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形容有目的做事的成语而去做某件事用什么成语来

包括含义和故事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
2.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
2.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3.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後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後路,然後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纸上谈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纸上谈论用兵,即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的策略。后比喻与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空谈。
4.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5.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6.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7.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相关信息,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准备为国效力的精神。
8.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枕戈待旦
English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相关信息,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枕戈待旦
English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
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
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
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杀鸡取卵:
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的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纸上谈兵赵括乐不思蜀刘禅负荆请罪廉颇
答: 都是这样的。生完宝宝以后睡眠不够,休息不足。所以经常会忘东忘西,这也是正常的。
答: 视觉注意力不集中,被动注意过于敏感,细微的声音刺激也会引起学生的反应,很难将注意力较稳定地、较长时间地集中在目标任务上,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视觉记忆力不好,或是...
答: 确定研究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关键术语的界定和使用。历史研究是寻找过去的事实,并在这个信息基础上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所以,关键术语的逻辑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
答: 如果他能适应于大部分人,就是对的,而且也没有新的方法取代他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摘要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是指对成语的整体意义,或是其中关键或主要的词语或语素,做想当然或“望文生义”式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局部偏移与整体偏移。这种理解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6788560.htm  有的已被词典认可;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成了负偏移――误用。   关键词成语意义正偏移望文生义习非成是发散思维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有的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人们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一方面“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追求出新出奇,即对成语的整体意义,或是对其中关键或主要的词语或语素,做想当然或“望文生义”式的理解,这便是成语意义的正偏移(或正偏离)理解[1],这种理解是对成语常规用法“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让?麦卡罗夫斯基语),有些理解已被词典认可。本文分两个部分来探究。   一、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这种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将成语的意义做局部偏移理解,即抓住成语中关键的词或语素,做想当然或“望文生义”式的理解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总的情况是把成语中古奥生僻、艰深难懂的成分做通俗化的理解。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情况:   1.把生僻的古义理解为通俗而常用的今义。例如“爱财如命”,意为吝惜钱财就像吝惜他的生命一样。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来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爱财如命,何况吃官司的。”其中的“爱”,在古代是吝惜、贪婪的意思,现在被人们理解成了“喜爱”。   又如“七月流火”,本义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现在人们把它理解为七月酷热的天气,像火焰在涌动。这是把“大火星”(古义)的“火”俗解成了现在常用的“火焰”的“火”。如:“流火七月桑拿天,最高温度在32―35℃之间。”(搜狐 )   2.把甲语法性质的成分理解为乙语法性质的成分。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将动词性的成分理解为名词性的成分。如“感同身受”,意为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其中的“感”很多词典都释为“感激”,这是作为单音节的文言词的动词义。