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李白发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来”的目的是不是为了人工控制气候?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 黄河从天上来读后感
作文一:《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1600字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一)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又迎来了第三单元“母亲河”的又一节新课程,课文名字叫做《黄河之水天上来》。
翻开语文书后,这篇课文的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就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看到这大大的七个字时,我很想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呢?难道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带着疑惑,我开始通读课文了。从第一自然段里,我知道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母亲河,它的全流程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万平方千米。作者在课文中把祖国比喻成了昂首挺立的雄鸡,而黄河是雄鸡心脏的动脉。从这儿,我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从第二自然段中,我通过老师和同学们讲解,知道了原来黄河发源于我国的北部,从地理位置来说,可以算得上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这段的开头部分,我还了解到我国唐代着名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词《将进酒》中有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黄河三源头之远,流程之长。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我了解到黄河的流域有着非常着名的景观,比如:刘家峡、李家峡、刘羊峡等水利枢纽就耸立在黄河边,其中着名的刘家峡水电站不仅是整个西北电力网的枢纽和核心,也是黄河流域的着名景观。通过阅读课文,我还知道了黄河之水不仅可以发电、还有灌溉等作用。但是据历史记载,黄河下游曾先后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造成沿岸人民流离失所,这是由人类的贪婪和自私造成的。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对我国的母亲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黄河现在还在我国的各地源源不断地流淌着,黄河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二)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观。黄河被我们称为“母亲河”,她自青藏高原北麓的巴颜咯拉山,流经我国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可在近代,黄河流域的大量植被遭到滥乱伐,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量泥沙随黄河席卷而下,由此黄河变成了一条“泥沙河”,所以黄河沿岸时常发生水灾。
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现在我们的“母亲”在哭泣,她失望的眼神注视着我们,(m.lz13.)好像在埋怨我们对她的伤害,也好像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再不爱惜黄河,最终的爱害者将是我们自已!
其实,黄河流走的不仅是泥沙,真正流走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现在,每年有无数游客游览黄河,他们惊叹黄河的粗犷气魄,同时也担忧黄河的命运;“一石水,六斗泥”的黄河还能流淌多少年?
读完这篇课文,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黄河,不再让“母亲”伤心。要想爱惜黄河,作为小学生就应当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节约用水,爱护树木,不往黄河乱扔垃圾……让所有人明白——爱护黄河就等于关爱我们的“母亲”;保护黄河,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三)
我们刚刚学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篇文章,读了之后我的感受很深。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黄河的流程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和它吸纳百川后自身的壮大,再写刘家峡水电站开闸时的地动山摇、震撼心魄,塞上米粮川河套平原的麦浪滚滚、瓜果飘香,黄土高原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妙画面,壶口悬瀑的波飞浪滚、惊涛怒吼,最后写黄河进入入海处,完成曲折壮丽的行程。
我最喜欢文中对“黄河夕照”的描写,那苍茫的黄沙、火红的太阳、色彩斑斓的水面、飘渺的炊烟,让我联想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驼铃清脆、驿站酒香,歌舞笛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好一幅凄美的画卷,这幅画卷,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人感慨万端。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梦中的故乡,坐上了羊皮筏子,听满胡须的艄公用纯朴的语调唱着“信天游”。
我还喜欢文中对刘家峡水电站的描写,那争先恐后咆哮而出的水势,那姿态万千、随风变幻的云雾,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但是,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的开垦放牧,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疏松,草木越来越少。大量的泥沙被冲进河里。有人沉重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我的感想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是制止水土流失,而制止水土流失的关键是植树造林,广种草木,用这些绿色植被来防风固沙。另外,还要杜绝无节制的开垦放牧,扼制人口的迅速增长,只有数管齐下,我们的母亲河才会清澈、甘甜。
*  呼兰河传读后感
*  绿野仙踪读后感
*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作文二:《黄河之水天上来》2100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等气势,这等风范,何人有?记忆中的洛阳,有龙门石窟有白马寺,也有小浪底有黄河,还有可敬的兄长黄越祖。   黄越祖痴迷写字:气度非凡大将风,挥毫运墨自从容。   黄越祖朗声大笑:激浪千层卷碧涛,高楼万尺上重霄。   黄越祖坦诚交友:男儿信有凌云志,横越关山伴卧龙。   黄越祖热爱生活:一怀幽谷装天下,墨里江山分外娇。   巍峨苍茫的大别山里,信步走来了高山的脊梁;浪花飞舞的小浪底畔,诗意栖居着大河的臂膀。一怀幽谷装尽天下寒来暑往,九曲黄河涤荡人间纸短情长。萦绕着黄越祖的,是无边无际的氤氲墨香。   提起黄越祖,无论是思绪还是笔墨,几乎每一次触摸到的,都是他那穿越时空般震撼人心的朗朗笑声。若是心田里没有纯净的土壤,又如何能够酿造出这般悦耳爽心的佳酿?   我不能说懂书法,却能体味雄强大气的威仪与厚重沉着的潇洒;我不敢问鼎艺术,却敢品读神追高古的内涵与形兼现代的优雅。黄越祖在文字艺术上的情怀与造诣,非外行人所能道也。   那些文字里看似笨拙而质朴的雄强厚重,深藏于那些高深莫测的碑帖之后,钟灵毓秀也好,博大精深也好,都无法阐述其精髓所在。几十年闻鸡起舞的执着打磨,这位高大俊朗的书法家,把除了亲情友情工作之外的爱,都给了这些在墨香浪花里飞舞的精灵。   他的行草温润恬适、开合有度,他的榜书气度非凡、随心挥洒;他的隶篆厚重宽博、耐人寻味,他的小楷清秀隽永、端庄典雅。每每观其创作,或惊讶于一竖一划的信笔涂鸦,或惊叹于豁然开朗的匠心独具;每每暗自沉思,和谐自如的精妙章法,难不成是黄兄的独出心裁?   终于有一天,我走近了那些沧桑密布的神秘碑帖,无声的喧哗,凛凛然昭示着远古的优雅,可又有谁,能够真正触摸那些尘梦深处的繁华?   层层叠叠的碑帖到处可见,或新或旧;密密麻麻的墨瓶堆满几案,或空或满;络绎不绝的宾朋纷至沓来,或醉或慕;袅袅娜娜的音乐三日不绝,或近或远;与生俱来的韵致浑然天成,或高或低;若有若无的茶香逍遥缥缈,或浓或淡。黄越祖足迹所至处,都逃不开浪花里泛舟的潇洒,只因对悠悠墨香的热爱,早已经成为深入骨髓的眷恋。   似乎是为书法而生的黄越祖,并非凌驾于人间烟火之上。工作的繁忙,交游的广阔,都没有成为他懒惰的港湾,品茶、悟道、临帖、抒情,毫不犹豫地充斥于生活的每一个间隙。屹立着的伟岸,不仅仅只有高大的体格、豪爽的性情可见一斑,别具一格的书品,坦荡无私的人品,几十年如一日的可贵坚持,在奔流不息的黄河岸边,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风云形象。   黄河之水天上来,无论是洛阳道上的龙门阵,还是王屋山下的三人行;无论是春和景明的亦庄亦谐,还是九逸墨品的亦真亦幻;皆如黄河之水一般,滔滔而来滚滚而去,刚柔并济的洒脱,浑厚有力的质朴,穿梭于古人先贤时代洪流之间,勇往直前。   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些看似信手掂来却博采众长的书法作品,将戎装的昂然气韵和音乐的飘逸灵动融为一体,将摄影的奇幻迷离与绘画的精妙多姿糅合其间。参禅悟道里的天人合一,春花秋月里的真草隶篆,寻诗觅文里的物我两忘,都在不媚不俗的傲然中淋漓酣畅。   黄河之水天上来,浪花小楼成一统。小浪底大坝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沉静不语,竹林幽深,明月出尘,那一份超然世外的闲适与恬淡,自由奔放于我泱泱中原。临池不辍的忙里偷闲,曼妙山水的峰回路转,求索路上的更行更远,人人向往的大乘境界,也不过如此。   黄河之水天上来,从草木繁盛的淮河源到大气天成的黄河畔,从豪情万丈的不屑功利到文人雅士的参禅问道,从纵情恣肆的墨香茶韵到上善若水的渐入佳境,与水结缘,与人为善,与天相伴。现实与梦想的自由穿越,工作与爱好的起承转折,在千年帝都的河洛家园里,在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城中,生生不息的智慧完美交融。   离得近了,方才能看得见一个真实的黄越祖。俊朗外表下的勤奋与执着,粗狂豪放里的细腻与婉转,挥洒自如中的飘逸与灵动,无一不在世人的眼前完美展现。没有虚幻夺目的光环,也没有敷衍了事的寒暄,更没有居心叵测的阴险,有的只是,触手可及的信任与温暖。   春种秋收,岁月荏苒;茫茫人海,冥冥机缘。有什么比得上发自肺腑的热爱来得真切呢?正如我沉溺多年的诗词创作,不为功名,不贪权势,只为着内心深处那一抹新绿的生机盎然,那是生命不休的动力与源泉。黄兄越祖,对于书法的挚爱,想来亦然,犹如品质的高与贵,非一日之寒。   十年相识的风景线,居然只是弹指一挥间。如梭人生一路行来,黄越祖袭人心扉的朗朗笑声,令人印象深切如磐。那种不拘章节的坦荡,那种不假雕饰的豪放,那种不遗余力的昂扬,在我磊落生动的记忆当中,似乎无人能够相提并论。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大概便是我能想得到的最贴切的语言吧,纠结了多日的幽思神韵,终于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喷薄而出。我想也只有这样的神来之语,才能配得上黄兄越祖的铿锵神韵。   不管世人如何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能写下我自己的感悟。无关艺术,无关风月,只有真实,缘于生活。   黄越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龙门西山书画创作基地主任,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书画院副院长,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出版   2009年 《洛阳道》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10年 《黄越祖书法作品集》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品发表   《中国书画》、《中国典藏》、《中国文化报》、《翰墨大匠》、《中国美术报》《中国摄影报》、《中国财经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东方艺术》、《艺术状态》、《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美术学刊》等。   展览活动   2006年 《壬午七人》清平乐茶艺书画作品展   2007年 《心动济源》现代书法四人作品展   2008年 《心动济源 情系王屋》王屋山杯河南书画   名家作品展   2009年 第七次《拳拳五人作品展》   2010年 《龙门阵》现代书风国际二十家作品展   2011年 《春和景明》四人书画作品展   2012年 《庄?逸?谐》三人书法展   作品收藏   《隶书对联》张海书法艺术馆收藏   现代书法作品《忠魂》 闽中革命史纪念馆收藏   现代书法作品《龙》 韩国国会议员书道会收藏   隶书作品《好雨知时节》佛山梁园博物馆收藏
