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得40年的可配宾得相机手动镜头和长镜有收藏价值吗?

当前位置: >
【宾得(PENTAX) Z-1P型照相机】,包括宾得/PENTAX Z-lP机身和宾得原装镜头、外置闪光灯等,日本旭光学公司1994年推出作为顶级自动对焦相机Z-1的改进型,功能完好,正常使用,品相好&&&拍品编号:&
领 先 者:
起 拍 价:1000元最小加价幅度: 20元
运&&&&&&费:
快递:23.00
开始时间: 10:07:55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28次 出价次数:0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线下收款方式:
工商银行(8224463)
年代:1994材质:金属、光学材料尺寸:长17.0*宽16.0*高9.0(cm).品相:九品
品相描述:整部相机功能完好,正常使用,品相好,镜头光学通透,光圈顺滑,电动内对焦机构精准,手动变焦转动舒适,带全中文日本原厂说明书和原装照相机包,赠配套全新松下2CR5锂电池。
? 该照相机比较贵重,对运输条件要求比较高,朋友如果下订单或者竞拍购得,一律通过顺丰速运发货。
详细描述:【宾得(PENTAX) Z-1P型照相机】,该照相机包括四部分:宾得(PENTAX) Z-lP机身(编号7005205)、宾得SMC PENTAX FA 1:3.5-4.7 28-80mm镜头(编号4509185)、外置闪光灯和原装尼龙内衬棉布大型照相机包,日本旭光学公司1994年推出作为顶级自动对焦相机Z-1的改进型,功能完好,正常使用,品相好,带全中文日本原厂说明书和原装照相机包,赠配套全新松下2CR5锂电池。
  宾得SMC PENTAX FA 1:3.5-4.7 28-80mm镜头,作为鼎鼎有名的红字老F头,全玻璃镜片,是70年代日本群起100多家光学厂中的领袖产品,击败德国镜头霸主地位的魁首,至今受众多光学爱好者膜拜。产品经过几代的发展,从无膜Takumar开始,到单膜Super Takumar,最终发展为多膜SMC,镜头掺入镧系、锕系元素,起到提升成像特效作用,但随着放射性元素衰减,镜头多呈现特有的黄色,业界称Takumar黄。
  宾得(PENTAX)Z-lP照相机,是日本旭光学公司于1994年作为顶级自动对焦相机Z-1的改进型推出的。Z-lP与Z-1的各种功能基本相同,只是为了优化操作,把个人风格功能由Z-1的18项减为15项,但是功能没有改变,其原因是Z-lP将Z-1的一些个人风格功能转移到了基本操作上。该机被英国权威摄影杂志(业余摄影) (AMATEURPHOTOGRA-PHER)推选为&年度优秀单镜头反光相机&,1996年,美国(大众摄影)评价Z-lP为半专业型35毫米自动对焦相机,星级评定为四星级半。
  该部宾得(PENTAX)照相机包括两部分:宾得(PENTAX) Z-lP机身和宾得SMC PENTAX FA 1:3.5-4.7 28-80mm镜头,机身和镜头号码分别为09185。从外观上看,宾得Z-lP相机,其宽大的手柄使整个机身形成&L&型,对于持握很有利。据称Z-lP的机身顶盖表面经过镀膜,此镀膜能够确保相机亚黑色表面经久如新。机身上各种开关、按键很小,宽大的液晶显示屏秉承了宾得AF相机的独创,位于取景器上方,而闪光灯热靴座位于手柄上方。相机的三个主控转盘全是内藏式,这种方式既利于操作,也使机身更加简洁。宾得Z-lP相机的外壳为深灰黑色,在用力压握下没有变形,全机身压花、手柄饰有真皮,很利于防滑。机身重650克(不含电池),用碳酸脂高强度塑料制成。
  宾得Z-lP相机的调控部分设计相当合理,在使用者右手拿起相机时,大拇指和食指就自然地按在了TV和AV调控转盘上。TV盘用来调控快门时间,AV盘用来调控光圈值。在使用不具备A挡的镜头时,或具备A挡但光圈未锁定在A挡时,转动AV盘不能起到调控光圈的作用,此时只能靠手调控光圈值(没有A挡的镜头在液晶屏和取景器内没有数值显示)。并且Z-lP的AV调控转换盘处在相机背上,用来放大拇指的弧形凹槽内,这种设计既利于持握相机,也利于大拇指转动AV调控盘,并且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原理。在机背的深凹槽外面左侧有两个按钮,上面的调控按钮控制测光,下面为曝光补偿按钮。深凹槽的右侧并排有两个按钮,左侧的是IF钮(多功能按钮,配合超能程序、超能手控和模式转换等用),右侧是ML钮(记忆锁,按动后相关资料保存10秒,取景器内有显示符号。要取消该功能,只要再接一下ML按钮)。在机身右侧有两个按键,上面的是景深预视按键,下面的是镜头锁控按键。在相机的左侧,顶都是模式设定按钮和转盘(配合TV或AV盘使用),前部上方是用小盖盖着的电子快门线插孔,下都是调焦模式转换开关。当调焦开关处于MANUAL挡时为手控对焦,当调焦开关处于SERVO挡时为连续自动对焦,当调焦开关处在SINGLE挡时为单次自动对焦。相机的主控开关位于液晶屏右侧,当开关处于US-ER时为自定功能,开关处于ON时为全功能,处于OH时相机断电、全机功能锁闭。在液晶屏的前方是内置闪光灯,在按下左侧的按钮后内置闪光灯会弹起来,并可根据现场光线自动投射对焦光束(范围在1一6米内有效),使用八幅面多区域测光时会作自动曝光补偿。
  在闪光灯下部有一只自拍灯,使用自拍时指示灯会闪烁提请注意。
  宾得Z-lP相机的调焦方式是靠处于机身内部的电机来实现自动对焦,从理论上讲,这种对焦方式不如佳能相机的镜头内置马达对焦快,尤其配用长焦镜头后缺陷会更明显。该相机采用TTL镜后相位差检系统自动对焦,有效照明范围在EV-l至EVl8(使用ISO100胶片,50毫米1:1.4镜头)。对焦区域为中心单点式,这种单点对焦方式不如多点式对焦灵活,也不便于构图。Z-lP相机的卡口是宾得专用KAF-2插刀式接环(配上自动对焦耦合杆和提供镜头资料的六个接点,给电动变焦提供电源的两个接点),适用KAF-2、KAF、KA及K卡口镜头。当加用1.7倍自动对焦增距锐后,可以使最大光圈为F2.8以上的KA、K卡口镜头实现自动对焦。使用手控对焦镜头时,相机对焦正确后,对焦灯亮宾得Z系列相机与宾得FA镜头配用后,可以实现手控变焦和电动变焦。电动变焦有三挡:把变焦钮完全向左或向右推,变焦速度最高;只作轻微拨动时,变焦速度最慢;介于两者之间的位置时提供中速变焦。同样Z-lP配28一105毫米镜头除能实现以上功能外,还可以实现宾得Z系列所特有的定位变焦、固定影像尺码循迹变焦、放射效果等特殊变焦功能。使用定位变焦功能时,拍摄者按住镜头上的变焦设定钮后,镜头就立刻回到预定焦距上,此功能在新闻、体育摄影等方面能派上大用场;固定影像尺码循迹变焦功能是指相机在完成构图后能够&记住&主体的大小,然后不管主体离相机的距离如何变化,镜头都会自动变焦维持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不变;放射效果功能,可在照片上动体影像四周&迸发&出放射线条,表现出强烈的爆炸效果,一经启动此功能,当曝光进行一午时,镜头便开始变焦使照片形成爆炸效果。宾得FA镜头的电动变焦和手控变焦转换,是靠推拉变焦环来实现的。将变焦环向机身方向拉出为手动变焦,向相反方向推回(出现POWERZOOM字母)为电动变焦。
  Z-lP的测光方式有三种:1.TTL镜后全开光圈八幅面多区域测光。此方式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光线情况作最佳分析,提供正确取光值。当主体受光超过EVl4(ISO100)时,相机的微电脑会自动修正取光补偿,很适合初学者用。2.重点测光。此方式的测光范围是全张照片的25%中心圈范围内,使用该方式拍摄高反差的情况很适宜,能够使主体不至于出现曝光过度或不足。3.偏重中心测光。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测光方式,在确定曝光值时,它偏重于照片中央范围的受光情况,同时也会计算周围的光线情况。当使用没有资料接点的K型镜头时,不能使用八幅面多区域测光,只能使用重点测光或平均偏重中心测光。当主控开关在USER位置时,只能使用平均偏重中心测光,但可利用自定功能把平均偏重中心测光改为重点测光。
  宾得Z-lP有超能程序曝光、程序曝光、光圈先决曝光、快门先决曝光、超能手控曝光、手控长时间曝光、TTL镜后程序自动闪灯等七种曝光模式。超能手控曝光改变了以往那种手控曝光需要先测光,然后选择合适的快门及光圈,才能实现正确曝光的操作过程。在使用此功能时,只要按一下IF钮相机会自动选择适当的光圈和快门组合,操作者可为了不同的效果使用AV盘和TV盘来调整特定的光圈及快门组合。当使用KA镜头时可以实现以上曝光模式,使用K型镜头时只能实现光圈先决自动曝光和超能手控曝光模式,并且不能使用AV盘来调控光圈。Z-lP有四种不同的程序曝光曲线(正常、动感、景深、最佳解像)供使用者选择。Z-1P能够实现+/-4EV(由宾得个人风格分1/3EV或l/2EV调节)、多次曝光(可选用2一9次)、定时自拍(12秒或2秒,并有3格连续自拍,能中途取消)等特殊曝光功能。
  宾得z-lP相机有单格、连续(每秒4格)卷片、中途退片功能,胶片感光度可以按1/3EV识别DX码(自动设定范围为ISO25至ISO5000)或手控设置(设定范围为ISO6至ISO6400)。
  使用内置闪光灯能够实现后帘同步、慢门同步、消减红眼闪光、输出补偿等功能,取景器内有充电显示信号,正常同步为1/250秒,后帘同步时为1/125秒。取景器有屈光度调节装置(隐藏在眼罩内),调节范围由+1.5D至-2.5D。该机还可以实现全景片幅(13x36毫米),推动后盖下的开关即可,并在取景器内有红色P显示。全机靠手柄内的一枚6V锂电池供电。
  Z-lP相机其宽大的液晶屏和取景器内的发光二极管除了显示液晶资料外,还可以发出图形警告,共有六种方式:
  1、当无法完成自动对焦情况下,取景器内的发光二极管对焦灯会不停地闪烁。
  2、当胶片安装不妥时,液晶屏上的胶卷图形会不停闪烁。
  3、当使用程序挡或光圈先决式自动曝光模式时,主体在阴暗或逆光的环境下,取景器和液晶屏上的闪光符号会不停闪烁。
  4、相机配用的镜头遮挡闪光光束,便所摄景物不能全部受到闪光照射时,闪光符号会不停闪烁。
