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心脏病房颤吃什么药的人吃了心脏病房颤吃什么药药会怎么样

什么人容易得心脏病?怎么办?!
什么人容易得心脏病?怎么办?!
一、什么人容易得心脏病?
1、饮食不注意的朋友
大油大肉,高热量食品吃得多,又不注意运动,就很容易让胆固醇沉积下来形成斑块堵塞血管,就像水中杂质变成水垢阻塞管道一样。
胆固醇高怎么吃?营养专家告诉你!
在大家体检的时候,有一项「血脂」检查,它顾名思义是指血液里的脂肪。
但「血脂」并不是一种单一成分,主要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如果体检发现胆固醇高,应该怎么吃呢?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降低「坏」胆固醇是关键
虽然最新的美国膳食指南取消了对胆固醇的饮食限制,但这是基于科学进展对于胆固醇吸收代谢的认识所作的修正。这一修正被一些人理解为「不用担心胆固醇」了,这种理解完全错误。
不用担心的的,是「食物中的胆固醇」,而不是「血浆中的胆固醇」。血浆中的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通常说的「坏胆固醇」),依然是心脏病的风险因素。
对于高胆固醇的人群,降低胆固醇(尤其是「坏胆固醇」),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之一。
胆固醇在人体内的平衡
为了说明该从哪些地方入手降低胆固醇,我们从胆固醇在体内的来来去去说起。
胆固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内能够自己合成。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合成
1 克胆固醇,另外吃进零点几克,体内存在的总量则在 35
一部分胆固醇随血液循环运送到肝脏,在那里转化成胆汁,分泌到消化道里帮助消化。然后,随着食物达到小肠,一大部分又被吸收进入血液,小部分被食物残渣带走。
这样,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就取决于三个方面:
从食物中吸收的、人体自己合成的,以及在消化道中被带走的。
三个方面,逐个击破!
要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也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 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影响很小
因为食物中含有胆固醇,所以以前的膳食指南都限制高胆固醇的食物,从而减少从食物中吸收。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食物中的胆固醇处于酯化状态,吸收率很低。
另一方面,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会受到吸收的影响——如果吸收得多,人体合成就会下降。
换句话说,即使食物中含有较多胆固醇,对于胆固醇的平衡影响也不大。
因此,最新的膳食指南不再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
2. 如何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形成
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和科研结论,影响胆固醇含量的几个可控因素是: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肥胖和锻炼。
前三者都会导致血浆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而适度锻炼则可以降低。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人,反式脂肪的摄入量都很低,用不着担心。但中国传统烹饪中用动物油、油炸、吃肥肉等饮食习惯,会让人们摄入大量饱和脂肪。因为这些都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或者没有意识到)它们会带来风险。
为了减少饱和脂肪,可以考虑这些方面:
(1)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烹饪:
除了椰子油和棕榈油,常见的植物油都主要是不饱和脂肪;
(2)减少「红肉」的量:
猪肉、牛肉的量,增加鸡肉、鱼肉的量,但吃鸡肉时不要皮(鸡翅、鸡腿等许多人爱吃的部位,也因为皮多而应减少食用量);
(3)奶制品食用有技巧:
奶酪、全脂牛奶等也含有较多饱和脂肪,但脱脂的同时也去掉了脂溶性维生素,而且脱脂牛奶的风味口感不如全脂牛奶,如何选择需要自己权衡;
(4)油炸食品要减量:
商业化的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糕点等也往往含有较多饱和脂肪。
控制体重和适度锻炼不仅能减少胆固醇的形成,对其他生理指标也有许多好处。简而言之,尽力而为。
3. 如何减少胆固醇的重新吸收
胆固醇以胆汁的形式进入消化道,然后相当大一部分被重新吸收。如果能够减少重新吸收的量,也就减少了回到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让更多胆汁被食物残渣带走。宏量的食物成分中,不被消化吸收的是纤维。
研究显示,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与胆汁结合而避免它们被吸收。所以,增加食物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是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有效途径。
