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题答题技巧.为什么在手帕上倒上酒精

& 趣味实验:将一手帕放在100ml乙醇和75ml水构成的溶液里
本题难度:0.60&&题型:书写
趣味实验:将一手帕放在100ml乙醇和75ml水构成的溶液里浸泡,等手帕浸透后拿出来点燃,可以看到明显的火焰,但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1)请解释手帕没有燃烧的原因.(2)写出此实验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来源:2016o洛阳模拟 |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解析与答案
(揭秘难题真相,上)
习题“趣味实验:将一手帕放在100ml乙醇和75ml水构成的溶液里浸泡,等手帕浸透后拿出来点燃,可以看到明显的火焰,但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1)请解释手帕没有燃烧的原因.(2)写出此实验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学库宝(http://www.xuekubao.com/)教师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解题.
【解答】解:(1)将手帕点燃一阵熊熊火焰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这一过程中燃烧的物质是酒精由于水和酒精蒸发吸热使手帕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燃烧后手帕和布完好无损.故答案为:由于水和酒精蒸发吸热使手帕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燃烧后手帕和布完好无损.(2)酒精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2H5OH+3O2&nbsp点燃&nbsp&nbsp2CO2+3H2O故答案为:C2H5OH+3O2&nbsp点燃&nbsp&nbsp2CO2+3H2O.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看答案
知识点讲解
经过分析,习题“趣味实验:将一手帕放在100ml乙醇和75ml水构成的溶液里”主要考察你对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名师视频同步辅导
1&&&&2&&&&3&&&&4&&&&5&&&&6&&&&7&&&&8&&&&9&&&&10&&&&11&&&&12&&&&13&&&&14&&&&15&&&&
作业互助QQ群:(小学)、(初中)、(高中)> 【答案带解析】把浸湿了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的手帕点燃后为什么手帕完好无损? .
把浸湿了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的手帕点燃后为什么手帕完好无损?&&& .
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手帕浸有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点燃时水蒸发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手帕不会燃烧,所以本题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分析:
考点1: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自燃与爆炸”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燃烧的概念、现象和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燃烧的概念,一定要明确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因此,在书写有关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把反应条件写出燃烧,而应该是点燃.2.对于燃烧的条件,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应该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些物质(如细铁丝等)燃烧时要求的氧气浓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还有,就是物质的着火点是经常考查到,一定切记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
相关试题推荐
物质燃烧一般需要&&& 满足三个条件:(1)&&& ;(2)&&& ;(3)&&& .
燃烧是一种&&& 、&&& 的&&& .
某地区部分氮肥的销售价格如下:碳铵(NH4HCO3)480元/吨,尿素[CO(NH2)2]2400元/吨.某农民用500元钱去购买氮肥,为了使所购化肥得到的氮最多,他应选购哪种氮肥?
硝酸铵(NH4NO3)受撞击或受热后会发生爆炸性的分解,可用作炸药.又因其含量比较高,也用作化学肥料.试计算:(N:14;H:1;O:16;S:32;C:12)(1)硝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10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3)多少克硫酸铵中氮元素与10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当?
甲烷(CH4)是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乙炔(C2H2)又称电石气,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高温以切割和焊接金属.试通过计算比较甲烷和乙炔中所含碳元素质量分数的高低.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实验室里.某同学不慎碰翻了正在点燃的酒精灯.倾倒的酒精顿时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在同学们慌乱之际.只见老师迅速掏出一块棉手帕.用水浸湿后.扑盖在桌面上.立即熄灭了火焰.接着老师又把酒精灯内剩余的酒精倒在湿手帕上.然后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让一位同学再划上火柴将其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老师笑着说:“这是一块烧不坏的手帕 .请你解释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实验室里,某同学不慎碰翻了正在点燃的酒精灯,倾倒的酒精顿时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在同学们慌乱之际,只见老师迅速掏出一块棉手帕,用水浸湿后,扑盖在桌面上,立即熄灭了火焰.接着老师又把酒精灯内剩余的酒精倒在湿手帕上,然后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让一位同学再划上火柴将其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老师笑着说:“这是一块烧不坏的手帕”.请你解释:(1)湿手帕可以扑灭火的原理是什么?(2)这块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是什么?