  5、在快门先决模式下,若主体太亮或太暗,正确取光应使用的光圈超出了镜头所提供的范围,取景器及液晶屏上最小光圈值或最大光团值会不停闪烁。
  6.在先圈先决自动取光模式下,当景物太暗或太强时,实现正确取光所用快门时间超出了相机所能提供的范围,取景器和液晶屏中相应的最长或最短快门时间值会不停闪烁。通过笔者实用,综合评述如下:
  优点评说1.宾得相机的K型卡口是目前惟一的一种被众多相机生产厂家共用的卡口类型,旭光学公司在开发AF相机时仍然延用K型卡口,便K型手控镜头与自动对焦镜头能够通用,并且能通过AF1.7倍增距镜接环使最大光圈为F2.8以上的镜头实现自动对焦。这一点对以前拥有宾得手控对焦相机或其它K型卡口相机及镜头的使用者,更换自动对焦相机是很大的优点。宾得Z-lP相机在使用手控对焦镜头时,在对焦正确后取景器内有正确对焦显示,并可以实现陷井式对焦功能(需要配合专用电子快门线)。
  2.Z-lP在只有10瓦的灯光下,不用自动对焦光束也能迅速对焦。使用伺服自动对焦时,通过个人风格选择电动变焦的同时自动对焦,拍摄动体很方便。配用28一105mm镜头后,聚焦从0.43米到无限远只需不到0.8秒的时间就可以将焦点对实。
  3.Z-lP机身、镜头卡口用金属材料制成,给人一种经久耐用的感觉。装卸镜头钮宽大.利于迅速更换镜头。景深预视钮为机械式,按动要用力,但不像一些电子景深预视钮那样既耗电又&娇嫩&。
  4.转盘式功能调控既利于操作,又利于防尘,并且简化了操作方式。宾得Z-lP的转盘式调控简单明了,不像有些AF相机那样满身全是按键,让人无从下手。各功能按钮、开关也设计得很合理,而且在眼睛不离开取景器的情况下调控自如。
  5.屈光度调节杆藏在眼罩内,调节时先将眼罩取下再调节,调节好后再将眼罩安回原处。同样,电子快门线插孔、外接闪光灯插座等都藏于保护盖下,不但防止误触也利于防尘,而且这些保护盖都能装在相机背带两侧的小带子内防止丢失,这一点难能可贵。
  6.Z-lP相机在卷片时马达的声音很小,在按动快门时只听见快门的开启声,而听不到卷片的声音。
  7.在日本四大相机制造厂家生产的自动对焦顶级相机中,宾得相机是最便宜的,Z-lP机身在北京市场价大约为4300元人民币,带日期后背型贵200元左右,只相当于其他三家顶级相机的一半或更少。这一点很适合我国工薪阶层高级摄影爱好者。
  8.Z-lP相机的超能程序设计得很实用,能随时选用快门先决或光圈先决曝光模式,这样对来不及使用功能转换盘很有利。同样超能手控曝光更是让使用者免去不测光后调节快门和光圈的繁琐过程。
  二、缺点评说
  1.宾得Z-lP采用单点式对焦,这一点对拍摄主体不在取景器中心的画面时容易造成失误,虽然这种不足可利用锁定焦点再构图的方式加以解决,但如果拍摄主体处于快速移动、构图主体又不在画面中心的情况下自动对焦将无法实现。在配用28一1O5mm原厂FA镜头后,在28mm处时对焦有些靠前。使用伺服自动对焦时感觉镜头压动大,尤其室内对焦同时变焦时更为明显。
  2,退片时噪音很大,在出席音乐会等对噪音要求严格的场合时很不便。
  3.后盖没有释放保险装置,不利于防止误开后盖。
  4.对焦模式开关设计手感不好,很容易扳错,有时会因此错过拍摄良机。
  5.闪光热靴插座改在手柄上以后,虽然有利于持握大型闪光灯,但用左眼取景的摄影者在取景时右眼无法观看画面外的景物。液晶屏在取景器上离取景目镜太近,大多数使用者并没有严重近视,总要放近些才能看清,这反而不便观看。
  三、综合评定
  在35毫米AF自动对焦相机中,宾得Z-lP相机的各种功能设计得都很实用,价格也很适中。K型卡口为我国拥有量最多的通用卡口,很多摄影爱好者使用的手拉对焦相机为K型卡口,那么这些人在更换顶级AF自动对焦相机时,首选机型为Z-1P还是很合适的。宾得相机的手控对焦镜头和自动对焦头能互换,宾得镜头的成像质量一直以高素质而著称,以上几点很让拥有K型卡目的人士欣赏。从规格来看,Z-lP完全具备了专业AF自动对焦相机所应具备的功能,但明显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与尼康、佳能等专业AF自动对焦相机比较而言。从笔者使用看来,该相机供高级业余摄影爱好者从事摄影创作还是能够胜任的。
  【关于发货运输方式的说明】
  该照相机比较贵重,运输过程易于破损,对运输条件要求比较高,为确保安全快速送达,朋友下订单或者通过竞拍购得,一律通过顺丰速运发货。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没有出价记录。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请登录后再进行出价
如果还没有孔网账号请先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孔夫子拍卖网  , All
Reserved 京ICP证110332号 京ICP备号-1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我有一部1968年左右的日本原产原件宾得胶卷全机械相机,很新。镜头齐全,长中广齐全。想换一套房子。_百度知道
我有一部1968年左右的日本原产原件宾得胶卷全机械相机,很新。镜头齐全,长中广齐全。想换一套房子。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还是自己收藏吧
北上广一个平米也换不到。
这相机恐怕没那么大的价值。喜欢就自己留着收藏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帖子主题:数码相机的镜头,镜片制作过程
共&32972&个阅读者&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数码相机的镜头,镜片制作过程
文章提交者:roucky1979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55-0-1.html
镜头的生产方式一,以冲压形式生产:三星只能在HOYA那拿二流镜头。忘了跟大家说了,宾得很多年前就跟豪雅眉来眼去更是在07年彻底投入豪雅怀抱更是将生产完全转移至chiangmai与苏州。至于豪雅,是sony与no的镜头供应商,同时与的卡尔蔡司合作设计生产镜头(所以大家平时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标注卡尔蔡司镜头皆为HOYA出品)。当然尼康与佳能同时也与豪雅有合作关系。据可信小心从最近两年开始,懂行的人是不买sony产品的,前两年很是推荐sony产品。至于开发镜头,相机需要涉及精密机械加工,这一层次的加工机械要求是超过生产的,一直受政府出口管制的。主要是生产镜片模具的加工设备涉及到东芝与三井和不二越的精密加工机床。使用通用公司与某家公司生产的人造钻石磨头。永远不能停下来的,气体支撑马达,加工速度每分钟20,000转。模具原材料采用来自于美国与日本的超硬陶瓷模具胚料,美国的相对贵一些,在上模具与下模具上加工出想要的形状。然后会将之送到美国去用激光在模具上打上一些很小直径的孔。有了模具下面主要是将东京照岛产的玻璃原材料放到相应的模具中放在900度左右的冲压环境中进行冲压,此环节是高度自动化的环境,同时对速度要求也比较高。成型后的镜片会送入表面检查环节,主要是人工,检查表面是否有划伤。通过的镜片会送入取型工序,主要是 一些半自动机器使用砂轮在径向进行加工得到想要的尺寸。得到不同性能的镜片当然就可以组装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进行工序切换间的必要的清洗工作,主要以自动化生产线来运作。下面就会进入镜片的粘结程序,比较简单了,基本要求是光轴尽可能的对齐二,第二种生产方式就是传统的光学镜头的镜片生产方式,俗称光学冷加工还是离不开模具的生产,重点是实现镜片外形与生产时夹持的功能的模具,基本上用5轴CNC设备就能搞定另外在镀膜时的参数设置(主要是镀膜机的温度,镀膜材料的选择等),以及,镀膜时使用的用来盛放镜片的盛具对加工要求精度比较搞,加工设备,检查设备,以及人员素质光学镜片生产的难点,1,镜片设计,2,镜头设计,3,加工难度,冲压式生产时的模床控制与加工精度,特别提示一下,这些设备都是特制的,控制采用开放式工业级计算机架构,外接普通笔记本电脑,应用VB编程实现对马达与盛物台的控制。马达基本控制采用omoron变频器实现转速控制。马达是气动的,采用压缩空气做支撑与驱动,当然采用别的形式也行。马达转速要求20000+―1每分。冲压采用自动冲压,真空加热炉中采用类似于磁控管方式实现急热,冷却时使用氮气。没什么好说的,环境决定不可能用人工实现。光学冷加工时的模具生产采用精度稳定的CNC ,即可对普通的铸铁材料进行取形。MC对铜片钻孔,但不是钻透,而是保留3-5um用来在其上放置需要被镀膜的镜片,想来大家一定会猜出来了,孔的直径必须比镜片直径大一些,嘿嘿嘿嘿。忘了一点,比较重要的了,就是回冷,所有的镜片尤其是冲压出来的镜片因为在900度左右的高温里炙烤过,所以内部物理结构会有变化,所以需要在油中进行回冷。以上仅是镜片的大概流程,视反应后次再为大家讲解相机其他部分从原材料怎么到成品的过程。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数码相机的镜头,镜片制作过程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荣光属于mit,属于真正的大学,ocw.mit.edu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3457 工分:50
左箭头-小图标