作文三:《11黄河之水天上来》2100字11黄河之水天上来
知识:通过朗读和品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学习摘抄这种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难点:
1.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2.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具:课文挂图、课件。
教法:读中感悟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课:
让学生交流课前手机到的关于黄河的图片资料和诗歌,从感性上认识黄河,顺势揭题。
三、初读、读通课文
1.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人能够学舌根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难读的生字和多音字。
2.小组帮学,理解生词。
3.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整体感知,全班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理出课文脉络,与同学合作完成表格。
4.精读课文,体会感受
(1)确定作者的写作重点
(2)围绕课后第1题,细读课文。
(3)梳理成果,填写表格。
5.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方式精读课文,强化感受,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祖国河山带给人们的美感和启示。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一、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如:描写天气的:
描写黄河的:
描写山峦的:
连词成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看谁选用的词语最多,最恰当。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注意“舷、挞、峦、哺”难读的字音。
2.练写生字:注意“眺、魄”等笔画。
三、仿照课文描写黄河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四、时间活动:
搜集关于黄河的诗歌、资料,背一背,记一记。
黄河之水天上来:
刘家峡:兰州段、刘家峡
飞机上:忽明忽暗、纵横奔驰、长风一拂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 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主动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2.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黄河的图片资料、诗歌。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把多种方式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把摘抄作为深化理解、梳理感受的重要途径,把背诵作为内化语言、厚实积淀的重要手段,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1)导入新课。
导课1:谈话导课,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黄河的图片资料和诗歌,从感性上认识黄河,顺势揭题。
导课2:激情导课,营造一个图文并茂、音像交融的情境,让学生伴着雄伟的音乐,看着黄河纵横奔驰、一泻千里的雄姿画面,听着激昂高亢的诗歌,相机揭题。
(2)初读,读通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新词很多,因此读通课文和对新词有个感性的理解是教学关键的前提。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只要激发起阅读的兴趣,给以充裕的自读时间,是可以自主完成这一目标的。
①自主学习,读通课文。让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难读的生字和多音字。通过小组互助、同桌互帮、朗读展示等激励措施使学生勤
于读书、乐于读书、善于读书。教学的难点是课后生字、多音字及难读字的正确读法,教学前应该有所预设,对学生帮学、交流不到位的,应适当帮助,做到放扶有度。
②小组帮学,理解新词。可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画出新词,通过多种方法交流,从感性上理解。对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生僻的词语很多,如果不能有个初步理解,会对下一步理解句段、体会感受构成障碍,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这个阶段较为集中地理解词语。所谓感性的认识,是指对于一个词语,可以由此想象到一个画面、一个情境即可,不求精确、全面地解释。下面是几种感性理解词语的方法提示。
归类理解,如找出课文中“细雨蒙蒙”、“晴空万里”、“霏雨初霁”等描写天气的词语,找出“天崩地裂”、“万雷轰鸣”、“汹涌澎湃”、“纵横驰骋”等描写磅礴气势的词语。
图示理解,如通过画简笔画或课文插图理解“层峦叠嶂”、“ 岩壁立”、“万仞摩天”、“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如通过“细雨蒙蒙”和“晴空万里”来推想“霏雨初霁”的意思,联系自己看到过的瀑布想象 “天崩地裂”、“一泻而下”、“汹涌澎湃”的意思,联系旅游名山大川的经历或者从影视中看到过的情景,想象“层峦叠嶂”、“ 岩壁立”、“万仞摩天”的意思。
(3)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①整体感知,全班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默读课文,理出课文脉络,与同学合作完成下面表格的第一、二列。
(4)精读课文,体会感受。
①确定作者的写作重点,即在刘家峡和从乌鲁木齐回北京的飞机上看到的黄河。
②围绕课后第1题,细读课文。
分别画出这两部分中描写黄河的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品味体会。
诵读:对这两个重点部分,要多次出声练读,读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的风采”,读出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学生表演读、教师范读、语气对比读、句式对比读等形式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变文字为画面:把眼前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卷,一边读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享受作者形象的语言带来的魅力。可以是一边默读一边想象,也可以选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来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摘抄和旁注:把自己认为好的段落摘抄下来(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标记出来),在印象最深的词句旁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或是对景色的赞美、或是对作者遣词造句的评判、或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均可。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点评做好旁注的指导。
③梳理学习成果,填写上面表格的第三、四列。其中第三列的“景色”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
(5)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方式美读课文,强化感受,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祖国河山带给人们的美感和启示,最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如:描写天气的:
描写黄河的:
描写山峦的:
也可以连词成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看谁选用的词语最多、最恰当。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注意“舷”、“挞”、“峦”、“哺”几个难读的字音。
(2)练写生字,注意“眺”的笔顺和“魄”的笔画。
(3)仿照课文描写黄河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4.实践活动。
搜集关于黄河的诗歌、资料,背一背,记一记。
作文四:《黄河之水天上来?》2900字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两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是天上来的吗?是的。
从本质上说,黄河、长江乃至所有江河湖海中的水,以及地面上、土壤里的水都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黄河源头的水是从青海巴颜喀拉山上流下来的。山上常年有冰雪,冰雪融化成水流下了山。而这些雪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冰是降水和降雪结成的。黄河有很多支流,黄河流域还有很多湖泊,它们给黄河送来很多水,它们的水也是从天上降下来的。
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吗?是这样的。不仅是黄河,绝大部分江河的水也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为什么不说是所有江河呢?因为有的江河是内陆河,这种河流了一段以后就在内陆消失了。
水从天上来
水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那天上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么多江河没完没了地往海里灌水,为什么海里的水不会漫出来呢?