大多数的「降胆固醇食物」,也都是通过膳食纤维来起作用,比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等等。
不过坚果中除了膳食纤维,往往还含有相当多的油,虽然这些植物油代替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但它们本身热量很高,又不利于控制体重,所以一般推荐也不要吃太多,每天一把足矣。
多食用「植物固醇」。
植物固醇在分子结构上与胆固醇很类似,但不会产生胆固醇的生理影响。在饮食中,它们会「走胆固醇的路,让胆固醇无路可走」,使得胆固醇只好跟着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美国、欧盟和加拿大,都批准了植物固醇的这一「健康宣示」——也就是说,如果某种食物中强化了一定量的植物固醇,就可以宣称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
目前的临床试验显示,如果每天摄入两三克植物固醇,血浆胆固醇含量能降低
10% 左右。据测定,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植物固醇,但含量较高的是植物油类、豆类、坚果类等。
健康头条建议大家,想要减低胆固醇的重新吸收,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并适当地用豆制品代替一部分肉类,既满足了优质蛋白的摄入,植物固醇含量也不少。
不健康的饮食,会让血管「堵住」
如果你做这一切,还是不行……
以上说的,是个人能够做出改变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会对降低胆固醇有一定帮助。但不同的人,做到不同方面的难度不尽相同。现实地说,这是一些努力的方向,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努力改变。
人体毕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体内的胆固醇代谢还跟遗传密切相关——通常人们把这种因素称为「体质不同」。
有的人,无论怎么「不健康」地吃喝,胆固醇含量都在正常范围;
有的人,谨小慎微,以上的这些方面都尽量做到,胆固醇含量还是居高不下。
在饮食以及生活方式上做了极大的努力,胆固醇还是「高高在上」。那么完全可以寻求现代医学的帮助——吃药,总比承担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要好。
2. 有高血压的朋友。
血压增高是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长了还容易让心脏出现「畸形」无法好好供血。
3. 有糖尿病的朋友。
有研究显示, 2 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或者中风的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人群升高了
八招让糖尿病人远离心脏病和中风
了糖尿病,那我少吃一些糖是不是就没事了?
听说糖尿病会导致眼睛看不见和糖尿病足,这些我都没有,是不是就不要紧了?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应该关心一下自己的心脏和大脑。
有研究显示, 2 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或者中风的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人群升高了
此外,很多糖尿病患者还同时伴有血脂、血压升高,以及超重或肥胖等问题。因此,在治疗中,都应该一视同仁。
糖尿病患者如何尽可能远离心脏病和中风?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一定要确保血糖维持在安全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以测定出「绑定」在血液中红细胞上的糖,由此判断三个月来的血糖水平,一年应至少两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小于
为了更好监测每日的血糖变化,尤其是食物的影响,可以使用快速血糖仪,扎取手指末梢进行血糖监测。
餐前血糖应维持在 3.9~7.2
mmol/L,餐后 1~2
小时血糖应 ≤ 10
(血糖该如何监测?点击链接 → )
每天至少运动 30 分钟。可以一次完成,也可分散至三餐后。开车出行时,可以选择停车场的尽头停车,然后多走点路。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运动呢?
点击链接 → )
多进食全麦面包、燕麦片、水果和蔬菜,远离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同时尽量少食含反式脂肪酸较多的食物,如奶精、蛋糕、速溶咖啡、饼干、薯条、冰淇淋等。(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有些食物真的能降糖吗?
点击链接 → )
规律监测血压,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若年龄大于 60 岁,或有肾脏疾病等其他慢性病,应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血压控制标准。)
(哪些人易得高血压?