但在现代汉语中“感”作为语素多为名词义――感情、感觉、感受。于是,人们很容易将该成语的意思理解成: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例如:“韩正:政策制定者要感同身受理解买房人的渴求”(凤凰网 )。这种理解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认可。   (2)将名词性的成分理解为动词性成分。比如“首当其冲”的“冲”指要冲、交通要道(名词义),现在有时被人们理解成了“向前快速奔跑;冲锋”的动词义,整体义成了“冲在最前面”,例如:“看到群众遇险了,作为消防战士,我们就应该首当其冲!”(龙泉新闻网 )   (3)将形容词性的成分理解为名词性成分。比如“难(nán)兄难弟”,指兄弟们品德、才能都好,难以分出高低,其中的“难”是形容词义。据《世说新语?德行》记载,陈元方的儿子长文和陈季方的儿子孝文,争着说自己的父亲更好,请祖父陈??评判。陈??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到了元代,该成语就指患难兄弟了,其中的“难”(nàn)是名词义。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此义一直沿用至今。邹韬奋的《经历?“难兄难弟”的一个》中也有这样的用法:“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   (4)将名词性成分理解为形容词性成分。如“不登大雅之堂”,意思是粗俗的文艺作品是不能拿到大雅之人的堂前去观赏的。“大雅”原指对文学艺术有一套“雅正”标准的人,现在被理解成了高雅、华贵。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部小说,初名‘金玉缘。”全词的意思为粗俗的东西(多指文艺作品)是上不了高雅、华丽的厅堂(比喻严肃、正式的场合)的。   (5)将实词理解为虚词。典型的如“从井救人”中的“从”,是动词(跟从)。《现汉》的释义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来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并没有好处的行为。”《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现在人们将“从”理解为介词,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从井里救人”,整体义指冒极大的危险去救人。章炳麟《革命道德说》:“昔华盛顿拯一溺儿,跃入湍水,盖所谓从井救人者。”此义已被《现汉》认可。   又如“人定胜天”,“人定”本指人谋。指人的力量、智慧能够战胜大自然。《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现在人们把名词的“定”理解为副词的“定”(一定),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人类一定能够战胜大自然。   3.将属于同一语法性质的甲语义理解为乙语义。   (1)将一种名词义理解为另一种名词义,有时是将“施动”理解为“受动”。例如“雅俗共赏”,意思是不论文化水平高低,人人都能够欣赏。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其中的“雅俗”,原是施动义――将文化水平高的人称为“雅人”,将没文化的人称为“俗人”,现在被人们理解为受动义,指高雅的和低俗的文艺作品,在语法上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有时,是将较为抽象的名词义理解为较为具体的名词义。比如“斯文扫地”中的“斯文”,指名誉、信用、地位等(抽象义)(完全丧失)。《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现在被想当然地理解为颜面或面子(具体义)(完全丧失),整体义为:颜面扫地、面子尽失。如:“身置此境,一向鄙视粗鲁而极其珍惜面子的陈墨涵也难保读书人的礼教了,常常在心里恨恨地骂娘。他娘的实在不是个滋味,真正是斯文扫地。”(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2)将某一动词义理解为另一种动词义。比如“格杀勿论”,本指把行凶、拒捕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不以杀人论罪。《负曝闲谈》第三回:“如有白拒捕等事,格杀勿论。”其中的“勿论”,意思是不论(追究;认定)罪,现在人们想当然地理解为“不管(顾及/考虑)后果”,整体义为:杀(打)死再说,不管(顾及/考虑)后果。   4.用方言中的意义去理解成语中某个词的意义。例如“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也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其中的“老气”指老年人的气派。南朝齐孔稚??《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众人取笑了一回,见新人老气横秋的那个样子,便纷纷散去。”现在有人根据“老气”在方言中的用法[西南官话和吴方言中指“年纪很大的样子”(《简明吴方言词典》1986)],把该成语理解为老态龙钟或年轻人缺乏朝气。如:“从兴高采烈的年轻人到老气横秋的已婚男……或许你会明白,到底什么是爱情。”(胶东在线 )《汉语成语词典》收录了此义。   5.将不能分开理解的联绵词理解为可以分开理解的短语。典型的是“望洋兴叹”(芜崧 2002),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其中的“望洋”(也作“望羊”“望阳”)是个联绵词(单纯词)(仰视的样子),不能分开理解,可是,现在人们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了动宾短语――望着海洋。当叙述人们要达到某个目的或实现某个愿望力量不够或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无可奈何的时候,都可表述为“望X兴叹”。诸如:望山兴叹、望河(江、海、水)兴叹、望官兴叹、望博士兴叹、望房兴叹、望车兴叹等。这种理解已被有的词典认可,诸如袁林、沈同衡编的《成语典故》(1981)的括注为:“洋,现在一般都理解为‘海洋了。”蒋荫南、郭熙的《同义成语词典》(1987)说:“它的前后半截(都)是动宾结构,两截间是偏正关系,‘望洋修饰‘兴叹。”   (二)将成语的意义做整体偏移理解   细究起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收缩成语整体义的范围,或者将成语的整体义割裂做局部的理解。比如“安步当车”,意为慢慢地步行,当作坐车。《战国策?齐策四》:“?咴傅霉椋?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现在人们将原义的范围缩小,理解为仅指缓慢步行(甲)或弃车步行。《建宏成语义类辞典》(2001)收录了该义。如:“虽然他能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但为了增加运动量,他坚持每天安步当车,有时候还会骑自行车。”(中国玉环新闻网 )   有时理解成语时,舍去其中的某个语素。比如“不耻下问”,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可耻。