原来,一方面,海水不断蒸发减少;另一方面,降雨和陆地上的水不断地从江河流进海里补充蒸发掉的水分,从而保持了海里水量的稳定。
地面上、土壤里的水蒸发到天上以后,由于大气温度比地面低,水汽发生凝结,就又变成雨下到地面和江河湖海里了。有些海洋上空的水分,还会随风飘荡到陆地上来。这时候如果遇到冷空气,这些水分就会变成降水下到地面。夏天的雷阵雨,大部分就是当地水面和土壤里的水分热蒸发到高空遇冷凝结后降下来形成的。大范围降水的水汽大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
对我国来说,最主要的水汽源地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我国是季风国家,夏季东南季风把太平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送到我国大陆,而西南季风则把印度洋的水汽输向我国。有些水汽辛辛苦苦爬上青藏高原,有些水汽则穿越近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千里迢迢来到我国。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这些水汽较难深入我国内陆腹地,但有时也会不辞辛劳到达河套以北地区。还有些水汽是从南海北上访问我国的。春夏季节,偏东风会把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水汽输向我国东北。冬季,偏东气流常把东海的水汽输向我国大陆,这是华北降雪的重要水汽来源。当然,大陆上的水汽也可能随风由一地飘向他处。新疆的降水主要就是本地和大陆上其他地方的水汽形成的。大西洋上的水汽有时也会飞过欧洲前来光顾。
水汽变降水
既然海洋往大陆上输送水汽时是一碗水端平的,为什么水汽经过的地方有的下雨有的不下呢?这是因为只有温度降低水汽发生凝结时才会形成降水。这意味着,要么水汽过山抬升,温度降低产生降水:要么北方有冷空气来,把暖空气抬上去进而产生降水。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干冷空气比海上来的暖湿气流比重大,于是就钻到暖湿空气底下把它举起来。这样一来,暖湿空气只好乖乖地把雨降下来了。
是不是天上降下来的水都能到达地面呢?也不是。降雨开始时,除少量降水直接落入河湖外,一部分滞留在植物枝叶上,其余的则落到地面上。落到地面上的水,一般会向土中入渗。当降雨强度大于土壤入渗能力时,即产生超渗雨。超渗雨会在地面形成积水,并向低处流动汇集。当地面上有洼塘时,积水首先流入洼塘。洼塘填满后,则向更低处流去。许许多多的溪流汇入河槽,最后成为河川径流量。城市中的混凝土地面不透水,降雨除流入下水道外,也有一部分直接进入河槽。此外,由地表入渗的雨水,在补充土壤含水量的同时逐步向下层渗透。如能到达地下饱和水面,并经各种途径渗入河流,就成为地下径流。流入下水道的水,最后也汇入江河。
文章前面讲到了海水在太阳照射下不断蒸发的问题。实际上,地面上、植物枝叶上、植物体本身、农田里、土壤里、水库河湖里的水都是会蒸发的(植物向外蒸发水分叫蒸腾,农田的总蒸发量叫蒸散)。内陆河的水除了人们引用后再入渗、填洼后形成径流的部分外,就是因为消耗于蒸发而入不了海的。
水分会循环
由此看来,水面的水分子经太阳一晒,蒸发到天上去了,水汽到了高空后遇冷形成雨降到地面。水到了地上,蒸发掉一部分,剩下的渗入土壤,流入江河湖泊,归入大海。然后再升到空中,再降下来。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叫做水分循环。水分循环有大有小,大到陆地和海洋间的循环,小到一个地方内部的循环,还有陆地、海洋各自的循环等等。
由于水分的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世界上的淡水资源就是由水分循环产生的。大气圈所含水汽量为1.3万立方千米,全球平均年降水量为5.2万方千米,水汽约10天交替一次。全球河流总蓄水量为1.2万立方千米,河流全年径流量为374万立方千米,河水约12天交替一次。
既然水分是循环的,为什么一个地方得到的水各个时候不一样呢?其实,通过水分循环保持水资源的稳定是就全球在一个时期的总体情况而言的。至于哪一年,哪一个地方,并不是严格循环的。我们头上的天,是一个偏心的老天爷,经常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它今年给这个地方多下点雨,明年又给另一个地方少下点雨,弄得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用不完,有的地方缺得要命。水资源在时间上也有很大变化,今年发水灾,明年闹干旱。因此,我们在和水资源打交道时要讲究科学。
还需要补充一点,有些水资源是难以再生的。高山冰川资源、山前平原含水层的地下水、深层自流水、沙漠地下水、湖盆洼地地下水和湖泊蓄水都是难以再生的。
人工可增雨
既然水资源在有些地方非常紧缺,能不能想点办法呢?于是有人想到了人工降雨。
2004年4月25日至4月26日,北京下了一场雨。雨还未停,就有报道说,人工降雨成就了这场中雨;又说,气象部门进行了人工降雨作业。截至25日21时,人工降雨飞机在密云和官厅水库上空播撤液氮300升。
这条新闻提到了很多科学问题,有必要加以解读。这些问题包括:人工真的能够降雨吗?为什么撒了液氮就下雨?怎么知道人工降雨的雨量是中雨?