(1)用湿抹布盖上是火焰,可以隔绝空气(氧气),从而进行灭火;故答案为:用湿抹布盖上是火焰,可以隔绝空气(氧气)灭火;(2)将手帕点燃,这一过程中,燃烧的物质是酒精;由于水和酒精蒸发吸热使手帕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故答案为:水和酒精蒸发吸热使手帕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
科目:初中化学
实验室里,某同学不慎碰翻了正在点燃的酒精灯,倾倒的酒精顿时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在同学们慌乱之际,只见老师迅速掏出一块棉手帕,用水浸湿后,扑盖在桌面上,立即熄灭了火焰.接着老师又把酒精灯内剩余的酒精倒在湿手帕上,然后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让一位同学再划上火柴将其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老师笑着说:“这是一块烧不坏的手帕”.请你解释:(1)湿手帕可以扑灭火的原理是什么?(2)这块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解答题
实验室里,某同学不慎碰翻了正在点燃的酒精灯,倾倒的酒精顿时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在同学们慌乱之际,只见老师迅速掏出一块棉手帕,用水浸湿后,扑盖在桌面上,立即熄灭了火焰.接着老师又把酒精灯内剩余的酒精倒在湿手帕上,然后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让一位同学再划上火柴将其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老师笑着说:“这是一块烧不坏的手帕”.请你解释:(1)湿手帕可以扑灭火的原理是什么?(2)这块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实验室里,某同学不慎碰翻了正在点燃的酒精灯,倾倒的酒精顿时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在同学们慌乱之际,只见老师迅速掏出一块棉手帕,用水浸湿后,扑盖在桌面上,立即熄灭了火焰.接着老师又把酒精灯内剩余的酒精倒在湿手帕上,然后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让一位同学再划上火柴将其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老师笑着说:“这是一块烧不坏的手帕”.请你解释:(1)湿手帕可以扑灭火的原理是什么?(2)这块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2年安徽省芜湖市师大附中高一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实验室里,某同学不慎碰翻了正在点燃的酒精灯,倾倒的酒精顿时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在同学们慌乱之际,只见老师迅速掏出一块棉手帕,用水浸湿后,扑盖在桌面上,立即熄灭了火焰.接着老师又把酒精灯内剩余的酒精倒在湿手帕上,然后用镊子夹住两角展开,让一位同学再划上火柴将其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老师笑着说:“这是一块烧不坏的手帕”.请你解释:(1)湿手帕可以扑灭火的原理是什么?(2)这块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是什么?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2018年中考化学考点复习:2018年中考化学考点复习:第7讲 燃料及其利用 (考点解读+考点精析)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扫码支付,立即下载或
【来源书城】
审核人:书城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初三化学教案上-共享资料网
初三化学教案上
总第1课时专题1单元1 教学目的:A.知识与技能目标:走进化学殿堂化学使生活更美好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知道科学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B.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造福于人类的实例和事实,初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引入化学用语,分散难点。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化学? 2、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教学难点:化学用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化学。这是初中新增的最后一门课,它跟物理一样属于实验学 科,学物理的好多方法,如观察、实验、思维方式都可以用在化学的学习上。那么什么是化学?化 学又在哪里?要了解这些我们先来了解学习化学的作用和方法: [讲解]1、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 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 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 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 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2、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 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1 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 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 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 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 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 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 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 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 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 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 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小魔术: (1)魔棒点灯: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 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 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 NaOH 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 8 个红字。 上面的魔术都是化学变化时所发生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图1-2 [讲述]从日常生活中:粮食的生产、食品的保存和添加剂的生产与使用;五彩缤纷衣料的生产 (化学纤维的生产和加工、染料的生产和纤维的染色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装饰材料的加工;汽 车等交通工具的生产、交通工具所用燃料的生产、公路和铁路等建筑材料的生产等。 [小结]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2 [讨论] 看课本图1-3、图1-4,解释生活现象。 农业生产中:钢铁工业、化学工业、信息工业中原材料的加工等,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生 产和使用等,航天工业中高能燃料的生产、材料的制造等。 [小结] 在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化学。 [讨论]看课本图1-5、图1-6,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垃圾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垃圾腐败、分解过程中放出的有毒气体会污染大气;垃圾中的重 金属离子、腐败产物会污染水体;垃圾能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污染;垃圾倾倒到海洋中,还会 威胁水生物的生长。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中的许多物质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如可燃 性垃圾可用于产生沼气、发电等,废弃金属、橡胶、塑料等可再生利用等。 垃圾的回收利用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垃圾的回收有利于环境保护。二是垃圾的回收的 回收能变废为宝。 绿色化学 ―― 环境友好化学 绿色化学技术是指将绿色化学的基本观念应用于化学研究、 化工制备以及化学品的利用等方面。 绿色化学的概念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的,与传统的治理环境污染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 是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的产生。 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 3 亿吨~4 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化学工业能否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甚至开 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号召,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绿色 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国际上对此很重视。1996 年,美国设立了“绿色化学 挑战奖”,以表彰那些在绿色化学领域中做出杰出成就的企业和科学家。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 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 [意义] 化学使人类社会更美好,化学元素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小结] ⑴讨论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将进一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⑵要彻底理解上述看过的图片的意义,需要运用许多化学知识,后面的课我们将展开学习。 [讲解] 化学既然如此重要, 我们就应从现在开始进入化学意境。 以后说到物质, 除了会说名称, 还要会写化学式,大家有没有信心尝试一下? ⑴出示碱式碳酸铜,学生近距离观察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⑴颜色:绿色;状态:固体。3 ⑵加热碱式碳酸铜: ①文字表达式。①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②各物质化学式。②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氧化铜→CuO 水→H2O 二氧化碳→CO2 ③观察到的现象。绿色粉末变为黑色,试管口有水珠。 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请你尝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A.物质 B.运动 ( C.食品 ) D.实验 ( )2.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但燃放会对环境造成这样的危害①有毒有害气体污染;②噪声污染;③粉尘污染;④伤害人;⑤烟花爆竹的生产厂家有安全隐 患 A.①③⑤ 3.绿色化学是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产品 4.下列各项研究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的是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 )B.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 D.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 ( )A.设计更优越的办公系统,开发人工智能 B.开发研究新能源,研制新型化学合成材料 C.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农作物产量 D.研制赛车的动力系统,提高赛车速度 、 、 、 、 等化石燃料 等新能源,5.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化学在利用 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如开发 研制和开发 。6.以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奇妙的变化,却无法解释,不知其中的奥秘。 化学能帮助我们揭开这些现象和变化的奥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提出一些熟悉而又不知原因的问 题,并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酒精可以燃烧,但存放在玻璃瓶里的酒精却没有“着火”; ②菜刀放在潮湿的地方比放在干燥处更容易生锈; ③ ④ ⑤ ; ; 。教学反思:4 总第2、3、4、5、6课时单元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何学习化学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 化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开展实验,利用实验对化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2.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 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 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多媒体教室 课时计划: 5课时。 