,而且具有白色的斑。冬季头部变为白色,只是在耳区有一个暗色的斑,甚为醒目。另外,在头顶至后颈也有较暗的颜色。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我国产于陕西、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肃。遗鸥为世界濒危物种,近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比较稳定的繁殖种群,为世界已知最大的群体之一,应严加保护。现在已经证实的遗鸥繁殖地只有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库尔湖、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湖、蒙古和我国内蒙古地区等少数几个荒漠与半荒漠湖泊地带,数量很少。
遗鸥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滨湖生有泥淖沙洲和浸——漫水的寸苔草滩,湖周种植有沙柳、柠条的固沙林带。遗鸥每年春天都成群地来到这里,站立时头颈伸得很直。每当晴好天气的黄昏时刻,众多外出觅食的遗鸥纷纷归来,在岛屿及附近水面上嘻戏、欢娱,一片十分喧闹壮观的景象。非繁殖的个体则自行结群生活于繁殖地以外的其他湖泊中。虽然它在当地被称为“钓鱼郎子”,但事实上水生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
叫声:似笑声ka-kak, ka-ka kee-a。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学名: 大鸨
同物异名: Otis tarda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地鵏 老鵏 野雁 独豹 羊鵏 青鵏 鸡鵏 套道格
英文俗名: Great Bustard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鸨科 Otidae
属: 鸨属 Otis
种: 大鸨 O. tard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大型的陆栖鸟类又名地鵩。它的雄鸟和雌鸟的体形相差十分悬殊,是现生鸟类中体重差别最大的种类。雄鸟体长为75—105厘米,两翼展开达2米以上,体重为10—15公斤,体形粗壮,颈长而粗,腿粗而强,脚上有3个粗大的趾,很适于奔走。头和颈都是灰色,后颈的基部至胸前两侧有宽的棕栗色横带,形成半圆的领圈。上体为淡棕色,并具有细的黑色横斑,形成斑驳的保护色,在沙漠中不易被天敌发现。下体为灰白色,两翅的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同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飞翔时极为醒目。雄鸟下颏的两侧还生有细长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状如胡须,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为羊须鸨。雌鸟体形较小,体长不足50厘米,体重不到4千克,喉侧也无胡须状物,常被称为石鸨。
大鸨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偶尔也见于印度和日本。大鸨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
大鸨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特别是在冬季和迁徙季节。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大鸨的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保护的认识。限制产区的农牧业生产,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限制农业机械和杀虫剂的使用。在电力线附近作明显标志,避免其撞线死亡。
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
迁地保护:建立人工饲养场,有计划的将放养成活的放归自然。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A2c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学名: 赤颈鹤
同物异名: Ardea antigone Linnaeus, 1758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Sarus Crane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鹤科 Gruidae
属: 鹤属 Grus
种: 赤颈鹤 G. antigone
赤颈鹤是鹤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为140—152厘米,体重12千克左右。头部和颈部裸露,颜色为鲜红色,嘴的基部有一个灰白色的羽斑。眼先有少许黑色的刚毛,颈的基部有时有一个白色的颈环紧邻裸露的上颈部。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淡灰色的尾羽上,其余体羽均为灰色。虹膜橙色,嘴灰色或绿角色,脚肉红色或红色。
赤颈鹤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南部亚种,分布于云南盈江和西双版纳等地。
赤颈鹤为留鸟,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湖边浅滩,以及林缘灌丛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地带。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亦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性胆小而机警。主要以鱼、蛙、虾、蜥蜴、谷粒和水生植物为食,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在水边和原野觅食,尤以清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叫声:响亮而持久的喇叭声,通常成对地日夜于地面或飞行时鸣叫。叫时颈伸直,嘴朝向天空。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学名: 白鹤
同物异名: Grus leucogeranus Pallas, 1773,
中文俗名: 西伯利亚鹤 修女鹤 查干-套格加 黑袖鹤
英文俗名: Siberian Crane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鹤科 Gruidae
属: 鹤属 Grus
种: 白鹤 G. leucogeran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73
大型涉禽,(135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的白色鹤。嘴橘黄,脸上裸皮猩红,腿粉红。飞行时黑色的初级飞羽明显。幼鸟金棕色。 虹膜-黄色;嘴-橘黄;脚-粉红。 叫声:飞行时发出欢快、轻柔、悦耳的koonk koonk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的东南部及西伯利亚,越冬在伊朗、印度西北部及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 1994)。迁徙经由中国东北,冬季有2000多只聚于鄱阳湖及长江流域的湖泊越冬。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
