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奥地利,为什么维多利亚2意大利统一突然统一了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意大利统一时,仅有()左右的人讲意大利语,其他都只讲方言。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C、资产阶级
D、教会人员
A、货币、度量标准尚未统一
B、绝大多数人都说方言
C、铁路不发达,公路不畅通
D、工业非常落后,完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C、资产阶级
D、教会人员
A、勃艮第王朝
B、波旁王朝
C、哈布斯堡王朝
D、符腾堡王朝|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61|回复: 7
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条件是啥啊???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请问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条件是什么???意大利是必须用撒丁才能建立还是说随便一个意大利的国家就能建立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以个人经验详谈统一方法吧。
普鲁士和奥地利各都可成立德意志,成立后北德人和南德人都将成为被接受的主要民族。
奥地利没用过,就说普鲁士吧。
普鲁士有两个过程,那就是先成立北德意志联盟,条件是所有以北德人为主民族的小国都被纳入你的领地或影响力内就行。其中萨克森是主因,初始是奥地利附属国,所以你必须夺回来或影响它才能成立北德意志联盟。
成立后触发对法战争(国家选项那里会有,必须成立北德意志),夺取德国在法国的核心之后,巴伐利亚等没进入北德联盟的德国核心地区都在你的影响范围里头就能成立德意志。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成立民主德国,民主革命时会出现的事件,如果选择统一的话,不仅由民主派执政,一些地区也可能不会回归德意志,不过是最快统一方法。
意大利方面,双西西里、教皇国其实都可以统一,最主要还是所有有意大利核心的领土必须属于你或影响范围内,不过也因此得与奥地利开战,威尼斯被它占领的缘故。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 积分
其实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只要有德意志、意大利或你要统一的国家,例如印度、斯堪的维尼亚王国等,的核心的领土,你都必须占领它,或影响占领它的国家并将它纳入你的范围内,就能实行统一。
如果不熟悉,可以先用瑞典练习下,成为十大强国之一后将丹麦纳入你的范围之内,就能实现成立斯堪的维尼亚国度。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 积分
意大利统一不需要占威尼斯 打奥地利是为了拿伦巴蒂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还有别的要求吗?我用撒丁统一意大利了,但还是撒丁尼亚王国
除了领土方面,别的还会有什么要求吗???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em04]我占领的那些地方的核心仍然有奥地利或者教皇国这样的
是不是这个原因啊
怎么把核心变为单纯的意大利呢???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 积分
德国也一样???应该就是这个问题吧???
Powered by首先我要说下,我的第一个字是郎,二声!第二个字是朗,三声。两个字不一样啊!以前还有问我郎朗是不是真名的,是真名啊!&br&&br&仅代表个人观点:&br&我觉得贝多芬应该会喜欢Rolling Stones,莫扎特应该会喜欢披头士,巴赫就很难判断了。&br&&br&但巴赫会在爵士音乐中找到很多自己音乐的影子 或者说片段。尤其是爵士音乐家,用了很多巴赫的音乐。当然流行和摇滚里也有不少,比如巴赫平均律第一首,是很多曲子的基础。如果是巴赫的音乐能让这些人产生共鸣的话,是不是巴赫也有可能喜欢爵士乐。感觉有点跑题了。&br&&br&我感觉我听过的很多国家的摇滚乐里,也采用了很多贝多芬的音乐,听上去很熟悉。比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片段,还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片段。&br&&br&相比巴赫和贝多芬,好像摇滚乐手用莫扎特的音乐要少些,但莫扎特的创新意识和自由精神比较适合做一个摇滚乐手。&br&&br&之前我录过一个视频叫 #Why Prokofiev Bartók Rocks# &br&为啥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摇滚呢&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iaopai.com/show/Ow2b7lzrBceA4HTIb87IVw__.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iaopai.com/show/Ow2b7l&/span&&span class=&invisible&&zrBceA4HTIb87IVw__.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大家不要对古典音乐抱有保守的印象,其实不仅古典音乐一点也不落伍,一直都很有创新精神,甚至走在时代的前面。古典音乐很酷的,希望大家多听古典音乐。
首先我要说下,我的第一个字是郎,二声!第二个字是朗,三声。两个字不一样啊!以前还有问我郎朗是不是真名的,是真名啊! 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觉得贝多芬应该会喜欢Rolling Stones,莫扎特应该会喜欢披头士,巴赫就很难判断了。 但巴赫会在爵士音乐中找到…
关于莫扎特的天才故事有很多,很多难辨真假,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莫扎特完全配得上&br&&b&Amadeus &/b&这个名字,拉丁文原意为 &b&上帝钟爱的人&/b&&br&&br&以下是克雷格·莱特在耶鲁教学所用教材中关于莫扎特是否是音乐天才的讨论。(看在俺纯手工搬运的情分下,各位先赞再看吧&.&)&br&&br&&blockquote&什么是天才?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吗?&br&&br&
”天才“的概念似乎包括了至少两类特殊的性质。有些人显然是有&b&创造力&/b&的天才。他们有能力思考“盒子外部的”东西——形成智力的结构或艺术作品。他们如此有独创性,有说服力和想象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些杰出的贡献。因此诗人莎士比亚、画家米开朗琪罗和科学家牛顿显然可以算作此类天才,另一些人,可以被称为有&b&认识力&/b&的天才。他们有能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机敏处理或控制信息。这些人的大脑可以算大账,具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或者可以辨别绝对音高。不管哪种标准,莫扎特都是一位既有创造力又有认识力的天才。&br&
尽管莫扎特可能不是音乐史上最早熟的少年作曲家——这个荣誉似乎还应该给舒伯特和门德尔松——当莫扎特到了22岁时,他以惊人的速度轻而易举地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他小时候就可以辨认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断乐器音高的极微小变化,或者急切地挑出乐谱中的错音。他14岁时,在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它一个音一个音地默写出来。这首经文大约有两分钟长,并有好几个声部。我们第一次听到一段4或5秒的音乐时可以记住多少?显然莫扎特可以在他“内心听觉”中存储和处理大量的音乐。而且不光是音乐,其他声音也是一样!莫扎特是一个超级善于模仿的人。他几乎第一次听到后就能讲好几种外语。难怪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莫扎特是“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br&
但是天才也有个性失调的时候——天才很少是“正常的”。莫扎特曾经手足无措坐立不安,他的嘴里经常冒出孩子式的笑话和双关语。直到十岁上下,他还害怕小号是音响,音不准的乐器也给他的耳朵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很多住所都是乱糟糟的,他经常在床上边吃饭变作曲。他从未进入过学校或者接受除音乐艺术以外的系统的教育。不过他的书信显示他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莫扎特自己的藏书很少,阅读也很少,他几乎只痴迷于音乐。当他被音乐所占有时,他就忘却了身边的一切烦扰。奇怪的是,从他创作的作品来看,他的音乐的内在世界是完全平衡的,有序的和完美的。&/blockquote&&br&所以,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的话,那么莫扎特肯定算一位。&br&&br&
首先关于其音乐天赋逆天的两个重要表现&br&&br&
1、拥有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 AP)导致其超强的音乐记忆能力。&br&&br&
2、不打草稿^.^&br&&br&也许在我们想象中,音乐家作曲应该是坐在钢琴前,一边试着弹出旋律,一边马上记在五线谱上,然后反复修改。但是,莫扎特会告诉你,你们这些凡人要出点成果太费劲了。莫扎特的技能就是,不打草稿,写出来即是成品。&br&&br&当莫扎特思路有点混乱的时候,会在对曲谱做简单罗列对位关系,而旋律部分则是一气呵成的。在莫扎特的手稿中,只在手稿的边缘部分会有一些数字或字母,而曲谱部分则清晰整洁。那些数字是他写音乐的时候玩的数字游戏,或者在推导基础数学公式。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莫扎特在作曲的时候非常天真烂漫的,也很符合莫扎特的性格。&br&&br&而在贝多芬的的手稿中则有很多刮擦,涂抹,不同颜色的线条做的标记,各种涂涂改改(请参照匿名用户的高票回答)。或许他们只是在创作的时候力图写出更完美的旋律吧。我们难免会感叹,贝多芬---这个当初被其父亲当作莫扎特二世来培养的音乐神童,在莫扎特面前终归也只是个凡人。&br&&br&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工作的习惯不同而已,并&b&不能说明两者音乐成就的高低。&/b&如果让莫扎特去反反复复修改一张乐谱,可能会越改越糟糕也说不定。&br&&br&莫扎特的作曲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正是有了这样的作曲能力,天妒英才的莫扎特才能在短短35年内写出41部交响曲,22部歌剧,42部协奏曲........&br&&br&-----------------更加认真答题分割线-----------------------------------------&br&&br&&b&总的来说,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之处包括四个方面。&/b&&br&&i&以下根据本人看耶鲁大学公开课视频的笔记加以整理,版权属于克雷格奈特老爷子。&/i&&br&&br&&b&
1、Infallible sense of balance and proportion&/b&&i&(可靠的平衡感和匀称感?)&/i&&br&&br&
在古典主义时期,每一件事物(比如建筑,绘画)似乎都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会像巴洛克那样有过多的装饰,他们都是都是完美平衡的。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平衡感,并大规模地出现在音乐中是在古典主义时期,而莫扎特即是此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br&