点击链接 → )
体重超重或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向正规营养师咨询,安全地进行减重。严格规划每一餐,在维持血糖水平正常的同时,保证每日所需的营养摄入。
(吃得太胖有哪些危害?点击链接
如果您吸烟,戒了吧!失败了,也别气馁或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到。戒烟方法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人都是反复尝试努力,才成功地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戒烟太困难? 点击链接 → )
至少每年检测一次血脂水平。
LDL(低密度脂蛋白,或「坏胆固醇」):应小于 3.37
mmol/L(130
HDL(高密度脂蛋白,或「好胆固醇」):男性应高于 0.9
mmol/L(35
mg/dl),女性应高于
mmol/L(39
甘油三酯:应小于
mmol/L(150
(如何降血脂? 点击链接 → )
8关于阿司匹林
每日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脏病及中风的风险。但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适合服用,详情请咨询您的医生。
4. 心脏乱跳的朋友。
心脏乱跳,在医学上称为「心律失常」,有些人会觉得心悸、眼前发黑、晕倒、胸口痛。心脏乱跳可能是预示着严重的心脏疾病。
心跳是我们最易感受到的生命活动之一,它不像血压、血糖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
爬楼梯、赶公交时,心跳会加速;
情绪激动时,心跳可能漏一拍;
喝咖啡或浓茶、饮酒也可能让心脏乱跳。
这些情况下的心脏乱跳通常都能很快恢复平静,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脏乱跳都是正常的,我们必须足够重视。
心脏乱跳要紧吗?
心脏乱跳,在医学上的被称为「心律失常」,它潜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心脏偶尔「抽个风」,很多人可能感觉不到任何不适,而有些人会觉得心悸、眼前发黑、晕倒、胸口痛。个体差异会导致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不对等。
一样的症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原因:
同样是心脏跳得太快,有的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而有的是甲亢引起的;
同样是心脏跳得太慢,有的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而有的可能是心脏疾病所致。
心脏乱跳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疾病,比如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甲亢等。
心脏为什么会乱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心脏也如此,可分为两房两室,上方是左、右心房,下方是左、右心室。
同时,心脏内部有个控制心跳的精密系统,由指挥部和情报网组成。指挥部(窦房结)发出信号,情报网将信号传递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缩,接着再将信号传遍心室,引起心室收缩。
正常情况下,心脏以 60~100 次 / 分的频率和固定的节奏跳动,这就是心电图报告中常出现的「窦性心律」。而心跳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时,都可能出现心脏乱跳。
1. 指挥部瞎指挥
特别亢奋:心跳超过 100 次 / 分,就是窦性心动过速。
特别懒:心跳频率低于 60 次 / 分,就是窦性心动过缓。
不按规则出牌:心跳时快时慢,就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突然罢工:就是窦性停搏。
生病了:这种情况叫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
起内讧了:心脏某些部位不听窦房结的指挥,抢先发出信号引起心脏搏动,称为期前收缩或过早搏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早搏」。
2. 情报网乱了套
有时,情报网短路了,不断在甲、乙两点间反复发送信号,就会引发快速性的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即室颤,这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室颤时,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到全身,人体会因全身器官缺血而死亡。在医疗剧中常常会特写心电图变成了一条杂乱的波浪线,医生拿着两块板砖似的东西放在患者胸口,这是「除颤仪」,除的就是室颤。
心房颤动:即房颤,心房跳动可达 220~360 次 / 分。
3. 情报网传递故障
当情报网传递功能故障时,指挥部的信息无法传达心房、心室,就会出现「传导阻滞」。
心脏乱跳怎么办?
心脏只有以合适的频率和节奏跳动才能充分发挥其「血泵」的作用,使血液有效地循环,保证全身各器官的正常运作。
当出现心脏乱跳或者心电图报告异常时,千万不要想着「忍一忍」「拖一拖」,严重的心脏乱跳随时都可能出人命。
要不要吃药?该不该做射频消融术?要不要安起搏器?
请把这些问题都交给医生,我们所能做的是重视自己的心电图报告,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积极配合治疗。
二、心脏病突发时如何抢救
错误的方法:
慌乱地找各种药,误信「偏方」和「特效药」。
正确的方法:
尽快救治才是硬道理!