首先要看雨是怎么下下来的。雨当然是从天上下下来的,就是说,下雨之前天上要有水,这些水就是云中的水滴。一个地方常有云彩出现,但不是所有的云彩都能下雨,只有一部分云能下雨。当这种云到达一地上空时,就具备了降雨的条件,但不一定能下雨。当云中上升气流强烈时,会把云中的水滴向上抛。水滴相互碰撞,结成大水滴,并掉下来。然后上升气流又把它抛上去。几经反复,水滴越来越大,最后上升气流再也没有能力把它抛上去了,水滴就会受重力的作用降到地面,成为降水。
由此可见,要想下雨得先有云,还得云中的水滴不断变大。
水滴怎么才能变大呢?水滴要变大必须要有个核心,气象学上叫做凝结核。当大气中缺少凝结核时,水滴是没法降落下来的。这时就需要人类帮忙了。人们在有条件降水的云中施放碘化银、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液氮、尿素、盐粉等所谓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可以起到凝结核的作用,能使雨滴变大,产生降水,或者增加降水。施放催化剂,可以使用飞机,也可以采用高炮和火箭发射。“人工降雨”是科学家早期使用的词。这个词不够确切,容易使人感到通过人工方法就可以降雨,不用考虑天气形势。现在,科学上的准确说法是“人工增雨”。
怎么知道雨是人工方法催化后降下来的呢?科学家说,有时雨不经人工催化就可以降下来,但雨量要小一些;人工催化后,可以加大雨量。有时不去人工催化,雨降不下来,只有人工催化后才能降雨。到底哪场雨是人工增加了雨量,哪场雨纯粹是人工催化下来的,需要进行科学论证,还需要进行对比试验。譬如,选定两个条件相同的地方,一个地方进行人工催化作业,一个地方不进行催化作业。如果实施人工催化作业的地方下雨多于未经催化的地方,就可以认为人工催化是有效的。要做到这点很难,因为各方面条件相同的地方几乎没有,条件相仿的两个地方也难以找到。通常科学家会选择两个气象条件相似的地区,在一处进行多次人工增雨作业,另一处不进行作业。然后对多次作业的结果(比如平均降水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人工增雨是否有效。至于某一次降雨,到底完全是人工催化的结果,还是人工催化增加了降水,或是自然形成的降水,这种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即使进行了统计对比,也难以确切回答。由此看来,人工增雨的效果检验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问题。所以说,前面提到的新闻中说人工降水造就了中雨(24小时降水量在10-24.9毫米之间或者一小时降水量在2.6-8毫米之间称为中雨)的说法是不够严格的。
顺便说一下,近年来还有“人工消雹”一说,那是指发现有可能下冰雹时,对云彩进行作业,使雨滴还没有长到冰雹那么大时就让它降下来。
责任编辑 赵 菲
作文五:《黄河之水天上来》3400字
世界长河依次有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的黄河紧随其后,位列第五。在中国境内,她次于长江,位居第二。
黄河中段流经中国的黄土高原,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她便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之最。   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跳进黄河洗不清,是民间对黄河泥沙的形象表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尼罗河流域有古埃及,两河流域有古巴比伦,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古印度,长江、黄河流域的是中国。
而黄河,被尊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滔滔奔涌的黄河,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与荣光,同时,也目睹了令后世难以忘怀的灾难和伤痛&&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她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峰。从高空鸟瞰,一个巨大的几字,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与飞奔腾跃的长城相映成辉。
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她的正源;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
黄河上游名峡群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和青龙峡等十几个著名的峡谷显现着黄河的雄姿。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天下黄河贵德清,水流清澈见底,气候温和湿润。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处于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还有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之说。
相传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而名禹门口。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水文术语潼关高程由此而来。
黄河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陕晋峡谷。这里有两个著名的地方,一个叫壶口瀑布,另一个叫龙门。
作为黄河的象征,壶口瀑布声名远播。在壶口瀑布,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
诗人李白诗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广为传颂。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水流湍急的龙门就可成龙。它寄托了先人们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美好愿望,更是对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激励。
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河道平坦,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形成地上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在山东,中国的内海渤海接纳了黄河,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
文明之火在黄河流域点燃。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据《孟子》中记载: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
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先民们在黄河岸边伐木,架屋,取鱼,狩猎,稼樯&&
18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蓝田猿人和大荔猿人先后在黄河岸边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细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青铜器文化遗址、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这里,黄河流域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今天,河洛文化成为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其中,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封建社会两千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今天,大家津津乐道的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河造福于民,同时,决口或改道的水患亦让百姓苦不堪言,黄河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   秦朝以降,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黄土本身结构松散,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致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植被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同时,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浊河的称谓,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了,正是缘于黄河下游河水浑浊。公元1世纪初,又有了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之说。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伏秋大汛,水患频繁,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民间遂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据历史记载,截止1946年,前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有天灾,亦有人祸。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这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今天,风沙问题日益严重,有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这并非危言耸听,母亲河的源头如今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黄河的儿女,没有善待他的母亲。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中国古代,常常罹祸两患: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大江大河的泛滥。为了防御边患,祖
先修筑了长城;对付水患,祖先们则殚精竭虑,时时处处防范。
正是黄河频繁泛滥成灾的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华文明也是从大禹治水、以疏为主、导河入海的艰难奋斗中开始的。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耳熟能详。大家都认为,大禹为了治理黄河,连家里的事情都顾不上了,全心全意地治水。而台湾曾仕强老先生,不以为然,他说,大禹治水,不是顾不上家,而是不敢进家,他爸爸鲧就是因为没有治好黄河而被杀的。
后来有了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的说法,在老祖宗那儿,是能够找到榜样的。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滋养了历朝历代的大批优秀诗人艺人,众多咏叹黄河的作品脍炙人口。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大型的诗歌总集。在里面,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八百里秦川秦腔吼。秦腔,这门黄河岸边最古老的艺术,在作家贾平凹的眼中,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是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地统一。
作家告诉世人,秦川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便成为了他们大苦中的大乐。这里,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
秦腔和黄河及与黄河一样颜色的黄土地血脉相连。
唐诗,中国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刘禹锡等,对黄河均有吟咏。而诗仙李白就写了许多。如: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颖阳,河南省登封市西部的一个自然村落。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邱于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不亦乐乎。
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李白把酒畅饮,想落天外,自道所得,纵笔而出《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舒卷往复。
狂放不拘,临风举杯而立的李白在颖阳山就此定格。
山西省永济市蒲州西面的黄河东岸,有一座鹳雀楼,高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滔滔黄河,因当年水鸟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曾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然而,真正让她名满天下的是王之涣的那首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幅朴素清新的水墨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境高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则带我们走进了空旷辽远的玉门关外。
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习俗,横吹曲《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水天相接的黄河,矗立在万仞山上的孤城;征人折杨柳送别,羌笛声声,幽怨悠长;春风难度,塞外苦寒&&
画面的闪回,悲壮而苍凉。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诗),黄河在现代人的吟咏中,一扫悲戚愁
苦,有了新的格调。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冼星海,著名作曲家,有怪杰之称。1939年3月,他连续6天6夜,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谱曲。据说,他要求光未然为作曲买两斤白糖。一切备齐,冼星海盘腿炕前,开始创作。他一边抓撮白糖入嘴,一边从超长烟杆吐出腾腾烟雾,妻子钱韵玲在旁边为他熬煮土咖啡。《黄河大合唱》就这样诞生了。
古往今来,写黄河唱黄河太苦了,冼星海要用糖来中和。
《汉书o沟洫志》上说: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黄河已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所有的一切把黄河升华为圣河。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作文六:《黄河之水天上来》1900字《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兆麟小学 黄海容
2013.3.2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作者对黄河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诗《将进酒》的第一句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诗仙的句子中,我们就对黄河有了最初的感受。它的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面对她许多文人激昂文字,抒发心中的感慨。今天我们一起随作家刘白羽去领略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让我们走进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板书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了解作者
刘白羽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这
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出生于1916年,20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
品,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一个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
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
运的斗争中。2005年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文学和世界。
《长江三峡》、《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
教材。刘白羽的作品,字里行间全是情,之所以将他的作
品安排在高中大学课本中学习,也是出于随着同学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才能理解文字中蕴含的美。但今天同学们特别有幸,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起来品
评一位大家的作品,真是特别难得的一件事。下面让我们从词语开始,走近这位文学大家。
二、认读生字,初读课文
1.认读本课生字
霏雨初霁 层峦叠翠 静谧安详 狂  飙 巉岩壁立 万仞摩天 汹涌澎湃 万弩齐发 万千璎珞 纵横奔驰 排挞岩谷  滂沱摇泻 巍然不动 溢洪道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指名领读
(3)解读:舷窗、风陵 (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的意思来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默读提示,填空,了解课文的写作脉落,并把相关的句子画在书上。
板书:风陵渡口    安逸平静
刘家峡      雄伟壮观
高空俯视    雄伟神姿
三、品读课文
(一)体会黄河雄伟壮观的美,重点学习第三自段
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请大家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黄河的雄伟壮观?请你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1.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一卷卷银雾,被阳光照得闪亮,又飞上高空;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如浓墨,如淡墨,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
(1)这一段描写的到底是什么?