以费加罗婚礼中著名的凯鲁比诺的咏叹调voi che sapete为例&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QxNTkyMzUy.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你们可知道(弗莱妮1976年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xNTkyMzUy.html
&i class=&icon-external&&&/i&&/a&克雷格原话:everything in four plus four,and you can go right through that entire aria,and it's organized that way--balance,shaping,perfect proportion.&br&&br&&b&
2、the capacity to make something very beautifulout of the simplest of materials&/b&&i&(化腐朽为神奇)&/i&&br&&br&
在莫扎特的驾驭下,很多曲子看起来简单,实则蕴藏着无穷魅力,越是简单就越是惊艳。这可能就是大道至简?&br&&br&
以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g5NTI4MDAw.html%3Ffrom%3Dy1.2-1-95.3.1-2.1-1-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卡拉扬弹奏并指挥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行板1980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5NTI4MDAw.html?from=y1.2-1-95.3.1-2.1-1-1-0
&i class=&icon-external&&&/i&&/a&克雷格讲解:莫扎特将一个普通的大调三和弦做了小小的修改,加以一个音阶,然后嵌入一些半音音阶。变为 三和弦—上升—回落后经过一个半音阶的转折,经过一个七和弦(a seventh chord)回到开始的音型。在结束的时候加上一点颤音(throw a little trill at the end )。尽管这是非常简单素材,但是它非常美妙,非常婉转。&br&&br& 非专业出身,对前面这段不甚理解,求专业人士y详解。&br&&br&&b&3、wild swings of mood with mozart&/b&&i&(莫扎特式基调的猛烈转换?求专业解释)&/i&&br&&br&
莫扎特的很多作品中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很可能前面一小段还是狂风暴雨般的音乐场景,下一刻即变得非常宁静,安详。莫扎特在基调的大调和小调之间摇摆得非常迅速,在全音阶和半音阶之间的转换也一样快速,he likes to play off different dynamic levels,loud and soft.而这种反差恰恰就是就是戏剧的本质所在,反差和冲突。这也说明为何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也是相当了得。&br&&br&
以以安魂曲中Confutatis为例&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OTc5NzQ5MDA%3D.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Mozart Requiem - 7-8 - Confutatis羞惭无地Lacrimosa痛哭之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c5NzQ5MDA=.html
&i class=&icon-external&&&/i&&/a& 反差冲突表现:在16秒由雄壮激烈变成田园式的安详,在29秒由突变成开始时的意境。&br& 完全不同的音乐意境在一首曲子中出现,出现非常强烈的反差,有时甚至非常突兀。&br&&br&&b&
4、inexhaustible melodic supply,fecundity of imagination when it comes to melody&/b&(&i&无穷无尽的旋律带来的无尽想象?)&/i&&br&&br&
这部分主要想表达的还是说,莫扎特的天才之处,其灵感无穷无尽,创作出的旋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连绵不绝。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br&
克雷格·奈特举的例子是一段教堂音乐C大调弥撒(the C minor mass),据说当年有莫扎特妻子康斯坦演唱,而且颇有水准。&br&&br&&b&克雷格的总结:&/b&&br&&br&
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有种感觉,完美的曲式,完美的比例,变奏中,音符的数量恰到好处,不多不少(that is divinely shaped,divinely proportioned,in this variety,not one note too many,not one note too few)。&br&&br&
在当时,莫扎特被誉为“神童莫扎特”(the divine mozart),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认可这个称谓。&br&
一个作曲家被贴上标签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会称呼巴赫为神童,而称其为坚定的巴赫,勤劳的巴赫;形容贝多芬为the powerful composer,the striving composer.我能把巴赫和他的二十个孩子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或者把贝多芬和混乱联系起来,你看贝多芬的总谱,潦草的记下来又快速地划去,他总是要试着不断地修改,划掉。有时候他的饭撒到了手稿上,还要清理掉。贝多芬整个生活都是乱糟糟的(it's just his whole life kind of chaotic there)而莫扎特则是清晰而整洁的。从手稿开始即是这样,非常有条理,就像我们所说的,他是音乐神童。他的音乐像是神送过来的。&br&&br&
通过艺术是可以看到奇迹。&br&&br&
当年我站在沙特尔大教堂的西段,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教堂后面仍然是阴冷的,但是所有这些美丽的蓝光,静静流过彩色的玻璃窗&i&(老头经历&/i&&i&)&/i&。在听音乐时这些场景经常出现,有时候是马勒,更多的时候是莫扎特,其曲子整体均衡协调(sense of balance and proportion)条理清晰透明(crystalline clarity that's operatin there)。有时候听莫扎特你也会觉得看到了地狱,就是当他开始转入小调的时候,所以它就是整个宇宙。&br&&br&
老头转述开普勒名言(&i&没错,就是那个天文学家&/i&):&br&&br&
Man, the ape of his creator,has discovered the art of music,so that he might play the everlastingness of all created time, in some short part of an hour by means of an artistic concord of many voices and instuments.That he might to some extent taste the satisfaction of god,the work man through music.&br&&br&
关于莫扎特的天才故事有很多,很多难辨真假,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莫扎特完全配得上 Amadeus 这个名字,拉丁文原意为 上帝钟爱的人 以下是克雷格·莱特在耶鲁教学所用教材中关于莫扎特是否是音乐天才的讨论。(看在俺纯手工搬运的情分下,各位先赞再看吧&.&…
他一定会觉得很好玩&br&然后马上写出十几个电吉他四重奏
他一定会觉得很好玩 然后马上写出十几个电吉他四重奏
&p&谢邀&/p&&p&&br&&/p&&p&&b&奥地利不存在“被洗白”,而是“没人关心他们怎么想了”,归根结底就是奥地利作为一个小国,本身已经淡出了世界舆论舞台的中心,其国民的民意被世界其他国家某种程度上无视了&/b&。&/p&&p&&br&&/p&&p&一说起奥地利,现在人们想到的就是“好听的古典乐”,以及“优美无比的景色”,但是毫无疑问它祖上也是辉煌过的,曾经几乎统治过大半个欧洲和美洲的哈布斯堡皇家就是从这里起家的,维也纳也长期以来都是欧洲列强舞台的中心之一。&/p&&p&&br&&/p&&p&那时候的蛤堡,东边抵抗着强大的异教徒帝国,西边则统领着德意志顽强地压制住了法兰西的扩张,其强大毋庸置疑。可以说,欧洲的17世纪整个的主旋律,就是法兰西的波旁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为了霸权的殊死搏斗(路易十四漫长的72年统治里面,和蛤堡打了三场大战,打打停停几乎延续了他一半的统治时间)。&/p&&p&&br&&/p&&p&然而,到了18世纪之后,蛤堡的势力开始步步衰落,并且最终让奥地利沦为了三流小国。&/p&&p&这种衰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可怕打击的持续循环,先是在英西战争里面无敌舰队惨败,然后在尼德兰战争里面失去了尼德兰,在西班牙王位战争失去了西班牙,在奥地利继承战争里面失去了西里西亚,一步步地丢掉了那些极为重要的领地。&/p&&p&&br&&/p&&p&进入19世纪之后,蛤堡的运势就更加差了,先是被拿破仑疯狂暴揍(两次被攻进了维也纳,多次割地赔款求和,被打得灰头土脸),然后又惨败给了拿破仑三世,失去了意大利的大片领地,最后被普鲁士击败,丢掉了德意志的领导权,并且不得不在失败之后对匈牙利人放权,把奥地利帝国变成了奥匈二元帝国——也就是说,19世纪之后的奥地利,就是从失败走向新的失败的可怜人。&/p&&p&&br&&/p&&p&到了这时候位置,奥地利就已经成为一个心气衰竭的欧洲病夫了,然而这不是打击的结束,最大的打击来自于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因为战败,奥地利失去了整个帝国,并且皇冠落地、成为了一个共和国,帝国也解体,匈牙利独立、捷克独立,波黑被塞尔维亚吞并,只留下了现在奥地利的小小领土。&/p&&p&&br&&/p&&p&奥地利的整个崩塌,给中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是纳粹德国得以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匂宫出梦:奥匈帝国的解体对中欧地区乃至全欧洲的政治格局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a&&/p&&p&&br&&/p&&p&在强大的时候,奥地利是欧洲舞台的中心之一,一举一动都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在帝国中衰之后,它也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某种程度上被遗忘的国家。&/p&&p&&br&&/p&&p&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国家,结果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然后还被打入战败国的另册,想必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吧?&/p&&p&&br&&/p&&p&不光是德国奥地利怨气深重,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这种一战战败国同样怨气深重,只不过他们惹不出大乱子,所以被某种程度上无视了而已。&/p&&p&&br&&/p&&p&&b&于是,随着帝国的崩塌,奥地利开始放弃了原本的中欧帝国梦想,转而兴起了一股“我们最好加入德意志家庭,成为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的思潮&/b&。