我反正想自己做个镜头然后用我的手机照相。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幸好他老人家西去了,否则以他的嫉恶如仇的性格怕是会放出什么炮仗吧。你说你还读过研,MS 就这水准啊。呵呵,尼康镜头你都不知道叫什么就国内生产了!柯美已经是历史了,你怎么跟大师一样的都喜欢用古旧的东西。国安部,国安局的人会喜欢你哦。你帮她们升了一级。hoho,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是很无奈。估计你老人家是因为马列和政治思想比较过硬才被招入510所的吧。不过好像国内导弹做得好的,火箭做得好的所都在北京上海呀。你们也许是在做前沿科技给未来打基础的也说不定啊,想起了小时候看得科幻小说哈,太阳帆,用光的压力,虽然很小但是在太空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以持续得到加速度。很前卫的想法。好像,当年美国还搞过,核子火箭,利用一个反扣的大碗,在碗里发生核爆炸用来推动火箭,很是具有想象力。上了这么多年学,只会按图索骥,唉,中国大学的悲哀。中国人全体的悲哀啊。大学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112楼的发言:安全部(不是国安部),他们现在什么闲事都管,我们一天如果工作8消失,有2小时是安全部在做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每天就是保密保密保密,就这样还都有泄密的。现在不保密不行了,我们想发篇文章,编辑部的人都要让我们说明是什么项目,我们只能告诉它是973项目,但是编辑部的编辑们非要让我们提供项目编号和合同号,不提供的就不给发表。
也不要说什么研究所本位主义,现在保密做的好的也就是研究所了,高校保密情况十分糟糕,我在高校读硕士的时候,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整天看实验室的电脑,我们做的一些敏感的课题都被他们看到了......忘了,请问你忽忽把致公党拉出来干吗?貌似不可能有什么研究所和他们有关系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112楼的发言:安全部(不是国安部),他们现在什么闲事都管,我们一天如果工作8消失,有2小时是安全部在做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每天就是保密保密保密,就这样还都有泄密的。现在不保密不行了,我们想发篇文章,编辑部的人都要让我们说明是什么项目,我们只能告诉它是973项目,但是编辑部的编辑们非要让我们提供项目编号和合同号,不提供的就不给发表。
也不要说什么研究所本位主义,现在保密做的好的也就是研究所了,高校保密情况十分糟糕,我在高校读硕士的时候,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整天看实验室的电脑,我们做的一些敏感的课题都被他们看到了......呵呵,貌似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吗。你说你们研究所保密工作做的好,我所不少研究所人员流失严重,学风恶劣。请问有意见否?本贴谈论的是数码相机的镜头问题,请问有必要非要把密级的东西在这里显摆吗?对于某些研究所本位主义,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鼠目寸光,甚至存在吃项目用项目的问题,貌似别人并非不知道吧。也许你们所很好。本位主义是说保密问题吗?貌似这个帖子就是说如何生产化消费相机镜头问题。就是有些人非要搬出光学设计手册,用自己的知识去套用,甚至用60年代的红外测试光路吓唬人,请问这是不是本位主义情节爆发所致?工业,就是要简单化稳定化,和科研中可以钻钻牛角尖全不是一回事。二战各国都明确要求降低设计精度以提高生产能力,请问应用科学研究所老是去搞一些用不上的东西,拿了再多奖励,得到再多项目经费,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安全部(不是国安部),他们现在什么闲事都管,我们一天如果工作8消失,有2小时是安全部在做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每天就是保密保密保密,就这样还都有泄密的。现在不保密不行了,我们想发篇文章,编辑部的人都要让我们说明是什么项目,我们只能告诉它是973项目,但是编辑部的编辑们非要让我们提供项目编号和合同号,不提供的就不给发表。也不要说什么研究所本位主义,现在保密做的好的也就是研究所了,高校保密情况十分糟糕,我在高校读硕士的时候,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整天看实验室的电脑,我们做的一些敏感的课题都被他们看到了,比如说碱金属储氢这个课题,就被本科生拷走了报告,最后出事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1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10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106楼的发言:
实情有时候还真得是这样的,我们的研究所已经脱离社会很远了。
我们的很多科学家已经很像古代的秀才了,学而优则仕已经都属于官员了。
更何况,很多人都不是学而优的了。
更多的是搞了课题出了论文拿了奖金后出国换绿卡了。哼哼。
那你认为安全部是干什么的?中国致公党是干什么的?跑不出去的,现在像5、6、7三个系列的人全部不准出国学习和参加外国学术会议。^_^安全部回来管这闲事,貌似某些名牌大学都在海外举行校友会了,这个安全部也管?一看见课题论文什么的就想到“安全部”,也算是研究所本位主义情节大爆发,太高抬自己了吧。至于致公党,司徒美堂先生的大名好歹还听说过,请问这干他们什么事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10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106楼的发言:
实情有时候还真得是这样的,我们的研究所已经脱离社会很远了。
我们的很多科学家已经很像古代的秀才了,学而优则仕已经都属于官员了。
更何况,很多人都不是学而优的了。
更多的是搞了课题出了论文拿了奖金后出国换绿卡了。哼哼。那你认为安全部是干什么的?中国致公党是干什么的?跑不出去的,现在像5、6、7三个系列的人全部不准出国学习和参加外国学术会议。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106楼的发言:
实情有时候还真得是这样的,我们的研究所已经脱离社会很远了。
我们的很多科学家已经很像古代的秀才了,学而优则仕已经都属于官员了。
更何况,很多人都不是学而优的了。更多的是搞了课题出了论文拿了奖金后出国换绿卡了。哼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11953 工分:1
左箭头-小图标
carl zeiss的镜头基本上都是在KONIKA MINOLTA生产.一年付1,000,000,000日元.尼康当然是自己的镜头.镜片大部分是中国国内生产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大雁老师怎么又出来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实情有时候还真得是这样的,我们的研究所已经脱离社会很远了。我们的很多科学家已经很像古代的秀才了,学而优则仕已经都属于官员了。更何况,很多人都不是学而优的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10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10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92楼的发言:......
你还是没有看过手册,手册里讲的是各种玻璃的各种性能参数,一种型号的玻璃,对应的参数确定好后就会加入到手册里。举个例子,做个双胶合透镜,选用K9和ZF2玻璃,在手册里查到参数后套到PW公式里,选取好焦距和孔径,用公式解出初始解后,代入ZEMAX或CODE V 进行优化。研发只是确定哪种光学系统适合系统要求,比如设计一个广角变焦摄影物镜,系统要求只有焦距、孔径、视场以及像差要求,是采用6片式还是8片式,加不加矫正板,这些是设计中决定的,而确定好结构,选取好材料后,光学曲面半径和初始面型,以及边缘和中心厚度是要由公式来进行计算的,公式中不同的参数就要通过手册来查到。最后得出初始解,还要上电脑上进行优化。
使用硫化铅传感器,就是因为这套系统是近红外区域,硫化铅传感器有个好处是在常温下就能够当作光传感器使用,而InSb或镝镉汞,只能在77K下作为光传感器,常温下只能做热探测器。在近红外区地面环境下,石英已经够用了,这套光路确实很有一段时间了,60年代设计的,新的不敢拿出来,要保密的。这只是用来做教学参考的,用石英比较好算,换成玻璃也能在可见光下进行计算。
电子版的手册是71年的,纸质的手册是99年的 ,还有一本05年的新版,但是上面有一些错误,09年的最新版在我老板手里。71年的手册好处是给出了一些很老的镜头和反射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像差表,在做一些简单透镜时就不用进行优化了,直接对已有透镜进行缩放了。85年修订的时候把这些老的系统给删掉了,只保留了40年以后的系统。像德八这种经典系统就找不到了。
手册就是个设计工具罢了,阁下把它当原理还真高抬它了。
又,阁下说道光测试热测试,请问阁下红外光信号测试和热信号测试有多大区别?以阁下光路看,谅必不是什么红外载波信号的检测系统吧,老实说窗口材料选择得体,且通带控制的好点,在下还真建议将传感器改成热释电的。至于致冷传感器事实上肯定比非致冷的好些,不过结构复杂程度和成本控制上会有一些问题罢了。阁下忽忽找来个红外光路,难道连这些都没搞明白吗?!
我不是说了吗?这套系统是60年代设计的,现在只是在教学上用来做光路计算的模板而已。这套系统特点是足够复杂又足够简单,而且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初始参数和玻璃牌号来改变性能,非常适合用来做本科生的期末考试。那就请不要拿出这个来忽悠人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10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92楼的发言:......