教学用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导入]引导学生看图1-8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变化及现象。 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分析出冰雪融化与其他3种变化的区别:冰雪、水是同 一种物质,其它3种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质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像面包发霉变质、冰雪融化、木柴燃 烧变成木炭、葡萄酿酒等,都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 变化。 冰融化成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从物质变化前、 变化后比较――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冰融化成水,固态铁熔化成液态铁等。另三种变化有新物质生 成,像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特点是: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有新物质生成。例如: 冰是固态水,冰融化成的水是液态水,变化前后都是水,仅是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5 是物理变化。 (演示)做课本第8页“请你尝试”的实验2:压碎、分解碱式碳酸铜。 将碱式碳酸铜放在滤纸上,轻轻压碎。现象:仍然是绿色固体。问:这是什么变化? 观察(1)后答:物理变化。 (2)加热分解,介绍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现象:用一个烧 杯接住生成的水;试管中的物质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把一个涂过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试管口, 一会儿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 填表 实验内容 压碎碱式碳酸铜 加热碱式碳酸铜 变化前现象 绿色固体 绿色固体 变化后现象 绿色固体 有水珠产生、 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产生 一种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引导看碱式碳酸铜压碎前、压碎后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多是物 质外形或状态的变化,如扩散、蒸发、冷凝、熔化、粉碎、挥发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加热碱式碳酸 铜,它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小结] 物理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如压碎碱式碳酸铜。 化学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加热碱式碳酸铜。 比较两种变化的异同物理变化 特征 联系 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 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变化是什么变化? (1)水沸腾(2)锯断木材(3)冰融化(4)铁生锈 (5)木炭燃烧(6)食物腐败 [讲述]化学文字表达式示例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并介绍反应物、生成物概念,箭头符号、加号的含义 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6 【请你尝试】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 ) A.化学变化速度快,物理变化速度慢 B.化学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物理变化不需要加热 C.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或变色的现象,物理变化没有 D.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2.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C.爆竹声中一岁降,春风送暖入屠苏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 (2)铁生锈( ) (3)冰融化成水( ) (4)酒精挥发( ) (5)葡萄酿成酒( ) (6)森林着火( ) (7)湿衣服晾干( ) (8)火药爆炸( ) (9)海水晒盐( ) (10)点燃煤气( ) 4.找出下列各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条点燃生成氧化镁 (2)碳酸氢铵受热变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第二 课时[知识回顾]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它的特征是什么? [演示]“观察思考”的三个实验 [提问]在上面的实验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着哪些现象? [回答] 有些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提问]常见的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交流] 联系实际生活,同学之间交流。 [小结]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 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不稳定性。 [讲解]完成“交流讨论” 1、物质有许多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硬度、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等,按物理性质和7 化学性质分类:属于物理性质的是颜色、状态、密度、硬度;属于化学性质的是腐蚀性、可燃性、 易生锈。 2、物质的许多应用是由它们的性质所决定的。交流讨论填表: 物质的用途 酒精用作燃 料 物质的性质 可燃性 性质的类型 化学性质化学的用途 [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小结] 物质的用途,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总结归纳]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组成和结构及制备和用途的基础自然科学。 【请你尝试】 1.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 A.状态 B.硬度 C.颜色 D.可燃性 )2. 物 质 的 用 途 是 由 它 们 的 性 质 决 定 的 。 下 列 物 质 的 用 途 与 其 化 学 性 质 无 关 的 是 ( ) A.葡萄用于酿酒 C.氢气用做燃料 B.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 D.镁粉用于制造照明弹 )3.下列叙述中,前者描述物质化学性质,后者描述化学变化的( A.凝固、变形 B.燃烧、熔化 C.易生锈、腐蚀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铁制炊具 C.铜做导线 5.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用途与制取 B.氢气做燃料 D.冰块用于冷冻食品 ( ) D.沸腾、爆炸 ( )B.变化与性质 C.运动状态D.组成与结构6.某同学为了区分厨房里的白酒和白醋,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 区分方法 闻气味 点燃 (2)你还想到了其他的区分方法吗? 【板书设计】 现象与结论 依据的性质8 单元 2 如何学习化学 1.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 (1)由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2)试管壁上产生水珠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4.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5.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 6.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组成和结构及制备和用途的基础自然科学。教学反思:9 第三课时 基础实验的化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知道它们的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2.学会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3.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过程与方法: 教师演示讲解与学生亲自动操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将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可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 养。 教学重点: 1、化学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规范性、安全性教育,药品的取用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观察、归纳 ,讲解 教学用具: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实验室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组成和结构、制 备和用途的实验性基础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最常用的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化学 知识的奥秘。 [新课]要做好实验,就必须了解实验时需要的仪器及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规则,现在我们来 了解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的用途。 介绍P150附录1的仪器用途。 了解仪器的用途只是做好实验的第一步,而遵守实验规则是做实验时必不可少的要求,也是实 验是否成功的关键。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实验规则,见P151附录2。 做实验时除了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外,在取用药品时,应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和操作的要求进行, 不能浪费。没有指明用量的液体药品一般取1-2ml,固体药品盖过试管底部即可。同时,实验剩余的 药品一般也不能放入原试剂瓶中,产生的废液应集中放在指定的废液桶里,以免污染环境。当然, 在使用酒精灯加热时,要防止烫伤,也不要把烧得很烫的仪器直接放在实验桌上,以免烫坏实验桌 面。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得朝着他人和自己,以免被试管里的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 做实验就是为了了解物质变化的性质,而物质变化的性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学会观 察实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P17的“探究活动”的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1、镁条的燃烧;2、蜡烛的燃烧 [讲解]通过上面的实验观察和交流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得观察角度得 到的记录不一样,其反映的性质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目的性去观察,而不是盲目的。当 然,要学好化学只完成上面要求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我们能提出问题,设计出实验方案,并通过实 验操作来得到结论。这就是体验科学探究。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P18的“探究活动”的实验,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了。思考:提供本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在使用酒精灯时为了节约能源、节约时间和提 高效率,你应该怎么做?10 第四课时 内容:常见仪器的使用 一、连接仪器装置: 右图是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何将图中的装置装配起来? 1.连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 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 子,以免_______。 . 2. 多组仪器装配顺序: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操作方法:先把导管的一端_____,再用手紧贴容器的_____。 2.判断装置不漏气的现象: (1)手紧贴容器的外壁,一会儿导管口有 _ ____冒出(如图甲) 。 (2)手离开后,过一会,导管的一端形成 一 段_____(如图乙) 。 3. 如果装置漏气,须_______,进 行 调整、修理或更换,然后才能进行实验。 三、仪器的洗涤:做实验必须用干净的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1.洗涤方法(以试管为例): 注入半试管水(如果试管内还有废液,应先倒净废液,再洗涤),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 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_____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 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2.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_____,也不_____,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 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3.