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这场景真有点惊人。原来接连下了几天雨,水位陡增,水电站提起溢洪道一扇闸门。刚才所见,就是黄河之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
(2)难道这就是黄河吗?让我们看看这些词语,导读课文,说说你看了怎样的景象。
难怪古往今来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
2. 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还能体现黄河的雄伟壮观?
巉岩壁立,万仞摩天,峡谷之内,烟雾缭绕。那奔腾的黄河水发出千万惊雷般的轰鸣。
(学生汇报“仰望” 刘家峡的黄河所看到的景象时重点理解“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的意思。还有一个夸张句,从中体会黄河的声势浩大。并指导朗读。)
3. 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还能体现黄河的雄伟壮观?
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1)学生汇报“俯视”刘家峡的黄河所看到的景象时重点理解:一个比喻句。抓住“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来感受黄河的奔流不息气概。
(2)播放刘家峡黄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它的气势。
(3)以诗歌的形式,配乐合作读这一部分。
(二)体会黄河雄伟的神姿,重点学习第六自然段
近看黄河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渺小,与黄河的气概。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的飞机上,作者又看到了一个别样的黄河。文中称这景象是,,,,(雄伟神姿)我们说这个句子,或者说这个词在这里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
1.快速默读第六自然段,把描写黄河的句子画出来,围绕着文章的中心来说一说。
(1)一种出乎意料的梦幻一般的奇景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条忽明忽暗的长长的带子蜿蜒盘旋在茫茫大地之上!
(2)这条浩荡的黄河,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璎珞闪烁飘拂;一
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
2.体会写法
最妙的还不是刘白羽先生的用词之精妙,还有他一边写看到的实景,一边写自己的思绪,当他看到蜿蜒的黄河,他想到(导读:苍莽的大地母亲啊,是你的乳汁,从西北高原深深的地层中喷涌出这一道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河流。)当他看到如千万璎珞闪烁飘拂的黄河时他仿佛听到(导读:一曲赞美黄河的嘹亮歌声,从我心中飞出,飞向长天,飞向黄河,随惊涛骇浪而飞扬,而回荡。
像这样的一边写景,一边写出自己的联想的写作方法还在哪里见到过?(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而刘白羽先生他是写景,写情,再写景,再写情,就这样情情景景,让我们也迷离在黄河“雄伟神姿”之间了。
像这样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尝试运用。
四、对比体会黄河的两种美,积累文中触动你心灵的部分
今天我们与刘白羽先生一道,乘着文字的翅膀神游了黄河,近看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壮美”,俯视又看到了黄河的“神姿”。想一想这篇文章留给你什么?
就要这些感动融汇成一句话,先写在日记本上。然后再把那些最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抄写下来,让我们不仅把这样美的文字写在本上,也把他们写在心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
风陵渡口    安逸平静
刘家峡      雄伟壮观
高空俯视    雄伟神姿
作文七:《黄河之水天上来》2800字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提高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断变换视角,从不同角度描写黄河的写法。
3、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感受和描写
教学难点:如何将博大的事物写的细致传神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法(朗读); 对话法(问答、讨论); 研究法 (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黄河:因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很开心,所以老师特意带来一首歌,同学们想欣赏吗?(出示歌曲《黄河黄》)好听吗?谁能告诉老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对,这首歌歌颂的是黄河。
了解黄河(出示关于黄河的起源流向图片: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总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华大地,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诗仙李白的一首《将进酒》中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感动着亿万华夏子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白羽的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体会它的恢弘气势(板书课题,齐读)
二、基础知识
1、走进作者:
刘白羽,北京人,现代作家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月》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有长篇报告文学《大海》,小说《第二个太阳》《风风雨雨太平洋》,回忆录《心灵的历程》
2、基础擂台:
生字我来读:滂沱 狂飙 万仞 璎珞 骤雨 静谧 巉岩等
词语我解释:狂飙 滂 沱 惊涛骇浪 巉岩等
三、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作者几次看到黄河,分别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出示:(小提示)完成句子的补充。
①不过,说实在话,(     )令我失望。
②第一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是40年前了,我从(      )眺望黄河… …。 ③就在离开兰州不远的(         ),黄河向我展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 ④我却没有料到,我真正一览黄河雄伟神姿,是在(         )的飞机上。
四、精读课文
1、(出示图片)
你想怎样描绘这种景象?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2、这是黄河从刘家峡水电站的溢洪道口喷射而出、一泻千里的情景,那现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的呢?想不想读一读?
出示段落:(我下车转身一看……整个黄河为白烟云雾所笼罩。)
3、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你就多读几遍,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你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具体说说,是哪个词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受?
(2)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这是作者刚下车,远望黄河时所看到的景象。关于这段话,还有哪些词或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3)喷射(翻腾)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不光读出了黄河水的气势,还读出了黄河水那种快而猛的动态美。作者这里就是抓住了黄河动态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这些句子,好好体会描写黄河水动态的词语,读出那种气势和速度来。(学生练读)
(4)谁来读读试试?(一生读)(评价:读得多有气势呀)
(5)这位同学读到的句子里,也有对黄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吗?你给大家读读。
(6)你觉得这是对黄河水什么的描写?(顔色)
总结过渡:是的,作者远望黄河,抓住黄河水形状顔色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气势。接着,作者仰望黄河、俯视黄河,又感受到黄河怎样的气势呢?你想
给大家读读哪句话或是哪个词?