不要让错误的心梗治疗方法害了性命
&近来有一篇漏洞百出的网帖《突然心梗或心脏不适,就这样做,立竿见影》在朋友圈疯狂转发。
该帖称,「有谁突然心肌梗塞, 或心脏不舒服,就拍打胳膊弯处,效果立竿见影」,为了效果,还举了例子来对比。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美国每年造成数万死亡和数十万致残的心肌梗死,到中国来,拍拍胳膊肘就「立竿见影」地解决啦?
该帖子错误太多,无法一一驳斥,我们仅就其中关键漏洞,来揭穿谣言的害人之处。
谣言 1:拍打胳膊弯,可以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疏通掉。
心肌梗死的本质上,是长在心脏表面,为心脏供血的的冠状动脉里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从而形成血栓,使一部分的心肌的血液供应被阻断。
血栓长在心脏的血管中,拍胳膊能消除心脏处的血栓,这也太夸张了吧。
即便是胳膊的血管长了血栓,也只有特殊的药物才有使其消融的可能,拍胳膊只可能让胳膊的血栓脱落、堵住其他的血管。
谣言 2:这种拍打手法,人人一看就会,无需培训,平日常拍还能防治各种心脏疾病,大大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心脏病那么多种,每个发病机理都大不一样,就算相信拍胳膊可以「升阳化血栓」,到这里也完全不能自圆其说了。
心梗的正确处理方法
那么,发现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作为家人,正确的急救处理是怎样的呢?
立即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与此同时,立即拍肩膀呼唤患者,看是否还有意识。
1. 如果患者尚清醒
(1)安抚患者平静,不明情况勿随意搬动患者;
(2)有条件可行吸氧;
(3)慎重使用硝酸甘油片,不要自行服用阿司匹林。
2. 如果患者失去意识
检查呼吸、脉搏,如果呼吸脉搏都没了,就应该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生命只有一次。对待健康信息,请持以理性的态度,别让错误的观念伴您一生。
必要时需要搭支架:
「心脏支架」算得上当代心脏内科学中最具代表性、最常被谈论的器械了,它的出现,改变了心脏病学的历史。
「心脏支架」算得上当代心脏内科学中最具代表性、最常被谈论的器械了,它的出现,改变了心脏病学的历史。
你见过这个小小器械的真面目吗?想知道它是如何放进心脏血管中的吗?
借着健康头条(微信号:baojiandaifu)的平台,我就来简要地说说这支架,说说「心脏介入手术」。
「穿针引线」的艺术,让手术刀唱配角
如果说心脏手术体现了心外科医生「刀光剑影」的豪迈,那么心脏介入术则展示了心内科医生「穿针引线」的雅致。
心脏介入不需要像传统的外科手术那样「开膛破肚」,而是通过细小的导管,顺着血管上行,到达心脏病变部位,在此进行进一步操作,完成诊断和治疗。
原理并不复杂——人体的大动脉从心脏发出,逐渐分成各级动脉供应各个肢体、器官,分散成小动脉、毛细血管后,再汇合成静脉,全身的静脉再汇合起来,通过大静脉回到心脏。换句话说,全身每一处的血管,都直接或间接与心脏相连。
因此,人体的血管是通向心脏的天然通道,而介入手术就是沿着血管进入心脏来完成的。
这样的手术中,手术刀便不再是主角了,手术场地也不再是外科手术室。医生主要靠导丝和导管进行操作,手术往往是在专门配备了透视设备和辐射屏蔽的「导管室」进行的,而且这些操作,都是由心脏内科医生来完成的。
微创伤,精细活,挽救千万人生命
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出现狭窄和闭塞,就出现了冠心病。支架术已是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技术之一,每年全球有数百万患者接受该手术。在中国,每年也要开展多达
这是如何做到的?