白鹤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物种,属于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吃少量的蚌、鱼、螺等。飞行时头颈前伸,两腿后伸,鸣叫声清脆响亮,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呜,声音可以传到3~5千米以外。
白鹤是候鸟,到秋天和春天时集成大群迁徙。这也给白鹤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白鹤迁徙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体内脂肪。所以它们要在迁徙前吃饱喝足,不过这还是不够。在食物资源丰富的中途站,白鹤短短几天就可以让体重增加一倍,这种觅食效率是很惊人的。
白鹤在休息时,不是始终用同一只脚,而是右脚站了一会儿,就换上左脚,用两只脚交替着站,以免疲劳。这样可以轮流放松。同时,用一脚站着,可以望得更远,以警惕敌害的突然袭击。如果在睡觉时敌害来了,马上就可以逃跑,要飞走,也比爬起来以后再飞快多了。而当它们站在湖塘中水较深的地方,或是低着头找食的时候,从来也不用一只脚站立,而必须两脚都着地,这样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当然,在孵化后代期间,它们也和别的鸟一样,乖乖地把身子蹲下来。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CR A2cde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名:丹顶鹤
拉丁名:Grus japonensis
英文名:Red-crowned Crane
别名:仙鹤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鹤科 Gruidae
属: 鹤属Grus
种: 丹顶鹤 G. japonensis
丹顶鹤具备鹤类的特征,即三长——嘴长、颈长、腿长。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传说中的剧毒鹤顶红(也有成鹤顶血)正是此处,但纯属谣传,鹤血是没有毒的,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是砒霜,即不纯的三氧化二砷,鹤顶红是古时候对砒霜隐晦的说法。丹顶鹤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鸟体羽棕黄,喙黄色。亚成体羽色黯淡,2岁后头顶裸区红色越发鲜艳。
丹顶鹤繁殖地在中国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苏联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历史上丹顶鹤的分布区比现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为往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由于这种鸟在文化种的特殊地位,地方志书中一直有着详细的记载,为研究它的古代分布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丹顶鹤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当地的留鸟,不进行迁徙,这可能与冬季当地人有组织的投喂食物,食物来源充足有关。丹顶鹤的栖息地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丹顶鹤的鸣声非常嘹亮,作为明确领地的信号,也是发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E(濒危)
IUCN等级: v濒危
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
中文正名:白头鹤
拉丁学名:Grus monacha 命名:Temminck, 1835
英 文 名:Hooded Crane
中文俗名:锅鹤 玄鹤 修女鹤
地理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到东北乌苏里江流域繁殖。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鹤科 Gruidae
属: 鹤属 Grus
种: 白头鹤 G. monacha
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及中国东北;在日本南部及中国东部越冬。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北 贵州 云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升金湖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 草海 会山 北戴河海滨鸟类 洪河 凉水 兴凯湖 龙感湖 沉湖湿地 沉湖湿地 东洞庭湖 查干湖 莫莫格 向海 兴隆沙 盐城国家级珍禽 大丰麋鹿 大丰麋鹿 鄱阳湖 鄱阳湖 凤凰山(辽宁)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 双台河口 达里诺尔鸟类 达赉湖 科尔沁 荣成天鹅湖 安庆沿江水禽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 黄河三角洲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
菜子湖 鄱阳湖 瓦埠湖 万子湖 兴凯湖
属于大型涉禽,它体型娇小,性情温雅,机警胆小,不易驯养。高1米左右,体重约3.5公斤,体长约90厘米。它除了额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体羽都是石板灰色。
栖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泽湿地,食鱼类、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小麦、莎草科植物等。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湿地。每窝产卵二枚。孵卵期约30天,幼鹤80天后具飞翔能力。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学名: 黑颈鹤
中文目名: 鹤形目
中文科名: 鹤科
中文属名: 鹤属
同物异名: Grus nigricollis Przevalski, 1876,
中文俗名: 藏鹤 鹤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鹤科 Gruidae
属: 鹤属 Grus
种: 黑颈鹤 G. nigricoll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英文俗名: Black-necked Crane