而这股思潮也因为国际社会的禁止而变得愈发猛烈(为了遏制德国,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允许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就是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b&1938年德奥合并的时候进行了全民公决,奥地利98%的公民投了赞成票&/b&,毫无疑问也是这股思潮的具体表现。&/p&&p&&br&&/p&&p&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奥地利人忠实地作为德国本土的一部分参加了战争,大批奥地利将领和士兵参加德军作战,那个突袭意大利营救出墨索里尼的斯科尔兹内,就是奥地利人。&/p&&p&&br&&/p&&p&然而,奥地利的传统霉运还是没有改观,这次他们又战败了(惨)。在战后,盟军对奥地利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管制,并且再度严厉禁止奥地利和德国合并。&/p&&p&&br&&/p&&p&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就对现行国际秩序十分不满,倒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么怨恨犹太人,而是他们怨恨整个国际秩序,怨恨自己曾有的、却已经丢失的国际地位,而这股怨气最容易找到的发泄口当然也就是无力制裁他们的犹太人了(经过纳粹那么一次清洗,奥地利也没多少犹太人了)。&/p&&p&&br&&/p&&p&说实话现在整个中欧和东欧都在急速右倾化,排犹只是右倾化的一个表现而已,匈牙利做得比奥地利狠多了。相比之下,奥地利还没做出什么具体行动,更轮不到被关注了。&/p&&p&&br&&/p&&p&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小国哪怕做坏事也没什么人关注,更何况只是撒撒怨气而已……&/p&
谢邀 奥地利不存在“被洗白”,而是“没人关心他们怎么想了”,归根结底就是奥地利作为一个小国,本身已经淡出了世界舆论舞台的中心,其国民的民意被世界其他国家某种程度上无视了。 一说起奥地利,现在人们想到的就是“好听的古典乐”,以及“优美无比的景…
&p&莫扎特是超级天才没错,但要知道的是,&b&我们现在能叫的上名字的大音乐家,个个都是超级天才。&/b&&/p&&p&巴赫15岁的时候已经写了几首很大的Choralfantasie,艺术程度之高让人震惊。&/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04b9c228af79d4912645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br&&/p&&p&亨德尔6岁自己在家偷偷练习Cembalo(因为父亲禁止),7岁时演奏让公爵震惊,接受了系统音乐教育,随后就可以创作一些清唱剧,17岁当上Halle教堂的管风琴师,地位和现在地方乐团首席差不多。&/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a1bd8b5f1da07c50f05ec0f8cdf00af_b.pn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a1bd8b5f1da07c50f05ec0f8cdf00af_r.png&&&/figure&&p&&br&&/p&&p&斯卡拉蒂16岁当上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乐师。&/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a7cabffce764c0bb3946_b.pn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a7cabffce764c0bb3946_r.png&&&/figure&&p&&br&&/p&&p&21世纪总是活在莫扎特光环下的贝多芬,6岁作曲,8岁在科隆登台演出,11岁在剧院乐队演出,13岁成为管风琴师,并发表3首奏鸣曲。&/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7df741d86f9cc52c43f42641af64add_b.pn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figure&&p&&br&&/p&&p&11岁写的曲子是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d7a74bbf642edd00b5cedf2_b.png& data-rawwidth=&605&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d7a74bbf642edd00b5cedf2_r.png&&&/figure&&p&&br&&/p&&p&肖邦6岁学钢琴,7岁作曲,8岁登台&/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8538ebf13dfa659d6b67a3486fa69ec_b.png& data-rawwidth=&336& data-rawheight=&4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6&&&/figure&&p&&br&&/p&&p&7岁写的波兰舞曲是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4f12c8e189a7b6ead9cc94_b.pn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4f12c8e189a7b6ead9cc94_r.png&&&/figure&&p&&br&&/p&&p&李斯特5岁学琴,8岁作曲,9岁登台,13岁写的曲子是这样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d2b8faf90dc_b.png& data-rawwidth=&501&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d2b8faf90dc_r.png&&&/figure&&p&&br&&/p&&p&德国钢琴教育家Peter Heilbut出版了一套Kinder komponieren für Kinder的钢琴曲集,里面是几十个孩子写的曲子,最大的印象中只有11岁,最小的只有7岁,大多数是八九岁。这套曲集里很多已经非常成熟的,有思想的作品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6f1e9c06f09cfaacf671be_b.pn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4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figure&&p&&br&&/p&&p&之前在Live&a href=&https://www.zhihu.com/lives/844736& class=&internal&&歌舞,游戏与钢琴教学的结合&/a&里面提到过一首莫扎特的小步舞曲,是他7岁写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efd9b944cedd34e91802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efd9b944cedd34e91802_r.png&&&/figure&&p&&br&&/p&&p&至于“莫扎特手稿涂改少,所以天才”,这种说法太外行了,对于和声,织体,稍微有了解的就知道,&b&贝多芬的中晚期大多数作品,比莫扎特大多数作品复杂的多得多得多&/b&,包含的信息量也多得多得多,贝多芬之前和之后,西方严肃音乐完全是两个世界。&/p&&p&贝多芬之前的作曲家大多数情况都是受邀写作,写之前已经规定好了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完全能让自己发挥的机会并不多,那个时候大多数也是按照套路写。&b&莫扎特的作品之间相似度极高,已经不是某一点像,而是旋律+和声+织体都一样,转个调用在另一首里面,有的甚至不转调。&/b&而这种情况在贝多芬中晚期,以及贝多芬之后的大多数大作曲家的作品中很少见。&/p&&p&更何况莫扎特时期的大作曲家往往就写个框架,剩下的由抄写员填补,这位答主的照片,稍微认真的人一看也知道,只是个Cembalo和小提琴伴奏的声乐片段而已,而最终发表的是整个交响乐团伴奏的,配器是否是莫扎特本人写的都不一定。&/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8b03f5a8bc5eacebaf297_b.png&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5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8b03f5a8bc5eacebaf297_r.pn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4cec6ac438_b.png& data-rawwidth=&638&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cec6ac438_r.png&&&/figure&&p&&br&&/p&&p&这也是为什么海顿能写一百多首交响曲,莫扎特能写五十多首,贝多芬之后少有人能超过十首。之后的作曲家会尝试在每一首,尤其交响乐这种大编制的作品里面都加入新的东西,创新难免要涂涂抹抹修修改改,并且很难写一个框架让抄写员填,很多地方每一个音符都得自己写。让他们按照原来的套路写,他们也可以一气呵成,没有修改,就像和声老师做大一和声题一样。&/p&
莫扎特是超级天才没错,但要知道的是,我们现在能叫的上名字的大音乐家,个个都是超级天才。巴赫15岁的时候已经写了几首很大的Choralfantasie,艺术程度之高让人震惊。 亨德尔6岁自己在家偷偷练习Cembalo(因为父亲禁止),7岁时演奏让公爵震惊,接受了系统…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br&&br&转自某知友,侵立删。&br&&br&—————————&br&&br&&br&其实听音乐,真不管你是什么人,我们作为非专业的,又不从技术方面来听,我们只需要听得高兴、听得快乐就行。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 转自某知友,侵立删。 ——————…