1. 建立「通道」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通道,进入到血管中去。通常是类似打针一样,用特殊的针直接穿刺血管。最常见的是选择手腕上的桡动脉或者大腿内侧的股动脉。这个进针口,就是这项手术唯一的体表伤口了。
2. 放入导丝
然后,顺着针放进金属丝,这时针便可以退出,留着金属丝在血管里。以这根金属丝为骨架,医生放入鞘管,将血管撑出一个通道,由此便可以顺着通道将导丝和导管一路深入到心脏去,直到抵达冠状动脉。
这里的导丝不是一般的金属丝,而是一种极细且精密的材料,它整体柔软,尖端可以由医生操作进行灵活的弯曲和转向,穿越复杂的路径,从比拇指还粗的大血管,一路进入到比面条还细的冠状动脉中去。导管则能顺着导丝的路径在血管中蜿蜒穿梭。
3. 血管造影
在一路抵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
X 光透视来观察情况,也需要通过导管推入「造影剂」,在 X 光下清楚显示血管,找到病变部位。
4. 放入球囊、支架
顺着导管,医生将一个包裹了金属支架的球囊送入病变部位的血管,将球囊充气,用大约
10 倍大气压的压力将金属支架撑开。
这种支架,一旦安放好便终生保持此形状,永久性地支撑住狭窄部位。
为了避免裸露的金属上长血栓,再次引起狭窄和梗阻,新一代的支架在表面有一层药物涂层甚至生物涂层,大大减少了再次狭窄的发生率。
以上,便是小小的支架放进心脏的过程。
其实介入技术不仅仅能拯救冠心病人,目前通过介入技术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和心衰、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和心瓣膜病等,已经是常规项目。这么看来,支架安放的过程,是不是并不复杂、甚至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来说过于简单?
实际上,上述过程经常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患者已经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危重,送往急诊,能否最快时间开通梗阻的血管,是挽救生命健康的关键。
而且,实际的情况千变万化,病变的难度、复杂程度各不相同,许多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都可以危及生命,导管室里抢救心脏骤停一点不稀罕。
限时作业,又要求谨慎细致,还需要果敢决策。心内科医生们举重若轻的「穿针引线」实则是对一门兵器、一套武功的娴熟应用,并非只是深闺绣花鸟。
身披铅甲御辐射,为医学牺牲
将导管插入血管中后,如果没有一双透视眼,那介入手术注定只能是盲操作。好在
X 光技术让医生有了透视的本领,即使极为细小的血管都清晰可见,因此介入手术才成为可能。
然而,这样的代价是巨大的。
每一次 X 光透视观察的过程,都是一次电离辐射的释放。
患者倒不必过于担心,一台冠脉手术通常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辐射剂量往往在安全范围内,健康风险较小。但作为医生,一天几台,一年多达数百台这样的手术,工作几十年下来,接受到的辐射量是相当可观的。
为了减少射线伤害,医生需要身披一整套防护服——铅制的围裙、背心、腰带、围脖、帽子、面罩等,加起来重达三四十斤,犹如穿了一身作战的铠甲。然而,这样的防护依然不能让手术医生完全避免受到辐射,因为总有部分身体暴露在外。
据不完全统计,介入医生患恶性肿瘤、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高于其他医务人员,而由于长期身负沉重的铅衣,介入医生关节和脊柱疾病也相对高发。防护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等到防护技术完美的那天之前,介入科医生一直在为医学牺牲自己的健康。
三、预防心脏病应该怎么做
1、注意天气变化:
天气变化,特别是寒冷刺激,会让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心脑血管疾病发。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心梗、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常在这个阶段大大增加。
心脑血管意外为什么在秋冬季高发? 应该如何应对?