你还是没有看过手册,手册里讲的是各种玻璃的各种性能参数,一种型号的玻璃,对应的参数确定好后就会加入到手册里。举个例子,做个双胶合透镜,选用K9和ZF2玻璃,在手册里查到参数后套到PW公式里,选取好焦距和孔径,用公式解出初始解后,代入ZEMAX或CODE V 进行优化。研发只是确定哪种光学系统适合系统要求,比如设计一个广角变焦摄影物镜,系统要求只有焦距、孔径、视场以及像差要求,是采用6片式还是8片式,加不加矫正板,这些是设计中决定的,而确定好结构,选取好材料后,光学曲面半径和初始面型,以及边缘和中心厚度是要由公式来进行计算的,公式中不同的参数就要通过手册来查到。最后得出初始解,还要上电脑上进行优化。
使用硫化铅传感器,就是因为这套系统是近红外区域,硫化铅传感器有个好处是在常温下就能够当作光传感器使用,而InSb或镝镉汞,只能在77K下作为光传感器,常温下只能做热探测器。在近红外区地面环境下,石英已经够用了,这套光路确实很有一段时间了,60年代设计的,新的不敢拿出来,要保密的。这只是用来做教学参考的,用石英比较好算,换成玻璃也能在可见光下进行计算。
电子版的手册是71年的,纸质的手册是99年的 ,还有一本05年的新版,但是上面有一些错误,09年的最新版在我老板手里。71年的手册好处是给出了一些很老的镜头和反射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像差表,在做一些简单透镜时就不用进行优化了,直接对已有透镜进行缩放了。85年修订的时候把这些老的系统给删掉了,只保留了40年以后的系统。像德八这种经典系统就找不到了。
手册就是个设计工具罢了,阁下把它当原理还真高抬它了。
又,阁下说道光测试热测试,请问阁下红外光信号测试和热信号测试有多大区别?以阁下光路看,谅必不是什么红外载波信号的检测系统吧,老实说窗口材料选择得体,且通带控制的好点,在下还真建议将传感器改成热释电的。至于致冷传感器事实上肯定比非致冷的好些,不过结构复杂程度和成本控制上会有一些问题罢了。阁下忽忽找来个红外光路,难道连这些都没搞明白吗?!我不是说了吗?这套系统是60年代设计的,现在只是在教学上用来做光路计算的模板而已。这套系统特点是足够复杂又足够简单,而且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初始参数和玻璃牌号来改变性能,非常适合用来做本科生的期末考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36518 工分:2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跟另一位兄弟都很博学,讨论中也互带怒气。能否心平气和的互相探讨,学习。再为大家出精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9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8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2楼的发言:......
这两天比较忙,现在才看。
我已经说过了,铸造和冲压工艺只能用于成像质量很低的低端民用数码产品,但是一些中端的民品,比如说单反相机和德八望远镜,他们的光学透镜和转像棱镜,也都是用标准工艺生产的。我们所用的五千元以下的数码相机,所用的CCD,最高也就是的,使用树脂和塑料已经满足成像质量的要求。但对于胶片机和以上分辨率的探测器(并不单只CCD这种部件),对像差的要求就很高了,只能使用光学玻璃或者半导体单晶透镜,加工这类透镜只能用研磨和同步光刻技术。
还有,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双分离透镜组,后来牛顿发明了牛顿式反射望远系统,才制造出超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阁下去研究下哈勃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可乎?都告诉你了搞研发不能局限在几本手册上,手册是用来参考的,是用来释疑的,别把手册的功用神话了。
CCD的分辨率是我们搞光学的人唯一关心的指标吗?数码产品的像素是什么?光学设计中的要点又是什么?美国某导弹使用的探头是64元焦平面红外传感器,请问你是否这个光学系统就比数码消费产品简单了?
你还是没有看过手册,手册里讲的是各种玻璃的各种性能参数,一种型号的玻璃,对应的参数确定好后就会加入到手册里。举个例子,做个双胶合透镜,选用K9和ZF2玻璃,在手册里查到参数后套到PW公式里,选取好焦距和孔径,用公式解出初始解后,代入ZEMAX或CODE V 进行优化。研发只是确定哪种光学系统适合系统要求,比如设计一个广角变焦摄影物镜,系统要求只有焦距、孔径、视场以及像差要求,是采用6片式还是8片式,加不加矫正板,这些是设计中决定的,而确定好结构,选取好材料后,光学曲面半径和初始面型,以及边缘和中心厚度是要由公式来进行计算的,公式中不同的参数就要通过手册来查到。最后得出初始解,还要上电脑上进行优化。
使用硫化铅传感器,就是因为这套系统是近红外区域,硫化铅传感器有个好处是在常温下就能够当作光传感器使用,而InSb或镝镉汞,只能在77K下作为光传感器,常温下只能做热探测器。在近红外区地面环境下,石英已经够用了,这套光路确实很有一段时间了,60年代设计的,新的不敢拿出来,要保密的。这只是用来做教学参考的,用石英比较好算,换成玻璃也能在可见光下进行计算。
电子版的手册是71年的,纸质的手册是99年的 ,还有一本05年的新版,但是上面有一些错误,09年的最新版在我老板手里。71年的手册好处是给出了一些很老的镜头和反射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像差表,在做一些简单透镜时就不用进行优化了,直接对已有透镜进行缩放了。85年修订的时候把这些老的系统给删掉了,只保留了40年以后的系统。像德八这种经典系统就找不到了。手册就是个设计工具罢了,阁下把它当原理还真高抬它了。又,阁下说道光测试热测试,请问阁下红外光信号测试和热信号测试有多大区别?以阁下光路看,谅必不是什么红外载波信号的检测系统吧,老实说窗口材料选择得体,且通带控制的好点,在下还真建议将传感器改成热释电的。至于致冷传感器事实上肯定比非致冷的好些,不过结构复杂程度和成本控制上会有一些问题罢了。阁下忽忽找来个红外光路,难道连这些都没搞明白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85楼的发言:
请giga_fan 尽量不要涉及国家机密
呵呵,照理的回复看来,我是不是可以更加坚定我的观点了。
可笑,你家用致冷红外器件,殊不知随便找本市售的红外手册上早就有了这些东西了。还用的到泄密?!这些东西5-6年前都能找到工业化的产品了,大概就一些傻冒研究所还把它们当作什么“不传之密”,躲在后面闭门造车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大雁老师这回又失败了,第几次了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懒得理你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WEB science根本不需要密码,直接上就可以了,只是不能下载而已。WEB sinence是国内英文文献查阅数据库,和CNKI是对应的,这可以由个人或大单位申请,购买点卡或享受45天试用。还有,我第一次回帖就说了光学仪器设计手册,骗子,或者大雁老师,您的眼神太不好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9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8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82楼的发言:我要的是CNKI地址或者WEB sinence地址
请再学几天英文,再来提问哈
动不动就拿帽子来压人,同学,写好了 science 再出来耍宝,好嘛
最好理解一下什么叫science
建议你可以看看偶写的,只适合扫盲哈,但我想对你来说足矣。
就是WEB sinence,不是WEB science。
WEB science你肯定上不了。骗子!请仔细阅读,你的回帖最后两行怎么两句如此矛盾,况且 web science 是三大科学索引啊。上,应该需要密码吧。没有密码就不能上唉,天下没密码的人居多吧。即使不要密码的话,有需要的人才上吧,还是没上过的人居多吧,看来天下人以骗居多,唯您老人家地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9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8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2楼的发言:......
这两天比较忙,现在才看。
我已经说过了,铸造和冲压工艺只能用于成像质量很低的低端民用数码产品,但是一些中端的民品,比如说单反相机和德八望远镜,他们的光学透镜和转像棱镜,也都是用标准工艺生产的。我们所用的五千元以下的数码相机,所用的CCD,最高也就是的,使用树脂和塑料已经满足成像质量的要求。但对于胶片机和以上分辨率的探测器(并不单只CCD这种部件),对像差的要求就很高了,只能使用光学玻璃或者半导体单晶透镜,加工这类透镜只能用研磨和同步光刻技术。
还有,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双分离透镜组,后来牛顿发明了牛顿式反射望远系统,才制造出超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阁下去研究下哈勃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可乎?都告诉你了搞研发不能局限在几本手册上,手册是用来参考的,是用来释疑的,别把手册的功用神话了。
CCD的分辨率是我们搞光学的人唯一关心的指标吗?数码产品的像素是什么?光学设计中的要点又是什么?美国某导弹使用的探头是64元焦平面红外传感器,请问你是否这个光学系统就比数码消费产品简单了?