(1)你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轰鸣,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
(2)你能读出这种轰鸣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
C、俯视:仰望黄河,我们从这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那俯视黄河,哪个词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如果说这段当中有两个词最能概括此时黄河的气势,你认为是哪两个词?请你读读这两个词,读出黄河的气势。把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此时,黄河水浩浩荡荡,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读出这种越来越远的感觉?谁来试试:远去,远去,再远去。
4、黄河的气势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黄河的气势吧。
师读: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乌云乱卷…………
师读:我再举首仰望,只见
生接:陡岩壁立……
师读: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
生读:黄河有如……
齐读:远去,远去,再远去。……
小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这种气势令人震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远望黄河、仰望黄河、俯视黄河,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声,让我们似乎亲眼看到黄河水从刘家峡水电站喷涌而出的情景。
5、然而在作者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飞机上,又一次看到了黄河,这次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黄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4)看到这样神奇的黄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5)黄河的雄姿令我震撼,惊讶,此时,我不禁要唱一曲赞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出示相关句子)
6、梳理学习成果,填写学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五、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你觉得本文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儿?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
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
本文的题目表现出了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黄河颂)教会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
六、品有所获
比喻拟人,形象可感;
排比句式,工整顺畅;
多种角度,立体全面;
调动感官,身临其间
七、质疑问难:
本文为什么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题?因为黄河源头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上海拔4500米的约古总列盆地,海拔很高, 古时候,人们无从得知黄河的真实发源地,只知道是在很远很高的地方,故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八、盛赞黄河:作者心中飞出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仅仅是在歌颂黄河吗?他在歌颂谁呢?这就是本文的神韵所在。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板书:赞美祖国)
——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对大自然、祖国和人民的崇敬和赞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黄河的赞美。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远古时代,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中华民族;
战火纷飞,黄河以她宽广的臂膀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和平盛世,黄河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鼓舞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奋勇向前! 等等
看啊!黄河波涛滚滚,浩浩荡荡,犹如一条巨龙横在中原大地上。“黄河之水天上来”,那黄色的水雾,真是只应天上有啊。听啊!黄河日夜不停的咆哮着。它的隆隆轰鸣震耳欲聋,气吞山河之势暴露无遗,犹如千万条巨龙缠绕厮咬,挟雷裹电,咆哮翻滚,齐刷刷地跌下万丈深渊,,,,有时又好比千万根桩在振击地面,发出排山倒海的巨响,声声都显示着自己气势磅礴,,,,亲爱的黄河,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文化,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风景,我爱你博大精深的文明,我爱你巍峨雄伟的磅礴气势。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
的发源地,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母亲!我们要一定要保卫我们的母亲,保卫祖国,保卫黄河。播放《保卫黄河》,让这歌声气贯长虹,飞越九天。
作文八:《黄河之水天上来》2000字《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课时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
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媒体 远程教育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黄河的资料
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 初步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黄河简介资料片)
2、谈话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她滋养着两岸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边读文、边完成学习辅助单表格一、二项
2、读完后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黄河的?(记忆中、兰州、刘家峡、飞机上)
3、跳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课件出示,学具单上完成)
(1)我从___乘飞机到___,这里的黄河太____,令我___。
(2)在离__不远的_____,黄河向我展示了_____的景象。
(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___,是在从___飞回_____的飞机上。
三、精读课文
1、(出示录像)
你想怎样描绘这种景象?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2、这是黄河从刘家峡水电站的溢洪道口喷射而出、一泻千里的情景,那现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的呢?想不想读一读?
出示段落:(我下车转身一看,,,,整个黄河为白烟云雾所笼罩。)
3、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你就多读几遍,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你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具体说说,是哪个词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受?
(2)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这是作者刚下车,远望黄河时所看到的景象。关于这段话,还有哪些词或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3)喷射(翻腾)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不光读出了黄河水的气势,还读出了黄河水那种快而猛的动态美。作者这里就是抓住了黄
河动态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这些句子,好好体会描写黄河水动态的词语,读出那种气势和速度来。(学生练读)
(4)谁来读读试试?(一生读)(评价:读得多有气势呀)
(5)这位同学读到的句子里,也有对黄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吗?你给大家读读。
(6)你觉得这是对黄河水什么的描写?(顔色)
总结过渡:是的,作者远望黄河,抓住黄河水形状顔色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气势。接着,作者仰望黄河、俯视黄河,又感受到黄河怎样的气势呢?你想给大家读读哪句话或是哪个词?
(1)你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轰鸣,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
(2)你能读出这种轰鸣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
c、俯视:仰望黄河,我们从这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那俯视黄河,哪个词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如果说这段当中有两个词最能概括此时黄河的气势,你认为是哪两个词?
请你读读这两个词,读出黄河的气势。把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此时,黄河水浩浩荡荡,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读出这种越来越远的感觉?谁来试试:远去,远去,再远去。
4、黄河的气势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黄河的气势吧。
师读: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乌云乱卷,,,,,,,,
师读:我再举首仰望,只见
生接:陡岩壁立,,,,
师读: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
生读:黄河有如,,,,
齐读:远去,远去,再远去,,,,
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这种气势令人震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远望黄河、仰望黄河、俯视黄河,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声,让我们似乎亲眼看到黄河水从刘家峡水电站喷涌而出的情景。
5、然而在作者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飞机上,又一次看到了黄河,这次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黄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4)看到这样神奇的黄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5)黄河的雄姿令我震撼,惊讶,此时,我不禁要唱一曲赞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出示相关句子)
6、梳理学习成果,填写学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你觉得本文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儿?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 本文的题目表现出了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拓展链接,进一步了解黄河。(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作家刘白羽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雄伟神奇。中文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不断变换观察视角,呈现黄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风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另外,我们在预习课文和上课时也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摘抄的方法去读书,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
作文九:《黄河之水天上来》2200字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的说明文。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全文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说明,最后总结的顺序来写的。课文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强调黄河是祖国的动脉,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和生机。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详细介绍了黄河。
第三部分:(12)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第二”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
第四部分:(13)自然段:人们将黄河称为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字。
2.默读课文,了解黄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黄河称作“母亲河”。
3.查找资料,了解黄河治理的情况,产生保护“母亲河”的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黄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黄河称作“母亲河”。查找资料,了解黄河治理的情况,产生保护“母亲河”的情感和愿望。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黄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黄河称作“母亲河”。查找资料,了解黄河治理的情况,产生保护“母亲河”的情感和愿望。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理念】这篇文章说明文,作者是概括—具体—概括的顺序写的。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篇幅比较长,怎样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想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人们为什么会把黄河称作“母亲河”并查找资料,了解黄河治理的情况,产生保护“母亲河”的情感和愿望。本文结构清晰,条理清楚。适合学生自读感悟。即读---画---思----议。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了解黄河治理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古诗《将进酒》。同学们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河的磅礴壮观)是呀!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
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汩汩gǔ北麓lù湍急tuān穿梭suō塑造sù枢纽shū
气势磅礴pángbó沟壑hè步履lǚ积淀diàn清澈chè繁衍yǎn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部分?说一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抓住主旨,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了课文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人们为什么把黄河称为“母亲河”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一画、做批注。
(2)生独立读—画—批
(3)集体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
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四、课外延伸:
1.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  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短文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活动探究,延伸讨论。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他就以他伟岸的身躯滋养着两岸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上,它汹涌澎湃的身姿更使万千的文人墨客为其倾倒。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说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刘白羽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读完后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精读课文。参看注释及工具书,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如有困难,提出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或教师帮助释疑。
(1)作者记忆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
(2)兰州的黄河有什么特点?
(3)刘家峡的黄河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在飞机上我才真正“一览黄河的雄伟神姿”?