原因一气温低
寒冷,常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 10
℃,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 7%。
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秋衣秋裤,毛衣毛裤,该穿就得穿。气温很低或阴冷的雨雪天时,要保证合适的室内温度,外出时记得做好保暖防护。
原因二血压波动大
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血压来回波动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有时,与夏季同样剂量的降压药在秋冬季的控压效果可能不理想,所以应该注意做好血压监测,出现血压升高或有头晕、头痛和胸闷等不适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
随着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穿脱衣服,不要让身体觉得忽冷忽热。还有,避免情绪波动。
如何稳定血压?如何正确用药?如何避免与高血压伴随而来的损害?搜索微信号 gxyyisheng
或长按文章底部二维码,「高血压医生」让你了解更多。
原因三血胆固醇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
在秋冬季,人们往往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胆固醇水平,以及血甘油三酯水平等,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不能因为天凉衣服穿得多,看不出身材,就肆无忌惮「贴秋膘」。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
原因四维生素 D 下降
研究表明,秋冬季体内维生素 D
水平会有所下降。
不少临床研究证明,维生素 D
会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维生素 D
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维生素 D
的吸收,在天气适宜时,多出去走走。另外,还可以在每日饮食中选择维生素
D 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海鱼等。
原因五体力活动减少
天冷,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适度运动。适度的意思是,要动起来,但也不要动到心肺承受不了的地步。别总窝在沙发里,做点家务活儿,也算是轻量级的活动。
原因六空气污染
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出门运动一下,却发现室外雾霾严重。
空气中 PM 2.5 等污染物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发心脏病。
2.5 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秋冬季 PM 10
和 PM 2.5 水平明显升高,北京 PM 2.5 水平在冬季增加接近 57%。
另外,雾霾天的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浓度也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从事室外活动较容易缺氧。
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还是减少户外活动,乖乖呆在室内吧。如非外出不可,应戴上防霾口罩。
原因七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秋冬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
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注射流感疫苗。
眼瞅着气温一天天降下来,备好秋冬的衣裳,拿出秋冬的被褥,看看健康头条(微信号:baojiandaifu)在秋冬推出的文章。赏落叶、看飞雪,健康、愉快地度过 2015
年的秋冬吧。
2、注意控制血脂:
有一种药物被很多冠心病患者所忽视,那就是他汀类降脂药物。
绝大多数心肌梗死的发生不是因为斑块太大了,而是因为斑块破了,诱发急性血栓,堵塞了冠脉。而他汀类药物就能稳定这个斑块。
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飙升速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冠心病作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疾病,也日益受到大家关注。
很多人开始在诊断冠心病后服用抗栓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七七八八的中成药。但有一种药物的使用却被很多冠心病患者所忽视,那就是他汀类降脂药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自己的血脂已经正常,就停用了他汀。在他们的眼里,他汀就是降血脂的,血脂正常为什么不能停药。
降血脂药不能乱停
其实血脂正常的冠心病人,也不能擅自停用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一般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给心脏自己供血的冠状动脉内壁长出了斑块。这些斑块的生成和长大都和胆固醇密切相关,可以说胆固醇就是建造粥样斑块的原材料,因此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可以抑制斑块的生长。
但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冠心病家族中的头号杀手——心肌梗死,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都认为心肌梗死就是粥样斑块慢慢长大,然后堵住血管造成。非也!
事实上,绝大多数心肌梗死的发生不是因为斑块太大了,而是因为斑块破了,诱发急性血栓,堵塞了冠脉。
那斑块为什么会破裂?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两点很重要:
粥样斑块中脂肪太多,斑块的部分就变成了馅大皮薄的饺子;
粥样斑块有炎症反应,包裹斑块的血管内层变得不稳定。
他汀类降脂药物不仅仅是降脂那么简单,同时还能稳定斑块、防止破裂,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是一个多面手。
因此明确有冠心病,尤其是发生过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都应该遵医嘱坚持服用他汀。
降血脂药伤肝吗?