黑颈鹤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公斤。它的颈部和脚都很长,体态婀娜多姿,萧然肃立,黑色的颈羽象在长长的颈部围了一条黑丝绒的围脖,红色裸露的头顶在黑色头部的衬托下更加鲜艳夺目,好像戴了一顶小红帽。金黄色的眼睛后面缀着一块白斑,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衬托着白色的体羽,如同穿了一身色调淡雅的礼服,再配上一张坚硬如凿的腊黄色长嘴和一双漆黑的长脚,显得格外挺括俊美。虹膜-黄色;嘴-角质灰色/绿色,近嘴端处多些黄色。
黑颈鹤在国外繁殖于拉达克,越冬于印度东北部,在我国繁殖于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越冬于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日,云南会泽黑颈鹤生活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建立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昭通)。
栖息于海拔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每年3月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
捕食: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叫声:一连串的号角声。
到了秋天,黑颈鹤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地方去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有贵州威宁的草海,云南东北部的昭通、会泽、永善、巧家,西北部的中甸、丽江和宁蒗,西藏拉孜、谢通门、日喀则、扎囊乃东等地的沼泽、湿地和河流等水域,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又有丰盛的食物,所以每年来越冬的黑颈鹤很多,还伴随有上千只的灰鹤和多种雁鸭类等众多的水禽种类。
黑颈鹤每年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大约在10月底,第二年的2月下旬开始迁飞,时间长达四个月。越冬期间,早晨7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它们刨食的时候很少用脚,而是用长嘴直接在松土中寻找。越冬期间很少有大的群体,一般是3到5只的小群分散觅食。时而也会飞到牛群当中,与之和睦相处,并啄食它们粪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虫。黑颈鹤的警惕性很高,每当有人走近时,便向远处飞走。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名称:绿孔雀
中文别名:爪哇孔雀
拉丁学名:Pavo muticus
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俗名:孔雀 越鸟 爪哇绿孔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孔雀属 Pavo
种: 绿孔雀 P. muticus
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体重克。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约有百余枚,并有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开屏时显得异常艳丽、光彩夺目。雄鸟尾特长,头部冠羽竖起,颈、上背及胸部具绿色光泽,尾上覆羽特长并具闪亮眼斑而成尾屏。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 虹膜-红褐;嘴-角质色;脚-暗灰。雌鸟无长尾,色彩不及雄鸟艳丽,下体近白色。
泰国、越南及缅甸,。。印度东北部至中国云南南部及中部地区、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亚种imperator 以往在云南曾广泛分布,高至海拔1500米。现因为猎收尾羽及吃食使其分布范围甚为狭窄。
习性: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
常常是一雄配数雌,三五只一小群活动。清晨云雾弥漫的时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边,先汲水、理羽梳妆,然后才结队到树林里去觅食。中午时分,阳光强烈,它们就躲到树荫里去休息。几个小时之后,才出来四处觅食。直到黄昏降临,它们才飞回树林,躲在密枝浓叶当中睡觉。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昏时立于栖木发出洪亮如长号般的叫声。
捕食:通常在草丛中寻找种籽、浆果,也吃稻谷、嫩芽、禾苗,有时也会在河边捉食昆虫、蜥蜴、青蛙等。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再用嘴啄取。主要食蕈类、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虫、蛙类、蜥蜴等。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拉丁文名: Syrmaticus mikado
中文学名: 黑长尾雉
中文目名: 鸡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属名: 长尾雉属
同物异名: Calophasi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中文俗名: 帝雉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种: 黑长尾雉 S. mikado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Ogilvie-Grant, 1906)
英文俗名: Mikado Pheasant
雄鸟为大(86厘米)的华美黑色长尾雉。上背、胸部及腰羽羽缘闪紫蓝色光泽而与乌黑色的羽片中央部分生成明显的扇贝形图纹。尖尖的尾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两翼黑而具明显的白斑,次级及三级飞羽端白色。眼周裸皮绯红。雌鸟体型较小,下体杂灰,上体褐色,沾红黑色并具白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近灰;脚-带绿色。
叫声:告警时wok, wok, wok地高叫。繁殖季节雄鸟发出尖厉哨音。
分布范围:台湾的特有种。产于台湾中部及东部。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罕见留鸟,见于海拔 米的台湾中部山区。
长栖于下针叶林及混交林地带的密林,或竹林及阴坡灌丛。性谨慎而胆小。
栖息于海拔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
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定 生效年代: 1996
白颈长尾雉
名称:白颈长尾雉
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
别名:横纹背鸡
英文名: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种: 白颈长尾雉 S. ellioti
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
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两广。