《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被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向别人请教、提问,不觉得可耻”,舍去了语素“下”的意义。例如:“就像我们平时学习时经常会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应该不耻下问,你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嘛。”(《新民晚报》)   2.改变原成语的语气。比如“曾几何时”是个疑问格式,指才过了多少时候。表示没过多久。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现在人们将它理解为陈述语气:曾经在某个时候(时间)。例如:“日月如梭,曾几何时,我们还称呼他为……小马。可转眼小马哥竟然已过不惑之年。”(搜狐 )   又如“好自为之”,原意是陈述语气:喜欢自己亲手去做。《淮南子?本经训》:“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其中的“好”念hào,现在念作hǎo,整条成语的意义成了祈使语气,规劝别人好好地生活、工作,或妥善处理某事,如:这件事你好自为之吧(网络《百度百科》)。与此同时,词语的语法功能也改变了:原来的“好”是动词,带小句宾语“自为之”,现在的“好”是形容词,做状语修饰“自为之”。   3.改变原成语的语义关系。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递进关系,而且是指向别人的:已经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把他们安顿好。《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其中的“来之”和“安之”都是使动用法:使之来,使之安。后来被人们理解成了因果关系――既然来了就要安心(语义不再是外向)。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零二回:“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汉语成语词典》)   4.将成语意义做泛化理解。比如“美轮美奂”,最初是形容建筑美(房屋高大华丽)(轮:高大;奂:众多)。《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现在被人们做了泛化理解,可指风景、服装、文艺作品等的种种美态。例如:“阿联酋迪拜风景美轮美奂。”(北方网 )“挂满了摄影、剪纸、书法、美术等作品,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网易 )   5.既改变成语的意义,又改变其感情色彩。比如“炙手可热”(芜崧 2007),本指手一挨近就感到热得烫人,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现在被人们想当然地理解为人的人气旺、名气大、影响大,或者指事物紧俏、热门,这样,原来的贬义便成了褒义。例如:“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新浪 )。“一居室房屋租赁炙手可热,价格直逼三居室。”(胶东在线 )   也有由褒义转向贬义的。比如“差强人意”(朱楚宏 2000),原指勉强或大体上使人满意。《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现在人们望文生义地理解为表示情况很差,令人感觉很勉强,即不太令人满意。这是把成语中副词“差”(chā,稍微,比较)和“强”(qiáng,振奋)想当然地理解为形容词的“差”(chà,差劲,不好)和“强”(qiǎng,勉强。“强人所难”的“强”)了。这样,该成语的感情色彩就由原来的褒义变成了贬义。例如:“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中国公用企业和行业垄断性企业收费透明度低,服务质量差强人意。”(网易)   6.赋予成语另一深层含义。典型的是“呼之欲出”,其字面意思是:绘画逼真,似乎叫一声他就从画里出来了,深层含义指文艺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写、塑造相当生动逼真。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现在人们赋予它一个新的深层义――“新生事物即将产生”,此义深受青睐。例如:“中国高速铁路呼之欲出。”(《科技日报》)“‘十二五规划呼之欲出。”(《中国日报》)“房产税呼之欲出。”(凤凰网 )   7.将成语的意思做反向理解。如“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洞穴才刮进风来。比喻消息或谣言的传播不是没有根据或原因的。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现在人们做了反向理解:空洞里飘来的一股冷风,或者凭空刮来一股冷风,比喻消息或谣言的传播毫无根据或原因。例如:“建材涨价非空穴来风,商家进货价涨幅达35%。”(慧聪网 )   8.仅仅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这是名副其实的望文生义。比如“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可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现在被人俗解为用手上下摸捏,猥亵。例如:“不料,陈姓少年突向被害少女上下其手……并将她强压在地、强行脱去衣裤性侵得逞。”(《中国日报》)有时还被人们赋予了“   上上下下一齐动手”的含义,并将“上下其手”改成了“上下齐手”。例如:“如顺德的大部门体制改革……不但在改革谋划上省区上下齐手,且党政群联动宽幅展开,党政部门从41个精简为16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故意使用成语的字面意义,这在广告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比如某电冰箱的广告词是“停电二十四小时依然冷若冰霜”;某牙膏的广告词是“一毛不拔”;某减肥药品的广告词是“能让女人原形毕露”。新闻用语也“不甘示弱”,例如:“近日,本报连续关注了中山东路发现的古代建筑遗址的挖掘和遭施工破坏的过程……记者在现场看到,尚未被破坏的部分,一排排精美的皇宫石柱础呼之欲出(一呼叫就要露出来了),情形喜人。”(中国江苏网 )“社区护士大练兵,打针要能‘一针见血。”(汉网 )   不过,物极必反,对成语的意义做正偏移理解,如果与传统意义相去甚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的语感和可接受程度,就成了负偏移――误用。比如:“八年来,林黛对我的关怀,罄竹难书。”(《短篇小说?情书?绝情书》2000)“1930年最后一条野生袋狼被杀于墨本纳……袋狼这个曾经繁盛的物种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百科知识》2006年第3期)这两个成语用得有点离谱:“罄竹难书”是形容罪恶、劣迹的,不能形容关怀之类的积极现象。“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并不是灭绝、死亡的意思,因此,“销声匿迹”属于误用。   对于成语的误用与否,有时莫衷一是,一般人不好下结论,这时工具书特别是权威工具书就要站出来说话了。