要明白奥匈帝国为什么没落,首先要明白奥匈帝国是什么。&br&&br&那时,奥地利帝国身为一名优秀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br&首先,从19世纪初,他就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被誉为人口第二大国以及外交第一大国,地跨中欧、南欧、东欧,领土包括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等广大地区。&br&他是世界级别的强国,强到都快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他的地域是广大的,民族是复杂的,社会是黑暗的,前途是光明的。作为这样的一个国家,理想大,责任自然也大。&br&没想到啊没想到,到了19世纪中叶,北意大利觉得跟他混没劲,闹了独立,紧接着为了争夺德意志的one piece,普鲁士来跟奥地利撕逼。&br&当时的局面大概是这样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1524caab04456cbda52_b.jpg& data-rawwidth=&601& data-rawheight=&5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1524caab04456cbda52_r.jpg&&&/figure&当时是德意志的民族主义风起,你也知道这会让人亢奋,情绪增加了普鲁士的战斗力。&br&结果奥地利被虐了。&br&普鲁士算老几?&br&你奥地利算老几?&br&你接连让二流选手打得满地找牙,老脸往哪里搁?你还怎样严肃地混在这个世界?&br&这么一来,你一个拼凑起来的国家,谁还愿意当你小弟呢?&br&于是纷纷闹独立。&br&&br&首先发威的是匈牙利。&br&匈牙利说大哥我不跟你混了。&br&奥地利说那可不行。&br&匈牙利说你看看现在,大家都不服你,从意大利跟你离,普鲁士搞你,到现在闹了多少骚乱,我为什么跟你混?你以为我是傻逼蛮?&br&奥地利说你当然不是傻逼,但有话好好说,你占着我国二分之一的领土,也不能说走就走不是么?&br&匈牙利问,那你说怎么办吧!&br&奥地利说,只要你不离开我,你让我天天吃焖饼都行!&br&匈牙利说,不离也行,各过各的!&br&奥地利说,那他妈哪儿行?&br&匈牙利说,谈不拢就散火喽。&br&奥地利说,底线是国家不能散。&br&匈牙利说,可以不散,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咱俩一人一个政府,俗称二元体,行不?&br&奥地利:……行吧!&br&就这样,奥匈帝国成立了。&br&&br&奥匈帝国的政府有三个:奥地利政府、匈牙利政府、皇室中央政府。&br&有问题了,几个政府就一起开个会,商讨一下下一步的动作。&br&奥匈帝国的国防是很别致的,粗略分为奥地利系统和匈牙利系统,但这还不够,因为该国民族众多,文字也不统一,导致前方打仗的时候需要找二十个翻译才能把话说明白。后来战争白热化,一波又一波的人死了,填充上来的更是从各地抓的壮丁。壮丁听不懂排长在嚷嚷什么,伙夫不明白今天吃菜还是吃鸡,首长说的是35还是87。&br&就这样还从1867年硬撑到1918年,怎么会这样呢?&br&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了,在19世纪后五十年里,帝国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工业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从纯手工打造到机械化批量生产,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带来的好处也算势不可挡。&br&然而,也就牛逼上这五十年,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的。&br&&br&1914年,萨拉热窝。&br&这个1878年被奥匈帝国强暴了的小镇,它原本是塞尔维亚的。&br&毫无疑问,看到斐迪南大公来视察,群众的眼神是愤怒的。&br&群众里有个名叫普林西普的青年,他热爱传统文化,自然也晓得了塞尔维亚被侵略的历史。&br&斐迪南来了。&br&好啊。&br&来了好啊。&br&拿了把枪,就把这位太子爷给毙了。&br&&br&据说这是法国挑起来的,目的就是想让奥匈帝国摔个狗啃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法国打狗,就是为了让主人看见。&br&然后奥匈帝国就怒了,让塞尔维亚严惩凶手,又觉得塞尔维亚护犊子,抓住塞尔维亚就开干。&br&塞尔维亚是一个人么?&br&不是!&br&他不是一个人!&br&那年头,欧洲的每个国家都几乎跟人签订了协作条约,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奥匈帝国揍塞尔维亚,俄国跟塞尔维亚拜了把子,德国是奥匈帝国的兄弟,于是德国就跟俄国干起来了。德国吓唬法国,说法国你最好保持中立,如果你不中立,我就弄死你,哎你怎么不中立啊?于是又跟法国瞎掐。德国觉得太好了,天下大乱,机会来了,进军中立国比利时,连宣战书都没下,属于不宣而战。很明显这就是想制衡欧洲大陆,目标就是堵死英国。英国不干了,英国说德国你麻痹的你放开小塞,你有种冲我来。奥匈帝国说英国是谁裤腰带没系好把你给露出来了?英国急了,这就要砍奥匈帝国。奥匈帝国说能动手就别哔哔。奥匈帝国之前一直跟俄国是铁一样的关系,俄国不停帮助奥匈帝国。可现在都撕到这份儿上了,德国骂奥匈帝国说,奥匈帝国你他妈也算个爷们儿么?我跟俄国打架你就在一边干看着?你到底跟谁一伙儿的?此时老奥也顾不上要脸不要脸了,本来就没脸没皮,于是向俄国宣战。&br&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br&&br&奥匈帝国的同盟让人虐得不轻。&br&组成奥匈帝国的各民族也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以前聚在一起,去侵略一下别国,跟其他列强搞个八国联军,抢来的东西瓜分一下,有酒喝,有肉吃,有妞泡,有钱赚。大家都是江湖上的朋友,酒肉声色能让他们在一起,贫寒饥饿也能让他们散火。你没钱了,你没势了,我也该从你家滚蛋了。&br&1918年夏。&br&愈发膨胀的极端民族主义将责任一股脑推给了联合帝国,你要知道,没落了的国家,没有问题的部门也都有问题,不是缺点也都算成缺点。&br&我为什么混得这么惨?&br&还不是奥匈帝国给闹的!&br&离吧。&br&&br&大家纷纷独立。&br&年底,奥匈帝国又跟其他国家达成了停火协议,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匈牙利独立,特兰西瓦尼亚跟别人走了,南部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新的王国,简称南斯拉夫。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成了共和国,他们自己本身也被民族主义和外国势力干预,一会儿是苏维埃,一会儿又复辟成帝国,总之动荡不已。奥匈帝国四分五裂,是好呢,还是坏呢?&br&作为奥匈帝国原先的国民来讲,大家也是分成了两派。&br&一派当然认为分了好。&br&一派认为,国家分裂成小国,势必会被大国见缝插针,培养成为新一代傀儡。&br&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有的国家入了邪教,成了纳粹。有的国家信了真理,坚持发扬国际共产主义。西边的被纳粹控制,东边儿的被苏联洗脑。&br&打架和厮杀是有的,各种颜色的恐怖也是有的。后来纳粹亡了,柏林墙还有,西欧的意识形态和东欧的意识形态完全是两码事。&br&对于奥匈帝国本身来说,原先发达的工业也因为被拆分得零零碎碎而不能成型了。经济落后,责任是谁的呢?好吧,明显要归咎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头上。而民族主义分子又会把账算到被视为狗腿子的人群身上。东欧被控制到了不能描写的年份,在那个时候,全世界的不能描写的主义都受到了冲击,在东欧则出现了东欧剧变。德国的柏林墙被推倒,但东德和西德的差距,直至今天依然还是非常明显。&br&&br&是的,看奥匈帝国,可以管窥豹。&br&&b&奥匈帝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合体,其实早该亡了。&/b&没有文化认同感而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基本也都出现过这样的状况。有利益就精诚团结,没利益就闹着要散伙,妄想什么大力出奇迹。&br&人都是这样的,你参加工作,在一家并没什么精神文化方面吸引你的公司里干活,它发得起较高的工资,会延缓你的辞职。但如果它发不出工资来了,你就会立马走人。你离开这家公司以后,会如何评价它的没落呢?&br&&br&&br&&br&&br&&br&&br&&b&================&/b&&br&&b&声明:复制型转载必须在开头写明作者豆子,必须附上原地址。长图形式的微博转载必须在微博字文上@豆子和他的朋友们 (必须艾特上,中间不得故意空一格)任何做成长图的转载形式都不得将本声明删除后发布。营销账号及任何盈利性质的转载、刊登,请私信联系我支付稿费。&/b&
要明白奥匈帝国为什么没落,首先要明白奥匈帝国是什么。 那时,奥地利帝国身为一名优秀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 首先,从19世纪初,他就是欧洲五大列强之一,被誉为人口第二大国以及外交第一大国,地跨中欧、南欧、东欧,领土包括奥地利、捷…
奥地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br&1,让全世界以为希特勒是德国人。&br&2,让全世界以为贝多芬是奥地利人。
奥地利最成功的地方在于: 1,让全世界以为希特勒是德国人。 2,让全世界以为贝多芬是奥地利人。
&b&dr&/b&&br&&br&一开始奥地利不愿意。等到它愿意的时候,其他人不愿意。后来其他人无所谓了,他俩在一起过一阵子。最后奥地利又不愿意了。不过分手之后,他们还是好朋友。&br&&br&&b&正文&/b&&br&&br&现在的奥地利很没存在感。即便能把它跟澳大利亚区分开来的人,多半也只会先想到莫扎特、滑雪场和猪排。但若以为它就和瑞士一样自古以来小国寡民、人畜无害可就错了。两百年前的一八一五年,回光返照的拿破仑终于还是输掉内裤,反法同盟们坐下来喘口气分杯羹的时代,奥地利帝国可谓不折不扣的欧陆东部霸主。尽管神圣罗马帝国的衣钵不再,但承载哈布斯堡王朝四百年基业的维也纳仍旧是德意志地区的首善之地,帝国首任皇帝弗朗茨一世与一代权臣梅特涅也正是在这里盛宴款待反法群雄,一方面要商议分赃,另一方面也为列强和小国们提供动嘴把话说清楚的机会,免得接下来又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看着眼熟吗?的确,这就是国联雏形,史称:维也纳会议。&br&&br&此时年轻的普鲁士虽然暴了上百年人口,也曾在王位继承战争中从奥地利眼皮底下虎口夺食扩张领土,却并没有怎么伤及奥地利的筋骨;自己反倒在十年前被横扫欧洲的法军打得割地赔款,把历次吞并的波兰国土又吐了出来。虽然有沙恩霍斯特推行军队改革,也在滑铁卢的最后决战里为英国人出演 sidekick,毕竟还羽翼未丰,于维也纳会议期间只能敬陪末座,低头听几位大佬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奥地利帝国分到富庶的波河平原与克罗地亚,俄罗斯掌控波兰和芬兰,而普鲁士如同被嘲弄一般,只获得几块莱茵河东岸的边角料,与自己的国土不接壤不说,还被属于英王的汉诺威王国卡在中间。更头痛的是,在这里生活的居民主要是天主教徒中产阶级,非常看不惯新教普鲁士的军国主义那一套。&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08c85f37df2f9dbe4f5dc934_b.png& class=&content_image&&&/figure&&br&上图是一八一八年的欧洲。蓝色为普鲁士,红色界限内为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德意志&b&邦联&/b&(Bund)」,可视为神罗的延续体,其成员均为德意志人建立的主权国家和城邦。普鲁士和奥地利只有部分行政区域加入此邦联,因为境外的领土传统上并不是德意志人的聚居地(普鲁士右上的境外区域后来加入邦联),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俩成为邦联内最具影响力的成员。在此后的时间内,德意志区域内的事务基本上由奥地利主导,历任统领均为奥地利皇帝。&br&&br&接下来我们把&del&游戏&/del&历史快进到一八四八年。&br&&br&区区三十年间,欧陆已然风云剧变。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席卷全欧,各地民族主义觉醒,奥地利帝国就此遭殃:它境内的民族构成实在太过复杂。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塞尔维亚人…… 这些人有要求自治的,有要求独立的,甚至还有要求统治其他民族的。于是波希米亚的捷克人开始闹革命,要求获得更平等的地位;匈牙利人也想要奥地利变成英国那样的联合王国,让匈牙利人成立自己的政府;米兰和威尼斯的意大利人更纷纷起义,试图将奥地利统治者赶出地盘。就连奥地利的德意志人都不分阶级地游行示威来反抗皇权和梅特涅,逼着皇帝立宪。尽管奥地利的民主和民族主义革命最终被皇室借助闻讯而来救援的俄罗斯军队镇压下去,但其境内的波西米亚(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区域都由此得到更多的政治自由。&br&&br&普鲁士这边倒是另外一种景象:维也纳会议上分得的土地在一八三〇年意外地发现丰富的煤矿(这里就是今天德国的鲁尔区);为加强东西国土之间的联系,也为促进商贸和工业化,一八三七年的普鲁士在李斯特主导下带领周边几个邦国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并逐渐吸引包括汉诺威在内的其他成员国加入,同盟内新教占据主导地位,经济趋于统一,从而也对于政治统一有所诉求;英国走向光荣孤立,将重心转移到殖民地上,减少干涉大陆事务,更因为一八三七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而汉诺威国位传男不传女,使得汉诺威脱离英国。