除了意识不到重要性之外,很多病人也担心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其中最主要就是肝脏方面的问题。
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病人问我「这他汀是不是对肝脏毒性很大」,甚至于有些病人因为担心他汀的肝脏安全性而拒绝服药。更夸张的是我几年前遇到一个冠心病病人停用他汀是因为卫生院的医生告诉病人他汀肝毒性很大,不能吃。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与他汀相关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大约是 1.2/10
万,连「万一」这句话都算不上。
因为服用他汀发生的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只有 500
万分之一,目前认为是患者特异性体质造成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肝病(比如慢性乙肝)和代偿性肝硬化都是可以使用他汀的。
在服用他汀的过程中,如果肝酶升高在上限 3 倍以内,不需要停药,可以减量或继续监测。
有以下情况的病人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
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肝酶升高、任何原因的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3 倍、失代偿的肝硬化、急性肝衰竭。
最后,结合相关的指南和个人经验,我建议患者在服用他汀前,以及服用后一个月检查一下肝功能,以后每
个月复查一次,防止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对于应该服用的人来说,他汀类绝对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药物,希望此文能消除大部分人对他汀不必要的顾虑,更好的规范用药。
3、医生很好记的五个建议: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过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的患者,如何预防再次发作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国外医生们有一套不错的防病秘籍,按照英文缩写,可以总结成
ABCDE 五条,实用又简单。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出现了动脉粥样斑块,血管弹性降低,而且容易发生狭窄或阻塞,随时可能引起心脏供血不足,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跳骤停,最终导致死亡。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过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的患者,如何预防再次发作变得非常重要。
在这一点上,医生们有一套不错的防病秘籍,按照英文缩写,可以总结成
ABCDE 五条,就像人的手一样。今天就把这个秘籍传授给大家,让你们轻而易举地就理解医生给你开的药、提的那些建议都是怎么回事了。
如大拇指,具有重要的地位。
阿司匹林(Aspirin)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表面变得粗糙,血液中的血小板容易聚集在粗糙的地方,形成血栓,引发心梗。阿司匹林作为冠心病患者常服用的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梗风险。
但是,要注意:阿司匹林不要乱吃
阿司匹林是一种心脑血管的基础药物,地位不可动摇。可是曾经患有心肌梗塞的患者,一直在吃阿司匹林,却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送到了急诊科。据他说当时出血量很大,已是低血压,意识模糊,幸亏抢救及时。
很多人都知道阿司匹林,但又不是真正了解。
在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治疗阶段,阿司匹林是基础药物,地位不可动摇,使用方法也无可争议。可是,在尚未发病时,考虑到危险因素,哪些人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哪些人又应该注意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无病强身?
有人告诉我,有个养生保健节目很火,里面的「砖家」建议所有老年朋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说「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畏死之心愈盛。老人家们热衷于保健养生,本是人之常情。可恨太多无耻之徒,以保健之名行骗。一定要让老人们科学认识疾病和药物,不要道听途说,以偏概全。
近几年,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的地位已经有所降低。所谓一级预防,即患者存在危险因素,但还未发病。2014
年日本一级预防项目「JPPP」研究发现,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能使心血管疾病的低危和中危人群明显获益。美国
FDA 综合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后,也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而且,阿司匹林还有很多副作用,不能随意吃。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和应对方案
阿司匹林最大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症状和出血倾向。
很多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或多或少有反酸、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粘膜的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粘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阿司匹林并发消化道出血怎么办呢?
别紧张,大多没有生命危险。去看医生,及时停用阿司匹林,加用止血药,一般很快便会好转。如果出血,做两件事:一是胃镜检查,二是请医生评估有无继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必要。对于出血风险高又必须服药的朋友,可考虑适当加用
PPI 类药物「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及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
阿司匹林的其他副作用还包括: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过敏性哮喘、抑制凝血功能、性功能减退等。
阿司匹林,哪些人该服用?
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和极可能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都该服用阿司匹林。
发生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应该终生服用阿司匹林,药不能停。
抗血小板的药不少,除了最接地气的阿司匹林,还有氯吡格雷、替格雷洛等。冠心病患者,可能会需要在阿司匹林基础上结合服用氯吡格雷或替格雷洛一年左右,除非有禁忌症或严重并发症,阿司匹林是真正应该长期服用的。
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也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哪些人属于这一类呢?
