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体作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928134.htm  [关键词]主体地位师生关系物理情境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18012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思考与做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绿色通道。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挖掘并发展每个学生独特的禀赋与潜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课堂主导角色必须扮演到位,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从“单打表演”“一言堂”过渡到“双打”“群言堂”,切实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亲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加乐于接近教师,乐于和教师交流,乐于听课,乐于思考, 乐于质疑,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质疑、推理、想象和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演的大舞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设置矛盾悬念,引发学生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下落的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学生说,两物相加更重,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学生说,重物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比原来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模仿伽利略的逻辑思维,寻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 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教师应从生活与物理角度出发,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情景,如跳水运动、标枪投掷、传送带送物、刹车滑行、拔河比赛、水流星表演、火车转弯、汽车过拱形桥、卫星发射、宇航员出舱等。将这些真实情境设计成若干对应的物理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教学中,教师用视频展示汽车过拱形桥的物理情景,提出下列问题:(1)汽车过拱形桥桥顶时向心力如何提供?(2)汽车过拱形桥是超重还是失重?(3)汽车过半径为r的拱形桥,行驶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4)若把地球看成巨大的拱形桥,在地面上发射航天汽车,汽车行驶速度至少要多大?教学中,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演示实验,制造悬念   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以“惊奇”为诱因设计实验,创设动人心弦的情境,把学生的口、眼、手、心等各种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例如,在《动量定理》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在地板上放一较厚的沙发垫,把鸡蛋举过头顶,让学生仔细观察接下来鸡蛋的“命运”如何?对准垫子将鸡蛋摔下去,鸡蛋竟然完好无损,并且落在垫子上竟能反弹一小段距离。学生目瞪口呆,深感诧异。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鸡蛋落到地上的“命运”是很悲惨的,但刚刚的现象却与之大相径庭,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互动课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教与学的综合体现。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而物理探究性实验正是实现培养上述能力的最佳途径。开展探究性实验组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既达到启迪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升华,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教学中,可实施三步走教学策略。   第一步,课前提出下列问题:(1)本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2)实验前为何要平衡摩擦力?(3)平衡摩擦力后,改变小车质量是否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4)平衡摩擦力后为何要调整细线使之与木板平行?(5)本实验中,小车包括砝码的质量为什么要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小组协作共同研究该实验的探究方案。对于上述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存在疑问,我在上课时把这些问题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精心设计,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依次抛出,逐个击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第二步,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相关数据,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并建立相关表格,画出a-F、a-1/m图像。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切实发挥好“导航”作用,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为学生“把脉”,让学生明确想解决什么问题,想得到什么帮助;在关键问题上帮助学生做好“诊断”,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增加知识,在探究中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逐步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步,交流与评估。小组相互交流实验成果,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反馈,师生共同交流,当堂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指出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增强课堂的凝聚力;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魅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使自己“策动力的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近,力求达到“共振”。   [参考文献]   [1]张大昌.从物理课程看科学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1).   [2]范良兰.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创设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陈剑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_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
国家教委1996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根据新大纲我们编写了供高中新教材试验地区试用的新的高中教材。高中一年级教材是为全体学生必修的内容。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根据新大纲分别编写两种要求的教材。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力和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物体的受力分析没有单独列节,而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一章只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三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问题。第四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受力问题。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绳的弹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讲述摩擦力时,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开始只限于物体相对于静止物体(相对地面)的情形,而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为动力的问题,则准备放在高中三年级的专题中逐步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学习。大力和小力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设有“大力和小力”专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钻研。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课本在开始讲述瞬时速度时,只给出最浅显的说法,即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继而以小字(选学)用极限的思想说明了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供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外钻研。对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了澄清概念,在节后用花边框的形式将加速度与速度加以对比,以求学生确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册讲到曲线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时,对加速度的认识还要加以扩展。第三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例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中一年级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中一年级要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一次到位”。“一次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或较差的学生都是必要的。三、讲清思路,渗透方法教材的叙述对于学生确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材的叙述和对知识的讲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的叙述注意讲清思路,力求简洁、顺畅。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教材的叙述,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使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的过程;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教材的叙述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教材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注意了逐步“渗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都在书中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建议教学中对此给予注意。&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宽思路的问题,简单地以“不考”为由而不去涉及,容易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这次新编教材,我们初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预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新大纲中没有列入“竖直上抛运动”这一知识点。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习得。课本在“直线运动”一章的B类习题中安排一个有关的习题,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独立解决。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处,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地进行总结。课本中有提示,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章后设有“本章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五、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多次对中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比较,指出中国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多,灵活渗透地学习少,应注意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试着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地学习。有些内容适合用渗透的方式学习,一开始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深入的理解,经过一段熟悉、积累之后,逐步有所体会,再加以总结提高。对知识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深讲透,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其实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运用都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书对某些知识的讲法就采用了灵活渗透的讲法,对这些知识不专门设题,逐步渗透,逐步提高,逐步积累,适时总结,系统提高。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用起来也很方便,但课本不单独设节讲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本书也没有单独设节,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告诉学生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以确定矢量的正负,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加以提高。为此,书中设有一个专题,讲述“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或者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己钻研。对有些在高中阶段无法讲清或不能证明,但实际中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而且适用于变力,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等,则直接告诉学生,并说明它可以证明,但在高中阶段无法证明。学生知道这一点和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同的。知道这一点,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留下进一步钻研的念头。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学习。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相比,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在不增加课时、不造成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知识面过窄的不足。课本中设有“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属于扩展知识面的内容。灵活渗透的学习方式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不必给出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严格定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意,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开扩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灵活渗透地吸取知识,并且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给予补充和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它课外科普读物。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同时,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绪言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可能逐一向学生讲解,这是灵活渗透学习的一个实例。六、加强实验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本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实验。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比新大纲中规定的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课文中用【实验】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希望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新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个数比现行大纲略有增多,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比重已有所增加。课本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比新大纲规定的又增加了“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做)”两个。实验要求注意分出层次:前几个实验分条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有的还给出填写数据的表格;以后的实验不再这样分条写明。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希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七、安排好练习和习题安排好节后的练习和章后的习题,是编好教材的重要一环。这次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教材中的练习题更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每设一题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面大,突出重点,力求每道题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练习题的数量较现行教材略有增加,一般来说,节后的练习为3~6个,章后A类题为8~10个。教材更加注意了练习题的编排层次,以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而设,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综合题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章后的习题分A、B两组,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A组为必做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B组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希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掌握。题目的内容更注意了联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注意有现代气息。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联系实际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一个好的传统,新编教材努力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八、注意形式活泼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本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朝这方面做了努力,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版式上,采用16开本,并在每页的一侧留出一列空间,放置插图、旁批或留给学生利用。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出了较为宽阔的空间。在栏目的设置上,以有利教学为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不同的内容;在演示实验、重要的公式和定律下,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醒目又不“喧宾夺主”。适当增加了插图,尤其是情景图和漫画式插图。绪言全部用彩色照片和插图。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在每章的前面,我们精心选择了科学家(或名人)的一句名言,力求与课文内容有内在联系,希望先哲们的思想能够对学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希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本文标题: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当前网址:
其他人正在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