洗净后的放置:每次实验完毕,都应该立即把用过的仪器刷洗干净,试管_____在试管架 上,其他仪器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_____或已_____,要剪去少许使 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向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_____。 在使用酒精灯时,有几点要注意:绝对禁止向____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 对禁止用酒精灯____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____盖灭,不可用____ _。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___扑盖或撒沙土扑灭。 2.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的灯焰分为____、____、____三个部分。___温度 最高,_____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___温度最低。因此,应用__ ___部分进行加热。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灯焰中(如右图),1~2 秒钟 后取出来。可以看到,处在火焰_____的部分最先碳化。 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给___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给___体加热可以用____的试管、 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_____用酒精灯加热。 ②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____,然后加热,以免容器___。总第6课时11 ③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___接触(防止仪器炸裂),也不要离得过远,距离过 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___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 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___实验台。 ④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该先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 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____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⑤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____的___。 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___角)。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 体沸腾____,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朝着___和___的方向。第五课时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相互合作完成P15的“请你尝试”的实验:(实验 时随时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实验,并 尝试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实验1:固体药品的取用 [提问] 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部,应如何操作?使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碱式碳酸铜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内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尝试]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 2.用药匙或纸槽取少量碱式碳酸铜粉末放入试管中。 [强调]取块状药品时,一定要把试管平放,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使 药品缓缓滑落到试管的底部;取粉末状药品时,也要将试管平放,尽量将药匙伸到试管底部,再将 试管竖起来。 实验2:液体药品的取用 [提问] 1.回忆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 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仰小俯大 [尝试] 1.用20毫升的量筒量取15毫升的氯化钠溶液。 2.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实验3:滴管的使用 [提问] 1.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如何不让试剂污染和腐蚀胶头? [尝试] 1.用胶头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实验4:酒精灯的使用 [提问] 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的实验事项是什么?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几部分? 3.怎样熄灭酒精灯? 4.怎样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12 [尝试]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 s后 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提问]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是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是否能直接加热,为什么? 3.加热后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尝试]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内焰、焰芯、外焰上加热, 记录加热水至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课堂练习: 1.药品是按( )来存放的。 A.类别 B.颜色 C.状态 2.要取用7 mL的盐酸,可选用( )规格的量筒。 A.10 mL B.20 mL C.50 mL 3.某学生俯视量取20 mL的水,把水倒掉部分以后,仰视读数是8 mL,倒掉的水是 A.大于12 mL B.等于12 mL C.小于12 mL 4.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 A.在实验室的角落堆放废纸旧书 B.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带出实验室 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老师指定的废液缸 D.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5.实验室的通风设备不好,有可能造成 ( ) A.实验效果不明显 B.大量的化学气体集聚,导致人胸闷、头晕甚至中毒 C.光线不明,对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 D.使仪器和药品上蒙盖许多尘垢而辨认不清 6.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用手拿一颗锌粒放入试管 B.用嘴品尝实验室中氯化钠的咸味 C.实验时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D.使用量筒时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7.可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 ) A.量筒 B.试管 C.滴管 D.烧杯 8.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是因为 ( ) A.防止标签脱落 B.防止渗出药品腐蚀标签 C.便于观察 D.防止药品腐蚀手心 9.为保证安全, 使用化学药品时一定要做到 “三不” , 即 “ ” 、 “ ” 、 “ ”。 10.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用 或 来取用;液体药 品通常盛放在 里,取用定量液体药品需用 和 。 作业布置: P21 3、4、5、6题 教学反思:13 总第7课时专题一复习检测目 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题的知识; 2.利用检测,了解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 ; 3.利用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兴趣等; 4.根据考试结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几策略。 重 难 点: 几个概念、实验安全、仪器的使用 点: 化学现象的描述;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归纳法、举例法及练习法。 课时安排:5 课时 过 程: 第一课时内容:复习 复习内容: 一、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1.概念 2.区别与联系 3.判断依据 4.化学变化的现象 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概念 2.具体内容包括的内容 三、化学实验的安全问题 四、化学实验14 总第8、9课时1.常见仪器的认识 2.常见仪器的用途 3.仪器基本使用方法 4.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五、讲解练习册的一些练习题第二、三课时 内容:具体检测15 总第10、11课时内容:试卷的讲评与分析16 总第 12、13、课时专题 2单元 1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空气和水多组分的空气1.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能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空气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3.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提高实验证实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利用实例、图片讲解叹气几稀有气体的 性质和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认识保持空气洁净的重要性。 法制目标: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树 立环保意识,知道环境的主要意义。 教学重点: 1.空气的成分与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难点: 空气的成分与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分析、讲解、讨论 教具准备: 烧杯、广口瓶、燃烧匙、导管、弹簧夹、红磷、水、酒精灯 课时计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猜谜语: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设问)诗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风实际上是什么? (讲述)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 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 (1)实验装置(见课本) (2)实验现象: a.点燃红磷后,打开止水夹前观察到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 热;17 b.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白烟消失,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其体积 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1/5; c.等反应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发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有氧气, 剩余的气体基本上都是氮气了。 (3)化学原理:红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我们选择能和空气中氧气起反应,而不跟氮气及其他气体起反应的固体物质磷,利用氧气跟磷 反应生成另一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使密封容器中气体的量减少,减少的量恰好是氧气的量,引起 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压强减少,外面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 (4)思考问题: a.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磷,而不用木炭? 答:木炭燃烧生成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烧杯中的水就无法进入集气瓶。 b.如果还是要利用木炭燃烧来完成实验,我们该怎样改进? 答:我们可以将烧杯中的水改为澄清石灰水或者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 气体压强同样也减少。 c.某同学进行该实验中,发现实验结果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 1/5,为什么? 答:第一,红磷不过量。这样无法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 第二,装置漏气,外面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使得水进入的量就减少。 d.其他相似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2.