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鸟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尾羽长,橄榄灰色,具多数栗色宽横斑,腹部为白色。嘴黄褐色,脚暗灰色。雌鸟体羽大部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
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见于茂密的竹丛及下木间。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于见到。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亦是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
食性: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据李炳华 (1985)等对白颈长尾雉的食性分析,春季主要吃紫云英、卷柏、马兰、看麦娘、半夏、半边莲、草、叶底珠、齿缘苦、繁缕、紫花地丁、石吊兰,以及萝卜、油菜的茎叶、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夏季则主要啄食锦鸡儿、山胡椒、野鸦椿、弥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虫。秋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壳斗科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蕨类、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茎和根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觅食。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常到农田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IUCN濒危等级: VU A1cd+2cd 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黑颈长尾雉
中文名:黑颈长尾雉
学名:Syrmaticus humiae
英文名:Black-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
别名:地花鸡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种: 黑颈长尾雉 S. humiae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
特征: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栖息于,疏林内.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
羽色: 雌性不同
体型:体重♂975g,♀620-746g;体长♂960-1045mm,♀471-500mm;嘴峰♂25-30mm,♀25-29mm;翅♂207-213mm,♀197-210mm;尾♂486-505mm,♀185-197mm;跗蹠♂60-67mm,♀53-63mm。
国内分布: 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维西、永平、腾冲、潞西、永德、楚雄、景东、镇源、德宏、保山、大理、迪庆、思茅、武定,广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天峨、百色为留鸟。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
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在海拔m、林下蕨类、蒿草和灌丛植物发达而又多岩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缘地带活动。
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1树栖1只,活动和栖息地一般较为固定。活动时甚宁静,有时除踩踏落叶或觅食扒动树叶弄出声响外,一般毫无声响。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极为警觉,不时的伫立张望,发现情况立刻钻入草丛或灌丛逃跑,紧急时亦直接起飞上树,或向上、下坡飞翔。一般飞行较低而速度缓慢,飞行时能在空中转变方向。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列为稀有种;
《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
名称:蓝鹇
学名:Lophura swinhoii
英文名:Taiwan Blue Pheasant
别名:蓝腹鹇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鹇属 Lophura
种: 蓝鹇 L. swinhoii
分布: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
栖息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以茂密的原始阔叶林和成熟的次生阔叶林最为喜欢。常活动在山脊平缓、坡度在10°-60°,尤其在20°-30°之间、林下灌木发达而又不过于稠密的林下地上。
习性: 常单独活动。通常5:00左右即开始活动,直到19:00左右停止,其中尤以晨、昏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差,晚上多栖息于树上。活动时常沿固定的路线进行,久而久之常常形成明显的’鸟径’。活动时常常昂首阔步,行动机警,受惊后迅速奔跑,羽冠耸立,尾羽微展,待跑到一定距离后再机警地观察动向,有时走走停停,四外观望。蓝鹇除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外,也能飞翔和跳跃。跳跃时鼓动双翼作为辅助,但有时也不张翼。疾走时头前后晃动,尾略向下垂。通常无固有的领域和活动范围,亦无领域性行为,即使在繁殖期间亦如此。
食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果实、种子以及根和苔藓为食。觅食活动主要在地面,常常快步行走,边走边啄食,即使在食物非常丰富的地方亦如此,显得很匆忙。觅食时或用脚爪刨开地面落叶和泥土再啄食,或用嘴直接啄食,除取食地面食物外,有时也通过伸颈或向上跳跃方式啄取灌木高处的浆果、嫩芽和昆虫。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1989年
中文正名:褐马鸡
拉丁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命名:Swinhoe,1862
英文名:Brown=cared Pheasant
保护等级:国家重点保护Ⅰ级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马鸡属 Crossoptilon
种: 褐马鸡 C. mantchuricum
褐马鸡成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瞩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线”。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十分美观。