(5)黄河在作者心中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全班分组进行讨论,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4.展示相关图片,请学生们结合课文总结黄河的特点,找学生说说他心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
三、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二
四、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多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标记出来,并通过朗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练习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做到能够理解、默写和运用。
一、复习并巩固上节课内容
1.点名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都从哪几个地方或者角度看了黄河,这些观看点不同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
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的观察角度和描写方法
1.观察角度的变化。
作者是开车去刘家峡的,所以在车内和车外,从远处和近处看刘家峡黄河是不一样的。让学生们找出这些不同。注意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
(1)远望刘家峡,……
(2)我下车转身一看,……
(3)我再举首仰望,……
(4)我到坝顶俯视,……
2.描写方法的分析。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刘家峡水电站?老师带领学生分析体会。并让学生们找一找、读一读。
(1)设问
“哪儿来的暴雨呢?我下车一看,怔住了,我看到的是什么?”
(2)比喻
“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飚。”
(3)拟物
“它咆哮,他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比岸上的山头还高”
(4)反复
“远去,远去,再远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四、精读第七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黄河的内心感情,引导学生升华对黄河——母亲河的认识
通过联系黄河的历史,及其对华夏民族的重要意义来告诉学生:黄河不仅形式上是雄伟的,他的功绩也是气壮山河、不可磨灭的。
五、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六、课后作业
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遍布全国,你去过那里?用自己的话描写一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要求:写出景色的特点,字数300-500左右。
作文十:《黄河之水天上来》6000字黄河之水天上来
本单元以“祖国山河”为主题,编排了主体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古诗三首》,“快乐读书屋”中选编了《黄山云海》和《五岳之首———泰山》两篇课文。《黄河之水天上来》描写了作者几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情景,或惊心动魄,或安逸平静,或雄伟壮观,或让人惊叹,让读者领略到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磅礴雄壮的“形美”和哺育千秋万代的“神美”;《古诗三首》通过伟大诗人流芳千古的名诗佳作,展现了泰山、黄河、长江等祖国壮美山河在古人独特的审美视角中的万种风情;《黄山云海》择黄山一绝———云海,将瞬息万变的云海描写得栩栩如生;《五岳之首———泰山》则对五岳之首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饱览众多景观名胜。这几篇课文如同带我们走进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画廊,一幅幅景色美不胜收,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美审美的情趣更加浓郁,眼前矗立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流淌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豪迈情怀。“能说会写”板块紧扣主题,情感上一脉相承,畅言谈感受,倾笔诉真情,从读佳作到谈感受,再到写真情,构成了吸纳、内化、倾吐的学习过程。
从编排意图上讲,这是一组写景的文章,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名家笔下描写的祖国山河培养爱美、审美的情趣,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之情,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二是通过阅读实践过程,掌握一些阅读写景类文章的基本方法,积累好句佳段;三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目标要通过读、说、写、做(语文综合实践)的过程,通盘考虑,整合处理。
因此,教学本单元,要紧紧抓住“祖国山河”这一主题,既心有全局———整体性,又要注重单元各部分内容间的关联和在达成目标中的侧重,特别要关注“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间的协同作用,在主体课文教学中注意为后面内容的教学做好知识、方法、情感
的铺垫和准备,如阅读写景类文章的方法、谈感受的方法、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等。
11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为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化自李白的诗作《将进酒》的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文题目即表现出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结构分析〕
本文描写了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
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在刘家峡所看到的黄河。
第一层(第1自然段),写兰州的黄河令“我”失望。
第二层(第2~3自然段),写刘家峡黄河的雄伟壮观。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在乌鲁木齐返回北京的飞机上看到的黄河。
第一层(第4~5自然段),写飞机上升过程中看到的景象。
第二层(第6自然段),写在飞机上看到的梦幻一般的黄河。     〔语意理解〕 “不过,说实在话,兰州的黄河令我失望。”   此句为下文描写在刘家峡看到的黄河的雄伟壮观做了铺垫,使兰州的黄河与刘家峡的黄河形成鲜明的对照。
“黄河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奔腾呼啸的激流啊!第一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是40年前了,我从风陵渡口眺望黄河,,,,,那是何等惊心动魂的气概呀!”
这是作者40年前第一次眺望黄河时的印象。“奔腾呼啸的激流”是永远刻在作者脑中的,对黄河的第一印象。风陵渡,在山
西省芮城县西南端,黄河南下自此向东转弯,因附近有风陵而得名。同蒲铁路经此,经黄河大桥通陕西省孟塬。为晋、陕、豫三省交通要冲。“冰排”,大块的浮冰。“天崩地裂”,形容声响强烈或变化巨大,像天塌下来、大地裂开一样。也说“天崩地坼(chè)”。“轰鸣”,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音。“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在作者的记忆中,黄河是雄壮豪迈、排山倒海的奇观,作者的这个印象也与兰州段黄河的安逸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谁知当我埋怨兰州的黄河平淡无奇的时候,就在离兰州不远的刘家峡,黄河向我展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
此句为下面对刘家峡黄河描写的总起句。说明了作者对刘家峡黄河的总体印象———雄伟壮观。“平淡无奇”,平平常常,没有出奇之处。刘家峡,黄河上游峡谷之一,在甘肃中部永靖、临夏和东乡族自治县三县间,长约11千米,落差18米,富水力资源,峡口建有刘家峡水电站。
“我看到的是什么?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直耸高空,巍然不动。”   这段文字详细、生动地描绘了刘家峡黄河的雄伟壮观,是对总起句的注解。句子的开头以设问提起,更加突出了黄河之壮观给人心灵带来的震撼。三个“如”字连用,强调了黄河气势的雷霆万钧。“狂飙”,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利用铀、钚等原子核裂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进行杀伤和破坏。爆炸时产生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污染。“蘑菇云”,由于原子弹、氢弹爆炸而产生的蘑菇形的云状物,其中含有大量烟尘。火山爆发及星体碰撞等也能形成蘑菇云。“巍然”,形容山或建筑物雄伟的样子。这段文字暗喻了黄河水势之壮观、威力之宏大有如原子弹爆炸一般,极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我再举首仰望,只见 岩壁立,万仞摩天,峡谷之内,烟雾缭绕。那奔腾的黄河水发出千万惊雷般的轰鸣。”
此句为仰视所见。“ 岩壁立”,高而险的山岩如峭壁一样耸立。“万仞”,仞,古时8尺或7尺叫做一仞,万仞,形容山非常高。“摩天”,跟天接触,形容很高。从仰望的视角来看,峡谷两岸的山峰愈显得高耸入云,险峻奇伟。“烟雾缭绕”是黄河的奔腾咆哮撞击出的遮天的水雾。“惊雷”是使人震惊的雷声。黄河水的奔腾咆哮之声用“千万惊雷”来形容,可见其声势之浩大,气势之雄壮。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远去,远去,再远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这是从坝顶俯视的黄河全景。前文的平视、仰视根本看不清黄河奔流的状态,满视野只有一片烟雾缭绕,满耳只听到万雷轰鸣。而在坝顶俯视,则看清了黄河奔腾不息的状态———“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扭”字,无比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水打着巨大的旋涡倾泻而下的壮观场面。其水量之大,水流之急,以至于由于剧烈撞击产生的浪头竟高过了岸上的山头!激流与浓雾飞旋而下,波浪互相撞击,猛烈地向上涌起,向前翻滚,其势浩荡,其状汹涌,其神雄劲。三个“远去”连用,抒发了“大河东去,大浪淘沙”的豪迈情怀。
“我却没有料到,我真正一览黄河雄伟神姿,是在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的飞机上。”   一个简短的过渡,将镜头切换到飞机上。也说明了上文所看到的无比壮观,还不是我所见到的“真正的”黄河雄姿,极大地激发了读者随作者共同一览黄河真正雄姿的愿望。
“一种出乎意料的梦幻一般的奇景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条忽明忽暗的长长的带子蜿蜒盘旋在茫茫大地之上!”