空气的成分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来分,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其他杂质和气体 0.03%; (2)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提问: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会保持相对恒定呢? 答:动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动植物的腐烂、钢铁的锈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是绿 色植物在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会放出大量的氧气。实验证明植物放出氧气的总量比它呼吸时需要 氧气的量多 20 倍左右,这就是氧气量保持相对平衡的原因。 (3)空气的“捕捉”和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学生探究实验) a. 实验仪器: b.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气密性的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答:在导管处关闭失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观察液面,若漏斗中的液面不持续 下降,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4)混合物与纯净物 a. 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而纯净物则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 b.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的含量可以改变; c. 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它处于纯净物时的化学性质相同。第二课时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1.氮气 (1)物理性质: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化学性质: a. 在常温下,氮气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b. 在某些情况下,氮气可以与某些物质起化学反应。 (3)用途:18 a. 用氮气做灯泡的填充气(主要是白炽灯内填充氮气,如果灯泡中含有空气,则钨丝容易被被 氧化而烧断,如果被抽成真空,钨丝就容易被气化而断) b. 液态氮气用于医疗手术(冷冻细胞,杀伤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 c. 用氮气做粮食和蔬菜贮藏的保护气(氧气含量少,减缓呼吸作用,保持新鲜) d. 用氮气制氮肥(人工固氮,工业制氨气 N2 + 3H2 催化剂===2NH3) 2.稀有气体 (1)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这些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跟某些物 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例如:人们已经制取了二氟化氙,四氟化氙等; (3)稀有气体的用途: a. 工业生产中作为保护气 b. 有些稀有气体用作于霓虹灯(氖灯――红光灯:透雾性强,氙灯:发光强度高) c. 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不会发生爆炸; d. 用氦气代替氮气跟氧气混合制的“人造空气”供潜水员呼吸,不会发生“气塞症”; e. 医学上可应用氙气做麻醉剂。 单元小结: (兼主要板书)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结论、注意事项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三、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教师投影: (学生齐读,教师讲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和控告。 第六十一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 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直接经济损失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但最高 不超过五十万元;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 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 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五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 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3、4、5教学反思:19 总第14课时单元 2 氧气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 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高现象的分析、比较,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并那个用自己的语言对 现象、结论进行描述。 2、提高演示、学生亲手参与,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2、氧气的制备实验 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5 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铁架台、 大试管、水槽、带导管的橡皮塞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铁丝、石灰水、高锰酸钾、双氧水、二氧化锰 其它:火柴。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比较、分析、归纳、多媒体演示 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 )和(),我 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 烧实验 [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可 以放给学生看)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203 课时 [确认目标]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 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 1、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 1]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 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1)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C) (O2) (CO2) [演示实验 2] 硫在氧气中燃烧 1. 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 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 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 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3)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S) (O2) (SO2) [演示实验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 观察这瓶氧气与其他几瓶有何不同?答:瓶底铺 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 2、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 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 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 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2)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Fe)(O2)(Fe3O4)[问题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 我们可知, 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 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 ) ,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演示实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 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 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21 [回答] 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板书]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总第15课时第二课时【复习】请学生板书:木炭、硫、铁燃烧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提问] 以上的三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回答] 1、都与氧气发生反应 2、生成物只有一种 3、反应条件都需要点燃 4、反应程度都比较激烈 [讲解] 1、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2、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 的反应。 3、缓慢氧化反应是指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问题讨论] 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 吗? [回答] 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 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 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 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教师讲述] 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我门来看一下氧气有哪些用途。 [板书] 二.氧气的用途 1. 供给呼吸 2. 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 气中燃烧的现象。 [导入] 通过猜谜语方式,复习氧气的性质: 伸手握不着,睁眼看不见。 没它不能活,水中也不多。 炭硫磷铁铝,有火它烧没。 这个谜语打一物质氧气 , 从中归纳出它的主要物理性质: 氧气是无色气体、不易溶于水。 它的化学性质: 在点燃条件下,能跟炭、硫、磷、铁、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本节将向大家介绍氧气 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22 总第16课时第三课时[板书] 三、氧气的制备 [板书]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问] 实验室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31 页请你尝试部分知识。 阅读课本并 回答: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演示]课本 31 页[实验 2―11 及 2―14] (1) 、用一支干净的试管取 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引导学生观察其色态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 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现象并回答: 过氧化氢是无色的液体,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没有氧气放出。 (2)微微加热(1)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 的现象。 现象并回答:缓慢放出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放出氧气。 (3) 、另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加入 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 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并回答: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放出氧气。 [设问]上述实验(3)中的二氧化锰能否可继续使用吗? 补充实验: 待实验 2―14(3)的试管中没有汽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记录并回答:又继续有大量气体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有氧气放出。 [讲解]: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 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1、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加 热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反应式的特点(导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计论]根据氧气的哪些性质来决定氧气的收集方法? [板书] 3、收集方法 ① 排水集气法 ②向上排空气法 学生思考回答: (1)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排法收集。 [板书]4、仪器装置 [讲解]制气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决定,固体加热制取气体选下图装置 A,固体与液体反应,不 需加热制取气体,选下图装置 B。 [提问]用过氧化氢制氧应选哪套装置?用高锰酸钾制氧应选取哪套装置?(2)根据氧气的密度 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学生思考领悟并回答:用过氧化氢制氧应选 B 装置;用高锰酸钾 制氧应选 A 装置。 [板书]5、操作步骤 边讲边演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 [计论] 1、为什么盛固体药品的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 答:防止冷凝水倒流 ,导致试管 爆裂。23 2、 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伸得过长? 导管伸入试管内过长 不利于气体 导出 3、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时,为什么要先均匀加热后固定加热? 防止试管因局部受热 而爆裂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什么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马上收集? 开始排出的气泡是试 管内的空气 ,要待气泡连续均匀 排出才可收 到纯净的氧气。 5、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先移导管,后移酒精灯? 如先移酒精灯,试管 内的温度骤 降,水槽里的水倒流 ,使试管爆 裂。 6、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 气时 如何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瓶口,木条 复燃证明已满。 7、氧气的验满与检验区别是什么?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瓶口是验满 ,伸入瓶内是检验 [提问]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制氧,各产生了几种物质,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思考并回答:分别生 成二种和三 种 [归纳]给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三、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 质生成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 的反应,与 化合反应正好相反。 课堂小结: 氧气的制取 一、工业制法 二、实验室制法 (一) 加热高锰酸钾 1.原理: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4.收集方法以及依据的原理 5.注意事项(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1.原理: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4.收集方法以及依据的原理 5.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24 总第、17、18、19 课时单元 3学习目标:自然界的水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特性; 2.掌握过滤的操作要领。 3.了解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4.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利用实验,区分硬水和软水。 2.水的组成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法治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让学生形成珍惜谁资 源,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过滤的操作方法;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典型的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难点:认识水的组成,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为主、辅以实验探究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用具:过滤装置、电解水装置、泥浆水、井水、稀盐酸、冷疑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在七年级学习地理知识时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冰川、雪地, 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壳中。自然界中水的总量约为1.4×1018 t,占地壳总量的7%,为地 球总量的0.2%。其中海水约占水的总量的97.2%,约覆盖地球表面的70%。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 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那么人类能直接饮用这些水吗?我们每天都要喝水, 都要用水, 但我们真的熟悉水、 了解水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水的知识。 [新课]要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我们先要掌握一项实验操作―过滤的要领,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7 的“请你尝试”部分的内容。 (一)、过滤 [演示实验]请同学们看我所做的实验,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 [小结] 1、过滤:将不溶性杂质与液体分开。 2、过滤时要注意的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帖: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液体边缘要低于滤纸边缘25 三靠:烧杯要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的下端要紧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方 漏斗的下端要紧靠在烧杯的内壁。 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 (二)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讲解]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鱼体含水达70%~80%, 某些蔬菜含水甚至达90%以上。水在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的消化、吸收等生 理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更是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和 繁殖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那哪些水才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才有重要作用呢? 自然界中的水含有这样那样的杂质(这里,学生会误认为只有不溶物,后面将引入杂质的另一 类,即可溶性杂质,从而加深理解,同时纠正生活中的错误常识)和细菌,故人是不能直接饮用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8的“拓宽视野”的各种不同的饮用水。 (三)、各种不同的饮用水 下面我们来完成课本P128的“请你尝试”部分的实验内容。 四)、硬水与软水 由上面的实验可知自然界的水分为硬水和软水。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水,主要 存在于一些河水、湖水、井水和泉水中,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地区。硬水的危害:衣物难洗净;受 热后易产生沉淀物,使燃料浪费,易发生锅炉爆炸;不利于人们长期使用。如果我们要饮用时,必 须煮沸。第二课时(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并了解了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水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由 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水的组成 [讲解]要了解水的组成,我们应该先了解科学家们对水这种物质的探究过程,请同学们打开课 本P129,一起来看“探究活动1”的内容。 好,现在我们来完成“探究活动2”的实验内容,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氢气的燃烧 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的“分析归纳”的空格处。 [演示实验2]电解水 请同学们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的“分析归纳”的空格处。 1.电解水时,连接电源正极的一端与连接电源负极的一端所产生的气体比较: 极少, 极多,约 ∶ 2.正极产生的气体用 方法进行检验,可知该气体 为 气;负极产生的气体用 方法进行检验,可知该气体为 气; 3.水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一种 (填“单质”“化合物”)。 [小结]电解水时,在两极都有气体产生,其中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1∶2。 正负电极都有气体产生,它们是同一种气体吗?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我们接着来验证。 [演示]检验电解水后两极产物 [讨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小结]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并26 且火焰呈淡蓝色,它是氢气。也就是说水在电解后产生了氢气和氧气。[讨论]氢气是由什么元素组 成的?氧气又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水电解时只产生氢气和氧气,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化合物。 [提问]水是宏观物质,元素是宏观概念,这里是“宏观对宏观”。那么我们如何从微观角度, 从原子、分子角度去分析电解水这一反应呢? [讲解]在这个反应里,水分子先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 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和氧气。这也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 精确的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为H2O。 2.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小结]1.水是化合物,是纯净物,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第三课时(引入)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想法是错误而且有害的。 地球上总水量很多,但淡水量仅占总水量的1%,绝大部分又蕴藏在南极冰原和北极冰山之中,难以 利用。可供人类采用的湖河径流和地下浅层水,仅占淡水总储量的0.35%。而人类的各种用水,基 本上都是淡水。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缺水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 尽管如此,现在全世界水资源污染还十分严重。以我国为例,我国地表水年径流量约为26万亿 m3,仅次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五位。但是,按人均年径流量计算,我国 仅为2 700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4位。而据统计,全国日废水排放量接 近1×108t,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1 t废水能污染14 t清洁水。据调查,我 国78条主要河流中54条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5条污染严重。长江以南,除内陆河外,已很难 找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而在对全国有地下水水质资源的47个城市的调查中,发现已受到不同程 度污染的有43个。 全国有79%的人口在饮用有害的污染水。 那是什么污染水体呢?我们一起来看P131 的“生活启示”。 三、水体污染及防治 (一)水污染源 1.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农业上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3.生活废水任意排放; 4.使用含磷洗涤剂; 5.油船泄露石油。 [讲解]那么,受污染的水有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2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水体污染的危害性: 1.含重金属离子和农药等有毒化合物的污水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并通过人类饮用水和食物 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2.含磷洗涤剂、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导致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的含量增 高,促使水体中藻类生物大量繁殖,使得水生生物因水体缺氧而大量死亡; 3.石油对海洋的污染,会在海水表面形成一层油膜,阻止了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海水,影响了海 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洋生物的生存;27 4.热水 事例: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水污染事件 1.水俣病事件:年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市发生有机汞污染水体,死亡百余人。患者 耳聋眼瞎,四肢麻木,精神失常,疼痛惨叫。 2.痛痛病事件: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镉污染水体。患者咳嗽等还可导致骨 折,骨骼严重变形,在剧痛中惨死。到1977年已死亡200余人。 3.