一、符合下列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建议服用:
50 岁或女性绝经后;
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
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三、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不全。
四、经医生评估 10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大于 20%。
阿司匹林怎么吃合适?
阿司匹林的标准剂量是每天 81~162
mg,一般每天 100 mg
市面上有两种阿司匹林,一种是普通的阿司匹林,另一种是肠溶型阿司匹林。普通的阿司匹林在胃液中溶解更多,可能引起更强的不适反应。
但是,不同品牌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也有差异。在模拟胃酸实验中,有些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溶解度接近
10%,尽管这也符和国家肠溶片剂模拟胃酸中 2 小时溶解率小于 10% 的标准,但阿司匹林在胃液中即使只是少量溶解,仍会有一定胃刺激症状。
较好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胃液中溶解度更小,引起胃肠的不适更轻微。如果经济上不是十分困难,我推荐大家可以选择大品牌的阿司匹林,一般十几元够用一个月。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肠溶片空腹时服用效果最好,但每天服用的剂量很关键。有明显胃肠道反应的人,建议咨询医生具体服药方案。
心血管疾病,阿司匹林不能少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安定同为世界三大经典药物。青霉素大大降低了全球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安定的重要性则主要体现在改善睡眠;而阿司匹林的贡献是: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明之初,阿司匹林本是解热镇痛药,大剂量使用能缓解急性炎症反应。随着更多长效、副作用更小的解热镇痛药问世,阿司匹林淡出了解热镇痛的江湖,却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领域大放光芒。
镇痛消炎的阿司匹林为何会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呢?
当我们的血管损伤时,血管内的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处,长出很多「触角」,抱成一团,促进止血。但是,假如血小板在血管内聚集,就可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梗、脑梗。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抑制血栓的目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CEI /
前者代表性药物有贝拉普利、培多普利等,后者代表性药物有缬沙坦,氯沙坦等。
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时,心脏结构容易发生改变,影响心脏功能,这种药物可以减少心脏的变形,延长冠心病患者的寿命。服用贝拉普利可能出现咳嗽,这时可以换用沙坦一类药物。
如人的食指,需要长期坚持,不放松。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
代表性药物有倍他乐克等,这种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血压、控制心率,扩张冠脉血管,从多方面改善心脏缺血情况,有效预防心绞痛发作。
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控制高血压,对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般来讲,有冠心病的患者,血压一般应该控制在
130/85 mmHg 以下,可减少心绞痛和心梗的发生。
如人的中指,坚持不懈要努力。
降低胆固醇(Cholesterol)
高胆固醇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在健康饮食的基础上,冠心病患者还应该服用降脂药物,代表性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它既能够降血脂,还能维持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发生过心梗的患者胆固醇正常后,也建议服用降脂药,可以降低再次发生心梗的危险。(了解更多,请点击:)
戒烟(Cigarettes)
吸烟除了对肺的健康有影响外,还会严重损伤血管,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脂质沉积,从而堵塞血管,影响整个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如无名指,虽说无名,但却危害大,必须认真长期对待它。
控制饮食(Diet)
每顿饮食避免过饱,避免高脂肪、高盐饮食,以减轻心脏负担。
提倡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少食多餐。
治疗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除了是引起血脂紊乱的重要原因。同时高血糖还会导致血管病变。在同等条件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要高出
倍。由此可见,控制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是何等重要。
如小指,看似可有可无,一旦出了问题也让你吃尽苦头,所以一定常抓不松懈。
体育锻炼(Exercise)
冠心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肥胖的患者需要减肥。这样不仅可增强体质,也是减少冠心病再发心梗的重要举措。运动时间每周七天(至少每周五天),约为
分钟中强度运动,如一般的家务劳动、快走、太极等。
教育(Education)
我们一定要多看看专业医生的指导,到正规医院去咨询,多掌握靠谱的健康知识。
传授大家这个秘籍,就是要所有的冠心病患者能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保护好心脏,健康生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病吃什么药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