这是在万米高空俯瞰到的神奇的黄河:它像天宫的仙女无意间飘落的玉带,若明若
暗,飘忽闪烁,弯弯曲曲,飘落凡尘。“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这幅图景简直让人分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甚至产生了梦幻一般的感觉。
“这情景真让人惊叹。”
此句与上文在刘家峡看到黄河奔涌时的“这场景真有点惊人”形成对照。黄河的浩浩荡荡,雄劲豪迈只是有些使人吃惊;而高空鸟瞰下的黄河之美则令人不禁惊讶赞叹!“有点惊人”与“让人惊叹”的对比,更生动地反映出此时情景给作者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震撼,从侧面表现出黄河于惊涛骇浪之外的另一种境界,另一种美。
“苍莽的母亲大地啊,是你的乳汁,从西北高原深深的地层中喷涌出这一道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河流。”
此句由赞美黄河转而赞颂孕育了黄河的祖国大地。“苍莽”,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西北高原深深的地层”,指黄河的发源地马曲,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山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所以,对黄河的赞美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就是对祖国母亲的赞美。   “它纵横奔驰,滂沱摇泻,呼啸苍天,排挞岩谷。”
此句继续赞美黄河的雄劲气势。“纵横奔驰”,指黄河奔放自如,势不可当。“滂沱摇泻”,形容黄河水量巨大,一倾千里,气势雄壮。“呼啸苍天”,指黄河涛声巨大,如苍天中万雷轰鸣。“排挞岩谷”,挞即打,指黄河惊涛拍岸,巨浪涛天,劈打着岩石和山谷。
“这时,一曲赞美黄河的嘹亮歌声,从我心中飞出,飞向长天,飞向黄河,随惊涛骇浪而飞扬,而回荡。”
黄河的雄伟神姿令“我”震撼,令“我”惊讶,是辽阔无垠的西北高原的土地孕育了这样一条雄伟而美丽的河流。“我”赞美黄河,“我”赞美苍莽的母亲大地,赞美我们的祖国!这就是作者心中的歌唱。   〔写作特点〕
1.按刘家峡和飞机上观黄河的不同所见和感受结构篇章,层次清晰,结构整齐,思路鲜明。
2.综合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黄河的雄伟气势与神奇风采,生动传神。
3.不断变换视角,呈现黄河在各种角度下的不同风采,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通篇文字激荡着一股磅礴气势,抒发了对黄河和祖国的热烈之爱,豪迈雄壮,震撼人心。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 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主动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2.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黄河的图片资料、诗歌。
〔教学时间〕 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把多种方式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把摘抄作为深化理解、梳理感受的重要途径,把背诵作为内化语言、厚实积淀的重要手段,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1)导入新课。
导课1:谈话导课,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黄河的图片资料和诗歌,从感性上认识黄河,顺势揭题。
导课2:激情导课,营造一个图文并茂、音像交融的情境,让学生伴着雄伟的音乐,
看着黄河纵横奔驰、一泻千里的雄姿画面,听着激昂高亢的诗歌,相机揭题。   (2)初读,读通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新词很多,因此读通课文和对新词有个感性的理解是教学关键的前提。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只要激发起阅读的兴趣,给以充裕的自读时间,是可以自主完成这一目标的。
①自主学习,读通课文。让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难读的生字和多音字。通过小组互助、同桌互帮、朗读展示等激励措施使学生勤于读书、乐于读书、善于读书。教学的难点是课后生字、多音字及难读字的正确读法,教学前应该有所预设,对学生帮学、交流不到位的,应适当帮助,做到放扶有度。
②小组帮学,理解新词。可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画出新词,通过多种方法交流,从感性上理解。对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生僻的词语很多,如果不能有个初步理解,会对下一步理解句段、体会感受构成障碍,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这个阶段较为集中地理解词语。所谓感性的认识,是指对于一个词语,可以由此想象到一个画面、一个情境即可,不求精确、全面地解释。下面是几种感性理解词语的方法提示。
归类理解,如找出课文中“细雨蒙蒙”、“晴空万里”、“霏雨初霁”等描写天气的词语,找出“天崩地裂”、“万雷轰鸣”、“汹涌澎湃”、“纵横驰骋”等描写磅礴气势的词语。   图示理解,如通过画简笔画或课文插图理解“层峦叠嶂”、“
岩壁立”、“万仞
摩天”、“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如通过“细雨蒙蒙”和“晴空万里”来推想“霏雨初霁”的意思,联系自己看到过的瀑布想象“天崩地裂”、“一泻而下”、“汹涌澎湃”的意思,联系旅游名山大川的经历或者从影视中看到过的情景,想象“层峦叠嶂”、“
岩壁立”、
“万仞摩天”的意思。
(3)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①整体感知,全班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默读课文,理出课文脉络,与同学合作完成下面表格的第一、二列。
(4)精读课文,体会感受。   ①确定作者的写作重点,即在刘家峡和从乌鲁木齐回北京的飞机上看到的黄河。   ②围绕课后第1题,细读课文。
分别画出这两部分中描写黄河的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品味体会。
诵读:对这两个重点部分,要多次出声练读,读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的风采”,读出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学生表演读、教师范读、语气对比读、句式对比读等形式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变文字为画面:把眼前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卷,一边读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享受作者形象的语言带来的魅力。可以是一边默读一边想象,也可以选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来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摘抄和旁注:把自己认为好的段落摘抄下来(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标记出来),在印象最深的词句旁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或是对景色的赞美、或是对作者遣词造句的评判、或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均可。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点评做好旁注的指导。   ③梳理学习成果,填写上面表格的第三、四列。其中第三列的“景色”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   (5)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方式美读课文,强化感受,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祖国河山带给人们的美感和启示,最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积累内化。
(1)归类积累词语。
如:描写天气的:     描写黄河的:     描写山峦的:     ,,,,
也可以连词成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看谁选用的词语最多、最恰当。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注意“舷”、“挞”、“峦”、“哺”几个难读的字音。
(2)练写生字,注意“眺”的笔顺和“魄”的笔画。
(3)仿照课文描写黄河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4.实践活动。
搜集关于黄河的诗歌、资料,背一背,记一记。   资料
〔刘白羽〕 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路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雅拉达泽
山麓的马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在山东省北部注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侯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距今10000—7000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都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
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黄河河口年平均流量为1500米3/秒。有洮河、湟水、天宝河、汾河、渭河、洛河、泌河等支流。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流经峡谷,水流较清;河口至河南省孟津县为中游,穿行黄土高原,含泥沙量增大,水色浑黄;孟津以下为下游,流入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于地面的“地上河”。黄河在建国以前经常泛滥成灾,历史上较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建国后,在上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并兴建三门峡、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等水利工程,在下游修固堤岸,进行综合治理。沿河重要城市有兰州、包头、郑州、济南等。黄河著名的壶口瀑布,雷霆万钧,奔腾而过,象征着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著名的龙门,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由此产生“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又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霏雨初霁〕 霏,(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