比如这样一些标题:“夺冠30万消息为空穴来风,国脚夺冠奖金5万”“山西试射三导弹?空穴来风”“史美伦离任传闻再起,种种迹象表明并非空穴来风”,等等。其中“空穴来风”的意思是“传言毫无根据”,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彭健等 )。这种理解是否合理?两部权威的工具书及时做了表态: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大胆认可了这一新义,《现汉》随后跟进,可谓一锤定音,起到了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二、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活跃的原因   目前,对成语做正偏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活跃?首先,这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关。过去,由于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过严,人们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总是中规中矩,不敢造次。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比过去放宽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与活跃起来了。于是,人们对成语意义的理解不再过多地参照现成的工具书所做的“硬性规定”,做一般的理解,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比如把“呼之欲出”理解为“新事物即将产生”,就很有创意。“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董奇 1985),这种思维方式值得在词语理解方面乃至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推广。其次,与社会的发展对词语运用的要求和人们遣词造句的追求目标有关。现阶段,成语传统的意义有些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这就要求人们运用成语也要与时俱进。于是,人们推陈出新,让现有的成语翻出新义。以“炙手可热”为例,其新义反映了人们在词语的选用上对形象性、典雅性、新颖性的追求。与这个成语意思差不多的还有“走红、紧俏、火爆、热门”等常用词语。另外,人们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当“走红”之类词用“腻”了的时候,自然要选择新鲜的词语,于是,“炙手可热”和“呼之欲出”也就“再度出山”,使旧词翻出了新义,颇有新鲜感和表现力。   对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是对成语的灵活运用,“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鲜明的时代特色”(朱楚宏 2010:15)。上述“人定胜天、望洋兴叹、差强人意、首当其冲、美轮美奂、雅俗共赏、感同身受”等许多成语的新义新用法都负载了新的文化因子,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成语的传统意义是经过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人们对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所产生的意义,虽说是对传统意义的“叛逆”,但由于使用频率相当高,就应该予以承认。事实上,它们已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而且有一部分已被工具书收录,将形成第二次“约定俗成”。这样,就为读者理解成语的“另类”用法提供了“从俗从众”(朱楚宏 2000)的客观依据和标准。   成语的正偏移理解所产生的新义是对其传统意义的合理补充,二者形成了成语“义系”的新格局。这种新义为什么能够形成而没有另创新成语来表示呢?语言学家是这样解释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地增多的,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语言的这个要求由于词义的模糊性而得到满足,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像科学术语那样界限分明,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延伸,这使它能够兼表有关的事物。”(叶蜚声,徐通锵 )反之,如果另创新成语,就会大大增加汉语成语词库的容量,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于是,人们放弃了另创新成语,而是借已有成语来表达新的意义和用法。   附注   [1]修辞学上所谓的“正偏离,是相对负偏离而言,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反常规现象”。参考:祝敏青.荒谬信息的正偏离效应.修辞学习,1999(1).   参考文献   1.董奇.发散思维测验的发展与简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1).   2.姜小欣.错用成语.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7(2).3.蒋荫南,郭熙.同义成语词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闵家骥等.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彭健.“空穴来风”还要用错多久.中华新闻报,.   6.芜崧.“望×兴叹”不该遭遇尴尬.语文学刊,2002(5).   7.芜崧.炙手可热的“炙手可热”.语文学刊,2007(6).   8.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9.向光忠.建宏成语义类辞典.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   10.原建平.中华成语大词典.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11.袁林,沈同衡.成语典故.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张亚玲.被望文生义误用的成语.教育革新,2007(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6.   15.朱楚宏.成语的理解也须从俗从众――“差强人意”意义浅析.语文建设,2000(4).   16.朱楚宏.成语语义超常引申新探.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长江大学文学院荆州434023)   (责任编辑李潇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有目的做事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