莱茵河污染事件:1986年瑞士巴塞尔赞得兹化学公司一座仓库爆炸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流 入莱茵河,酿成西欧10年来最大污染事故。殃及法、德、芬、卢等国,一些地区河水、井水、自来 水禁用,莱茵河有可能因此“死亡”20多年。 4、日下午,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下称 吉化)双苯厂(101厂)的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近30人受伤。爆炸厂 区位于松花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第二松花江江北,距离江面仅数百米之遥。 5、还有上海甲肝事件、阿拉斯加石油污染、海湾石油污染等,对人类社会都造成极大危害。 如果水体受污染了,我们又如何使用水呢?我们可以通过P132的“请你尝试”中的实验来帮我 们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了。 [演示实验]P132实验1 [讲解]水对人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有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环保意识。而要预 防和消除对水资源的污染,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三)、保护水资源的途径 1、节约用水 2.革新技术和工艺,在工业生产中减少甚至消除水体污染的产生; 3.推广生态农业,科学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化肥; 4.生产和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 5.对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的“实践应用”的习题。 法制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一条 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 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 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第二十九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 或者剧毒废液;第三十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 质的废水;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第九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第三十 七条 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 高秆作物;第七十六条 引水、截(蓄)水、排水,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 事责任。教学反思:28 总第20、21、22、23课时专题2教学目的:《空气和水》复习、检测1.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酸雨形成及其防治,温 室效应及其防治。 2.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初步学会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主要用途,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了解二氧化碳的工 业制法。 4.通过本专题学习,初步学会相关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构建此专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5.利用考试结果对学生、老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学,以便提高教育质量教学重点: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难点:分析所学本专题的知识的联系(即规律性)。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讨论 课时计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此专题从我们身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质――空气引入本专题知识的学习。 从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探究为突破口,展开学习了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 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本专题所学知识。一.多组分的空气[提问]是哪国的哪位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了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提问]空气中相对稳定的成分各有哪些及其体积比? 空气成分(按体积计): 氧气O2占21%、氮气N2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 其他气体及杂质占0.03% [提问]请列举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例: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稀有气体在通常状况下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 气是化学性质较活泼的物质,氧气能支持燃烧。因此 a.氮气、稀有气体用于作保护气; b.氮气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等; c.稀有气体用于制彩灯; d.氧气可用于炼钢、急救病人等 [提问]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的来源、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1)空气主要污染物为:气体和烟尘,气体主要指:CO、NO2、SO2 (2)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①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③汽车排放的尾气 (3)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①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工业废气经净化处理再排放; ③使用清洁能源,例:H2、乙醇、天然气等; ④植树造林。29 [提问]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1)酸雨的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向空气中排放含氮氧化物、含硫氧化物,在降 雨时,溶于水生成酸,产生酸雨。 (2)酸雨的危害:森林死亡,建筑物、金属体腐蚀,土地酸化,农作物减产等。 (3)酸雨防治方法。 ①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工业废气经净化处理再排放; ③使用清洁能源,例:H2、乙醇、天然气等; ④植树造林。 [提问]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地表温度上升而致。引起温度效应的气 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臭氧和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等。 (2)温室效应的危害:地表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加速沙漠化,农作物减产 等。 (3)防治方法: ①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增植绿地; ②使用绿色环保能源。 [提问]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如何?一、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制法和用途的比较。 二、 氧气物理性质二氧化碳通常状况下: 无色、 无味气体,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易溶于水,密度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比空气大,CO2固体叫“干冰”。 点燃 C+O2 ==== CO2 点燃 S+O2 ===== SO2 点燃 4P+5O2==== 2P2O5 点燃 ①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色; 加热变红 的试液,又变紫色。 CO2+H2O ==== H2CO3 H2CO3 ==== CO2↑+H2O CO2+Ca(OH)2 == CaCO3↓+H2O化学性质2Mg+O2 ===== 2MgO 点燃 3Fe+4O2 ===== Fe3O4 点燃 4Al+3O2 ===== 2Al2O3点燃 石蜡+O2===== CO2+H2O 用途 制备反应 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高锰酸钾、氯酸钾或双氧水30用于灭火, 制汽水、 尿素等, 用于保藏食品, 温室内CO2肥料等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药品 加热 2KMnO4 === K2MnO4+ MnO2+O2↑ MnO2反应原理2KClO3 ==2KCl+3O2↑ △ MnO2 2H2O2 === 2H2O+O2↑CaCO3+2HCl==CaCl2+H2O+CO2↑制 取 装 置 图图2-18 制取二氧化碳图2-14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图2-11 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带火星木条伸到集气瓶检验方法 内,木条复燃,说明此气体一定是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 明此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 口,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装满。 向上排空气法( O2密度大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已装满。收集方法 于空气)向上排空气法 (CO2密度比空气大, 易溶于水)排水法(O2不易溶于水) 工业制法: 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工业上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高温 CaCO3 = CaO+CO2↑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简称“多变一” 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简称“一变多”的 反应。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板书设计 专题3 《空气和水》复习课31 一.多组分的空气 1.空气成分 2.宝贵的空气资源 3.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制法和用途的比较。 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第二、三课时试卷附于本页32 第四课时试卷讲评与考试分析:33 总第24、25、26课时专题3、物质的构成 单元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6.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7.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 反应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图画、计算训练,使学生认识物质是又威力构成的,并学会一定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宏观组成,初步认识微观世界。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分子运动、分子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 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分子、原子观点 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解为主,演示实验为辅,参插讨论、练习 课时安排: 3课时 实验准备:硫酸铜、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注射器、玻璃管、烧杯、滤纸条、红墨 水、量筒、胶头滴管、高锰酸钾、碾钵、试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在教室里喷洒香水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学生回答后评价,引入课题 [板书]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 [设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五彩缤纷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 成的呢? 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 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34 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探究实验1: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硫酸铜晶体; (2)将硫酸铜晶体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 (3)将碾碎的硫酸铜晶体溶于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4)将(3)所得溶液加水稀释后,观察稀 释后溶液的颜色。 [提问]从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啊? 学生问答后小结:硫酸铜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设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 [板书]一、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这些微粒我们能用肉眼看见吗?说明它们的大小是怎样的? 