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象一对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鸡”,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泛着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
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
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
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产的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褐马鸡为杂食性鸟类,大多数植物和动物都是它采食的对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松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种,动物性食物有像蝇类、蚊类、蛇类以及蝗虫类等。褐马鸡也喜欢觅食真菌类的银盘和羊蹄、荞面蘑菇等。
它分布区极为狭窄,除山西西部芦芽山、吕梁山的个别点外,还有河北西部小五台山有分布。
中国特有种。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小五台山 庞泉沟 芦芽山 五鹿山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东灵山 关帝山 黄龙山 芦牙山 吕梁山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生效年代: 1996
中文学名: 棕尾虹雉
学名 Lophophorus impejan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atham, 1790)
英文名 Himalayan monal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虹雉属 Lophophorus
种: 棕尾虹雉 L. impejanus
大型鸡类。全长约70厘米。雄鸟通体羽色艳丽。头铜绿色,羽冠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两翅表面呈金属紫色,具铜绿色缘。尾羽棕红色。下体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以至暗褐绿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有黑、棕及黄纹。颏、喉及下背白。尾羽棕色和黑色相杂,具白端。
棕尾虹雉又被叫做“九色鸟”。这些美妙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它的形象一定是非常美丽,尤其是色彩绚丽的雄鸟,体长为69厘米,体重2000克,头顶有一簇特别延长的蓝绿色羽冠,其羽干细而裸出,羽端呈匙状,向前卷曲,如同丝绒一般,甚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全身的羽毛都闪耀着彩虹一样的金属的光泽,头部为绿色;眼周裸出的皮肤呈海蓝色;后颈和颈侧红铜色;背铜绿色,其余上体紫蓝绿色,下背和腰白色;下体黑褐色,具显著的棕白色纹;尾棕红色。雌鸟体长55~60厘米,体重克。全身的羽色显得淡雅清秀,头和羽冠、上体均为黑色,具皮黄色或白色纹;下背皮黄色,具黑色同心纹;颏、喉及前颈白色,其余下体褐色,杂有黑纹或白色纹;尾羽棕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眼睛内的虹膜为褐色;嘴角褐色;腿、脚黄绿至暗绿色。
虹膜-褐色;嘴-灰黑;脚-橄榄褐色。
叫声:叫声及报警时发哨音,似杓鹬;常立于岩上鸣叫。
棕尾虹雉是典型的高山鸡类,生活在海拔米,终年被云雾笼罩着的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杜鹃灌丛之中。白天活动,晚上栖于陡峭的岩石上或杜鹃灌丛中。常成群活动,冬季有时可以结成20—30只的大群。那里自然条件非常严酷,整个夏季几乎总是在阴凉的细雨中和云雾笼罩下度过的,即使是晴天也常被飘浮的白云所缭绕,冬季则被皑皑白雪覆盖,但它却天生一付与环境相适应的本领。它的食物主要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嫩枝、块根、果实和种子等,有时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在国外分布于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在国内分布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的定结、定日、聂拉木、吉隆、亚东、林芝、墨脱、察隅、波密等地。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物种名称:绿尾虹雉
中文别名:绿雉、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
拉丁学名:Lophophorus lhuysii(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
英文名称:Chinese Monal Pheasant 、Phasianus versicolor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虹雉属 Lophophorus
种: 绿尾虹雉 L. lhuysii
大型鸡类。体长58—82厘米,体重692—1400克。4—5月繁殖,营巢于大树下和灌丛中,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23—25天。雄鸟头顶、脸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闪着绿色虹光,向后转为金属赤红色,从头顶后部耸起冠羽覆盖着颈部,呈金属青铜色,向后转为红铜色;后颈和颈侧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属红铜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转为紫铜色,并闪着金属绿蓝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上体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雨后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绿,故得名“绿尾虹雉”。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过去常见,现已罕见。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米的山区,并边缘性地见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及甘肃南部。