你还是没有看过手册,手册里讲的是各种玻璃的各种性能参数,一种型号的玻璃,对应的参数确定好后就会加入到手册里。举个例子,做个双胶合透镜,选用K9和ZF2玻璃,在手册里查到参数后套到PW公式里,选取好焦距和孔径,用公式解出初始解后,代入ZEMAX或CODE V 进行优化。研发只是确定哪种光学系统适合系统要求,比如设计一个广角变焦摄影物镜,系统要求只有焦距、孔径、视场以及像差要求,是采用6片式还是8片式,加不加矫正板,这些是设计中决定的,而确定好结构,选取好材料后,光学曲面半径和初始面型,以及边缘和中心厚度是要由公式来进行计算的,公式中不同的参数就要通过手册来查到。最后得出初始解,还要上电脑上进行优化。
使用硫化铅传感器,就是因为这套系统是近红外区域,硫化铅传感器有个好处是在常温下就能够当作光传感器使用,而InSb或镝镉汞,只能在77K下作为光传感器,常温下只能做热探测器。在近红外区地面环境下,石英已经够用了,这套光路确实很有一段时间了,60年代设计的,新的不敢拿出来,要保密的。这只是用来做教学参考的,用石英比较好算,换成玻璃也能在可见光下进行计算。
电子版的手册是71年的,纸质的手册是99年的 ,还有一本05年的新版,但是上面有一些错误,09年的最新版在我老板手里。71年的手册好处是给出了一些很老的镜头和反射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像差表,在做一些简单透镜时就不用进行优化了,直接对已有透镜进行缩放了。85年修订的时候把这些老的系统给删掉了,只保留了40年以后的系统。像德八这种经典系统就找不到了。看了您的好都回复,觉得您 勉强 能做个光学工程师,应用方面的。您不该用 你还是没有看过 光学设计手册因为之前你一次都没有提到过,忘掉手册吧,别过多的依赖他。否则,如果那天你出来了,只能去当个做眼镜片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9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8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82楼的发言:我要的是CNKI地址或者WEB sinence地址
请再学几天英文,再来提问哈
动不动就拿帽子来压人,同学,写好了 science 再出来耍宝,好嘛
最好理解一下什么叫science
建议你可以看看偶写的,只适合扫盲哈,但我想对你来说足矣。
就是WEB sinence,不是WEB science。
WEB science你肯定上不了。骗子!能说明什么,需要我再次跟你说我不是光学专业的!你也太叫人恶了吧,去看看汶川地震时用的无人遥控侦查机上的镜头吧我可爱的同志,难道你研发的产品永远都只放在实验室里或者放在图纸上要么就放在嘴上?拜托,花了这么多钱可不是让您们留着孤芳自赏的。当然如果连这些都没有,那也请您们能敝帚自珍,再回人道吧。别在误国误民了。你在我的文章下面回了如此之多的牛逼贴,有这么牛逼你还不如写篇给大家扫扫盲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现在产业的想法,未来技术走向,说说目前的我们的不足,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在这纠缠几个英文单词要来得强的多。再谈sinence,我是用google没有收到,表示怀疑,没什么,如果你能证明我错了的话,我就承认。但是你的大帽子“骗子”我觉得还是留给你戴吧,我消受不起,只要看看你的回复每次给人驳得像什么就可以理解了。是否一个别人上不了的都可以算是骗子呢,那我想我的很多东西你都上不了唉,个人网页,银行账户,公司邮箱,个人网页邮箱,手机邮箱,电脑系统,等等等等,那你也是个骗子咯。你还是个还牛的大骗子啊。下次也叫你骗子行不?也不知道哪所学校教得您,谁招得您进得研究所,您凭得什么进得研究所。难道说凭得就是思想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呵呵,发现用这两词对描述者来说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您好像还差点。拜托你下次有点新意好不好,总是拿你的专业术语出来唬人容易遇到高人的。呵呵,我不是高人啦。拜拜,欢迎您留言,但是需要文明留言。如果再有不文明的言语,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cf2008
在第93楼的发言:曾经我在hoya芯取工作过,不过那种机器精度就是高hoho,你在shintori,认识刘youliang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82776 工分:6
左箭头-小图标
曾经我在hoya芯取工作过,不过那种机器精度就是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8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2楼的发言:......
这两天比较忙,现在才看。
我已经说过了,铸造和冲压工艺只能用于成像质量很低的低端民用数码产品,但是一些中端的民品,比如说单反相机和德八望远镜,他们的光学透镜和转像棱镜,也都是用标准工艺生产的。我们所用的五千元以下的数码相机,所用的CCD,最高也就是的,使用树脂和塑料已经满足成像质量的要求。但对于胶片机和以上分辨率的探测器(并不单只CCD这种部件),对像差的要求就很高了,只能使用光学玻璃或者半导体单晶透镜,加工这类透镜只能用研磨和同步光刻技术。
还有,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双分离透镜组,后来牛顿发明了牛顿式反射望远系统,才制造出超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阁下去研究下哈勃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可乎?都告诉你了搞研发不能局限在几本手册上,手册是用来参考的,是用来释疑的,别把手册的功用神话了。
CCD的分辨率是我们搞光学的人唯一关心的指标吗?数码产品的像素是什么?光学设计中的要点又是什么?美国某导弹使用的探头是64元焦平面红外传感器,请问你是否这个光学系统就比数码消费产品简单了?
你还是没有看过手册,手册里讲的是各种玻璃的各种性能参数,一种型号的玻璃,对应的参数确定好后就会加入到手册里。举个例子,做个双胶合透镜,选用K9和ZF2玻璃,在手册里查到参数后套到PW公式里,选取好焦距和孔径,用公式解出初始解后,代入ZEMAX或CODE V 进行优化。研发只是确定哪种光学系统适合系统要求,比如设计一个广角变焦摄影物镜,系统要求只有焦距、孔径、视场以及像差要求,是采用6片式还是8片式,加不加矫正板,这些是设计中决定的,而确定好结构,选取好材料后,光学曲面半径和初始面型,以及边缘和中心厚度是要由公式来进行计算的,公式中不同的参数就要通过手册来查到。最后得出初始解,还要上电脑上进行优化。使用硫化铅传感器,就是因为这套系统是近红外区域,硫化铅传感器有个好处是在常温下就能够当作光传感器使用,而InSb或镝镉汞,只能在77K下作为光传感器,常温下只能做热探测器。在近红外区地面环境下,石英已经够用了,这套光路确实很有一段时间了,60年代设计的,新的不敢拿出来,要保密的。这只是用来做教学参考的,用石英比较好算,换成玻璃也能在可见光下进行计算。电子版的手册是71年的,纸质的手册是99年的 ,还有一本05年的新版,但是上面有一些错误,09年的最新版在我老板手里。71年的手册好处是给出了一些很老的镜头和反射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像差表,在做一些简单透镜时就不用进行优化了,直接对已有透镜进行缩放了。85年修订的时候把这些老的系统给删掉了,只保留了40年以后的系统。像德八这种经典系统就找不到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8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82楼的发言:我要的是CNKI地址或者WEB sinence地址
请再学几天英文,再来提问哈
动不动就拿帽子来压人,同学,写好了 science 再出来耍宝,好嘛
最好理解一下什么叫science
建议你可以看看偶写的,只适合扫盲哈,但我想对你来说足矣。
就是WEB sinence,不是WEB science。WEB science你肯定上不了。骗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米高扬的鹰3
在第89楼的发言:楼主的文章有点儿像是从别的论坛里一点儿一点儿抄出来的.那句"三星只能在HOYA那拿二流镜头"太眼熟了,前些天刚在无忌里头一个贴子里看到过.允许怀疑哦,呵呵,曾经在HOYA工作过,所以当然也会知道这个的了。我走得时候,nokia也刚在那下订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24646 工分:5160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的文章有点儿像是从别的论坛里一点儿一点儿抄出来的.那句"三星只能在HOYA那拿二流镜头"太眼熟了,前些天刚在无忌里头一个贴子里看到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qing2045
在第87楼的发言:楼主听过确善能吗?
卡尔蔡司在什么公司代工?还有施柰德、福伦达等,请楼主了解后再发表。不懂装懂,不要以为写得字多才专业。楼主说的确善能,只是听说过。呵呵,而且不是代工哦,至少不是你理解的代工。准确点是与zeiss合作设计,共用品牌,希望能让你满意。当然我说得不全,但我本就不是要写篇大全。 另外,现在仍然在做单反镜头的公司也比较多啊,但是品种,占有率甚至于质素除了主流的真得不多哦。呵呵,不知道你玩不玩摄影哦,如果你玩,你应该会比较明白,不要动不动就义愤填膺。施耐德现在还在生产镜头,松下有得款式用得就是,但是实话实说,从所有的衡量指标来说不是很棒。福伦达已经是曾经的辉煌了,历史的烟云可以掩盖很多东西的。我不是在写百科全书,所以请原谅我未提到他,如果非得提得话,那真得就太多了,海鸥,凤凰,基辅,莱卡,美能达,腾龙,sigma,太多了,说不过来。感兴趣的话,只会觉得字少的,呵呵。早年欧洲有很多品牌的,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比较多。希望能让你满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31130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听过确善能吗?卡尔蔡司在什么公司代工?还有施柰德、福伦达等,请楼主了解后再发表。不懂装懂,不要以为写得字多才专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82楼的发言:我要的是CNKI地址或者WEB sinence地址请再学几天英文,再来提问哈动不动就拿帽子来压人,同学,写好了 science 再出来耍宝,好嘛最好理解一下什么叫science建议你可以看看偶写的,只适合扫盲哈,但我想对你来说足矣。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请giga_fan 尽量不要涉及国家机密呵呵,照理的回复看来,我是不是可以更加坚定我的观点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9楼的发言:再发两张图,用于质量检测的会聚红外光学系统以及光控系统,适用范围已经很广泛了,很复杂的东西,但也很简单。
硫化铅传感器,是近红外吧,貌似现在流行的是InSb或镝镉汞。石英并不是良好的红外窗口材料,事实上多数应该是采用氟化钙,最好是在窗口镀膜。又,这样的双光路结构对于测试是不利的,因为两套光路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可能应该设计为尽可能多使用相同光路。总体感觉这套光路设计是比较落伍的了。这个课题是多少年前的?红外技术中国貌似并不落后吧,阁下手头的手册是最新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6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65楼的发言:只有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是需要进行切削和研磨的,反射镜面也不需要进行研磨和切削。
研究所里设计的产品确实有这个问题,精度和成本不能达到平衡,做军品质量非常高,民品质量就很低。但也得从另一方面考虑,很多中小企业只要求成本越低越好,并不要求成像质量。像路边卖的那种望远镜,10块一个,肯定质量不如云光厂90一个的97望远镜。但是如果企业完全按照设计标准,价格更是离谱。日光有一款反射镜头,还是球面反射镜,8万一个,成像质量还不如江南集团的抛物面折反镜头。
反射系统貌似也有要必须研磨的吧,当年欧洲天文学家的第一个事业就是自己磨天文望远镜(反射式的),磨完视力没有受损,就开始研究星星。不过那个反射面要求高了些。
我之所以说现在的研究所闭门造车,正是因为很多所谓“科研工作者”们闭门造车。光学系统存在色差,相差,畸变等等缺陷,由于透镜质量问题出现的缺陷也的确很严重。很多科研者非常教条的去死背手册,搞所谓“精益求精”,质量上去了,成本也飞速发展,所以很多研究所的产品是见不得人的。我们所藐视的欧洲人和日本人却很明智的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一直都很小,所以光路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光线参与感光过程,而通过镜片边缘的光基本就“浪费”了,这样就将问题简化为近轴光学问题,在我们还在思考如何让镜片完美无缺的时候,塑料,树脂都已经可以成为镜片材料。对于一个价格只有2000元的数码产品,非要配上一套价值数百万的光学系统,请问有必要吗?