推测一: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演示 P55 图 3-2、3-3 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后回答 〔板书〕1.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出问题〕蓝墨水滴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能闻到浓郁的花香? 推测二: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探究活动1:实验1、2、3: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分为两个大组) 一组:在小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小烧杯B中加入20 mL浓氨水, 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 二组:在滤纸条上分别滴三滴酚酞试液,把该滤纸条放入试管,再在试管口放上滴有浓氨水的 棉花,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 〔引导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提出假设吗?这说明什么?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分子等微粒是不停的运动着的。 〔板书〕2.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着。 〔引导思考〕 既然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着, 它有没有快慢呢?如果有, 它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推测三: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补充实验: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2/3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然后同时用胶头滴管将红墨水滴入两杯水 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 〔板书〕3.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体现分子运动及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的实例吗? 泡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提出问题〕一杯水中放入一大块方糖,这杯水的体积会怎样? 〔引导思考〕 : 将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搅拌后, 硫酸铜晶体就看不见了, 硫酸铜晶体是不是消失了? 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水是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那么,当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分子时,分子之间是否会有 空隙呢? 推测四: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探究活动2:实验1: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思考:15 mL水+15 mL酒精&20 mL,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差异? 〔讲解〕事实上,很多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除了有大小不同之外,微粒间还有一定的空 隙,这样,小的微粒就穿插在另一种较大的微粒之间的空隙里了,所以表现为两种互不反应的物质 混合在一起体积减小了。 〔板书〕4、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引导思考〕不同状态的物质的分子间的空隙是否一样大呢?分子间的空隙可不可以改变呢?35 探究活动2:实验2:气体、液体压缩实验 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 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得出结论:气体物质间粒子的间隔较大,液态物质间粒子的间隔较小,间隔最小的是固态物质, 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请你尝试]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得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屋里喷了香水后充满香味 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 C.汽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烟尘 D.用樟脑保存衣物,衣柜内充满樟脑味 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 )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和砂糖 C.各为10 mL的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混合物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 C.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糖水是纯净物 B.分子很小,没有质量 C.分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 D.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6.(1)水、水蒸气、冰都是由 构成的。 (2)“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是分子 的结果。 (3)物质热胀冷缩主要是 的结果。 判断: A.气体分子间有间隔,固体、液体分子间无间隔。 ( ) B.过滤后的天然水是混合物。 ( ) C.二氧化碳是由氧分子和碳分子组成的。 ( ) 布置作业:复习本课时内容,预习教材后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认识原子、分子的其他知识 [板书]三、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如:所有金属、金刚石、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板书]2、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r)=所求原子的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指导学生看书P58,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思,以及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一般化学计算中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常见的相对原子质量见表 3-1,进一步认识相 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那它的内部可以再分吗? [板书]3、原子的结构 [提示]教师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列出几种原子的构成。 看几种原子的构成,讨论总结,归纳原子结构的有关规律:36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②原子核大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④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⑤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⑥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⑦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 不同。 指导学生看书P59-P60, 通过阅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 并看照片, 认识科学家汤姆生、 道尔顿、 卢琵福。 [思考]构成原子的微粒中有的带着电荷,那么原子是否显电性呢? 得出结论: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二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 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看书 P60“拓宽视野”,得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板书] 原子核 原子 质子(+) 核外电子 电子(-) 指导学生看书P60“拓宽视野”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提问]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此外还有哪几种? [设问]原子很小,但其内部结构还可以再分,分子也很小,它可不可以再分呢? [板书]四、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指导学生看课本P62-63正文以及图3-14 [讲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又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由 此可知, 有的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有的物质则由原子先构成分子, 再由分子构成物质 (关系如图) 。 分子也很小,为了使用方便,人们用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表示分子的质量。由于分子是 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板书]3.相对分子质量 指导学生看课本P62“请你尝试” [板书]五、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认识理解某些概念。 通过学习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的性质知识后,我们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 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回忆:前面 我们已学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板书]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隔改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中子(不带电不显电性)37 板书设计: 三、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r)=所求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 3.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不显电性)原子 电子(-)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四、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Mr)=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五、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认识理解某些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请你尝试】 1.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 A.核外电子总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加热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分子改变,由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3.原子核是 (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C.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4.根据表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原子 种类 氢 碳 氧 钠 铁38原 核电荷数子 核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5.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不变,仅 变了;正是由于 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 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 性质也就变了。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变了, 变成 , 然后 再 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可见,在化学反应中, 可分,而 不可分,这就是 和 的本质区别。第三课时[复习提问]:原子的结构 [引入]朗诵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 不停地运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 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 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它们相互打架吗?它们 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板书]六、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核外电子的排布 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是分层的,也叫分层排布 [讲解]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 现的区域。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实验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