终于,当一八四八年革命开始时,德意志关税同盟内部因为都是德意志人,在民族主义的鼓动之下,产生了统一的意志,尽管普鲁士也有市民革命,但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作为自由主义的同情者,虽然行为摇摆不定,还是在本国和关税同盟国内获得支持,尤其是他在三月革命中下令已经进入柏林准备镇压平民的军队撤离的举动,赢得来自平民的声望。&br&&br&于是在德意志民族意识到自己需要凝聚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德意志世界却分裂了。南部领袖奥地利是根深蒂固的老牌帝国,天主教、保守主义、多民族、大地主阶级主导;北部领袖普鲁士是新近得势的后起之秀,新教、自由主义、单一民族、容克资产阶级主导。德意志人终于面临着神罗解体以来日渐清晰的德意志问题(Deutsche Frage),也就是:地盘有哪里,谁来当老大?&br&&br&作为革命的一部分,一八四八到四九年举行的德意志邦联法兰克福国民议会(Nationalversammlung,字面意思「民族聚集」)上,来自各邦国的代表开始就德意志问题开始讨论。在奥地利的心目中,新的国家应该采用「大奥地利方案」:&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52df6f6dd2cf94c6f423f97dbb3bc02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52df6f6dd2cf94c6f423f97dbb3bc02_r.jpg&&&/figure&&br&换言之,奥地利想以现有领土合并德意志邦联,行成一个横亘中东欧、疆土超越法国、人口七千万(此时全欧洲大约两亿人出头)的帝国。抛开欧洲其他强国是否答应,大部分国民议会的民族主义代表首先就不认可这个设想。他们认为,如果要建立德意志国家,就不应该包括非德意志民族的国土,也就是新的德意志国家将沿袭德意志邦联现有的边界(前图中红线内),这就是所谓「大德意志方案」。换句话说,按照大德意志方案,奥地利帝国可能会失去此线之外的领土。奥地利当然不愿意这样,也因此开始尖锐地反对国民议会,明确说自己如果要成立帝国,就必须包括全部故有领土。眼见大德意志方案无望的代表们倒向以普鲁士为首的北方诸国,决定采用此前只有一小部分人支持的小德意志方案,先将奥地利的领土排除在新的德意志帝国之外——但并不排除它之后加入的可能性。以此为基础,议会起草新帝国的宪法,并推立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为帝国皇帝。&br&&br&……可是他拒绝了。&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1756aad5c51a086aef29_b.jpg& data-rawwidth=&170& data-rawheight=&2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0&&&/figure&(我该接受吗?不该接受吗?该接受吗?!一八四九年的讽刺漫画上数着制服扣子纠结的威廉四世。)&br&&br&威廉四世拒绝皇位的理由,说来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首先他虽然同情自由主义,但毕竟还是革命的反对者;其次他害怕接受这样的皇位会让自己与其他传统的德意志公侯们撕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份子的他,虽然有当皇帝的幻想,可他想要的乃是神授之君权(Gottesgnadentum),是选帝候的俯首认可,是良辰吉日的教廷加冕。梦想在宝马车里哭的姑娘岂肯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威廉四世打心眼里认为民众对于皇权只能「认可」无法「给予」,所以这来自民众的皇冠,犹如尘土与废石(Dreck und Letten)所制,不值得拥有——他毕竟不是自己给自己加冕的拿破仑,对于法统看得很重。事实上不止他一个,直到一九一〇年的末代德皇都认为自己的统治权力来自于上帝。&br&&br&被拒绝的国民议会陡然梦碎,一片惶然,民意急转直下。威廉四世索性伙同奥地利皇帝、保守主义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解散国民议会,功败垂成的德国中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们大量出逃美国,这也是德意志人移民美国最多的一年,甚至产生了 Forty-Eighters 一词专门指代他们。&br&&br&自下而上的德意志统一尝试就此失败,但小德意志方案也由此深入人心。威廉四世把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拟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自己的需求略作更改,拿去跟北方支持自己的邦国在埃尔福特(Erfurt)结盟签署,史称埃尔福特联盟宪法,意在继续推进小德意志方案。可是这一意图被奥地利伙同俄罗斯一起使用外交震慑压制下去。一八五〇年普奥在俄国监督下签署的奥尔米茨条约(Olmützer Punktation)被普鲁士视为投降之耻,其结果就是普鲁士放弃埃尔福特联盟,重返德意志邦联的旧有秩序。威廉四世从此偃旗息鼓,一八五七年瘫痪并精神失常,其弟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担任摄政;一八六一年,威廉四世去世,其弟继位,称威廉一世。&br&&br&一八五〇年受辱的普鲁士在其后的十年里韬光养晦,整顿军队。一八六二年俾斯麦上台,两年后普鲁士–奥地利联军与丹麦王国由于小邦国的归属问题开战,德意志军队轻易取胜。按照俾斯麦回忆录的说法,此时他已经着手布局,以奥地利所获属地为后来的普奥战争埋下线索,目的是促进以小德意志方案成立德意志帝国的大业。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他功成名就之后吹的牛就不好说了——俾斯麦未必如他自述的那样是个想看到德意志民族成立统一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很有可能只是个一心要壮大普鲁士的扩张主义者。&br&&br&不管怎么说,奥地利帝国或许出于对实力的自信,在针对丹麦作战的过程中,并未正眼观察过身边的普鲁士友军,没有意识到这支依仗先进的总参谋部体制、不世出的帅才毛奇和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撞针式后装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之惊人战斗力。而此前在五三到五六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往亲密战友俄罗斯背上插了一刀之后,奥地利也不再有可靠的盟友。于是一八六六年,算准时机的俾斯麦与意大利结盟,向奥地利挑起所谓「德意志之战」,将奥地利打得一败涂地。在决定性的克尼格雷茨战役中,普军以少剩多,令奥军付出几乎五倍于自己的伤亡。奥军只在南部战线针对意大利人稍获成绩,但这对于战争的大结局并没有什么意义。战争只打了七周,为了防止国外势力介入,俾斯麦见好就收,迅速与奥地利议和。普鲁士扬眉吐气地解散德意志邦联,兼并石荷地区、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并约定奥地利不得干涉小德意志区域内的事务;意大利则夺回威尼斯。纵横德意志地区三百年的奥地利帝国就此出局,注意力从此专注在巴尔干地区。&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8d0ba26bbe89bbc9b7f1e_b.png&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8d0ba26bbe89bbc9b7f1e_r.png&&&/figure&战后势力图。红色及浅红色为奥地利及附属国;普鲁士蓝及浅蓝色、湖蓝色为普鲁士、盟友及新获领土;绿色为中立国。&br&&br&注意普奥战争的和谈中,普鲁士只是兼并德意志境内的其他小国,并没有直接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这对于当时即便在走向衰落的奥地利帝国来说仍旧不可接受,即便能够实现,也会让奥地利怀恨在心。俾斯麦显然明白「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因为此时俄罗斯和法兰西东西两大势力都在虎视眈眈,一旦在民族内战中耗费太多精力,就会被外人利用。俾斯麦也并没有立刻向南进一步扩张,占据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的中部德意志国家,因为这样很可能会提前触怒莱茵河对岸的法皇拿破仑三世。当时的史学家评论说:「普鲁士进入大国的行列,不是由于它的疆域,而是由于它的明智、它的决心和毅力。如果缺少这些品质,正如历史所表明的,它就会沦为二流国家,受其他大国的轻视,而且可能还会受其他大国的统治。」——此时俾斯麦的种种决策,或许就是明智的体现。&br&&br&一八六七年,德意志世界大致可以分成三份:普鲁士主导北方邦国立下新宪法,组建北德意志邦联;奥地利在战争失利后本占统治地位的德意志人之权威遭到国内其他族群的空前挑战,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得不与其中最大的匈牙利势力达成「奥匈折衷方案」(?sterreichisch-Ungarischer Ausgleich),成立一个君主统治两个国家的奥匈帝国(但更激进的匈牙利民族主义者仍旧对此不满);最后还有夹在中间、受普鲁士影响日渐深入,但在情感和宗教上都更偏向奥地利的所谓第三德意志兰国家,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普鲁士与它们秘密签订了防守条约,以防看不爽普鲁士势力坐大的法皇武力干涉。&br&&br&……啊,终于写到一八七〇年。为了免除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外患,顺带报一下拿破仑之仇,休养得兵强马壮的普鲁士借机挑衅法国人,而法军在主动宣战后也毫不让人失望地两天就被击溃,一个月后法皇投降。统一的道路已经无人阻拦,普鲁士在十一月与巴登、黑森、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签署了加入邦联的协定。当然这三个国家的立场各有不同,巴登大公国作为坚定的小德意志方案支持者加入得毫不犹豫;黑森大公国与符腾堡王国比较偏向大德意志方案,但此时的奥匈帝国大势已去,除了加入之外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巴伐利亚王国本倾向于保持独立,只在普鲁士做出保证其独立及自主地位的承诺之后才不情不愿地入伙,从此一直到联邦德国成立后巴伐利亚都保持着某种特殊性。&br&&br&威廉一世一路打到巴黎,逼着法国割地赔款,一八七一年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邦联也由此升为帝国。但此时的奥地利同样是帝国,虽然国势已经一落千丈,想要把它纳入版图却也并不是件签个条约就能做到的事情:&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09fecf0d82829_b.png& data-rawwidth=&1298& data-rawheight=&1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09fecf0d82829_r.png&&&/figure&打败奥地利帝国让它见识到自己的厉害并不算容易,而打散奥地利就困难更多了。如果再次与奥地利开战,不但没有由头,而且普奥战争才过去五年,势必会引起公愤和恐慌,俄罗斯、英国等中立势力难免插手。况且,目前的状态也宣告了小德意志方案已经实现,至少俾斯麦满足了。&br&&br&—真—的—还—想—再—快—进—五—十—年—&br&&br&蹒跚走入二十世纪的奥匈帝国,终于在一战战败后被国内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冲得轰然崩塌,分裂成十一个国家。其中由德意志民族组成的奥地利共和国意图加入德国,其宪法草案第一条为「德意志奥地利为民主共和国」,第二条就是「德意志奥地利是德意志共和国的一部分」。但是,胜利的协约国不希望看到德国在战败后壮大,特别在凡尔赛条约和圣日耳曼条约中规定德奥不得合并,尽管这有违民族自决的原则。