这两天比较忙,现在才看。
我已经说过了,铸造和冲压工艺只能用于成像质量很低的低端民用数码产品,但是一些中端的民品,比如说单反相机和德八望远镜,他们的光学透镜和转像棱镜,也都是用标准工艺生产的。我们所用的五千元以下的数码相机,所用的CCD,最高也就是的,使用树脂和塑料已经满足成像质量的要求。但对于胶片机和以上分辨率的探测器(并不单只CCD这种部件),对像差的要求就很高了,只能使用光学玻璃或者半导体单晶透镜,加工这类透镜只能用研磨和同步光刻技术。
还有,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双分离透镜组,后来牛顿发明了牛顿式反射望远系统,才制造出超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阁下去研究下哈勃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可乎?都告诉你了搞研发不能局限在几本手册上,手册是用来参考的,是用来释疑的,别把手册的功用神话了。CCD的分辨率是我们搞光学的人唯一关心的指标吗?数码产品的像素是什么?光学设计中的要点又是什么?美国某导弹使用的探头是64元焦平面红外传感器,请问你是否这个光学系统就比数码消费产品简单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我要的是CNKI地址或者WEB sinence地址本文内容于
1:13:13 被5070129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
在第76楼的发言:为什么摄象机全是进口的?就是镜头做不出来,设计到光学上的衍射问题,中国的瓶劲摄像机,数码相机为什么少见国货。不是因为我们造不出好的镜头,而是我们不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镜头。如果实验室里由科学家和大师们手工为你做的镜头,一年能做几个吗,即使上市我等食米的小民消受不起啊。当成为商品的时候必然涉及到性能与价格,甚至是易用性这些科学理论之外的一些东西。譬如,结构,质量,性能,价格,除镜头之外还有控制,以及影像单元,硬件对图像的压缩算法,软件,加工工艺,材料科学,等等。有的相机,80年代就已经采用钛合金了,所以在成熟的工业领域比拼的已经不再是基础理论了而是整体科学水平了,有一个短板都不行。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对与数码相机这种产品,过内完全能够做得很好,我们缺少的是往这个项目上投的资金与好得项目管理的人员和方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74楼的发言:......
无知的人啊,日光,是简写,本来叫大日本光学,如果全用日文拼音(日本人将拼音称为罗马字)则是 NIPPON KOGAKU CORP
再简写就叫nikon了,还有一种方式用的是日文假名 ニコン  
关于冲压你要我说到什么程度呢,你有没有看别人的文章吗,在炉子里面啊,炉子里面是真空的,采用类似于现代微波炉的方式快速加热,采用氮气快速降温。谁跟你说是冲压硬的玻璃了,你真是个二五,说过你好多次了,要仔细看别人的文章,你总是不听人劝。什么玩意,不瞒你说,我写了一个几千字的文章一直发不出去,这三天一直跟版主交流怎么能发上去呢。别以为别人不反驳你就是你对了,有时候真得是你太幼稚,想象力太差,理解力太次,很不屑于跟你交谈。
这篇暂时未发表的文章是用来提醒一下,你--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还有你 like 的人啊,好好工作,做科学,收天下为我用,兼容并蓄,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个代表(你做到了多少,别把他当成口号,他是口号没错,但这些口号更是科学的方法论)
什么叫方法论,这个次外国人用的其实比中国人还多,只是人家不用汉字,人家叫 methodology 。
你还欠缺很多,从个人修养,到专业知识。送你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没见过猪,那还吃过猪肉啊。
我知道你说的那个方法,那个方法属于铸造技术,是用来制造导弹红外热成像导引头的石英整流罩和飞机机头整流罩的工艺,我在本科大三时坐过类似的实验,在真空状态下使用涡旋交变电场,使得材料处于三相共存或者玻璃态,然后再压入模具极冷退火后在进行72小时的人工时效处理。这种工艺不适合做光学玻璃,只适合做透微波和红外材料。
你说的文章如果发不出来的话,把它的CNKI地址或者WEB sinence地址发给我就行。 请问你的书上讲那是什么时候做不出来,做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如果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想来你也不知道那书是什么时候下这个断言的了,你也不知道原因的了,我觉得书 要读,但千万不要读死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关于做不做得出来,我觉得没必要继续跟你去争论了,如果人家都已经上市很多年了你要再讨论能不能做出来,只能是youbing了。如果你要用数码相机,只要你的镜头上写着卡尔蔡司,里面就已经有这种工艺的产品了。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发过了,网址见你楼上的楼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再发两张图,用于质量检测的会聚红外光学系统以及光控系统,适用范围已经很广泛了,很复杂的东西,但也很简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
在第76楼的发言:为什么摄象机全是进口的?就是镜头做不出来,设计到光学上的衍射问题,中国的瓶劲这和光学镜头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咱们国家民用的CCD,工业大规模生产上最大只能做到320×240。要是小规模生产的话能做到800×600.而日本现在应经普及了尺寸的生产线,德国用同步X光光刻技术已经达到了1的尺寸。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7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69楼的发言:
拜托唉,我真服你了。我早就说过,我不是学光学的。
而您却一再的用不同的词语,方法,还要再来论断一下,你不会youbing ?
另外,您已经知道我们是非专业的了,就不要再用什么清水,日光好吗,
清水现在如何,日光自己都好几十年前改叫
nikon (尼康,大日本光学之日文罗马字缩写,尼康为中文英译了)
由此,是吧是可以猜想一下,您用的书和一些信息有点过时,而您总是生搬硬套。或许你只是想教点光学历史给我们,
谢谢啊!
你不是学光学的,为什么还要误导大家!日光改名尼康的原因,你要去问麦克阿瑟,这是战后美国占领军改的,与旧日本有关的名称一律废止。
还有,玻璃是脆性材料,能使用冲压工艺吗?恐怕还使劲压就碎了。好不容易熔炼出一锅玻璃,内部的气泡和应力集中现象通过搅拌也消除了,做成成品了。然后再把成品玻璃再融化,灌到模具里铸造成型,好容易消除的应力集中和气泡以及杂质又出现了。
无知的人啊,日光,是简写,本来叫大日本光学,如果全用日文拼音(日本人将拼音称为罗马字)则是 NIPPON KOGAKU CORP
再简写就叫nikon了,还有一种方式用的是日文假名 ニコン  
关于冲压你要我说到什么程度呢,你有没有看别人的文章吗,在炉子里面啊,炉子里面是真空的,采用类似于现代微波炉的方式快速加热,采用氮气快速降温。谁跟你说是冲压硬的玻璃了,你真是个二五,说过你好多次了,要仔细看别人的文章,你总是不听人劝。什么玩意,不瞒你说,我写了一个几千字的文章一直发不出去,这三天一直跟版主交流怎么能发上去呢。别以为别人不反驳你就是你对了,有时候真得是你太幼稚,想象力太差,理解力太次,很不屑于跟你交谈。
这篇暂时未发表的文章是用来提醒一下,你--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还有你 like 的人啊,好好工作,做科学,收天下为我用,兼容并蓄,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个代表(你做到了多少,别把他当成口号,他是口号没错,但这些口号更是科学的方法论)
什么叫方法论,这个次外国人用的其实比中国人还多,只是人家不用汉字,人家叫 methodology 。
你还欠缺很多,从个人修养,到专业知识。送你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没见过猪,那还吃过猪肉啊。
我知道你说的那个方法,那个方法属于铸造技术,是用来制造导弹红外热成像导引头的石英整流罩和飞机机头整流罩的工艺,我在本科大三时坐过类似的实验,在真空状态下使用涡旋交变电场,使得材料处于三相共存或者玻璃态,然后再压入模具极冷退火后在进行72小时的人工时效处理。这种工艺不适合做光学玻璃,只适合做透微波和红外材料。你说的文章如果发不出来的话,把它的CNKI地址或者WEB sinence地址发给我就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55269 工分:30814
左箭头-小图标
为什么摄象机全是进口的?就是镜头做不出来,设计到光学上的衍射问题,中国的瓶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欢迎大家看我的新贴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7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69楼的发言:
拜托唉,我真服你了。我早就说过,我不是学光学的。
而您却一再的用不同的词语,方法,还要再来论断一下,你不会youbing ?
另外,您已经知道我们是非专业的了,就不要再用什么清水,日光好吗,
清水现在如何,日光自己都好几十年前改叫
nikon (尼康,大日本光学之日文罗马字缩写,尼康为中文英译了)
由此,是吧是可以猜想一下,您用的书和一些信息有点过时,而您总是生搬硬套。或许你只是想教点光学历史给我们,
谢谢啊!