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食物: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为食。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主要用强大的嘴挖掘块根和啄食,很少用爪来刨食。它们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分布地山民观察,本物种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因此在当地,本物种的土名叫做贝母鸡。冬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老鹰的嘴,称为“鹰鸡”。
活动:日行性,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一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
鸣声:春夏季喜欢鸣叫。 雄鸟立于岩石,重复发出guli…声。雌鸟有时发出同样叫声。雄鸟炫耀时发出guo-guo-guo的短叫声,受惊吓时发出低声的geee叫声,冬季偶尔发出单调的a…awu, a…awu声。
CITES(华盛顿公约)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VU C2a (生效年代:2003年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中文名:红腹角雉
别名:寿鸡、灰斑角雉
拉丁学名:Tragopan temminckii
英文名:Satyr Tragopan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角雉属 Tragopan
种: 红腹角雉 T. temminckii
全长约60厘米。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头部、颈环及喉下肉裙周缘为黑色;脸、颏的裸出部及头上肉角均为蓝色;后头羽冠橙红色。嘴角褐色。脚粉红,有距。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尾羽栗褐色,有黑色和淡棕色横斑。脚无距。
体型: 体重♂980 1800g,♀930-1300g;体长♂480-660mm,♀440-550mm;嘴峰♂14-16mm,♀12-15mm;翅♂210-256mm,♀202-230mm;尾♂200-251mm,♂158-197mm;跗蹠♂71-77mm,♀58-68mm。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往东至云南北部、贵州东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广西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见于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缅甸北部和越南西北部。
栖息于海拔m的山地森林、灌丛、竹林等不同植被类型中,其中尤以m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最为喜欢,有时也上到海拔3500m左右的高山灌丛,甚至裸岩地带活动。
栖息于海拔米之间的冷杉、赤桦等林中,隐匿于稠密的杜鹃、箭竹丛间或密被苔藓的树上。主要食植物种子、果实、幼芽、嫩叶等。多单独活动。繁殖期在4~6月间。多筑巢于华山松主干侧枝叉处,由松萝、于枝、藤条、枯叶等构成。每窝产卵3~10枚,土黄色,密布以黄褐色斑点。孵卵期26~30天。
食 性: 主要以乔木、灌木、竹以及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枝、花絮、果实和种子为食。其中最喜食的植物种类有点地梅 (Androsace spp. )、碎米齐 (Cardamine macrophylla)、报春花 (Prinula spp. )、荚果蕨 (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酸模 (Rumes spp. )、蒿 (Artemisia spp. )、八月瓜 (Akebia trifoliata)、漆树 (Rhus verniciflua)、箭竹 (Sinarundinaria nitida)、茶藨子 (Ribes spp. )、悬钩子 (Rubus spp. )、血满草 (Samaucus adnata)、宝兴冷蕨 (Cystopteris moupinsis)、鳞毛蕨 (Dryopteis spp。)、荚蒾 (Viburnum spp. )、早熟禾 (Poa annua)、铁线莲 (Clematis spp. )以及花楸等植物的叶芽和果实 (李湘涛 1993)。此外也吃少量昆虫、盲蛛等动物性食物。
红腹角雉是一种有很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鸟类,早在前世纪就被输入到欧洲。目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川主要栖息地的调查,繁殖种群数量为4只/km2,冬季种群数量为8只/km2。目前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正受到林木砍伐、采药、偷猎和拾取鸟蛋等人类干扰和威胁,应加强管理和保护。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N级。
中文名称:黄腹角雉
中文别名:角鸡、吐绶鸟、寿鸡
拉丁学名:Tragopan caboti
命名人及年代: Geoffroy St. Hilaire, 1866
英文名称:Yellow-bellied Tragopan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
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产于浙江泰顺、文成、景宁、云和、丽水、遂昌、衢县、龙游;江西永新、井岗山、铅山、万年、上犹、崇义、大余;广东乳源、阳山、乐昌、曲江、连山、始兴、仁化、南雄、大埔、五华、潮州、怀集;福建武夷山;广西恭城、永福、灵川、兴安、富川、贺县、融安;湖南莽山。
黄腹角雉栖息于海拔600至20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栖息地内全年湿润温暖,年平均气温约15℃,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年降雨量约2000mm。
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也吃白蚁和毛虫。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交让木的果实及叶片,是黄腹角雉秋、冬季的嗜食对象,因而交让木也成为秋、冬季黄腹角雉的主要栖息过夜场所。交让木的分布与黄腹角雉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在树上筑巢,在粗大树干的凹窝处或水平枝杈基部以松针、枯叶、苔藓等编成简陋的皿状巢。
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有时还会干出“埋头不见”的傻事。当听到危险响动时,它不飞不跑,站在原地不动,东瞧瞧,西望望。发现有人正逼近自己时,想逃已经来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头钻进了杂草丛中,可是身子却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鸵鸟一样,故又被人称作“呆鸡”。因此,它的天敌很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红皮书濒危等级 :R(濒危)
IUCN等级:E
CITES : 1
《世界雉类保护行动计划》确定的急需保护种类.