德意志共和国与奥地利共和国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一直将合并作为政治目标之一,奥地利干脆有个「大德意志人民党」鼓吹合并,一九三一年奥地利甚至试图与德国成立关税同盟。&br&&br&纳粹初兴时奥地利的合并意图有所下降,但随着希特勒在德国的声望日渐升高,纳粹在奥地利也以一系列恐怖活动争夺权力。不过,奥地利除了纳粹之外,也有自己风味的法西斯——奥地利法西斯主义(Austrofaschismus),它在一九三四年五月得势,将奥地利变为单一政党「祖国阵线(Vaterl?ndische Front)」执政的极权主义国家,但在同年七月,党魁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被纳粹刺杀,继任者舒斯尼格延续奥地利法西斯的光荣传统,声称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是比德国人更优越的德意志人——他们统御神罗、德意志邦联及奥匈的数百年光辉岁月便是明证,并且将纳粹活跃分子关了起来。然而到了一九三六年,舒斯尼格终于架不住压力与德国签约,释放纳粹罪犯,换取德国尊重奥地利主权。一九三八年,为了顶住希特勒吞并的压力,舒斯尼格安排在三月十三日让奥地利人民公投决定是否与德国合并,为争取尽可能多的反对票,他主动解除了一党制,并同意将一九三四年被取缔的左翼社会民主党恢复合法。但希特勒声称这一公投必然会受到操纵,向舒斯尼格下了最后通牒,说如果他不取消公投,就会响应奥地利人们的呼声,派遣军队进入奥地利恢复秩序。孤立无援的舒斯尼格在最后一刻屈服并辞职,声称「为避免兄弟流血」,将权力移交奥地利纳粹头子赛斯-英夸特。赛斯-英夸特次日邀请德军穿越德奥边界,「维护奥地利社会秩序的稳定」。于是德军穿越边境来到奥地利,并在许多地方受到居民夹道欢迎。德国与奥地利就这样合并了,而凡尔赛条约的签署者们各怀鬼胎,只是在口头上谴责德国,什么也没有做。希特勒从他的奥地利老家 Braunau am Inn 穿越德奥边境来到林茨,在这里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这样的热情让他觉得非常意外,因为连纳粹自己都以为奥地利人其实没有那么想要合并。于是希特勒放弃将奥地利作为傀儡国的计划,直接把它变为帝国的一个行政区。可笑的是,一九三八年四月十日,在希特勒授意和纳粹全面宣传之下,德国及奥地利人民终于完成了三月十三日被取消的公投,选票长这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407ee17fb9e25a5138b40_b.jpg&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407ee17fb9e25a5138b40_r.jpg&&&/figure&「大德意志帝国议会公投选票:你是否同意在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三日奥地利与德意志帝国重新合并,且认可我们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所列条款?」,同意的选项在中间且较大——不要问我为什么是「重新合并」,我也不明白。公投的结果是 99.75% 的奥地利人和 99.02% 的德国人同意合并。&br&&br&二战结束后,奥地利以「纳粹的第一个受害者」身份再次宣布独立,并于一九五五年在苏联施压下宣布「永久中立」——但它毕竟不是骨子里中立的瑞士,还是禁不住诱惑在九五年加入欧盟。而奥地利人也在战后构建起自己的国族认同,深刻地明白了身为德意志人,还是可以不做德国人的道理。&br&&br&—抬—眼—发—现—游—戏—已—进—行—到—二〇一六—&br&&br&未来的奥地利与德国还有合并的可能吗?&i&Jein&/i&——德语 Ja 和 Nein 的合成词,或许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过去五十年中,欧洲一体化进程使得欧洲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虽然里斯本条约让欧洲成为统一联邦国家的梦想受到重挫,但欧洲国家之间的边境也变得比过去数百年间的任何时候都更容易逾越,从而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小团体,比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常以 &i&Benelux&/i& 的身份共同进退,其历史比欧盟还要长一点;语言互通的德国—奥地利—瑞士(德语区)也因为日渐紧密的经济联系常常被合称为 &i&DACH&/i&(德语「屋顶」)区域。三者之中的瑞士是个独善其身的孤立主义者,所以德国和奥地利就显得格外亲密。如果对设计不敏感,驱车沿着 E45 或者 E533 穿越两国边境时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特别之处,而在因斯布鲁克与慕尼黑的所见听闻之差异还不如慕尼黑和汉堡;在奥地利开个小公司把业务拓展到德国几乎是完全不用动脑子的事情,没有任何语言、国情或者制度上的障碍。可以说在两国公民乃至欧洲公民的实际生活体验上,两国跟合并了没什么两样。但是在政治上,两国仍旧是分离的实体,执行着互不干涉的政策,虽然每个德国大党都能在奥地利找到对应物——SPD 对应 SP?,CDU/CSU 对应 ?VP,FDP 对应 NEOS,绿党对应绿党——但两国政治的差异也相当明显,总体上目前的奥地利比德国偏右许多,右翼民粹的奥地利自由党在世纪之交曾经两度成为联合执政党,今年(二〇一六)更是差一点选上总统,相比之下德国的右翼就小儿科很多。&br&&br&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里,德奥不可能在政治上合并,但如果欧盟出于某种外来压力或内在契机进一步深入整合,德国与奥地利从国家退化为欧洲联邦内单纯行政区域的话,「是否合并」这一问题也就随之消解,或者说,它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实现。&br&&br&(本文主要历史事件及观点参考自历史著作 &i&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 &/i&,作者 Christopher Clark,链接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mzn.co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mzn.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以及电子游戏《欧陆风云》、《维多利亚》、《拿破仑:全面战争》。如无说明,插图来自维基百科。)
dr 一开始奥地利不愿意。等到它愿意的时候,其他人不愿意。后来其他人无所谓了,他俩在一起过一阵子。最后奥地利又不愿意了。不过分手之后,他们还是好朋友。 正文 现在的奥地利很没存在感。即便能把它跟澳大利亚区分开来的人,多半也只会先想到莫扎特、…
谢邀&b&。&/b&&br&&br&&br&&b&奥匈帝国的崩塌,首当其冲、所造成的第一个结果是,给中欧和东欧带来了一个地缘上的权力真空,中东欧各国实力对比变得对德意志帝国空前有利。&/b&&br&&br&&br&&br&&br&(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fec2e8fe35c948c5272aac12e3a8bae_b.jp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fec2e8fe35c948c5272aac12e3a8bae_r.jpg&&&/figure&&br&&br&&br&&br&(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c94f967e947fdec12fa528c8ab09ec7_b.png& data-rawwidth=&827& data-rawheight=&7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c94f967e947fdec12fa528c8ab09ec7_r.png&&&/figure&&br&&br&我们可以看到,奥匈帝国崩溃之后,其领土被三个内部诞生的新国家(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诺伐克),和三个外部国家(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王国、波兰)所瓜分。&br&&br&原本,在帝国崩塌之前,虽然帝国和德意志帝国是盟友,但是却也起到了让德意志帝国无法向南进行领土扩张的隔离墙作用。帝国拥有的巨大实力虽然不如顶尖列强,但是不容小觑,但是在奥匈帝国崩溃之后,其拥有的巨大能量被一群小国所瓜分,再也没有一个有实力的强权实体拥有抵御德意志帝国的继承者的能力——哪怕是少部分的。&br&&br&历史的常态就是小国集团哪怕实力总和和一个大国大致相当或勉强可以抵挡,它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内耗也会使得他们完全无法构成一个阻挡大国的联盟,至少无法发挥其总和实力。&br&秦和山东六国是如此,二次大战之间的中东欧也是如此,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小协约国集团对抵抗纳粹德国毫无作用,没有人愿意首当其冲。&br&&br&德意志帝国只需要走出经济泥淖,恢复原本的经济政治能量,那么即使它什么都不做,也将成为中东欧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强权。如果它想要扩张,而英法又没有远见和决心(这正是两次大战期间两国最缺乏的东西)来摊牌抵抗的话,德国人将肯定地可以实现向南扩张。&br&&br&&b&实际上德国也正是沿着奥地利-苏台德区-捷克的路线进行自己在大战爆发之前的领土扩张的。凡尔赛条约虽然明确规定德国人不许吞并奥地利,但是这项规定和其他规定一样都沦为了空文。&/b&&br&&br&&br&(当然,说个题外话,实际上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还算是有节制地发挥自己的扩张欲望,他对奥地利的态度是希望和平地利用演变方式将奥地利拉入到帝国体系当中。无论是1934年陶尔斐斯被奥地利法西斯党徒杀害,还是1938年对奥地利的直接进军吞并,都不是他事先策划好的行动。&br&&br&在奥匈帝国崩塌之后,不管奥地利意识形态如何,到底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抑或法西斯当政,只要德国执行扩张道路,它都不可避免地会滑向德国的势力范围,这是中东欧地缘真空、以及德意志民族主义所造成的必然结果。)&br&&br&&br&&br&&br&&br&&br&&b&奥匈帝国崩塌造成的第二个结果是,修约主义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就已经甚嚣尘上,以至于成为希特勒的德意志扩张主义主张的先声和应和。&/b&&br&&br&在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当中,匈牙利代表奥匈帝国签署.&br&&br&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br&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br&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南斯拉夫王国&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58504eaf9e43ac69a111d2b4c339a10_b.png& data-rawwidth=&1568& data-rawheight=&9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6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58504eaf9e43ac69a111d2b4c339a10_r.png&&&/figure&&br&几乎从签署了这份条约开始,匈牙利就成了对凡尔赛体系最为心怀不满的国家之一,也成了修约主义最早、最积极的呼吁者,甚至早于德国。匈牙利的“修约主义”在20年代喧闹一时——从领土纠葛上看甚至比德国修约主义闹得更凶,几乎早在那时就酿成了战争。&br&&br&于是,他们乐于看到、也确实乐于协助一个破坏凡尔赛体系的国家站出来,只要那个国家愿意承认它的那些领土要求——而纳粹德国确实也是这么干的(在1938年对捷克斯诺伐克的瓜分当中,匈牙利得到了一片领土作为报偿。