你不是学光学的,为什么还要误导大家!日光改名尼康的原因,你要去问麦克阿瑟,这是战后美国占领军改的,与旧日本有关的名称一律废止。
还有,玻璃是脆性材料,能使用冲压工艺吗?恐怕还使劲压就碎了。好不容易熔炼出一锅玻璃,内部的气泡和应力集中现象通过搅拌也消除了,做成成品了。然后再把成品玻璃再融化,灌到模具里铸造成型,好容易消除的应力集中和气泡以及杂质又出现了。无知的人啊,日光,是简写,本来叫大日本光学,如果全用日文拼音(日本人将拼音称为罗马字)则是 NIPPON KOGAKU CORP再简写就叫nikon了,还有一种方式用的是日文假名 ニコン关于冲压你要我说到什么程度呢,你有没有看别人的文章吗,在炉子里面啊,炉子里面是真空的,采用类似于现代微波炉的方式快速加热,采用氮气快速降温。谁跟你说是冲压硬的玻璃了,你真是个二五,说过你好多次了,要仔细看别人的文章,你总是不听人劝。什么玩意,不瞒你说,我写了一个几千字的文章一直发不出去,这三天一直跟版主交流怎么能发上去呢。别以为别人不反驳你就是你对了,有时候真得是你太幼稚,想象力太差,理解力太次,很不屑于跟你交谈。这篇暂时未发表的文章是用来提醒一下,你--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还有你 like 的人啊,好好工作,做科学,收天下为我用,兼容并蓄,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个代表(你做到了多少,别把他当成口号,他是口号没错,但这些口号更是科学的方法论)什么叫方法论,这个次外国人用的其实比中国人还多,只是人家不用汉字,人家叫 methodology 。你还欠缺很多,从个人修养,到专业知识。送你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没见过猪,那还吃过猪肉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69楼的发言:
拜托唉,我真服你了。我早就说过,我不是学光学的。
而您却一再的用不同的词语,方法,还要再来论断一下,你不会youbing ?
另外,您已经知道我们是非专业的了,就不要再用什么清水,日光好吗,
清水现在如何,日光自己都好几十年前改叫
nikon (尼康,大日本光学之日文罗马字缩写,尼康为中文英译了)
由此,是吧是可以猜想一下,您用的书和一些信息有点过时,而您总是生搬硬套。或许你只是想教点光学历史给我们,
谢谢啊!
你不是学光学的,为什么还要误导大家!日光改名尼康的原因,你要去问麦克阿瑟,这是战后美国占领军改的,与旧日本有关的名称一律废止。还有,玻璃是脆性材料,能使用冲压工艺吗?恐怕还使劲压就碎了。好不容易熔炼出一锅玻璃,内部的气泡和应力集中现象通过搅拌也消除了,做成成品了。然后再把成品玻璃再融化,灌到模具里铸造成型,好容易消除的应力集中和气泡以及杂质又出现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6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65楼的发言:只有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是需要进行切削和研磨的,反射镜面也不需要进行研磨和切削。
研究所里设计的产品确实有这个问题,精度和成本不能达到平衡,做军品质量非常高,民品质量就很低。但也得从另一方面考虑,很多中小企业只要求成本越低越好,并不要求成像质量。像路边卖的那种望远镜,10块一个,肯定质量不如云光厂90一个的97望远镜。但是如果企业完全按照设计标准,价格更是离谱。日光有一款反射镜头,还是球面反射镜,8万一个,成像质量还不如江南集团的抛物面折反镜头。
反射系统貌似也有要必须研磨的吧,当年欧洲天文学家的第一个事业就是自己磨天文望远镜(反射式的),磨完视力没有受损,就开始研究星星。不过那个反射面要求高了些。
我之所以说现在的研究所闭门造车,正是因为很多所谓“科研工作者”们闭门造车。光学系统存在色差,相差,畸变等等缺陷,由于透镜质量问题出现的缺陷也的确很严重。很多科研者非常教条的去死背手册,搞所谓“精益求精”,质量上去了,成本也飞速发展,所以很多研究所的产品是见不得人的。我们所藐视的欧洲人和日本人却很明智的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一直都很小,所以光路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光线参与感光过程,而通过镜片边缘的光基本就“浪费”了,这样就将问题简化为近轴光学问题,在我们还在思考如何让镜片完美无缺的时候,塑料,树脂都已经可以成为镜片材料。对于一个价格只有2000元的数码产品,非要配上一套价值数百万的光学系统,请问有必要吗?这两天比较忙,现在才看。我已经说过了,铸造和冲压工艺只能用于成像质量很低的低端民用数码产品,但是一些中端的民品,比如说单反相机和德八望远镜,他们的光学透镜和转像棱镜,也都是用标准工艺生产的。我们所用的五千元以下的数码相机,所用的CCD,最高也就是的,使用树脂和塑料已经满足成像质量的要求。但对于胶片机和以上分辨率的探测器(并不单只CCD这种部件),对像差的要求就很高了,只能使用光学玻璃或者半导体单晶透镜,加工这类透镜只能用研磨和同步光刻技术。还有,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双分离透镜组,后来牛顿发明了牛顿式反射望远系统,才制造出超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是的,是这样的,但是我忘了是做什么用的了,呵呵。就是大小不一的圆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07454 工分:1
左箭头-小图标
类圆球的表面最后还加了一层薄膜衣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拜托唉,我真服你了。我早就说过,我不是学光学的。而您却一再的用不同的词语,方法,还要再来论断一下,你不会youbing ?另外,您已经知道我们是非专业的了,就不要再用什么清水,日光好吗,清水现在如何,日光自己都好几十年前改叫
nikon (尼康,大日本光学之日文罗马字缩写,尼康为中文英译了)由此,是吧是可以猜想一下,您用的书和一些信息有点过时,而您总是生搬硬套。或许你只是想教点光学历史给我们,谢谢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65楼的发言:只有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是需要进行切削和研磨的,反射镜面也不需要进行研磨和切削。
研究所里设计的产品确实有这个问题,精度和成本不能达到平衡,做军品质量非常高,民品质量就很低。但也得从另一方面考虑,很多中小企业只要求成本越低越好,并不要求成像质量。像路边卖的那种望远镜,10块一个,肯定质量不如云光厂90一个的97望远镜。但是如果企业完全按照设计标准,价格更是离谱。日光有一款反射镜头,还是球面反射镜,8万一个,成像质量还不如江南集团的抛物面折反镜头。反射系统貌似也有要必须研磨的吧,当年欧洲天文学家的第一个事业就是自己磨天文望远镜(反射式的),磨完视力没有受损,就开始研究星星。不过那个反射面要求高了些。我之所以说现在的研究所闭门造车,正是因为很多所谓“科研工作者”们闭门造车。光学系统存在色差,相差,畸变等等缺陷,由于透镜质量问题出现的缺陷也的确很严重。很多科研者非常教条的去死背手册,搞所谓“精益求精”,质量上去了,成本也飞速发展,所以很多研究所的产品是见不得人的。我们所藐视的欧洲人和日本人却很明智的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一直都很小,所以光路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光线参与感光过程,而通过镜片边缘的光基本就“浪费”了,这样就将问题简化为近轴光学问题,在我们还在思考如何让镜片完美无缺的时候,塑料,树脂都已经可以成为镜片材料。对于一个价格只有2000元的数码产品,非要配上一套价值数百万的光学系统,请问有必要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成本降下来,质量也就降下来了。保证成像质量情况下,价格不可能降得很低。日光一款球面双反射镜头,8万一个,成像质量还没江南厂的抛物面折反镜头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成本降下来,质量也就降下来了。保证成像质量情况下,价格不可能降得很低。日光一款球面双反射镜头,8万一个,成像质量还没江南厂的抛物面折反镜头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只有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是需要进行切削和研磨的,反射镜面也不需要进行研磨和切削。研究所里设计的产品确实有这个问题,精度和成本不能达到平衡,做军品质量非常高,民品质量就很低。但也得从另一方面考虑,很多中小企业只要求成本越低越好,并不要求成像质量。像路边卖的那种望远镜,10块一个,肯定质量不如云光厂90一个的97望远镜。但是如果企业完全按照设计标准,价格更是离谱。日光有一款反射镜头,还是球面反射镜,8万一个,成像质量还不如江南集团的抛物面折反镜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62楼的发言:看明白A、B、C、K、L、Q0、P0、W0和p的意义了吗?一块玻璃经过外力作用,由于残余应力集中会导致A、B、C、K、L、Q0、P0、W0和p这几个数值出现变化,那这块玻璃还能用吗?当然,塑料没有这些参数,所以很低端的成像系统才使用塑料。
问题就在于普通的数码相机的光学要求就是非常低端的,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死守前辈的经验不放?应用科学是最显著的与时俱进学科,貌似现在塑料镜头,树脂镜头很多了吧。请问又是为何?在你关注色散,像差和畸变等等的时候,我们看不起的欧洲人和小日本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普通相机中,并不是所有的光线都能被光学传感器所接受的,例如你担心的镜头边缘质量的问题,在消费类数码相机的设计中,根本就没有利用那些光线,而仅仅利用了接近中央部分的光线,这岂不是把复杂的光学系统设计简化为近轴光学了吗?当然这样的设计不经典,不权威,却是非常实效。前辈的积累当然是要给后人使用的,但是盲目照抄手册,岂不是自己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还谈什么创新?中国光学企业其实很多,技术能力也很强,但为何连一部简单的数码相机都设计不好。全国各地光机所,各大院校的院士教授们,是不是该好好检讨下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5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56楼的发言:......
你说这些作为光机原理的确不错,可是你是否想过类似这样繁杂的光机工序是不能大规模生产满足消费的电子的需要的。当年从长春光机所开始熔炼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以来,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中国光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消费领域却是被国外厂商全面渗透。为何?曲高和寡呀!光学作为一门学科,不能只局限于研究所里,今天中国的研究所可以生产军工,航天的光学传感器,但是为何他们的产品不能流入千家万户呢?