中文名称:灰腹角雉
拉丁学名:Tragopan blythii
英文名:Grey-bellied Tragipan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Tragopan satyra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虹膜为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肉褐色。
灰腹角雉在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北部和不丹等,由于脸裸出部和体羽斑纹颜色的不同,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都有分布。指名亚种脸的裸出部为深蓝色,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藏南亚种脸的裸出部为金黄色,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的察隅、错那、墨脱等地。
栖息于海拔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下植被发达的潮湿常绿阔叶林带,冬季有时也下到米左右的低山地带越冬。
巢筑在树上,喜欢躲藏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多呈4—5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红皮书濒危等级 :R
IUCN等级: r
CITES: 1
致危因素 :主要是栖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拣蛋毁巢、猎杀等&
中文名称:虎头海雕
中文别名:虎头雕、海雕、羌鹫
拉丁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
英文名:Kamchatkan Sea Eagle和Steller's Sea Eagle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海雕属 Haliaeetus pelagicus
虎头海雕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最大的猛禽之一。虎头海雕(拉丁文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龙江、库页岛北部及俄罗斯尚塔尔群岛(Shantar Islands)一带进行繁殖。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冬季来临时都会往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这说明了虎头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布的范围亦不及白尾海雕广泛。
外形,因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描述:体型硕大,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一般而言,它们长86.5到108公分,翼展203到250公分。雌性的体重介乎于6.8到10公斤之间,而雄性的体重则仅介乎於5到6.5公斤。但曾经有一些例外的,根据有关的记录,身体最重的一只虎头海雕重达12.7公斤,翼展2.6米。特征为黄色的嘴特大,头部有显著灰褐纵纹;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尾楔形;下体浓褐色,胸羽有淡色纵纹。尾羽有14枚,比同属的其他海雕多2枚。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飞翔时,翅膀伸展,可见到双翼缘、尾下覆羽、尾羽的白色羽毛,与深色的身体形成强烈对比。他们锐利的双眼虹膜、强而准确的爪,以及威猛有力的喙,都呈现鲜艳的橘黄色,无论凌腾高空,或是停歇于枝头、海滨,都展现出王者的不凡气度与神气。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朝鲜及库页岛、阿穆尔河三角洲、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我国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有人认为没有亚种分化,也有人认为它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极为罕见,仅记录于河北滦南、山西榆次、辽宁大连和营口、吉林珲春、黑龙江抚远,以及台湾新竹和嘉义等地。除台湾为迷鸟外,其他各地的居留情况也尚不清楚,其中吉林、辽宁可能为夏候鸟,河北可能为冬候鸟,山西可能为旅鸟。
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的河沼地区高树上。,有时也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
虎头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尤其是鲑鱼和鱒鱼,除了鱼类外,它们亦有时会捕猎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吃腐肉。它们也会捕猎年轻的海豹。虽然很少有人对其觅食的习性进行研究,但它们的食物大致跟它们的近亲白头海雕和白尾海雕相同。但不象渔雕、鹗等那样食性比较专一,也吃野鸭、大雁、天鹅等大中型鸟类和野免、鼠类、狐等中小型哺乳类,以及甲壳类动物、幼海豹和鱼、海兽等动物的尸体等。
冬季成群活动。是渤海湾上空中最大型的猛禽,时常滑翔、盘旋于天际,行动极为机警。
叫声:粗哑吠声kyow-kyow-kyow,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发出强烈的kra, kra, kra, kra叫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红皮书濒危等级 : E(濒危)
IUCN等级 :R
CITES : 2
中文名:金雕
中文别名:金鹰、洁白雕、老雕
英文名 : Golden eagle
拉丁文学名:Aquila chrysaetos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真雕属 Aquila
种: 金鹰 A. chrysaetos
大型猛禽。全长76--102厘米,翼展达2.3米,体重2--6.5千克。体羽主要为栗褐色。未长成时,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缀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嘴黑褐色,基部沾蓝。趾、爪黄色。
嘴形大而强,头顶暗褐,后颈赤褐色,肩羽色较淡,呈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暗褐色,具暗色斑,尾羽先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飞羽内翈近基部的一半为灰色,具有宽而不规则的黑横斑,次级飞羽呈云石状色,近羽基一半呈灰白色。下体暗褐色。
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遍布于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为留鸟;偶见于安徽滁州、江苏镇江、浙江温州等地。
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