而在1940年,为了报偿匈牙利对轴心集团的忠诚,希特勒勒令罗马尼亚将特兰西瓦尼亚交给了匈牙利)。&br&&br&&b&同时,德国人还得到了一个修约主义调门上不如匈牙利、但是仍旧具有利用价值的国家波兰——&/b&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的领土扩张主义和修约主义欲望都十分强烈,民族主义驱使的它一直希望“收复失地”,恢复古代时曾有的荣光。&br&&br&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之下,波兰从一开始就干涉了俄国的内战,并且和几乎所有邻国都产生了领土纠纷,甚至还一度计划过吞并立陶宛。&br&&br&波兰也对纳粹德国并不十分排斥,是波兰最早于1934年和希特勒和解并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且一致认为“双方具有重大的共同利益”。&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d85eefdabfe4a6080097bb_b.jpg& data-rawwidth=&617&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d85eefdabfe4a6080097bb_r.jpg&&&/figure&&br&在1938年瓜分捷克斯诺伐克的过程当中,波兰并没有履行自己的协约国立场,反而加入到了对捷克的瓜分当中。&br&&br&就这样,随着奥匈帝国的崩塌,德国人将在未来得到一个颇为忠实的仆从国匈牙利,一个在破坏凡尔赛体系上具有共同语言的波兰——这两个都是纳粹德国一开始上台就得到的意外之喜。&br&&br&&br&&b&奥匈帝国的崩塌,所造成的第三个结果是,数百年来第一次俄国人被排斥在了中欧事务之外,也不再与欧洲强国接壤。这既是一种隔离也是一种保护,客观上使得俄国既无法干涉欧洲事务、遏制极端反共的纳粹扩张,但是也同时让俄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国界内发展自己的力量。&/b&&br&&br&正如之前所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地图所展示的那样,新生的波兰拿走了原本俄国和奥匈帝国接壤的土地,于是俄国在欧洲的邻国只剩下了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罗马尼亚,这些国家都不是非常强大的国家,而且都奉行反俄政策,因此他们共同使得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根本无法对欧洲核心事务施加影响。&br&&br&在1938年苏台德危机期间,苏联向英法提出了援助捷克的想法(是否真的会去做存疑),但是波兰和罗马尼亚同时拒绝了苏军的过境,也就在地理上使得苏联援助捷克变得不可能。这堵隔绝俄国于欧洲之外的隔离墙,直到1939年苏德达成默契瓜分波兰才予以拆除。&br&&br&这道隔离墙的存在,使得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依赖的安全枢轴——法俄同盟——断裂,1935年签订的法苏协议无可避免地化作了空文,法国无法用两线作战的威胁来制衡德国,因为只要没有俄国存在,东线就实际上无法存在,再怎么夸大波兰的实力,它也无法发挥一个东线的作用。&br&&br&因而,某种意义上说,实现这堵隔离墙实际上是法国在凡尔赛犯下的最糟糕的错误之一。&br&&br&&br&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b&奥匈帝国的崩塌和凡尔赛体系对奥匈帝国领土的重新划分安排,实际上代表中东欧实力均衡的崩溃,客观上造成了一个让德国可以在中欧极力扩张的权力真空&/b&。
谢邀。 奥匈帝国的崩塌,首当其冲、所造成的第一个结果是,给中欧和东欧带来了一个地缘上的权力真空,中东欧各国实力对比变得对德意志帝国空前有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 (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 我们可以看到,奥匈帝国崩溃之后,其领土被三个内…
我是来毁童年的。&br&「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主题旋律源自莫扎特22岁所作的「法国民谣变奏曲」。&br&这首变奏曲来自一首法国歌曲「Ah!Vous Dirai-Je Maman」(让我告诉你,妈妈)。&br&这首法国歌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乡下女子去了大城市,不幸失去了自己的贞操。&br&因此小朋友不宜听莫扎特。&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e3ff81b06be45d6a2e2cb761a59cf7b4& href=&//www.zhihu.com/people/e3ff81b06be45d6a2e2cb761a59cf7b4&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锦霞& data-hovercard=&p$b$e3ff81b06be45d6a2e2cb761a59cf7b4&&@李锦霞&/a&&br&=====================&br&很久以前抖的机灵好像突然又被关注了。这个答案玩笑成分居多,我是绝不会说莫扎特或者他的音乐粗俗的。干货请移步@&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xielei& class=&internal&&解磊&/a&的回答(尽管在某些细节上跟我记忆中的有出入)。
我是来毁童年的。 「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主题旋律源自莫扎特22岁所作的「法国民谣变奏曲」。 这首变奏曲来自一首法国歌曲「Ah!Vous Dirai-Je Maman」(让我告诉你,妈妈)。 这首法国歌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乡下女子去了大城市,不幸失去了自…
码农同学,很遗憾的通知你,不出意外的话,古典音乐这玩意,技术层面咱们是欣赏不了了。&br&&br&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创作加演奏的艺术形式,要深入理解,必须有相关的专业打底,也就是说,至少你得是学作曲的,或者至少你会一门交响里的乐器,而且最好参加过几次排练,有演出最好。&br&&br&这些东西,不经历其中,有些内涵是很难读出来的,靠想象和理解是不可能滴。&br&&br&就像你怎么都没办法de掉的bug,来了个大牛一下子给你搞定了,你看着那个牛逼的代码,心里涌起的震撼,绝对是看几本《数学之美》的外行没法理解的,换句话说,除非你认真学习下乐器演奏和乐理,否则你真的没法做到专业级的欣赏,这是客观现实,接受即可。&br&&br&不过,没法做到专业级的欣赏,不代表没法欣赏,我们仍然有很多方法进入音乐的内心。&br&&br&任何新事物的学习,启蒙材料很关键,合适的角度也很关键。&br&就像很多人热爱编程,起点是爱打游戏,而如果你直接丢一本算法书给他,他未必看得起劲,这个道理我相信你明白。&br&&br&那咱们这种门外汉怎么欣赏呢,首先,我们需要带入自己的立场,你要想办法给音乐以画面,配上自己的解读。&br&&br&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大家天生可以欣赏歌曲,特别是流行音乐?&br&我想,这是因为歌曲是天生有画面的。&br&&br&写这篇答案的时候,我正在听苏阳的《贤良》,我们来看看他的歌词。&br&&blockquote&&i&王二姐月光下站街旁呀&br&李三娘开的是个红磨房&br&哎嗨咿呀咿得儿喂&br&哎嗨咿呀咿得儿喂&br&哎嗨咿呀咿得儿喂&br&哎嗨咿呀咿得儿喂&br&两块布子做的是花衣裳&br&你是世上的奇女子呀&br&我就是那地上的拉拉缨&br&我要给你那新鲜的花儿&br&你让我闻到了刺骨的香味儿&br&你是世上的奇女子呀&br&我就是那地上的拉拉缨&br&我要给你那新鲜的花儿&br&你让我闻到了刺骨的香味儿&/i&&/blockquote&这些文字在说什么,我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个大概印象,当然我是看不懂的,因为我还没满十八岁。&br&&br&好,我们接着说。&br&&br&对,我真的没满十八,别问了。&br&&br&当然,这个说法有些狭隘了,我们能欣赏歌曲,并不是单纯因为它有歌词,其实旋律也很重要,那就要接着扯下一个话题——&br&为什么你很难欣赏古典音乐。&br&&br&其实我们并不是对旋律无感,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欣赏的纯器乐演出,就像在我小时候,几乎每家都得有两盘磁带换着听,一盘叫《回家》,这是萨克斯风,还有一盘是《钢琴王子克莱德曼》,这是帅哥。&br&&br&为什么这个也能欣赏,我觉得,是因为简洁,单纯,有利于我们形象化之,例如,很多人喜欢听钢琴曲,其实是对应起了某些爱情片里的情景——失恋之后,一个人走在清冷的小路上,背后响起了背景音乐,有共鸣。&br&&br&既然如此,我们就从这首曲子开始——&br&&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DM1NjM0Njcy.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data-poster=&http://g4.ykimg.com/01DC68BBCFD13779AB-87A3-C534-F43AD4B&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g4.ykimg.com/01DC68BBCFD13779AB-87A3-C534-F43AD4B&&&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贝多芬月光奏鸣曲&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1NjM0Njcy.html&/span&
&/a&在你点开视频,等待广告的时间里,我们先来剧情化一下,帮你进入状态——&br&此时窗外月光皎洁,你不禁想起了小芳,在村口送别你的身影,你们身世的巨大差异,让你被迫中止了这段感情。&br&&br&他的父亲是村支书,正村级干部,村庄领导人。&br&而你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无情的命运诅咒了你,你被迫背井离乡,求学北京,可惜你的梦想仍然没有实现,没当上公务员,只成了一名普通的码农。&br&每想及此,你止不住的悲从中来……(音乐声中)&br&&br&好,现在闭上眼睛,开始品味,能欣赏了么?&br&很好,这是贝多芬。&br&&br&当然,形象化的另一种做法,是带入作曲家的故事,像欣赏一部电影主题曲一样的去欣赏这段音乐&br&&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NjMyODI5ODA%3D.html%3Ffrom%3Dy1.2-1-95.3.2-1.1-1-1-1&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No.5 Op.67)卡拉扬指挥& data-poster=&http://g1.ykimg.com/B9B1DE66C26E409-9A5F-F670-C0BB-198A8E1FDB49&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g1.ykimg.com/B9B1DE66C26E409-9A5F-F670-C0BB-198A8E1FDB49&&&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No.5 Op.67)卡拉扬指挥&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yODI5ODA=.html?from=y1.2-1-95.3.2-1.1-1-1-1&/span&