片面追求附和“光学设计手册”,忽视市场的需求,殊不知对于大多数低端的消费电子产品,铸造和压制已经完全能满足需要。今天光学存储设备的主要光学元件是激光头吧,透镜组上的那些透镜如果采用机加工,乃至研磨,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如果墨守成规,死抱着前辈的“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天怕是只有专业研究机关装备的起光驱吧。中国的研究所科学很多已经远离市场需求,走进了“为科研而科研”的歧途,并且门天下,家天下,近亲繁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薪尽火传,薪尽火传,可别把燃烧后的灰烬当作火传下去呀,难道前辈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去“严守手册”的吗?!
大约十年前,我曾经为了某元件去了某研究所,他们的产品性能很好,不过他们告诉我要“筛选”才能使用,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想你应当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我找到一家日本光学公司,他们能提供工业化的元件,价格还很便宜。如果我们的产品上用了日本元件,请问中国那些象牙塔里的“科研人员”,是否会感到问心有愧?
这位说的至少是科学语言。
你说的对,用标准的光学工艺,确实无法满足大量民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但是就目前大量低端民品来说(比如说手机摄像头),成像质量要求是很低很低的,用冲压和铸造就已经满足了一般的要求;对于光学存储设备上的激光头扩束透镜组上的那些透镜,这种系统没有成像质量的要求,他们属于照明光学系统,这就可以使用铸造工艺,但也不能使用冲压工艺。目前来说,据大多数的光学成像系统还是按照手册来进行设计和制造。其实手册的80%是用来说明如何进行设计和相质评价的,日光和清水也是按照手册进行设计和评价的,只是说日本在小口径透镜加工工艺上做的比咱们好,成品率比咱们要高很多。
但是对于大口径光学系统来说,由于口径越大,边缘光线的成像质量就越低,这就要求设计结束后,对于加工精度要求很高,而铸造和冲压技术是不能满足大口径玻璃透镜边缘区域加工精度要求,因此只能使用研磨技术。看来你还真是有所不知呀,很多光学器件表面还真是冲压出来的,例如你看见一些电光源的反射面,就是如此,无它,其一就是便宜,其二就是那东西这点精度要求也就够用了。在产品的研发中,如何控制工艺要求一边压制成本和提高生产能力是可行性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除了中国那些研究院财大气粗不在乎这些,企业可都是精打细算的。多年来一直有人说什么“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各种研究所并不少,可是在工业界实用的专利产品却是少之又少,为何?恐怕很大程度上,和研究所历来喜欢闭门造车是离不开的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看明白A、B、C、K、L、Q0、P0、W0和p的意义了吗?一块玻璃经过外力作用,由于残余应力集中会导致A、B、C、K、L、Q0、P0、W0和p这几个数值出现变化,那这块玻璃还能用吗?当然,塑料没有这些参数,所以很低端的成像系统才使用塑料。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你连日本清水研究所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光学!!!清水研究所成立于1906年,隶属于日本海军军令部所属的海军机关学校,现在仍然技术上隶属于海自和防卫省。清水研究所第一个成就就是生产出日本第一台8倍望远镜,结束了日本海军只有两台德八的历史。还有,知道什么是边缘区吗?孔径角大于5度的成像区域就称为边缘区!!再发个图。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左箭头-小图标
忘了跟你说了类圆球的表面最后还加了一层薄膜衣本来还有一篇近万字的文章,用来反驳你的可惜一直发不出来的,提示我不能复制发言,什么铁血论坛吗,还有这规矩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89672 工分:748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5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56楼的发言:......
你说这些作为光机原理的确不错,可是你是否想过类似这样繁杂的光机工序是不能大规模生产满足消费的电子的需要的。当年从长春光机所开始熔炼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以来,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中国光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消费领域却是被国外厂商全面渗透。为何?曲高和寡呀!光学作为一门学科,不能只局限于研究所里,今天中国的研究所可以生产军工,航天的光学传感器,但是为何他们的产品不能流入千家万户呢?
片面追求附和“光学设计手册”,忽视市场的需求,殊不知对于大多数低端的消费电子产品,铸造和压制已经完全能满足需要。今天光学存储设备的主要光学元件是激光头吧,透镜组上的那些透镜如果采用机加工,乃至研磨,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如果墨守成规,死抱着前辈的“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天怕是只有专业研究机关装备的起光驱吧。中国的研究所科学很多已经远离市场需求,走进了“为科研而科研”的歧途,并且门天下,家天下,近亲繁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薪尽火传,薪尽火传,可别把燃烧后的灰烬当作火传下去呀,难道前辈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去“严守手册”的吗?!
大约十年前,我曾经为了某元件去了某研究所,他们的产品性能很好,不过他们告诉我要“筛选”才能使用,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想你应当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我找到一家日本光学公司,他们能提供工业化的元件,价格还很便宜。如果我们的产品上用了日本元件,请问中国那些象牙塔里的“科研人员”,是否会感到问心有愧?
这位说的至少是科学语言。
你说的对,用标准的光学工艺,确实无法满足大量民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但是就目前大量低端民品来说(比如说手机摄像头),成像质量要求是很低很低的,用冲压和铸造就已经满足了一般的要求;对于光学存储设备上的激光头扩束透镜组上的那些透镜,这种系统没有成像质量的要求,他们属于照明光学系统,这就可以使用铸造工艺,但也不能使用冲压工艺。目前来说,据大多数的光学成像系统还是按照手册来进行设计和制造。其实手册的80%是用来说明如何进行设计和相质评价的,日光和清水也是按照手册进行设计和评价的,只是说日本在小口径透镜加工工艺上做的比咱们好,成品率比咱们要高很多。
但是对于大口径光学系统来说,由于口径越大,边缘光线的成像质量就越低,这就要求设计结束后,对于加工精度要求很高,而铸造和冲压技术是不能满足大口径玻璃透镜边缘区域加工精度要求,因此只能使用研磨技术。学会引用咯,呵呵。就是嘛,请问数码相机是多大的口径吗,况且大口径有严格的限定在多少以上才称为大吗?我有跟你说过冲压可以用来加工大口径吗?更何况,你觉得世事万物都是一成不变的吗,与时俱进哟?作为国家的研究所一定会让大家学习的,你一定要多学学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你说得边缘成像质量低的问题,有一种方法,叫取芯,其实很简单啊,做得时候做得大些,边缘切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又看到你说的不能使用这个那个,搞得好像砖家一样。别人工程上已经实现了冲压大量生产了,你还要再那说只能铸造,不能冲压,我实在是服你了。用你的矛戳一下你的盾,激光头对光学没有成像用系统要求高(相机是成像系统吧),手机摄像头也是成像系统吧,台湾人已经在用塑料大量生产了,当然目前的成像质量还是不学玻璃的,但是成本比较低,她们用的也是冲压技术。你离现实已经很远了,还要装作成天待在人间的。谈一下清水,你别不是在网上哪儿看到的吧,清水这个名字很日化的,日本三大著名寺院中就有个叫清水寺的,还有的日本人型清水的。这个公司创始于1998年,创始人是个中国人,现在信息很发达了,想知道的可以学学我,上google搜一下就知道了。又来了,真受不了你,明确地告诉你,你说的搅拌,在进冲压车间前就已经完成了。只是怕你 嘴巴惊讶的合不起来,一直没跟你说,而且因为我写的是镜片镜头的制造,至少别人是将这些放在原材生产中的。曾经参观过,跟你说说也无妨,你说的搅拌发生在一个大炉子中,位于东京的terushima(昭岛),会根据设计的要求计算出原材的大小,质量,有一个出玻璃液的出口,下方有一个喷气口,用来吹出一定的能够使滴下来的玻璃液悬浮在空中的氮气,用氮气可以防止空气,并且悬浮在空中的玻璃液会冷凝,最终得到一个类球体,现在你满意了吧。说你什么好,你可以再给我按顶帽子,说我吹牛得了。真怕吓着你,呵呵,你要知道德国人怎么做研磨的,我怕你都找不到舌头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左箭头-小图标
“难道前辈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去“严守手册”的吗?! ”这句话你说对了。我们的国内外前辈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总结出了不同口径、不同焦距、不同透镜类型、不同面型下几千万个数据总结到手册里,作为后人我们很感激前辈为我们作出的奉献。发一张图,手册里很少一部分玻璃的光学常数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557 工分:1150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5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5070129
在第3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oucky1979
在第32楼的发言:
回复29楼,你说得很对,请再将原文读一次,看仔细点,有没有提到回冷去应力。
一般会在油液中逐渐回冷,回冷结束后会做一次清洗。
另外光学理论,基本上大家都是一样的,至于工艺,就很难说了。如果现在是80年代你敢相信集成电路工艺会发展到32Nano
况且,这是已经存在的一个事实,如果这样还不承认那只能是教条主义了。
告诉你一个最常见的冲压镜片就是你的手机上的镜片,当然前提是你的镜片不要是塑料的,你不要告诉我塑料不能做镜片。
如果你的是玻璃的,那肯定就是冲压的了。目前冲压的难点......
回冷能去应力吗?铸造过程中消除应力的方法是淬火后进行回火。我提的问题是在生产高折射率光学玻璃时如何消除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折射率不均匀的问题。答案是:“搅拌”。通过搅拌可以消除熬制过程中由于杂质的存在,而出现在杂质颗粒 和气泡周围产生的应力集中,再通过人工时效处理来消除残余应力和残余热应力,最后把制得的玻璃毛胚望地上一砸,进行最后的能量释放。把碎片重新磨成小块毛坯。这也是为什么高折射率玻璃无法用于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制造的原因。
在光学玻璃制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配方,来制得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添加不同的原料。
看来你还是没有看过光学仪器设计手册下册,下册里就是告诉在光学玻璃加工过程中必须所遵从的最低标准。比如说摄影镜头,一个口径10mm,视场160度的摄影物镜,在制造过程中所遵循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不按照标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宾得长焦镜头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