&/a&此时的你化身贝多芬,作为一个皇家码农,居然双手皆残,只能靠嘴里含着的筷子打字,不仅如此,你还看不惯这世上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你认为新的浪潮已经在硅谷悄悄发起,而你被迫在这里写着自己不喜欢的程序,开发着一些坑钱的小游戏。&br&&br&你愤怒了,你无奈了,你叼起你的筷子,重重的敲击着键盘,你惊呆了众人,你的代码如行云流水一般在屏幕上直泻下来。&br&&br&暴风骤雨般的敲击过后,你重重地按下一个分号,倒在了床上……&br&&br&此时,这段背景音乐响起:&br&你,能欣赏了吗?&br&&br&最后,我们看看莫扎特,其实,我觉得他特别亲民,很多曲子,连我这样的白丁都能欣赏,比如这首,我总觉得似乎在哪听过,灵魂说:让我走慢一点,我还不想那么快长大啊!&br&&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jIwNzU0MTY%3D.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莫扎特 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data-poster=&http://g3.ykimg.com/C6AF7FABBC73E6B96F-A037-5EAA-D42D-70B273AB1600&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g3.ykimg.com/C6AF7FABBC73E6B96F-A037-5EAA-D42D-70B273AB1600&&&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莫扎特 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wNzU0MTY=.html&/span&
&/a&&br&当然,可以选择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要仅限于这两个人,比如中国爱乐刚跟著名乐团phoenix legend合作的这台演出也很不错呢~&br&&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ODI4MDE0MjI0.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凤凰传奇作品交响音乐会-月亮之上& data-poster=&http://g3.ykimg.com/AEC97D-BA75-AFA9-D48F-B&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g3.ykimg.com/AEC97D-BA75-AFA9-D48F-B&&&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凤凰传奇作品交响音乐会-月亮之上&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I4MDE0MjI0.html&/span&
码农同学,很遗憾的通知你,不出意外的话,古典音乐这玩意,技术层面咱们是欣赏不了了。 音乐作品作为一个创作加演奏的艺术形式,要深入理解,必须有相关的专业打底,也就是说,至少你得是学作曲的,或者至少你会一门交响里的乐器,而且最好参加过几次排练…
关于奥匈帝国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必须说一说,那就是奥匈帝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割裂的,随着这个帝国在1918年的崩溃,它的各个碎片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所以我们透过这些国家的历史来反推奥匈帝国本身,就会为这些国家的民族叙述所误导。而这种误导的最大后果之一就是我们会错误的高估民族矛盾在帝国历史上的影响。比如说一战里的捷克士兵集体背叛实际上是奥匈帝国军事当局捏造的用来掩盖自己的无能。而捷克民族主义党在战争期间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批驳,但是随着协约国开始支持肢解帝国,捷克独立之后可能受到协约国的优待,捷克民族党就不再批驳这种捷克人背叛帝国的谣言了。而且还把它作为捷克民族反对战争的明证。当帝国分裂奥地利部分的民族主义者继承了军事当局的谎言把失败归罪于捷克,而捷克则拿这些谣言当成自己的功绩大加吹嘘,其结果就是帝国的民族矛盾被夸大到了惊人的地步。&br&&br&在今天的概念里到二十世纪初奥匈帝国实际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它境内的各民族纷纷想要摆脱它的统治。但是假如我们认真的而且不带偏见的考察就会发现民族主义这个意识形态虽然总给我们一种全民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印象。但事实上它并不是这样的。&br&&br&以斯蒂芬王冠领土为例。马扎尔民族主义者从1867年奥匈妥协开始就取得了胜利,而马扎尔人虽然在整个帝国只占19%,但是因为斯蒂芬王冠领土上的人口本来就比帝国会议拥有代表的领土上少,所以马扎尔人基本上在斯蒂芬王冠领土占有将近50%的人口比例。但是从1867年到1917年斯蒂芬王冠领土上有选举权的人是多少呢?6.7%!我们考虑到当时没有女性选举权把它翻一倍,也只有全部马扎尔人的三分之一有选举权。&br&&br&换而言之布达佩斯议会里的马扎尔民族主义情绪代表的只是三分之一的马扎尔人。也就是城市市民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的意识形态。&br&&br&在帝国议会拥有代表的各领地又如何呢?根据1871年的选举法帝国议会从二月特许令规定的由各邦议会选派改为由四个选举人团选举,分别是“地主、城市、商会和市镇”而且对选举权有纳税要求,要求纳税十克朗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投票,这也被叫做十盾族。这个选举法开创了帝国的自由主义时期,因为城市只有中上层市民才有选举权,在商会无疑是资产阶级说了算,市镇实际上也是支持资产阶级的,所以自由派依靠1871年选举法建立了自己的优势。&br&&br&但在这个选举法下帝国的各民族虽然有矛盾,但并没有爆发,打开帝国的潘多拉魔盒的人是皇帝的好朋友塔菲伯爵,他为了支持皇帝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正常推翻了自由主义的内阁,虽然他自己也跟自由主义者合作,但他用1883年的选举法打破了自由主义者在议会的优势。&br&&br&这个选举法让德意志民族主义党登上舞台,但同时其他民族的党也登上舞台,换而言之帝国的民族矛盾爆发期是纳税五克朗的选民成为主流的时期。塔菲执政到1894年,他扩大了选举权,但也因此点燃了民族矛盾的导火索,最终他因为语言问题和他的普选计划失败而垮台。&br&&br&塔菲时期是德意志民族主义党从1881年的林茨纲领开始崛起,到因为舍内雷尔自身的路线错误而走向衰落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社会党崛起的阶段。这说明在五盾族的德意志人中间社会福利问题、阶级斗争这些更实际的问题比单纯的民族主义口号更有吸引力。天主教社会党的卡尔鲁格和社民党的阿德勒都是舍内雷尔的支持者但是都跟他分道扬镳,说明在这些新的选民中间,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问题更有吸引力。&br&&br&但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爆发的阶段,尤其是捷克民族主义在这个阶段到了爆炸的程度,布拉格虽然人口不多,但布拉格大学的学生却分成捷克人和德意志人天天对打,还有同样不会讲捷克语的犹太人尴尬的站在中间。这又怎么解释呢?&br&&br&我们必须注意到波希米亚王国的阶级和民族是有关系的,波希米亚有一个强大的德意志贵族阶级,温蒂施格雷茨也好施瓦岑贝格大公也好他们都是这个阶级,他们对哈布斯堡是忠诚的,同样的波希米亚的工业家里也有捷克人但是他们的生意依赖于帝国所以他们也不仇恨皇室,甚至布拉格的上层市民,很多都是德意志人和讲德语犹太人,他们对愈演愈烈的捷克民族主义是非常恐惧的,真正热烈支持捷克民族主义的说到底就是那一部分五盾纳税人,他们是市民阶级里的中下层,他们为帝国议会的捷克党提供了选票,还有就是除了成为公务员没有别的出路,而且即使成了公务员也谈不上有出路的大学生,他们为捷克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打手和喊叫声。&br&&br&而在民族主义问题上起了降温作用的是1907年的普选法,这一年巴德尼内阁宣布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看一下这个改革在内外莱塔尼亚产生的后果你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性了。&br&&br&1905年在斯蒂芬王冠领土上发生了一件颠覆性的事件,虽然限制了选举权,但是反对自由主义的各党派联合起来战胜了马扎尔自由党。这个胜利的大联盟叫做联盟派。而皇帝却拒绝任命联盟派的领袖为首相。相反他任命自己的前卫队长费耶尔-盖萨为首相组织超然内阁。其结果就是联盟派立刻开始反抗帝国甚至鼓吹独立。&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0& src=&https://pic4.zhimg.com/v2-df49dfebbc86c5a4982c83_b.jpg& data-rawwidth=&1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f49dfebbc86c5a4982c83_r.jpg&&&/figure&&br&卫兵内阁的首相卡耶尔-盖萨。&br&&br&但是在谈判当中帝国向联盟派提出帝国马上要进行的普选制改革,并且表示皇帝作为匈牙利的费伦茨-约瑟夫国王将解散议会在普选的基础上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还不接受卫兵内阁,皇帝就让卡耶尔-盖萨辞职。这下马扎尔政治家们的独立热情和民族主义陡然降温。作为换取不在外莱塔尼亚实行普选的代价,他们放弃了此前自由党内阁争取到的“匈牙利本土防卫军”只用匈牙利国旗和只接受匈牙利语号令的特权,还大幅度的提高了匈牙利在共同财政中负担的比例,甚至还接受了帝国政府和外国签署的对匈牙利不利的商约。这次交涉以维也纳大获全胜告终,唯一的让步是皇帝让他的卫兵首相辞了职。此后每当匈牙利想要争取独立性的时候维也纳就宣布要普选,一战前的最后一次是1913年。&br&&br&同样的普选法在内莱塔尼亚的落实很快分化了捷克民族党,取消纳税限制的结果是捷克选民里的下层也开始发声,捷克社会民主党也出现了。捷克有三个党,保守党、捷克民族党和捷克社会民主党,还有一个西里西亚矿工选举出来的舍内雷尔的捷克德意志民族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开始分离。再次证明帝国之内的民族主义实际上只是一个小市民的意识形态。&br&&br&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奥匈帝国的未来就很清楚了。1867年到1890年有一个始终不希望奥匈帝国强大的势力,那就是俾斯麦和他支持的马扎尔自由党。但是1890年以后威廉二世皇帝根本不理解俾斯麦对奥匈帝国的那种复杂心态。面对日趋涣散的三国同盟,威廉二世是求着奥匈帝国留在同盟之内的。只有具基于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德奥同盟在1906年以后其外交政策的推动力来自维也纳。俾斯麦的同盟是纯防御同盟,但到了1906年以后德国为了留住这个盟友不得不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帝国主义政策提供支持。&br&&br&所以马扎尔自由党已经失去了德国的支持,对奥匈帝国的改革德国是不会反复的。同时如前所述奥匈帝国的民族矛盾实际上并不是主要矛盾,相反它只是有限选举权抹杀了大多数下层阶级的声音的情况下的一个扭曲的民意。&br&&br&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当民意呈现碎片化的时候人们是否认同帝国。我们知道帝国议会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实际上成了政治马戏团。1897年就第一次解散了议会,1913年又一次解散了议会。从1913年开始实际上内莱塔尼亚是依靠皇帝非常法统治的无议会内阁。但是人民并没有起来反对帝国。相反虽然捷克人依然仇恨帝国,但是他们的党没有能力组织任何武装斗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大利统一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